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 進京捐官

第二章 王有齡打通層層關節,起步官場

進京捐官

「老爺,我有個主意,你看使得使不得?」高陞說道,「明天就是臘八,還有十幾天工夫就『封印』了。」
這時京里除了軍機處,大小衙門都已封印。滿街都是匆匆忙忙的行人,有的憂容滿面,四處告幫過年;有的提著燈籠,星夜討債。王有齡卻是心定神閑,每天由高陞領著,到各處去閑逛。他在京里也有些熟人,但一則年節下大家都忙,不便去打攪;二則帶的土儀不多,空手登門拜訪,于禮不合;三則是他自己覺得現在境況不佳,不如不見,等將來得意了,歡然道故,才有人情酬酢之樂。因此,除了極少的一兩家至親,登門一揖以外,其餘同鄉親友那裡一概不去。
「謝謝。『場中莫論文』,看運氣罷了。」
這又歸結到一個要點:權力。王有齡在想:俗語說的「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話實在不錯。不過這個道理要從反面來看。有權在手,不能有所作為,庸庸碌碌,隨波逐流,則雖未作惡,其惡與小人相等,因為官場弊端,就是在此輩手中變得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的。
就在放棄希望,打算著在京過年時,事情突然有了轉機,吏部有個書辦,家裡遭了回祿之災9,還燒死了一母一子,年近歲逼,逢此家破人亡的慘事,偏偏這書辦又因案下獄,雪上加霜,瀕臨絕境,必須求援於他的同事們。
在滿街爆竹聲中,王有齡一個人悄悄地睡下了,卻是怎麼樣也沒有睡意,通前徹后,細思平生,有凄涼,也有歡欣,有感慨,卻更多希望。他在想,不走何桂清那樣的「正途」,已是輸人一著,但也不能就此認輸,一個人總要能展其所長,雖說書讀得沒有何九*九*藏*書桂清好,但從小跟在父親身邊,了解民生,熟悉吏治,以及吃苦耐勞,習於交接,卻不是那班埋首窗下,不通世務的書生可比。「世事洞明皆學問」,妄自菲薄,志氣消沉,聰明才智也就灰塞萎縮了。於今逢到大好機會,又正當國家多事,明主求治之際,風塵俗吏的作為,亦未見得會比金馬玉堂的學士遜色!
「是的。」王有齡心想,再盤問下去要露馬腳了,便即問道,「可有什麼實用之學的好書?」
高陞也很誠實能幹,他自己也願意跟王有齡,事情就算定局。拜別何桂清,謝了楊承福,由高陞照料著,當天就到了京里。本來想住會館,因為本年王子恩科,明年癸丑正科,接連兩年會試,落第的、新到的舉人,擠得滿坑滿谷,要找一間空房實在很難。而且王有齡以監生的底子來加捐,跟那些明年四月便可一舉成名的舉人在一起,相形之下,仙凡異途,也自覺難堪,便索性破費些,在兩河沿找了家客店住。
由於有用世之志,不得不留意時局,正好客店裡到了一個湖北來的差官,就住在他間壁,客中寂寞,攜酒消夜,談起兩湖的情形,王有齡才知道洪楊軍攻長沙不下,克寧鄉、益陽,擄掠了幾千艘民船,出臨資口,渡洞庭湖,佔領岳州,乘勝東下,十一月陷漢陽,十二月里省城武昌也淪陷了!巡撫常大淳、學政、藩司、臬司、提督、總兵,還有道員、知府、知縣、同知,幾乎全城文武,無不殉難。說到悲慘之處,那差官把眼淚掉落在酒杯里。
王有齡也為之慘然停杯。常大淳由浙江巡撫調湖北,還不到一年,他在杭州曾經見過,九-九-藏-書純粹是個秉性仁柔的書生,只因為在浙江巡撫任內賓士過海盜,朝廷當他會用兵,調到湖北去阻遏洪楊軍,結果與城同亡,說起來死得有點冤枉。
「年裡就動身?不太急了嗎?」
「我聽你的話,就這麼辦。不過,你可有路子呢?」
但是,地方官守土有責,而且朝廷已有旨意,派在籍大臣辦理「團練」,以求自保,生逢亂世,哪裡管得到文是文,武是武?必須得有「上馬殺賊,下馬草露布」10的本事,做官才能出人頭地。有了這層省悟,王有齡又到琉璃廠去買了些《聖武記》之類談徵戰方略、練兵籌餉的書,預備利用旅途好好看它一遍。
「這部書實在好。當今講究實學,讀熟了這部書,殿試策論一定出色。」
「敝姓王,福建,秋闈剛剛僥倖。」王有齡的口氣是自表新科舉人,好在「王」是大姓,便冒充了也不怕拆穿。
「啊!」一下提醒了王有齡,「一『封印』就是一個月,這十幾天辦不成,在京里過年空等,那耽誤的工夫就大了。」
幫忙無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出錢的不過十兩、八兩銀子,倒是出力的幫忙得大。年下公事特忙,部里從司官到書辦,知道各省差官,以及本人來候選捐納,謀幹前程的,都希望提前辦理。在京里過年,賠貼盤纏,空耗辰光還不說,有些限期的公事,耽誤了還有處分。所以這時是留難需索,擇肥而噬的好機會,現在為了幫同事的忙,他們私下定了章程,出了「公價」,凡是想限期辦妥的公事,除了照平時的行市納規費以外,另外看情況加送若干,多下的錢就歸那遭禍的書辦所得。對外read.99csw•com人來說,這比自己去撞木鐘,輾轉託人,重重剝削要便宜得多。
