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M型社會來了 景氣會騙人

第一章 M型社會來了

景氣會騙人

根據針對家庭和景氣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20~49歲的上班族認為「感覺經濟不景氣的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薪水未提升」(見表1-1)。但是認為「因為不景氣,所以未調薪」、「如果經濟好轉了,即使悶不吭聲也會加薪」的想法,根本就是錯誤的判斷。如今在全世界,還抱著在年功序列(以資歷、貢獻決定職位的制度)的羽翼下,就算沒什麼成就也會加薪的幻想;或者將薪水不上調的原因完全推給不景氣,抱著「他力本願」(佛教用語,指凡事靠外力,只想坐享其成)想法的,恐怕只有日本人了吧!
因此從物價指數來看的話,數字化也是造成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根據該調査我們也可以知道,大多數人都認為低利率和不景氣是相關的。尤其是對50歲以上的人而言,低利率是讓他們感覺不景氣的最大原因,這也直接顯示了現代人的錯誤理解,認為不景氣導致了降息,這依據的是從前的經濟學理論。現在日本擁有1400萬億日元的個人金融資產,升息會使經濟好轉,降息只救濟了銀行及一部分企業,這是提供者的邏輯。
現在的經濟也是根據這一景氣循環說而被認為是「泡沫經濟破滅后,進入不景氣階段」。但是事實上,政府努力維持零利率、增加貨幣供給量,讓資金嘩嘩流動之後,經濟依然一點都沒有好轉。從這個結果所導出的結論就是:「現今經濟低迷的狀況,根本和景氣問題毫無關係。」
*政府短期債務:政府短期證券、貼現短期國債、財務省借款、存款保險機構借款。
日本經濟之所以會長期低迷,是不了解經濟結構變化的落伍學者、政治家,以及只知道以個人部門為工具的官僚們所導致的。直到現在還是有政治家企圖牽制銀行,不許銀行調高利息,這就是他們心中沒有民眾而且不了解經濟現狀的最有力證據。
注:問卷調査對象為財團法人經濟情報中心的公司意見調查會會員,有效回答為3696份。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曾在《新·國富論》、《平成維新》、《新·大前研一報告》等書中反覆提出日本應做的改革。在這些書中所提到的願景及具體的創意,現在看起來不但沒有任何跟不上時代的跡象,而且每一項都是必須馬上去做的。
現在的情形是,錢嘩啦啦地響,貨物流通卻未見改善。現在是經濟體系不吸收金錢的時代了,理由有三:第一,視貨物為非必要品的老齡人口增加(人口分布的變化);第二,既有的生產方式轉變為及時的生產方式(庫存非必要,企業方面的變化);第三,因為對未來感到不安,認為掌握金錢比擁有物質更重要的消費者心理作祟(個人方面的變化)。也就是說,不是以經濟學為前提的狀況,而是這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現象,發生在了現在的社會中。
當結構產生變化的時候,既往指標無法說明的現象會一個接一個浮出水面。以日本經濟狀況中的一個現象為例,在「中國特需」產業的支撐下,日本的GDP增長、股價開始上揚,經濟看起好像是好轉了,但是通貨緊縮的情形並未明顯消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續縮水,大家的生活未見寬九*九*藏*書裕,反而更為艱苦。
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的現象?為什麼大家感覺得到,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原因究竟何在?簡單來說,就是之前我們常掛在嘴邊談論的經濟、社會「常識」,在現今的社會已經開始不管用了。

