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末民初青幫發展趨勢區域研究——以山東為例

清末民初青幫發展趨勢區域研究——以山東為例

據張英華著《青幫通漕匯海》所列老前人題名表中,「江淮四」、「嘉白」、「興武四」、「興武六」、「湖州頭」、「雙鳳」、「嘉海衛」、「杭三」、「寧波前」、「寧波后」等幫的「元」字輩(青幫二十四輩中的第十七輩)14人中,江蘇7人,其中1人從安徽遷來,浙江2人,廣西3人,廣東1人,無一山東人。14人中8人經營船行或船隻。
「明」字輩(第十八輩)29人中,有山東人7人,佔24.1%。「興」字輩(第十九輩)62人中,有山東人14人,佔22.6%。「禮」字輩111人中,有山東人27人,佔24.3%。三輩202人中,共有山東人48人,佔23.8%。他們幾乎全是宣統元年(1909)以前入幫
青幫何時進入山東不詳。清代雍正至道光年間的檔案史料顯示,江、浙漕運水手中山東的流民為數不少,他們有的加入了信仰羅教的糧船水手行幫。內河漕幫解散后,水手們失業,部分人回原籍,另一部分人在蘇北成為青幫。青幫進入山東很可能與這部分山東籍水手有關。此外,還有一部分山東人在浙江運河上服兵役,或做檢運官,他們有的也加入了青幫,他們也是青幫向山東乃至華北的傳播者。這裏舉一個例子:陳萬有,山東滕縣(魯運河邊)人,移居江蘇運河邊的大碼頭,作船行,傳羅教,后入行伍。他加入「嘉白幫」為「禮」字輩(第二十輩)。清光緒年間到山東、北京傳羅教。光緒二十五年,收京人錢寶亨為徒,排「大」字輩(第二十一輩)。1916年,錢寶亨到濟南,成為民國初期山東最著名的青幫頭子,有徒萬人。從這個例子看,至遲在光緒年間,青幫就已傳入山東、北京。
分析一:從地區方面而言,以上三表所列「明」、「興」、「禮」三輩山東籍48人中,有滕縣(靠近碼頭台兒庄)13人,九九藏書嶧縣6人,汶上縣2人,濟寧4人,曹州2人,陽谷縣3人,東昌府3人,濟南2人,聊城2人,魚台2人,蘭山、費縣、泗水、曲阜、臨清、滋陽(今兗州一帶)、館陶、東阿、堂邑各1人。這些縣府,都是在運河流域。屬魯南府縣(滕縣、嶧縣、汶上、魚台、濟寧、滋陽、蘭山、費縣、泗水、曲阜、曹州)的合計34人,佔了山東總人數的70.8%;魯西、魯北府縣(東昌、陽谷、臨清、聊城、館陶、東阿、堂邑)共計12人,佔25%,魯中濟南僅2人,佔4%。而魯南34人中,運河沿線魯南最南端的滕、嶧、魚台三縣佔21人,居魯南的61.8%。這充分說明清朝末年青幫沿運河,由蘇北、皖北進入魯南,再由魯南向魯中、魯北這一發展方向。
青幫成分的變化尤其是青幫上層成分的變化,必然引起青幫政治傾向的變化。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南方青幫中心——上海的青幫頭子杜月笙(「悟」字輩,即第二十三輩)等人投靠國民黨政權,充當其壓迫人民、鎮壓革命的工具。山東青幫頭子錢寶亨等人也成為山東國民黨政權的附庸。
運河是明清時期京畿地區糧食供應的生命線。
分析二:從職業方面而言,山東籍48人中,有10人活動於江蘇、上海等地,38人活動於山東。48人中,標明職業的有28人。這28人中,軍界人物4人(2人與水運有關)佔14.3%;政界人物2人,佔7.1%;學界人物2人,佔7.1%;商界人物2人,佔7.1%;運河岸船業16人,佔57.1%。這表明清朝末年山東青幫憑傳統的漕幫關係,在山東運河沿線紮下了根。它還表明,清朝末年山東青幫主要成分還是航運幫頭,但也開始向學界、軍界、商界滲入(軍、政、商界合計佔28.5%)清代檔案史料顯示,到了宣統年間,從蘇北、安徽傳入魯南的青幫,已發展成為山東會黨中力量最大的一種,而且其成分早已不再是原來運河上單純的漕運失業者,它的根逐漸從運河及其支流扎向更廣的社會空間。宣統三年(1911年)有奏摺說:「至會匪名目不一,而以青幫為大。自蘭山坊郭及峰之台慶、郯之長城一帶,入會者不下數萬眾,脅迫鄰近諸小戶,不從者劫之,報官者火其居,屠其家,以故附從日眾。」read.99csw.com
