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一章 康熙的決斷

第二十一章 康熙的決斷

四、以山東兗州地近江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廣,山西太原地近陝西、四川,均屬東西孔道,為適中之地,分別集結部隊,秣馬以待,隨時調遣或應援各鄰近地區。此舉既節省大軍從北京南下的時間,又可避免將士長途勞累之苦。副都統馬哈達領兵駐兗州、擴爾坤領兵駐太原。
為爭取時間,由戶部負責,預先在沿途出征將士停留處備下糧餉,保證碩岱兵到,糧餉亦到。康熙帝同時責成議政王大臣,安排大軍及後續部隊進發等問題。
道義上,雙方分不出高低黑白。當然那只是旁枝末節,生死存亡,說到底,還在於軍事上的較量。
荊州(湖北江陵)系長江南北咽喉要地,戰略地位顯著。吳三桂軍必犯湖南,而荊州必先設防。康熙帝派前鋒統領碩岱率大軍,星夜前往,據守荊州。然後,由荊州再進至常德(湖南常德),以遏賊勢。
古代通信不發達,那邊吳三桂反了好些時日,這邊朝廷才得到消息。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被派往貴州備辦吳三桂搬遷所需夫役糧草、船隻的兵部郎中黨務禮、戶部員外薩穆哈,騎著馬一路向京城狂奔,褲襠都被馬鞍磨破。下了馬,連滾帶爬,進了兵部衙門,趴在地上,只說了句:「吳三桂反了!千真萬確!」便昏了過去。這話實在太震撼了!兵部值班官員連忙用水潑醒他們。見了兵部尚書,他們趕緊將整個事情的經過進行了彙報。
討吳諭旨中,吳三桂為清朝開國立下的汗馬功勞,肯定是看不到的,倒是清朝給予吳三桂的隆禮厚恩,被不厭其煩地一再提起。清廷撤藩,根本原因在於不放心吳三桂手中的軍權,及其在藩地的實力,但諭旨卻稱吳三桂是自請撤藩,朝廷為照顧他年邁齒衰,不忍心讓他久駐遐荒,故允其所請。一番肉麻之話,在今天讀來,都直掉雞皮疙瘩。
四、向各重九*九*藏*書要軍鎮通報吳三桂反叛之事,並指導其作戰方略,安撫和鼓勵他們守御地方。其中陝西省,因距京師甚近,又控馭西北邊疆,直接關係到北京的安危,康熙帝特給陝西總督哈占、提督張勇、王輔臣發去緊急諭旨:要他們注意發現吳三桂散布的「偽札、偽書」,曉諭官兵、百姓,檢舉揭發,向上報告。並稱讚他們是朝廷攫任的「股肱之臣」,捍禦邊疆,綏輯軍民,惟他們是賴。
清廷迅速做出戰略部署:
從以上可以看出,康熙帝雖年輕,但思想工作上還是很有一手的。
清廷的戰略思路:是以荊州為固守要衝,以此死守,抵擋吳軍北進正面之鋒。以四川、陝西為側翼,派八旗大軍進入四川,防止叛軍經四川進入陝西,從而威脅北京。以兗州、太原為南北東西的中繼點,在此集結預備隊,見機行事。廣西方面,授孫延齡以兵權固守,以牽制吳軍北進。清軍此時,還是處在戰略防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在討清的檄文中,大談他當年委曲求全借兵復讎的壯舉,反覆申明當時跟多爾袞訂有立明太子的協議,譴責清朝違背諾言,陰謀奪取了全國政權。對於這個問題,清廷的討吳諭旨沒有做任何回應,可見吳三桂所說應該是事實。所以筆者再次提醒大家,對於歷史事物,我們斷不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隨意給古人貼標籤。歷史中的人和事,往往並不是非黑即白。
三、考慮到荊州地位極其重要,絕不能有任何閃失,康熙帝決定再派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總統大量滿洲八旗及部分漢軍開赴荊州。為了激勵這批出征將士,在出徵兵士每人白銀十兩的額定標準外,再增加十兩。委署章京的護軍校、驍騎校以下,護軍、撥什庫、甲兵、弓匠以上,各賞銀二十兩,鐵匠等夫役人員也各給read.99csw•com銀十兩。
受到此次吳三桂反叛的教訓,康熙帝緊急叫停了撤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這兩藩的計劃。為的是孤立吳三桂,同時也是一種無奈。若真撤了這兩藩,等於是把廣東、福建拱手讓給吳三桂。不過效果如何,決定權此時已不在清廷手中。這得看尚藩與耿藩的智商與勇氣了。清廷對於他們那是錦上添花,而他們對於清廷,則是雪中送炭,意義完全不同。
