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卷 黃淮卷 第01篇 大禹治水回望

第一卷 黃淮卷

第01篇 大禹治水回望

一萬次的種植都是土地之力
像冰川包裹玉骨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兩位大臣益、后稷一起到任。他在如此廣大的土地上治水,沒有一支浩大的治水隊伍是絕沒可能的。《史記》只寫到一句:他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懲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這些罪人應該是奴隸,各個部族戰爭的俘虜,他們變成為奴隸,他們數量應該巨大,一個奴隸社會在禹的有生之年出現,奴隸一定佔有很大的人口比例。有這樣可以任意役使的勞力,禹自然充滿信心。可惜的是那時勞動效率極低,沒有先進的勞動工具,只有石器可用。青銅時代遠在他們身後,就像銅仍隱藏在石頭之中,像時間一樣沒有痕迹,不被察覺。
棉花吐白
我在巨人的墳墓上
生命的骨殖堆成新房的地基
疏導黑水,流經三危山,流入青海。
英雄的氣概祼露古道
堯猶豫后,聽從了四岳的建議,叫來了鯀,要他受命前去治理洪水。鯀於是成為第一位站出來治理洪水的人。
河伯從此一心畫河圖。他找到村裡的后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后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后老漢風裡來雨里去,跋山涉水,查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后老漢累病了。后老漢只好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查看水情。分手時,后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九州已定,治水大捷,大禹的影響也從九州遠播八方。這浩大的治水工程,重大的項目有九條道路、九條大河和九個大湖。禹不只是治水,還開路,指導耕種,組織生產,定賦稅,確定京都到達九州的水路。

大禹治水大功告成,他崇高的威望無人匹敵。他這時就如天子一樣,下令並規定天子國都以外500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的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10里以外到200里以內的要交納禾穗,200里以外到300里以內的要交納穀粒,300里以外到400里以內的要交納粗米,400里以外到500里以內的要交納精米。
關於黃河龍門的開鑿,在大禹鑿通之前,洪水泛濫的景象在《呂氏春秋·愛類篇》是這樣描述的:「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
離棄人間煙火
大禹治水涉及到的第四個州是徐州。它在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需要治理的是淮水、沂水。這片土地呈現紅色,有的地方出現五色土。泥極具黏性,草木一派森然。土質屬上中,即第二等。給定的賦稅則為中中,即第五等。治理好淮水、沂水后,蒙山、羽山一帶都能種植作物了。為治淮水、沂水,大禹在大野開闢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了。一個物產豐富、富饒美麗的徐州呈現在天地間。它進貢的物品也是多樣的,有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有羽山上的野雞,有嶧山之南產的可用於製造琴瑟的孤生桐。那時,音樂已經成為人們喜愛的精神享樂。製造琴瑟要從遙遠的地方尋找孤生桐,非常講究材質,連琴弦也從很遠的地方進。貢品還有泗水之濱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纖細潔凈的黑白絲綢。
夏王朝,中國第一個從原始部落邁進奴隸社會的王朝,因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禹的出現,因為一樁偉大的壯舉——治理洪水一個國家在東方的土地上出現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因為國家的確立,進入了文明歷史的新時期,東方文明古國,從這一刻,真正肇始。
潼關鐵騎,灞橋折柳,藍田玉生煙……
一個傳說一個世界
星空之頂大地之床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依舊借石興嘆
20世紀80年代,北川對大禹的研究開始熱起來。研究從文史工作者單個分散的研究發展到縣委、縣政府有組織地進行;從對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發展到對大禹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造福萬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從對大禹這一歷史人物的研究發展到對整個夏文化的研究;從對大禹及夏代史學的研究發展到對古代民族學、水利學、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這一研究從北川擴大到綿陽、四川省,直至全國範圍內眾多的專家、學者參加。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確:弘揚大禹精神,促進北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一輛車的玻璃里
9年過去了,洪水依然泛濫不止。堯帝這時尋找帝位繼承人,發現了舜。於是,他決定禪讓帝位於舜,先讓他代行天子的職務,去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的仍是泛濫的洪水,看不到鯀治水的成效。鯀治水採取了堵的辦法,造成治水不力,舜帝在一怒之下,把鯀殺死在羽山之下。舜對鯀的懲罰得到了天下人的擁護。
禹一路上穿山越嶺,用樹木立下一個個樁,這是施工的標誌,他以此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他和徒眾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並在重要的地方堆積一些石頭或砍伐樹木作為記號,便於治水時作參考。
最深的陰影抵不過岩石中的黑暗
那時的九州顯然不能等同於現在的九州,九州有多大,大禹當年治水的地域就有多大。關於夏代地理,《尚書·禹貢》有詳細的記載,但這是一本夏代的書,還是晚至西周才出現的書?如若是前者,「篇名以貢,紀貢制也。貢冠以禹,志禹功也」。書中所記九州、五服當是禹規劃制定。導山、導水也是禹主持治理。那麼,「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當是夏王朝的領土範圍。如若是後者,九州當是《左傳》中司馬侯所說的九州。「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四岳、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是不一姓。」按《夏史初探》作者鄭傑祥的闡釋,這裏陽城、大室二山相近,荊山、中南二山相近,四岳、三塗二山也相近,這六山既為「九州之險」,弄清六山地望也就能搞清楚古代九州的大致範圍,也就搞清楚了大禹治水的範圍。他認為六山集中位於今河南西部伊、洛、潁、汝地區,因此,這裏可能就是古代九州的中心區,大致在西起華山以東、東達豫東平原的地區。《史記·殷本紀》說:「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夫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這裏借商代人的口,說出了夏朝的地域,也就是大禹治水的範圍。四瀆應是夏王朝四方領土的大致界線。「南為淮」,今仍有淮水,發源於河南的桐柏山,東流經信陽、息縣、淮濱……「西為河」,當指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之間的黃河。「北為濟」,今有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縣,東流經溫縣、武陟縣,南入黃河。這兩條河流,那時可能都獨自流入大海。「東為江」,有人認為江水當指鴻水,也即鴻溝水,古字「鴻」從「江」音。鴻溝水是古代中原的一條大水。從以上四水也可知夏代地域範圍,它與六山所表明的地域大致相當。
能與洪水搏鬥的人,都是超出一般人的能力的人,他們是眾人眼裡的神。堯於是四處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這時,四岳【古代四岳既是人名,也是族名,又是山名,此四岳所指是人名】、群臣都推薦禹的父親鯀,說他能夠勝任。堯則反對,說:「他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岳仍堅持,說:「比來比去,這麼多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的,不如讓他試試。」
