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四章 酒鬼的清醒

第二十四章 酒鬼的清醒

歷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亂」,我們只談到兩藩,還有一藩呢?
直到第二年六月,康熙帝才得知尚可喜死訊,不勝悲嘆地說:「平南親王尚可喜久鎮疆,勞績素著。自聞兵變,憂鬱成疾,始終未改臣節,遂至殞逝可憫。」指示要給予「恩恤」。
有尚可喜主持大局,廣東勉強維持著穩定。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日,廣東潮州(今潮安)總兵劉進忠公開舉兵叛亂。劉進忠是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原是明朝總兵官馬得功部下,順治二年隨馬得功在蕪湖降了清軍。后隨軍征戰福建,被擢升為靖南王下左路鎮標副將。康熙三年,又升任福建中路總兵官。康熙八年,又任潮州總兵官。此人與耿藩關係密切,當聞耿藩起事後,他派心腹楊希震赴福州,與耿精忠聯絡,耿精忠對其許以高官厚祿。劉進忠密謀造反之事,被同在城內的續順公沈端偵知,他與游擊李成功、張善繼決意除去劉進忠。四月二十日,爆發激戰,雙方部隊,逐巷逐巷爭奪。最後沈端兵敗被俘,李成功等被殺。耿精忠派漳浦總兵劉炎趕來增援。二十三日,劉炎部進入潮州城,控制住局勢,劉進忠把沈端全家押往福建看管。耿精忠封劉進忠為「寧粵將軍」。
太宗皇帝時,襲職之子,不論年長,必選才能。今臣年逾七十,若不早決于生前,竊恐僨轅于異日。臣察眾子中惟次子都統尚之孝,律己端慎,馭下寬厚,可繼臣職,至於軍機戰守緩急事宜,臣雖衰老,不能馳驅,然一日尚存,當盡一日之心,指揮調度,斷不至有誤封疆也。
尚可喜與耿精忠是兒女親家。耿精忠是尚可喜長子尚之信夫人的哥哥,而尚可喜次子尚之孝的女兒又是耿精忠的兒媳,兩家人的關係應該是很密切的。加上後來孫延齡造反時,在布告四方的檄文中,為了擴大影響,用了「三藩並變」這樣的描述,尚可喜覺得很有必要為這些事,向朝廷表白一番。他寫道:「孫延齡偽檄有『三藩並變』之語,閩省又倏告變。臣與耿精忠本系姻婭,不能不踧踖于中。竊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餘,雖至愚極陋,豈肯向逆賊求功名富貴乎?唯知捐軀矢志,竭力保固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
吳三桂是不得不反,而尚可喜是不得反。為什麼?老尚跟著清軍打了幾十年的江山,清廷的綜合實力,漢人政權間的鉤心鬥角,他是瞭然於心。別看吳三桂現在鬧的猛,但他帶給尚可喜的不是希望,而是回憶。清廷關外苦寒之地建立起的一支小政權,為何多年後,竟然能奪了大明江山?漢人並不是讓滿人打敗的,而是讓自己打敗的。
酒鬼不喝酒的時候,辦事比平時不喝酒的人更清醒,更有魄力。尚之信就是這樣的。在兵變掌控全局后,他就派人「以丸書」(即以蠟丸裹封的奏疏)上奏清廷,說明自己的難處,稱降吳實為迫不得已。他願為朝廷做內應,一旦機會成熟https://read•99csw•com,必為朝廷平定叛亂,效犬馬之勞。
尚可喜的忠誠(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聰明或圓滑),在此非常時期,足以讓康熙帝感動不已。他對兵部官員說:平南王尚可喜奏請調遣官兵保固疆圉,忠誠顯著,深為可嘉。兩廣一應軍機調遣,及固守地方事宜,著尚可喜與總督金光祖同心同力,務酌萬全而行。
