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秦的統一 花里胡哨的五行學說

第一章 秦的統一

花里胡哨的五行學說

古希臘、古印度的四元素論自然跟後來的元素周期表沒法比,又粗糙又空泛,還充滿了莫名其妙的神秘主義氣息。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也是如此,但中國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陰陽相配合了起來,這麼一攪和,就連普羅大眾也都能基本理解五行學說了。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其實到不了一百家,三五十家頂天了),其中有一家叫作「陰陽家」,就是基於《周易》的陰陽兩儀理論,研究宇宙和萬物本原、構成要素的一派閑人。已經無可考證,究竟是其中哪位陰陽家在經過長期的調研、冥想或者乾脆一拍腦門兒,最終拿出了跟西方四元素論非常接近的五行學說。
當然啦,即便把陰陽五行都配合了起來,想要搞清楚老天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天老子和天子兒子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麼樣的,仍然需要做大量案頭工作或者多拍幾次腦門。可倘若不能解決這兩個重要問題,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構成都是虛的,官方不會贊助,因為他們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現在官方史書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學說的發明人連名字帶骨頭全都爛光了,就是明證。為了得到官方的認可、支持、贊助,證明自己的學說對鞏固統治有用,於是乎,一位承先啟後的大陰陽家就此應運而生,他的https://read•99csw•com名字,叫作鄒衍。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大概是為了掩蓋自己篡位的惡名吧,這位桓公午創建了稷下學宮,滿世界搜羅各派思想家,想通過大搞學術贊助來給自己換得個好名聲。這座官方學院就此建成,一直延續到齊國滅亡,其間產生了大批名聞天下並且影響後世的大教授,比如儒家的孟軻、荀況,法家的申不害,縱橫家魯仲連,還有就是陰陽家鄒衍。
歷史從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不知不覺就邁入了廝殺更為殘酷、謀的不是霸而是王甚至是帝的戰國時代。戰國七雄裏面,要說最富庶也最太平的,非齊國莫屬——除了作死的齊湣王統治時期。齊國近海,得漁鹽之利,所以富裕,它距離秦國最遠,所以太平,加上齊湣王的悲催遭遇教育了齊人,往外打就是找死,守著原本的疆土最安全。所以齊國是最後一個被秦軍滅掉的,而且基本沒打什麼仗,秦軍一到,「帶路黨」直接就把城門給打開了。
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是很花哨的,作為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並非靜止不動,它們隨時隨地都在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就好像陰和陽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一樣。陰陽家九-九-藏-書們說五行有生克,所謂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會從中產生出另一行來;所謂克,就是指某一行會影響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克來生去地形成了種種複雜關係,於是宇宙萬物就都因為這些生克而產生出來,並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規律是:
鄒衍,聽名字就知道他是鄒國的公族後裔,鄒國雖然被楚所滅,但地近齊、魯,最終土地還是落到齊國手裡,所以他也可以算是齊國人。此人生卒年不詳,根據資料來看,大概略晚于孟子,跟魯仲連和名家的公孫龍是同時代人。據說鄒衍已經徹底想通了上天的奧妙,所謂「言盡天事」,所以當時人送他一個外號,叫「談天衍」——當然啦,是說他專門講解天的道理,不是說他喜歡閑聊,說什麼今天天氣很不錯之類的。
五行學說出來以後,陰陽家就開始把它們往宇宙萬物上去套,直接能夠套得上的自不必多說,要是瞧著不怎麼能套得上的,那就乾脆篡改事實,以證明理論的正確。比方說,用五行套五方:金代表西方,木代表東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央,可以完美套用。再比方說,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
那麼,不忙著打仗,九*九*藏*書不忙著拓土,大部分時間齊君都在忙什麼呢?原來他們在贊助學術研究。百家爭鳴從春秋時代的一盤散沙,演進到戰國時代的各家理論逐漸完善並且相互融合,齊國的貢獻不可小覷,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證,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十個裡面有九個得到過齊君的贊助。贊助方式是什麼呢?那就是開學堂、請講師、提供場地和經費讓大家坐下來一起研究和辯論。
這其中某些關係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須得澆水,草木才能生長;火生土,火把木頭燒光了,變成了灰燼,那不就是土嗎?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泛濫得靠土堤、土壘來堵啊;水克火更簡單,誰都知道用水能澆滅火頭。但某些關係就理得不那麼順了,土怎麼就生金了?礦物大多是埋在土裡沒錯,可怎麼能算是土生出來的呢?還有,木怎麼就克土了?理論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會流失嘛。但總而言之,理論就這麼出來了,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形成了兩個完整的循環,不但在學術上貌似能夠自洽,而且還蘊含著一種圓融的藝術之美。
而且不僅僅是宇宙萬物中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照套五行,就連一些虛擬的概念,他們也堂而皇之往五行上套。比如說玄而又玄的八卦,陰陽家們說了,乾、兌是金,震、巽是木,坤、九*九*藏*書艮是土,離就是火,坎就是水。再比如計算曆法的天干、地支,也都分了五行。十天干可以被整除,兩個配一個;十二地支整除不了,就三組一對二,兩組一對三——什麼甲乙木、丙丁火、壬癸水等等算命用語,就是這麼來的。
這位「談天衍」綜合了前輩關於陰陽五行的研究成果,推出了自己的全新理論,一種叫「大九州學說」,一種叫「五德終始說」。「大九州」什麼的與本書主題無關,暫且不論,這個「五德終始說」聽上去很厲害啊,究竟說的是些什麼呢?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謂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終態太極的五種事物形態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西方的四元素論,水、火雙方共有,土當然就是地,然後西方有風咱沒有,咱有金、木,比他們多一樣。
齊國所開的學堂,名叫稷下學宮。這個「稷」字,是指齊國都城臨淄的一處城門,「稷下」就是稷門附近的意思。這座高等學府肇建於田氏代齊以後的第三代君主田午時期,田午不是正當繼位的,而是殺了自己的哥哥齊侯田剡,還有侄子田喜,篡位為君的。田午死了以後,謚號為桓,史稱齊桓公(不是三百多年前的春秋霸主齊桓公)、桓公午,或者蔡桓公——成語「諱疾忌醫」就是由他的事迹產生https://read•99csw•com的,他因為不聽名醫扁鵲的良言相勸,最終病到無藥可救,一命嗚呼。
五行學說就這樣被一代代陰陽家們前仆後繼、絞盡腦汁地大體完善了,等到稷下公立大學堂資深老教授鄒衍出馬,立刻就直截了當地把宇宙之道和人間之事,也就是天老子和天子兒子的關係敲定了下來。影響深遠的「五德終始說」熱辣出爐。
除此之外,拿五行套人的身體,據說金就代表皮、鼻子、肺臟和大腸,木就代表筋、眼睛、肝臟和苦膽,水就代表骨、耳朵、腎臟和膀胱,火就代表脈、舌頭、心臟和小腸,土就代表肉、嘴巴、脾臟和胃。
《周易》變成後來的儒家經典《易經》,歷代摻雜了很多古古怪怪的東西進去,而其本體,最早不會早過西周初年,最晚不會晚于春秋時代。五行學說比《周易》略微晚出現幾十到幾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奇妙的五行學說開始登上哲學舞台。
地、水、火、風,可以理解為固體、液體、最常見的一種能量劇烈釋放方式以及氣體。有趣的是,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里沒有氣體的容身之地,因為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空氣為何物,至於風,他們認識到那是一種事物變化的現象,但不認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為無生命,而木則是有生命,古代中國人認為它們也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