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二章 周王之怒

第二十二章 周王之怒

對於清軍來說,湖北的形勢還不算最棘手的,四川才是水深火熱之地。吳三桂起兵后,康熙帝非常關心四川的局勢。他考慮到四川與雲南接壤,吳軍必然來犯,他先調遣了西安將軍瓦爾喀,火速進川。指示他,凡自雲南入川的險要之地,俱行堅守。此後,康熙帝又命都統赫葉及瑚裡布、穆占,副都統廷布,率京營官兵趕赴四川。赫葉與赴荊州增援的勒爾錦同一天離京出征前,康熙帝親行告祭禮,出西長安門,目送兩人出征。又派內大臣,兵部、禮部諸大臣在郊外設酒餞行。如此高的規格,可見四川的重要性,及在康熙帝心中的地位。
康熙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這麼做。
清入關雖已三十年,但從這些數據上看,它還是未取得民心。屠刀可以削去人的腦袋,卻無法真正獲得人心。吳三桂起兵叛清,雖是為一己之利,但以他的地位和實力,登高振臂一呼,則天下響應。而這也是該集團預先所想到的,也是他們敢於和清廷叫板的信心與籌碼。
二月初八,吳三桂命夏國相率部攻打常德以北的澧州。不過等他們趕到時,發現城頭竟然掛著和他們一樣的旗幟。正當他們納悶時,只見一「斥候」騎馬飛奔而出,這才知道,此地守軍竟盼了他們許久,如今終於等到他們。而同時清軍提督桑峨、總兵周邦寧率部趕到澧州城外,眼見城內城外,已是合兵一處,他們自知不是對手,只得先行退回荊州,向朝廷求援。
而在赫葉等動身之時,四川巡撫羅森發出告急文書到京,報告全川軍心不穩,許多人暗藏歸順吳三桂之意。康熙帝得此消息,心急如焚,下令催促這支遠征軍選輕騎先行,火速抵川。
吳應熊父子被處死後,清廷向全國發出公告。吳三桂得知這個消息,泣不成聲,昏死過去。醒來后,只說了一句:「我不過只是想安度晚年,愛新覺羅氏為何如此歹毒,苦苦相逼,既如此想滅我,老夫就奉陪到底!」
打仗有時也和打牌一樣,有順風順水之勢。吳軍於二月間,日夜兼程,突然殺至(辰州)城下。守城的清軍見孤立無援,選擇了投降。
應該說,不僅康熙帝是這麼想的,連吳三桂也是這麼想的。他覺得自己在軍事上,將清廷打得越疼,自己的兒孫也就越安全。
在洪福起兵反清伊始,他便率部圍攻鄖陽提督衙門。提督佟國瑤只得同游擊杜英,率三百余名標下親兵,與數倍於己的對手激戰。靠著總督府的高牆,這三百多人竟堅持到第二天。洪福因怕清廷援軍趕來,沒有再打下去,先行撤退。
不過由於大多是未經訓練的平民,所以保密工作做得差強人意。十二月二十二日,郎廷樞獲知他們的秘密活動,當即捆了黃裁縫等四人,拿往旗主處。而幾乎同時,周公直也來告密,說有三十余名生人集聚在他家,正在密謀造反。正黃旗都統圖海、祖永烈等迅速帶領官兵,前往緝拿。官兵包圍了周公直的宅院,鑲黃旗副都統紀哈里等也率官軍趕來。
吳三桂北伐,第一個目標便是貴州,這裡是他傳統的勢力範圍,當地軍政官員幾乎全部歸順。