如今的一幕,與南明時期何其相似!你方唱罷我登場。清廷取得江山,並非歷史的偶然,而是必然。尚可喜堅信這一點,所以他不想反。他堅定地站在清廷一邊,相信自己雖然會受到吳三桂的軍事威脅,但最壞的結果,無非就是丟了藩地。原本就是要撤藩的,這些地盤丟了也沒啥。只要忠於大清,全家還能有個好歸宿,這便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雖然尚可喜父子在廣東幹得很賣力,但對手也不斷在給他們製造麻煩。廣東各地武裝「叛亂」不斷,這其中既有劉進忠這樣的「機會主義者」,也有原本隱藏在山中的「土寇」,乘亂出來撈一把,還有反抗殘暴官吏的仁人志士。廣東就像一個火藥桶,隨時都可能爆炸。
尚可喜與吳三桂都是老辣之人,吳三桂的老辣,體現在他反清這件事上,而尚可喜的老辣,則體現在不反這件事上。
這種違反禮制的事,朝廷並沒有細究。尚之信在北京待了那麼久,估計他的另一面,皇帝多少還是知道的。朝廷很快批複,同意尚可喜的請求。
康熙帝緊急指示:「粵省要地,倘部踈失,為害不小。」令駐山東兗州的部分騎兵和蒙古兵調赴江寧(南京),而現駐江寧的騎兵,及駐防徽州、池州的滿洲、蒙古兵,總計三千餘人,雖數量不多,卻都是精銳,由「平寇將軍」哈爾哈齊統率領趕赴廣東。康熙帝嚴令:「如有稽遲,坐以失誤軍機之罪。」
也許還有一條路,嚴格地說,並不能算路,只能叫走鋼絲。洶湧的河流中藏有兩條巨鱷,尚家走在上面,無論掉到哪一邊,都會被吞噬,所以絕不能掉下去。不過兩條雖都是吃人的鱷魚,但位置卻有不同。清廷離的遠一些,而吳三桂卻幾乎就在腳下。走鋼絲靠的不僅僅是勇氣,還需要一些智慧。如果朝你腳下的那條鱷魚扔點肥肉,給點甜頭,是不是可以讓他消停會兒,讓你有機會走過眼前這道險境?
尚之孝率軍圍困潮州,劉進忠死守不出。關鍵時刻,台灣鄭經派大將劉國軒、趙得勝、總兵何佑率眾萬余來救。尚之孝腹背受敵,只得退至普寧(今普寧北)。六月高州(今仍名)總兵祖澤清叛變。祖澤清是原明朝錦州總兵祖大壽的第四子,祖大壽一家于崇德六年降清。康熙六年,祖澤清由參領晉陞為廣東高、雷、廉總兵。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父,祖澤清與吳三桂是表兄弟。祖澤清投靠吳三桂后,收編了廣西叛將馬雄、董重民、李廷棟、王洪勛、郭義等,有部眾數萬人。連續攻九_九_藏_書陷雷、廉、德慶、開建、電白諸地,直抵新會、潮州。鄭氏手下劉國軒與劉進忠合軍,于大年夜攻破尚可喜的普寧大營,並乘勝追至惠州的博羅。新會與博羅(今仍名)可謂是廣州的門戶,此地一失,廣州危矣。
好,回過頭盤點一下。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他並未動兵,但不動兵,不等於不動心,他始終關注著外部的局勢。而包括清廷在內的各種政治勢力,也密切地注視著他。
大鬧廣東的,不僅僅是吳三桂,這塊肉,人人都想咬一口。除了劉進忠、祖澤清等叛將,台灣鄭經與廣西耿精忠的部隊也殺入廣東,以致「粵東十郡,竟失其四」。而作為省會的廣州也是危在旦夕。巨大的壓力,讓尚可喜的身體更加疲憊不堪,原有的病情也不斷加重。他屢屢向朝廷求援,封賞鼓勵的聖諭倒是很感人,可畢竟是精神原子彈,不能真頂用。眼見朝廷的援軍遲遲未到,尚可喜近乎絕望。他在府中後院準備了薪柴,準備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自焚殉節。
真佩服康熙帝的心理素質,筆者寫這段時,額頭都在冒汗。史料上未記載康熙帝是否冒汗,但記錄了沒隔幾天,尚可喜又告急:稱叛軍進攻惠州、肇慶諸城,「省會危急。」
當撤藩的旨意傳來時,雖然不太痛快,但尚可喜還是讓屬下打點行裝,準備回老家養老。吳三桂一起兵,康熙帝就下令停止撤藩,於是尚可喜留在廣州待命。
對於尚之信的陳情,康熙帝也弄不清真假,但畢竟可能不是真反,總好過那些不回頭的人。他一方面下旨表示安撫,一方面恩威並施,暗示尚之信,對於他的認定,最終要看其所作所為。意思說的很明白,你若確為朝廷效力,朝廷是有數的,最後也不會為難你,你若是忽悠朝廷,那最後責任自負。
