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章 哭陵大戲

第二十章 哭陵大戲

演戲哪能沒告示,不然觀眾怎麼知道您唱的是哪一出啊?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吳三桂自雲南起兵北伐,向清朝展開了戰略進攻。軍隊所用戰旗皆為白色,步兵、騎兵均頭戴白氈做成的帽子,表示為永曆帝戴孝,不忘明朝舊恩。
筆者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實在不想給這些人,還有吳三桂等,貼一個道德的標籤。這兩種人,誰更高尚,誰更卑鄙,硬要分個高低,實在沒什麼意義。無論明也好,清也罷,主宰國家的都是封建統治者。對於效忠他們,或是背叛他們的人,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好惡,但最好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判古人,畢竟那時還沒有現代的國家概念。
吳三桂會蠢到這個地步?其實不然!
吳三桂派吳國貴、夏國相率步騎為前鋒,直指貴州。他親自率馬寶等諸將隨後跟進。在此之前,他已派王屏藩率部攻取了四川、陝西。這個王屏藩很得吳三桂信任,他曾經說過:「王屏藩前去取四川,等同於我親自去。」
次日,天剛亮,鼓角齊鳴,各鎮將士整隊入場,軍容肅然。吳三桂全身披甲,親自上陣。只見他策馬揚鞭,連發數箭皆中,可謂百步穿楊。三軍歡呼,士氣大振!
清自關外建國伊始,就確立一項政策,凡從明朝俘獲或投降過來的漢人,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必須剃髮易服。否則,就是不遵國體,對清朝(后金)不忠,視為大逆不道,罪不容誅。明朝未亡之前,在漢人看來,凡已剃髮易服的就是叛逆,視為敵人。吳三桂如今改穿漢服,重新蓄髮,標志著他同清朝的徹底決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吳三桂召集四鎮十營總兵馬寶、高起隆、劉之復、張足法、王會、王屏藩及胡國柱、吳應期、郭壯圖等赴王府會議。雲南巡撫朱國治率所屬官吏奉命而來。
茲彼夷君無道,姦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遼(僚),斗筲之輩,咸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賣爵,仕怨于朝,苟政橫征,民怨于鄉,關稅重征,商怨于塗,徭役頻興,工怨于肆。
負責審訊看管這些官員的胡國柱,領會吳三桂的意思,所以對這些人還算客氣。不但沒打沒殺,還給他們椅子坐,甚至請他們喝茶。不過這些人似乎不太識相,不但不領情,反而破口大罵:「吳https://read•99csw•com三桂你內為國戚,外封親王,受恩最重,為什麼要背叛朝廷?我為丈夫,士可殺,不可辱,唯有一死報朝廷!」
原大明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
「大智若愚」這個詞,想必大家都知其意吧?這篇檄文,吳三桂自己並未太在乎,而他相信,廣大漢人也不會太在乎。一般漢人,對這幾十年來的很多真相併不知情。他們懷念過去,希望能恢復過去的生活習慣,不再受異族統治。而如今吳三桂站出來了,那他就是民族的大英雄。不知道真相,自然就會全部相信檄文中所述。謊言重複一千遍,也就變成了真理。
這篇「討清」檄文,若單純從文學角度看,在歷史上可排第二位,第一位留給駱賓王的《討武曌檄》。
哭陵大戲之後,吳三桂下令,三軍開赴昆明郊外校場,閱兵、校射,凡有不按時到場的,必以軍法從事。
怎麼樣?經過這麼一分析,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檄文看起來順眼多了?
接著吳三桂又在馬上不斷演練劍、戟、戈等長短兵器,其場面可謂「風馳雨驟,英武絕人」。而此時的他已六十二歲高齡。打起仗來,自然無需統帥親自上陣搏殺,而吳三桂在校場施展武藝,無疑是一種宣傳,是一種表白。他要讓將士們看看,他吳三桂還不老,還很強壯,勇冠三軍。主帥的強壯與健康,無疑會給全體將士們以信心與勇氣。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吳三桂的這齣戲,其實不是演給漢人百姓看的,而是演給他的手下將士們看的。吳三桂其實不是在哭永曆,而是在哭自己。他的意思是這樣的:老子背著漢奸的罵名,背棄了原先的老闆,拋家舍業,為你新老闆賣命。跳槽前,談好的條件,如今你反悔了,弄得我一大把年紀,還得二次創業,你這不坑爹嘛!
