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 宋魏相爭 六、太武滅佛

第二部 宋魏相爭

六、太武滅佛

魏軍到達長安后,便在城中駐軍,以作休整。長安城的佛寺遍地皆是,魏軍的一些將官便入佛寺遊逛。僧人們不敢怠慢,請他們到寺廟裡喝酒。僧人本該謹守戒律,並且不拜俗,即所謂「不拜父母,不拜帝王」。長安的僧人與官宦貴族接觸很多,獻殷勤成了習慣,哪料到這下子可惹來了滅頂之災!
從這一系列的政令中可見,拓跋燾在長安所發的滅佛令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北方佛道兩教之爭的一個必然結果。
崔浩答道:「蓋吳的軍隊離此處並不遠。所謂擊蛇之法,其要領是打破蛇頭,頭一破尾還怎麼動?依微臣之見,應當走北道,乘我軍勢頭正盛,先襲擊蓋吳。大軍前往只需一天時間,到了他的大營,必能獲勝。然後大軍再回長安,也只要一天就到了。一天的時間,損失可以忽略不計。如若走南道,蓋吳的軍隊就有足夠的時間進入渭北山區,那就沒那麼容易消滅了。」
拓跋燾向崔浩問計:「蓋吳在長安城以北九十里處,渭北一帶沒有城池,渺無人煙,缺少糧草,不利於行軍。朕的意思嘛,不如渡過渭水,走渭南,愛卿以為如何?」
拓跋那贊同陸俟的計策,便放了蓋叔叔,與他約定時間捉拿蓋吳。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叔叔果然提著蓋吳的腦袋來到魏軍營中,陸俟九_九_藏_書的深謀遠慮也得到了眾人的交口稱讚。拓跋仁的軍隊又討滅蓋吳的餘黨白廣平、路那羅等軍隊,蓋吳領導的大起義在北魏的連番軍事行動與高壓統治政策之下,被徹底平息,前後堅持時間將近一年。
陸俟道:「各位沒見過毒蛇么?不斬斷其首,他就還會作亂(與崔浩的想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蓋吳生性狡詐,若能逃脫,其稱王造反之心就不會死,那樣只會更加危害社會。各位放心,如若放了他的叔叔而不回來,我自當承擔罪責!」
拓跋燾漸漸疏遠佛教,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他就曾下詔,命五十歲以下的僧侶全部還俗,以便能夠征役討伐北涼;為防止僧人寄生民間,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他發出禁令,上至王公,下至普通百姓,一律不得私自豢養僧侶以及巫師,有這些情況的,限期遣送官府,過期不送,一經查實,僧侶處死,主人滅門。
陸俟認為:「長安險固,民風膘悍,蓋吳一日不除,長安就一日不得安寧。如今蓋吳潛逃,如果不依靠他親信之人,誰能捉住他?不如收買他的叔叔,許諾對他和他的家人免罪,放他去追蓋吳,必有收穫。」
蓋吳很快敗於拓跋那的軍隊之手,他隻身逃匿,其二叔則被活捉。眾將建九-九-藏-書議把蓋吳的叔叔送到平城邀功,唯有長安的鎮將陸俟提出不同意見。
將官們來到僧人的住所,竟意外發現那裡堆放著弓箭刀槍、盔甲盾牌等物件。佛門凈地怎麼會有這些東西呢?他們心中狐疑,回來后就到拓跋燾面前去報告,拓跋燾聽說后,勃然大怒道:「這些東西非佛門之用,他們必是私下勾結蓋吳,想要作亂!」他當即命令有司捉拿相關人員,並且抄檢佛寺的財產。皇帝就在長安城,底下的人自然是盡心儘力執行任務,查抄行動迅速徹底,結果也頗為驚人:佛寺中不僅私藏了武器,還藏有許多釀酒的器具,以及附近州郡的牧守和富人寄存的財物,數以萬計;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僧人的住處還搜出了好多間密室,裏面藏匿了年輕的婦女,供僧人淫樂。
