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ART2 邁入文明 第三章 爭戰一千年

PART2 邁入文明

第三章 爭戰一千年

日耳曼民族並沒有接掌羅馬帝國的慾望。他們只是侵略者,卻不想成為征服者。他們只想分一杯羹,在這塊土地上安定下來,過點舒服的日子,所以他們願意承認羅馬帝王的統治。
諾曼人在法國北部定居百年之後,諾曼底公爵威廉帶領一些隨眾於1066年征服了英國,這隻是上層階級的換手;威廉公爵和他的隨眾開始以英國的新統治者自居。諾曼人說他們自己的一種法語,之後融合各方語言,最後變成了英語。英國社會到處都是侵略者,不過1066年後就不再有外族入侵。
詳細情形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那個年代的文字記錄鳳毛麟角。日耳曼人不識文字,再加上是兵荒馬亂的年代,留存至今的可考文獻少之又少。不過有件事是清楚的:這不是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日耳曼蠻族並不是把原有的居民趕走,也不是由雄兵戰士壓境進襲。這些日耳曼人是帶著妻小,打算來此定居的;他們在某些地區形成了人口密集的社群,有些地方則零零落落,人跡微稀。要確定什麼人在哪些地方定居,必須有請考古學家;日耳曼人的埋葬方式有別於羅馬人,因此,某處的許多死者如果是以日耳曼方式埋葬,就表示這是個人口密集的日耳曼聚落。語言學家也有用武之地;如果某村莊改換成日耳曼名字,照理說就是個人口稠密的日耳曼移民聚落。不過,這個證據可能不夠強,因為地名改變也可能是哪個日耳曼將軍一聲令下的結果,但如果是田地名稱改變,證據就比較有力,這表示這方土地上確有日耳曼人在耕作。
來自亞洲的奢侈品很早便已傳入歐洲,不過都是經由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輾轉而來。歐洲人改采海路,部分原因是陸上的東通之路已經落在穆斯林的手裡。

