0%
不讀《內經》

不讀《內經》

古時候的讀書人,往往也給人治病。叉手談臟象,並不太難,再背幾個方子,便亦儒亦醫了,稍下功夫,便可為名醫如傅山。但歸根到底,一個人有了病,是願意找柏拉圖,還是願意找希波克拉底呢?是願意找希波克拉底,還是願意找蓋倫呢?這不是用嘴投票的事。
《內經》提到,古人身體好,活到一百歲,其實,上古之人的平均壽命,至多在三四十歲。有了外傷內患,一點辦法也沒有,晚至殷商,國王武丁得了眼病,無術可治,只好去占卜,普通人則只能忍受痛苦。在成千上萬年裡,人們一點點積累起些藥物知識,是多麼的不容易,因為每一種藥物的發現,幾乎都是在絕望的驅使下,如九_九_藏_書非走投無路,誰會去嘗試那些味道可怕的礦物和草莖呢?
古典哲學家,都有這種整體論的氣質,先搭一個容器,再來收納萬物,並分配給它們各自的屬性。古希臘如此,古中國也如此。比如過去有六臟之說,肝心脾肺腎之外,還有頭,但五行說入主醫學之後,多出一臟,不好安置,看來看去,還是腦袋最沒用,就把它去掉了。這五臟都搭配著各自的屬性,為五方,為五色,為五臭,為五味,還有五聲,比如您要是笑口常開,可能是心有問題,要是喜歡唱歌,多半脾有毛病。
現在人們講醫經之祖,為《黃帝內經》。需要說明的是,《內經》託名黃帝,但和黃帝https://read.99csw•com沒什麼關係,——也不能說一點關係沒有,黃帝神話,是戰國人編出來的,《內經》中最早的篇章,也是戰國時人寫的。我們見到的《內經》,是一本論文集,定型成書,大概在東漢,收入的文章,有戰國人寫的,也有漢人寫的,還有一部分內容,是後人摻入,成篇就更晚些。中醫學理論,這本書是奠基之作,它建立的天人模型,在中醫學裏面,是無法撼動的。
《內經》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素問》,一部分是《靈樞》。其實,我們還可以把《內經》用另外的辦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經驗醫學,一部分是哲學。
我讀《內經》,讀到經驗醫學的內容,雖然https://read.99csw.com不大懂,卻很佩服,因為那是在兩千年前呀;讀到哲學的部分,特別是《素問》中那些大段的哲學講義,只好皺眉,因為在這裏看到的,是哲學對醫學的入侵,先驗對實證的干擾,冥想對觀察的蔑視。魯迅批評中醫不講解剖,一針見血,兩千年裡,中醫學有了豐富的藥物知識,也發展了診斷術,但解剖學知識的積累,無法恭維,——《內經》醫學離人的生理有多遠,後世醫學就有多遠,而實際上,在有些方面,是更遠了,比如漢代醫生講的經脈,雖然未必盡合,卻意指一種實際的循環系統,後人講的經脈,其生理意義就大大地淡薄了。
對同時代的希波克拉底,柏拉圖雖也表示仰慕,https://read.99csw.com心裏卻不怎麼佩服,因為在他看來,哲學家是一切知識王國的立法者,那些通過經歷、觀察、反覆實驗而來的知識,只是雕蟲小技;世界上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終極因」問題,零碎的知識體系,只是它的推論。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好的起點,和一個好的邏輯,坐在家裡,便能建造起可以無限龐大也可以無限精細的結構,世界萬物,及其運行的原理,無不包納,——萬一有裝不進去的,一定是那事物的錯。
解剖學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標志著是否採取實證的方法,是否分析,是否驗證,是否對事物的實際面貌有興趣。古代醫學,在全世界的各個地方,包括中國、歐洲、印度,本質上相差不大,在這裏read.99csw.com面,中醫學還是最發達的。而現代醫學,實際上並不是從古代醫學內部發展出來的,儘管它在解決同樣的問題。在古典哲學壓迫下的古典醫學,早已沒有了依靠自身的力量發展為一種實證知識體系的可能。
經歷了千辛萬苦,古代經驗醫學終於小有規模,剛擺脫了巫師,又吸引來了哲學家。哲學家注意到醫學的成就,迫不及待地賦予它一種理論。《內經》在後代的價值,和在漢代是不一樣的;在後代,人們更重視它的理論,至於裡邊那些經驗醫學的內容,具體的針法和方劑,倒鮮見沿襲。而在當時,一本醫書的價值,還在於它提供了多少治病的手段。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十一脈灸經》等,比《內經》是更典型的時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