拓跋燾的滅佛令反響之大,影響之深,他本人即便有過心理準備,怕也不能完全預料。佛教自東漢初年來到中原地區,已有近四百年歷史。十六國時期的幾個大國,比如後趙、前秦、後秦等,其君主與貴族都十分崇尚佛教,後秦更是奉佛教為國教,其統治中心地處西域與中原的交通要衝,佛教交流頻繁,佛事盛極一時。北魏的鮮卑貴族地處代北,離西域極遠,按理說是不可能接觸到佛教的,更不可https://read.99csw.com能去信仰。可是拓跋珪在進入關東地區的過程中,除了認識到中原的本土宗教道教外,也不斷在各地遇到佛寺和僧人。鮮卑統治者對於這個外來的宗教,由一無所知,到漸生好奇,久而久之,認為佛教對於平定天下很有幫助。經過三代時間,到拓跋燾時,鮮卑貴族基本上都信奉佛教。
或許是擔心發生意外,這次拓跋燾沒有聽從崔浩的意見,他下令大軍沿渭水南岸向西進發。不出崔浩所料,軍隊剛到達戲水(今陝西臨潼東北),便驚動了北面的蓋吳,義軍散入山嶺之中,魏軍無法採取行動進攻。拓跋燾大為懊悔,只得領軍先進長安。
拓跋燾統領的北魏騎兵馬不停蹄地開進關中,眼前有兩條道可以走:一條北道,沿著渭水北面前行,距離蓋吳的大營只有六十里的路程;另一條南道,渡過渭水西行,然後再轉正北,也可到達蓋吳大營。
拓跋燾在即位之初並不排斥佛教,他也喜歡與德高望重的僧侶交談,探討一些與統治有關的問題。然而佛教勢力發展過於迅猛,佛教徒人口增加,拓跋燾在軍事戰爭中日益感到人力的缺乏;另外佛教進入中原后也吸收了讖緯學說,搞一些神秘理論,妨害到了皇帝的權威。
拓跋燾對於佛教的印象,由好變壞,還有兩個人起了https://read.99csw.com很關鍵的作用。一個就是崔浩,他篤通道教,對於佛教的學說很厭惡,常常在拓跋燾面前詆毀佛教,說佛教虛妄之極,危害世人,應當取締。另一個人是寇謙之,此人也是道教徒,卻吸取了佛教的思想和理論,建立了一套新的學說,並將其整理成經書,獻給拓跋燾,宣稱這是神仙所授。拓跋燾很是推崇,他的新年號「太平真君」,便來自寇謙之經書中的一句話:「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可以說是將道教定為了唯一的國教。
這還了得,佛寺成了藏污納垢的場所,這佛教可是大大的壞了。拓跋燾頒布法令,宣布佛教為邪教,焚毀所有的佛像和佛經,凡是涉及藏匿武器或姦淫|婦女的僧人,一律活埋,其餘僧人則罰為奴隸。不僅長安一地實行法令,拓跋燾又傳詔到國都平城,命留守的太子拓跋晃在各地依樣行事,禁止佛教的傳播。佛教來到中國以後從未遭遇過如此大規模的破壞,一時間,各地佛寺被夷為平地,大量佛經也消逝在烈火之中,僧人們更是流離失所,死的死,逃的逃,慘狀為數百年來所罕見。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第一樁:太武滅佛。
長安的政令對於北魏境內佛教勢力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不過執行的過程中也不是毫無阻礙。鮮卑上層人士多信奉九九藏書佛教,他們以太子拓跋晃為首,儘力維護佛教的利益。拓跋晃雖下令焚毀了大量寺廟佛塔,卻也有意放緩了執行法令的時間,暗中保護一些僧侶逃脫性命,並收藏了一些經文和佛像。太子與拓跋燾在宗教問題上認識的差異成為幾年後的宮廷變亂的誘因之一。
眾將不以為然地說:「賊黨已散,只剩蓋吳一個,能逃到哪裡去?」
儘管如此,關中隴西地區的叛亂依然此起彼伏,沒有停息。不久,蓋吳重新在杏城聚集了兵馬,自稱秦地王,召回了一些躲在山林中的舊部,重振旗鼓。這次拓跋燾採取了兩面夾擊的策略,一方面派永昌王拓跋仁和高涼王拓跋那統領長安以北的軍隊南擊蓋吳,另一方面從關東的定、冀、相三州(今河北南部地區)發動兩萬士兵,駐紮在長安南山的谷地中,防止蓋吳逃逸。面對一個小小的蓋吳,北魏的軍隊圍追堵截,無所不用其極。
佛教遭殃,人心惶惶。拓跋燾繼續巡視關中地區,大軍經過長安、盩厔(今陝西周至東)、陳倉(今陝西寶雞東)、雍城(今陝西鳳翔東南),每到一個地方,就大肆收捕殺害與蓋吳有關聯的漢、氐、羌、屠各等各族叛民。接著,魏將乙拔率軍在盧水胡的大本營杏城大破蓋吳軍,蓋吳的軍隊潰散。拓跋燾滿意于戰事,從關中選了一批能工巧匠,就回駕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