圖1-5 日本政府的債務餘額

(以周末收盤價為基礎)
圖1-2 日經平均股價的長期變化
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的根本原因,簡單來說,就如同我在《新·資本論》中所說的,是因為太遲轉換進入1985年即開始的「新經濟」跑道了。
為應對政府的財政支出,稅收不足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政府增加國債發行量,發行財投債所造成的浪費,不久之後將以增稅的形式,在未來的日子里成為國民的一大負擔。
另外,從中國經濟減速的情況看,支撐日本企業2/3收入的中國特需是否能夠持續,其實是個相當大的問題。因為日本個人投資家的擴大參与,日本的股票突破16000日元大關並不是不可能。從結構上來說,很難想象日本的股票能夠突破16000日元的關口。不過,假設真的突破了這個關口,我們要面對的就是「股價上漲帶動經濟復甦」但實際卻笑不出來的狀況了。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日本的地價狂飆、股價強勁上揚,接著即面臨泡沫經濟破滅現象,其實這一切全都是「新經濟」作用的產物。泡沫經濟破滅(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后,許多企業都陷入了危機之中,但是大部分的日本企業還是能夠在無國界化、數字化之後,一邊應對呈現倍數化的資金流動,一邊轉戰世界各地。但是日本執政者的觀念卻仍然停留在對舊世界的認識上,持續拋出失去準頭的政策。結果中央和地方共同製造了1000萬億日元的債務,並讓年金制度陷入危機。
(單位:萬億日元,2004年)
但是,如果日經平均股價超過了16000日元,這些資金的投資標的就會從債券等轉為股票,屆時國債就有可能暴跌。資金具有流動性(投資家有強烈的追逐利潤的取向),這些錢將會逐漸移向日本以外收益率較高的國家。2005年有18萬億日元流向國外,就是因為日元貶值的關係。
雖說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但是置身變化旋渦中的大多數人,卻完全沒有發現這一變化如此之大。我們現在就處於這種狀況之下。
如果能夠實現這些願景,日本的經濟就不會陷入長期衰退,民眾的生活也將更為富裕,當然日本也就可以步上欣欣向榮的大道。在世界經濟急劇變化的時候,完全提不出終止長期衰退的對策,並且讓傷口持續擴大,對日本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創九九藏書。想到這一點,我真的覺得非常遺憾。
(其他還存年金債務約800萬億日元)
20~49歲的上班族,認為不可能加薪,所以覺得經濟不景氣。
這塊看不見的新經濟大陸,涵蓋了四個空間:第一是延續舊世界的「實體經濟」空間;第二是資金流、信息流可以穿越國境自由流通的「無國界經濟」空間;第三是由包含互聯網在內的各種通訊技術所產生的「數字經濟」空間;第四則是以自己資金百倍、千倍的倍數資金流動的「倍數經濟」空間。在這塊看不見的大陸上發生的所有現象,都是由這四個空間交織的複雜關係所產生的。
例如,絕大多數的人都把經濟低迷的情況認為是「不景氣」。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不景氣的概念來自景氣循環說。景氣循環以各種形態呈現,例如,和庫存投資活動周期重疊的短期循環(又稱庫存循環)、和設備投資周期重疊的中期循環、和技術革新周期重疊的長期循環等。簡單來說,景氣循環說就是一種「景氣和不景氣相互循環」的理論。因此一般人都會認為現在不景氣,只要熬過去就會景氣,所以藉著貨幣供給量的調整、利息的調整等政策,就可以提早擺脫不景氣的階段,這種看法成了一般的常識。
只要將利息提高一個百分點,個人部門的收入就可以增加14萬億日元。如果能夠維持4%~5%的一般利息水平,一年就有50萬億~70萬億日元的熱錢流入市場。這比政府部門所端出的經濟對策有效多了。
指標依據會發生時間滯延的情形,而所有的經濟指標,從20世紀90年代初即持續下滑到90代中期。慘跌的速度最快的就是土地價格和股票。以日本為例,土地價格在1991年降到谷底,商業區的價格指數跌幅為50%,而六大都市圈(東京區、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的跌幅更近於80%(圖1-1)。日經平均股價在1989年12月達到最高峰,收盤價為38916日元,此後即一路下跌,後來在1.5萬~2萬日元之間震蕩。到了2003年4月,創下最低收盤價7609日元,之後,雖然有些上升,但是也不過達到收盤價最高時的40%(圖1-2)。