一個因治水不力而被處死者的兒子,又被舜帝看中,讓他承擔起父親沒有完成的使命,繼續治水,這又是怎樣的一步棋?想斬盡殺絕?背後有怎樣曲折的原由,已經不得而知了。反正堯、舜都獲得了無可比擬的好名聲。禹於是走向了大地上的江河湖泊。
攀登者的喘息凌空而不聞迴音
綏服以外500里的地區為要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300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200里以內要遵守王法。
人們對於洪水的恐懼遠遠沒有對於萬能之神上帝的恐懼來得強烈。人們總是相信世界末日的來臨,那些天空中奔來涌去的雲霧,人類無法觸及,如同非現實的存在,在人們抬頭時,它就成為了神秘世界的帷幕。
大禹治水到達了長江,第四條江就是長江,從汶山開始疏導,向東分出的支流是沱水,往東到達澧水,經過九江,抵達東陵,再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匯合,繼續向東為中江,最後流入大海。
《夏史初探》一書作為研究著作,作者河南人的立場十分明顯。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年代,許多的學術研究都難以做到純粹了。
這是一位多麼感人的神!一個失敗的英雄,死了仍然想著治水,不肯放棄,屍體竟然3年也不腐爛,用它去孕育能幫他實現願望的新生命。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精神感天地,泣鬼神!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了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地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
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匯合,再向東流入大海。
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徒眾和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有一個說法,在大禹劃定的九州,每州有3萬餘人投入了治水工程。他們露宿野餐,粗衣淡飯,風裡來雨里去,起早貪黑,從不敢懈怠。
遠古的神話穿透時間的帷幕
第七個州是豫州,位於荊州和黃河之間。彷彿一個順時針旋轉,又回到了北方的黃河流域。這裏應該屬於黃土地,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堅實的黑土,同樣肥沃無比。田地屬於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則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這裏靠近了夏代的核心區域,是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成熟的種植技術。這是它賦稅定為一、二等的原因吧。眾多的河流已經被疏通了,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流入了黃河,滎播則匯成了一個湖泊,此外,荷澤也疏浚了,還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人民安居樂業,年歲風調雨順。
綿延不斷的朝代風雨更替
在這裏,九州土地、九條河道、九個大湖、九座大山,九是最大數,並非實指,而是許多的意思。只有九州也許是實指,因為九州就是大禹劃定的。從此,中國號稱自己國土時都愛稱九州。
最生動的還數河伯獻圖。大禹治理黃河時傳說有三件寶,第一件就是河圖,第二件是開山斧,第三件是避水劍。
這裏居住的人是東北鳥夷部族,他們出產皮衣,於是定貢品為皮衣。大禹非常關心其進貢的路線,他指給他們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這是條水路,用船運送皮衣,舜帝見到了一定開心。這是大禹除治水之外向舜送去的又一大禮。
秋風中一根松針輕輕搖晃read.99csw•com
讓我的血液開始說話
要服以外500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最邊緣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300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200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
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3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這樣浩大的治水工程一定傾國力而為,沒有各地百姓的全體投入是很難做到的。歷史記住的往往只有代表人物,只是某一個人。禹是榮幸的,時勢造英雄,洪水無助中的人們,需要這個神一樣的英雄。
第六個州是荊州,位於荊山到衡山的南面。這裏屬長江、漢水流域,有眾多的河流湖泊,是一個水的世界,鳥的世界。沱水、涔水是大的支流,雲澤、夢澤是巨大的湖,也許就是雲夢澤吧,洞庭湖的古名,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是四千年後的水域,四千年的沖刷、淤積仍是如此浩浩蕩蕩,四千年前那是怎樣的煙波浩渺?讓沱水、涔水有自己固定的河道,這在南方也許還不太難,在北方,要讓黃河有個固定的河道那如同做夢。幾十年裡,河床就會改變,以前的台地,變了河床,以前的河床可能有人家居住了。這與土質的黏性有關。但是,無論北方南方,固定河道的工程量卻是一樣的。因為土地的潮濕,南方修築河堤的難度可能更大。
帝舜在位33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17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3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曆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據說,《山海經》就是九鼎上圖案的繪本。
誰也想不到,禹因為走向大地上的江河而獲得身後盛名。他因此成為一代帝王。他是真正厲害的人!他改變了社會制度、權力交接方式、建立了國家,也斷不會少殺人,他卻成功了!後人對禹的讚美達到了不吝言詞的程度。司馬遷在《史記》里贊他智力聰敏機智,體力能吃苦耐勞,道德遵紀守法、講誠信,人品仁愛可親。而他的為官之道也是勤勤懇懇、莊重嚴肅的,堪稱百官典範。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還讚美他的聲音與身體,說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這是超級歌星與超級男模!那時的人真的那麼重視身體在意身體?也許是那個2000年後才出生的孔子弄出來的那一套倫理哲學,把生命最重要的根本——身體——忽略了。而在遠古身體是重要的,比道德綱常重要得多!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
第二個州是兗。兗州在濟水和黃河之間,它的土地上有九條河流流過,甚至更多,它們在雷夏這個地方蓄積成了一個大湖。其中一條雍水和一條沮水也流入了湖中。土地發黑,特別肥沃,野草瘋長,高大的樹木遮天蔽日,鳥類群集,鳴嚶樹林與湖泊之間。但這裏的田地只屬中下,即第六等。因此,他們的賦稅也屬下下,即第九等。解除了水患,老百姓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原上,在地上種上了桑,養了蠶。4000年前,這裏就有了養蠶業,就能出產絲綢。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古代文明如此之早?什麼時候絲綢就出現了?
聽聞古戰場的聲息
像夜色中的星輝
由此可見,水患對於人類的創痛是如此之深,治水對於黎民百姓竟如此之重!
大地所有沉重的事物
升起與崩坍如冰城堆雪
人類漫長的文明史總是與漫長的水利史同步。人類早期的傳說總是離不開洪水。那個遠古的世界,總是洪水滔天,洪水成為毀滅世界的力量。治水英雄成為神奇人物。夏代的禹,因為滔天的洪水,因為生靈塗炭而出現,但他是一個真實的人嗎?無論歷史、神話還是民間傳說,他都是出生並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但關於他的事迹卻不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他的事迹是史實還是傳說?他又具有了神的面目,是人還是神,或者是子虛烏有,或者其他?
