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卷 長江卷 第30篇 堰塞湖泄洪紀實

第二卷 長江卷

第30篇 堰塞湖泄洪紀實

這段記載雖然是不完整的,並沒有反映出疊溪地震水災的全貌,但仍然可以讓人窺見當時災難的慘重,以及民國政府反應的遲頓和無力。還應該特別指出,乾隆時期的康定大地震和1933年的疊溪大地震,都發生在人煙稀少處,當時整個四川省的人口也比現在少得多,而2008年的5·12大地震震級更高,烈度更大,乾隆時大渡河堰塞湖的潰壩造成「漂沒者達十萬餘眾」,疊溪潰壩也造成十幾個縣遭災、兩萬餘人罹難,如今萬一唐家山堰塞湖潰壩,下游首當其衝的便是人口稠密的綿陽地區。據專家們預測,潰壩后約20米高的泥石流將順著山谷傾瀉而下,洪水將摧毀沿途的一切,4小時內到達相距不到100公里的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市,徹底摧毀沿途經過的所有城鎮和鄉村,130多萬人可能遭受滅頂之災,罹難人數將遠遠超過大地震,後果之嚴重真讓人不寒而慄!
從25日下午開始,武警水電和成都軍區組成的1800人突擊隊,便背著炸藥、雷管、鐵鎬、乾糧,從北川擂鼓鎮出發,徒步向唐家山堰塞湖艱難前進。從下午一直走到了深夜。實際上並不是「走」,許多地段不得不手腳並用地「爬行」和攀登。在被大地震摧毀的山區,根本沒有道路,頭上是餘震和滾石的威脅,腳下是地震形成的多條斷裂帶,較大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就遭遇了三次,而且他們的身上還背著20多公斤重的炸藥和一些別的搶險物資!官兵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天黑了,沒有星星,沒有月亮,漆黑的山谷間伸手不見五指,突擊隊只能靠著指北針指引方向,靠著手裡的電筒發出微弱的亮光……步步坎坷,處處陷阱,六個多小時后,26日凌晨零時35分,終於來到了堰塞湖的壩頂。
7時20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渠流量達到每秒377立方米,壩前水位為742.8米,而入湖水量為每秒110立方米,水位呈穩定下降趨勢。
隨著20多台挖掘機、推土機緊張地施工,又一條導流渠逐漸露出了雛形。隨著泄流的開始,越來越多的漂浮物擁堵著出水口,一塊塊炸藥被迅速組裝,雷管、起爆器聯結到位,幾乎每隔半小時就會響起「砰砰」的爆炸聲。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學院的爆破專家和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的官兵們說,在這裏進行爆破,炸藥的用量必須精確到克,必須既能粉碎漂浮物,又不會產生太大的衝擊波,以致震動周圍的山體,造成新的滑坡。
第二天,直升機又採取類似的方法把25名武警水電的搶險官兵運送到了唐家山堰塞湖壩頂。
從綿陽到唐家山空中距離只有短短的60多公里,但沿途多是高山峽谷,高壓線密布,飛機貼著山谷超低空飛行,萬一螺旋槳打上了電線,後果就不堪設想;再加上山區氣候多變,氣象條件複雜,當時又正值雨季,雷電、雨霧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著飛行安全;而飛行員進入這種陌生的空域后又沒有地面導航設施……因此,短時間內要在這裏開通航線,把人員、設備安全運到搶險現場,談何容易?
在人們焦急的眼光中,6月5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再次來到綿陽,在機場下飛機后立即轉乘直升機前往唐家山。
除了這些大的和較大的堰塞湖外,在河渠密布的四川,地震后許多地方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堰塞湖,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除了中央和省水利部門進行排險外,許多堰塞湖是當地水利工作者在第一時間,自己冒著生命危險進行處理的。
武警水電部隊政委賈方亮少將在進行戰前動員時強調,這次工程的施工難度前所未有,壩頂因山體滑坡形成,地形異常複雜而不穩定,要在上面修築出一條導流槽泄洪,並建造鉛絲籠護坡,初步測算,開挖的土石方約在7.5萬立方米左右,建造鉛絲籠護坡的施工量約在2萬立方米左右,更為嚴重的是,餘震隨時可能發生,而由於龍門山脈地區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都非常惡劣,對直升機的運輸也會構成嚴重威脅。面對種種不利條件,賈方亮少將強調:「只要人民有需要,武警官兵就必須排除萬難,奮勇前進!」
突擊隊上去了,但重型機械沒有上去,排洪搶險仍然無法進行。5月26日早晨,堰塞湖的水位已經上升到725.3米,距警戒線不足26米!從空中往下看,上漲的湖水似乎很快就要到達壩頂,廣闊無邊的堰塞湖似乎就要衝破大壩決堤而去。
據較場壩生還者述,地震前連日晴朗,是日尤熱,居民多在家午飯。忽聞霹靂一聲,四周頓時黑暗,地中崙侖聲與地上隆隆聲混雜,人被拋弄倒地,只覺飛沙走石,耳目口鼻皆為塵土所塞,近處地面到處裂縫,忽開忽閉,地殼傾陷,排牆似架上陳列書籍接次而倒,人不能移步,意志全失,如在夢幻中。約1分鐘地下侖侖聲停,但四周隆隆聲不斷。3小時后,塵霧稍歇,日已西沉,河山改易,城郭無存。疊溪城西側鄰河一部崩倒江中,一部陷落,一部為東側山上岩石壓覆,僅存東城門及南線城垣。城中房屋278所,僅存城隍廟斷柱頹梁及斷臂折腿的泥判官等。城中居民除城隍廟一塑像工匠及城北途中一婦女倖免外,有570人葬身亂石之中。僅有距城二三里在河西收割、交易鴉片的外鄉人保全了性命,他們中有傷者42人,因故在外者82人。震后難民返鄉,齊聚城隍廟殘址,揭幡招魂,哭聲動天,慘狀空前。
走水路?有人建議從堰塞湖上游用船隻往唐家山運送搶險人員,但經過偵察,發現上游的水面上有大量漂浮物——破損的屋架、折斷的樹木、死去的家畜乃至雜草等等,積成厚厚的一層,讓船隻寸步難行,而且上游5公里處還有一個巨大的山岩在不斷地滑坡……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
直升機降落在堰塞壩頂上,溫家寶來到泄洪渠的入水口仔細察看,看見湖水已經進入渠口,正在慢慢地向前推進。他向隨行的水利部部長陳雷等仔細詢問了有關情況后對隨行人員們說,在實地看了后,發現堰塞湖情況比想象的還要複雜,但是不管怎樣,必須儘早解決這裏的安全隱患,大批轉移群眾住在簡易帳篷里,天氣炎熱,時間久了,問題會更多。傍晚回到綿陽后,溫家寶親切看望了參加搶險的部隊指戰員和俄羅斯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機組成員,到三個安置點看望了轉移的群眾,在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指揮部看望了在這裏工作多日的水利專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疊溪發生7.5級強烈地震,有感範圍北至西安,東至萬縣,西抵阿壩,南達昭通。
隨著水流量的增大,又有一塊巨石露了出來,橫擋在泄洪渠中,影響泄洪,人工根本無法排除。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范曉光當機立斷,下令:「實施精確射擊!」一門82無後坐力炮和兩箱炮彈迅速部署到位,來自成都軍區工兵團的戰士楊濤濤摁下了擊火,炮彈帶著一條白色的尾煙準確飛向岩石,一聲巨響,岩石被粉碎了!水花飛濺處,泄洪的速度明顯加快了!
