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憶父親 「精神食糧」的匱乏

14、憶父親

「精神食糧」的匱乏

我對京劇的愛好完全是父親帶出來的。1950年代初,父親領我去看徐碧雲的「虞小翠」,黃桂秋的「別宮」、「祭江」,還有他最欣賞的程硯秋的戲「荒山淚」。然而小學生的我聽這類大段唱腔的青衣戲必定打瞌睡,於是父親帶我去「大世界」、「大新遊樂場」看京劇武打戲,這一下我來勁了。當我真正愛上京戲時,父親沒錢了——減工資的後果。所以我只能在收音機旁過過戲癮。1956年九*九*藏*書北京京劇團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來上海演出,父親買了一張2元錢的票(最貴的戲票),讓我一個人去看。這件事在銀行引起轟動。看戲的同事很多,(銀行職員中京劇票友很多)都說父親:「太寶貝迪個獨養伲子!」
父親也是話劇迷,青年時代寫的劇評都是對話劇的觀后感。然而他不看那些歌頌革命的話劇,包括「龍鬚溝」、「方珍珠」之類的名劇,他說這些是九-九-藏-書活報劇。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從外頭回到家,發現父親正全神貫注地聽收音機,是一場話劇的實況播出。過了一陣子,父親告訴我播的是蕭伯納的戲,「英雄與美人」,主演的是丹尼和喬奇。
父親在銀行界是個另類,他喜愛文學藝術。剛進銀行的幾年,還給報刊投過稿。1961年父親病故后,我整理他遺物,發現了幾張剪報,是父親在1937年以「戈人」筆名發表的劇評和雜文九九藏書。有一篇是關於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的文學評論。當時我都不知道紀德是何許人也,說起來我還算讀過不少外國文學作品的人。我知道父親在銀行同事中有一個聊文學的小圈子。一位是陳伯伯,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另一位是吳伯伯,和吳祖光先生是本家近親。不過從1950年代開始,他們就很少走動,以免遭到「小集團」的可怕下場。
我很愛看電影。什麼「雞毛信」、「夏伯陽」、「帶槍的read.99csw.com人」、「難忘的1919」、「上甘嶺」之類的,反正當時小朋友喜歡看的電影我都看,看后還一五一十告訴父母親。父親卻說這些算不上電影,他從來不看。母親說父親過去很愛看電影,不過他看的是美國電影。很多年之後當我看了那些經典大片:「亂世佳人」、「戰地鐘聲」、「北非諜影」、「碧血黃沙」、「出水芙蓉」,等等1949年之前就在上海放過的電影,方才明白:父親那一輩電影觀眾在195九_九_藏_書0年代是多麼失落。記得父親和祖父議論過卓別林和勞萊、哈台誰更惹人發笑,我聽了像聽神話似的。不過也有例外。那是幾年之後了,父親去看了一場蘇聯電影「第十二夜」,回家后顯得少有的興奮和開心,他向全家詳細地講了電影故事的全部。講得太長了,以至於祖父祖母甚至母親都走開忙自己的事去了,只剩下我一個聽眾。父親有一套朱生豪譯的《莎士比亞全集》,我知道「第十二夜」。
「戲好!演得也好!」父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