·從傭兵變事主


圖3—6 6世紀時由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一度變成伊斯蘭教清真寺,如今成為宗教博物館。
這兩種法制逐漸疊合為一。在義大利和法國南部,羅馬法較佔上風,日耳曼私刑在法國北部地區則略勝一籌。而不管在哪裡,酷刑審判時都有神父在場,以確保上帝做出正確判決。在這方面,羅馬教廷走的一直是日耳曼路線,直到12世紀,教會受到被挖掘出土的《查士丁尼法典》影響,告誡神職人員不得參与酷刑,情況才有了改變。
維京人,又稱諾曼人、北歐人,是最後一批侵略者,在9世紀和10世紀,也就是繼伊斯蘭進佔后的兩個世紀,橫行於整個歐洲。維京人的老家在北方——瑞典、挪威、丹麥,取道海上來襲。他們的巨大長船委實是個驚人景象,這些船吃水甚淺,只需一米深的水即可浮起,因此可以長途遠航,溯河而上。河水變淺,他們就放下攜載於長船上的小舟,繼續航行;遇到障礙,就抬著船隻繞過屏障,繼續前划。如此這般,他們能夠深入內陸;在俄國境內,從波羅的海直到黑海都有他們的蹤跡。
穆罕默德以武力征服異教部落,強迫他們臣服,為他的新信仰贏得了大片阿拉伯江山。他在生前的影響力遠遠超過耶穌:他創立了一個宗教,在廣大的土地上穩穩紮下了根,反觀耶穌,直到死的時候,基督教還沒個影子。穆罕默德死後,他的信徒繼續南征北討,勢如破竹。他們馬不停蹄,征服了其他部落也建立了國邦,先是在波斯帝國地區,後來是東羅馬帝國的中東及北非區域。他們沿著北非繼續西進,不但讓日耳曼蠻族侵略者所建的王國陷落,之後更越海進入西班牙。
先前的日耳曼蠻族是由陸路進來的,為避免遭到掠奪,最安全的地方似乎是內陸的河邊或海岸附近,因此修道院都建在這些地方;如今盜匪由海路來襲,這些修道院輕易就成了他們的囊中物。
日耳read.99csw.com曼民族對英格蘭的侵略模式則是大相徑庭。羅馬帝國的版圖涵蓋了現代英國泰半的領土,但不包括蘇格蘭。羅馬人很晚才來到英格蘭(公元1世紀),又迅速離去;公元410年,羅馬皇帝為了抵抗日耳曼人的入侵,調回了此地的駐軍。羅馬人離開后,本地原來的英格蘭凱爾特人依然完好無傷,並沒有被在此居留達三百年的羅馬人滅絕。他們說的凱爾特語(Celtic)留存了下來。之後,盎格魯(Angles)、薩克森(Saxons)和朱特(Jutes)這幾支日耳曼民族於5世紀和6世紀跨過海峽入侵英格蘭。這一回比較像全面的征服;英國人慘遭傾軋,只有蘇格蘭、威爾士和英格蘭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等地逃過一劫。
十字軍於1095年開始東徵聖地,持續攻伐了將近兩個世紀。想想看,當這些基督徒知道耶穌當年的傳道之所、葬身之地如今落在離經叛道的異教徒手裡,而且這些異教徒還處處與基督教為敵,勢必群情激奮,認為上帝一定希望他們洗刷這樣的奇恥大辱。對於這些聖戰,教皇不只鼓勵,更予以獎勵。不過,這些征戰只有第一次獲得成功。基督徒短暫收復了耶路撒冷,有些十字軍永久居留下來,但穆斯林又把他們趕了出去,接下來的數次征伐也都鎩羽而歸。
於是,西方不再是個一統的帝國,而是並立著一個個由不同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小王國。這些小國起起落落更迭快速,根本無力維繫舊日的羅馬政體,未久就連徵稅也停止了。基本上,「治國」遠非這些征服者的能力所及;他們毫無治理一個安定國家的經驗,他們四處求援,終於從羅馬的地主階級和各區的主教處得到幫助。新與舊的統治階層是融合了,但下面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日耳曼蠻族也曾於公元3世紀多次來犯,差點就亡了羅馬帝國。當時羅馬政權風雨飄搖,許多皇帝才上台就下台,根本無力抵擋外侮,結果,帝國雖得以苟延殘喘,但境內多處已成了日耳曼人的定居地。君士坦丁大帝,也就是公元313年正式宣布支持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在這次戰亂后力圖整頓,希望重振帝國榮光。
羅馬人判決有罪無罪是以證據和證人為準,日耳曼民族則是用火燒、水淹等酷刑或打仗。例如,把嫌疑犯的手臂泡在沸水裡,如果三天後這隻手臂沒有痊癒,這人就是有罪;或是把犯人丟進水裡,浮起來就是有罪,沉下去就是無罪。雙方若是因土地起爭執可以開戰,打勝的一方可以名正言順宣稱所有權。
這場鬧劇終於被一個日耳曼將軍打斷。他決定不扶植傀儡政權,由自己公然稱王。這是公元476年發生的事,不是什麼波瀾壯闊的最後戰役。這位日耳曼領袖叫做奧多亞克(Odoacer),他接掌了帝國,但並沒有自封為帝,而是自稱義大利國王。他把西羅馬帝國的王權象徵——皇冠和王袍——包好,送到還有另一位皇帝在位的君士坦丁堡去,等於承認了那位皇帝的治權。日耳曼人沐浴在榮耀之中,這是他們無心插柳下的征服。
修道院在強盜眼中是大肥羊,因為裡頭存有大批金銀做的物件,又有大量食物——他們算是自製自銷一手包辦,儲糧必須足夠供應一兩百個修士。法國盧瓦爾河(River Loire)的河口有所修道院,蓋在海岸附近的一個小島上;每年夏天,這些僧侶就得沿河往內陸搬遷,但維京人總會以長船追趕上來。這個修道院的僧侶帶著個人的金十字架、染有耶穌寶血的大十字架和基督的一節腿骨,沿著盧瓦爾河遷徙了四五次之多,才終於在當今的瑞士安頓下來。
基督教源始於羅馬帝國的近東地區,從該處擴伸至整個帝國江山,九-九-藏-書之後又跨越疆界來到愛爾蘭。它在此成了一種獨特的基督教,因為這個社會並沒有沾染到羅馬氣息。當西羅馬帝國遭到侵略時,愛爾蘭不只安然無恙,甚至讓英格蘭重返基督教懷抱,並派出傳教士前往歐洲。英國人後來看不起愛爾蘭人,蔑稱他們是「鄉巴佬」,但愛爾蘭人則是心知肚明,基督教世界的命可是他們給救回來的。
阿拉伯人將希臘學術帶到了西班牙,不只形諸文字,更詳細演繹,並允許歐洲北部的學者前來抄寫。猶太人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西班牙地位崇高,時常充當翻譯者;一人先用阿拉伯語念出先前已從希臘文轉譯為阿拉伯文的文獻,接著以西班牙語高聲翻譯出來,另一人一面聽著西班牙語,一面用拉丁文書寫下來。如此,希臘學說以經過三道翻譯的拉丁文新版本,被帶回基督教歐洲的大學研讀(歐洲於12世紀就開始廣建大學)。就這樣,西歐取得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邏輯的著作,以及醫藥、天文學和數學方面的作品——在這些學科上,希臘人俱是泰斗。