吳三桂身披鎧甲,威坐殿上。對於他來說,已經決定,做好準備的事,絕不拖泥帶水。他https://read•99csw•com上來就是一句話,清廷不仁,不可怪我不義,我不再效忠大清,也請大清不要難為於我。
當年,蘇州有民謠:「天呀天,聖嘆殺頭真是冤,今年聖嘆國治殺,明年國治又被國柱殲。」雖是民謠,但也反映了百姓對朱國治的痛恨。
吳三桂起兵計劃應該還是挺順利的,不過其中有段插曲:他夫人張氏得知丈夫起兵謀反,跑到跟前大哭大鬧,他指著她的女婿、侄兒們說:「朝廷有什麼對不住你們的?你們竟敢鬧出這種事來!」又衝著吳三桂說:「這不是要害死我的兒子孫子嗎?」吳三桂漲紅了臉怒斥道:「婦人之見!」他命女婿郭壯圖等,把張氏強行扶回後宮。
忙完老婆的事,吳三桂接著宣布,他自這天起,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建國號「周」,以明年為周元年。接著,他又選擇吉日,率三軍拜謁永曆帝陵,誓師北伐。事先,他召集諸將,說:「拜別已故君主,應當穿故君時的衣服見他。」他指著自己的頭說:「我先朝曾有此帽子嗎?」又指指自己身上的衣服,說:「我先朝曾有此衣服嗎?我這老臣將易服祭故君,你們自己考慮該不該易服。」諸將都表示易服。
在吳三桂自己的地盤,自打他舉起反清的旗號,基本上屬下官員全都站到了他這一邊。如雲南提督張國柱、永北總兵杜輝、鶴慶總兵柯澤、布政使崔之瑛、提學道國昌等。只要是漢人,基本上都是擁護吳三桂的。不過也有少數官員,出於一些個人原因,寧死不降。如按察使李興元、雲南知府高顯辰、同知劉昆等。這些人原本就是漢人,又都是幹吏,不管出於哪方面考慮,吳三桂都不想殺他們,希望他們為自己所用。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悞(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九*九*藏*書
哭也哭過了,練也練過了。大戲開鑼了!
他看著朱國治說:「你也是漢人,就不要走了,隨我一同共舉大業吧!」當然這隻是做做樣子的,朱國治也不傻,說自己是大清的忠臣,既然吳三桂不侍奉大清了,那就請讓他回去。吳三桂更不傻,他下令把朱國治和不願歸順的官員全部逮捕。其中包括雲南按察使李興元、雲南知府高顯辰、雲南同知劉昆等一大批官員。史料記載:吳三桂曾有令不得隨意妄殺。不過很奇怪的是,朱國治卻被胡國柱亂刀砍死,身首異處。筆者相信,吳三桂確實有過下令,不得妄殺那些清廷官員。因為這些人質還是不錯的籌碼,也許以後用的著,但這其中是否包括朱國治,就難說了,畢竟他那麼恨此人。
吳三桂給自己的臉上是貼足了金片子,他自豪地談到自己當年如何「討賊」,「復君父之仇」之功。可事實上,雖然時間很短,但他確有投降李自成一事。又說什麼借清兵復讎之苦衷,滅李自成之得意,「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明朝已有三十年,可這三十年來,他所作所為,沒一件事能和立志恢復明朝聯繫起來。而他最大的硬傷,則是處死永曆帝一事。這些都是他根本無法解釋的。不能解釋,那就乾脆迴避。若是從看笑話的角度,這篇檄文,只能算是吳三桂扇自己耳光。
檄文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各色人等一個面子,一個說法,乃至一個美麗的夢(或者說是五彩斑斕的漂亮泡沫),這其中也包括吳三桂自己。
吳三桂命人大量印製檄文,並奔赴各地傳送。他親自寫信給平南、靖南兩王,並向貴州、四川、湖南、陝西等省跟他有關聯的將領官員去信,動員他們起兵響應。
除了軍隊系統,行政系統也有了新的任命:方光琛為吏曹,來度為戶曹,錢點為禮曹,韓大任為兵曹,馮蘇為刑曹,呂忝子為土曹,而郭昌為雲南巡撫。「六曹」其實職責與明清兩朝的六部相當,只是換了個稱呼。從這個細節看,吳三桂應該是想革除與這兩個朝廷的牽連。吳三桂的內心,是想建立自己的天地,從此再也不用為任何老闆打工!