康熙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發動兵變,派兵包圍了父親府邸,軟禁了尚可喜。他封鎖各處,接管了平南王所有的權力,並接受了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封號。病床上的尚可喜聞訊,氣得暈了過去,似感末日已到。他想自殺,卻連爬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尚之信政變后,兩廣總督金光祖、巡撫佟養鉅、陳洪明皆聽從他的號令。尚之信派人逮捕了金光,並迅速處死,終於出了胸中的一口惡氣。
廣東看來真的是很危急,康熙帝的這道批示剛發出,又收到尚可喜的告急奏章:叛將馬雄、董重民等,乘高、雷叛變,「益肆猖獗」。一部分滿漢官兵已退駐肇慶,尚之孝所率官兵在潮州叛將劉進忠與鄭軍的壓力下,都已退至惠州。尚可喜呼籲援兵「兼程」前來廣東。正月初十時,康熙帝已下令從江西兵中抽調精銳,由副都統額赫納率領,前往廣東救援。康熙帝得到這份急奏后,指示兵部,令額赫納「倍道速進」。
康熙帝命副都統根特巴圖魯、席布等,率所部官兵急赴廣東,同尚可喜商酌行事。同時,又指示尚可喜會同兩廣總督金光九九藏書祖對付廣西孫延齡,相度形勢,有可剿之機,即可進剿。
尚可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做法,和他自身的情況有密切關係。他此時已七十多歲,俗話說的好,人活七十古來稀,在那時七十多歲的人算是非常長壽的了。這麼大年紀,說句不好聽的,還能活多久,根本沒有定數。從常理講,一個快要OVER的人,還會想到什麼榮華富貴,想到去造反嗎?
雖然康熙是個很勤奮的皇帝,尚可喜也是非常儘力的大臣,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康熙帝的指令還沒到廣東,廣東的形勢又進一步惡化。吳三桂調遣大軍加緊對廣東進攻,直指肇慶和廣州。肇慶離廣州不過二百里左右,騎兵快馬加鞭一天足矣。而此時,尚可喜所轄總兵官苗文秀、副將吳啟鎮、游擊李有才等又相繼叛變,廣州的形勢更加危急。
這年十月,康熙帝命廣東文武將吏都聽平南王尚可喜節制。他對議政王諸臣說:自吳三桂叛逆以來,尚可喜為國抒忠,功績茂著。當此廣州軍興之際,凡總督、巡撫、提督以下各將吏都要聽從可喜調遣,此後補授文武官員也皆由可喜選補奏報。至於一切調遣兵馬及招撫事宜亦聽尚可喜酌行。
康熙十三年四月,他更是把吳三桂的來使和約他起兵的書信,一併解往北京。康熙帝很感動,當即批示,予以嘉獎。並通知兵部,等事平之後,再行重賞。在廣西孫延齡、福建耿精忠叛清后,尚可喜再次表態,跟這幫逆賊一刀兩斷。
尚之信沒有十足的把握,但他決心賭一把。這一把必須賭,不賭也是個死,賭了也許還有一線生機,甚至有額外的收穫,最起碼可以殺掉仇人金光。自己之所以沒能襲承爵位,就是因此人在旁挑唆。就算自己要死,也得先拉個墊背的。除了殺掉仇人,也許還能奪回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吳三桂的承諾應該還是很誘人的,對於尚之信,如果繼續待在清朝這邊,親王的爵位只能是弟弟的,他什麼也撈不著。但是否歸順吳三桂,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輕易能下的決定。他在北京十余年,侍奉皇帝周圍,他雖不愚忠,但清廷的綜合實力,他還是可以切切實實感受到的。多年來,父親也經常提到南明,漢人不團結,被逐個消滅的歷史。他雖然喝了酒以後會犯混,但作為一個快四十歲的中年人,整個國家的形勢,他還是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判斷的。但吳三桂大軍已兵臨城下,還有其他選擇嗎?