大禹治水,除了疏導河道,修治湖泊,還搞開發,把行政工作也一併做了,他就像是一國的總理,走到哪,就在哪現場辦公,也許古代的權力分配沒有現代那麼精細的分工,也許大禹看不得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等著事情拖著,不理不睬,讓別的人來處理。或者他就是有野心的人,要施仁政,收買人心。或者他想到了父親,要想不被人殺就要掌握權力。大禹是這樣一個有能力處理大事的人,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把治水與治國養民結合起來,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他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
一年前,我從華山北面爬上雲台峰,那是一個初夏的上午,前一夜還是雨聲淅瀝,霧鎖華山。登山時天空漸漸晴朗,大地在幾縷輕煙中如毯一樣呈現於山下的一片空曠里,平展的土地,如遠去的歲月,朦朧又清晰,遠處升起一道幽藍的山脈,那是山西西南部的呂梁山、中條山的余脈,一條大河如銀色飄帶一般,從北向南而來,它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另一條河流由西向東,橫劃過三秦大地,在那條飄帶直角一樣與向南折向東的黃河匯合,它是陝西境內著名的河流渭水。飄帶最寬廣的一個地方即是司馬遷的出生地韓城。河津龍門就在這個閃著白玉一樣光澤的上面。我曾久久注視著那個地方——闊大土地上的一個點,心裏念著「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這是李白當年與好友元丹丘在雲台峰所看到的情景。當年大禹治水就在這一片土地上展開。秦始皇的虎狼之師也是從這裏,順著渭水的方向出關,撲向了六國。
在一千種仰望的姿態上
石頭抒寫空中白銀
熊育群
禹子啟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並在南山上建了宗廟;禹的五世孫少康即位,派庶子無餘到會稽守禹冢,並建祠定居;秦始皇也曾「上會稽、祭大禹」。
於是,一段可以信服的史實徐徐展開,中國治水最早最古老的篇章,在神話色彩濃郁的氛圍里呈現。大禹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水成功的人物,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治水英雄,他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幾千年也不曾被歲月磨損,他頭上的光環照耀了神州大地4000多年!治水讓他獲得了萬民擁戴,治水使他擁有了建立一個國家的威望,是治水讓他萬古流芳!讓他從一個人變成了一位神。
梁州的貢品有美玉、鐵、銀【這裏的鐵、銀是經冶鍊后的鐵和銀嗎?也許是另有所指】,可以刻鏤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還有熊、羆、狐狸、織皮。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水,要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
在風的手掌中覆過人間暮鼓晨鐘
紙片似的飛來又飛走
像個嫵媚女子
細小的生命如我一樣經歷時間
我們都有這樣類似的經驗:民間對於特殊的人物,在口口相傳中,根據自己的心理與意願,會進行誇張與創造,等到傳得遠了,早已經大大變樣了。人變成神大概與這樣的心理與集體的創造分不開。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夏禹的問題》中根據自己的考證認為:
在枯萎前的一個瞬間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15年後逝世,葬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100歲。
但共工又是受了誰的差遣呢?一個神靈的世界,是否已經建立,像人類社會那樣複雜地運轉,把一場災難演繹得因果清晰?上帝已經在人們心中產生了。洪水泛濫九州,僅僅是因為水神共工的一怒?這裏必須上升到造物主萬能的上帝,是他的慍怒,才可以使生靈塗炭。《書·大禹謨》有「帝【舜】曰:『來禹,洚水儆予。』」洪水的泛濫已被看做上天的意旨。正如希伯來人關於洪水的神話,那是因為耶和華見人在大地上罪惡極大,心中憂傷,才使洪水毀滅世界。東方傳說中也有說是人類的貪婪,激怒了造物主,於是洪水滔天,淹沒世界。人類從自身的惡里尋找到原因。
也許正是大地上的這種永恆的消失,人們才開始了神的想象——
在時間里成俑
大地之雲,仙界的大氅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又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滿口答應。
霓裳羽衣曲的柔軟
決絕地離平原而去的高度
如果此說成立,大禹治水的範圍將大大縮小。
都以華山作證
要經過13年的整治之後,土地的出產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沇【兗】州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於是選擇了漆和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進貢時也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水,然後進入黃河。
陡壁上刻下文字的迷狂
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
鯀被殺后,因為他治水的願望沒有達成,他的精魂不散,因此,他的屍體三年也沒有腐爛。而且,在他沒有腐爛的屍體里還在孕育著新生命。這就是他的兒子禹。他是在用自己的精血和心魂在餵養這個小生命。他期望著這個小生命長大,然後去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一個黃金的時代
在關於夏的傳說中,有關大禹治水的傳奇幾乎掩蓋了一個延續400年的王朝。
只有人的蹤影在大河波濤中
禹爬到權力的巔峰,成功地把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把鬆散的部落聯合變成了一個國家——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第一個把中國從原始社會帶進奴隸社會,他殺戮而不留下惡名,他徵稅而沒有引來反抗,他在治水的過程中,施展政治手腕卻獲得讚揚,特別是他身後美名萬代傳頌,他從一個人變成了一個神。這足可證明他是一個非凡的帝王。
刀鑿的石洞,舊時僧侶寂寞之穴
如帝國的刀鋒
驚嘆夢語一樣飄逝
從前的村莊淹沒
神話中鯀與禹的故事,神秘、悲壯,又充滿了戲劇性。
在微雨之秋我向著你攀登
找到泥土色的歷史
傳說的真真假假,地理上的真相莫辨,時間的越來越向遠而去,歷史看來只好任它面目朦朧了。但現代人看來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許包含了當年的一些真實細節。向那些散發著歷史氣息的古老文字靠近,也許能找回當年某種真實的東西。如《國語·魯語下》這樣說:九-九-藏-書「昔禹致群神于會稽山,防風氏后至,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殺那些怠慢自己的諸侯,以樹立權威,保證政令通暢,一個建立如此威望並開啟一個王朝的人,這樣做是符合邏輯的。
1989年3月23日,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政府在位於北川縣禹里羌族鄉境內的石紐村成立市級風景名勝區——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達30平方公里,由「禹穴溝」、「歷史文化古鎮」、「石紐山」組成。
進貢的路線也設計好了,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黃河成了一條進貢的大河,一條朝拜的黃河,一條帝國權力抵達四面八方的經絡。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稱禹為夏禹,他是把他當做現實中的人物來寫的,他名叫文命。他的父親就是治水失敗的鯀,而鯀的出身十分珍貴,他的父親是顓頊帝,再往上推,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因此,可以說禹就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是帝王的大臣。
鯀被天神剖開的屍體動了動,收縮成了一條黃色的龍,然後一躍,跳進了羽淵之中。這條黃龍再無神力了,它只是一條普通的龍,它的神力全部傳給了兒子禹。它活下來,唯一的期望就是看到禹繼承他的事業,把人們從洪水圍困之中救出來,把滔天洪水治理好。
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為漢水,再向東則為蒼浪水,經過三澨水,到大別山,南折流入長江,又向東與彭蠡澤之水匯合,再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磁石一般吸人魂魄的高度
今日香火繚繞不絕
1994年10月10~14日,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原文物》編輯部和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聯合舉辦了全國夏文化學術研討會,80多位專家、學者雲集古都洛陽,親臨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參觀考察,並圍繞華夏文明的起源、夏文化的內涵、年代、分期及夏商文化的關係等問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4000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亘。歷代祭禹,古禮攸隆,影響巨大。祭大禹陵已有定例,歷代以來,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齎禮來會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1995年開始,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每5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後裔家祭則每年一次,綿延不絕。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
時間平緩地流逝,在漸漸遠去的歲月里,許多事情進入了遠古的記憶。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禹里羌族鄉是古石泉縣治所,夏朝屬梁州之域,周朝為石紐村,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置石泉縣。這裏歷史悠久,羌鄉風情濃郁,山川形勝,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民風淳樸。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廟會和羌歷年,人們從四面八方彙集於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慶賀大禹誕辰,歡度羌歷年,狂舞歡歌,數日不絕。1992年,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為這裏題寫了「大禹故里」的條幅。
舜即位后,首先對部族聯盟議事會進行了整頓,驅逐了一些與自己政見不同的部族首領:「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于羽山。」又吸收了一批新部族首領:「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後土……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舜召集他們,又對聯盟議事會成員進行了分工。
讓生命的腳步永遠奔走
雲朵似的飄浮
1990年5月5日,「禹生石紐」考察座談會在北川召開。來自四川的專家闡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據,專家們認為大禹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據充分;專家們還一致主張成立大禹研究會,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和交流,保護大禹遺迹,加快大禹故里的開發建設。
禹開通的九條山脈的道路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開始,一直抵達太岳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開始,直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開到了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相連;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開始,一直修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開始,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修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之南,修到衡山,越過了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接著,大禹又治理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了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
古代從堯時起,中原各部族已結成強大的部族聯盟,部族聯盟由聯盟議事會領導,是一個民主制的社會組織。堯作為部族聯盟首領,組織大家生產,抗禦自然災害,調整各部族間的關係,他為眾人的服務精神受到人們真誠的擁戴。「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這些傳說也許是可信的。
這裏無意貶低大禹,他的超越常人的隱忍、耐勞,一定有他父親的原因在。《史記》寫他節衣縮食,居室非常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都是為了治水成功,因為,他是不能失敗的!