圖3—3穆斯林的進佔。東羅馬帝國當中,只有巴爾幹半島和現在的土耳其地區沒有淪陷。東羅馬帝國曾經奪回一些義大利疆土。義大利曾是西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受到日耳曼蠻族入侵,而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認為,收復這些土地是他身為基督徒的責任。他小有斬獲,卻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他光復失土的努力所導致的社會混亂和殺戮,遠遠超過了日耳曼侵略。北義大利的拉韋納是他收復的領土之一,說明了該城何以有美麗的拜占庭鑲嵌畫作留存。
維京人之所以能不斷進襲卻沒有遭受抵抗,是因為政府力薄勢弱。它們沒有正常的徵稅體制,即使有能力整合成軍,侵略者也不是從陸路來襲。西歐的小王國沒有一個設有海軍,查理大帝麾下從來不曾有過海軍編製,再說他的帝國如今已煙消雲散。羅馬帝國曾經利用過「海」——它本身就是以地中海為中心整合成的一塊疆土,但如今這塊海域絕大部分已落入穆斯林之手。歐洲各國之間甚少海上貿易,航海技術湮消殆盡,整個歐洲因為轉向內陸發展,輕易就成了機動性強的外敵的俎上肉。
這比較像是真正的「滅亡」。5世紀時,日耳曼蠻族的進攻集中在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因此得以倖存,且經濟、政治上或許更為富強,但它的江山也開始一步步丟失。7世紀到8世紀,一大塊疆土被阿拉伯的伊斯蘭教侵略者奪走,9世紀,土耳其人借道亞洲大草原接踵而至。他們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現在稱為土耳其的地方,並於南進和西征途中紛紛改信伊斯蘭教,整個中東都落入他們的手中。他們並且翻山越海來到歐洲,君士坦丁堡周遭的領土相繼失陷,四面楚歌。1453年,土耳其人終於攻佔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最後一位東羅馬帝國皇帝死於戰鬥中。就這樣,國土被縮減到方寸之地,人口當中希臘人比羅馬人還多的羅馬帝國,終於走到了盡頭。
基督教世界的首要任務,是把穆斯林趕回他們的老家。這幾次運動動員了整個歐洲,一開始是為了收復西班牙,繼而以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為目標。收復西班牙的行動始於11世紀,經過四百余年才大功告成;自北而南的基督徒分次進擊,先奪得一大片土地,重建基督教社會後,再繼續揮軍南進。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資助下揚帆西航的同一年,最後一批穆斯林終於被趕出西班牙南部。

