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忽略了一百八十多年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忽略了一百八十多年

打那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算是見識到了那群傢伙搗糨糊的能力,所以等到三年以後他想遷都的時候,就再也不敢搞什麼民主討論了。他先拉著一群老少爺們兒說,咱們今天南征啊,大家跟著我走。等到了洛陽以後全都走不動了,拓跋宏才說,既然大家都走到這兒了,索性別回去了,就定都這裏得了。事實既成,群臣沒奈何,只好抹抹熱汗應承下來——你不應承,行啊,那你自己繼續南征去。從此北魏定都洛陽,進一步漢化,逐漸走向強國之路。這幸虧是先斬後奏,要是拓跋宏再按老辦法讓大臣們開會商量,恐怕歷史就得改寫。
最先站出來的是中書令高閭,他是個書生,文學青年出身,又有學問又有激|情。高閭說五德之說本自漢代開始,一共有三種說法,張蒼認為是水德,賈誼、公孫臣認為是土德,劉向認為是火德。水德從邏輯上說不通,而土德則是把秦朝當成正統,都不足取,所以漢的火德應該是直接取代周的木德,這才合乎天理。以後魏土德代漢火德,晉金德代魏土德,後趙水德代了晉金德,前燕木德代了趙水德,前秦火德代了燕木德,一朝朝傳承明確。前秦雖然不是北魏滅的,但它滅亡的時候恰好北魏建基稱帝,所以北魏就應當接替前秦的正九_九_藏_書朔,火生土,還得是土德。
北魏是由鮮卑拓跋氏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的文化當然比不上漢文化,而就算在鮮卑族裡面,拓跋氏原本也是最落後、最野蠻的,跟建立過前後燕的慕容氏根本沒法兒比。五胡亂華的時候,拓跋族也南遷中原,想要分一杯羹,在山西北部建立起代國來,後來被苻堅所滅。等到前秦崩潰,拓跋族的首領拓跋珪就趁機復國,不久后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總之,北魏拓跋氏自稱是黃帝的後裔,不論鄒老教授的舊五德學說,還是劉向、劉歆爺兒倆的新五德學說,德性世系裡面黃帝都屬後土之德。拓跋氏因此「考據」出,北方俗語里「土」字念「拓」,「后」字念「跋」,瞧吧,這就是咱的起源,有根有據有說法——其想象力真可謂歷代王朝之翹楚。
這一大套掰扯,真是誰聽誰暈,還是簡而言之吧,這兩位的意見是把北魏上推到代國,再從代國上推到全族還在東北原始密林里放牧的時代,把個傳說中的初祖拓跋力微給扛出來說事兒。拓跋力微的時代,拓跋族剛剛走出東北密林,邁上了蒙古草原,當時曹魏、西晉先後躥起,遙控草原,所以拓跋力微向這兩朝都稱過臣,都幫過忙,也都開過仗。既然那時九九藏書候就跟中原王朝有淵源,兩位就認定北魏應當繼承西晉的正朔,把中間那些朝代全都忽略掉。
公元490年,在漢人看來是一代明君而在鮮卑人看來是不肖孽子的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親政了。這時候北魏已經基本統一了黃河流域,控制了大片漢人的土地,當然不能再忽視漢人的文化,好幾代君主都識漢字、讀漢書,而以這個拓跋宏最為崇漢,因而他逐漸察覺到本朝的「土德」實在是來路不正,跟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順序都接不上,根本沒法兒蒙人。於是拓跋宏就下詔讓群臣討論一下,看看能不能換個更合適的德性,或者找出個更靠譜一點兒的解釋來。
——他們可真強,上嘴唇一磕下嘴唇,直接忽略掉了足足一百八十多年,連奧運會都能舉辦四十六屆了。這份兒瞎扯的功力,就連張蒼老先生復生都得甘拜下風,慚愧得一腦門兒的冷汗吧。
高閭和李彪、崔光,兩派各執一詞,嘰嘰喳喳地吵啊鬧啊,把皇帝拓跋宏聽得是頭昏腦脹,也不知道該傾向哪一方為好,末了他只好擺擺手,縮著脖子說讓大臣們都商量一下吧。誰想這一下更糟,大傢伙兒吵得更歡實了,從公元490年八月份一直討論到了來年正月,足足五個多月,官僚作風實在不輸於後九九藏書世宋代那群玩「濮議」的大臣們。
