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徐君猷、馬踏月籍貫考

徐君猷、馬踏月籍貫考

其次,是從《蘇東坡全集》中考證出來的。徐君猷的弟弟徐得之,與蘇東坡書信往來很多,流傳下來的有十余封,主要分為蘇東坡在黃州、惠州兩地。蘇東坡在惠州時,徐得之正在建安(亦即福建建甌)。蘇東坡有詩為《真一酒法寄建安徐得之》,估計後世學者就是因此得出結論的。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進士第,補欽州軍卅推官。……
一是《蘇東坡全集·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一詩中的誥案,寫得清楚「二徐實建安人」。
……蘇仁詫異,道:「大人怎的先發制人?」徐君猷道:「你隨我即刻去見黃州兵馬統制馬踏月馬將軍並通判蔡真卿蔡大人,共商擒賊事宜。」蘇仁稍有遲疑,道:「他二人是否可信?」徐君猷道:「馬踏月馬將軍乃是徐某同鄉,交情甚厚。蔡真卿蔡大人到黃州只四月,為人清高,剛直廉正。二人皆是可信之人。」蘇仁點頭。
北宋元豐三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受挫,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到了黃州之後,生活困頓,多虧了黃州太守徐君猷的幫助,才度過難關,也就有了後來的「蘇東坡」。《蘇東坡全集·與徐得之四首》中寫到:「始謫黃州,舉目無親。君猷一見,相待如骨肉,此意豈可忘哉!……」
吳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問,與楊億同州里,每造億,億厚禮之。門下少年多易之,億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祿卿,以禮部侍郎致仕。……
依據小說《黃州迷案》第三章「府衙疑雲」中說到:
那麼,徐君猷的籍貫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江蘇東海縣呢?
施注:徐大正,字得之。因其兄君猷守黃州,始從公游。秦少游《閑軒記》曰:「建安之北,有山巋然,與州治相直,曰北山。山之南,有澗,澗之南,有橫阜。背山而面阜,據澗之北濱,有屋數十楹,則東海徐君大正燕居之地也。……」九*九*藏*書
王明清也好,施元之也罷,都是蘇東坡死後五十年的南宋人物了,距離徐君猷之死的元豐六年(即1083年),更是有六七十年了。徐君猷其人,想必只有蘇東坡的文字記載了。古代通訊落後,信息的傳遞恐怕多有紕漏。
江蘇東海人一說,似乎佔了上風,因為《蘇東坡全集·遺愛亭記代巢元修》原文說得清楚:
由此推斷出,徐君猷與馬踏月是同鄉,故同籍貫,那麼,黃州太守徐君猷、兵馬統制馬踏月的籍貫是哪裡呢?
王明清的說法,似乎佐證甚少,早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蘇東坡全集·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一詩中:
但因為史料稀少、時間久遠,這個「東海徐君猷」變得有些雲山霧罩了。
誥案:徐大受,字君猷。其弟大正,字得之。查注引《揮麈錄》,訛化一人,固非;其雲君猷乃韓子華婿,尤謬。據本集《與徐得之書》,君猷妻舅,乃張仲謨戶部。時公方經紀君猷喪事,故雲既葬之後,邑君與十三十四等可暫歸張家為長策。……又,施注后引《閑軒記》稱東海徐君大正,二徐實建安人,可見此注不誤,查注謂陽翟人,亦誤也。
《蘇東坡斷案傳奇》黃州篇中寫到兩個人物,一人是黃州太守徐君猷,另一人是黃州兵馬統制馬踏月,前者是歷史真實人物,後者是小說虛構人物。
施:指南宋的施元之,與人合著有《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查,指清代的查慎行,也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先祖。
那麼「東海徐君猷」、「東海徐大正」中的「東海」指的是哪裡呢?「東海」是不是指建安呢?