(各年的3月,1991年3月=100)
圖1-1 日本商業區地價指數的變化
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日本尚有最後的機會。但是要活用這個機會的大前提是,必須先認清這20年來所發生的社會結構變化的本質。
另外一個本質上的問題是,日本現在手上握有鈔票的人大都是老齡者。在少子老齡化的社會裡,不管提供多少貨幣,都不會被經濟體系所吸收。如果政府不提出大幅改變現在的《建築標準法》、稅制,以廉價重建無障礙住宅等完善的配套政策,老齡者的儲蓄將不會流入市場。之前政府的「景氣對策」,就是因為疏忽了這一本質,所以把錢投入市場,卻見不到任九九藏書何效果。
如果民眾不採取任何行動,只是一味等待,不但加薪無望,連日子也會越過越苦。原因何在?因為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經濟結構開始進入「長期衰退期」。
現在日本社會的經濟狀況,絕對不是不景氣造成的。就因為沒有發現這一事實,上班族把薪水沒有上調歸咎於不景氣,經營者也擺出經營者的架子說:「現在不景氣,你們就暫時忍耐吧!」於是公司職員就抱著「經濟應該會好轉」的念頭,嘴裏發著牢騷,回到位子上靜靜等待。
2001年我在美國出版的《新·資本論》中,明確指出無國界化、全球化、倍數化三個新的要素在操縱經濟。現在日本面臨的問題,就是這種經濟作用所產生的。
投入亞洲的資金,由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政局不穩,這些投資家迴避東南亞市場,而又因為中國的股票市場有很高的風險,所以他們才不得不把投向亞洲的資金轉向日本。另外,美國人對小泉純一郎「改革」的印象非常好,再加上小泉所屬的自民黨在選舉中表現不錯,也吸引了美國資金的投入。

「舊模式」的經濟理論不管用

經濟還在「長期衰退」


(2005年3月,金融及電力除外)
圖1-4 在經常利潤超過1000億日元的企業中,較前一年增長百分比較大的20家公司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因股票、土地等投機事業而造成變動的,不僅僅只有經濟指標,連薪水、可支配收入等攸關國民生活基本面的一些數字也開始下滑。1997年日本人的平均工資降到最低點,連同勞工的可支配收入也在1997年前後降到谷底。
對日本而言,最糟糕的就是國債暴跌。把國債、地方債、短期債務、財投債(是財政投資貸款財源)做個加總,日本政府在2004年的債務餘額超過了1000萬億日元(圖1-5)。因此支撐這一債務的國債一旦暴跌,日本國家財政就會破產。屆時很難說不會發生阿根廷國債在2001年底無法償債那樣的寧件,並引發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迫使日本政府採取緊急金融措施,封鎖存款。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提出質疑的就是「通貨緊縮和景氣的問題」。根據《經濟用語辭典》的解釋,通貨緊縮是在「廣泛的供給狀態下」,因供過於求而造成物價滑落、企業收益減少,導致經濟蕭條;在貨幣供給方面,則是貨幣量少於物品流通量的狀態。
資料來源:針對家庭和景氣所做的問卷調査(經濟情報中心)
國債、地方債、短期債務及財投債,合計超過1000萬億日元

執政者的觀念誤國

反過來說,除了中國特需產業之外,利潤能夠增加的企業少之又少,這說明經濟問題真的很嚴重。經濟評論家、各媒體都認為經濟復甦已經浮上檯面,但是現在真的不是盲目樂觀的時候。

表1-1 人們感覺經濟不最氣的原因
read.99csw•com
從日本稅收及財政支出的變化來看,稅收自20世紀90年代初即持續減少。2005年,日本的稅收因為中國特需而增加了一些,但是從整體的趨勢來看,可以說是「銳減」(圖1-6)。
資料來源:摘自上市企業經常利潤排行榜
現在所發生的通貨緊縮現象,就是受第一個新因素——經濟無國界化影響所造成的。經濟無國界化之後,資金流、物流可以很簡單地越過國境。也就是說,全世界價廉物美的物品會流入原本產品價格很高的地方。所以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我們現在所說的「通貨緊縮」,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通貨緊縮,而只是「物價正常化的過程」。