從這天起,王有齡就在客店裡「閉戶讀書」,把一部《皇朝經世文編》中,談鹽法、河務、漕運的文章,反覆研讀,一個字都不肯輕易放過。他對湖南安化陶文毅公陶澍的政績,原就敬仰已久,此時看了那些奏議、條陳,了解了改革鹽法漕運的經過,越發嚮往。同時也有了一個心得,興利不難,難於除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只要功夫用到了,自能生利。但已生之利,為人侵漁把持,弊端叢生,要去消除,便成了侵害人的「權利」,自會遭遇到極大的反抗阻撓。他看陶澍的整頓鹽務,改革漕運,論辦法也不過實事求是,期于允當,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地方,所可貴的是,他除弊的決心與魄力。
高陞從琉璃廠的筆墨莊裡得到了這個消息,又去找熟人打聽,果有其事,匆忙回來說與王有齡,就托那個熟人,代為接洽,說定了價錢,一共四百八十兩銀子,加捐為候補州縣,分發浙江。其中三分之二是「正項」,三分之一是「雜費」,打成兩張銀票,正項自己去繳,雜費托經手人轉交。不過五天工夫,就把簇新的一張「部照」和稱為「實收」的捐納交銀收據都拿到手了。
「怎麼沒有?」那掌柜想了想,自己從書架子取了部新書來,「這部書,不知王老爺有沒有?」
「喔,喔!王老爺春風滿面,本科一定『聯捷』。預賀,預賀!」
於是王有齡欣然開了箱子,把舊捐的鹽大使「部照」取了出來,接著磨墨伸紙開具「三代」,細陳經歷,把文件都預備妥當,一一交代明白,又取九-九-藏-書二十兩銀子交給高陞,作為應酬花費。
「我是替老爺打算。京里如果沒有什麼熟人,在店裡過年,也不是味兒。再說從大年初一到元宵,到哪兒也得大把花錢,真正划不來。與其這個樣,莫如就在路上過年。再有一層,」高陞湊近了他說,「老爺最好趕在何大人之前,或者差不多的日子到浙江見黃撫台,何大人的信才管用。」
因此年初一那天逛琉璃廠,別人買吃的、玩的,王有齡像那些好書成癖的名士一樣,只在書鋪里坐。王有齡此時的氣度服飾,已非昔比,掌柜的十分巴結,先拜了年,擺上果盤,然後請教姓氏、鄉里、科名。
「是啊!打哪兒來說,都是件划不來的事。所以我在想,不如多花幾個錢,盡這十幾天把事情辦妥,趕年裡就動身回南。」
轉念到此,頓時浮起一片要做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但以大器自期,覺得肚子里的貨色還不夠,不是詞賦文章,而是於國計民生有關的學問。
「講洋務,有部貴省林大人編的書,非看不可。」
「王老爺說得好一口官話,想來隨老太爺在外多年?」
王有齡恍然大悟,覺得高陞的話實在有見識。黃宗漢此人既有刻薄的名聲,保不定在椿壽那件案子結束以後,過河拆橋,不買何桂清的賬。如果正是何桂清到浙江查案時,有求於人,情形自然不同。總之,寧早勿遲,無論如何不錯。
「有沒有『洋務』上的書?」
到了大年三十,會館里的執事邀去過年,吃完年夜飯,廳上拉開桌子,搖攤的搖攤,推牌九的推牌九,王有齡不好此道,早早回到了西河沿客店。高陞是他事先放了他假的,不在客店。夥計替他撥旺了爐火九_九_藏_書,沏了熱茶,枯坐無聊,又弄了酒來喝,無奈「獨醉不成歡」,有心摘一朵野花,點綴佳節,想想自己已是「父母官」的身份,怕讓高陞發覺了瞧不起。「八大胡同」倒是近在咫尺,但「清吟小班」是有名的銷金窩,這一年異遇甚多,保不定又逢一段奇緣,那一下,五百年前的風流債還不清,豈不辜負了胡、何二人的盛情厚望?
那是林則徐編的《四洲志》,王有齡也買了。書店掌柜看出王有齡所要的是些什麼書,牽連不斷,搬出一大堆來,一時也無暇細看內容,好在價錢多還公道,便來者不拒,捆載而歸。
一看是賀長齡的《皇朝經世文編》,王有齡久聞其名,欣然答道:「我要一部。」
這件大事倒辦好了,長行回南卻頗費周章。急景凋年,車船都不大願意做此一筆買賣。王有齡便又跟高陞商議,大事已妥,隨時可走,也不爭在這幾天,不如過了「破五」再說。高陞原是為主人打算,唯命是從,當時便先訂好了兩輛大車,付了一半車價,約定開年初七、宜於長行的黃道吉日動身。
從第二天起,高陞開始奔走。起初的消息不大好,不是說時間上沒有把握,就是額外需索的費用太高。這樣過了三四天,不但王有齡心裏焦灼,連高陞自己也有些氣餒了。
「路子總有的。明天我就去找。」高陞極有把握地說,「包管又便宜又好。」
天氣極冷,生了爐子還像坐在冰窖里,高陞上街買了皮紙和面,在爐子上打了一盆漿糊,把皮紙裁成兩指寬的紙條,把窗戶板壁上所有的縫隙都糊沒。西北風進不來,爐火才能發生作用,立刻滿室生春,十分舒服。王有齡吃過晚飯,便跟高陞商量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