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7篇 滇池圖——滇池治水記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7篇 滇池圖——滇池治水記

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就我國來說,現在地表徑流總量為2.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徑流量2250立方米,只佔世界第108位,為世界人均徑流量的1/4,低於美國1975年人均實際用水量【2528立方米】,被聯合國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
4.因陋就簡,將菜就飯,節約資源,花小錢,辦實事。比如:遷墳,既然沒有這個財力,不遷行不行?善意地、尊重民俗地、在當地找一塊「風水寶地」——這裏出過達官貴人,秀才進士,等等。把雜亂無章,封建碩大的農民的祖墳,遷到此,每家0.5平方米,種植松柏,既是文物,又尊重了歷史。香港最旺的跑馬地,大街邊還有兩個墳場呢!又如:兩岸修硬質道路,河堤踏步。大可不必。只要加固河堤,一步放一塊砂岩石,滲水性好,又價廉物美。隨時保持清潔,種些矮小灌木又何嘗不行呢?
五是投資巨大。目前滇池治理工程量浩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傳統資金來源都是等待國家撥款、省市配套,嚴重滯后發展速度。需要建立新的投融資渠道。
這幅美景圖,昆明人有足夠的功底畫好嗎?
湖水治理與保護湖泊的自然生態,似乎是一個悖論。
雲南省本不缺水。雲南地跨六大水系。太平洋水系:1.長江水系:金沙江、瀘沽湖、螳螂川、滇池、小江等水系均屬長江水系。2.珠江水系:發源於雲南曲靖,在雲南境內的一段稱作南盤江,最終流向廣東、香港、澳門等地。雲南段流域中有撫仙湖等高原湖泊。3.元江【紅河】水系:發源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出境后經越南河內注入北部灣。4.瀾滄江【湄公河】水系:發源於青海玉樹,經西藏流入雲南,出境后經寮國、柬埔寨、泰國、越南注入南海。雲南段的流域內有著名的洱海。印度洋水系:5.怒江【薩爾溫江】水系:發源於西藏流經雲南,出境后經緬甸注入印度洋東北部的安達曼海。6.伊洛瓦底江流域:有數條微小的支流發源於德宏景頗族傣族自治州內【大盈江、瑞麗江等】,發源不久后即出境進入緬甸。
滇池北岸的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也是觀賞滇池景色的著名所在。因此樓「倚江臨海」,滇池、西山皆可一覽無餘,故有此名。初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1年】的大觀樓,面對三潭印月,紅牆綠瓦,斗拱飛檐,氣象莊嚴壯麗,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層建築。登樓眺望,只見回欄曲折,攬勝閣、催耕館、涌月亭、觀稼堂歷歷在目。樓外西山橫翠,遠樹含煙,碧波萬頃,水天一色。1961年,郭沫若遊覽於此,寫《登樓即事》詩一首,詩云:「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雲中逸,滇池海洋寬。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大觀樓上鑲嵌金字斗大的「大觀樓」三個字,筆跡雄渾有力,這是出自清代書法家孫鑄的手筆。大觀樓正門兩旁懸挂著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所撰180字的長聯,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海內長聯第一佳者」,大觀樓也因此而名揚於世。
一年多來,市級四套領導班子每半個月對滇池主要河道整治進展情況進行集體觀摩巡查。最近,仇和說:要社會動員、媒體動員、競爭動員、參与動員。去年和今年,黨政推動力用得多。每個月組織相關領導和人員觀摩兩條河道,開過很多次會。到今年底,36條河道就全部觀摩完畢。但是河道治理並沒有結束,去年、今年為河道治理年。明年轉向整個流域全面治理、河道治理與湖體治理、水域治理與環境治理以及整個流域的生態修復。要由以黨政組織推動整治為主,轉向社會組織力,要培育市場的引導力,建立市場機制;要設置制度和法律的規範力,要依法治理,要儘快出台《河道管理條例》。
——請昆明人都記住這些畫面吧!
2001年後,昆明按照「污染控制、生態修復、資源調配、監督管理、科技示範」的工作方針,堅持綜合治理,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工程治理為基礎,污染物總量控製為主要手段,強化監督管理為保障,確保計劃目標實現。在工程措施方面:建成了8座污水處理廠,新敷設城區排水干管,完成盤龍江中上段、大觀河、明通河、採蓮河等河道截污疏浚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大清河、梘槽河、船房河整治工程;完成了草海底泥疏浚一期工程及草海底泥繼續疏浚工程;建設了東、西郊兩座垃圾衛生填埋場;完成了草海東風壩退塘還湖3.3平方公里,進行水生植物的恢復工程;建設西園隧道工程,實現蓄清排污,加快了草海水體的置換,減輕了外海的污染負荷;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及幼林撫育;清除滇池藍藻藻漿,打撈水葫蘆……同時,修訂了《滇池保護條例》;完成了國家科技部、雲南省合作的《滇池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滇池藍藻水華控制技術研究》以及「食藻蟲」「鎖磷劑」控制藍藻、CBS生物菌河道修復技術、微波污水處理技術等一批科技示範項目,為系統全面綜合治理滇池污染積累了數據和經驗。完成了滇池流域入湖污染物動態總量及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滇池流域產業結構調整研究和城市規模控制政策法規研究報告,完成了《環滇池生態保護規劃》、《農村面源污染控制規劃》、《產業布局與產業結構調整規劃》、《滇池湖濱帶調查與建設規劃》、《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為開展滇池流域生態保護及滇池污染治理和湖濱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並實現「滇池沿湖周邊2千米範圍內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流域其它範圍限制使用」的目標等等。
明代昆明六景是:金馬朝輝、碧雞秋色、玉案晴嵐、滇池夜月、龍池躍金、螺峰擁翠【日本僧人機先的詩《滇陽六景》】。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社會、湖泊都不能例外。
照這樣的標準劃分,雲南省的主要江河湖泊至少有一半以上成了一無用處的廢江廢河廢湖廢海。
回溯千年歷史,古城傍滇池而建,古滇國在滇池東,拓東城及以後的昆明城移在滇池北岸。沒有滇池,就沒有昆明城。
二是生態環境脆弱。滇池生態破壞嚴重,自凈能力差,水生系統消耗已是負數,而此時的滇池已經進入老齡化,面對大量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進入,已挑不起城市化進程的重擔。
在中國,這種對湖泊的巧取豪奪已經是見慣不怪了,這裏受到傷害的豈止是一個滇池,這種國家的資源,人類的資源,就這樣因個別領導人的狂熱野心和愚昧無知而遭到劫難。為了生產和生活可以破壞生態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理論。這讓我們想起,為什麼中國的一些環境保護方面的規定,既不明確,又無法律效力。《環境保護法》早在1979年就頒布實施,然而多年來,在實際生活中並未得到認真執行,這也是有目共睹的。難怪社會上有人會說中國的官僚主義、愚昧和貧窮是最大的環境污染源。人類的過去往往是受到大自然威脅的多,而今我們卻倒過來去威脅大自然。這真是人類莫大的罪過啊!