與吳三桂翻臉,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尚可喜雖老矣,卻並不糊塗。他感到自己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恐怕難以應對以後的諸多變故。他想讓兒子提前襲封他的王爵,主持軍事。按禮制,長子尚之信自然是首選。他生於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時,已經三十九歲,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此人長得虎背熊腰,天生神力,勇不可言。他十九歲進京,在皇帝身邊侍奉。直到康熙十年,尚可https://read.99csw•com喜因年老多病,向朝廷奏請,他才回到廣東。他平時表現還不錯,能在皇帝身邊待那麼多年,就足以證明。但是他有個不好的生活習慣,喜歡喝酒。一旦喝醉,就如同換了個人,常常砸東西打人,弄得大家都很怕他。在面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時,尚可喜的心腹謀士金光進言:尚之信,雖英勇,但失穩重,若讓他繼承王爵,怕以後搞出什麼事,連累全家,不如次子尚之孝更合適。
收復失地后,尚之孝又進入福建,攻佔大埔縣(今廣東大埔北),抵達三河壩,並迅速逼近潮州。十月,尚可喜屬下總兵官王國棟在潮州城下同劉進忠與鄭氏聯軍激戰,三戰三捷。十一月,尚之孝進軍潮州府,攻下東津筆架山、洗馬橋等地。巡撫劉秉權、王國棟等攻破潮州城南,鳳凰州木城兩座、擊斃都督金河臣等,殲滅叛軍五千餘人。副將何九衢收復潮州府澄海縣(今仍名)。
尚之信在北京辛辛苦苦那麼多年,說穿了就是做人質。物質上雖然待遇很好,但精神上的苦悶,卻不是其他人所能體會的。他酗酒,其實也是精神壓力使然。苦熬了那麼多年,最終繼承人卻不是自己,他的憤怒可想而知。而他的弟弟尚之孝知道哥哥的威猛,一時竟不敢要這個爵位。七月,廣東巡撫劉秉權出面周旋,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說尚之孝請辭王爵,他的意見,如今「諸逆」鴟張,大兵進剿之時,平南王尚可喜精神強健,應令他照舊管事,等事平之後,再令尚之孝襲爵。康熙帝看到奏摺,啞然失笑,知道是家庭內部矛盾,既然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就同意了劉秉權的建議。
吳三桂起兵之時,派人專程前往福建、廣東,策反兩藩。耿藩與尚藩的態度卻很曖昧,先前他們可是一樣和吳三桂罵娘的,現在卻不做聲了。吳三桂心中暗笑,出頭鳥讓我當,有了好事,你們再分享,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後來耿藩迫於壓力,加入了吳三桂陣營,而相對太平的廣東,尚可喜卻始終在觀望。
跟清廷一條道走到底,只能是城破家滅。這之後,哪怕朝廷給予再多的哀榮,對於死人來說,都是虛的,現在最要緊的是如何保住全家。
尚可喜向朝廷緊急求援,稱自己身體已撐不住,望朝廷另派大員來主持廣東的工作。可是對廣東,沒有誰比尚可喜更了解,對廣東,沒有誰比尚可喜更有威信。康熙帝苦笑著看完奏摺,只得好言相勸。一方面對他的病情和處境,給予深切的關懷和慰問,另一邊作為皇帝,竟然說出了「情同父子,誼同手足」這樣的話。讓他另派一子赴潮州,而讓尚之孝回廣州協助他的工作。
