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金融市場的非理性

第九章 金融市場的非理性

經濟學教材裏面是這樣解釋的,發生損失的事實像它本身一樣重要。如果是理性的投資者,即使損失沒有變成現實,也會正確地預測出,這種情況何時會發生。因此,他認為重要的只是發生損失的事實,而損失是否變成現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
也有這樣的解釋,因為得到有關國內企業的情報更容易,所以,投資者更喜歡投資離自己較近企業的股票。譬如,可以經常見到附近企業的職員,可以方便地了解信息,也可以通過當地報紙獲得重要情報。與此相比,因為很難獲得地理位置較遠的企業的信息,對那些企業不是很熟悉,自然就會出現不願投資的現象。類似的態度解釋了為什麼投資者主要投資自己國家企業股票。

追漲殺跌是錯誤的投資方式

像這樣操之過急地交易股票,結果只能是損失所有本金。我們的疑問是,人們為什麼顯示出如此急躁的態度呢?可能最先想到的理由是,證券公司的職員為了收取更多的傭金,勸說投資者更換投資品種。投資者越是頻繁地交易股票,這些職員的傭金收入就越多。因而,證券公司職員有暗中慫恿投資者頻繁地交易股票的傾向。
但是,現實中並沒有看到以這種方式適應環境的現象,不僅很難發現,與上一代人相比,下一代人具有相對不太樂觀的傾向,而且也很難發現在某個人身上有逐漸變得不太樂觀的傾向。賭博輸了很多錢的人又去賭了,意味著他認為自己可能贏的自信根本沒有減少。

股票溢價的謎團——風險厭惡者不適合投資股票

概括來講,像這樣主要投資自己國家企業的股票不是理性的投資策略。如果從投資者的立場來看,最大化地分散風險才是有利的投資策略。
嚴格來講,過早地賣出意味著繼續持有它會更好。相反,過晚地賣出意味著如果及時地賣出會更好。那麼,如何判斷什麼樣的股票繼續持有會更好,或者及時賣掉會更好呢?只要在作出這種選擇之後,觀察股票價格如何變化即可判斷。
對1889~1978年美國金融市場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進行比較,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獨特的現象。計算可知,股票的平均年收益率是7%,相比之下,短期債券的年收益率不足1%。很難相信,股票投資和債券投資的收益率竟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如果是理性的投資者,會先準確地估計出追加交易的預期收益,之後再作決定。但是,如果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擁有不現實期望的投資者,實際上會導致自己遭受損失。可以想象,這樣的投資者越多,現實中觀察到的交易量超過適當水平的幅度就越大。投資者的過度自信誘發了頻繁的交易,結果導致投資者的資產減少,這是在很多研究中被反覆確認的。
這裏特別引起我們關心的是虧損的股票沒能早點兒賣掉,持有太久的現象。到底是什麼理由使投資者作出這種非理性的選擇呢?一個合乎情理的解釋是投資者出於自尊心作出了這種非理性的選擇。雖然自己買的股票價格下跌,遭受了損失,但賣掉股票之前,損失並沒有真正產生。只是了解將會遭受損失的事實,與損失真實產生相比,這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假如某人在所有事情上都過於樂觀,那麼在他的生活中,失望將接踵而至。另外,由於過度自信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不難估計出,很多事情只是浪費了時間、努力和金錢。因為股票投資而損失了一輩子辛苦積攢的錢,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如果沒有可以賺取很多錢的自信,是不會用那些錢去投資股票的。
對於股票溢價的謎團,可以給出多種解釋。但是,不管哪一種解釋也不能全然解開我們的疑問。其中最有意思的解釋是行為經濟學家提出的。他們認為,應該從人們表現出來的行為特性中找到這個謎團的答案。
在某一個時點決定賣某一隻九_九_藏_書股票、不賣某一隻股票,這個決定是否恰當,要根據賣出股票和沒賣出股票與下一年的收益比較才能判斷出來。首先,了解賣掉的股票下一年的收益率A,如果股價上漲,這就意味著,繼續持有那隻股票會有較高收益,之前是過早地賣出了。
現在,我們找到了解開股票溢價謎團的方法。投資者中有很多特別厭惡損失,又對投資業績評估的時間間隔很短的人。對子這些人而言,股票不是特別有吸引力的投資對象。
具體而言,通過如下的方法可以得出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出售某一隻股票,然而下一年,股票價格大幅上漲。如果是高收益股票,我們認為繼續持有它的投資者是明智的。如果等不到較高的收益就賣掉它,則意味著過早賣出。相反,繼續持有某一隻股票,然而,下一年股票價格大幅下跌。既然是低收益的股票,還繼續持有則意味著過晚賣出。
如果把雞蛋10個一組分別裝在10個籃子里,分多次搬運。這種情況下,即使摔倒一兩次,還是可以完好地搬運大部分的雞蛋。這樣分很多次搬運雞蛋的做法,就相當於分散風險的行為。股票投資也是一樣,分散風險是理性的投資策略。
行為經濟學家用這種方式解釋股票溢價的謎團,似乎有點道理。不過,很難說這個解釋已完全解開了股票溢價的謎團。只有將來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找到更滿意的答案。