三月十九日,楊來嘉叛清后,曾與他合謀的鄖陽副將洪福也起兵反清。在此之前,康熙帝曾提醒兵部:鄖陽地介三省(陝西、河南、湖北),中多曠土,山谷拒塞,奸民易於嘯聚,可能有與吳軍相呼應的,或可能吳軍乘間進犯,特提升佟國瑤為提督,駐于鄖陽城內「彈壓」。
為斬草除根,北京全城戒嚴,對百姓https://read.99csw.com挨家挨戶搜查。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雞飛狗跳。
牆倒眾人推,當年明朝嘗過的滋味,如今也落到清朝頭上。就在鄭蛟麟與譚弘歸順吳三桂的同時,四川巡撫羅森、總兵吳之茂也叛清投了吳三桂。
康熙帝的預感還是蠻靈驗的,當吳三桂大軍攻下長沙時,楊來嘉與鄖陽(今鄖縣)副將洪福密謀,在谷城起義。后因襄陽方面有所防備,他們的計劃未能完全實施。
至此吳三桂順利拿下整個湖南。
康熙十三年(1674年)開始,吳三桂正式稱「周王」,廢棄康熙年號,改周王元年。同時將原有清朝貨幣回爐重煉,自鑄新幣,名曰「利用通寶」。
吳三桂封譚弘為「川北將軍」,鄭蛟麟為「總督將軍」。
吳應熊是康熙帝爺爺皇太極的女婿,與康熙父親順治帝是平輩。他迎娶了康熙帝的姑母,也就是說,論輩分,他還是康熙帝的姑父。以他父親的所為,即使他本人沒犯什麼事,也夠牽連殺頭的。但因為他與皇室的關係,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殺他就有些牽強。當然這並不是主要原因,皇帝要殺人,找點理由出來,並不是難事。
吳三桂大軍就在眼前,且正是用人之際。黃正卿、陳武衡這倆難兄難弟,一合計,還是吳老闆更靠譜。索性心一橫,決定跳槽,他們向吳軍獻了城池。
經過慎重考慮,康熙帝最終還是決計殺掉吳應熊。雖然這麼早打出這張超級王牌,甚為可惜。但殺了他,也就徹底斷絕了清廷與吳三桂之間妥協媾和的條件。自此之後,便是非你死即我亡,清廷不會放走任何一個吳三桂族人,而吳三桂也同樣不會放走清廷任何一個權貴,哪怕清廷重新退回關外,吳三桂也不會放過他們。沒了退路,人心才會穩,才會死心塌地血戰到底。
在康熙帝的嚴厲督促下,清軍向荊州集結。前鋒統領碩岱部,于康熙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抵達荊州。護軍統領伊爾度齊、護軍統領額司泰,分別於二月初一日、初二日率部到達荊州。二月初六日,又有都統覺羅巴爾布,率部抵達荊州。此後康熙帝命令他們撥出部分兵力,加強常德(今仍名)的防禦。盧震雖然私自放棄長沙,不過吳軍卻未能及時趕到,所以此時,此地仍在清軍之手。長沙是武昌咽喉之地,又為武岡(今仍名)、寶慶(邵陽)州郡水陸要道,且接壤粵西,清軍沒有丟失此地,真是造化。
皇帝的話說得很動聽,意思就是,只要你們能守住,必有重賞。要在平時,這幫大兵定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可現在如此危急的孤城之際,封賞的承諾,能起多大的作用?可能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到時有賞,是否還有命領?
