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引清入關

第九章 引清入關

事不宜遲,開完軍事會議回府後吳三桂便斟酌起草給清政權方面的信。對於清政權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吳三桂還是頗為自信的。清政權與大順政權目前勢頭都極為強勁,一山難容二虎,雙方的統治者都視對方為眼中釘肉中刺,誰都不願容忍有這樣一個既有實力更不缺野心的對手,都想置對方于死地而後快。但雙方實力相當,誰都沒有吃掉對方的把握,所謂四兩撥千斤,他吳三桂部與這兩支力量相比雖只能算小巫見大巫,但如果他選擇站到清政權那一邊,那他吳三桂就是那個打破天平平衡,改變歷史的關鍵人物。他相信只要他的書信一到,清政權的頭頭腦腦們便會激動得睡不著覺。
吳三桂不僅懂得打仗,還很會搞統戰工作。就在這天夜裡,北京城外各處俱出現討伐李闖逆賊的檄文,約「士民縞素復讎」,被李自成折騰得快要翻白眼的首都市民,不乏出現膽大的,秘制素農,準備迎接吳三桂入城。
當時山海關處境艱難,部隊缺餉,各種戰備物資短缺,而城中老百姓人心惶惶,紛紛外逃。吳三桂只好向還沒逃出的百姓徵集「捐輸」,以充實軍餉,並且派人將青壯年組織起來,教他們自製武器,以彌補兵員不足的情況。不過即使這樣,吳三桂對與大順軍作戰還是沒有底,以往清軍從來都是敵人,但此時他卻是無比真誠地盼望著他們的到來。
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總兵官平西伯吳示:為復大仇,殲大寇,以奠神京,以安黎庶事。切痛先皇被弒,亘古奇殃;劇寇披昌,往代未有,凡屬臣僚士庶,能不碎首殞心!今義兵不日來京,爾紳衿百姓,須各穿縞素,協力會剿,所過地方,俱接應糧草,務期罄搗巢穴,纖介無遺。庶使克複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特示。
四月十三日,清軍渡過遼河,進至遼河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宿營。多爾袞身為全軍統帥,責任重大,心情沉重。雖然從沒有表露,但他心中對此次戰事不是非常有把握。這次他們的對手並不是多年來戰場上的老相識明軍,這些年來雖然明軍也偶有勝出,但整個清軍打心眼裡看不起這個對手,在這樣的對手面前他們非常自信。而這次即將交手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這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他的作戰特點是什麼?戰鬥力如何?這一切還都是一個謎。一個出色並且負責任的軍事統帥面對這樣的疑惑,往往是夜不能寐的,多爾袞也不例外。他派人請來洪承疇,洪承疇曾任明朝的陝甘三邊總督,統率明軍征剿農民軍達十余年,甚至一度差點消滅了農民軍,多爾袞很需要他來提供一些意見。
四月二十日中午,清軍開拔到連山驛城,忽見留作人質,目前在前鋒營的楊珅領著另一位漢人裝束的漢子策馬飛奔而至,向多爾袞稟報:「賊兵已迫,朝夕且急,願如約促兵以救!」並呈上吳三桂的第二封來信。信中說:
這篇告示很有氣魄,但發告示容易,跟李自成開打,並且還得打勝就難了。吳三桂現在的處境應該說是很不妙的,西邊有李自成的大順軍,東邊有八旗軍,這是兩支如狼似虎的武裝力量。雖然吳三桂部也是久經沙場,但在兵力上毫無疑問他處於絕對劣勢。雖然在山海關「傳檄遠近」,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動員,但以他原來本部人馬三萬,以及唐通的降部及收容的各部潰散士卒約兩萬人,總共也不過五萬人。吳三桂料定李自成遲早會來進攻他,目前的情況讓他極為憂慮。在與眾部將討論形勢時,有人提出「借兵」之策。
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寧遠,救民伐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又仁義之師,首重民安,所發檄文最為嚴切,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則民心服而財土亦得,何事不成哉!九_九_藏_書
吳三桂一系列的作為表明這次他沒有給自己留退路,與李自成干到底是他堅定的選擇。為了壯聲勢,收人心,他向全國公開宣布「討賊」,並命部下向各處散發告示:
次日多爾袞召見來使,客氣地表示願意與吳三桂合作,希望來使中留下一人隨同清軍行動,以備擔負與吳三桂部聯絡之責。來使也是聰明人,明白多爾袞是想留個人質,其中楊珅因職位較高,便自告奮勇留了下來。多爾袞又派人隨同副使郭雲龍一同回山海關,名為商談合作事宜,實為窺探吳三桂虛實。
初,明之守邊者,兵弱馬疲,猶可輕入,今恐賊遣精銳伏于山岩狹處,以步兵扼路。我國騎兵不能履險,宜於騎兵內選作步兵,從高處覘其埋伏,俾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比及入邊,則步兵皆騎兵也,孰能御之!若沿邊仍復空虛,則接踵而進,不勞餘力,抵京之日,我兵連營城外,偵探勿絕,庶可斷陝西、宣府、大同、真(定)保(定)諸路,以備來攻,則馬首所至,計日成功矣。流寇十余年來,用兵已久,雖不能與大軍相拒,亦未可以昔日漢兵輕視之也。
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鋤暴剪惡,大順也;拯順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于宮廷,示大義于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本宜上疏於北朝皇帝,但未悉北朝之禮,不敢輕瀆聖聰,乞王轉奏。
原來吳三桂派出來的人星夜兼程,總算趕上清軍,遞上了吳三桂的書信。多爾袞讀後大吃一驚,清廷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招降吳三桂,誠意不可謂不深,但吳三桂的態度一直很曖昧,如今自己找上門來,多爾袞心中反倒犯起嘀咕來了。且吳三桂在信中的意思,在他看來那是模稜兩可,甚至是含糊不清的。他摸不透吳三桂的真實用意,更不敢輕信,不過他仍然對吳三桂派出的人表現出恰當的熱情。安頓好來使,他便急忙召來多鐸、阿濟格等人商議。明清兩大政治集團長期處於交戰中,所謂兵不厭詐,雙方對對方都是抱著極大戒心的。吳三桂即使在非常危險的處境下都長期堅持抵抗清軍,如今這封信的到來,讓他們感到極為蹊蹺,最後他們決定對此事還是採取謹慎態度為好。
李自成召集手下將領與謀士商議,他意揮師山海關,但遭到眾人反對。其中李岩提出:「吳三桂興兵復讎,邊報甚急,國不可一日無君。擇吉已定,官民https://read.99csw.com仰望登極。主上不必興師,招撫三桂,許以父子封侯,仍以大國封明太子,奉明祭祀,世世朝貢,與國咸休,則一統之基可成,干戈之亂可息矣。」應該說這一提議還是頗有見地,並且是有可行性的,但卻很不對李自成的脾氣與口味,所以未能被採納。深得李自成信賴的牛金星也進言:「我新得京師,人心震疊,彼必不敢輕動,亟即真而頒爵賞,示激勸,編師往擊,未晚也。」宋獻策則一針見血地指出:「皇爺(指李自成)去,皇爺不利;三桂來,三桂不利。」
隨同吳三桂副使前往山海關的人還沒返回,不過連日來哨騎不斷偵查回來的情況,加上潛伏在北京城中細作所傳回來的情報,多爾袞已基本能夠斷定,吳三桂向清軍請兵並無詐。他果斷命令全軍輕騎疾馳,火速趕往山海關。吳三桂在信中與清軍約定首尾夾攻大順軍。
中國歷史上一場關鍵的轉折之戰即將展開。多爾袞下達命令進行全國總動員,各處兵馬迅速集結。四月七日向太祖、太宗神靈祭告后出師。八日,當時年僅七歲的順治皇帝駕臨篤恭殿,向多爾袞頒賜「奉命大將軍」敕印,以自己年幼為由,授權多爾袞「代統大軍,往定中原」,戰守方略,一切賞罰,「俱便宜從事」。多爾袞受敕印,行三跪九叩大禮。順治帝又賜給黃傘等御用之物,以重事權。其他隨征將領也都按軍級賜給衣服、鞍馬等物。
範文程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趁明朝剛被推翻之際,各地局勢極為混亂,揮師進關,以建立全國性政權。他的這一戰略主張,無疑很合清統治集團的心意,而他所述農民軍「三敗」的觀點,無疑也大大加強了清對奪取全國政權的信心。
十三日,天剛一亮,李自成便率軍出征,騎兵與步兵共計六萬人。加上一些原明軍降部共計十萬之眾。李自成親率精銳七千人,擎刀牽馬,列長安街,出正陽門,留守京城的牛金星、宋企郊等官員送至金水橋。京城的百姓聞訊,懷著各種複雜的心態跑到東西長安街上觀望。