大禹是神還是人?爭說自己是大禹故鄉的地方當然說他是人。但一到大禹活動的地方,或者說他治水到過的地方,他又被神化了。全國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夏禹的遺迹和傳聞。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台;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迹,鐫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與崇敬。從沒有一個人像大禹這樣在如此廣闊的地域受到人民的愛戴,經歷如此漫長的歲月而影響不衰。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鐵的不屈鐵的深重鐵的強硬
夏代,這樣遙遠,我們對夏的歷史知之甚少,從考古學的角度,我們還沒有發現夏人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孔子當年想系統整理夏史資料,就已經深感吃力。從屈原的《楚辭·天問》中可以了解到,當時楚人的宮殿里還繪有關於夏史的連環壁畫。這些壁畫前半部分帶有濃厚的神話傳說內容,有的還保留了很多史前的傳說。直到西漢司馬遷寫出《史記》,他在史記卷二對夏作了記述,夏似乎從神話傳說中脫離出來,作為一個中國最早朝代的信史而被確立。
1990年10月16~19日,綿陽、北川先後召開了四川省大禹研究會籌備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大禹142代孫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姒元翼、北京圖書館外采部副研究員黃登培、浙江紹興大禹陵文管所所長陳觀榮等50多人。到會的省內外專家學者用大量史實,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三個問題: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二、禹生石紐在北川;三、弘揚大禹精神意義重大。
后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起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嗖」的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裏罵道:「混賬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后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開大禹,又要張弓搭箭。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后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禹為鞏固統治,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當地百姓對他很尊敬,並給予禮遇。他沿途問人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
大禹究竟何方人氏,一時變成了不可解的謎團。這時,他不被認作為神,而是一個有著出生地的普通人。
上帝得知鯀的屍體3年不爛,十分驚駭。他害怕鯀變成精怪來與自己作對,於是,又派了一位天神,並帶了一把寶刀「吳刀」,吳刀砍下去,鯀的屍體被剖開了。這時候,突然跳出來一條虯龍,它頭上長有一雙鋒利的角,在地上盤曲騰躍,一眨眼間就飛到了雲彩之上。這就是鯀的兒子禹。
讓人生疑的是,一代賢君,怎麼會因治水不力就治他的死罪?何況鯀是大臣們推薦他去治水的。他勤勤懇懇、從不懈怠,只是沿用常人的方法,沒有找到更科學的辦法,處死他,這其中是否有權力的算計與爭鬥?何況鯀真的只會堵,笨到如此的程度?
我在山下的老腔里
青州顯然已經到了大海邊,司馬遷記述的大禹治水的範圍早超過了上面所說的六山與四瀆所闡釋的範圍,而是《禹貢》中的「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了。這也才能解釋大禹為什麼會在浙江的紹興召開慶功會,並埋葬在那裡。我們總抱著落後的眼光看待古代,以為那時的社會如何原始,結果常常犯下無知的錯誤。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那些華麗的絲織品、金縷衣,現代人嘆為觀止,難以想象。許多古代出土的金飾,其繁複奢華,精密細膩,可用輝煌奪目來形容,毫不誇張,那種富麗堂皇,遠比現代人奢侈。
我在雲台峰轉悠,平原上起了一層薄薄的藍煙,過往的歷史都在這塊腳下的土地上出現又消失,大地卻是那麼平實又具有無窮無盡的魔力,那麼活生生的一幕幕被她納入自己平靜的土壤里,永遠這樣寧靜,永遠跟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彷彿只有眼前的現實才是一切。而眼前的景象恰恰最不安定、變化不居。什麼才是真實呢?眼前的黃河聽不到它半點聲息,也看不見它翻騰的波濤,只有凝固的一線岩石一樣閃著銀白之光,彷彿定格在時間之中,與退守到歲月深處的歷史一樣遙遠了。那個遠古的身影,即便黃河俯瞰,也只是徒勞地打撈。面對蒼茫大地,一時情感難抑,一路輾轉,我寫了如下的詩句:
憑藉著鋼鐵的包裹
又如《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有這樣的記載: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這則傳說雖有鬼神之氣,但卻合於信史。大禹娶塗山之女確有其事,如何娶的,在各種傳說版本中情形也大致相同。如《呂氏春秋·音初篇》有這樣的說法:「禹行水,竅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另有這樣的說法「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楚辭·天問》洪興祖補註引《呂氏春秋》】。
【熊育群:廣東文學院院長】
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匯合,又向東與伊水匯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近代疑古之風曾一度盛行,有個別學者質疑是否存在禹這個人。著名學者顧頡剛竟然考證出禹是一條蟲,這當然受到當時的史學家的批評,如柳翼謀等人的指誤。https://read•99csw.com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靠近甸服100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200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外300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
青草不分古今蒼翠如新
秦川之上的寒流
對岸的年輕人是后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就問道:「你是誰?」
關中大地依然玉米抽穗
黃河之浪永遠抵達不了神的高度
天下從此從水的夢魘中解脫出來,共享太平。
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
在青州堣夷賓士之後,淮水、淄水也被疏通了。
天底下唱一聲蒼涼
在如此巨大的土地上治水,大禹的蹤跡到達過如此廣闊的地域,在一個交通落後的年代,大禹一定要追求自己的速度。《史記》寫道:「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他在地上行走時就乘車。尚不知他那時的車是什麼樣的車,但一定是比人走路要快的車。他在水中行走就乘船,說明那時已經發明了船,船的古老歷史,說明的是夏朝也許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落後,一些基本的東西已經出現在生活中了。他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齒的鞋——木橇、鞋,這些足以證明以上的推論。至於科技方面,《史記》提供的有:「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他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這些已經十分先進了。4000年前,如果這些記述是真實的,中國古代的文明當是十分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當不是一句虛言。
1992年3月,研究會赴河南鄭州、禹州、登封、偃師,山西夏縣等地考察,到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和夏縣禹城遺址實地考察,發現禹生中原的說法只是民間傳說,缺乏史料證據,中原諸地的地方志一致記載為「禹生西羌石紐」。7月2~5日,首次全國「大禹及夏文化研討會」在北川召開。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向玉帝討教治理黃河的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幅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也許,現在的大禹與夏朝的大禹相去甚遠,這個大禹是夏朝以來所有朝代的人共同編改、創造出來的一個神話。大禹其實是一面鏡子,對於大禹的不同解說,反映的恰恰是那個年代的精神鏡像。不相信公而忘私,不相信英雄,不相信艱苦奮鬥、造福萬民的奉獻精神,不正是當今某些人唯利是圖的慾望的最真實的精神寫照嗎?