暇館忙不及夏去秋來就魚遁龜逃都化為黃金一片功歸於一
氣象專家則說,我們需要的是生態的規劃,我們治河是為了滇池,不能為治河而治河。一定要因地制宜。有時,不發展就是發展,保護也是發展。我們不要一時清水,而要一世水清。
再看金汁河,再尋銀汁河,這兩條美得讓人心痛的河流,那兩岸飄香的金桂,那滿堤盛開的白色素馨花,已經成了永遠的記憶。現在的金汁成了一色的墨汁。銀汁呢,死了,埋了,再也找不到影了。
這次圍海造田,連同西山區、呈貢縣、晉寧縣圍墾部分,共計縮減滇池水面3.5萬畝【草海2萬畝,外海1.5萬畝】。經濟損失之外,破壞了沿岸和湖底的水生植物,削弱了湖水凈化能力,加速了湖底老化過程。
「聽,隆隆的開山炸石的巨響,宣告圍海造田工程全面開工了!」
浩瀚的滇池,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滇中文化,還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由於生長於滇池邊的緣故,當他面對藍色的大海時,不曾畏懼風浪險阻,他率領的龐大的船隊,7次出使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比歐美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早了100年。
面臨的問題錯綜複雜,我們可以用「焦頭爛額」四個字來形容。
1999年5月雲南舉辦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當時經專家論證后,4月初有三家企業進入草海,各承包一片1平方公里的水域進行應急治理試點,保證在博覽會期間中外來賓能夠看到一個良好的水體。經一個多月治理,三家企業分別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上海三愛水務公司治理效果最好,被專家評為「明顯見效」,水的透明度從0至0.4米提高到0.9米,當地已有人下水游泳了。經進一步生化檢測,原水體中17種超標緻癌物已去掉了12種,另外5種分別等於或低於國家標準。可是有多名專家對此種治理提出疑問,認為三愛公司採取無機殺藻會造成重大環境問題,當地政府放棄了這一治理方案。6年過去了,在草海當年治理區內,水面上仍然有浮萍,沒有藍藻,這說明6年前三愛公司採用無機殺藻、可食用生物酶、食品工業用複合菌種綜合治理重建生態鏈的方法至今仍然有效。而三愛公司採用的無機殺藻劑,還先後通過了美國、澳大利亞的檢測許可,可用於飲用水源地,已用於這兩國的污水治理。可惜因種種原因,三愛公司的草海治理未能繼續。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攻克大理城。大理國王段興智逃到昆明。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率軍攻克昆明,擒獲段興智。公元1273年6月,以平章政事賽典赤行省雲南,1276年賽典赤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行政中心遷到昆明,從此昆明正式成為雲南省省會。其間,賽典赤多次興修水利,並建昆明松華壩。
作為「河長」,仇和上任后短短3個月內,便多次對盤龍江綜合整治進行實地調研、現場辦公,還3次率隊全程徒步近27公里進行檢查,督察進度,無論烈日還是雨天,從上游到入湖口全程巡查下來往往要花一天的時間。隨後,仇和還帶頭在盤龍江畔種下了「河長林」。其他河道的「河長」也紛紛行動起來,徒步巡查、現場辦公,利用雨季栽種「河長林」。
【李霽宇: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紅昆: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眾所周知,一條河的沿線有多少高樓林立,有多少民居和單位,要協調和管理實非易事,也不是任何部門能統籌管理的。
近幾十年來,人類的大量侵吞墾殖,使草海面積縮小了近3/5,現在只剩下了8.15平方公里。矛盾就在這裏,一方面面積在一天天縮小,另一方面城市在一天天擴大,人口在一天天增加。僅昆明市而言,到上世紀70年代初昆明的城市人口是50多萬。而現在呢,也就30年左右時間,昆明人口翻了近6倍,達到了近300萬,這還不算流動人口。按照現代新昆明城市發展戰略規劃,10年後昆明的總人口將從現在的578萬發展到800萬,城鎮人口由300萬發展到650萬,城鎮化率由52%提高到81%。這樣的發展速度對滇池而言必將面臨更大的考驗。
再看盤龍江。
為了這個奇迹,宜良縣每年減少了上千萬元的地方GDP,但是由於保住了這一汪清水,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了高質量的巨額投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當地湯池鎮農民得到了收益,也提高了環保意識和自覺性。來到陽宗海邊,湖底水草和游魚清晰可見,國家環保總局負責人曾來此視察,當地官員請他隨意提取水樣去檢測,他對著一湖碧水連連表示,用不著檢測了。宜良縣還準備在農村建設生態衛生旱廁,以進一步減少污染。當然滇池與陽宗海有不可比之處,但陽宗海畢竟給人以啟示與信心。
人與水的相依、相存及其爭奪和博弈,這個演變的圖景是:湖泊減少,湖面減小,人口劇增,城市擴大,污染加重。
在昆明圖上,這希望的綠色將生命般地成為昆明的主色調。
當然滇池的一步步縮小,應該只是給滇池帶來傷害的一個部分。
水葫蘆不見了,水道又開通了,人們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了,誰知沒過多久,水葫蘆又把滇池草海蓋滿。數年前,曾有一學生不慎落水,營救的人們在又黑又臭的水葫蘆中尋找,以至眼睜睜地看著他被黑水吞沒……
規劃設計、配套設施;提升區位、有序開發。
2008年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確實行綜合環境控制目標「河【段】長負責制」,對滇池沿岸一級保護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行「湖長責任制」。
「仇和的治理思路,讓昆明人看到了希望。所以,仇和的鐵腕治污,不只是他一個人在和滇池污染作斬釘截鐵的較量,這也是全昆明市老百姓最強的呼聲、最強的合力。」一位網友說出了所有昆明市民的心聲。
公元225年,諸葛亮為平定孟獲等南中大姓的叛亂而南征,秋,三路大軍在滇池地區會合,平定了南中4郡,改益州郡為建寧郡。