……那黃謀見來者不善,收斂三分,問道:「你是何人?」顏未正待呵斥,徐君猷冷笑道:「你便是一醉軒的主人黃謀?」黃謀點點頭,道:「正是黃某,敢問閣下是哪位?」徐君猷冷笑道:「東海徐君猷。」……https://read•99csw•com
最為可信的應該是與徐君猷同時代人的記載。根據蘇東坡、秦少游等人留下的文字記載,徐君猷、徐得之兄弟明明是東海人,為何說籍貫是建安呢?
黃州篇故事《胭脂箋》第六章「一醉軒」中又提到:
河南陽翟人一說,來源於南宋王明清《揮麈錄》的記載:
沈括說得很清楚:余按,疏廣,東海蘭陵人,蘭陵今屬沂州承縣;今東海縣乃漢之贛榆,自屬琅琊郡,非古人之東海也。……孝女亦東海人。……
由此可知:徐君猷的籍貫是東海,那麼,馬踏月的籍貫亦即東海。
黃州篇故事《鬼魅傳說》的后注中提到:
現在許多關於蘇東坡的書籍,必然要寫到黃州;而寫到黃州,自然要提到黃州太守徐君猷;而提到徐君猷的籍貫,竟多注為「福建建甌人」。
施注:徐君猷,名大受,東海人。孟亨之,名震,東平人。舉進士。……
如此,也就是說黃州太守徐君猷、兵馬統制馬踏月應該是江蘇連雲港人氏。
所以施元之注東坡詩,寫得清楚:徐君猷,名大受,東海人。
查看一下宋代地圖就會發現,宋代的「東海」並不是現在的江蘇省東海縣。
徐得之、君猷,陽翟人,韓康公婿也,知黃州日東坡先生遷謫于郡,君猷周旋之,不遺餘力,其後,君猷死於黃,東坡作祭文,輓詞甚哀,又與其弟書雲:軾始謫黃州,舉眼無親,君猷一見,相待如骨肉,此意豈可忘哉。
與蘇東坡關係不太好的宋代科學家沈括,在著名的《夢溪筆談·卷四辨證二》中寫到:
張旭軍于湘潭九_九_藏_書
為什麼二徐名字前就用上「東海」呢?如果一定要牽強附會與建安聯繫起來的話,因為福建東臨大海,喚為東海。蘇東坡、秦少游在徐氏兄弟名字前加上一個「東海」,是否意在用東海來尊稱二徐呢?看過《宋史》的人就知道:吳育、吳充兩人的政治地位遠遠比徐君猷要高。可怎麼沒有人稱他二人為「東海吳育」、「東海吳充」呢?
宋代「淮南東路」地圖表明,當時的海岸線與現在的有所不同。現代的海岸線向海域中延伸了許多,宋代海州東面有個島嶼,即是郁州,所謂「東海」就在這個島上(圈1)。而現代的江蘇東海縣則在海州之西(圈2)。從地圖變遷來看,宋代的「東海」其實就是現在的連雲港市。
再者,《蘇東坡全集·徐大正閑軒》詩中:
看來,「東海」並不是尊稱,其實《蘇東坡全集》中,還記載有兩個人與「東海」相關。
《書鮑靜傳》:鮑靜字太玄,東海人。五歲語父母,雲:「本曲陽李氏子,九歲墮井死。」父母以其言訪之,皆驗。靜學兼內外,明天文河洛書。為南海太守行部入海,遇風,飢甚,煮白石食之。靜嘗見仙人陰君受道訣,百余歲卒。……
吳充,字沖卿,建州浦城人。未冠舉進士,入為國子監直講、吳王宮教授。等輩多與宗室狎,充齒最少,獨以嚴見憚,相率設席受經。……
如果象建安這樣不鄰東海的州府也可尊稱「東海」的話,那麼,這些真正靠著東海邊的各路州府的名人也就都可以用「東海」來尊稱了。
為什麼說徐君猷是福建建甌人呢?