除了四川出現大型堰塞湖外,甘肅隴南市徽縣嘉陵鎮下游一公里處、寶成鐵路109號隧道段,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也使附近的山石滾入嘉陵江內,造成了嘉陵江上游水位猛漲,形成了堰塞湖,一個長約100米、寬約30米、高6至8米的大壩橫亘江中,威脅著上下游村莊、公路和鐵路的安全。
當天晚上,溫家寶在列車上召開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會議,專題研究處理堰塞湖的問題,決定成立唐家山堰塞湖應急疏通工程的前線指揮部,由四川省省長蔣巨峰任總指揮,水利部、武警水電部隊、成都軍區空軍的負責同志參加。會上溫家寶提出了處理堰塞湖的三條原則:一、主動處理,避免被動;二、立足於早處理,防止水量增大后增加處理難度;三、同時制定工程排險方案和人員轉移避險方案,確保群眾生命安全,確保部隊和搶險人員生命安全,絕不能再造成人員傷亡。
28日晚上到29日上午,一場大雨突降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工地,給搶險工作再次帶來很大困難。由於道路泥濘,空運進入工地的四台自卸車無法工作;直升機不能起飛,施工急需的物資和油料無法運進;特別嚴重的是,持續降雨使堰塞湖來水量增大,險情再一次加劇。於是搶險隊伍便以更大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投入工作,連夜冒雨作業,不少戰士連雨衣都沒有穿。從28日下午4時到第二天上午8時,便突擊開挖土石方1.9萬立方米,是自施工以來進度最快的一個夜晚。
與此同時,解放軍總參謀部通過衛星也發現了這個巨大的堰塞湖,並立即將情況向有關方面通報。
在堰塞體上修建機場和別的地方不同。機場的地面必須有一定的承重力,但是這裏的堰塞體是由爛泥、雜樹和垮塌的石頭組成的,平整出合格的地面十分困難。從21日到25日,25名武警水電官兵沒日沒夜地突擊,用最簡單的工具,清除淤泥、填平石塊、夯實地面、加固四周,終於修出了一個8平方米的袖珍「機場」,這個小小的機場可能創吉尼斯紀錄之最,但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險中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看來,唯一的辦法是開闢出一條「空中通道」了。5月22日在溫家寶出席的總指揮部會議上,已決定了由空軍負責打通「空中通道」。
6日下午,堰塞湖「攻堅戰」打響,已經撤出的武警水電部隊再次乘直升機進入,冒雨對泄流渠的出水口進行深挖,並再挖一條導流渠,以加快泄洪的速度。小小的一個堰塞湖壩體上竟集中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葛振峰、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范曉光、武警部隊副司令員息中朝和武警水電部隊政委賈方亮四位將軍。四位將軍從6日上午就進入大壩,一直在一線指揮部隊搶險。葛振峰上將是這次搶險行動的總指揮,他笑稱,這個「官」是自己向溫總理「要」來的,自己曾對溫總理說:「我對堰塞湖的水量和泄洪對下游的影響做過精確的計算,比較熟悉情況。搶險行動要涉及武警、成都軍區、濟南軍區等多支救災部隊,需要總部出面協調。我就不走了,留下來搶險吧。」
當天晚上,北川縣和江油市便撤離了近4萬人,以後又陸續撤離了3萬多人。
5月14日航空兵部隊在搶險救援工作中也發現了這一重大險情,並迅速將險情報告給國家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同一天,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中心的科研人員,在處理無人駕駛飛機的航拍數據時,也警覺地發現,在北川縣城附近的峽谷中,地震突然震出了一道大壩,大壩堵塞了湔江,形成了堰塞湖。
歷史的悲劇並沒有重演,在整個搶險過程中,沒有一個人傷亡。
從6月10日凌晨開始,被堰塞體阻隔了29天的洪水便從泄洪渠洶湧而出,12時30分,泄洪量達到最高峰,每秒6480立方米,以後便緩慢下降,洪峰順利通過北川、通口電站、江油、綿陽……匯入涪江,向綿陽市區奔流而來。通過北川通口河電站時,電站閘門全部打開泄洪;在詩人李白的故里江油市青蓮鎮曾出現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驚心動魄一幕,九-九-藏-書泄洪聲驚天動地,水霧高高揚起,村民們紛紛走出帳篷,跑到離洪水最近的地方,觀看洪水南去。15時15分,搶險指揮部解除了下遊河段的橙色警報,15時28分,洪峰平穩地通過綿陽,沒有形成險情。人們從住了十多天的帳篷里紛紛擁出,來到水流湍急的涪江邊,歡慶懸湖搶險的偉大勝利!
地處橫斷山區和龍門山斷裂帶的川西高原本是地震活躍區。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南發生7.5級地震。大渡河沿岸瀘定、漢源等地出現巨大山崩,壅塞大渡河,斷流十日。6月11日,大渡河潰決,高數十丈的洪水洶湧而下,河溝回水竟達數十里。以致樂山、宜賓、瀘州沿江一帶人民「漂沒者達十萬餘眾」。渾濁的江面上,洪水滌盪著田禾、樹木、屋架、牲畜……一具具衣衫襤褸的浮屍順江而下,在水面上聚集成串……洪水退後,田園盪盡,房舍成墟,餓殍載道,禿鷲撲向人的屍體……倖存的受災群眾扶老攜幼,號哭之聲晝夜不絕,流離之狀慘不忍睹。以致大渡河潰決下游,近一個世紀都人煙稀少,荒涼蕭條。
唐家山堰塞湖的排危除險工作,全國關心,世界矚目,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指揮下,經過18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搶險的成功,「創造了世界上處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但這個奇迹並不是偶然出現的。對堰塞湖危機的處理和對地震中其他的危機處理一樣,突顯了中國統一高效的指揮體制,科學務實的正確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以及「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搶險過程中,國務院總理曾兩次親臨現場並兩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搶險方案;解放軍和武警官兵頑強拼搏,被外電評價為「盡顯人性光輝和人格魅力」;來自水利部、中科院、長江委員會、四川省和綿陽市的各路水利、水文、氣象、地質專家群策群力,忘我工作,貢獻智慧;在疏散中20多萬老百姓秩序井然,有條不紊,沒有發生任何治安問題……這一切,都凸顯出中國的制度優勢和民族品格,贏得了世界的敬意。
然而,僅僅空中觀測仍然不夠,實地勘察仍然是制定搶險措施必不可少的依據。經研究,21日上午,兩架載有20餘名水文、觀測專家和武警水電部隊官兵的直升機再次直赴唐家山,冒險進行實地勘察。由於唐家山堰塞湖壩體上無法降落,在距離地面一米多高時,飛機上的人員便逐一跳下。飛機螺旋槳颳起的氣流曾把很多人擊倒,但大家掙扎著站起來后拍拍身上的泥土便開始了工作。
25日上午,參与搶險的空軍某部直升機再次起飛,試圖打開一條吊運工程機械的「空中通道」,但厚重的雲層再一次阻擋了他們,飛機到安縣上空時探測到前方有雷陣雨,於是不得不返航。
經過專家們艱難的現場監測,唐家山堰塞湖壩體的順河長度約803米,橫河最寬處約611米,頂部面積約30萬平方米,全部由石頭和山坡風化石組成。截至5月21日下午5時,湖內水位為716.01米,相應容積為0.977億立方米,上下游水頭差為52米。
512大地震告訴人們,人類必須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大自然便會狠狠地懲罰我們。讓我們都記住《疊溪地震六十周年祭》一文中的那段話吧:「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天災莫測,人事宜工。願吾輩護生態,開富源……」是生存還是毀滅?怎樣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怎樣避免用破壞生態環境的代價來發展經濟?怎樣小心翼翼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這一切,確實是值得認真思索和落實的緊迫問題!
11時,泄洪渠潰口受流水的沖刷,寬達100米、深達11米,湖水浩浩蕩蕩地湧出,壩前水位開始下降了。到12時30分,水位進一步下降到732.5米。當天下午,水位降到720米至721米之間,堰塞湖的庫容從2.5億立方米減少到1.2億立方米,這是搶險方案中最希望達到的理想效果。原因一是水位降到720米左右後,隨著庫容的減少,對下游的威脅也隨之減少;二是水位降下後上游來水量與堰塞湖出水量達到平衡,基本保證了來多少水可以走多少水;三是泄洪渠底槽在720米以下為岩石結構,比較堅固,不易發生潰壩現象。
震後半月【9月8日午後10時50分】,四川省政府向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軍事委員會、內政部、財政部、賑務委員會發電報告震情,要求撥巨款,俾資急賑。
泄流渠中的水流量終於逐漸加大,從每秒2立方米提高到5立方米、10立方米……但是,直到6月8日晚上流量仍然只有每秒25立方米,與每秒115立方米的入湖流量差距仍然很大,湖面水位仍然在繼續上升,潰壩的危險並沒有解除。
這是又一個奇迹。
早在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四川召開抗震救災工作會議時就鄭重指出,要加強對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確保水庫大壩等重點設施的安全運行,防止發生次生災害。
與此同時,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也在緊張地動員群眾撤離。為便於群眾轉移,市區規劃了50多條撤離路線,最長的也不超過兩公里。26日前,把三種不同的疏散方案傳達到了每一個鄉鎮、村,每一個居民、村民。堰塞湖下游的幾百萬民眾,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和口頭傳達,了解了三套不同的撤離預案,明白了自己要往哪裡撤,跟誰一塊撤,走哪條路,上哪個坡,過哪座橋,上去后找誰安置……下游所有的城區和鄉鎮,都在醒目的建築物、電線杆或大樹上用紅漆畫出了明顯的標記:三分之一潰壩的淹沒線,二分之一潰壩的淹沒線,全潰壩的淹沒線……
決戰能取得勝利嗎?