為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入滇池水體的入湖河道污染,昆明通過昆明市環科所的「大清河入湖河口複合人工濕地示範工程方案」審查:在大清河入湖河口東側進行人工濕地建設,使污水經濕地沉澱、過濾和水生植物吸收后再入湖,減少入湖污染負荷。同時恢復建設區湖濱帶的生物多樣性,選取的凈化植物種類有中山杉、水杉、落羽杉、柳樹、三角楓、垂絲海棠、滇朴陸生、竹類及旱傘草、鳶尾、馬蹄蓮、美人蕉、茭草、香蒲、蓮藕、蘆葦、水芹菜漂浮、水葫蘆漂浮、金魚藻沉水、狐尾藻沉水等。希冀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強化湖濱帶的自然凈化能力。昆明想以此為示範作用——為滇池未來大規模濕地建設提供設計參數。
在這種客觀的情況下,污染是當今最致命的禍害。
滇池的污染負荷中,城市生活污水佔一半以上,比例最大。自1992年以來,流域戶籍人口以每年1.7%的速度遞增,而暫住人口從1992年的25萬,僅到2000年就達100萬。1980年流域人口156.8萬人,滇池水質Ⅲ類水;1990年流域人口185.7萬人,滇池水為Ⅳ類水;至2000年217.7萬人時,為劣Ⅴ類水。
滇池擅湖山之美,甲春城之秀,是鑲嵌在雲貴高原上的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它閃光的地方,正如孫髯所寫,四圍群山東如神馬奔騰,西似鳳凰展翅,南像白鶴翱翔,北若長蛇蜿蜒。而群山懷抱的壩子,便是現今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昆明所在地。孫髯看到的滇池的樣子,胸襟之闊,四野之秀,湖水之清,我們今天仍可以憑感覺去遙想。
遠古的滄海桑田已邈不可考。大約在300萬年前,第三紀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造成了西部高原的石灰岩斷層陷落,在海拔1886米地方形成了一個湖,像一個高舉的酒杯遺世獨立,邀日月星辰于其中,閃爍著灼灼光華——這就是滇池。
所屬轄區:五華區
架橋修路、道路通達;河床清污、修復生態;
1986年,我們曾組織作家騎自行車環遊採訪滇池,20來天圍繞滇池轉了一圈。那時的水還不算太差,周圍的多個磷礦廠正方興未艾。這就是孫髯翁大觀樓長聯所記的「蟹嶼螺洲」了,豐富的磷礦讓人們驚喜萬狀。那時的人目光短淺,並沒有環保意識。開山取礦,磷肥出廠,沒想到人類向自然索取是要付出代價的。不幾年,惡果就已漸漸顯現了。
在外流域調水上,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批項目,並於年前啟動,標志著滇中調水工程進入實施階段。在再生水利用方面,昆明已建成162座分散式再生水設施,再生水日處理能力達4.99萬立方米,今年將新增日處理能力1.5萬立方米。
現代文明帶給人類巨大的物質享受,對環境的踐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泰晤士河的污染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英國政府用了近50年時間,投入數十億的英鎊,到20世紀70年代,才恢復了它的水質。
我們今天看到的盤龍江,應該不會重蹈覆轍。
一直以居住在山清水秀的春城為榮的昆明人,一直以守著一池永遠不會出現水荒的滇池而自豪的昆明人沒想到,「水荒」二字會那麼快地降臨到自己頭上。
在昆明鬧市中的東風廣場西的南台橋的橋口,有一個很大、很醒目的標語牌。這裏遊人如織,許多外地人都在這裏駐足,好奇地看那個牌子。這不是廣告,卻也是廣告。上面莊嚴、鄭重地寫道:
上個世紀60年代,經過一番熱熱鬧鬧的評選,又有了「雲南昆明十景」:「龍門飛峙」、「大觀遠眺」、「螺峰花潮」、「翠湖春曉」、「筇竹雲深」、「古潭新蕊」、「鳴鳳朝暉」、「玉泉花暖」、「綠埂晴沙」、「魚浪涌月」。
市滇管局首次為35條入滇河道建立了「身份檔案」,對35條河道和1632個雨、污、農灌口進行了登記、拍照、建檔。
——僅此而已。
空氣質量是一個綜合指標。遠道而來的海鷗也會為這些歡呼雀躍。
6.最難的事,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截污。150個生活污水排放口如何集中?在哪裡處理?如何保證處理后的中水回收循環使用?再排放?這裏古城、后所、中營、寶豐……七個社區,昆明市規劃局都還沒規劃好,污水處理廠仍在紙上!!!昆明最大的問題根源就在規劃:短視不長遠,不全面,一句話,不科學。苦了這些基層,凈穿小鞋。
滇池地理坐標為東經102°36′—102°47′、北緯24°40′—25°02′之間,地處長江、紅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是長江水繫上游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水系之一。源頭位於東北部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內,有入湖河道30餘條,徑流面積2920平方公里,當湖面水位高程1887.2米時,相應的湖面水域面積為309.5平方公里;相當於西湖的50倍、北京頤和園中昆明湖的160倍。既有內湖的嫵媚,又有大海般的壯闊。滇池經過久遠的滄桑變遷,形態變化很大,現整個湖形呈南北向弓形,南北最長約40公里,東西最寬12.5公里,平均寬度7—8公里,最窄海埂航道長約100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為10.9米,有163公里長的湖岸線,最大湖容為15.7億立方米;湖水由西南端的人工控制閘流入螳螂川、普渡河,最後注入金沙江。滇池西部緊靠西山,其他三面為河流沖積和湖積平原,構成了以滇池區域為中心,平壩和丘陵、山地圍繞呈半環形分佈的自然地理特徵。流域內的山脈為南北走向,四周群山環抱,中間為滇池盆地。盆地東北有高明梁王山脈與蟒蛇河、牛欄江分界;北為長蟲【蛇】山,東接呈貢梁王山,為滇池、陽宗海、撫仙湖的分水嶺。
水是城市的命脈。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建在一條河旁就是明證。昆明也一樣,守著一條盤龍江、一個滇池。