導致青幫發展蔓延的原因,主要來自經濟和政治方面。在清朝即將滅亡之際,政府控制力下降,農村社會經濟蕭條,社會混亂,民眾生活痛苦不堪,不僅遊民、貧民加入青幫,有產者如秀才、衙役等亦入幫以保家。青幫身上反映出的已不再僅是漕運行幫失業水手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而是涉及許多階層民眾生存狀況的嚴重社會問題。清末民眾惡劣的社會生存環境為青幫這一幫會團體由運河沿岸向華北腹地擴展蔓延提供了土壤及生存基礎;反過來,青幫從漕運行幫失業水手向廣泛社會階層的擴展,反映了清末社會「亂」象環生,社會問題日趨嚴重。
洛口南側的小清河流向渤海萊州灣。兩支河流都是山東境內的重要航道。黃河沿岸的6個縣17人中,濟南、歷城加起來有12人,佔6縣總數的70.6%,和運河沿岸佔全省第五位的滕縣相當。而「明」、「興」、「禮」三輩合計,濟南籍方2人。這說明此時青幫正向黃河、小清河有較大規模滲透。實情也是如此。據濟南青幫成員於1951年交代,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清河上大多數船戶都是青幫
(注:有些青幫分子在「雙理」即既在青幫家禮,又在理門(理門公所)故有辦「幫」者,有辦「理」者)上表中各幫「大」字輩總數雖不一定完全包括全國各地「大」字輩人物,但這張表仍反映出了民國初年青幫在山東的發展狀況:其一,從人數方面而言,「大」字輩中,杭三幫中山東人數最多,其次是嘉白幫,再次是江淮幫、興武六、興武四、嘉海衛,各占第四、第五、第六位。其他幫只有幾個人,少得可憐。山東「大」字輩,在杭三幫中佔了82%,在興武中佔了九-九-藏-書58.5%,在嘉白幫中佔了51.5%,在江淮幫中佔了40.8%。各幫「大」字輩總人數是460人,山東人總人數是195人,佔了42.4%,這是個不小的數目。它表明,經過清末的發展,到了民國初年,山東已成為青幫的重要傳播基地,幾乎佔有青幫的「半壁河山」其二,從地區方面而言,在195名「大」字輩山東青幫頭子中,192人有具體籍貫。嶧縣51人,排第一;濟寧20人,排第二;聊城(東昌)18人,排第三;臨清15人,排第四;滕縣12人,排第五;兗州、陽谷各7人,排第六;濟南、歷城、東阿各6人,排第七;東平5人,排第八;魚台4人,排第九;德州、泰安、臨沂各3人,排第十;漕州、濮縣、成武、鄆城、壽張、沂水、無棣各2人,排第十一;其他如蘭山、郯城、單縣、巨野、菏澤、泗水、汶上、堂邑、朝城、茌平、高唐、禹城、武城、陵縣、平陰、濟陽、東陵、齊東、海豐、萊州、登州、蓬萊各1人,排第十二位。
清代山東漕幫共有10幫本:濟寧前、濟寧后,東昌前、東昌后,臨清前、臨清后,德州大、德州二、德州三,沂州一、蘭山半幫。漕船819隻。咸豐三年運河漕運停止后,山東漕幫的大部分水手、船戶、縴夫失業。
再看民國初年的情況。青幫「大」字輩是民國時期各地青幫的最高領導者。他們一部分是清末入幫,一部分是民國初年入幫。據《青幫通漕匯海》「大字輩題名錄」青幫各幫山東籍人員情況如下:
杜景珍(碩士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青幫的前身是清代在大運河上從事漕運並以羅教為信仰紐帶形成的江浙糧船水手行幫。青幫自清朝末年在運河沿線的江、浙一帶形成后,開始活動於蘇北,以後沿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向蘇南、皖北發展,一是向河南、山東等華北地區蔓延。關於清末民初青幫的區域性發展趨勢,學術界研究還不是很多。本文擬以山東為例,利用有關檔案史料和青幫秘籍,從青幫成員的地區和職業分佈兩個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討,以求窺一斑而知全豹,了解青幫這一幫會團體隨著近代社九*九*藏*書會變遷而發展蔓延的軌跡。