圖3—2法國克王國不斷擴張,除了今天的法國,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部分區域也都在它的版圖之內。
read.99csw•com
有一段時間,日耳曼法律和羅馬法令是同肩并行的。罪犯要依據何種法律受審,視其種族血統而定。羅馬法律秉持的是清楚分明的公平正義原則,讓法官依據案情做出定奪。早期的法官就是立法的人,他們的判例被彙整成法典,其中最偉大的一部當屬6世紀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下令所編;反觀日耳曼法律,簡直是私人恩仇錄之大成,法官的角色只是坐壁上觀。有人要是侵犯他人,受傷者及其親族會去找對方及其親屬討賠償,即使是殺人案件,只要付錢給死者親屬便能了事。數目多少端視受害者的身份地位而定,貴族階級的賠償金要比普通百姓高出三倍。
露天的長船只能在夏天出海航行。一開始,維京人會在夏天出征,返家過冬。他們的目的在於掠奪:搶走貴重物品,一些能夠運載回去的東西。不過,在搜獵貴重物品的同時,他們也靠掠奪維生,食物、馬匹、女人什麼都搶,並不僅是取其所需。他們是意志堅定的恐怖分子;不只偷襲、搶劫,更大舉燒殺擄掠,拿不走的東西也全部摧毀。他們的目的是製造全面的恐慌,他們心狠手辣,民眾聞風莫不喪膽逃命。北歐傳奇故事中有個維京戰士被稱為兒童衛士,因為他拒絕用矛尖刺穿小孩,把他們開腸剖肚。
羅馬帝國的北方邊境從來就不是完全封閉的屏障。在若干被默許的邊境地點,羅馬和外族一直都有接觸,在羅馬士兵監督下交換貨品。有時候還是羅馬自己撈過了一般的國界;公元1世紀,羅馬軍便曾跨越萊茵河長征,進犯當今德國的所在地。這次的入侵很短命,蠻族摧毀了這些軍隊,也因此對羅馬有了更多認識。
當我們談到羅馬帝國的滅亡,總會給它一個年份:公元476年。不過,這一年滅亡的只有西羅馬帝國;說希臘語的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又繼續存在了一千年。君士坦丁堡原是希臘的一個城市,本名為拜占庭(Byzantium,以拉丁文發音),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關於它的覆亡,我們會於稍後討論。

圖3—4維京人的長船。吃水甚淺,因此可溯河而上,深入內陸進襲。

圖3—1入侵的日耳曼蠻族和羅馬帝國。

·羅馬盛世終到盡頭

在伊斯蘭教的統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紀歐洲最文明的區域。不識字的阿拉伯蠻族南征北討,一路上向他們征服的民族學習,包括擁有高度文明的波斯人,和拜占庭帝國的希臘人。
因此,「羅馬的滅亡」在許多方面都有誤導之嫌,而最讓人誤會的是宗教方面——羅馬帝國的國教和教廷其實都倖存下來,甚至受到侵略者的擁抱。這是個起始點,歐洲文明就此奠基。對此我們前面已經做過表述:日耳曼人支持羅馬基督教會,而羅馬教會保存了古希臘羅馬的學術。
日耳曼人入侵沒多久就轉而皈依為基督徒,否定了他們原有的神明或在入侵前曾經改奉的阿里烏教派(Arianism)。阿里烏教派是基督教一支被視為異端的流派,主要教義是認為耶穌既是上帝的兒子,各方面勢必遜於天父,無法與上帝相提並論。這派主張曾在東羅馬帝國風行過一段時間,之後被傳教士帶到日耳曼,許多日耳曼人因而成為該教派信徒。
6世紀時由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意為「上帝的智慧」),被改建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土耳其人https://read.99csw.com本身也建立了一個帝國,稱為奧斯曼帝國。這個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畫下了休止符,當今的土耳其就此成為一個世俗國家,雖然絕大部分的人口還是信奉伊斯蘭教。最初為基督徒所建,後來變成伊斯蘭教清真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如今成為宗教博物館。
外界對歐洲的侵略在10世紀后偃旗息鼓。維京人受到勸服在此建立家園,傳教士前進到挪威、瑞典,把它們都感化成了基督教國家。貿易重現生機,城鎮開始擴張。現在,歐洲社會不但變得穩定,甚且強盛到可以遠征去攻掠別人了。
現在,我們要對這三次征戰的結果做個歸納。第一,在西歐,日耳曼民族、古羅馬和基督教因此熔於一爐。第二,整個英格蘭被日耳曼蠻族佔領,之後又回歸基督教信仰。第三,在伊斯蘭世界(中東、北非和西班牙),基督教完全隱沒,但希臘學術被保存下來,且被傳播到歐洲。