后因叛徒告密,首領楊起隆被捕獲,后凌遲處死(即俗稱「千刀萬剮」)。在他之下,李株、黃裁縫等九人依「謀反律」同樣被凌遲處死,蔡文以下一百九十四人被斬。
楊起隆與蔡祿父子的兩次謀叛事件,深深地震動了清朝統治集團。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天子腳下,自己身邊,竟然會出這等事情。幸好偶然的因素,讓他們及時發現。可是誰能保證老天爺每次都站在自己一邊呢?看看那些被處斬的人犯,他們同樣膽戰心驚,因為差一點,掉腦袋的就是自己,而高高在上,站在監刑台上的就是那些人。
拿下澧州,吳軍張國柱率部攻克衡州(衡陽市),然後進攻長沙。偏沅巡撫盧震逃走後,長沙副將黃正卿、參將陳武衡也不九_九_藏_書想留在此地,但無奈他們是軍人,沒法像行政官員盧震那樣,容易找借口,所以只得留下守城,但兵力薄弱。吳軍已抵城下,城內軍士惶恐不已,士氣低落,屢有開小差者。康熙帝命吏部、兵部傳達他的旨意:「逆賊吳三桂虛聲恫嚇,以致巡撫盧震棄地潛逃,已行拏究。湖南文武各官仍能保百姓,固守地方,允稱盡職,事平之日,從優加典。」
當時背叛清廷的重要官員有二十六人,其中二十人是原明朝降清官員,其餘六人並未在明朝做過官,有兩人還是清初進士。而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職官員,叛清的有五百多人。
楊起隆版的「朱三太子」,很有人氣,他招募了許多人準備起事。核心層大約有一千多人,外圍群眾估計近萬。吳三桂反清,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清廷此時的注意力全在吳三桂身上,京城內難免有所顧全不周。楊起隆與部眾相約,以京城內外同時放火為號,聚眾舉事。楊的信徒,大多為城內下層百姓,其中又以滿族貴族及官員的家奴為多,如鑲黃旗監生郎廷樞的家人黃裁縫、正黃旗周全斌之子,周公直的家人陳益等人。
從康照十二年底吳軍首陷沅州,到次年康熙十三年三月,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吳三桂大軍所向披靡,連續拿下沅州、常德、辰州、長沙、衡州、岳州等戰略重鎮。而清軍在軍事上是一敗塗地,毫無作為。吳軍所經之地,各府州縣官吏非逃即降。連清朝兵部都驚呼:吳三桂反叛以來,湖南綠營官兵多附賊。
貴州提督李本琛是甘肅西寧人,原明朝總兵官高傑的外甥。他原先是總督洪承疇的部下,官至游擊。明亡后,弘光政權大學士史可法推薦他為總兵,隸屬高傑。後來,高傑被李定國殺害,便任命他為提督,統其部屬。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南征,李本琛率所部十余萬人降清,以原職隨大軍渡江。平定江南后,他回到北京,被划入漢軍正黃旗。順治十年,他隨洪承疇再次南下,協助洪經略五省。順治十二年,加右都督,充任左標提督總兵官。順治十四年,隨洪承疇攻取貴州。順治十六年,經洪承疇推薦,被任命為貴州提督,特加太子太保銜,以示朝廷的恩寵。在吳三桂主政雲貴后,兩人關係較為密切。當吳三桂辭請雲貴之職時,此人還特地向朝廷上疏,陳述吳三桂功績,懇請朝廷繼續留任吳三桂。