我們不得不看到,滇池從誕生以來,一直在緩慢地沉積。滇池屬於半封閉性淡水湖泊,沒有大江大河注入,水體自凈力弱,而且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另外,風是湖泊運動的主要動力,由於流速過於緩慢,湖水置換時間長,淤泥逐漸堆積,湖盆逐漸縮小。這個經歷了幾百萬年歷史的湖泊,在近50年日益嚴重的污染逼迫之下,正日漸衰老。只是過去幾百萬年的沉積速度,遠遠趕不上近百年城市發展造成的衰退。
對昆明城的治水,有史記載的是利用盤龍江及其他河流進行灌溉,漢張渤「鑿江通水」,進一步疏挖盤龍江,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昆明為大理國的東京,大理國王段素興徵調夫役疏挖了盤龍江及其支流金汁河,並在金汁河沿岸築春登堤遍植黃花,在盤龍江中段築雲津堤遍植白花,故又稱銀棱河,既便於遊樂,又利於灌溉。
2003年5月,昆明提出的「現代新昆明」發展戰略,以滇池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東城、西城、南城、北城的「一湖四片」城市區。按照規劃,2023年昆明城區面積將從180平方公里發展到460平方公里,而滇池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規劃總人口450萬人,計劃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東方日內瓦」。滇池將成為一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最大的城中湖」。
聽到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仇和彙報,昆明正在著力實施環湖截污、環湖生態、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護和外流域引水等「六大工程」,使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時,總書記緊鎖的眉宇這才舒展了許多。
數百萬景象涌到心頭把鐮收寶笑滾滾煙波何在喜銀裹棉鈴
在環湖截污和環湖公路建設上,滇池環湖東岸乾渠截污工程初步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並正式啟動。7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及管網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展開,呈貢城南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項目也已經開工,環湖東路、南路建設工程都已經啟動。
這麼說來滇池大部分的污染源說來說去還是人的問題。
昆明人認為,這一年是昆明的海鷗紀年。
在自然成長的過程中,自進入20世紀以來,滇池開始進入衰老期。湖盆開始縮小、變淺,再加上沒有大江大河的注入,水體自凈能力一直在逐漸減弱,進入老齡化。
其實給昆明信心的還有一群小生靈:海鷗。
2002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了滇池管理局。
湖泊污染真不好治嗎?可是在距滇池不遠的陽宗海,是中國少有的從4類水恢復到2類水的湖泊。
為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在流域內推廣平衡施肥,控制農藥使用,推廣「榕風1號」秸稈還田6萬畝。有數據顯示,目前滇池流域是我國化肥使用最多的地區之一。全流域的化肥使用量每年已達到3.9萬噸,平均每公頃達981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超出723公斤。
從遠處看,西山俊俏的山峰宛如一位美麗的少女,靜靜地卧在煙波浩淼的滇池之濱。那飄飄的長發在波光浪影中總是輕輕搖曳,這就是傳說中的西山睡美人。睡美人不僅是西山旖旎多姿的美稱,千百年來,它還是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照這個傳說故事,五百里滇池應該是美人思念愛人的眼淚。這樣的水,自然就多了人情味。睡美人由碧嶠、羅漢、華亭、太華四山組成,山脈連綿40多公里。它峰巒疊翠,氣勢雄偉,早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就有了「山勢特秀,池水清淡」的贊語。當然,西山在歷史過程中所顯示的分量,不僅是山的雄偉蒼翠。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有華亭寺、太華寺等幾大佛寺,還有景中之絕的龍門。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漢代,但它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的完成卻在唐代。雲南也就是唐初才有佛教的傳入。西山的佛寺大都建於元朝。建寺時間雖晚,但天時、地利加上人和,這裏的佛寺一直香火很旺。有了這幾個佛寺,加上龍門絕景,這就使得西山不僅有世俗之樂,還多了一層天國的氣氛。它們與滇池相映成趣,構成了這天下難得的美景。尤其是龍門,它是一組在幾乎垂直的懸崖峭壁上鑿石穿雲建造而成的石刻工程。這組石刻包括了石道、圍欄、石室、石坊、摩崖石刻、浮雕、石像、碑刻等,整個工程從乾隆四十六年開始到咸豐三年才告結束,歷時72年。整個工程構思之奇巧,雕刻之精細,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走在那read.99csw.com曲折險峻的石廊上,看石刻石坊,真是一種驚心動魄的感受。再憑欄俯視碧波萬傾的滇池,看高樓林立,如畫如詩的城市,自然心潮澎湃,目廣神馳。世界上每一座漂亮的城市其實都與水有著不解之緣。多瑙河,塞納河、泰晤士河等實際成了某座城市的象徵。滇池也一樣是昆明的象徵。但是我們不能用一個黑色發臭的滇池作為我們城市的象徵啊!古人類學家說,有水就有生命,有水才有人類。然而,同樣的一個問題,在人類同自然的相處中,最終明白的道理也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從資料上看滇池治理目前進展是順利的。