劉進忠大軍殺入廣東,意味著耿藩勢力對廣東的滲透,對於尚可喜來說,這是開了一個壞頭。他派次子都統尚之孝領兵討伐劉進忠,屢獲勝利。于康熙十三年七月,收復了程鄉、鎮平(蕉嶺)、平遠(今平遠附近)等縣。
吳家與尚家也算世交,吳三桂對其家read.99csw.com裡的情況也比較清楚,他知道尚之信對未能承襲爵位耿耿於懷。他一邊不斷施加軍事壓力,一邊派人遊說尚之信,表示只要他肯歸順,就封他為王,世守廣東。
尚可喜對撤藩也是不滿的,不過他和耿經忠一樣,對被撤藩后的個人命運,倒並沒有太多擔憂。因為實力與能力的關係,他們和吳三桂並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不太會有失去兵權后,被除掉的危險。
廣東的地理位置,在廣西與福建之間,北與湖南、江西相鄰。孫延齡、耿精忠都已叛清,而吳三桂大軍又集結于湖南境內,這就對尚可喜形成合圍之勢。對此尚可喜很是緊張,當他發現吳三桂兩萬人馬屯紮黃沙河時,立即向朝廷奏報:「若孫吳二逆合兵一處,則勢益猖獗。」他請求就近調撥援兵,速來廣東會同他一起剿滅「孫逆」。
吳三桂想逼尚可喜歸順,以他的實力和威望,如果也能叛清的話,影響將是相當巨大。如果他不降,吳三桂便決定徹底消滅他,並佔領廣東全省。因為廣東與廣西、湖南、福建三省相鄰,而吳軍已打到湖南,對吳三桂而言,如果廣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猶如北伐的道路後面,還隱藏著一把鋒利的匕首。
穩住了康熙和吳三桂之後,尚之信積極調整布防,逐漸穩住了陣腳。吳多次催他出兵庾嶺,開闢新戰場,同清軍作戰,但他始終找各種借口,按兵不動。不過卻很識相地拿出不少銀子和物資支援吳三桂。銀子和物資不會說話,清廷並不知這是誰家的東西。而吳三桂得了好處,加上尚之信也沒有配合清廷(估計和對吳找的借口一樣),背後對吳三桂捅刀子,所以吳也沒有為難他。
清軍一敗再敗,將領官員一降再降的情況下,還能有尚可喜這樣的中流砥柱,這算得上是清廷之福了。這樣的人自然要大大獎賞,讓滿朝以他為榜樣。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下旨:特晉封尚可喜為親王!
除吳三桂以外,尚可喜是漢人中唯一得此最高爵位者。在吳三桂叛清后,還能給一個漢人這麼高的榮譽,可見尚可喜對清廷的重要性。
忠清是死,反清也是死!到底該怎麼辦?
對於劉進忠叛亂一事,尚可喜在第一時間向朝廷做了彙報。康熙帝指示兵部:「平南王尚可喜,累朝勛舊,久鎮疆,勞績茂著。自吳逆叛后,尤能篤守忠貞,殫心籌劃,屢抒謀略,保固疆圉。事平之日,從優議敘。」
尚可喜仔細考慮后,覺得金光說的有道理,遂決定把爵位傳給次子尚之孝。康熙十三年四月,尚可喜向朝廷奏言:
在病床上躺了數月,尚可喜不見好轉,家人已為其準備好了後事。十月二十九日,他迴光返照,竟掙扎著爬了起來,喃喃自語道:「吾受三朝隆恩,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他命諸子把朝廷所賜冠服取出來,穿戴好,向北叩頭。然後對諸子說:「吾死後,必返殯海城(遼寧海城市)。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說完,溘然而逝,享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