《孟子·滕文公下》中又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人類最初的記憶,對於自然,總是充滿恐懼與無邊的想象。東西方民族都有與洪水有關的神話與傳說。在那個已經遙遠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那個洪水滔天的年代是否是自然世界真實的圖景?滔天的洪水給人類帶來了怎樣的生存危機?人類對於水的恐懼從此永不消失,幾乎人類的生存史就是與洪水搏鬥的歷史。拯救世界的英雄都從這滔滔洪水中升華出來。
一把一把刺進岩石的刀
山的高度俯抱河的蜿蜒
有一次,舜帝問四岳:「在你們中間,還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我想讓他來擔任要職。」大家都說:「伯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這些部族首領又把禹給推舉出來。舜這一次沒有反對,甚至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他說:「嗯,好!」然後就命令禹說:「你去賓士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欲謙讓給契、后稷、皋陶這些大臣。舜便說:「你還是快去辦理我交給你的事情吧!」
五千年的亡靈都在一個人的喉嚨里嗚咽
疏導的九條大河是:把弱水疏導到合黎,弱水下游則讓它流入沙漠。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這樣的描述:「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是因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然而,這樣一個不為文字記載的朝代,一個與傳說混為一談的遠古,一些神秘的事物永遠隱沒在歲月的深處。無論我們怎麼研究、怎麼尋找,沒有考古的發現,都是徒勞的。我們為了各自利益的所謂研究,都是過去史料的生拼硬湊。我們並不知道《山海經》這樣的奇書,它出自哪裡?像堯、舜這樣最初的帝王,留下了美好的傳說,給權力賦予了善的色彩。他們禪讓的開端被後人讚美,卻永不再現。在那個原始的社會裡,他們日常生活全然被記憶抹去了。像夏朝這樣被歷史確認的朝代,卻再難尋覓它的蹤跡。禹的事迹在大地上風一樣飄揚,卻超出了人的能力的限度,只有神的能力如白日夢一樣進入人類的精神世界。這一切都在一個時代的命名中成為遙遠的歷史,新石器時代因為文字的缺席,像一團,只有朦朧的光芒劃過。
古時候,華陰潼鄉一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聽說人喝上100天水仙花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馮夷找水仙花要常渡黃河。他喝上了九十九天水仙花,還差一天就成仙了。但最後一天,馮夷過黃河去找水仙花時,突然河水猛漲,他活活被淹死了。
六朝人在《拾遺記》里寫到大禹鑿龍門的故事變得十分神奇了:「禹鑿龍關之山,亦謂之龍門,至一空岩,深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乃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含夜明之珠,其光如燭。又有青犬,行吠於前。禹計可十里,迷於晝夜。既覺漸明,見向來豕犬,變為人形,皆著玄衣。又見一神,蛇身人面。禹因與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列于金板之上。又有八神侍側。禹曰:『華胥生聖子,是汝耶?』答曰:『華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簡授禹,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量度天地。禹即執此簡,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華陰老腔撼動心魂
冷凝天地一瞬的虛像
有關他的出生地有多種說法。作為夏部落的起源地,多數學者依據文獻記載,根據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考古資料分析,認為夏族起源當在河南嵩山周圍的伊、洛、潁、汝河谷平原地區;也有不少人認為山西南部古稱「夏墟」,這裏還發現了頗具特徵的陶寺類型文化和東下馮類型文化,應該是夏族的起源之地;也有人根據對山東濰縣等地出土的周代尋氏銅器的考證,認為夏初夷夏接觸頻繁,且東方有夏之與國存在,因此早期夏人當主要活動於豫東平原與山東地帶;更有人認為文獻曾載「禹興于西羌」,「生於石紐」,於是,古夏族起源於四川西部也成為一說。
后羿隨大禹一同蹚過河。后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匯合,又向東與涇水匯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
那本不是最初的世界,但這是人類有記憶開始的世界,人類世界最早的記憶卻是指向洪水!地震、火山、乾旱、寒冷、瘟疫雖然可怕,但不至於造成觸目驚心的景象,這是以大地為巨型舞台的災難展示,滔滔洪水,天際橫流,樹木倒懸,堤岸崩塌,家園變成澤國,人或為魚鱉。人們對於天地的恐懼,有如螻蟻之面對江湖。
有一次,他們走到山東的一條河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了,一下子捲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被淹沒了,有些人在翻滾的水流中失蹤了。大禹的徒眾受了驚駭,因此後來有人就把這條河叫徒駭河【在今山東禹城和聊城縣一帶】。
人類早年對世界的認知,沒有尋找到現代這樣的有效途徑,於是,所有的事物都不在科學這條軌道上進入知識,而是蒙上了濃郁的神秘色彩,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詮釋,主觀臆想間,投射了一幅遠古的人類心理的圖像。神話成了歷史的記錄,主觀代替客觀,精神凸顯,成為古代的一種歷史。
多少人多少年的奮鬥,沱水、涔水疏導好了;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大禹定下荊州的土質為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卻定為上下,即第三等。進貢的物品琳琅滿目,有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石、丹砂,特別是可做箭桿的竹子箘簬和楛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此外,還有裝在匣子里的包裹著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酒在那樣的時代已經盛行,但酒的濃度可能不高,酒糟與酒液混在一起,喝時還要用東西去過濾】,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朝廷有時還命令荊州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這大龜不知是吃還是用於祭祀?從後來中國人對於龜的態度,極有可能是把它當做神物,進行祭祀。畢竟到了長江,進貢的水路要麻煩一些,路線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要轉行一段陸路,然後再進入黃河流域的洛水,然後轉入南河。
驚世的波濤變成了絲綢的質地
……
地下的兵馬
季節和月份埋葬死亡
第三州就是青州。青州定下的貢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谷地生產的絲、大麻、錫、松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裡進貢畜牧產品,還有用筐盛著用來做琴弦的柞蠶絲。進貢也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
依司馬遷所記,大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這是第一州。冀州所在,滄海桑田,早已匿跡。文章記述了冀州的土地特徵,這裏的土地呈現出沙一樣的白,而且鬆軟,可能是黃河的沖積區吧?因此,這樣的土地是不錯的,起碼屬於中等,即第五等。不知什麼原故,這個地區從此要交第一等的賦稅。
