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三、南北二帝的身後事

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三、南北二帝的身後事

一代帝王,任人評說。「帝王最難身後事」,劉裕的身後事,也不容易。劉裕早年戎馬軍營,無暇生養孩子,直到四十多歲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劉裕稱帝時,一共只有七個兒子,最大的也不過十七歲,其中頭四個已經被封王,分別是長子,即太子劉義符,次子廬陵王劉義真,三子宜都王劉義隆,四子彭城王劉義康。
或許是因為早年行軍打仗落下一身傷病,或許是因為忽然過上安逸的宮廷生活有些不習慣,劉裕這位南朝第一帝只當了兩年皇帝,就得重病駕崩了。他在這兩年中,下了不少有利百姓的政令,比如下令減免賦稅,裁減各地冗餘的地方官員,改革苛刻的刑法,恢復學校與考試製度,一系列措施對於整個社會的安定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東晉末年南方內亂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百姓急需一個寬鬆的環境休養生息,南方在後來的三十年間形成「元嘉之治」,劉裕開的好頭功不可沒。
在戰場上堅挺無比的劉裕卻無法逃脫自然規律,撒手人寰。臨終前,劉裕指定徐羡之、傅亮、謝晦和檀道濟四位為顧命大臣,托以朝廷大事。吩咐完畢,劉裕還不放心,又屏退眾大臣,叮囑劉義符說:「檀道濟這個人有些才幹謀略,但終究一介武夫,沒有大的志向。徐羡之、傅亮兩個都是理政的人,應該不會有別的想法。唯獨謝晦,幾次跟著我征伐,頗懂機謀,若說有異心的,那就是此人,你需要多多防備。」劉義符拚命九-九-藏-書點頭。
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字,劉裕與陶淵明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處世之道躍然紙上,陸遊自己一生不得志,在此寫盡了千百年來讀書人的氣概。
劉裕覺得有理,便反問道:「廬陵王劉義真怎麼樣?」
寄奴談笑取秦燕,愚智皆知晉鼎遷。
獨為桃源人作傳,固應不仕義熙年。
劉裕的這番話,就跟先前在長安對沈田子說的那番話一樣,不但多餘,而且貽害無窮。既然害怕謝晦造反,最好的方式就是限制他的權力,至少不能委以大任。一面要讓他做顧命大臣,一面又要讓太子防著他,而這個太子,又偏巧不用心且沒能力,怎麼可能做到兩全其美?劉裕這些錯誤的安排為日後的宮廷政變埋下了定時炸彈。
拓跋嗣又向南平公長孫嵩請教,長孫嵩也認為拓跋燾既長又賢,是儲君的最佳人選。拓跋嗣很高興,就立拓跋燾為太子,命長孫嵩、奚斤、安同三人為左輔,命崔浩、穆觀、丘堆三人為右弼,這幾個人各有優勢,共同輔佐教導太子。(拓跋嗣打仗雖然一般,但培養儲君的招數就比劉裕高明得多,自己在位時就用一批忠臣重點培養,以達成君臣之間的默契和彼此信任,使得身後的政權交接比劉宋要順利許多。如此看來,擁有一堆才高智足的大臣,還不如只有一個深諳事理的良輔。在這九*九*藏*書一點上,崔浩對於北魏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偏安江南一個多世紀的東晉王朝終於滅亡了,回顧東晉的一百零五年歷史,王氏、庾氏、桓氏、謝氏等士族輪流坐莊,維持著所謂「君弱臣強」的局面,司馬氏的帝位反倒一直沒有受到大的衝擊(中間的幾番變故,包括桓玄廢安帝,都沒能持續太長時間)。劉裕出身寒門,其背景實力遠不及前面幾家,最後竟能脫穎而出,取代晉帝,這實際上並不是偶然的。
崔浩也不屈不撓,說:「姚興死時,諸子相爭,所以劉裕才討伐他們,現在江南沒有出類似的問題,兩者沒有可比性啊!」
拓跋嗣依舊不聽,命司空奚斤都督軍事,與將軍周幾、公孫表一起為前鋒,率部大舉南侵,這才引出了宋、魏兩國之間的第一場大戰。
拓跋嗣執意要伐宋,覺得崔浩自己是漢人故意為漢人的政權說話(實際上是否如此也很明顯,這個我們留待後面再說),又詰問道:「劉裕乘姚興去世而滅了後秦,朕為何就不能乘著劉裕去世討伐他們么?」
太子劉義符年紀輕,終日只知玩耍。劉裕身邊的謝晦有些擔心,就找了個機會向劉裕暗示:「陛下年歲已高,應該考慮一下萬代帝業之事,此事至關重要,不可以任之非才。」
劉裕稱帝時,西秦乞伏熾磐、西涼李歆紛紛遣使祝賀,承認宋國宗主國的地位,甚至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和百濟兩國的國王,都懾服於劉宋的威名,前來https://read.99csw.com朝貢受封。強大的北魏也派使臣與宋通好;大夏赫連勃勃儘管沒有向宋求和,但也不敢出潼關半步,乖乖地呆在關中做土皇帝。