此番響應吳三桂起兵的,無一例外都是漢人。其主要成員或骨幹,來自明朝降將、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余部及南明殘餘勢力。普通士兵也均是漢人,許多地方的漢人百姓也紛紛加入到後勤服務的隊伍中。這些人中,有一些與吳三桂集團有直接的利益聯繫,而有些則根本沒有,他們的加入,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被異族統治。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的消息一傳入京城,便立刻引起轟動。原本一些已打算安心當順民的人,想法開始有了變化。一些懷有「復明」之志的人,開始秘密串聯活動,準備在京城內暴動。有一個叫楊起隆的,自稱是朱三太子,以此為號召,秘密組織起事。歷史上確實有個朱三太子,此人是崇禎皇帝的第三子,不過明亡后,就再也沒有此人的確切消息。後來不斷有人以此身份重現江湖,也許其中有真的,也許全是假的,但這並不重要,對於廣大民眾來說,無論真假,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希望,一面旗幟。
在歷史大局面前,各階層人等,所抱目的九-九-藏-書並不相同。如吳三桂只是為了維護其集團的安危與利益,從而起兵叛清。而另外一些人,始終不忘故國大明,他們趁此機會,欲反清復明,重建大明河山。另外還有一些人,是為報個人家仇,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雖目標不一致,但在反清這個大主題上,他們卻是一樣的。
作為貴州的軍事長官,李本琛的歸順,不僅極具軍事意義,政治上也有重大影響。吳三桂一到貴陽,就封他為「貴州總管大將軍」之職。
阿密到達懷慶,對於這位內大臣的突然到訪,蔡祿感覺大事不妙,拒不出城迎接。入城后,阿密達直奔蔡祿衙署,蔡祿的部隊大都在城外,城內衙署的護軍數目非常有限。雖然他在衙內拚死抵抗,還是沒能擋住阿密達所率精銳部隊的進攻。阿密達率部衝進衙署后,將蔡祿父子及其侄兒蔡鼎席與同謀者一併生擒。四月二十四日,這些人被押往北京。對於康熙帝來說,這是難得的勝利。他讚揚阿密達說:「你此行不過十天,就阻止了一場蓄謀的叛亂,朕深為欣慰。」
這種深深的擔憂與恐懼,也牽連到吳應熊。雖然他已被拘禁,但對吳三桂的仇恨,還是讓清朝統治集團對他時刻也不放心。三月九日,兵部尚書王熙上奏疏:「請誅逆子。」
康熙帝下旨:「吳三桂以梟獍之資,懷狙詐之計,陰圖不軌,自啟釁端,藉請搬移,則行叛逆,煽亂姦宄,荼毒生靈,極惡窮凶,神人共憤!朕思亂臣賊子,孽由自作,刑章具在,眾論僉同,朕亦不得而典貸之也。」原本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都是要被處凌遲極刑,但考慮到畢竟是皇家的親戚,為了皇家的臉面,就給了他們一種比較體面的死法,施以絞刑。
此番吳軍收穫不小,不但兵不血刃地取得長沙這塊戰略要地,並且原本配屬長沙清軍的兵船,也都全歸了他們。吳三桂的大將張國柱與夏國相進駐長沙。常德、長沙,扼湖湘之險,當水陸之沖。兩城一失,戰略優勢瞬時轉到了吳三桂一方。
吳三桂命胡國柱留鎮雲南,而他親自率部奪取貴州,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趕到貴陽。此之前,在貴州提督李本琛的配合下,馬寶已先行入城。
湖南人以倔強而聞名,而一江之隔的湖北人,則以精明著稱。面對將反清大業幹得風生水起的吳三桂,精明的湖北人自然也很希望入股。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襄陽總兵楊來嘉在谷城(今仍名)宣布起兵,歸順吳三桂。此人是福建福州人,曾為延平郡王鄭經的都督。于康熙元年降清。康熙三年,被任命為湖廣襄陽(湖北襄樊市)總兵官。鑒於當時戰區漢人將領歸順吳三桂的不在少數,康熙帝對這位楊總兵開始不放心起來。他密詔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要求密切監視其一舉一動。要勒爾錦加強襄陽的防禦,時刻提防楊來嘉。