城市湖泊對城市的生存與發展的作用非常直接和顯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臨近或坐落於城市的河流、湖泊精心建設和整修,不但為城市供水、防洪、灌溉、濟運以及養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更使之成為美化城市環境的重要載體,甚至成為流傳千古的風景勝地。昆明的滇池、翠湖如同杭州的西湖、江蘇揚州的瘦西湖、北京的昆明湖、濟南的大明湖以及福州西湖等,都是城市相依相托、交相輝映的名湖。
他說,前幾年的滇池就是一個臭水塘,水面上漂浮著藍藻、水葫蘆,西山睡美人也不得不枕著一塘臭水睡覺。為了片面地追求發展,一條條入滇河道變成了龍鬚溝,那簡直就是一個噩夢,但現在藍藻少了,滇池水一天天在改善,只要有人真抓實幹,措施對路,或許10年20年後,睡美人的長發終將被一池清水浸潤著。這位先生坦言,昆明市新一屆領導班子剛推出「河長制」時,不少市民包括他自己心裏也在犯嘀咕,滇池治理從開始到現在,算算也已經20多年,河道治理也採取了不少的辦法,可始終效果不明顯,按照官方的說法,只是基本遏制住了滇池水質不再繼續惡化的趨勢。這當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一年年的水質監測很大部分滇池水依然是劣五類,五類前面的「劣」字真的很讓人絕望,更讓人痛心!但是,這一年多來,不經意間,卻發現盤龍江開始變清了,這是近20年來沒有過的,自己所居住的盤龍江邊的房價也因河水的改變而上漲一倍,這是新一屆領導班子「口言之,身必行之」的結果。面對盤龍江、滇池的欣喜變化,這位先生由衷地說,人不善待大自然必定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生態環境是十分脆弱的,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保護母親河的行動還遠沒有結束。是啊,遠沒有結束,應該說,這才是開始,對於一個已被嚴重污染的滇池來說,談結束還為時太早太早。
滇池之名,有種種說法。
四是生態修復具有複雜性和局限性。雖然滇池的治理可以通過生態的自我修復進行部分治理,但其生態效應滯后,不能立竿見影,還需要穩定的良性發展期。
在自然環境極其優美的地方建城立國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比打撈藍藻更浩大的機械物理措施是底泥疏浚,這項工程在中國內陸湖泊疏浚可謂首屈一指。從1998年開始,昆明就著手對草海北部2.83平方公里的污染底泥進行疏挖,2001年又對草海中部水域進行疏浚,一期工程和繼續疏浚工程疏挖總量640萬立方米,投資過億。二期工程清出滇池污染底泥340萬立方米。經初步估算,用載重5噸的大卡車拉,至少得裝60萬輛車。底泥疏浚的效果至今仍存在很大爭議,從一開始就受到環保人士的質疑:「這也是末端治理,最花錢,相當於把所有東西投入滇池了,再來挖它。」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市民心中有一種看法,就是認為污染治理是政府運作不力,管理不當。其實政府也覺得很冤枉。有人認為,治理污染的核心在於人,取決於市民的綜合素質。每一個昆明人都是受害者,但同時又是製造者,必須轉變為治理者。人們不當的生活習慣,如浪費水資源等,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因而大家必須「三位一體」地認識治理過程,提高環保意識,轉變為全社會共同積极參与。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滇池,才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1988年7月1日,人們終於見到了第一個地方性法規《滇池保護條例》出台。然而,這個時候,保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治理,儘快治理的問題了。
從最近雲南環境狀況月報資料顯示,滇池划海和外海水質仍為劣Ⅴ類。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2009年7月26日,我們就站在大觀河邊。這條曾經是昆明人引以為榮的河流,幾十年來,它慢慢地由清變濁,最後成了一條藏污納垢的臭水河。人們毫不在意地將垃圾、大小便、雞糞鴨糞、殘羹剩飯,總之凡是留在身邊嫌髒的東西,統統就近扔進無辜的河裡。短短的大觀河每天都要接納近千立方米的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這些含有氮、磷和各種污染物的廢水進入河區以後,通過水體中氧氣的分解,遂成為另一類水生物——水葫蘆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美味佳肴。一段時期以來,大觀河上的水葫蘆瘋了一般地生長,將整條大觀河覆蓋得嚴嚴實實。這些水生生物的繁殖、死亡和腐爛,又大量消耗著水體中的氧,最終導致了水質變黑髮臭。
政府每年300萬元專項經費除藍藻,滇管局的資料顯示,「十五」期間,共打撈滇池水葫蘆82萬噸,清除了重點水域的富藍藻水1295萬立方米。有專家認為,過去打撈水葫蘆的做法是錯誤的,只因為這種植物不好看,老百姓意見大,水葫蘆可以餵豬,還可以做肥料,而藍藻的暴發是在水葫蘆被打撈后出現的。
實施的各項治理工程中,最難被沿湖農民理解的是生態旱廁。為防止周圍農村的糞便流入湖中,改善農村衛生環境,從2005年起,昆明市財政預算安排3500萬元,在流域推廣生態衛生旱廁,目前已經建成50856座。但是,這些廁所幾乎無人使用。有的被廢棄長出了青草,有的堆滿了雜物,還有的被改成了洗澡間。已建成的5萬多座大多荒廢。農民質疑:「糞便自家澆田種菜都不夠,哪個會倒進滇池?」相反,村裡家家戶戶洗澡洗衣的廢水,通過溝渠直接排入滇池中卻無人來管。
1996年2月16日,國務委員宋健專程到昆明主持召開了全國治理滇池工作會議,對治理滇池污染工作作出了明確指示:為了人民的利益,滇池的治理必須在2000年年底前,使滇池外海水質基本達到地面水三類標準。
這場規模浩大的圍海造田工程一直持續了8個月才告結束。這次偉大的戰果有史記載的是,滇池失去了整整3萬畝的水面。滇池,就這樣無辜地承受了這次浩劫。它受傷的軀體直到今天還在流血。
5.至於花了1200萬元,實現三面光【即河床底,及河床兩面全部用石頭鋪平】。我們認為大有「政績工程」之嫌。帶來的反效果是,河道失去了水體自我凈化能力。其實,在懸河太高的河段可以三面光,用以防汛。其它較為平緩的河段應保持原生態,只需加固河堤,河床下長水草,就是水質好,有自我凈化功能。