其三,從職業方面而言,山東「大」字輩中,已知職業者共99人。其中,從事船運業者28人,佔總數的28%,居第一位;辦幫者21人,佔21%,居第二位;經商者19人,佔19%,居第三位;當軍人或警察者15人,佔15%,居第四位;從政者14人,佔14%,居第五位;為農者2人,佔2%;為工者1人,佔1%;為學者1人,佔1%。軍、政、商合計佔48%,農、工、學合計佔4%。從事船運業者所佔比例,已由清末(「明」、「興」、「禮」三輩)的57.1%下降到28%,這說明民國初年,青幫「大」字輩雖沿內河航運線擴展,但它的主要成分已不是船業界,它已走向了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山東青幫一部分人繼續把持航運業或以辦幫為職業,同時又大量吸收了商界、軍界、警界、政界人物,或者一部分人由幫頭而進入商、軍、政界。青幫的領導權主要的已不在航運業者手中,而是轉入城市商界和軍警界人士手中,它的活動中心,已從運河流域轉入城市。青幫已開始不再是下層勞動者和流氓無產者的幫會組織,其上層逐漸成為有權有勢的社會中上層人物,與上層社會合流。
「興」字輩山東籍人物(續表)山東共14人,除2人外,籍貫全在運河流域。魯南10人,佔71.4%;魯西北2人,佔14.3%;魯中黃河岸(濟南)2人,佔14.3%。6人為船行(佔42.9%)1人為商界,1人為軍界,4人不詳。船運業者,佔42.9%;軍、商(政)界佔14.2%。
它跨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四省,全長2665里。從江蘇清江浦向南到浙江杭州為長江段,從山東汶上縣的南旺鎮到清江浦為南運段,從南旺鎮向北經黃河、天津到北京的通州為北運段。山東是運河的必經之地,位置十分重要。山東段運河南連江蘇,北通河北、天津,有水旱碼頭18個,由北向南,有德州、鄭家口、武城、油房鎮、臨清;由臨清向東北,支流上有夏津、恩縣、平原;由臨清向南有東昌;由東昌向東北,支流上有館陶、冠縣、堂邑;由東昌正流向下有阿城、陽谷、壽張,越福河,至安九_九_藏_書山、南旺、濟南,經獨山湖、昭陽湖中間,越道微山湖,直入韓庄、台兒庄。
青幫「大」字輩原籍的這種地區分佈,與「明、「興、「禮」幾輩的分佈相一致,它是由師徒承接造成的。這種分佈進一步印證了青幫從蘇北、皖北沿運河首先傳入魯南運河岸,進而沿運河向北擴展這一結論。「大」字輩沿運河岸在「明」、「興、「禮」三輩時比較多的魯南地區百分比下降(由70.8%下降至55.7%)運河岸魯西北黃河沿岸及魯北、魯中地百分比增高,說明「大」字輩時青幫勢力不但沿運河從南向北發展,並且多方向擴散,還沿與運河相通的黃河、徒駭河、馬頰河往東向魯中、魯北內地滲透。濟南、歷城北面是黃河和小清河。黃河流向渤海,洛口渡口在黃河南岸,濟南北郊是其咽喉之一。
蓬萊、登州、萊州屬膠東半島沿海縣份,濮縣、平陰、濟南、成城、濟陽、齊東屬與運河相連的黃河沿線,其他諸縣,或直接是運河碼頭,如嶧縣(有韓庄、台兒庄2個碼頭)、濟寧、壽長、陽谷、東阿(有碼頭阿城)、汶上(有南旺碼頭)、聊城(東昌)、臨清、武城、德州,或是處於運河及與其相通河流(如沂水、泗水、徒駭河、馬頰河)流域。魯南運河流域總計「大」字輩107人,魯西、魯西北運河流域總計64人,黃河流域總計17人,魯北4人,魯中泰安3人,魯南佔全省總數的55.7%,仍居第一位,魯西北佔33.3%,黃河流域佔8.9%,而魯南最南端運河岸上的嶧縣又佔了全魯南的約50%,嶧縣加上濟寧、滕縣、魚台這幾個運河鄰縣,居全魯南的81.3%。
「禮」字輩山東籍人物(續表)山東共27人,籍貫全在運河流域,魯南19人,佔70.4%,魯西北8人,佔29.6%。船業7人,碼頭標局2人,軍界2人,學界1人,余者15人不詳。船運業者,佔25.9%;軍、政(商)界佔7.4%。
「明」字輩山東籍人物山東共7人,籍貫全在運河線上。魯南5人,佔71.4%;魯西北2人,佔28.6%。3人與船業有關,1人為學界,1人為軍界,1人為政界,1人從教。與船運業有關者,佔42.9%;軍、政(商)界佔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