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十二章 漢一度滅亡

第七十二章 漢一度滅亡

被王莽篡奪的漢王朝——即前漢,以長安為首都。後漢則以位於較東邊的洛陽為國都。因此,前漢亦稱西漢,後漢亦稱東漢。
他們是因思及迫於皇天威命、不得不登基的王莽的苦衷而感動呢?抑或眼看不懂事的孺子劉嬰改向往日臣屬王莽執臣下之禮的情形,為其命運多舛而灑下同情之淚呢?
從高祖劉邦成為漢王的公元前206年算起,漢王朝算是于第二百一十四年,被王莽篡位而一度滅亡。
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王莽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他召集三十萬壯丁,兵分十二路攻打匈奴。後來,攻打的對象不只匈奴而已,對西域以及西南,也屢次派遣遠征軍。
太皇太后想起從家臣口中聽到的處刑叛徒的場面。某次處刑時,王莽曾經讓醫生將叛徒活活解剖。他這樣做,為的是要知道人體內髒的位置、大小、重量等,以供醫療上的參考。
翌年——由於正朔更新,這一年的十二月就是新年。王莽將原來預定繼承漢王朝的六歲「孺子」劉嬰封為「安定公」。
「王氏一族是靠漢家的權力才發跡的。不圖報恩,更趁恩人力量薄弱時篡奪其位,這是人做的事情嗎!這種人吃剩的東西,恐怕連豬狗都九九藏書不吃吧?這個世界會有這種事嗎?井啦、銅版啦……哀家知道那些都是王莽搞的鬼!他還變更正朔、更改服制。既然如此,他大可自己造出傳國之璽啊!何必計較這個亡國的不祥玉璽呢!哀家是漢家老寡婦,余命無幾。待哀家死後,這玉璽將與哀家埋葬在一起!」
漢高祖劉邦于秦滅亡后,自項羽處拜領漢中之地而為漢王。漢王原本只是地方領主,于統一全國后,仍然以「漢」為國名。
宦官將劉嬰一度帶出宮殿外,然後使這名幼兒北面而坐,對王莽行臣下之禮。
王莽朗讀的「策」(詔書)內容如下:
例如:大司農改為「羲和」,後來又再度改為「納言」。此外,太常之職改為「秩宗」,大鴻臚和少府則分別改為「典樂」和「共王」。這些都是周代職官之名。
政府發行新貨幣,並且禁止使用漢之五銖錢,而這項措施大大使人民的經濟生活產生混亂。
「說得也是——」
平帝亡后,漢將幼兒劉嬰定為帝位繼承人,卻尚未舉行即位大典。劉嬰只被稱為「孺子」。由於尚未登基,所以,相傳傳自秦始皇的「傳國之璽」至今尚保存於長樂宮。在往昔的中國,這傳國璽是皇統之證明。read.99csw.com
——用細竹撈起時,那些臟器還在蠕動呢!
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天,她整日都忍不住要作嘔。倘若堅持不交出傳國之璽,自己說不定也會有同樣的遭遇吧?
以將「高」改為「下」而樂,不是如同兒戲嗎?
咨爾嬰。昔皇天右爾之太祖,歷世十二,享國二百一十載。曆數(命運)在予之躬。詩(經)雲:「(殷之子孫亦)為侯服周,天命無常。」茲封爾為安定公,永為新王室之賓(客)。於戲!