二、原吳三桂部屬文武官員,以及現仍在直隸各省,無論是在職的、閑住的,雖有父子兄弟現在雲南的,概不株連治罪,自今以後,各宜安心守職,無懷疑慮。
御前會議上,許多先前反對撤藩的大臣們,把矛頭指向了主撤派。他們提出,懲處主撤派,也許可以平息這場事變。康熙帝倒也有魄力,既然事情已經出了,再懲處主撤派,已毫無意義。吳三桂既然已反,自然是不會回頭。他對眾臣說:「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
康熙帝很清楚,對於吳三桂,朝廷只能是鋼刀對鋼刀,這是唯一,也是最管用的方法。
好在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廷終於回過神,下詔削除吳三桂的王爵,向雲貴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發布通告,宣布平叛。並承諾:所有人只要能各宜安分自保,無聽誘脅,即或誤從賊黨,但能悔罪歸誠,悉赦已往,不復究治。至爾等父子兄弟親族人等,見在直隸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諭旨,俱令各安職業,並不株連。爾等毋懷疑慮,其有能擒斬吳三桂頭,獻軍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誅縛其下渠魁,及兵馬城池,歸命自效者,論功從優敘錄。
清廷似乎只將這次吳三桂的叛亂視為一個獨立事件,這未免太低估吳三桂的能力了。對當時整個社會的態勢,也太疏於了解。
在甘文焜的安排掩護下,這幾人換了便服,偷偷溜出貴陽,直奔北京。但此https://read.99csw.com時,吳三桂的密令已到,各處相繼開始戒嚴。黨務禮等行至鎮遠,被當地守軍識破,遭到追殺。這幾人一路狂奔,兵部主事辛珠、筆帖式薩爾圖因所騎馬匹腳力不濟,以致被追兵抓住,隨即被殺。而黨務禮、薩穆哈兩人則幸運地逃到沅州,出了吳三桂的勢力範圍,這才撿回條命。他們進入湖南境內后,才得到補充的驛馬。日夜兼程,總算回到了北京。至於戶部郎中席蘭泰,則是因為當時他們一行在鎮遠只弄到四匹馬,而席蘭泰在五人中,騎術稍遜一些,所以才改乘船。滿人以騎術見長,吳三桂的命令雖然是要求各處關口都嚴加盤查,但當地守軍想當然地認為,滿人騎馬才是常理,所以對碼頭船隻檢查得十分鬆懈,從而使席蘭泰乘船逃至常德,繼而換乘驛馬,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回到北京。
軍事上,雙方旗鼓相當,但政治上,清廷似乎更玩得轉。
三、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暫行拘禁,待「事平」再作處置。
二、命西安將軍瓦爾喀進軍四川,並指示:四川與滇省接壤,今吳三桂已反,你可率副都統一員、全部騎兵,星夜赴四川。凡自雲南入川的險隘之地,都必須堅守。大兵不日即進剿雲南,等我師臨境,賊勢漸分,如有可乘之機,你即與提督相機進討。至於西安等處,朕當刻期遣髮禁旅,前去駐防。在徵調瓦爾喀進川后,又命都統赫葉為「安西將軍」,率兵同瓦爾喀等由漢中入川,以護軍統領胡禮布為副將軍,率署前鋒統領穆占、副都統顏布隨同出征。
吳三桂的反叛,對清廷的衝擊實在太大,以至於清廷差點忘了禮制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也許是裡子比面子重要,所以清廷先只顧忙著部署軍事了)。
清廷的討吳諭旨,與吳三桂的討清檄文,自然內容是完全對立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往自己臉上貼金,而read.99csw.com往對方身上潑髒水。擺出一副自己把心都掏出的可憐樣,而對方則完全是狼子野心,極其不堪!