股票溢價的謎團

與債券收益率相比,長期以來股票收益率一直延續著上揚趨勢,股票被稱為風險性較高的資產,但僅憑這一事實還不能令人滿意地解釋溢價。
與此相對,從行為經濟學中,我們找到了這樣的理由,基於更喜歡熟悉事物的心理特性,投資者出現了本國偏向性。我們對不太了解的事物會有莫名的恐懼感。當我們在陌生的地方東張西望時,會感到相當不安。另外,第一次試用陌生的產品也會有相同的感覺,會對這個產品的優劣感到不安。投資者很有可能對陌生的外國企業也有這種感覺。
即使是普通人,也沒有理由不知道股票投資的核心是正確選擇交易時機。但是,如果不是非常理性的股票投資者,是不可能猜中最佳交易時機的。憑他們的能力,不可能分毫不差地知道何時是交易的最佳時機。因此,大部分投資者未能找到投資股票的適當時機,於是採取了過早或者過晚賣出的做法。
只投資自己國家企業的股票,意味著沒有科學地分散風險。假如自己國家的經濟陷入了極度不景氣的狀況,所有國內企業的股票價格均大幅下跌,那麼,投資者將遭受極大損失。如果想分散風險,就應該同時投資世界很多國家企業的股票。那麼,即使某一國家經濟陷入不景氣,因為投資了其他境況好的國家的股票,還可以或多或少地獲得收益。分散風險的目的就在於此。