到了近代,聶耳短短24年的生涯中,有十六七年是在昆明度過的。滇池,是他經常愛去的地方,或游泳或泛舟歌吟或漫步構思。滇池的風浪、滇池的漁歌、滇池的船帆,給了他生活與靈感,也給了他勇氣和力量。滇池,孕育了聶耳最初的音樂旋律,堅定了聶耳今後的音樂方向。他的旋律中,有號角的激越,有鼙鼓的悲壯,有浩瀚天地之正氣,有泱泱吾國之魂魄。聶耳的歌聲,也從滇池畔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西方工業化國家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方面曾有過一個沉痛的教訓,那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竟然又痛苦地走上了這條本應避開的老路。
當時雲南的第一把手叫譚甫仁,後來不明不白地遇刺,至今仍是一個謎案。據說他屬「火」,見不得「水」,除了滇池的「圍海造田」,他還想把洱海也「圍海造田」一番,幸虧他死得早,洱海沒有滄海桑田。滇池的「田」成了一片沼澤,當年顆粒未收。可當初造田之際,又出現一副長聯,雖說是今天讀來,叫人哭笑不得。然而,又何妨一讀,品味荒唐歲月的多味人生:
我們目睹了這年【2008年】6月開始的全市大規模的植樹活動。綠化是昆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之一:道路綠化、河道綠化、庭院綠化、廣場綠化、面山綠化、環城綠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道道綠色屏障出現在城市各個角落——林蔭道、精品遊園、森林公園、街頭綠地、通透式圍牆,走在街道上,目光所到之處,綠色越來越濃,城市用綠色勾勒的線條也越來越多……「透綠」,「見綠」,「補差」,這些新名詞像一股旋風席捲昆明。
……
這種荒唐的「圍湖造田」,不獨昆明。在當時那種大環境下,政治口號甚囂塵上,無人敢反對。有資料說:湖北省由於湖泊不斷減少,萎縮后的湖泊已基本喪失了原有的調蓄功能,造成水旱災害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20世紀50年代平均46萬多公頃,80年代增長到170多萬公頃。90年代以來的八個年頭裡,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過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動植物資源衰退,湖區生態環境劣變,使魚的種類不斷下降,數量減少。滇池呢?從1970年1月1日起到8月底,每天至少有10萬人在往滇池裡傾倒石頭和泥土,在征服大自然的激|情下,滇池柳堤的水很快就不見了,昆明八景之一的「壩橋煙柳」轉眼就變成了烏黑的腐殖土,單純的人們幻想著,來年將是一片綠色的田野和金色的稻穀的收穫。然而,滇池沒有像從前一樣,為我們的先輩提供沃土良田。經過數年的努力,被圍墾出的7500畝耕地,因屬腐殖型,根本不適宜種糧,最好的畝產僅54公斤,大多顆粒無收。有案記載的數千萬元投資,不僅一分效益沒有提供,至1982年的12年中,還多支出了千萬元。
與盤龍江同時進入滇池的還有源於一撮雲山的東北沙河,源於板壁山的寶象河,源於海子村的馬料河,源於晉寧六街的柴河,源於澄江的梁王河以及源於呈貢的南沖河等。滇池就這樣廣納百川,遍集溪泉,從而讓自己光耀天地,澤被五洲。它浩蕩的湖水將昆明滋潤得旖旎多彩,四季如春。
為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雲南省環保廳編製完成了《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沿湖村落環境綜合整治總體方案》,摸清了滇池流域沿湖110個村落的污染狀況,同時在晉寧縣開展24個沿湖、沿河村落環境綜合整治的試點工作。昆明市在滇池、長江、珠江流域劃定禁養區域,實行「全面禁養」,共關閉、搬遷養殖戶1萬多戶。農村沼氣「一池三改」、滇池流域面山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測土配方施肥等工作進展順利。
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確實行綜合環境控制目標「河【段】長負責制」,對滇池沿岸一級保護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行「湖長責任制」。
花開花落春多少,惟有報與海鷗知。
現在是夜晚,我們坐在電腦前翻看著關於滇池的採訪筆記以及一大堆有關滇池的背景材料。窗外有風輕輕吹著,好像帶來了水浪的聲音,時強時弱,是滇池的水浪在迴響么。或者是我們心裏的一種滇池情結,這聲音就來自於我們心底。
人們在圍湖中嘗到了甜頭,圍湖的活動就沒有停止過,而滇池在人類的圍湖和涸湖舉動下,一步步後退,到清朝末年,滇池已退到大觀樓一線,在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歷史中,滇池水位共下降了6.85米。
古滇池的盆地面積約1000多平方公里,據推測,當時最大水深達100米左右。古滇池水位相當於海拔1980米左右。據歷史記載,至13世紀中葉,滇池水位為1897米,當時的昆明地區仍屬濱湖區域。13世紀70年代疏挖海口河,第一次降低滇池水位2米。
古滇池湖水面積到13世紀,一直沒有多大變化,為今天滇池的4倍。我們目前看到的只有元代以來的數據。元代也就是雲南建立行書省政權的時候是510平方公里,賽典赤·瞻思丁為根治昆明乾季旱荒,雨季洪澇之苦,命張立率征夫萬千以疏通海口,整治六河。這一次「泄其水得壤地萬余頃」,但換來的是水位下降,滇池由510平方公里縮為410平方公里。到了明代,又是雲南巡撫陳金大修海口河,使「池水頓落,得池旁腴田數千頃」。這數千頃良田換來的又是滇池由410平方公里縮為350平方公里。清代又在海口河進行大小八次疏浚,最終又使滇池減少了30平方公里的面積。到上世紀中期,古人共圍湖84.4平方公里。
2008年1月17日,昆明新政最具分量的規劃框架出台,涵蓋四個領域:滇池治理、城鄉規劃建設及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城中村改造。仇和親自擔任指揮部「政委」。
這一年就這樣走過。第一回合下來,我們看到了希望。未來的路還長。這張五彩紛呈的雄圖中,我們還需揮灑更強烈也更為細緻的筆墨。
然而,在生態凈化工程的同時,要逐漸恢復區域的生態環境,為生物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其生態系統的協調、生物定居、功能實現等生態過程的建立、發展卻需要足夠的時間,不能期望它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