《漢書·王莽傳》如此記載這個場面。
由於王朝已變更,所以悉數收回漢王朝過去授予各地之王、諸侯以及百官的印綬,改授新王朝核發之信物。此際,王莽又搬出周之古制,基於「往昔之『華』與『夷』截然不同」的觀念,打出了如下新方針:
以匈奴為「王」乃違反古制之舉,因而將之降格為「侯」。
為外征而擴大動員時,將有可能會造反的大批血氣方剛年輕人帶到邊疆,使之在該地陣亡或餓死——這是最高妙的一石二鳥方法。
王舜也當場哭倒,泣不成聲地說:
王莽以復古主義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所謂的「復古」就是回到有聖代之稱的周代。為此,他採取連官名九*九*藏*書也改為周代體制的形式主義。
酒、鹽、鐵等之國家統制,也由於措施過嚴,壓迫了人民的生活。
「可是……王大人志在得到傳國璽……這一點……以太皇太后的力量也抗禦不了他的……」
王莽將全國土地稱為「王田」,將之歸為朝廷所有,此外,稱官奴以外的民間奴隸為「私屬」,與王田一樣,嚴禁買賣。觸犯這項規定者,重則處以死刑,輕者則處以流刑。
而事實卻是,土地與人身之兼并無處不在進行當中,王莽所發布的一切「禁令」,在莫之能御的狀態之下,未有充分之準備或對策,僅以沿襲周製為理由,一想到就隨便發布命令,這樣的措置當然引起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而為了作調整,就非將業已訂定的法律修改不可。
長樂宮的主人是太皇太后王政君。年近八十的她是王莽之姑媽。這個人令王莽十分犯怵。她是王氏族人,嫁給漢皇室劉氏已六十年。
實際上,農民暴動在漢之政治開始紊亂的成帝時代就有。只是,那些暴亂都屬局部性紛爭,規模並不很大。
各地頻頻發生農民暴動。
百僚陪位,莫不感動。
而後,他牽著六歲劉嬰的手,流著眼淚道:「往昔,周公曾經以攝政身份輔佐九*九*藏*書年幼成王,于成王成長后,將大政奉還。我本來有意仿效周公,奈何迫於皇天威命,不得如願以償。我是于不得已情況之下成為天子的。」
以地方領主時代的領國名為全國政權之名的作風,後來被沿襲下來。以魏封侯的曹家、以隋封侯的楊家及以唐封侯的李家等,全都用領國名作為王朝之名。
不只職名,連宮殿名也有所更改:長樂宮改為常樂宮,未央宮改為壽成宮。首都長安也更改為常安。
哀家什麼都不管了!
光武帝於十年後復興漢王朝,以後的部分稱為後漢,但這實應視為另一個王朝。
在失政情形如此嚴重之下,社會若不陷於混亂才是怪事一樁。
八十歲老寡婦深深嘆了一口氣,放棄了抗禦念頭。想要的東西使出任何手段都得取到——她對王莽個性知道得很清楚。王莽是為達成野心、連殺死自己兩個兒子都狠得下心的人!為得到天下之主的證明物件——傳國之璽,他還會在乎殺害一個姑媽嗎?
為掩飾失政,使人民的注意力移到國外,這是古今中外為政者慣常採用的策略。
攻打西南之句町國時,被動員的二十萬軍隊,十之六七不是餓死就是死於疫病。
聽到她的這段話,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潸九九藏書然落淚。
私錢鑄造和王田及私屬買賣一樣橫行天下,使得王莽不得不予以承認。
對於高句麗,則因其于攻打東胡之際未派援兵前來,乃將其名改為「下句麗」。
太皇太后拿出傳國之璽,擲到地板上說:「拿去吧!我已經衰老,很快就要撒手西歸。我看,你們也活不久的!而且一定不得好死!」
王莽因此將匈奴單於之名稱改為「降奴服於」。之所以避免直接使用「降服」之字眼,為的是怕激怒匈奴。
意思是說,在場的百官沒有一個不大為感動。可是,他們為何感動呢?
回歸古代的倒行措施,在經濟政策這最為現實的層面失敗,是理所當然之事。
這真的是「朝令夕改」。
太皇太後果然暴怒如烈火。料到她會憤怒,所以,王莽特地派了姑媽最中意的王舜來傳話。但縱然派來的使者是自己中意的人,她的怒意還是無法平息。
王莽之失政,使已經有此傾向的農民暴亂規模擴大了。
宜敬天之休,踐乃(諸侯之)位,勿廢予之命。
過去漢授予匈奴單於之印綬叫做「璽」,現在改為「章」,這是非常明顯的降格。匈奴要求照舊給予「璽」,卻為王莽所拒絕。匈奴在盛怒之下攻打邊境之地,殺害官吏及住民,並大行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