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卷二 公孫丑章句下 那麼多的金子都哪裡去了?

卷二 公孫丑章句下

那麼多的金子都哪裡去了?

什麼是「兼金」?就是成色上好的金子。
這兩千兩黃金孟子沒要,但宋國和薛國的金子孟子可要了。宋國給的是七十鎰,薛國給的是五十鎰,加起來就是一百二十鎰,合兩千四百兩!
能解答出這個問題就可能意味著發現黃金寶藏。可尋找答案的人雖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解釋,卻都沒有十足的說服力。
——毫無疑問了,孟子是個大款!
和春秋時代不同,在戰國時代,黃金已經成為了國際社會間的通行貨幣,雖然使用的機會並不很多。那些耍嘴皮子搞外交的,跑官行賄的,無不帶著大批的黃金流來竄去。但從當時齊國的記載來看,黃金還只算是中級貨幣,比大家熟悉的刀幣、布幣那些古錢要高級,但還比不上珍珠和美玉。直到read•99csw•com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設定貨幣為兩個等級,以黃金為上等貨幣。
那,抄寫佛經怎麼就消耗黃金呢?古人要是寫個字,無非用到後來是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至多也就用到硃砂。而抄寫佛經可大不一樣,墨里是要摻金粉的。抄啊抄,工工整整的,泥金小楷《金剛經》,想想就覺得漂亮,就覺得尊貴。
齊王要給孟子一百鎰金子,這「一百鎰金子」是多少呢?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看看古籍,從戰國到漢代,黃金大大的有,可後來呢,黃金好像遠遠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早有人注意到了這件怪事,很是疑惑:那些黃金都到哪裡去了?
孟子可真不是個窮酸,走到哪裡都有人爭著送九九藏書金子給他,這是當時的風氣使然啊。
黃金自然比銅要少很多,也珍貴很多。古龍小說里的大俠經常動不動就出手十萬乃至百萬兩黃金,其實,真正的金子哪有那麼多呢!
但孟子這裏所說的「金」還真不是銅,實實在在就是金子,而且還是「兼金」。
——這雖然不是定論,卻也真不是無稽之談。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很快便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善男信女當中漸漸流行起兩大運動:一是抄寫佛經,二是重塑金身。
在託名管仲的《管子》里可以看到齊國黃金和糧食的一個比價。大致的比價是:一百畝地大豐收時候的糧食收成可以摺合成黃金兩鎰。

再往下算,古時十六兩為一斤,那麼,兩千四百兩https://read•99csw•com就是一百五十斤。
所謂「重塑金身」,在現代社會的一些地方依然很流行,就是用金泥把佛像從頭到腳刷上一遍。刷完一次之後,沒過多久便又有人大大破費一番,再刷一遍。香火旺盛的寺院里,一尊佛像在一年當中可能要被人重塑好幾回金身。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佛像被刷得越來越胖,再要多刷兩回怕是連相貌輪廓都看不清了,所以和尚們還得費些力氣給佛像減肥,可才減完肥就又有人往上刷金泥。要知道,能有實力給佛像重塑金身的可幾乎全是達官顯貴,這金泥可都是真金子啊!全國這麼多的寺廟,這麼多的佛像,這麼多的善男信女,這麼多的達官顯貴,所以大量的黃金就這麼消耗掉了。
戰國時代的「斤」合現在多九_九_藏_書少分量,不好意思,我不清楚,那就拿漢朝的標準來算算吧,估計差不太多。漢代一斤合現在的二百四十五克,那麼,一百五十斤就是將近三十七公斤。
一個人抄,兩個人抄,倒也用不了多少金子,可架不住千千萬萬個人抄。當千千萬萬篇漂亮尊貴的泥金小楷佛經被抄完之後,也就又有大量的黃金被這麼消耗掉了。
一「鎰」大概合到二十兩,也有一說是二十四兩——如果用二十兩這個標準的話,齊王給孟子的金子就是兩千兩啊!
這麼多金子要拿到現在可很不得了,可在當時有多大的購買力呢?
有考古隊挖出過楚國的「板金」,也叫「金餅」或「印子金」,是很多小金塊連在一起的大金塊,每一個小金塊上都有方形或圓形的鈐記,通常字樣為「郢爰https://read.99csw.com」——「郢」是楚國首都,「爰」大概是某種計量單位,讀做「元」(不知道和我們現代貨幣的「元」有什麼淵源沒有)。這東西在當時就是鈔票,用的時候大概要切下來用天平來稱。一整塊板金差不多有半斤重。
後來終於有了一個近乎令人滿意的解釋:原來,這些黃金都被佛祖給弄走了。
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所謂的『金子』真的是金子嗎?」
不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般說「金」其實指的不是金子,或者是說「金屬」,或者是說「銅」。所以,當你看到古籍里寫著某某人帶著很多很多「金」的時候,要知道那很可能不是金子而是銅。
這個問題曾經吸引過很多人,也困擾過很多人。是啊,古籍里到處是黃金,後來這些黃金怎麼都不見了?難道是被藏起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