殺死這樣一個為民治水的人,還得到人民的擁護?這一定是殺他的理由被篡改了,或是編織了最早的莫須有的罪名,鯀是中國第一個有冤情的人。或者,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根本上就是妄加於群眾頭上的謊言,事實被人歪曲了。鯀是一個悲劇人物,是第一個歷史之謎。
我銀須飄揚,學做道家
青州位於大海到泰山之間,這裏的土地也呈白色,卻十分肥沃。但到了海濱一帶,土地寬廣,一望無垠,但大都是鹽鹼地,呈現出荒蕪一片的景色。但不是鹽鹼地的土地屬上下,即第三等,因此,青州的賦稅定為中上,屬第四等。
神的歡愉天空之上不著痕迹
歷史的真相常常撲朔迷離,有時甚至完全相反。堯的禪讓,自古並非沒有異議,戰國時代的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記載:「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見。」《韓非子·說疑》也有「舜逼堯」的記載。《廣弘明集》引《汲冢竹書》:「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呂氏春秋·行論》則說出了舜殺鯀的另一因由:「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帝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
司馬遷寫到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禹傷先https://read.99csw.com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這是人之常情。他走在父親踩踏過的土地上,回想起與父親生活的一幕幕,一定有難以抑制的悲慟。他治水也許帶著生命的恐懼,父親的死也許就是他的前程。這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的死是那樣真實,抬頭之間就能看到那個結局。他的不顧勞累,他的苦苦思索,特別是他在外面生活了13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都可能有父親慘死的陰影在壓迫著他,讓他不敢有半點懈怠。因此,司馬遷寫他「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一個「不敢」道盡多少辛酸。這是一個註定要捨棄親情、孤獨而寂寞的人,先是失去了父親,後來因趕著挖通河道,化為熊身,終於把妻子也嚇得變作了石頭,失去了愛人。他只得向石頭求一子。為了完成這個沒有人完成過的治水大業,他甚至「致孝于鬼神」。
風吹草低
如鹽在海
大禹連戀愛的時間也沒有。家庭生活呢,也同樣糟糕。三過家門而不入,成了中華民族的名言,顧大家舍小家,成了一種高尚人格的象徵,代表了吃苦耐勞、克己奉公、忘我精神。直到如今,表揚一個人,仍然熱衷於說他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忙得顧不上家庭,談戀愛的時間也沒有。這種忽略個人、犧牲個人的價值觀其實是不人道的。大禹這樣做也許有他的苦衷,父親的死對他是個無形的壓力,他只有以性命相搏才能保全性命。但一個這樣的英雄人物,他在中國歷史的源頭、文化的源頭成為榜樣,對中華民族倫理道德、品格、潛意識、文化等等,有著巨大的影響,它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4000年過去了,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居然一成不變,奴隸社會的標準還用於后工業社會的現代人。人類觀念的改變是不是真的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巨大?
五千年的冤屈都在一句唱腔中吼出
大禹的家庭生活廣為人知,並成為一個悲劇:「禹治鴻水,通GFDA1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這裏鴻水可能就是龍門泛濫出來的水,為儘快開挖GFDA1轅山,大禹化作熊,以掌刨挖。為節省吃飯的時間,他與塗山氏商量,她送飯上山,以擊鼓為號。沒想到,有一天,一塊石頭掉下擊中了鼓,還沒到吃飯時間,塗山氏聽到鼓聲就送飯上山了,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是一頭熊,嚇得往山下跑。大禹見塗山氏嚇成這樣,慌忙去追趕,塗山氏更加慌亂了,變作了一塊巨石。大禹對著石頭急切地喊:「還我兒子,還我兒子!」塗山氏已身懷六甲,只見巨石裂開一道縫,禹的兒子啟從石中誕生。
現在最大力宣傳禹的出生地的是四川,四川汶川縣的石紐村被認為就是大禹的故鄉。
岩石的階梯觸摸存在之痛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了!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在一匹馬的蹄痕中
飄然如飛
龍門治水,韓城史筆,臨潼歌舞,驪山烽火,
洪水是怎樣泛濫起來的?也許古人腦海里會不斷浮現這樣的追問,但古籍中卻找不到明確的記載。《淮南子·本經篇》說是由於共工「振滔」起來的,「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經篇》】。人們那時只能把一切歸因於神。共工就是這樣橫行霸道的神。
山麓之北
禹也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干最苦最髒的活。
它們恆定堅硬祼露強力
《越絕書·外傳記地》有這樣的記載:「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司馬遷20歲出遊就選擇了江南的會稽山,上面類似的文字他也一定是讀過的。在那部皇皇巨著里,他寫自己20歲的出遊,只談到兩個人——大禹、孔子,他「探禹穴」、「觀孔子之遺風」,他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然,以及可為之時的堅毅,他的「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竟是在受了那樣的酷刑與侮辱中完成的,這分明有兩個人的影子,他們代表了司馬遷的某種精神嚮往。
大禹領導的治水在雍州便是將弱水整治好,讓它向西流;引涇水匯入渭水;引漆水、沮水匯入渭水;導灃水匯入渭水。開通荊山、岐山的道路,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在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上也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了都野澤一帶。三危山這樣的地方也可以住人了。三苗族看到這一切大為讚歎,他們開始順服於禹。
《孟子·滕文公上》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寫大禹時,充滿了崇敬的感情。他寫過大禹后,後人從此以之為藍本,大禹的形象不再游移,他的歷史地位在他的文字下鋼鐵般穩固。因此,2000多年前的他對大禹這個人是堅信不疑的,對龍門為大禹所開也是堅信不疑的。
幾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經過了治理,主要的道路也開通了,從此九州一統,四境之內都成了可居可耕之地。九州的土地好壞也評定了等級,賦稅等級也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評定好了,各地都能按照規定進貢納稅,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也治理得很好。四海之內的諸侯開始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禹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禹告誡大家:「要虔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背我天子的各種措施。」這時候的禹權傾朝野,達到了巔峰。與他的父親鯀比起來,成功與失敗,猶如天壤!