今我國以寧遠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棄寧遠而鎮山海,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眾,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黨開門納款,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今賊首僭稱尊號,擄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誠赤眉、綠林、黃巢、(安)祿山之流,天人共憤,眾志已離,其敗可立而待也。我國積德累仁,謳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讓京城百姓驚訝的是,一直傳說已逃出或是已被處死的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以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都在出行的隊伍中。人們紛紛私下議論,李自成把他們一同帶走,想必是利用這幾個極重要的人質,對吳三桂有所牽制。
李自成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在此時與吳三桂開打絕非他所願,他的軍事實力並不應該用在這場毫無意義的戰役上。
這封書信由副將楊珅、游擊郭雲龍在四月十一日從山海關帶出,星夜疾馳送往清廷。這是一封寫得很巧妙的信,全文你看不出任何投降或是想要投降的意思。信里寫得很明白,他吳三桂是為了高尚的事業向清廷借兵,而不是乞降。信中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廷出兵,幫他報君父之仇,以圖明朝「中興」。同時稱清為「北朝」,與明朝對稱,同時他給清軍提供的行進路線很是值得推敲九九藏書——一條從喜峰口、龍井口等處進入,一條從牆子嶺、密雲等處進入。這兩條路其實原本就是清軍多年來屢次打入關內的路線,而吳三桂則依然牢固地控制著山海關與界嶺口等重要關隘。從軍事上來說,以山海關至京城的路程最短,而給清軍的路線則屬側翼,需要繞路,費時費力。整個部署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吳三桂的用意仍然是以自己本部為主,而以清軍為輔。最後吳三桂鄭重向清廷聲明,報答清廷以財物及割讓土地為謝。表面上看這是白紙黑字給清廷立下送好處的字據,但實際上潛台詞就是說,我吳三桂請你們來幫我打仗,雖然仗打完了我得給你們好處,但是你們打下的地盤除了我吳三桂許諾的,剩下的絕大部分,絕對絕對不是你們的,你們還得從這些地方撤出。
洪承疇的話中強調了約束部隊紀律的重要性,以往清軍在關內的形象不佳,搶掠財物人口,與強盜無異,改變這等形象是當務之急。這次同農民軍不僅僅是PK軍事,同時也是人心的PK。而在軍事上,洪承疇指出了農民軍遇弱則戰,遇強則遁的作戰特點。同時,他根據經驗及得到的一些消息,分析出農民軍打下北京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的致命弱點,若是他們干不過清軍,必攜財焚宮殿而遁,清軍應加快行軍速度,發揮騎兵機動性強的特點,進行一場奇襲。同時他也很鄭重地告誡多爾袞,農民軍雖然現在腐化了,但它以往的戰鬥底子還在,其實力斷不可小覷,以防驕兵必敗。從以往的戰鬥來看,大順軍的戰法還是頗為狡詐的,他建議採用馬步軍更迭之法,防止中埋伏。而在進攻路線上,他認為應從薊州、密雲接近京師的地方突破。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當十九日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第二封信時,吳三桂已得知大順軍正逼近山海關,情況危急,他「傳令聚講武堂,合關遼兩鎮諸將,並紳衿誓師拒寇」。