5月23日晚上,經過緊張的研究分析和計算,堰塞湖處理方案完成。專家們根據堰塞湖潰壩將產生的後果,提出了三套預案:
在看望水利專家們時溫家寶說,我們一開始就制定了安全、科學、快速這三條處理堰塞湖的原則。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整個除險過程中,不能造成群眾傷亡,這是我們的責任。科學是我們處理險情應該遵循的方法,工程措施和避險措施都要按照科學規律辦。快速,就是要抓住時機,避免因時間拖得太久而帶來的更大困難。他強調,現在的關鍵就是要快。早解決比晚解決好,主動解決比被動解決好。時間拖得越久,湖水增多造成的壓力就越大,不安全因素就越多,新的險情就越有可能發生,受災群眾的安置和恢復重建工作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會後,前線指揮部指揮長蔣巨峰到現場辦公,再次強調溫家寶提出的「安全、科學、快速」三原則。現場會上與會的專家們認為,根據氣象部門預測,7月當地降水量偏多,汛期將至,如果潰壩疊加洪水,將造成更大破壞,必須採取主動措施,果斷消除隱患,越快越好。具體措施一是對泄洪渠里阻礙泄洪的巨石、樹樁等實施爆破,對泄流渠再次加深加寬,以便儘快實現泄流;二是在堰塞體左岸再開挖一條導流明渠,擴大過水斷面,儘可能讓兩條導流渠之間的堰體被淘刷掉。與此同時,對成綿和綿廣高速公路、寶成鐵路實施交通管制,確保分洪安全。
唐家山原本是一座植被茂密、崗巒滴翠的地方,但地震后,兩岸的山體像刀劈斧砍般被齊齊削掉,成了光禿禿的危岩。地震中形成的大壩也和一般水庫的大壩完全不同,高高低低,到處是爛泥和大大小小、有著尖尖稜角的石頭,裏面夾雜著折斷的樹木和荊棘,讓人沒有地方落腳。從壩頂走到壩底,從這頭走到那頭,都根本沒有路。專家們在陡立的巨石上、在倒下的樹木間、在深陷的污泥和鬆散的碎石沙土上,手腳並用地艱難行進,稍一不慎,就可能葬身湖底。不一會兒,全都大汗淋漓了。
為了保證唐家山堰塞湖在大部隊撤離後繼續處於良好的監控狀態,並記錄相關的水文資料,搶險指揮部在中科院專家組的幫助下,在堰塞湖上下游設立了四個觀測點。四川省水文局的四套寬頻無線監控系統,可以實時監測無人狀態下的唐家山堰塞湖水位變化情況。這種利用先進的高科技手段裝上的「天網」和「千里眼」,可以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對堰塞湖泄流后的流量、堰體狀況進行記錄,並迅速傳輸到搶險指揮部,包括北京、成都和綿陽。在指揮部只要輕點滑鼠,便可以接收到清晰的監控圖像,甚至可以看清堰塞湖中的水波。
5·12大地震後到5月下旬,根據航空遙感資料和專家實地調查,四川在阿壩、綿陽、成都、德陽、廣元、遂寧等6個重災市州、10條河流上已發現堰塞湖34處。其中水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堰塞湖8處,100萬立方米至300萬立方米的中型堰塞湖11處,100萬立方米以下的小型堰塞湖15處。後來調查,實際數量又大大超過,僅綿陽市便有堰塞湖55處。這些堰塞湖中,最大的三處是北川的唐家山堰塞湖、安縣的長屯河肖家橋堰塞湖和青川的東河口堰塞湖,而這三處中又以唐家山堰塞湖為最。
二零零八年六月十日
事實上,潰壩之痛在四川歷史上曾多次發生,近兩百多年來,大型堰塞湖潰壩的悲劇就曾發生過兩次。
經過武警水電部隊晝夜搶工,和上漲的湖水搶速度,從26日正式開挖到完工,水電部隊和水利專家們僅僅用了六天——較原計劃提前五天,一條長475米、寬50米、深12米的泄流渠便出現在唐家山堰塞湖壩體上。專家們說,這種速度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奇迹。
決戰唐家山的戰鬥已經打響。武警水電部隊、空軍、陸軍航空兵、成都軍區某集團軍、海軍陸戰隊分別做出應急部署,24小時不間斷地為排險施工進行準備。一支支具有專業技術素質的施工隊伍齊聚綿陽,一台台專用重型機械設備也在綿陽集中,80多台重型機械包括35輛推土機和15輛挖掘機都集結待命。但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卻擺在了大家面前:大部隊,特別是重型工程機械設備怎樣才能進入唐家山?
萬人空宅,靜候泄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實際情況再次出乎人們的預料:湖水並沒有在專家們預定的日子里從泄洪渠里流出。
英國媒體曾稱,「潰壩危機考驗中國工程師」,但受到考驗的豈僅僅是工程師們?它考驗著我們的體制,考驗著我們的領導和我們的人民。
2008年5月13日下午,正在廢墟上指揮抗震救災的北川縣縣長經大忠,突然接到了從漩平鄉逃出來的一位村幹部驚慌的報告:
由於帳篷不夠,許多戰士不得不在滿是碎石的大壩上露天和衣而眠。
但是,鑒於衝擊波、氣流及大流量可能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等無法事先模擬的一些因素,潰壩須撤離的人口還存在著不確定性,因此,從安全形度考慮,水利部領導建議綿陽市委應提前做好轉移群眾的預案,以免臨時發生不測。
全綿陽的老百姓都盼望著唐家山堰塞湖儘快泄流分洪,全國人民注視著唐家山,全世界的新聞媒體也注視著唐家山。
綿陽市安縣長屯河形成的茶坪鄉肖家橋九_九_藏_書堰塞湖,是地震后僅次於唐家山堰塞湖的、具有高危險情的堰塞湖,專家們對應急除險方案完成設計后,兩台推土機和100多名施工人員趕赴現場,進行了挖爆結合的施工方法,到6月6日,水位便明顯下降,到7日凌晨,已經完全排除了險情。
當時由於沒有停機坪,飛機無法在堰塞壩上降落,同時天氣又十分惡劣,到處霧蒙蒙的一片,能見度極低,從空中進行勘察有很多困難,但專家們還是盡最大努力,大體弄清了情況。他們認為唐家山堰塞湖是四川地震生成的30多個堰塞湖中最大的一個,由於唐家山山體滑坡和崩塌,大量泥沙山石便堆積在通口河唐家山處,形成了一座長800餘米、寬600餘米、高82米到120餘米、體積約為2000多萬立方米的大壩,將奔騰而下的湔江攔腰截斷……
經過15台重型機械26日的通宵施工,到27日早晨,唐家山堰塞體的壩頂已經被削低了3至4米,形成了一個20至30米寬、40至50米長的工作面。但湖水水位仍然在繼續升高,較前一天又升高了近兩米,水面距堰頂的埡口只有23米多了。27日下午,配合施工,實施了一次小規模的爆破,主要是炸斷壩側的大樹樁,為開挖泄流渠掃除障礙。
震后近1月,四川善後督辦劉湘始派成都水利知事公署技術主任全晴川等10餘人前往疊溪調查。10月9日,全等返茂縣準備將調查結果報告政府,請調民工疏通積水。是夜投宿大店古廟,晚間全晴川與老僧聊天,時聞河水巨吼,二人出門,水已上階,來不及呼喚入寢同伴,只得急奔山路逃避。瞬間,古廟沖走,此次調查者除全晴川外無一人倖免。
一座有2000多萬立方米土方的大壩它到底有多大?有人推算了一下,如果把這些土方築成1米寬、1米高的牆,可以築到2萬公里,相當於半個地球赤道的長度。
3億立方米的庫容在岷江流域僅僅次於紫坪鋪水庫,而1億立方米的洪水就足以吞噬一座人口50萬到100萬的城市!