等於說,一群強盜衝進了漢人的家,不但霸佔了漢人的家產,還振振有詞地說:「其實咱們同一個祖宗,說不定我還是正根兒,這家產本來就有我一份兒。」但這種惡果也是漢人自找的,漢人總覺得全世界民族全都一家,只不過我這支過得比你們好點兒而已。比方咱們前面說過,司馬遷在《史記》里就堂而皇之地記載著:「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原本的用意,是把自己傳說中的老祖宗黃帝哄抬成全人類初祖,誰想反倒被蠻族給反過來用了——哦,既然五百年前是一家嘛,那我繼承兄弟的產業,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啦。
既然他們是黃帝之後,那什麼祥瑞、符讖啥的就都可以省了。拓跋珪改國號稱皇帝的時候,就依照這個說法,上應土德,服色尚黃,祭祀用白牲口,乾脆利落。嘖嘖,看人家北魏多氣派,別的朝代都是參考著前朝的德性來確定自己的德性,比如漢是火,魏就是土,宋是水,齊就是木,只有北魏煌煌大氣,不跟那些小傢伙蝸角相爭,直接從黃帝開始論輩分,根正苗紅……當然啦,這是官方的說法,事實上拓跋氏在建立北魏之前連一個帶「德」的勢力都沒消滅過,所以才無牛可吹,無德可替,只能走九-九-藏-書祖宗路線——跟赫連勃勃有的一拼。所以說,這北魏的「土德」就跟孫猴子一樣是石頭裡憑空蹦出來的,壓根沒法兒排進五德生克的循環裏面去。
這回拓跋宏沒有鎖帖,於是討論時間再長,也終於還是出了結果。最終,那一票貧嘴廢話的大臣們聯名上了一份奏表,說經過組織仔細研究,我們覺得還是李老師、崔老師說得有道理,大魏應該定為水德,以承接晉朝的金德。拓跋宏被他們鬧得沒脾氣了,下旨說你們覺得是啥就是啥吧。於是從這一年起,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不再是土德,而改為水德,服色尚黑,總算是勉勉強強摻和進五德循環的次序里去了。
說完南朝,轉過頭來再說北朝,首先是北魏。
雖然文化特別落後、生產方式和組織結構都極原始,但當北魏逐漸發展起來以後,卻號稱自己也有中原人的血統,來頭非常之大——咱的祖宗也是黃帝咧!據說黃帝有個兒子名叫昌意,給封到了北方的大鮮卑山,就是拓跋氏的先祖。
詔書一下,可不得了,立馬驚起了全國無數讀聖賢書的閑人。要知道,這北魏群臣多是些機關幹部,最喜歡開會,解決問題與否倒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能過了嘴癮。當年北魏歷代皇帝都想遷都洛陽,這些大臣就嘁嘁喳喳聊九-九-藏-書了半天也沒個定論,只好暫且擱置。前兩年拓跋宏因為多了句嘴,問祭祀太廟該用「禘」字還是「祫」字來形容,就引得大臣們興高采烈地又發帖子又灌水,折騰了好久也沒結論,最後拓跋宏只好行使最高管理員許可權,鎖帖了事。現在既然皇帝開了新話題,大家豈能放過,於是紛紛引經據典,引發了一場超級大辯論。
聽到他這麼一掰扯,旁邊立刻跳出兩個人來,一個是秘書丞李彪,一個是著作郎崔光,他們都是拓跋宏身邊的重臣,掌握著修史的大權,嗓門自然比別人大些。這兩位覺得,你高閭懂個屁啊?老爺我是專門修史的,這方面我們才是行家。咱大魏當年神元皇帝拓拔力微跟晉武帝司馬炎是好哥們兒;後來劉聰、石勒肆虐的時候,本朝兩位皇帝還幫過晉朝的忙,晉朝一直感恩不盡;再後來平文皇帝拓跋鬱律抵抗過苻堅,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滅掉了後燕,這才有了大魏天下。所以說了,無論趙、秦、燕全都是些篡僭之輩,是偽政權,不能算在五德循環裏面。魏有恩于晉,而晉朝滅亡的時候,正好又是平文皇帝興旺的時候,那麼繼承晉朝金德的理應是我大魏,應水德之象。再說了,晉朝滅亡后的六十幾年裡本朝服色一直都是黑色的,這難道不是天意嗎?這必然就是天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