欠一屁股債的日本政府

再進一步以世界性的經濟動向來看,人們也會明白,20世紀的經濟學「常識」,已經完全不適用於21世紀的經濟了。
大企業的經常利潤,從2002年起連增三年(圖1-3),因此很多經濟學家及評論家想當然地認為「日本經濟已經開始復甦」。但是2004年,經常利潤超過1000億日元的60家企業中的增長百分比較大的20家企業,如圖1-4所示,有18家都是在中國特需產業的影響下才能夠大幅成長的。因此增加利潤的是「特需」,而非日本經濟真的變強了。
注:至2004年的決算基礎數值,2005年初的預算基礎數值。

圖表上所有的指標都顯示,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進入「長期衰退期」。但是政府卻未認清這個事實,把經濟的低迷誤認為是泡沫經濟崩潰,是不景氣的問題,於是企圖利用發行公債刺|激經濟,為企業解困,結果造成財政支出的擴大。這些龐大的債務將來必須由全日本人民埋單。
(只列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原因)
資料來源:法人企業統計(日本財務省)
在有能力償債的生產人口不斷減少的現狀之下,公共部門債台高築成了經濟不安定的一大重要原因。這是一種物理現象,所以不是靠「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國民心理,或者是期待政府大玩借換債魔術的「心理現象」就可以壓制的。因此不要再相信「經濟會恢復」、「不會有問題」之類的謊言,要正視這個物理現象,承認日本進入了「長九-九-藏-書期衰退」。只有找出衰退的原因,並從源頭上著手治療,才能夠開闢一條通往繁榮的康庄大道。
這是小泉「打地鼠式」的改革絕對做不到的。
日經平均股價從2000年4月起,就在12000日元上下震蕩。到了2005年8月問上突破,9月因小泉所率領的自民黨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而超過13000日元,11月更上揚到15000日元。但是今後股價是不是還會持續攀升,則不可預測。
資料來源:日本財務省
所以究其本質,日本物價滑落的現象並不是通貨緊縮。國務大臣竹中平藏先生、美國經濟學者保羅·克魯曼認為這就是「通貨緊縮」,所以提出「等待經濟恢復」,「應用通貨膨脹目標,把價格標準帶入『合理範圍』」。如果他們了解這其實只是經濟無國界化及數字化所形成的「價格正常化過程」,他們就應該知道不管怎麼等待經濟復甦,都無法阻止價格滑落的趨勢,同時也應該明白通貨膨脹目標論等根本是無稽之談。
日本股價能夠上升的最大因素,是因為以美國資金為主力進行國際分散投資的外國投資家們,把資金轉向了日本。他們把世界分成美國、歐洲、亞洲、新興市場(如中歐、中南美洲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等數個區域,再把資金依比例投入這些地區。例如,美國市場占所有資金的50%、歐洲佔20%、亞洲佔20%、新興市場占等。這些投資家們先設定了投資資金的分配比例,再將資金交由各領域的專家進行投資。
如果日經平均股價突破16000日元大關,個人投資者應該會把資金從銀行轉到股市,如此一來,股價便會一口氣上揚。外國投資家會相准這個時機,大賣股票賺取確定可得的利潤(個人投資者即成了犧牲者),而這個時機也一定會帶動加息或利率的提升,因為這個時候國債的收益率也必須上調。
**財投債:在政府保證下所發行的國債。
因為通貨膨脹目標只會把朝著合理價格流動的潮流帶往一個正好相反的方向,所以如果不踩剎車,將會引發非常猛烈的通貨膨脹而不可收拾,屆時經濟將陷入一片混亂。
如果更進一步加以解釋的話,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計算依據也有問題。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根據「購買同等級產品時的價格」(基於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來計算的,而數字化、高科技化則很容易變成拉低物價指數的壓力。例如原本3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改進到500萬像素,價格卻只有原來的一半,這時指數根基即會大幅鬆動。

(資本額10億日元以上的企業)
圖1-3 大企業的經常利潤的變化

圖1-6日本稅收和財政支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