除了對兩藩,在處理廣西將軍孫延齡的問題上,朝廷也體現了孤立吳三桂的意圖。孫延齡原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屬下,級別並不高,后被孔有德賞識,不斷提拔,還把自己的獨生女兒孔四貞嫁給了他,讓他做了乘龍快婿。在孔有德死後,清廷為了籠絡人心,特命孫延齡為「廣西將軍」,「掌管王旗」,駐桂林。不過這人肚中似乎沒什麼「大貨」,平日里常有出格之舉,都統王永年就揭發過他殺人等惡劣行徑。撤三藩時,朝里不少人主張連同他一併撤了。廣東道御史鞠珣,參劾孫延齡。奏文中,直截了當地稱其原是一個「標員」,「年齒素輕,位權未重」,只因他配定南王之女,才執掌該王所屬軍隊。接著說他「終屬外姓」,論名分他無承襲勛爵之理,論軍心,「多有未肯帖服之情」。鞠珣又引述兩廣總督金光祖的奏疏中揭發孫的許多不法事,他要求將孔四貞跟孫延齡「撤回京師」,孔有德所部官兵,或歸併正黃旗,或分隸八旗,另派將軍統轄。不過正因為孫延齡無才無能,朝廷覺得此人不成氣候,所以當時忙著三藩的事,也就沒動他。吳三桂一反,孫延齡一下子便成了「香餑餑」,康熙帝授他「撫蠻將軍」之職,令其固守廣西。
一、調兵遣將,分守戰略要地。在廣西與貴州相鄰地帶,預先設防。立授駐防廣西的已故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為「撫蠻將軍」,線國安為都統,責成他們「統兵固守」。
在這五人工作組到達貴州之前,總督甘文焜得知吳三桂謀反的消息時,剛辦完母親的喪事,才返回貴陽不久。這個消息一時讓他有些發懵,但他很快就恢復過來,派了族弟甘文烱進京報告。同時又寫信給四川湖廣總督蔡毓榮,向他通報雲南的事變。接https://read.99csw.com著緊急命令貴州提督李本琛,率部扼守盤江,但李本琛是吳三桂的人,他先以書信試探總督的態度。甘文焜不明就裡,表示要誓死守住貴陽,此後李本琛便不再聽候他調遣。而總督府的直屬兵力,絕大多數已為李本琛收買,其餘見大勢已去,也紛紛開了小差。甘文烱倒是個死心眼,他先令自己的妻妾同府中七名婦女上吊自殺。又帶著第四子甘國城,率十余名騎兵,赴鎮遠,打算招湖北兵士扼守險隘,阻擊吳三桂的部隊,不讓其殺出貴州。
康熙帝得知西南事變,震驚不已。剛開始他幾乎不相信這是真的,后經多方核實,才終於接受了這一事實。
十二月八日,他們父子到達鎮遠,該地守城副將江義已投了吳三桂。他們無法進城,只好渡河。行至吉祥寺,江義所部把他們包圍在寺內。甘文焜父子見無法逃出,遂朝北京方向,向康熙帝拜別,拔刀自刎。隨從筆帖式和善、雅圖也一同自盡。
這兩人能撿回條命,回京城報信,也實屬僥倖。當時黨務禮、薩穆哈、戶部郎中席蘭泰、兵部主事辛珠、筆帖式薩爾圖,奉命前往貴州,為吳三桂搬遷置辦船隻、糧草。他們一到貴州,雲貴總督甘文焜便告訴他們吳三桂在雲南已反。甘文焜之所以能得到這個消息,是因為貴州提督李本琛參与了吳三桂的叛亂,而此人又給貴州巡撫曹申吉寫密信,相約起兵響應,不料此信被甘文焜意外截獲。正好此時,黨務禮一行到達,甘文焜連忙安排他們撤回北京,向朝廷報急。
此後康熙帝又不斷制定作戰方略:
一、下令停撤平南王、靖南王兩藩。康熙帝給這兩王親筆詔書,意思是說:朕聞雲南作亂,靖南王相應固守地方,不必搬家,平南王亦如之。命前往廣東、福建辦理撤藩的欽差大臣梁清標、陳一炳回京。
五、為應對戰場形勢,命直隸各省巡撫仍管兵務,各設左右兩營,歸巡撫直接統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