如今,在成都到九寨溝、黃龍的旅遊公路旁,在高山峽谷間,堰塞湖還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海子」,這裏實際上仍是岷江的主河道,分為上疊溪海和下疊溪海,中間由一條長500米、寬40米的海溝相連接,上下海子全長近6公里,常年蓄水上億立方米。水面常呈深藍或墨綠色,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冷冷地顯得怪異而神秘。海子出口處十分狹窄,水流湧出,浪花飛濺,陽光下水霧生成七色彩虹。
武警水電官兵提前超額完成了任務,由於進展順利,經過周密計算和分析,工程放棄了預定的用炸藥爆破潰壩的方案,採用讓湖水隨著水位上漲自動地流入泄流渠,避免了爆破可能帶來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和問題。
在對堰塞湖進行排險的同時,水利部門還對全省受到震損的1800多座水庫分別採取了各種應急除險方案。特別對都江堰上游、離成都最近的紫坪鋪水庫,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都親臨視察,四川省領導甚至住到了大壩上,採取各種措施,確保了水庫大壩的安全。
12月7日,督辦劉湘派成都水利知事周郁如同督辦署上校參謀郭雨中率30餘人再去疊溪進行歷時5天的現場調查,中段海子積水部分已消,下段已無積水,唯大海子、公棚、魚兒寨海子居高臨下,倘潰入下游,必釀成災害。在各界人士資助下,23年1月成立疊溪疏水工程處,撥工程費1.2萬元。由郭雨中參謀負責,調集縣境民工500人,歷時4個月,初將潭水疏通。至此,第一期工程結束,並在點將台旁刻《疊溪積水疏導紀念碑》。
甘肅隴南市徽縣境內,大地震發生后,寶成鐵路109號隧道段山體滑坡,形成了堰塞湖。5月30日,經解放軍和中鐵十二局共同奮戰,實施爆破后,解除了危險。原計劃6月中旬疏通的109隧道和嘉陵江河道,在6月7日就提前疏通。
情況萬分危急。一份由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手寫的緊急報告送到了北京。黨中央、國務院審閱后,確定了「積極搶險,主動避險」的八字方針。胡錦濤總書記深夜給正在四川指導抗震救災的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打電話,要求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認真組織,精心安排,加強巡視,做好應急預案,科學決策處理唐家山堰塞湖險情,確保在緊急情況下不出大的問題。
從26日開始,搶險部隊便是24小時開足馬力,不間斷地爭分奪秒,晝夜施工,轟轟隆隆的機器聲響徹山谷,夜間,整個河谷燈火通明。由於氣象台預測的暴雨並沒有如期而至,空運的各種重型機械便迅速增加到80餘台。趁著晴好的天氣,搶險工作更熱火朝天。戰士們的工作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負責砍伐樹木、清除巨石,為重型機械的操作掃清障礙;一部分是重型機械的操作手,人停機械不停,駕駛著挖掘機分三段同時開工,開挖泄洪渠;還有一部分則是負責石料儲備,直升機運來了一批鉛絲籠,要用石料填裝這些鉛絲籠,然後堆積在泄洪口,以避免泄洪時水流過急發生問題。
經過反覆觀察,發現要增大泄流量,必須排除兩個障礙:一個是泄流渠出口處的彎部有一個突出的大石包;二是入口處中間有一個大大的漂浮體。這兩個障礙前一擋、后一堵,像兩個「大門閂」,擋住了流水。
晚上,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會議在列車上舉行,再次專題研究唐家山堰塞湖問題。
這天下午,張茂生率領機組人員再次起飛,運載了八名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和簡易施工工具前往唐家山。但是,途中雲層越來越厚,直升機只能拉高后在雲層上面飛行,到達堰塞湖上空時,根本看不見下面哪裡是山巒,哪裡是懸湖,哪裡有大壩,來回盤旋半個小時后,只能無奈地返回。
疊溪城以西松坪溝,以北平羌溝、平定關、鎮平,以南小關子、馬腦頂、大店、石大關等地均遭震災。有21個村寨全部覆沒,另有13個村寨房屋垮塌。縣城一帶房屋搖搖如扇,樑柱忽開忽合,屋瓦飛下,其震力亦有7度。據省震災委員會調查,此次地震震區共死6856人,傷1925人,損失房屋5108間,牲畜9678頭。縣境岷江沿岸田地損毀,有4970餘人無家可歸。大地震時,疊溪、大橋、銀屏岩三處,山岩崩塌,將岷江堵塞為三大堰,積水40餘日。10月9日下午7時疊溪堰崩潰,下游茂縣、汶川、灌縣沿江村鎮被水沖沒,又死2500餘人【不完全統計】,造成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地震水災。
6月10日早晨6時左右,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水量首次超過了入水量。
在會議上溫家寶強調,特大地震災害以後,次生地質災害仍然在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特別是懸在人們頭頂上的這個唐家山堰塞湖。採取工程排險與人員轉移避險的方式來解決堰塞湖隱患,這在我國抗震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的目標是在處理堰塞湖的過程中,絕不能讓一個百姓傷亡。要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果斷決策,對於可能遇到的險情,要研究和制定多種應對方案。他要求各個方面都緊急行動起來,密切合作,團結一致,抓住有利時機,採取果斷措施,制定時間表,儘快徹底排除險情。
1933年8月25日,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茂縣發生了7.5級大地震,隨著天崩地裂的巨響,當時茂縣的第二市場、被稱為蠶陵重鎮的疊溪——傳說中黃帝妻子嫘祖居住的地方,頃刻之間沉淪得無影無蹤,「河山易改,城郭無存」,疊溪城西側崩倒江中,一部分陷落,一部分為東側山岩石壓覆,僅存東城門及南城殘垣,附近21個村寨全部覆沒,另有13個村寨房屋倒塌,死亡6865人,受傷1925人。強烈的地震造成四周山峰崩塌,堵塞了岷江河道,奔騰的岷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40多天後湖潰決口,「怒濤洶湧,吼聲震天,十里皆聞」,一瀉而下的洪水給沿江的茂縣、汶川、灌縣【今都江堰市】及成都平原十幾個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沿江城鎮被洪水沖沒大半,淹死者不計其數,造成全國地震史上罕見的地震水災。
潰壩的危險迫在眉睫,能等待天氣好轉嗎?不能!
5月17日深夜,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永祥趕到綿陽,國家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也同期到達,與綿陽市領導緊急會商對策。綿陽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室徹夜燈火通明,經過各方面專家對衛星圖像資料和別的資料仔細研究后,決定繼續採取空中觀察的辦法,監測堰塞湖的水情。
於是他一面向上級彙報,一面派人到上游鄉鎮去,帶領老百姓向安全地帶轉移。
何謂堰塞湖?堰塞湖就是由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阻斷河流后形成的不穩定的湖泊,由於這些湖泊的堤堰並不是人工築成,是由亂石、泥沙、樹根等自然堆積而成,因此極不穩定,隨時可能「潰壩」釀成洪災,因而是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災害之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竟常常會超過地震本身。
站在堰塞湖壩頂環顧四周,像站在一座小山上,周圍山岩上的巨石和碎石仍然在不斷地滑落在湖水中,發出「嘩啦啦」的巨響,濺起陣陣水花和水霧,岩石落入水面的巨聲和餘震發出的「地聲」相互應和,隨著陣陣餘震,落下的山石更多,「轟轟隆隆」的聲音震天動地。
於是指揮部召開了緊急協商會議,決定對搶救方案進行重大調整,一是開挖導流渠的方案由過去以大型機械開挖為主,改為施工與爆破同時進行,並以爆破為主;二是人力和設備的進入從過去的空運為主變為空運與徒步運輸同時進行,並以徒步進入為主。一方面繼續伺機空投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到唐家山堰塞湖壩頂,繼續監測湖水水位;另一方面派出地面部隊,克服一切困難,強行向唐家山挺進。
據米—26的中方領航員介紹,「無論中方還是俄方,都是第一次在高原山區執行這種任務,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飛行吊裝任務。」「這次任務並不符合飛行標準。堰塞湖附近的山體最窄處相互之間間距不足100米,而米—26要求障礙物的間距在120米以上。而且湖面上空水汽氤氳,能見度常常不到500米,因此其實我們是在冒險飛行。」
然而,5·12這場中國30年來發生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不但奪去了許多人寶貴的生命,而且也徹底破壞了四川地區的交通和許多基礎設施,在千頭萬緒的救災工作中,決戰唐家山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在決策、技術和組織工作各方面都面臨巨大考驗……
疊溪地震遺迹今天已是研究地震水災的重要遺迹。在疊溪地震原址上,後人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著《疊溪地震六十周年祭》,文曰:「甲子一周,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天災莫測,人事宜工。願吾輩護生態,開富源……罹疊溪之難者千古。」
繼續前進,早晨五點,在跋涉十多個小時后,又發現了一個崩塌形成的50來米高的「大壩」和面積上百畝的堰塞湖,河水從「大壩」的縫隙中不斷地向外涌,有的河水已經翻過了「大壩」的頂部,而在大雨傾瀉中,水位還在繼續上升,山壁後面還在不斷地涌動著泥https://read.99csw•com石流……形勢萬分危急!
專家們測算,如果唐家山堰塞湖發生三分之一潰壩,僅綿陽市就會有近16萬人口被淹沒;如果發生二分之一潰壩,綿陽市將有120多萬人口遭到浩劫;如果全面潰壩,綿陽市將有130多萬人口在洶湧的洪水中遭受滅頂之災!