治水之初:開化之功與社會發展的平衡

五百里滇池,一條天然的海埂把它分為內海和外海。根據資料記載和老昆明人的描述,內海水不深,魚蝦成群,水草搖曳,植被占湖面的90%,因為海菜花繁茂有人稱它為「花湖」,也叫「草海」。20世紀五六十年代,湖水還是清澈透明的,那時候的草海,浩淼的煙波共長天一色,青青的蘆葦與點點帆影爭輝。雲在水中,魚在天上。最讓人們懷念的是滿湖輕柔雪白的海菜花。以及各種各樣的魚類。草海是滇池魚類產卵的地方。是人們心中的花湖。那時候,城市人口相對不多,城市生活污水和工農業廢水進入草海后,重金屬大部分沉澱,污水被大量水生植物吸收凈化,使污染物得到稀釋,從而基本保持了水體的透明度。那時候的草海足足有32平方公里的水面。
距離滇池約40公里的雲南第八大淡水湖泊陽宗海,面積31.9平方公里,蓄水量6億立方米,同樣由於經濟開發和旅游業發展,水質惡化,一度達到4類水,也多次暴發大面積藍藻,危及飲用水安全。占陽宗海流域2/3的宜良縣,下決心整治污染,據該縣環保局介紹,對陽宗海流域內所有企業實行污染總量控制,先後取締了網箱養魚2000多畝,取締了20多家畜禽養殖場,並以補償方式取締了湖面上所有的700多艘機動船,取締所有面湖的64個採石場,湖旁邊所有工廠必須達標排放。同時實行退耕還林提高流域森林覆蓋率。縣裡還在流域農村防治面源污染,要求農民使用化肥量減半並在雨季之前施用。推廣使用低殘留農藥、秸稈禁燒,在流域內建沼氣池100多口。還組織農村環保志願者監督,發放相機鼓勵舉報污染事件。縣裡引進國債資金和省市資金2300多萬元,建設了一個日處理能力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和配套15公里的管網工程,在雲南9大高原湖泊水質呈現下降的情況下,陽宗海水質改善恢復到2類水,並穩定地保持了4年之久,創造了一個奇迹!
他認為:河道、水系是大地的血脈、循環系統。河道可以調節水資源的空間部分不均勻,湖泊和水庫可以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分佈不均勻。城市中的河道是防洪、蓄洪、治洪、泄洪的通道和「動脈」,污水、雨水管網則是「靜脈」。填埋河道是不明智的行為。要普查所有河道覆蓋地段,已經覆蓋的河道要儘可能打開,沒有覆蓋的河道今後一律不準再進行覆蓋。要通過明河、明渠、暗管等工程措施溝通水系,使盤龍江與兩側河道橫向溝通、分流,在牛欄江調水工程實施后,讓主城儘可能多的入湖河道擁有活水、增加水動力;在保留現有歷史護坡前提下,35條入湖河道利用淤泥緩坡全程濕地化,提高河床整體凈化能力和生態功能。要全面排查雨污未分流單位,採取拼戶、拼區域方法建設區域、局域、局部式中水回用設施;把現有管道全部改成雨水管道,新增污水管道,使河道兩岸污水截流在污水管道中。市領導挂鉤任「河長」的各河道綜合整治要兩頭延伸、不留空白,做到全面覆蓋、全程覆蓋。要依法、遵規、履程拆臨、拆違、拆遷,使所有河道兩岸全程貫通。堅決杜絕污水排入河道,確保35條入湖河道明年底變清。
但願這不是一個夢。
由於滇池地區人口增加,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斷減少,1949年人均佔有710立方米,1980年佔有350立方米,1985年佔有310立方米,1990年佔有300立方米,滇池流域成為貧水地區。中國人口太多,成了我們背負著的一個最沉重的包袱之一。這個問題比起其他問題來,更具有根本性。事實上,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會明白,我們今天在人口上的困境,是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的。我們常常抱怨我國人口的猛增是由於當初沒有聽人口學家馬寅初的勸告帶來的惡果,這肯定也是一個理由。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我國的人口隱患是早在18世紀就開始潛伏下來。1712年康熙皇帝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人口已經突破了1億大關。到了雍正當朝,又推出了一個「地丁合一」的政策,將秦漢以來的人頭稅改為田畝稅。從此,人口便以每年25%的速度急劇增長。至乾隆五十五年,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3億。再到1834年鴉片戰爭前,我國的人口增加到了4億。值得一提的是,馬爾薩斯的那本著名的《人口原理》那時候第二版都出版了30多年。中國在其後的一段歷史進程中生態平衡與環境的破壞,對生產力的壓迫,階級矛盾的激化,似乎都成了馬老那本《人口原理》的一個最好的註腳。
賽典赤【1211—1279】,全名賽典赤·瞻思丁·烏馬兒,回族,出生於西域布哈拉【今烏茲別克】,父親是個小部落首領。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賽典赤為首任雲南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賽典赤在雲南任職六年,忠於職守,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治政有方,使雲南出現了一段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時期。賽典赤最大的功績便是成功地解決了長期以來「上有盤龍江淤塞,漫溢江堤;下有海庫堵塞,池水上漲」的滇池患情。他疏通六河,治理昆明盤龍江水患,治理海口,尤其是修建了至今仍是昆明市民的生命活水的松華壩水庫。
1.因地制宜。首先要把老寶象河的功能定位找對,她是用於補水?引蓄水或灌溉?泄洪排洪?還是景觀?不能35條河都用一個方案,整治得一模一樣。
但滇池的水不是從大江大河來的。滇池發源於昆明以東90多公里的嵩明白邑。它從古木參天、松竹環抱的99眼龍泉中湧出,先是形成了兩條河流,一曰牧羊,一曰邵甸。它們分別穿過白邑壩子,然後來到了小河鄉岔河嘴合成一水,始稱盤龍江。然後入松華壩水庫,再過上壩、浪口,經張官營,匯馬溺河、清河、羊清河、銀汁河一起走進昆明,穿過市區再從洪家村流入滇池。
滇池流域的36條河道加起來有400多公里,再加上支流有1000多公里,光靠黨政手段來推動只能管一時,難以長遠,如何形成治理的長效機制?