三月初,吳軍大將吳應期與張國柱以水陸大軍並進,攻打洞庭湖之濱重鎮岳州。大概「兵不血刃」是件很爽的事,這次他們先期就派人秘密潛入城內,進行策反。和參將李國棟談妥條件,對方把岳州獻了出來。
但吳三桂大軍現在軍事上佔有優勢,兩大政治集團的對決,最終的結果如何,還很難預料。所以吳應熊的分量不輕,如果現在殺他,就等於過早把手中的王牌打了出去。而如果把這張牌留在手中,也許會有更合適打出的時候。
羅森是直隸(河北)大興人,于順治四年中進士。曾做過江西湖東道、陝西督糧道、浙江按察使,https://read.99csw.com后又升至陝西布政使。順治十年,他由陝西布政使升遷至四川巡撫。而吳之茂是錦州人,與吳三桂是同鄉。這兩人歸順后,都得到吳三桂的重用。
面對吳軍的迅猛攻勢,駐防長沙的偏沅巡撫盧震臨敵怯戰,擅自放棄長沙,退往岳州。康熙帝大怒,命拿下盧震治罪。為防止吳軍攻武昌,康熙帝命都統覺羅朱滿,領兵趕往武昌,加強防守,令其堅守不出。
康熙帝責成刑部等衙門對被捕者進行審訊。據其供述:他們人數眾多,以額前裹白布,身扎紅帶為記號。約定康熙十三年元旦之日在內城舉事,趁各官員入朝時,各殺其主,被殺官員的官職即由該官的家奴充任。不料郎廷樞的家奴黃裁縫,于夜間喝醉了酒,胡言亂語,泄漏了機密。
取得中原統治權,是愛新覺羅家族幾代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無數滿人付出了熱血,乃至生命,努爾哈赤更是在戰場上被明軍炮火所殺。康熙帝雖然年輕,卻是有志之君,他絕不能容忍大清政權走回頭路。
吳三桂的大軍雖然一時還打不到京城,但他在軍事上的持續利好消息,還是鼓舞了許多政治股民。他們堅信,未來必然是「吳牛清熊」。
吳三桂第一次嘗到了清廷所帶給他刻骨銘心的痛。而廣大漢人民眾,對這種痛,卻已領教了數十年之久。
吳三桂大軍于正月十二日從貴陽開拔,二十日至鎮遠。他命總兵楊寶應進攻常德,而此人的父親楊遇明正住在城內。楊遇明是錦州人,與吳家算是故交。他在明朝時一直做到守備之職,後來降清。先被任命為山東萊州游擊,后因軍功升至副將。順治十二年,升任湖廣常德鎮總兵官。康熙元年,調任廣東新安鎮,不久就被提拔為廣東提督。康熙九年五月,他告老還鄉,在常德安家。而楊寶應在吳三桂藩下時,曾任雲南知府。吳三桂起兵后,他被任命為總兵官。這次攻打常德,有其父親做內應,打得十分順手,一舉拿下。守城軍士死的死,逃的逃。知府翁應兆,最終選擇歸順吳三桂。
密謀起事的陳益等人發覺被官兵包圍無法逃出,於是放火,尋機乘亂突圍。鑲黃旗拜他喇布勒哈番鄂克孫首先沖入院內,大隊官兵跟進。經過一番戰鬥,未受過訓練的陳益等三十餘人全部被拿獲。后又捕獲首要人員李株及共謀者數百人。而楊起隆因藏匿很深,未能拿獲。
在歷史這個大盤中,吳三桂無疑是一個優秀而精明的操盤手。他幾乎代表了,勾起了,所有漢人的訴求。他點燃了廣大漢人對清政權積怨已久的不滿情緒,滿足了清朝統治下,漢人普遍的反抗心理和要求。
不過京營的援軍還未趕到四川,四川提督鄭蛟麟與川北總兵譚弘已歸順吳三桂。鄭蛟麟原為明朝都司,清未入關前,即在松山降了清,算是「資深漢奸」了。可資深的,未必就是鐵杆的。吳三桂反清后,于康熙十三年正月,派王屏藩進軍四川,並策動鄭、譚二人起事。二人分析形勢,覺得跟著吳三桂干,更有前途,於是暗中領命。那譚弘是四川萬縣人,原為明朝總兵官。順治三年,譚弘與其弟譚詣、譚文都投靠了南明永曆帝。譚弘被封為「新津侯」,他的兩個弟弟也晉封公爵。譚氏三兄弟長期割據四川一方,勢力頗為根深蒂固。一直到順治十六年,譚弘、譚詣才降清,譚弘被封為「慕義侯」,任命為川北總兵官。