「機場」修好了,但天氣狀況仍然沒有好轉,接連兩天的陰雨和大霧,讓遠山近谷都隱藏在霧影之中,直升機仍然無法飛行。24日上午,濟南軍區某陸航團的一架直升機奉命運送五名搶險施工的指揮員到堰塞湖堤壩上去,當時天空仍然籠罩在一片霧靄之中,地面的情況根本看不清楚,特級飛行員張茂生駕機反覆盤旋后,終於剎那間在厚厚的雲層中捕捉到一絲空隙,立即採取單輪懸停的辦法,把人員和一些生活補給品送到了大壩上。
這已經是三天以來空中飛行無數次地受阻了。
由於堰塞湖壩體下端近日來陸續出現了十多處管涌,為了觀察管涌是否會造成潰壩的危險,指揮部決定,留下12名水電部隊的官兵在壩上繼續進行24小時監控。
而原有的疊溪城呢?只留下了殘缺的東城門洞、幾丈城牆、垮塌的城隍廟址以及一對石獅子和一個石碾子……
堰塞湖陷入危急之中。
在艱難跋涉八個小時后,到第二天凌晨兩點,他們終於找到了第一個堰塞湖。突擊隊員們不顧山水冰冷刺骨,馬上跳進齊腰深的水裡,利用漂木在壩上打開了一個泄洪口,降低了水位,排除了險情。
張年福吼了聲「上!」就迅速地把六個人分成兩組,分別沿著山壁爬上了「大壩」的頂端,然後用防汛繩把自己拴在岸邊的大樹上,再一步一步走進懸湖,尋找著水中最容易拉起的大樹。每找到一棵,便將繩子緊緊地綁在大樹上,然後退回岸邊,大家一起用力拖動大樹……溢水口附近的漂木被一根根拉起來又推下了壩頂,隨著溢水口越來越大,水流越來越急,隊員們的身體被急流沖得不斷晃動,互相攙扶著才能勉強站穩。
「堰塞湖」,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讓人們突然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專業術語,這是過去連一些水利行業人士都不甚熟悉的現象或「景觀」,它竟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高懸在災區人民頭上,這個「定時炸彈」隨時都在威脅著地震災區乃至非地震災區國家建設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但入口處那個「大門閂」卻更加複雜,它正在泄流渠的正中,遠看似乎是個漂浮物,但它的下面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卻弄不清楚。爆破組長李應東找來一些木板,綁成了木筏,士官陳貞彩和邱建波划著木筏靠到近處去偵察,才發現原來下面竟是一幢殘存的樓房。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制定了定向爆破與分散爆破、水下爆破與水面爆破相結合的方案,在爆破清除了水面的漂浮物后,採用了一個土辦法,用礦泉水瓶綁在一起作為浮漂,用兩根繩子控制浮漂的位置,反覆爆破四次,終於拔掉了這個「大門閂」,泄流量頓時增大。
5月20日上午,成都軍區陸航團特級飛行員姜廣偉帶領機組人員,受命運送水利地質專家前往堰塞湖。但直升機到達堰塞湖的壩體后,卻找不到可以降落的地方,反覆盤旋,反覆觀察,最後不得不冒險單輪強降在堰塞湖壩頂上的一個小土堆上——這是驚險的「空中雜技」,是對飛行員技術、勇氣和意志力的巨大考驗,稍一不慎或稍有猶豫,便可能造成機毀人亡的可怕後果!
唐家山原海拔高度約兩千米,地震時幾乎垮了一半,大量垮塌的山體和兩處相鄰的滑坡體裹挾著巨石、樹木、泥土沖向湔江河床,迅速堵塞了流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隨著來水的不斷增加,湖水的水量從1億立方米竟增加到3.3億立方米,被中外專家們稱為「世界之最」。5月14日水面面積是7.6萬平方米,而5月18日已迅速增至15萬平方米,附近的漩坪鄉和張家壩已全部被淹,隨著湔江以及附近的支流不斷向堰塞湖注水,堰壩經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由鬆散的泥土和碎石構成的堰壩極可能發生潰決,尤其是水位一旦達到壩頂時,隨著水流傾瀉而下,巨大的災難便會發生——下游眾多城鎮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130多萬人口頃刻之間便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地震時,廣元市青川縣東河口發生的泥石流,造成塌方千萬方、1000多人遇難,將青竹江、紅石河截斷,形成了三個相鄰的堰塞湖,庫容都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是四川省三個最大的堰塞湖之一,威脅著下游3萬多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這三個堰塞湖,省水利廳自5月14日起便派專家急赴現場進行探測,縣政府也特意設置了八個觀察哨。經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和廣元市領導和專家們共同研究后,決定採取自然溢出與人工疏導相結合的方式,實行分級消能的辦法排危除險,並請求部隊開挖一條泄洪口,以降低庫容水位,避免下暴雨時發生決堤的後果。5月17日,青川縣組織青竹江沿線的群眾進行了疏散撤退。6月4日,氣象預報5日到6日將有雷陣雨,局部地區會出現大到暴雨,於是在濟南軍區官兵的協助下,再次對6000多名群眾進行了緊急轉移。在轉移群眾的同時,濟南軍區猛虎師裝甲團用衝鋒舟將炸藥運到堰塞湖,然後由300多名官兵將8噸炸藥扛到大壩上,武警水電部隊對青川縣最大的堰塞湖石板溝堰塞湖連續進行了兩次爆破。在轟轟隆隆的巨響中,石板溝堰塞湖大壩上空升起100多米高的煙塵,終於使泄洪口拓寬了20米,湖水順利下泄,半小時后水位便明顯下降,解除了險情。
為了避免在大規模疏散時發生各種難以預料的問題,5月27日下午,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按三分之一潰壩的要求,在下游可能被淹沒的通口河,涪江沿線的遊仙區、涪城區組織群眾進行了緊急撤離疏散的演習;江油市青蓮鎮、西屏鄉等地也進行了唐家山堰塞湖二分之一潰壩的撤離疏散演習。包括拉警報、吹哨子、設路標、清人數、設調整哨,以及幹部帶領群眾扶老攜幼轉移到預定地點等等。隨著警報聲,西屏鄉50分鐘內,1300多人便緊張有序地撤離到離場鎮300米至1公里的幾座小山上。在這次撤離預演中也暴露出了許多瑣碎而又重要的問題,當天晚上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便召集各級各部門進行研究,對群眾提出的實際問題逐一拿出了解決方案,完善和細化了撤離預案,為以後的20萬人大撤離爭取了主動。
當然,為了徹底排除堰塞湖造成的險情,還需要做很多工作,以唐家山堰塞湖為例,專家們便有三種設想:一是繼續採取工程措施【不排除使用爆破手段】,把泄洪渠的高程降到710米;二是如果工程措施難度較大,壩體結構經勘測比較牢固,對下游沒有太大威脅,可以考慮在汛期中對壩體採取加固措施;三是可以考慮在堰塞湖的基礎上修建一個水庫。然而這些設想,都要等到水流完全穩定后,對堰體進行仔細的地質勘測,取得翔實資料,並經過多方研判后才能最終確定方案。
走陸路?通往唐家山的山路上游已經被淹沒,下游橋樑斷裂,道路變形,許多路段還被垮塌的山石泥沙堵死。
在疊溪城陷同時,西岸龍池村覆沒。龍池與疊溪崩下沙石將岷江堵塞,在河谷中橫成高100米的山脊。城北較場壩原與疊溪位一平台,震后,有一里之地陷落,至此不相連接。地震中,地面坼裂,縫中黃霧騰升,有5人為田中裂縫吞食。所有裂縫均順東側山嶺排列向南,闊0.4—5尺,縫中土呈階狀,深至寸、丈不等。最大斷層裂縫在點將台沿南偏西70°,西南延至江邊,長約200米,寬約20米,現存深度16米,其南降至5—6米。大震使群山狂崩,南至貓兒山,北起平羌溝,沿江山體破圮,嶙峋壘列。震后一二月中,每當狂風陡起,或微震續至,一石滾下,全岩崩塌。在大震中,銀瓶岩、大橋、疊溪三處崩倒最烈,因岩體堵塞岷江而形成三大堰壩,使黑水河與岷江交匯處以上江水倒流,銀瓶岩堰壩江水挾沙石倒涌。1小時后淹至沙灣,將該村震后殘跡蕩滌罄盡。沙灣驛堡建於明洪武年間,在疊溪以北10里,有居民80餘家,是日有馱馬200匹運貨至此打尖,又逢該地清真寺集會,絕大部分居民、客商都未逃脫劫難,計沙灣水災、震災共死300餘人,其中回族103人。猴兒寨當晚也沒於水底。8月27日,岷江水淹至普安殘址。9月6日湖水倒注至泉水岩,淹沒觀音廟。高山峽谷出現一片平湖,湖水隨群山旋繞,逶迤達12.5公里,最寬處達2公里,今稱之大海子。9月14日,大海子水溢大橋堰,攜泥沙碎石衝下,形成小海子,大橋旁被地震毀壞的新街及對岸觀音廟、水磨房、油房全部淹沒。9月30日,小海子水注入疊溪堰【今沙子河壩北道班上約1500米處】。該堰高達260米以上,堰頂超過銀瓶岩和大橋堰頂,故倒淹兩堰頂,使三海連成一片。10月7日疊溪堰水開始外溢,岷江復有細流,疊溪地震湖形成后,經過45天的蓄水,於民國22年10月9日下午7時許,因餘震觸發,松坪溝內公棚、白臘等海子水潰入,又岷江上游松潘地帶陰雨連綿,江水驟增,疊溪堰崩缺,積水傾湖湧出,怒濤洶湧,吼聲震天,十里皆聞,較場大店以上水頭高達20丈,潰流迅猛,于晚9時達縣城,11時達汶川,次晨3時達灌縣。沿途村鎮房屋、田地均遭噬剝。據統計,因水災縣境大店死亡24人,石大關死亡23人,長寧死亡21人,椒園死亡32人,大河壩死亡71人,全縣共沖毀田地2686畝,房舍729所,死亡340人【行商客旅尚不在內】;沖走糧食2579石,牲畜死亡2170頭;汶川縣沖毀田地353石,房屋346間,淹死牲畜2315頭,死亡483人;灌縣毀壞熟地4000餘畝,死亡1600餘人;都江堰玉壘關下的新魚嘴及飛沙堰均遭破壞。疊溪地震水災,引起了全社會關注,茂縣旅蓉同鄉會等社會團體紛紛向政府呼籲。
