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六、韓非:治國還須庶人劍

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六、韓非:治國還須庶人劍

韓非則認為,兼愛、仁愛、禮樂,都沒有用。韓非說,儒家和墨家都鼓吹先王愛民如子。然而怎麼樣呢?人民照樣犯罪,君王也照樣殺人。這就怪了。那些人不是已經得到了慈父慈母般的疼愛嗎?為什麼還要犯罪?可見愛不管用。你愛他也好,不愛他也罷,他該犯罪,還犯罪。既然如此,那你愛他幹什麼?
跟莊子和墨子一樣,韓非也是既反對仁愛,又反對禮樂的。只不過,莊子喜歡講故事,墨子喜歡講邏輯,韓非則既講故事又講邏輯。
這故事說,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先說自己的盾什麼矛都擋得住,又說自己的矛什麼盾都戳得穿。有人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那人傻眼。
因為墨子認為兼愛管用。墨子說,只要做到「兼相愛,交相利」,諸侯之間就不戰爭,大夫之間就不掠奪,庶民之間就不殘害,天下也就太平。九九藏書
韓非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為什麼?用不著!這就叫「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相反,如果必須裝飾,就說明它本質有問題。一個人長得丑,才要化妝;魚蝦不新鮮,才放佐料。這就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
由此可見,管用的不是什麼愛,而是威脅利誘,嚴刑峻法。這就是韓非的劍。
韓非說,楚國有個良民,父親偷了羊,他去官府舉報,結果被官員殺死,罪名是「不孝」。魯國有個孝子,因為家有老父,每次打仗都貪生怕死,結果孔子推薦他做官,理由是「仁孝」。楚國那個人,是忠於國家的,卻背叛了父親。魯國那個人,是孝順父親的,卻背叛了國家。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國之忠臣,卻為父之逆子;父之孝子,卻為國之叛徒。仁愛孝悌,能要嗎?不能!
虛假的美掩飾著真實的丑九九藏書,這就是韓非眼中的禮樂與仁愛。於是,韓非就這樣用他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論,邏輯地同時否定了仁愛與禮樂。
那麼,墨子為什麼主張兼愛?
不過,如果墨子再世,卻會同意韓非。事實上墨法兩家雖然根本對立,卻相互同情,因為他們都是功利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只不過,墨子講「天下之利」,韓非講「軍國之利」;墨子講「庶民之用」,韓非講「君主之用」。但主張講功利,講實用,則是一樣的。
仁愛與禮樂,正是這樣的關係。仁為禮之本,故仁愛就是內容,禮樂就是形式。一個人,不能賣矛又賣盾。因此,不能既要仁愛,又要禮樂。
所以,兼愛是必需的,禮樂則沒有用。
也有兩個故事,一個叫「秦伯嫁女」,一個叫「買櫝還珠」。第一個故事說,秦國的國君嫁女兒,送了七十個盛裝打扮的丫環作陪嫁。結果,晉公子喜歡丫環,不喜歡公主。第二個故事說,楚國的商人賣珍珠,用香木做成盒子,還要「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結果鄭國人買了盒子,退回珍珠。九九藏書
毫無疑問,這是庶人劍。
那麼,怎樣的社會才是好的?
儒家與法家,簡直雞同鴨講。
然而理想主義從來就不可或缺。事實上,正是這些未必能夠實現的理想,保證了中華文明不至於像亞述文明和羅馬文明那樣,隨著帝國的崩潰而消亡。更有趣的是,孔子和孟子代表的儒家,墨子代表的墨家,楊朱、老子和莊子代表的道家,社會理想又各不相同。也正是這些不同的理想,包括韓非代表的法家主張,凝聚了華夏民族的集體智慧,體現出中華文明中的共同價值。這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非read•99csw.com常值得我們去追尋,去探討。
都不好。
但,這跟仁愛、禮樂,有什麼關係?
結果,那守關之吏把伍子胥放了。
還有一個故事,也能證明這一點。
韓非舉起庶人劍,是一點都不奇怪的。因為韓非之所處,已是戰國晚期。這時,歷史已經從貴族和君子的時代,變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時代。理想主義成為絕響,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才是主旋律。從商鞅到韓非,法家後來居上成為新時代的代言人,正是時代精神所使然。
這就是「矛盾」一詞的來歷。
那麼,仁愛和禮樂,哪個好?
這故事說,伍子胥逃出楚國,被守關的官吏捕獲。子胥說,大王通緝我,是想要我一顆寶貴的珍珠,不過現在已經丟了。你要是把我送回國,大王問起來,我只好說珍珠被你私吞,你看著辦吧!
愛不但沒用,還誤國。
韓非講的故事,最有名的是「矛盾」。
結論又很簡單:如果仁愛很好,何必要有禮樂?
可惜這個邏輯前提是韓非的,不是孔子的。孔子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論者。在他看來,沒有內容,形式就沒有必要;沒有形式,內容也無法表現。子貢就說,內容好比皮,形式好比毛,哪個可以不要?如果去掉毛,虎皮豹皮與狗皮羊皮,又有什麼區別?九-九-藏-書
何況仁愛也未必能夠培養孝子。韓非說,一個浪子不成器,父母、鄉親、師長,愛他也好,訓他也罷,他都置若罔聞。只有官府來抓他,他才乖了。為什麼?害怕。讓人害怕,比兼愛和仁愛都管用。
仁愛不好,禮樂更加要不得,因為禮樂是用來給仁愛遮醜的。這樣虛假騙人的玩意,怎麼會是好東西?何況仁愛越是需要禮樂來裝飾,豈非越是證明仁愛有問題?禮樂越是漂亮,則仁愛豈非越是醜陋?
所以,仁愛不是好東西。
結論很簡單:內容與形式是一對矛盾。
韓非,是矛盾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