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五、名士的無用與無聊

十五、名士的無用與無聊

又如前面談過的西晉大臣王衍,做到了「三公」之位的「司徒」大官,也是一副名士派頭,政事懶理,「有客來訪,唯談老莊。」到石勒攻破洛陽,他被俘虜,還以「我一向不干預晉室政治」作為理由,希望石勒饒他。但這個「不問政治」的人,投降之後,卻又再三勸石勒「上尊號」,做皇帝。但終於仍是被石勒殺了。
最多名士的是兩晉南北朝,在那個時代,「過江名士多如鯽」,「玄學清談競一時」!現在就來談一談那些「過江名士」的笑話。
士族子弟的養尊處優,生活空虛,造成了名士的無用與無聊。但他們也九_九_藏_書並不是經常得意的,正因為他們一無用處,見了馬以為是老虎,一到了有非常事變之時,他們的遭遇就比老百姓更慘了。也是顏之推《家訓》里所說的故事,梁武帝時,侯景作亂,士大夫肉柔骨脆,體瘦氣弱,不堪步行,不耐寒暑,死亡無數。他們因為得不到食物,餓成鳩形鵠面,穿著羅綺,抱著金玉,伏在床邊等死。這些等死的人,其中就大有「名士」在。
高門子弟,既然反正有官可做,於是大家都做出一副「名士」派頭,競以對事物世務,漠不關心,便算高雅。例如:王徽之做九_九_藏_書大將軍桓沖的「騎兵參軍」,桓沖問他到底有多少匹馬,他回說:「我又不去問馬,怎知道他的數目!」再問他時,他就拿手放在額上,作眺望狀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你看象不象個神經病?但在當時,他卻是個「上流社會」人士所稱道的名士呢。
晉室南遷之後,照說是應該上下一心,積極抗戰,力圖恢復中原才是。但一班名士,對於抗戰,只是喊喊,實際毫不起勁。東晉時,桓溫一度北伐,進擊「十六國」中的前燕慕容氏,在枋頭吃了大敗仗,消息傳來,一班名士竟然「津津樂道」,對他的read.99csw.com失敗表示高興。有個「大名士」名叫孫盛的,還做了一本《晉陽秋》,把桓溫形容得狼狽不堪,幸災樂禍,而且還寄了一本給前燕的統治者慕容雋,請他欣賞。東晉和前那是正處於交戰狀態的死敵,而晉朝的名士竟向敵人表示,高興自己戰敗,這真不能不說是千古奇聞了。
兩晉南北朝之所以盛產名士,有個原因。那個時代是最講究門第的。「高門」子弟,生下來註定了便有高官可做,於是不務實學,競尚清談,以爭做「名士」為榮,便成了風氣。顏之推(梁人)在《家訓》里有一段話描寫那些士族子弟,刻畫得淋漓盡九九藏書致,頗為有趣。顏之推說,江南士族至今已傳八九代,生活全靠俸祿,從來沒有自己耕田的。田地交奴隸佃客耕種,自己連起一塊土、耘一株苗也沒見過,人世事務,完全不懂。所以做官不辦事,管家也不成,都是太悠閑的緣故。又說,梁朝士大夫,通行寬衣大帶大袖高底鞋,香料薰衣,剃面搽粉塗胭脂,出門坐車轎,走路要人扶,官員騎馬就會被人上表彈劾。建康縣官王復未曾騎過馬,見馬叫跳,驚駭失色,告人道:「這明明是老虎,怎麼說它是馬呢?」這不是活畫出了一群無用的廢料么?
處士、名士這類東西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由於他們read.99csw.com有點知識,又故作「清高」,倒是頗能迷惑人的。其實,也大都是「百無一用」的書生而已。
處士與名士的分別,大抵處士以遁跡山林、不做官為標榜。(當然暗地裡還是與官府往來,水乳|交融的。「翩然一隻雲中鶴,飛去飛來宰相衙。」自不只是嘲笑陳眉公一人也。)名士則範圍更廣,做著官的,退了休的,或讀書不成的世家子弟,只要是讀過書,能做幾句歪詩,或者「擅飲酒,熟讀《離騷》」,便都可以自稱「名士」。而所謂「名士」也者,即使在舊社會來說,也多半是幫閑的無用之人而已(至於作為「幫凶」的「名士」,那便是有害於人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