除了堰塞湖,四川還有1803座水庫在地震中受損,其中出現高危以上險情的水庫就有379座。而2006年在都江堰上游建造的紫坪鋪水庫大壩混凝土外層已經開裂,並且正在漏水。這個水庫庫容約11億立方米,地震時蓄水量為7億立方米,對落差達300米、處於四川盆地盆底的成都市來說,便構成了致命的威脅,有人形象地稱之為:「1000多萬成都人頭上頂著一盆水!」
「縣長,不得了哇!唐家山被震垮了,水關在上面流不下來,上午水就進了我們漩平鄉的街道,鄉政府辦公樓都被淹了……」
經大忠趕快來到了縣城廢墟旁的湔江邊,果然,昔日水面寬闊的湔江只剩下一股細流,而且流量越來越小。經大忠的心揪緊了——唐家山離北川縣城只有3.2公里,這裏出現堰塞湖,不但上游的幾個鄉鎮要被淹沒,而且一旦發生潰壩,巨大的洪水會挾雷霆萬鈞之勢傾瀉而下,下游鄉鎮和綿陽市區首當其衝,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泄流渠共設計了高、中、低三種不同的方案。高泄流渠口方案需挖土5萬立方米,中https://read.99csw.com泄流渠口方案需挖土7萬立方米,低泄流渠口方案需挖土10萬立方米。從泄流效果來看,低方案泄流量最大,最有利於保障壩體安全,但工程量大,施工時間較長,而且需要天氣良好。武警水電部隊領導經反覆權衡后,決定先採取挖掘量最大、保險係數最高的低方案,如果發生強降雨,則可能被迫採用中或高方案。如天氣情況正常,應急泄流渠將於10天之內突擊完成。
來自兩個集團軍的部隊、部分武警部隊、綿陽軍分區組織的民兵預備役部隊、總裝某基地的部隊迅速集結,按各自的任務區,在近300個安置點內搭起了兩萬余頂帳篷,並挨家挨戶走遍潰壩預案涉及的千余個村莊、近百條街道,動員群眾緊急轉移。
當天晚上8點鐘,唐家山堰塞湖壩前水位已經回落到719.48米,搶險按預定方案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下游130餘萬人民群眾的生命不再受到潰壩的威脅,得到安全了!
8級地震雖然過去,但是在山河劇變后,大自然的「躁動」仍然沒有完全停止。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民政部、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已經聯合發文稱:「汶川地震導致地質災害隱患點增多,繼續形成滯后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在今後幾年內將進入高度活躍期。災區天氣氣候複雜,生態系統多樣,自然環境脆弱,暴雨、洪澇等災害易發高發。」因此防災搶險仍然任重道遠。
唐家山堰塞湖應急處置工程終於按原計劃方案全面展開,人們期待已久的堰塞湖攻堅戰終於打響!
為了徹底掌握唐家山堰塞湖的具體情況,以便採取對策,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成立了水利組,派出工作人員和水利專家去現場進行水文地質資料的勘察和堰塞湖險情監測,並組織上游群眾火速撤離。5月15日這天,工作人員和水利專家們分六批向唐家山進發,一路冒著餘震的威脅,歷盡艱險,但由於山體斷裂、不斷滑坡,直到5月16日都無法到達壩頂,準確的水文、地質資料無法掌握。
這時,有人激動地唱起了《團結就是力量》,立即引起千人應和。《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聲響徹山谷,震動天地,在堰塞湖的水面上也激起了陣陣漣漪……
這天下午,水利部抗震救災前方領導小組組長、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和水利部長江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帶領專家又乘坐直升機到達了唐家山堰塞湖上空。通過四個多小時的空中仔細觀測,再次了解了壩體的情況。
24日下午,和張茂生機組一起,執行救災任務的還有兩架直升機,但也都被迫返航,有兩架運送物資的民用直升機和他們一樣,也不得不返回。
沿途寶成鐵路、輸油管線都安然無恙。
後來考慮第二、第三方案涉及的人口和淹沒的面積都相差不大,為確保安全,發布警報后,都按全潰壩的撤退方案執行。
從此,「零傷亡」、「不死一個人」便成為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方案的靈魂和核心,從軍方到水利部到地方政府,所有的工作,所有的細節,都以這三個字為最高準則。綿陽市黨政工作人員對公眾說,地震是天災,不可預測,堰塞湖則不同,是可以預測的,如果再發生傷亡,就是人禍,就是失職。
李林櫻
據不完全統計,這次疊溪地震水災共奪去了兩萬多人的生命,僅在都江堰寶瓶口打撈上來的屍體就有4000餘具,「岷江上游之精華,於此淪失殆盡」。1997年出版的《茂汶羌族自治縣誌》上曾以《疊溪地震水災》為名,記載了有關堰塞湖潰決的一些寶貴歷史資料:
但是,這種「空中雜技」並不能運送大量人員,更不能運送重型工程機械設備,必須開闢出一個臨時「機場」,讓飛機可以起降。
在人們的焦急中,餘震還在持續,堰塞湖的水位還在上升。
這樣的英雄行為,在巴蜀大地上數不勝數。
5月22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在地震后再次來到綿陽,剛下飛機即改乘直升機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實地考察。
6月1日凌晨0時,正式停止了挖掘機的工作,搶險官兵除留下少數人繼續進行監測外,其餘的人採取坐直升機和徒步的方式,分批撤離。
進入山區便下起了雨,而且餘震不斷,碎裂的石塊好多次都差點砸在他們的頭上;公路已經扭曲變形,突擊隊員們只能手腳並用地在亂石、荊棘和斷樹間爬行,人人都變成了泥人,手上腳上都滿是傷痕……
但是就在這幾天,堰塞湖的水位竟每天以兩米左右的速度不斷上漲,距離壩頂最低處僅29米,而根據氣象台預報,近幾日災區還會有強降雨……
溫家寶走到了鄉親們中間,和大家一一親切握手,仔細詢問受災的情況,並且告訴大家「現在威脅最大的就是堰塞湖」,安慰道:「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把這個問題處理好,今天晚上就要開會研究,主動處理,越快越好,一定會確保群眾安全。」
由於情況複雜,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險方案曾一再變動。
決戰唐家山迫在眉睫。
於是,唐家山堰塞湖便成為舉國關注、世界矚目的地方。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作出指示,國家總理溫家寶兩次親臨堰塞湖現場督察。60多家國外媒體先後與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聯繫,希望了解堰塞湖排險的情況,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多家媒體多次進行了報道。英國《金融時報》稱「這一危機的規模在現代世界前所未有」,跨國工程公司大壩與水資源部門主管安迪·休斯表示,由於山體滑坡形成的天然大壩只是隨意堆砌的「一塊塊山石」,而不是精心建造並配備泄洪道的人工結構,其危險性與不可預知性有可能遠遠超過人工大壩。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地質學家、倫敦大學教授斯蒂芬·愛德華茲說:「從地形上說這糟透了。這些大壩基本上都是不牢固的、鬆散的瓦礫堆,上漲的水位對它構成巨大壓力。……這是一種很脆弱的局面。再發生一次餘震就可能將鬆散的土石變成破壞性的泥漿水嘯。然後傾瀉而下,威脅並掩埋沿途的一切。」