·可公審,可酷刑

·伊斯蘭入侵,遇到鐵鍾

不過,一個帝國得靠新來者抵禦外侮,體質孱弱可見一斑。
第三次的大侵略來自穆斯林,時為7世紀到8世紀,距離日耳曼蠻族入侵僅僅兩百年。伊斯蘭教始祖穆罕默德原為阿拉伯商人,得到神的天啟后創立該教。他這支藉由神助發展出來的宗教,與猶太教和基督教有緊密聯繫;穆斯林也承認耶穌和耶穌之前的先知們確實是先知,但深信穆罕默德是世上最後一位先知,能指引大家走向唯一真神安拉的懷抱。伊斯蘭教比起基督教來說簡單許多。他們沒有希臘人那種奇思妙想,認為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三者各有所司但地位相等,各有分別卻又形同一體。在伊斯蘭教看來,唯一的神就是安拉而已。穆斯林對基督徒和猶太人相當寬容,基督徒卻總認為穆斯林欺世盜名,是真正信仰的毀滅者。
在西方,只有一個由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國家維繫了長久的時間,那就是法蘭克王國。你可以從地圖上看到,它的版圖不斷擴張,除了今天的法國,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部分區域也都被納入它的國境。「法蘭西」(France,即法國)這個名字即是法蘭克(Franks)的衍生詞,因此法國也是源起於日耳曼民族。法蘭克王國於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或Charlemagne)在位期間到達鼎盛,他死後王國便告分裂。現代的法國並不是法蘭克王國的直系後裔,我們今天所稱的法國,事實上是由該王國之後的許多王者慢慢整合而成的。

圖3—5維京人,或稱北歐人,在9和10世紀橫行於整個歐洲。

·十字軍東征

穆斯林雖是基督徒眼中無情的征服者,卻是溫和的統治者。他們容許基督徒繼續崇拜自己的神,只是不信伊斯蘭教就得繳稅——穆斯林不必繳稅。這是個誘因,目的是要民眾改奉伊斯蘭教。東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基督徒其實也歡迎穆斯林入治,因為君士坦丁堡強制他們遵奉的基督教規範早已讓他們怨聲載道。在伊斯蘭教統治下,他們可以隨自己高興進行禮拜儀式,但至此基督教逐漸在這些土地上淡出,終至銷聲匿跡。隨著越來越多人改信伊斯蘭教,徵稅規定當然也得更改,不出多久,人人一律平等,都得繳納一筆土地稅。
十字軍是多國合作的成果,對比之下,從15世紀開始跨海朝美洲和亞洲發展的擴張,則是幾個新興民族國家間的競賽——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著是英國、法國和荷蘭。這些國家的首要目標是取得亞洲的香料與財富。它們兵分兩路:以海路繞過非洲南部,或是跨過大西洋直接西進。哥倫布原本要去中國,結果無心插柳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發現read.99csw•com的回報遠遠超過失望,因為資助他的西班牙王朝從此掌握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金山銀礦。最早抵達亞洲的是葡萄牙人,但被競奪印度統治權的英法兩國和爭奪東印度群島(現在的印尼)的荷蘭後來居上,給掃到了一邊。
至於西羅馬帝國,說它「滅亡」並定出日期,其實有誤導之嫌。這不是蠻族大舉集結于邊境,步步往南逼進,羅馬人節節後退,最後在羅馬城背水一戰那樣的畫面。完全不是這樣。它是一種很不尋常的入侵,你不妨跟著地圖上不同日耳曼蠻族的流動方向走走看。