《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都寫到,堯在年老力衰的晚年,感到自己不能繼續勝任聯盟首領之職,於是開會討論繼任者的問題。在聯盟議事會上,堯推薦的人選是四岳而不是舜。四岳認為自己能力低下,害怕有負重託,推卻了首領一職,大家這才推薦有虞氏部落的舜擔任此職。眾人的意見是,舜作為堯的副手,先要經過各種考驗,然後才能接班。3年後,堯認為「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禪讓。正是在這3年試用期間,舜把鯀給殺了。
震澤地區因為水患解除,也獲得了安定。南方物產豐富超過了北方,揚州進貢的物品多種多樣,有三色銅、瑤、琨等美玉和寶石,有竹箭,還有象牙、皮革、羽毛、旄牛尾和島夷人穿的花草編結的服飾,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貝形花紋的錦緞,特別是南方才產的橘子、柚子,受到了歡迎,朝廷常常下令進貢。為防止它們腐爛,還得想辦法包好。進貢的水路第一次進入長江,貢品先進入大海,再從長江進入淮河、泗水,而後進入黃河。那時的海,就挨著現今的揚州。宋朝時,在泰州建望海樓,泰州城裡就可以看海,而今滄海桑田,大海已往東遠遠退去,望海樓已無海可觀,到處是炊煙四起的平疇。夏代的統治就到達了長江流域,中國的第一個國家竟如此巨大,如龐然大物,雄踞東方。歐洲那時還是一片荒蠻之地。
階梯一樣踏過
堅固的大地呈現傾斜的假象
冰涼的石英,礦物的花束
洪水退去后,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洼的地方種植水稻。他不僅治理水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在頌揚禹治水的功德時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賓士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
進貢的物品都是中原產的漆、絲、細葛布、麻,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細絲絮,有時朝廷命令進貢一些制玉磬用的石頭。進貢的水路也方便,經洛水便進入了黃河。
又有歷史學者紀連海在電視上宣稱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禹與女子瑤姬在治水過程中相戀。他認為瑤姬將傳說中寫有治水妙法的「紅寶書【丹玉之書】」作為定情物獻給大禹,因此確認大禹在當時「走婚」習俗下,已成為她的丈夫。而大禹則編造出「巫山神女瑤姬」協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欺騙髮妻,因而羞於面對妻子,故三過家門而不入。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在黃河流域,一個古老的部落,聯合10多個部落,自稱為夏。到唐堯、虞舜時期,夏族一位叫禹的人,獲得了帝位,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卻只有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帝王為萬世景仰,頌傳不衰。
現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戶多為姒姓,就是禹的後代,如今已傳至144世。紹興成為人們祭祀和瞻仰大禹的聖地。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長謝興鵬痛斥其為無稽之談,他說瑤姬為傳說中王母娘娘的女兒,屬於神,故無法與身為人類的大禹相戀。
我用秦腔八百里呼喊
上個世紀80年代,山西夏縣禹王村的晉義忠、續致中、董志清、史炎盛四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發收集整理夏禹史料。他們考察了夏陵墳冢、禹廟青台、肉林酒池等禹王城遺址,尋找出了「大禹幣」等珍貴文物,查找到6塊有關大禹的碑記,整理出了山西省第一份有關夏禹的史料手稿《禹都略考》,其內容包括大禹生平簡介、夏縣的來歷、禹王城的來歷、禹王廟的來歷等,還收集整理了4篇有關大禹的民間故事。
禹因治水又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女人。
「禹怒,召集百靈,授命夔龍,桐柏等山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商章氏、兜盧氏、黎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濕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西部漢子的高腔鏗鏘如鐵
陽光或陰雨天閃耀著黃色之光
大禹治水的故事從發生時起就開始流傳,越來越變得神奇,漸漸成為神話。這寄託了後人對大禹的崇敬,也寄託了一種共同的心愿。在歷朝歷代的書籍里,關於大禹的傳說,零零星星,像不熄的火苗,向著下一代傳遞,勾畫出那些久遠而又神奇的細節。
舜帝這時面對大禹會是什麼心情?水患解除了,鯀的兒子安全歸來,威望達到了頂峰,甚至超過了自己。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治水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大禹做到了,並因此而成就了一番事業。他開會表彰禹治水有功,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做文綉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功勞太大了!」於是,舜賜給了大禹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玉圭。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疏導沇水,向東流為濟水,流入黃河,兩水相遇,聚集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匯合https://read.99csw.com,再向北流入大海。
這時期是冰河時代後期,洪水是毀滅世界的強大力量。堯舜時代的這一次洪水,在大旱之後發生,22年不退。暴雨一天天下著,天昏地暗。大地上一片汪洋,幾乎難以覓到土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這些衣不遮體的人,臉上寫滿了哀愁與苦痛,一群群在水中漂流;山上,那些洞窟里擠滿了這些無處藏身的人;水中央,那些大樹上,一個個窠巢是人用樹枝搭起的窩。為了活命,禽獸也與人爭奪地盤。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看見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他英武魁偉,河伯就喊:「喂,你是誰?」
雍州的積石山是否就是如今的積石?這一帶已到了如今的青海,是青藏高原到隴西黃土高原的交界處,黃河從西南高地向東北低地流,40公里便從雷積山的海拔4218米落到吹麻灘的海拔2230米,河流湍急可想而知。溝谷山樑的地貌一路承接了從青稞小麥到洋芋胡麻的轉換。青海的孟達峽與甘肅境內的積石峽,的確峰巒突起,兩山夾一水,雄關峻極,數公里的峽谷都是絕壁懸崖,刀削斧劈。開鑿這樣的河道如果沒有神力該如何動手?