20日,四川著名水文地質專家、省地礦局66歲已經退休的高級工程師楊傑主動來到綿陽,帶著三位大學生和水文監量儀器空投到堰塞湖所在地禹里鄉,建立了水文觀測點。這個監測點有效地監測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及庫容,每一天都用其他單位或部隊的衛星電話,把監測數據向指揮部彙報,為指揮部掌握下游是否會發生災害,災害形成的速度如何,是否能贏得搶險的時間等等提供翔實依據,以便作出正確決策。
成立當天,蔣巨峰就組織各路人員召開了前線指揮部會議,對搶險避險做出具體安排。為了確保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從這一天起,蔣巨峰便幾乎每天都奔走在綿陽和唐家山之間,並多次在壩頂現場辦公,及時研究和解決搶險中的各種問題。
完成泄洪渠開挖工程后,仍然有兩個方面的工作不能放鬆:一是由於上游的集雨面達3350平方公里,如果發生持續性、大範圍的降雨,對堰體的破壞力就會非常大,因而必須加強對雨情、水情的監測,這對下一步預警和應對都非常重要;二是對堰塞體的過流情況和堰塞體的穩定性進行監測,一旦發現堰塞體有異常變化,就要採取相應的預警措施,對下游群眾進行轉移。而堰塞體完全排除險情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堰塞體最後用什麼方式解決,還需要在監測過程中進一步觀察判斷。
於是唐家山堰塞湖被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前線專家列為「1號風險」,而確保它的防洪安全立即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
當天,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給唐家山堰塞湖應急處置指揮部發來了賀電:
直升機穿行在川西北的高山峽谷間,半個多小時後來到了堰塞湖上空。觀察了堰塞湖的情況后,飛機在禹里鄉降落。這個鄉位於唐家山堰塞湖的上游,當地相傳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鄉,境內有禹穴、剜兒坪等遺迹。為防範回水繼續上漲淹沒村莊,部隊正在組織當地受災群眾轉移。
19日晚上,水利部召開緊急會議,傳達了胡錦濤等中央領導的救災指示,並決定24小時監測值守唐家山,儘快提出處置方案和人員轉移的應急預案。
在對唐家山堰塞湖進行搶險的同時,國家水利部前方領導小組按「確保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制定了四川省堰塞湖排險工程總體方案,和四川省水利廳工作人員一起,從空中和地面對災區全部堰塞湖進行了監測,並及時進行了處理。水利部從全國緊急抽調1200名水利工作者急赴四川省阿壩、綿陽、成都、德陽、廣元、遂寧六個重災州市,對每一個堰塞湖和病險水庫都進行了勘測和密切監控,把它們分為存在潰壩風險、高度風險、次高度風險三個不同類型,按不同情況制定出應急處置和下游群眾安全轉移的預案,對有潰壩危險和高危險情的堰塞湖和水庫,做好了隨時撤離的準備。由於措施得當,34個堰塞湖和上千個病險水庫沒有發生一例潰壩。
5月26日下午,綿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撤離疏散動員大會,把唐家山堰塞湖的險情詳細告訴了全市數百萬民眾,明確指出:「要避險,緊急疏散勢在必行!」當天下午,綿陽氣象台發布重要天氣消息——從26日到27日上午,綿陽東西部地區將出現明顯的強降雨天氣,局部地區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雷陣雨、大到暴雨。抗震救災指揮部認為,對這種天氣預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寧可備而無患,不可患而不備,決不能讓災前無備災后流淚的悲劇重演!
第二套方案按二分之一潰壩考慮,撤離人口120萬左右,淹沒北川等5個縣、市、區城鎮面積5368余萬平方米,淹沒房屋1903余萬平方米,涉及33個鄉鎮169個社區,182個重要單位。
第一套預案按三分之一潰壩考慮,撤離人口約16萬,淹沒城鎮面積約460萬平方米,淹沒房屋410餘萬平方米,涉及北川縣、江油市、三台縣、綿陽涪城與遊仙兩大城區的33個鄉鎮11個社區,涉及重要單位44個,綿陽主城區基本不受大的影響。
最初,專家們的疏通方案是:在堰塞湖壩體上挖出一條梯形泄流渠,上寬60米下寬20米,通過泄流把懸湖的水導向下游,一是可以降低壩前水位,以減少水對堰塞體的壓力,防止出現大的潰壩;二是泄流過程中的沖刷,可以使泄流渠逐漸增大,等於讓壩體慢慢潰決,從而減少對下游的威脅。
在20萬人大轉移的同時,下游的大小電站庫存水量全部放空,停止發電,等待洪峰的到來。綿陽城北寶成鐵路的兩座大橋可能受到泄洪后洪水中各種漂浮物的撞擊,因而威脅到寶成鐵路的安全運行,成鐵綿陽工務段便組織了500多名工人通宵作業,給橋墩穿上了「盔甲」——搭建了防撞架,在每個橋墩的迎水面都綁上了減輕衝撞力的輪胎。堰塞湖開始泄洪后,工務段還安排了兩百多名工人站在橋面上,隨時打撈水裡面的各種漂浮物,以減輕洪水對橋樑的威脅。為保證潰壩時我國整個西南地區成品油運輸中樞蘭成渝輸油管道不被洪水沖斷,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並影響災區的油料供應,300名身穿救生衣的舟橋部隊工兵戰士集結在江油市https://read.99csw•com九嶺鎮指揮部,隨時準備趕赴一線搶險。
什麼原因會造成這種局面呢?原來,自6月1日以後,連續幾天綿陽地區都沒有下雨,以致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上漲極為緩慢,從過去每天上漲近兩米減少到不足一米。直到6月3日下午,水面距泄洪渠高程還有兩米多,如要實現自動泄流,估計還要再等三天,離家避險的20萬老百姓還得在帳篷里繼續忍受煎熬。
你們經過連續十多天的艱苦奮戰,按照安全、科學、快速的要求,成功地處理了唐家山堰塞湖險情,消除了汶川地震次生災害的一個特大威脅,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避免了大的損失,創造了世界上處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特向奮戰在第一線的全體解放軍指戰員,武警水電部隊官兵,水利、地質、地震、氣象等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幹部職工,以及沿線疏散的廣大幹部群眾表示衷心地慰問、感謝和敬意!希望你們繼續做好工程除險和轉移避險的後續工作,圓滿完成唐家山堰塞湖處理的全部任務。

歷史之痛

第三套方案按全潰壩考慮,撤離人口130多萬,淹沒綿陽市城區面積6234余萬平方米,淹沒房屋2125余萬平方米,涉及35個鄉鎮175個社區,重要單位192個。
在泄洪渠施工結束后,並不會立刻出現潰壩或者浸堤的情況,預計6月3日以後,堰塞湖的湖水才會沿著泄流渠緩慢流出。於是5月30日唐家山堰塞湖避險疏散指揮部發出「一號令」,按三分之一潰壩預案要求,在24小時內——也就是5月31日8時以前將三分之一潰壩方案中涉及到的北川、江油、遊仙、涪城、三台5縣市區32個鄉鎮的近20萬人全部撤離到預先設定的安全地帶。綿陽市委、市政府進行了緊急部署和落實,市領導一個點一個點地檢查了安置點的情況。
萬幸的是,這天早晨持續數日的陰霾終於慢慢散去,氣象預報的大雨並沒有降臨。於是,一架架雄鷹立即展翅高飛,其中包括兩架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一架從俄羅斯直接飛到了我國,一架來自中國飛龍專業航空公司。這種飛機被人們愛稱為「大力士」和「空中巨無霸」,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普通直升機可載重2噸,而橘紅色的米—26可載重20噸,一些大型機械只有通過這種飛機才能運輸。它降落的那一刻,整個壩體甚至整個峽谷都在震動,螺旋槳颳起的氣流遠達100米開外。這種飛機又有「油老虎」之稱,耗油量極大,每執行三至四次任務就要補充一次油料,每次需加油2.5噸到3噸,每吊運一台重型機械往返一次唐家山,各種費用加在一起約需3萬元。
5月16日,空軍派出兩架直升機運送水利專家,低空飛行察看唐家山堰塞湖。