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不可思議的樂觀預期

股票投資中賣出的時機是至關重要的

烤肉的時候,如果過於頻繁地翻面,肉肯定變得不好吃了。只有等到一面熟了之後再迅速翻轉,肉才會可口。股票投資也是如此,頻繁買賣的人不可能獲得高收益。一邊觀察市場的情況,一邊耐心地等待,選擇恰當的時機投資股票的人才可能獲得高收益,這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預想到,如果是理性的投資者,就會按照這樣的方式投資股票。
經濟學家基於這個現象,提出了體制性因素的解釋,他們認為存在一些體制性因素致使投資者很難持有其他國家的股票,或者會降低從其他國家股票中獲得的收益。即便最近關於持有其他國家企業股票的限制明顯減少了,這種現象也沒有改變,這一事實讓我們知道,這個解釋沒有什麼說服力。
心理學的研究掲示出,九_九_藏_書一般情況下人們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或知識。不管發生什麼事,有很多人會說:「那件事,其實我已經知道了。」這句話表明巳經推測出事情會發生的自信感。但是,真的是那樣嗎?三歲小孩都知道不是真的。總是事情發生了,人們才作出反應。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知道了的說法,只不過是沒來由的自信感在作祟。
但是,我們不應該對未來盲目樂觀,不應該過分相信未來的結果一定好。過分自信往往就會不努力當然就會事與願違。再努力一點,考試分數就會更高,這樣的自信才會心想事成。另外,對未來樂觀雖然能給我們帶來好處,但不一定都能夢想成真,這—點也應該特別注意。
有意思的是,對未來樂觀的展望具有部分自我實現預言的性質。換句話說,樂觀地展望未來,實際上也有出現樂觀結果的可能性。按照心理學家的研究,在自己的努力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的情況下,如願以償的可能性很大,假如這是事實,就又有了一個很好的理由讓人們繼續對未來保持樂觀的傾向。
如果按照對股票市場中實際出現的交易量的分析結果,我們會發現,追加的交易造成損失的情況占絕大多數。計算一下發生那筆交易之後的平均收益率,結果發現賣掉的股票的收益率比新買入股票的收益率高出很多。比如,觀察發生那筆交易后252天的平均收益率,賣掉的股票的收益率是9%,與此相比,買入股票的收益率僅有5.69%,兩者之間的差距是3.31%。再扣除傭金,投資者通過這筆交易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
過晚地賣出虧損的股票,和過早地賣出獲利的股票,我們如何判斷呢?首先,可以用的方法是比較投資者持有的股票中,每種股票賣出的比率有什麼不同。虧損股票的賣出比率低就意味著,投資者在繼續持有那隻股票。相反,獲利股票的賣出比率高就意味著,過早地賣掉了那隻股票。
行為經濟學家注意到投資者具有損失厭惡的特性。與金額相同的收益相比,他們對損失表現得更敏感,這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買股票的投資者根據股票的價格變化,會經歷收益或虧損。因而,與買債券相比,買股票需要更加頻繁地面臨遭受損失的情況。
有這樣的投資者,一旦買進了某隻股票,不管拋售時股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有多大,仍然堅持拋售。相反的,也有這樣的投資者,不能忍受股價變化太慢,操之過急地把它賣掉,然後買入其他股票。整體看一下,可以發現後者,即急於買賣股票的投資者的人數更多。很多投資者非理性地表現出操之過急的行為,是另一個引起我們關注的特殊現象。
過度自信與挑選投資品種的表現有關。與其他人相比,相信自己具有優秀的、能選出帶來高收益的投資品種的能力,這樣的投資者會表現出怎樣的行為呢?他肯定會表現出經常變換投資品種的傾向,在追加的交易中不現實地期待預期收益。
接下來,了解沒有賣掉的股票下一年的收益率B,如果它的價格變低了,這意味著應該早點兒賣掉那隻股票,而實際上賣得太晚了。就像現在看到的,過早地賣出獲利的股票,過晚地賣出虧損的股票,把這種情況具體化,就是出現相對高的收益率A和相對低的收益率B。因此,如果判斷出與收益率B相比,收益率A更高,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投資者選錯了出售股票的時機。
如果想一邊最大限度地分散風險,一邊獲得儘可能高的收益,就應該客觀地比較所有國家企業的股票,買入投資者認為最好的股票。雖然是那樣,卻出現主要投資自己國家企業股票的行為,這個疑問就是本國偏見的謎團。
因此,如果比較一下獲利股票的賣出比率和虧損股票的賣出比率,就可以對出售股票的時機作出評價。分析實際的股票交易資料可以看到,與虧損股票的賣出比率相比,獲利股read.99csw•com票的賣出比率總是呈現更高的趨勢。看到這個比較結果,就可以了解到真的存在這種現象,即人們傾向於過早地賣掉獲利的股票,相反,則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
分散風險意味著如果一邊遭受損失,可以通過另一邊的利潤來填補。
不過,考慮到實際的風險程度,很難把如此大的收益率差距看做風險溢價的附屬品。也就是說,作為買股票的人們承擔風險的補償,沒必要有那麼高的收益率。那麼,減去用來解釋風險溢價的部分,如何解釋剩下的收益率差距呢?這個疑問就是「股票溢價的謎團」。

為什麼我們更喜歡買入自己國家企業的股票?