所以說,蘇東坡、秦少游、沈括,包括南宋施元之等人所說的「東海」、「東海人」,其實就是指宋代東海。這樣一個很簡單的事情被多疑的後人弄得錯節盤根、雲里霧裡,以訛傳訛。
2011年8月18日晚8點https://read.99csw.com
海州東海縣西北有二古墓,《圖志》謂之「黃兒墓」。有一石碑,已漫滅不可讀,莫知黃兒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縣見之,曰:「漢二疏,東海人,此必其墓也。」遂謂之「二疏墓」,刻碑于其傍;後人又收入《圖經》。余按,疏廣,東海蘭陵人,蘭陵今屬沂州承縣;今東海縣乃漢之贛榆,自屬琅琊郡,非古人之東海也。今承縣東四十里自有疏廣墓,其東又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講地誌,但見今謂之東海縣,遂以「二疏」名之,極為乖誤。大凡地名如此者至多,無足紀者。此乃余初仕為沐陽主簿日,始見《圖經》中增經事,後世不知其因,往往以為實錄。謾志於此,以見天下地書皆不可堅信。其北又有「孝女冢」,廟貌甚盛,著在祀典。孝女亦東海人。贛榆既非東海故境,則孝女冢廟,亦後人附會縣名為之耳。
鮑靜、徐則這兩個人物,難不成也是建安人?蘇東坡只是聽人說起而已,並不熟悉,顯然沒有尊稱的必要吧!
徐君猷這個歷史人物,如果沒有蘇東坡流傳下來的文字記載,恐怕要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所謂「燕居」,意思是退朝而處,閑居之所。可以推斷,徐君猷的弟弟徐得之晚年住在建安,亦即福建建甌。但他住在建安,並不等於籍貫是建安。所以,蘇東坡《真一酒法寄建安徐得之》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蘇東坡將真一酒法寄給住在建安的徐得之。
關於黃州遺愛亭,蘇東坡《遺愛亭記》雲:「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夫君子循理而動,理窮而止,應物而作,物去而復,夫何赫赫名之有哉!東海徐君猷,以朝散郎為黃州,未嘗怒也,而民不犯,未嘗察也,而吏不欺,終日無事,嘯詠而已。每歲之春,與眉陽子瞻游于安國寺,飲酒于竹間亭,亭下之茶,烹而飲之。公既去郡,寺僧繼連請名,子瞻名之曰遺愛。」read•99csw.com
《書徐則事》:東海徐則,隱居天台,絕粒養性。……
查看一下宋代地圖就知道,建州(建安)並不鄰靠東海,建安與東海之間其實還隔著一個福州(此福州不是指今日的福州市)。且東海海域寬廣,與東海相鄰的州很多。從山東半島的登州開始,經過江蘇、浙江、福建,直到廣東潮州一帶,都稱為東海(此中包括現在的黃海)。
關於徐君猷的籍貫,後人共有三種說法: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江蘇東海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是不是徐君猷曾在東海做過官,他人用其任職地來尊稱呢?顯然不是,一者,古人在某地做官的稱謂,地點一般應放在姓后,譬如說蘇東坡在徐州,尊稱為蘇徐州,而不會稱徐州蘇東坡。退一步說,徐君猷的弟弟徐得之沒有做過官,可秦少游也稱他「東海徐大正」。
「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夫君子循理而動,理窮而止,應物而作,物去而復,夫何赫赫名之有哉!東海徐君猷,以朝散郎為黃州,未嘗怒也,而民不犯,未嘗察也,而吏不欺,終日無事,嘯詠而已。每歲之春,與眉陽子瞻游于安國寺,飲酒于竹間亭,亭下之茶,烹而飲之。公既去郡,寺僧繼連請名,子瞻名之曰遺愛。」
王明清,生於1127年,死於1202年,汝陰(今安徽阜陽)人。自幼繼承家學,酷愛文史,以博聞洽識著稱於世,傳世之作有《揮麈錄》、《玉照新志》,因內含豐富的文獻史料而備受時人及後人重視。
以上三人都沒有用上「東海人」,而是使用「建安人」、「建州人」。
且說建安,宋代時屬建州,宋紹興三十二年(即公元1162年),改建州為建寧府。建安從來沒有別稱為「東海」。查閱《宋史·列傳》上出現過的同時代建安名人:
那麼「東海」又是指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