劉裕心裏最喜歡的其實就是這個次子,劉義真當年若不是隻身逃回,劉裕說不準還真有可能為他再度北伐。劉義真雖然打了一個慘不忍睹的大敗仗,但總覺得自己是塊料,對皇位興趣頗高。謝晦找他談話,他是一個勁地說,生怕謝晦不了解他。謝晦呢,對這樣夸夸其談的人顯然不喜歡,也不多答話,回來向劉裕稟報說:「廬陵王德輕於才,做不了皇帝。」劉裕聞言不快,把劉義真外放到南豫州(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在淮河以南的部分)去做刺史,仍舊以劉義符為太子。
拓跋嗣處理完立儲大事,就可以放手一搏了。北魏泰常七年(公元422年),也就是劉裕去世當年的秋天,拓跋嗣與大臣們開始策劃攻伐宋國在黃河下游所佔據的洛陽、虎牢、滑台等重鎮,意圖一雪卻月陣大敗的恥辱,進而飲馬江、淮。這一次崔浩持反對意見,他說:「宋魏兩國,這幾年一直相互通使進貢。如今劉裕不幸去世,我們若乘喪討伐,就算打贏了名聲也不好。以微臣的意思,不如派使臣去弔唁,讓荊、揚一帶知道我們魏國的恩澤,難道不是美事一樁么?何況劉裕新死,內部還沒有什麼矛盾,兵臨其境,宋國必然萬眾一心抵抗我們。不如等一段時間,讓他們君臣爭權,到那時再大舉討伐https://read.99csw.com,必能兵不疲勞,盡收淮北之地。」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皇太子劉義符即皇位。消息傳到北方,各國君主都鬆了一口氣:劉裕這頭猛虎終於死了。
謝晦說:「讓微臣去觀察一下。」
現在沒有了劉裕,北方各國自然會對南面的土地有些想法了。北魏皇帝拓跋嗣雖然才只三十齣頭,身體卻不怎麼行。與他父親一樣,拓跋嗣喜歡服用「寒食散」,導致病發頻繁,精神不穩定,碰巧這時幽州等地出現了日食的異象。古代人對日食這樣不太常出現的天象還是十分恐懼的,總覺得有什麼災禍會發生,拓跋嗣就問崔浩:「如今天有災異,朕又身體不佳,萬一有個好歹,我幾個兒子都還年少,這可如何是好。愛卿給朕想想辦法。」
崔浩答道:「陛下年富力強,只要修德重行,身體自然會安康的,那些所謂的災異,未必都會應驗,希望陛下不要相信迷信的說法,過分勞神。如若萬不得已,請聽微臣斗膽一言:我們魏國建國以來,一直不重視立儲問題,以至於有拓跋紹之亂。現在陛下應該早立太子,在公卿中選擇忠誠賢能之人做師傅,挑可以信賴的官員在他身邊幫助他,早日培養他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如此一來陛下就可以優遊無為,頤養天年。百年之後,國有明主,民有所望,奸佞之徒就無可乘之機了,這是關係到千秋萬代禍福的大事啊。如今皇長子拓跋燾,年齡十四五歲了,不但聰明,而且為人溫和,立為太子,乃read.99csw.com是天下之幸。」
當然,根本不鳥劉裕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五柳先生」陶淵明。士族雖然弱了,劉裕治下的官僚階層仍然是相互傾軋、以權謀私。對官場和社會現實徹底失望的陶淵明在義熙二年(公元406年)憤然辭官,回鄉躬耕,寧可老死戶牖,不願出山為官。在他眼裡,劉裕也不過是唯利是圖的小人物,不可能實現他「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南宋詩人陸遊對他十分讚賞和佩服,曾為之題詩:
東晉前期和中期,士族勢力相當強盛,皇權與士族、士族與士族之間都構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力量平衡,這種平衡保證了政權的穩定,也使得小型的變故叛亂不可能造成大的影響。淝水之戰以後,士族勢力開始減弱,孫恩、盧循擾亂江南十多年,使得整個社會秩序開始大的動蕩,社會各階層重新洗牌。其結果是,士族勢力不再能夠制衡皇權。桓玄的滅亡后,士族徹底退出一線舞台,整個國家重新回歸到皇權專制,於是劉裕才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建康的帝詔控制各方諸侯,達到翦除異己的目的。同時,由於劉裕本人出身低微,他所選擇的輔佐大臣,也大多是來自寒門,這就進一步地改造了政權的內部結構。南朝四朝的開國君主都出身寒族(齊、梁兩朝的蕭氏情況稍複雜,見《明主昏君》),可見士族已不再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了。關於這一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讀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中間有十分詳盡的介紹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