很明顯,投資債券的人會對這點產生疑問:為什麼長期以來,股票的收益率一直保持著更高的水乎?
一個容易想到的解釋是,因為股票投資具有更大的風險性,因此,股票提供某種程度的風險溢價是理所應當的。所謂風險溢價指的是,作為承擔風險的回報,得到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沒有這種風險溢價,很明顯所有人都會去投資債券,而不會有人想投資風險較高的股票。
在賣掉虧損的股票、把損失變成現實的瞬間,投資者會真實地感覺到當初買進那隻股票的選擇確實錯了。而且,投資者認為做了令自己後悔的事,其自尊心受到了極大創傷。因此,不把損失變成現實,很有可能是想要努力迴避損失和傷害。這種想法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投資者繼續持有虧損股票的行為。
假如操之過急的投資者很多,股票市場中可見的交易量就會意外地擴大。這裏的意外,指的是比正常的交易量更大。那麼,什麼樣的交易量才是適當的呢?事實上,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它束手無策。
我們的疑問是,為什麼股票溢價會普遍存在?如果想把股票和債券都作為投資對象,收益率就不可能存在如此明顯的差距。如果長期以來都是某一種產品的收益率更高,那麼,所有投資者都將投資那種產品。
由於過度自信而不能正確地判斷現實,這種情況並不僅出現在股票投資者身上。如果按照心理學家的觀察,人們在很多情況下都表現出過於樂觀地展望未來的傾向。樂觀地展望未來,意味著非常有自信。比如,有很多時候,學生考試之前預想的分數比實際得到的分數更高,另外,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很多人對工商管理學課程結束后的個人發展,寄予了無限美好的期望。
對於特別厭惡損失,每天關注投資收益的投資者而言,股票不是特別適合的投資對象。因為他們認為遭受損失的時候很多,而每當那個時候心裏就感到巨大的壓力。如果買進股票后,天天都有很大的壓力,必然不會有投資股票的想法。
另一種適應方式是發生了令人失望的結果后,為此找到合適的借口。如果投資股票損失了很多錢,就辯解是股票市場整體情況通盤不佳,自己也無可奈何,即使當初明智地挑選出正確的投資品種,也無濟於事。這個例子有力地表明了,失敗的原因就在於過度自信。很少看到經歷了失敗的人們會從自己的過錯中找原因,人們普遍都會找一個像樣的託辭。
以搬運雞蛋為例,再具體說明一下分散風險意味著什麼。有一旬西方格言:搬運雞蛋的時候,別把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比如,把100個雞蛋全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搬運,如果運氣不好被石頭絆倒了,這種情況下,100個雞蛋全都碎了。因為沒有分散風險,如果發生風險,將導致所擁有的資產一下子全損失掉。
而按照行為經濟學家的看法,投資者的過度自信是最重要的理由。和證券公司職員的勸誘沒有關係,在純粹根據自己的判斷交易股票的情況下,投資者在追加的交易中遭受損失。這可以作為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投資者的過度自信是操之過急的更重要的理由。
如果觀察一https://read.99csw•com下現狀,可以看到大部分投資者仍然只投資自己國家企業的股票。因此,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擁有某家企業股票的人幾乎都是企業所在國家的國民。比如,投資美國企業股票的人幾乎都是美國人。類似的現象不只在美國出現,其他國家的情況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我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作出選擇時,不僅要考慮概率,而且對周圍情況的了解程度也會產生影響。鑒於概率因素,我們會判斷採取何種行動更為有利,而一旦不熟悉周圍的情況,就會採取消極的態度。相反,如果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情況,我們就會表現出欣然承擔風險的態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投資者更喜歡投資自己熟識的國內企業股票的原因。
即使由於過度自信付出了一定代價,還是會硬著頭皮堅持,這是相當有意思的現象。心理學家發現了這祥的事實,實際上,人們適應的方式和我們預想的不一樣。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自我安慰的方法。當發生令人失望的結果時,人們會在心裏默念,「如果是這種程度應該也沒關係」。
當股票價格下跌時,為什麼我們仍然堅持持有,結果損失慘重?
不過,等等!迅速賣掉獲利的股票,就是「過早」地賣出嗎?毋庸置疑,迅速賣出和過早地賣出代表著不同含義。同樣,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也不可以說成是過晚地賣出。獲利股票的賣出比率比虧損股票的賣出比率更高,只憑這個事實並不能說明沒有適當地選擇賣股票的時機。
一般來講,對於特別厭惡損失的投資者來說,評估投資業績的時間間隔越短,股票就越不會是適合他們的投資方式。因為評估的時間間隔越短,投資者認為遭受損失的時間越多,所以這樣的投資者更喜歡把債券作為投資方式。如果想讓他們買股票,必須提供更高的溢價。
從現實來看,股票投資高手必須具備的核心條件是,恰到好處地選擇股票投資時機的能力。對將來價格沒有上升空間的股票不要迷戀,必須有勇氣拋售,才可能成為高手。即使某隻股票已經遭受了極大的損失,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要毫不猶豫地拋出。這就是真正的股票投資高手的特質。