5月15日,情況已經彙集到水利部。國務院、四川省和綿陽市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目光都投向了這個「定時炸彈」。老百姓中流言四起,一些人想起了昔日的疊溪地震水災,於是「大水要下來了,北川就要沉下去了」、「綿陽危險了」等等流言搞得一些人驚慌失措。
【李林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東華綜合科學院副院長】
怎樣拔開這兩個「門閂」?6月9日,葛振峰下令,火速增調解放軍和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形成工程、炮兵、舟橋、通信等專業合成的聯合搶險方陣。當夜,解放軍理工大學的爆破專家和工兵分隊一起仔細勘察后,又經過反覆計算,確定了爆破方案。為確保萬無一失,爆破專家譚雪剛和工兵團參謀長商志軍親自上陣,腰系麻繩,分兩次裝填炸藥,終於爆破成功,拔掉了出口處的「大門閂」。
29日下午,天氣終於逐漸好轉,直升機又抓緊時間,來回穿梭在堰塞湖的上空,搶運了大量油料和其他物資。據天氣預報,未來幾天還可能有大雨,於是部隊又做好了第二手準備,調集1000名士兵隨時待命,在直升機無法起飛時,採用徒步背運的方式,向施工現場運送油料等搶險急需物資。
於是他立即帶領五個工作人員,組成了「黨員突擊隊」,帶著防汛繩和手電筒上山搶險。臨出發時,他對大家說:「哪怕死了我們六個人,但只要能少死七個人,也就是賺了!」
返回綿陽后,根據來自現場的第一手資料,水利部抗震救災前方領導小組的專家們立即和四川省、綿陽市以及武警水電部隊研究對策,並迅速上報國家防總和水利部。
陸軍航空兵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指揮員和飛行員在圖上、沙盤上反覆模擬飛行,設想出各種不同的情況以及應該採取的措施,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
除空中觀測外,5月18日,水利部水文專業組緊急抽調30餘名技術骨幹,組成10支堰塞湖現場勘測突擊隊。這一天,來自成都的水利專家和來自水利部的專家再度乘直升機前往唐家山堰塞湖考察。但是,飛機仍然無法在現場降落,空中觀察后專家們估算,這個堰塞湖如果蓄滿了水,庫容將在3億立方米以上。

激戰唐家山

原計劃泄洪渠土石方的挖掘量是10萬立方米,實際上卻挖掘了14萬立方米,由於挖掘得更深,湖水流到泄流渠中便延緩了溢出的速度,從而給下游留下了更多的安全撤離時間,突然潰壩的可能性也變得微乎其微,大大減輕了泄洪可能帶來的險情。工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經過監測,楊傑等人還寫出了《關於在湔江上游「北川—治城—楊家坪」段開展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普查的報告》,建議查清這個地區地質災害的位置、規模,並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評估,以避免地震后新一輪地質災害帶來的可怕後果。
雪上加霜令形勢更加嚴峻的是,除了餘震,據氣象預報,「近日來四川部分災區將有暴雨」。
為了確保群眾和搶險人員的安全,除在唐家山堰塞湖周圍外,在沿岸的安全地帶也設立了險情觀察站,一旦發生潰壩險情,上游觀察站將每間隔20秒鐘連續發射30發信號彈作為警報,警報發出后,綿陽市指揮部將同時使用熱線電話、簡訊、廣播電台、電視台、高音喇叭等各種輔助方式向社會公告相關信息,並組織群眾按預定方案轉移。
事實也的確如此。2009年以來,地震災區已經多次發生地質災害,橋樑斷裂、道路被阻、山洪暴發都曾屢屢發生。
以成都崇州市為例,5月12日下午地震后兩個多小時,當地水務局便得到了群眾傳來的信息:雞冠山河道里的水越來越少,文井江開始斷流了!一聽到這個信息,50歲的水務局局長張年福立刻意識到,一定是上游山體崩塌堵塞了河道,很可能已經形成了堰塞湖,按文井江的水量,要不了多久,就會在上游形成一個中型水庫,一旦下暴雨,那些由碎裂的岩石形成的「土石壩」極可能被沖毀,洪水將從高處向低處傾瀉而下,下面幾個鄉鎮、幾千人的生命財產都會受到威脅。
突擊隊員們累得癱倒在草叢中,但下游的幾個鄉鎮保住了,幾千條生命保住了!

中國的勝利

6月11日,潰壩疏散區的24萬居民告別了帳篷生活,回到了自己的家。
10月,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科主任常兆寧【常隆慶】、羅西伊奉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之命,前往疊溪調查、收集、拍攝了大量地震資料,對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寫成《四川疊溪地震調查記》一書。
一棵、兩棵、三棵……六個人足足拉了三個小時,才把橫亘在「大壩」前的十幾棵大樹全部拉起……隨著「轟隆」一聲巨響,「大壩」被水流沖開一個缺口。缺口越來越大,破壩而出的湖水洶湧地向文井江奔去,湖裡的水位越來越低……
到26日下午3點鐘,經過緊張施工,堰塞湖壩頂終於被削下了兩米,從752米下降到750米。而搶險方案也相應再次調整,原先準備的炸壩計劃考慮到堵塞體的體積非常大,地震後山體又極不穩定,到處都有裂口,到處都在滑坡,怎麼炸?放多少炸藥才能保證既能炸開一個缺口放水,又能夠保證上面的山體不再滑坡,而且不會把大壩炸掉一半或完全垮塌?這些都是難題,風險太大、不易掌握,炸壩計劃屬於不得已而為之,於是暫時停止執行,仍改以機械挖掘為主。應急搶險設備和炸藥的使用原則定為:挖爆結合,先挖后爆,平挖深爆,以爆助挖。
為了搶險,空軍緊急開闢了飛行「綠色通道」——組成軍地聯合飛行管制指揮機構,把綿陽—安縣—北川划為專用航線,並以堰塞湖為中心,半徑30公里、高度600米以下為臨時空中限制區。限制區規定,首先要保證北川到堰塞湖方向的搶險飛行。一天之內,各種直升機除了加油和吊裝的時間外,每隔15分鐘左右就出動一次,當天便給施工現場送去了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等各種大型設備15台,還送去了汽油、柴油、帳篷、被褥、食物、飲用水等各種物資。先期到達堰頂的官兵們歡呼著團團圍住了直升機,他們已經兩天兩夜沒吃東西沒喝水了。
餘震和降雨都在持續,堰塞湖的水位還在以每天兩米左右的速度上升。水利專家和綿陽市採取措施,加強了對堰塞湖上游降雨和來水的監測預報;抓緊清理北川縣城以下河道中的各種堆積體;建立監測點,24小時不間斷監測流量變化;並抓緊轉移上游可能被淹沒範圍內的人員。勘測突擊隊還火速與水利部水文局聯繫,緊急調撥ADCP測流儀器進行水文觀測……而監測數據顯示,隨著主汛期日益臨近,堰塞湖的威脅將越來越大,甚至在不考慮上游發生降雨的情況下,預計18到24天後,水位將達到過流高程,如不採取措施,極可能發生漫頂潰決。
唐家山堰塞湖應急處置指揮部:
專家們還計算出,如三分之一潰壩,洪水到達綿陽城區的時間約需6小時;如發生全潰壩,洪水到達綿陽的時間便縮短為4.4小時了。在這段時間內,只要組織有序,人員完全可以安全轉移。
方案通過後,挖渠的任務交給了武警水電部隊。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武警水電一總隊、二總隊、三總隊和三峽指揮部的精幹隊伍齊聚唐家山,共同參加對堰塞湖的決戰。這些官兵都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實戰操作經驗,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而在一個工程上集中了這麼多「精銳之師」,在武警水電部隊成立的40多年中,實屬罕見。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總結出了唐家山堰塞湖面臨的四大風險。一是氣象風險:唐家山堰塞湖上游地區已進入主汛期,據氣象部門預報,六七月上游地區的降雨將達到400毫米至500毫米,水量比往年明顯偏大。上游來水增多,對堰塞湖的泄洪能力構成挑戰。二是地質風險:堰塞體由山體滑坡形成,地質結構由岩石和碎粒土構成,在堰塞體的下方已經形成了一些滲流點,滲流量在緩慢增加,不排除有導致堰塞體局部垮塌的可能。三是餘震風險:5·12之後,每天發生的大小餘震幾十次甚至上百次,頻頻發生的餘震和持續不斷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時刻考驗著堰塞體的安全。四是滑坡風險:堰塞湖的上游還存在一些較大的滑坡體,在較強餘震和降雨的情況下,對堰塞體會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