也許這幫人真的是有奶便是娘,但畢竟遠奶解不了近渴,康熙帝的旨意,雖然幾經周折,傳達給了九-九-藏-書這些人,卻沒任何作用。
除上述兩人之外,黔西鎮總兵官,遼東人王永清也叛清投吳。有賴於這些人的鼎力配合,吳三桂取貴州,可謂兵不血刃。
四川的軍政長官們都如此輕而易舉地投吳,加上這些老長官們暗中的運動,那些屬下官兵和各府州縣官員也隨之大批叛清。四川大部就這麼落入吳三桂之手。
康熙帝被這幫人弄的沒有脾氣,心想這也太沒職業道德了。轉念一想,沒職業道德的人,自然有奶便是娘。堂堂皇帝,此危急時刻,也只能厚著臉皮出一下策:他一邊督促瓦爾喀等繼續向四川進軍,一面讓其有機會就聯絡鄭蛟麟等,向他們傳達朝廷的意思:「你等雖反叛,但朝廷仍念及你等從前效力,卓有成績,一時出於被脅迫,也是情有可原。你在京的子孫家產並未按法沒收和逮捕,可將朝廷派往四川的兵部郎中托必泰儘速遣還。否則,大兵壓境,克複城池,後悔莫及。」
不過清廷這邊殺吳應熊的壓力還是蠻大的,繼王熙之後,對朝政具有重要影響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多次要求速將吳應熊正法。此時清廷內部,人心不穩,各人打著各人的算盤。戰場上的一再失利,讓那些原本就對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不滿的保守派們天天嚷嚷著,要放棄中原,回到祖先興起的關外之地。所謂禍起蕭牆,內部的不團結與異心,往往是最可怕的。
隨李本琛之後,貴州巡撫曹申吉也投了吳三桂。此人是山東安丘人,于順治十二年中進士。先授庶吉士,再改授內翰林院國史院編修,充任日講官。此後,又外任多職,至康熙六年被提升為禮部侍郎,九月調任吏部右侍郎,次年,外放貴州巡撫之職。
審訊中沒費什麼功夫,蔡祿等便供出計劃投靠吳三桂之事。另外為了不激化矛盾,以防將更多人推向吳三桂那邊,康熙帝特別交代,此事只懲處為首人員,其他人概不追究。隨後蔡祿父子、侄兒和主要同謀者均被處斬,而從者「概不株連」。
在楊起隆事件之後四個月,康熙十三年四月初,朝廷又接到了河北總兵蔡祿密謀叛亂的緊急奏報。據稱蔡祿被原襄陽總兵楊來嘉策動,準備起事,歸順吳三桂。蔡祿與楊來嘉原是鄭成功的部下,鄭成功去世后,他們率部降清,蔡祿被任命為河北總兵官。此番他被楊來嘉策反后,便開始製造火銃,購買騾馬,準備行動。更為露骨的是,他竟命兵丁以捕魚為名,身披鎧甲而行,連當地百姓都覺得這不像捕魚,而是軍事演習。碰巧有一名叫關保的侍衛因故路過此地,據他所知,朝廷並未下令當地部隊演習,頓覺蹊蹺。回來后就將此事上報。后經察,那蔡祿確有反意。康熙帝命內大臣阿密達率領護軍,趕往蔡祿駐防地懷慶。
雲貴原本就是吳三桂的地盤,控制這兩地,嚴格上說並不能算是什麼勝利。吳三桂深知這一點,沒有猶豫,繼續揮師北上。他先派馬寶、張國柱等由貴州進軍湖南。令王屏藩進川,再攻陝西。馬寶所部從鎮遠進入湖南境內,到達清浪衛,逼近沅州(湖南芷江)。此處是貴州進入湖南的要地。在此之前,湖廣總督蔡毓榮,曾派彝陵總兵徐治都、永州總兵李芝蘭等率兵增援,但兩部兵馬遲遲未到。此時沅州只有總兵崔世錄所部,形勢危急。康熙帝緊急指示,要桑峨領兵火速趕往沅州,一定要守住沅州。但吳軍神速,未等清廷援軍趕到,便一舉攻克沅州,總兵崔世錄被俘。此一戰,清軍在澧州(澧縣)與辰州(沅陵)之間的交通線完全被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