本國偏見的謎團

如果是理性的投資者,不會一下子把資金全投在自己國家企業的股票上。很明顯,他們會客觀地比較所有國家企業的股票,買進最有價值的股票。如果想最大化地分散風險,並且獲得儘可能高的收益,別無他法。所以,我們很難理解主要投資自己國家企業股票的行為,這個疑問被稱為「本國偏見的謎團」。
上述所說的正是股票溢價現象,股票溢價不只出現在美國,在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也存在。在所有國家的金融市場中,幾乎都可以看到股票溢價的現象,這已經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事實。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適度樂觀,人們會毫無根據地盲目樂觀,這也是人類之所以存續的重要原因。毫無根據地盲目自信,接受了幾次游泳訓練就想橫渡大江大河,這樣衝動的事情,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去做。
甚至連證券公司的分析家,也表現出過於樂觀的傾向。他們只有對企業的收益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才算是恪盡本分。如果未能作出客觀的評價,就極有可能失業。但是,把他們提出的收益展望與現實比較時,往往顯示出過於樂觀的傾向。號稱專家的他們和「門外漢」的投資者,沒有多大的差異。
如果利用股票市場得出這兩個價格,會顯示出實際上A比B高很多。根據一個研究結果,A比B高出3.4%。如果再多持有一段時間獲利的股票,另一方面再早一點賣掉虧損的股票,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但人們沒有那樣做。現實中,投資者過早地賣掉獲利的股票,而對虧損的股票持有時間太久,這種行為已得到證實。
另外,行為經濟學家還指出,投資者也經常評估自己的投資取得九*九*藏*書了多少收益,這具有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評估有多少投資收益的間隔時間也是因人而異。比如,既有買進股票之後就好像忘記了這碼事的人,也有每天看行情表,如果沒有獲利,就把它看做遭受損失的投資者;甚至還有這樣的人,整天都盯著電腦顯示屏,每時每刻關注收益。
但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損失是否變成現實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如果是非理性投資者,損失是否真的變成現實,會導致心理狀態有很大的差異。即使股票價格暴跌,遭受了很大損失,在損失沒有變成現實時,他都可能保持沉默。一旦賣掉那隻股票,損失立即成為現實,他會在那個瞬間哭天喊地:「啊,買錯了股票,遭受了很大損失。」如果換做你,仔細想想看,會表現出與此不同的態度嗎?
在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今天,沒有必要只投資自己國家企業的股票。我們已經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如果能帶來更高的收益,投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企業的股票都沒有關係。譬如,與投資三星電子相比,買進可以獲得更高收益的谷歌公司的股票,或許更好。過去,存在各種限制致使投資者很難投資其他國家企業的股票,現在那些限制幾乎不復存在了。
再具體一些,1989年年底,美國投資者持有美國企業股票比例達92.2%,同樣的,在日本這個比例達95.7%,英國達92%,德國達79%,法國達89.4%。同時,可以看到日本投資者持有的股票中,外國企業股票的比例只有1.9%,美國投資者的這一比例只有6.2%。
但是,現實的投資者的表現和高手的行為方式相距甚遠。一般情況下,對毫無前景的、價格持續下跌的股票,依舊拚命地握著不肯鬆手。相反,也可以看到,有的投資者對價格持續上漲的股票有過早賣出的傾向。總之一句話,專挑高手不做的事情來做。
人們具有不斷地適應周邊環境的能力。因為如果不適應環境,不可能在生存鬥爭中存活下來。那麼,這個過度自信的問題也可能會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漸被削弱。如果多次體會到過於樂觀地展望未來所帶來的失望,很有可能會形成以保守的態度來展望未來的習慣。
上一章中說明的幾種可以一夜暴富的投資策略,是利用了金融市場中的特殊現象,才得到了可觀的收益,這是核心所在。前面已有說明,如果金融市場的所有投資者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些特殊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不過,金融市場中除了上一章中看到的內容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特殊現象,和經濟學教材的假定有所不同,現實的金融市場中,非理性的投資者有很多,所以會出現非常多的特殊現象。本章中挑出幾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來分析一下它們的特徵是什麼;是基於什麼原因發生的。
下面介紹的是,判斷現實的股票交易量是否比適當的水平更大的方法,也就是投資者再進行一次股票交易的時候,判斷獲利和虧損的方法。假如那筆交易的結果是自己所持有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下降,就會導致比繼續持有股票更壞的狀態,即那筆交易遭受了損失。如果是這種情況,就表明那個投資者過於頻繁地買賣,同時也意味著交易量比適當的水平更大。
哪些人可以被稱為股票投資的高手?憑直覺就能找出未來股價大幅上漲的股票的人肯定就是高手。他們可以通過股票賺取很多錢,這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如果不是天生會算卦的人,很難大海撈針般挑出那隻價格會上漲的股票。不管怎樣,即使是投資高手,也有很多時候會失手買入價格下跌的股票,而賠光所有的錢。
從事金融投資的人們,當然會選擇收益率高的產品作為投資對象。股票收益率更高的時候買入股票,債券收益率更高的時候買入債券,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債券收益率降到不足1%,很難說還會有人投資債券。如果人們打算賺錢,必定不會投資債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