·維京人橫行兩百年

·羅馬未死,文明奠基

羅馬軍隊將定居於境內的日耳曼人網羅進來,因此,在5世紀的侵略行動中,兩方都有日耳曼人參與戰鬥。羅馬軍隊里的日耳曼人佔了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有的甚至高居將領。羅馬人必須找日耳曼人來替他們打仗,似乎是國力薄弱的明顯跡象。在種族意識高漲的20世紀初葉,有人認為羅馬帝國覆亡的原因不言而喻:羅馬人犯了大錯,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一個不如他們優秀的民族手裡。當然,這是個淺薄的識見,現在已經被揚棄。
西班牙原是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份,後來被西哥特人(Visigoths)入侵,成為基督教國家,如今變成了伊斯蘭教國家。
如此,整個英格蘭變成了日耳曼社會;除了眾多獨立王國林立,它也成了異教之邦,因為盎格魯、薩克森和朱特族並不信奉任何流派的基督教。後來愛爾蘭和羅馬的傳教士來到英格蘭,將這些新移民感召成基督徒。關於英國的宗教改奉,愛爾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基督教的存續留下一則動人的篇章。
一段時間后,維京人把妻小都帶了來,在這裏建立了永久的家園。地圖上可以看到他們的聚落,廣布在俄國、法國北部、英格蘭和愛爾蘭。都柏林原本是北歐人的城市,英國遭受過兩次侵略,第一次是盎格魯、薩克森和朱特族,之後是從本島東邊進來的維京人。這兩組人馬說的都是日耳曼語言,英語就是從它演變而來。法國北方有個移民區叫做諾曼底(Normandy),就是因為維京人(又稱諾曼人)在此定居而得名。法蘭西國王讓他們住在這裏,條件是要停止掠奪的勾當。
羅馬帝國曾經遭到三次大規模侵略。第一次的侵略者是日耳曼蠻族,繼而是穆斯林(指伊斯蘭教徒),再來是北歐人,或稱維京人。經過連年的戰亂,歐洲社會終於趨於穩定,自己也開始向外擴張——十字軍東徵聖地,將穆斯林逐出西班牙,接著經由海上掠取世界各地的珍寶文物。
當然,那些帝王並不喜歡外邦人在自己的領土上進行掠奪,於是他們派兵去鎮壓或驅逐這些入侵者,但只能說偶有斬獲,最後的結果通常是:日耳曼人依然像是他們領土中的化外之民,到最後,羅馬帝國已經沒剩多少土地能夠治理。不過,日耳曼人認為這裏還是應該有個帝王才對。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侵略者找來一個羅馬人當他們的皇帝。
穆斯林的征服至此為止。一支深入法國的伊斯蘭教大軍在圖爾(Tours)這個地方吃了敗仗,當時法蘭克的統帥是鐵鍾查理(Charles Martel),他的孫子即為查理大帝。法蘭克人為了維護基督教而拯救了歐洲。

·「法國」源自日耳曼民族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當初將古希臘學術保存下來並仔細研讀的基督教學者,親自帶著這些珍貴手稿逃到了義大利。他們在此受到熱烈歡迎,因為文藝復興學者正四處搜尋古典文獻。早在1453年之前,義大利學者為了親炙希臘的學術和文學,和君士坦丁堡的學者便已有所交流。先前在西歐,拉丁學術和文學一直受到保存,不曾或斷。有些希臘學術以拉丁原文繼續傳世,而雖然整個羅馬文學深受希臘人影響,但這些希臘原文作品是在間隔很久並且繞了極遠的路之後——中世紀的西班牙以及15世紀的君士坦丁堡——才抵達了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