吳三桂是何等聰明的人,這借兵之策在他腦中早已想過,一來此事不宜由他自己提出,二來一向做事謹慎的他也想摸摸部下的底。現在既然有人提出了,他便冠冕堂皇地發揚民主,讓大家暢所欲言,共商生死存亡大事。結果是大家一致認為在目前情況下,靠自己的部隊死扛跟自殺沒有區別,唯一能行的通的路,便是與清政權合作。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計日而定矣。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掃除亂逆,期于滅賊,有抗拒者必加以誅戮,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縣,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立大功者,則破格封賞,法在必行,此重務也。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遇強則遁。今得京城,財足志驕,已無固志,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遁而西行。賊之騾馬不下三十余萬,晝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及我兵抵京,賊已遠去,財物悉空,逆惡不得除,士卒無所獲,亦大可惜也。今宜計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倘仍坐據京城以拒我,則伐之更易。如此,庶逆賊撲滅……
吳三桂檄文至北京,「近京一路盡傳」,人心越發惶惶。同時,各種小道消息紛起,更是致人心不穩,就連李自成很器重的謀士宋獻策也私下裡講:「我主馬上天子,惜其殺戮太過,益造禍耳。尚有三年富貴,過此恐予術未必驗也。」
多爾袞採納洪承九九藏書疇的建議,大軍一路沿著薊州、密雲的方向進發。四月十五日晨部隊進至翁后(遼寧北鎮附近),突然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眾將士好不驚奇,這一無阻攔,二無戰鬥,怎麼就讓停下來了。隨軍的朝鮮世子唯一的任務就是擔當人質,自是無聊的很,命隨從去找範文程打聽消息。範文程也有心結交這位世子,乾脆請他到自己帳中品茗。世子到來后,範文程告訴他: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遣下屬來報,說山西「流賊」犯圍皇城,三月攻陷,皇帝與后妃自縊。國事至此,已無可為,「賊」鋒東指,列郡瓦解,惟有山海關獨存,而力弱兵單,勢難抵擋,今聞大王(指多爾袞)業已出兵,若及時促兵來救,當開山海關門以迎大王,大王一入關門,則北京指日可定,願速進兵。
清軍繼續進發,不過他們沒有按吳三桂提出的路線走,而是改變行軍路線,奔向山海關。當行進至西拉塔拉時,多爾袞也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派人飛馬送去。
李自成率大軍經通州、密雲、永平,一路浩浩蕩蕩,朝山海關進發。一場關係歷史大轉折的大戰即將爆發。
李自成出師的當天,也就是十二日晚,殺人行動開始了。明勛戚大臣、錦衣衛堂上官、大學士陳演、定國公徐允貞、新建伯王光通、博平侯郭明振、清平伯吳遵周、永寧伯王長錫、平江伯陳治、都督袁祐、周銘、周鐸、周鉉等共六十余名明朝大員在西華門外被砍了腦袋。又將彭琯、李逢甲、申濟芳等五十三名明朝舊臣統統弔死,將剩下的明朝官員都集中在劉宗敏處,「纍纍坐路側,按籍次第殺之。」到了二更時分,因大軍開始出征,實在沒時間再殺人了,方才停刀,將還沒來得及殺的那些幸運的倒霉蛋都放了。
入夜,起了大風,風勢兇猛,塵土蔽天,伸手不見五指,清軍雖人困馬乏,但因多爾袞下了死命令,沒有人敢歇息。到了半夜時分已到寧遠城,至拂曉,清軍已至沙河所城外,此處距山海關僅一百余里。多爾袞擔憂連續的強行軍會拖垮部隊,便命全軍小歇。等天剛一亮,又命急行軍四十里,在經過短暫休息后,繼續揮師挺進,一路上經過中前所、前屯衛、中后所,到傍晚,距山海關只有十五里,此時多爾袞方才下令停止前進。這一晝夜,清軍長途奔襲竟達兩百里。
這封信雖然也提到清出兵之本意,是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迎合吳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口號,但其本質,還是在勸吳三桂歸降,並許諾裂土封王來獎賞他。
吳三桂這個人有生以來的運氣一直都不錯,雖然發生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首先出現在山海關城下的是大順軍,但清軍最終還是及時趕到了。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誼,諒王亦知之。
吳三桂書信的收件人是清政權的實力派人物攝政王多爾袞,內容如下:
李自成在京城過得並不愉快,每天都有數次快馬飛報吳三桂募兵聲言「規復京師」的消息,這讓他心煩意亂,弄得他在百官多次「勸進」的情況下都無心登基。他很清楚如果吳三桂投向清政權,他們合力攻打北京,形勢將對大順政權極為不利。事已至此,他也只得把懊悔拋開,準備硬碰硬地與對手一決雌雄。
此次清軍出徵兵力約在十萬以上。從瀋陽出發后,以每天大約六十里的速度行軍。由於經常刮大風,塵土飛揚,能見度極低,行軍速度難以加快。出於謹慎,多爾袞並沒有貿然進兵,一read.99csw.com邊行軍,一邊派出哨騎進行偵查。為了不在漫長的行軍路上消磨掉士氣,他還組織部隊狩獵,一時間沿途受圍捕的野兔、野雞四處奔竄,清軍收穫頗豐。
洪承疇想了想說道:
李自成要打仗了,打仗的目的是殺人,所以在開仗前把能殺的人都殺了,便是天經地義。
看了吳三桂的這封來信,多爾袞才知道農民軍已逼近山海關,山海關情況危急。這次吳三桂要求多爾袞儘快進兵,直入山海關,這跟前一封信中所提走西中兩協路線有著根本的不同,信中分明透出了吳三桂盼望清軍到來的急切心情。雖然來信中吳三桂仍然迴避了清廷提出的要他歸順之事,不過信中又說,京東西可傳檄而定,清軍如申嚴紀律,秋毫無犯,就會民心服,財物與土地並得,似乎是在暗示什麼。
四月十九日中午,清軍抵達錦州,在城中休整了半天,第二天一早出發。可以看出多爾袞並不急於進兵,出於謹慎,他還是一直盼著自己隨同吳三桂副使前往山海關的人能早日返回,為他提供寶貴的情報以作參考。
吳三桂的整個安排無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來說都是高明的,相信以他的閱歷和眼光他也會明白,這一仗真的打下來,清軍是否願意吐出到口的肥肉很難說,但事先把能準備好的,能做的工作都做到位,絕對是必須的。
其實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吳三桂都不知道,這些日子以來,清廷一直沒閑著。當吳三桂遣使郭雲龍、楊珅馳離山海關前往瀋陽請兵時,清軍就已開拔,踏上進關攻城略地之路。早在三月中旬,清廷便已獲知明軍放棄寧遠進關,他們敏銳地覺察出明朝方面必是遇到了極嚴重的危機,而清軍此時也乘機休整軍器,儲備糧餉、馬匹,準備隨時出擊。而在此之前,正月間,清攝政王多爾袞曾遣使攜帶書信,取道內蒙古尋找農民軍,企圖聯合其共同伐明,只是李自成當時根本就沒有理會。后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讓清廷極感意外。多爾袞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漢官範文程老謀深算稱:「自『闖寇』猖狂,中原塗炭,近旦傾覆京師,戕厥君后,此必討之『賊』也。雖擁眾百萬,橫行無憚,其敗道有三:逼殞其主,天怒矣;刑辱縉紳、拷掠財貨,士忿矣;掠民資、淫人婦、火人廬舍,民恨矣。備此三敗,行之以驕,可一戰破也。我國家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誠聲罪以臨之,卹其士夫,拯厥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又說如果國家只想留居關東,不圖大進,那就「攻掠兼施」;如想統一全國,「非安百姓不可」。
但此時這些意見,李自成統統都聽不進去。原本李自成的想法是先下手為強,趁著吳三桂還沒與清軍聯手打來,派手下將領帶一支部隊以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一舉解決吳三桂。他心目中的合適人選是劉宗敏和李過。但可悲的是,這些當年的農民領袖們打進京城后迅速而果斷地腐敗起來,如今富貴了也怕死了,遠無當年爛命一條時的勇猛與視死如歸。四月十二日,李自成召集眾臣再議攻打吳三桂之事,劉宗敏等人竟然沒有來,派人去找也未找到。李自成哭笑不得,都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也不能把他們砍了,李自成現在終於明白整個大順軍能帶隊完成這等重大任務的也就只有他本人啦。他任命明朝降臣張若麒為「兵政府尚書」,隨他到劉宗敏等將處,督促他們一起出征。
四月九日,多爾袞領著多鐸、阿濟格、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續順公沈志祥及範文程、洪承疇及在瀋陽做人質的朝鮮世子,齊聚堂子,奏樂行禮,再向天行拜,拜禮畢,炮聲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