為了準備大戰,吳三桂對軍隊組織架構進行了整編。設金吾前後左右四將軍,為各軍首領。其次設左右兩翼將軍,以下設左右兩掖將軍、鐵騎前後左九_九_藏_書右將軍、驍騎前後左右將軍。命名奮威、仁威、親威、建威、龍威、綏遠、懷遠、廣武、勇略等將軍。其下便是各路總管,設征朔、討朔、覆朔、滅朔、殄朔、破朔、剿朔、靖朔八大將軍。各級將領均以「將軍」稱之,在「將軍」之前冠以各種響亮、富有徵戰意味的名號。所設「征朔」八大將軍,都加一「朔」字,是對東北滿人的蔑稱。前冠以征、滅、殄、覆、破、剿、討、靖八個字,都是徹底消滅清朝的意思。
後來吳三桂又下令,對前清官員既往不咎,命他們照舊供職,但李興元、高顯辰、劉昆等堅持不願歸順,他們都被繼續看押。而欽差折爾肯、傅達禮等待遇好些,被軟禁。
劉昆駁斥說:「順治元年,吳三桂等輩迎王師入關,至十八年,又于緬甸擒永曆。此人在明朝,亡明朝。事清朝,叛清朝。是兩朝亂賊,天地不容!我恨力不能殺他,豈能容他辱我這七尺之軀?」
對於寧死不降者,吳三桂雖然無法理解他們的信念,但還是佩服他們的骨氣。他捨不得殺這些人,希望能通過讓這些人吃點苦頭的方式,勸其回頭。十一月二十七日,劉昆與高顯辰等,被上了刑具,押送到三市街,各杖四十。然後把高顯辰發往永昌衛,劉昆發往雲南西部邊遠的騰衝衛充軍。此兩地氣候惡劣,倒是個折磨人的好去處,而李興元則被投入監牢,不久后服毒自殺。
吳三桂下令三軍都改穿漢服,蓄留頭髮,一如明朝裝飾。吳三桂頭戴方巾,身穿素服,在永曆陵前,親自酹酒,三呼再拜,慟哭不止,趴在地上不起來,大放悲聲。說自己對不起先皇,當時也是為了保住這塊漢人的地方,才出此下策。演戲當然是可以,不過吳三桂實在演得太過,廣大漢人民眾並不吃他這一套。他倒不如把精力花在更務實的地方,以博取民眾的忠心。
不過從道義及歷史角度看,此檄文頗為荒唐!
新的編製出台後,郭壯圖被封為留守雲南路總管,料理核查雲南府屬印信,催征銀兩,保證軍餉的供給。胡國柱封為金吾左將軍,夏國相為金吾右將軍,吳國貴為金吾前將軍,吳應期為金吾后將軍,馬寶為鐵騎總管將軍,王屏藩、衛朴為驃騎前後將軍,陶繼志、張足法為驃騎左右將軍,王會、高啟隆為驍騎左右將軍,線維明、田進學為鐵騎前後將軍,范齊韓、廖進中為鐵騎左右將軍。
據說胡國柱殺朱國治,是因為他逃跑,但逃跑用的著把人砍得身首異處嗎?也許是出於胡國read.99csw.com柱個人對朱國治的痛恨,也許是吳三桂暗示過。不管怎樣,朱國治也算是遭了報應。
吳三桂的刑曹官傅奇棟好言相勸:「您與旗員不同,您是明朝世家,今日正要恢復明朝,您應該效力啊!」
馬寶曾經請求率部攻打兩廣,吳三桂則說:「兩廣只需一辯士口舌可下,不煩派兵,我已派人前去遊說。」
吳三桂很聰明,他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他命人精心譜寫了一道討伐清朝的檄文:
吳三桂心理大師的身份,加上出色的演技,真的感動了他的部下,他一哭,三軍同哭,聲震如雷!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勷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聞,告廟興師,刻期進發。移會總統兵馬上將耿(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鄭(鄭經),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駝于荊棘,奠玉灼于金湯,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划萬全之策,嘯歌雨露,倘能洞悉時宜,望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敢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若有生儒,精諳兵法,奮拔谷,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星材優擢,無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單仕,所催征糧谷,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賚解軍前。其有未盡事,宜另頒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致血染刀頭,本鎮幸甚,天下幸甚!
更好笑的是,又冒出個什麼三太子之類沒譜的事。既然你要擁立三太子,那怎麼又自稱周王?還自立年號?
而對於士大夫階層,又或者說精英階層,吳三桂明白他們知道自己並非明朝的忠臣,但這些人的基本訴求和普通百姓是一樣的,並且因為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原因,他們更渴望擺脫異族統治。而吳三桂雖然並不完美,卻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從上面的話來看,這些官員之所以不肯降,是因為吳三桂既叛明,又叛清,而他們似乎不能接受這種「靈活務實」的「職場原則」。對於這些人來說,要麼不給人打工,要打就打一輩子,老闆興,則我興;老闆亡,則我亡。有這樣的好員工,做老闆的很幸福,只是苦了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