最後石梯上,星空旋轉
大禹治水的想象

英雄山上的黃河
后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后老漢如何講,羿就是不讓他去找河伯。后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大禹治水以疏為主,也並不排斥堵。疏是根本方法,堵是根據實際情況而用。
女媧之石泄露神的意志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我受命于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瞳仁里靈魂的躲閃
鯀被殺之地叫羽山,它在北極之陰,一個太陽永遠也照不到的地方。傳說山的南面是雁門,那裡有一條神龍,叫做「燭龍」,生有一副人臉,它身子長達1000多里。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始,就盤踞在此,它的嘴裏永遠銜著一支蠟燭,用來照明。人們傳說中的幽都就在羽山附近。
大地的秘密在天空之上
再如《太平廣記》【卷四】中的一段傳奇:「禹治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土伯擁川,天老肅兵,功不能興。
由於大禹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膚晒黑了,手上也長滿了老繭,腳底布滿了血泡,連腿上的毛都磨光了,束髮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顧不上收拾。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
不久,他又封禹為伯,以夏為其封國。
暈眩的額頭讓肉體震顫
這也是後人想象的文字。但這樣的文字卻影響了歷史。司馬遷出生在大禹治水的關鍵點上——韓城。《韓城縣誌》寫到韓城與龍門遙遙相對,「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司馬遷在《史記》的自序中寫下「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呂氏春秋·愛類篇》中的文字他一定熟讀過。韓城城南的芝川鎮司馬嶺的土山上,仍存有司馬遷祠與墓。「高山仰止」四個大字與蒼松翠柏,襯出的是太史公山河巍峨一般的氣概!從這裏可以俯瞰龍門過後的黃河,蒼蒼茫茫的一派闊大。也許正是這樣的氣才養出了一代太史公。「遷生龍門」含有多少自得,龍門即是禹門口。
最後一州也就是第九州雍州,位於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這是黃土高坡地帶,土地一片黃褐,土質極其鬆軟,土壤乾燥而肥沃,屬於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
用我無處休眠的手觸到孤獨的岩石之光
龍門是黃河出晉陝峽谷的最後咽喉,龍門山與梁山相距僅100多米,汛期河水暴漲時,水由北至西受西岩阻擋而折向東,又遭東面石壁攔截,浪疊數丈,「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寫的正是這一景象,數里之外就能聽到黃河撞山斷門的巨響。「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西流好像就是奔龍門而來的,一個「觸」字是何等的急切。《禹貢》、《漢書·溝洫志》、《水經》都言之鑿鑿,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酈道元《水經注》則說「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再加上司馬遷自幼生長於龍門,聽著大禹鑿龍門的故事長大,他把這一切當信史寫進了《史記》,相信2000多年前的龍門人也是深信不疑的。
感受一座山峰的永恆
我在秋天和冰雪中間
漁陽鼙鼓的喑啞
一聲吶喊一件落下的遺物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那些血脈賁張的手臂

汶川縣誌記述一碑銘:「縣南十里許,名飛沙關。山頂有石紐刳兒坪,相傳即禹誕生處。」民國二十九年,國府監察院長於右任,古稀之年,不辭跋涉之勞,親來汶川,訪尋禹跡,寫有一詩:「石紐山上沙尚飛,刳兒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跡從何得,蹀躞荒山汗濕衣。」
神話版中,鯀的死卻是他因為沒有等待天帝的旨命,盜竊了天帝的寶物息壤去治理洪水,惹得天帝淫|威發作,怒氣衝天,叫出一個火神祝融,把鯀殺死於羽山。「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龍,以入于羽淵。」【《國語·晉語八》】
這些像是從禹的實際行動中升華出的神話。也有一些純粹的想象,禹只是一個題材,大禹作為一個神,使得中國的神話與傳說更加豐富多彩。這正如《屍子輯本》中的「禹治水,觀于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又如《荀子·成相篇》中的「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
在一個民族的語言內
最冷的風翻越不了石英的寒
《史記》里記述:他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這已經是一個帝王的作為。
大禹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工程。這壺口讓人想到黃河著名的壺口瀑布。但4000年前的地名能流傳的又有幾多?
地上的河流平原上改道
北川縣經過幾年研究,編印出了《禹生北川》一書。
第五個州便到了揚州。揚州在淮河與大海之間,這裏明顯地土地濕潤了,出現了竹林,竹林只在靠近長江一帶往南的地方才有生長,大禹已經到了長江流域。這裏的竹讓人想起鄭板橋畫的竹子,那形態瘦硬剛勁,是南方清秀的風骨。這裏的揚州如果是現在的揚州,那就是鄭板橋的家鄉。彭蠡匯成了湖泊,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此入海,南歸的鴻雁也在這裏棲息,起起落落,在晨陽夕暉里展翅。繁茂的草木遍地瘋長,已是滿眼皆綠。但田地卻被定為了下下,是因為還不懂得種植水稻嗎?濕潤的土壤種植小麥肯定是下下,屬第九等,賦稅也只好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時可居第六等。畢竟靠近南方了,北方人還不習慣於南方的荒蠻,這荒蠻也許是高大的遮天蔽日的樹木與連天的荒草吧。隨後的幾千年裡,中原人都把長江以南的地區斥為「南蠻」之地、濕溽煙瘴之地。作為漫長的農業文明古國,南方的農業與北方大相徑庭,一個是旱地里的種植,一個是水裡的種植。司馬遷寫到大禹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那時已有水稻種植,也許還不夠廣泛,要由益來派發稻種。但益的稻種又是從何而來呢?水稻的種植在多少年前已經開始?炎帝時期?或者更早?
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到南,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
第八個州是梁州,位於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這裏的土質是青黑色的,不算太好,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也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是第七等或第九等。沱水、涔水也流經梁州,它們疏通后,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蔡山、蒙山的道路也被修好,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
永遠的山峰下煙雲浮動
這大地之銀,華廈之始
「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聚繞,以數千載,庚辰以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喑啞的銅和鐵禁錮于石
「1.殷周之前中國當得有先住民族存在,2.此先住民族當得是夏族,3.禹當得是夏民族傳說中的神人」,最後他說:「禹與夏就文獻中所見者確有關係,此必為夏民族之傳說人物,可無疑。」郭老以邏輯的方式來論證禹,說法新鮮,卻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帝國鋒芒上珠露跌落
雍州的貢品是美玉和美石。進貢的路線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里。織皮族人居住在昆崙山、析支山、渠搜山等地,他們感念大禹的功績,與西戎各國一道歸服於禹。
侯服以外500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300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200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
帝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華山——西嶽神山
禹在鯀的肚子里生長著,3年裡迅速具備了神力,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鯀。
在大氣層間像土地遺落的種子
這個時期私有制的發展,建立在公有制之上的禪讓制開始遇到了挑戰。也許篡奪權位的爭鬥已經開始。到夏王朝國家權力形成,如果沒有武力篡奪反倒是難以想象的。
一輩一輩人的日月時辰
地處古中州的河南,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1977年11月,河南省登封縣王城崗遺址舉行了一次現場會。1992年,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開展了族史研究。1993年4月還組織舉行了大禹逝世4235周年紀念大會。並與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取得聯繫,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會長禹大奎派總幹事禹容均於1993年到鄭州與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聯絡,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派禹化興先生去韓國拜會了禹大奎先生。
北川似乎爭到了大禹出生地的正宗,但其他地方並不認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