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作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個新里程碑,它拉開了大規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4月1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祖林一聲令下,3300人的清淤大軍會戰明通河清淤,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河道義務清淤保潔活動正式開始。
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
同時,對滇池的治理,顯然沒有經驗。面對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的困局,昆明有些手忙腳亂。
到孫髯翁時,他見到的還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的景象。而我們在上世紀70年代初見到的滇池已萎縮了,站在大觀樓上,已不見浩蕩的500里滇池了。不過,那時的滇池,水波還是清澈的,浪花是潔白的,人們可以在滇池游泳戲水,那時的滇池還是一處人間美景。
2009年7月,作為外來入侵植物為害甚重的「綠魔」——水葫蘆如今可能變害為寶。紫根水葫蘆滇池治污試點獲成功。該新品種和普通水葫蘆有很大區別,其最大優勢是抑制葉片生長,葉片只有普通水葫蘆的約十分之一。紫根水葫蘆可為水體輸送大量氧氣並吸收砷等重金屬污染物,還可吸附降解藍藻等,並且在清水裡、在非富營養化水體里也能正常生長。由於其葉片較小、根系發達,可以杜絕傳統水葫蘆二次污染的發生。另外,水葫蘆經機械採收,通過專有設備進行固液分離后,固體可製作有機肥,液體則通過發酵產生沼氣,最後的沼渣也可以當做有機肥。2009年8月,昆明市環境監測站對利用紫根水葫蘆治理污染的兩塊試驗地里的水質進行評估,其中一塊達三類,另外一塊達二類。國內多名環保界專家來到滇池邊實地考察紫根水葫蘆的試點情況,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種試驗還在進行中。
在滇池流域逐水而居的應該是當地土著和某支彝族的先祖。
1985年,第一批海鷗來到昆明,來到盤龍江。那一年,在南台橋第一次見到它們,昆明人的驚喜不言而喻。同所有昆明人一樣,認為這是我們治理滇池和盤龍江有了效果的標誌。海鷗年年如約而至,一年比一年來得多。小精靈的到來,為昆明治理滇池和盤龍江帶來了希望,帶來了信心。
過去治污主要是針對城市污染源,而廣大農村面源污染尚未觸及。周邊農業生產使用的化肥、流失的土壤造成的污染以及農業固體廢棄物、廢水等,都會造成大量的污染。必須從源頭、生產過程中、入湖關卡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源頭,推廣生態農業及新能源,建設持續平衡的生態系統;生產過程中,推廣節能、節水、節葯的新型農業,提高投入,建設低耗高效的農業;入湖關卡,就是分片划區,下達控制目標。在農村利用產業結構調整,解決面源污染問題,必須解決三個問題,建設成本低、運營成本低、操作簡單易行。通過點面結合,進行有效控制。同樣,這些措施也不能到位。
數學家熊慶來曾枕著滇池波濤攻讀法文;文壇泰斗冰心曾經迎著滇池日出撰寫華章;哲學家艾思奇看滇池的陰晴冷暖透視辯證法;大詩人柯仲平聽滇池的風聲雨聲孕育鄉情篇;聞一多、李公朴的演講激起滇池千重浪。當年護國運動掀起的滇池狂飆猶在,蔡鍔將軍統領討袁大軍北上的鏗鏘步伐猶存;講武堂之歌的旋律彷彿又在滇池上空飄蕩,李根源、朱德的身影還是那麼矯健。滇池岸年年篝火旺,火光中走出了無數仁人志士,誕生了篇篇英雄交響;滇池水年年浪濤涌,濤聲中成長起輩輩高原兒女,譜寫出代代輝煌樂章。滇池如歌,吟頌著偉人、能人、凡人。滇池如鏡,照見了昨天、今天、明天。滇池,生命不朽的湖……
第四種則從民族稱謂來考察。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明確記載:滇,是古代在這一地區最大部落的名稱,楚將庄GFBC5入滇后,還變服,從其俗,稱「滇王」。因此,就是先有滇部落,後有滇池之名,池因族稱,名從主人。
漁家姑娘read•99csw•com歌聲悠揚……
建國后滇池圍海造田總共有過四次:第一次是1958年大躍進,在滇池圍湖築堤,凅出田11200畝;第二次是經濟調整時期,大辦糧食,1963年冬築堤圍湖造田1800畝;第三次是1964年,計劃圍湖造田2500畝,實際完成1134畝;第四次發生在1970年,也是圍海造田規模最大、投入人力、物力最巨的一次。
金色的陽光閃耀在滇池上
我們就這樣顫抖著雙手去一頁一頁翻動滇池的濁浪,就像翻動一本陳舊而新鮮的史書,讀著它美麗的憂傷。
緊接著,1993年4月省政府召開了滇池污染治理現場辦公會。確定了滇池治理的基本思路:【1】實行水域分割,改變水流方向,變蓄污為棄污、治污。【2】分流截污,處理污水、達標排放。【3】引水濟昆,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4】遵循生態規律,恢複流域生態良性循環。並決定用18年時間,投資30個億,分三個階段進行滇池流域的根本治理。繼后,八屆全國人大會上,雲南代表團向全國人大提交了《要求將滇池污染治理列為國家重點工程》的議案。這個議案引起了中央及有關部門的重視。其後,終於在全國第四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將滇池列入了全國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1997年2月,昆明又迎來了全國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的召開。結合99世界園藝博覽會即將在昆明舉辦的要求,滇池綜合治理的工程終於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滇池之美在水也在山。「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寫的就是滇池四周的山。而四山之中,與滇池最有緣分的就是如鳳凰展翅的西山。世間萬物其實都有個緣分,山與山,水與水,山與水,人與人之間相識相知都是這個樣子,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這樣說來西山與滇池是有緣的。它們相依相偎患難與共一起從洪荒走來,走過昨日,走過今日,還將一起走向未來。
關於「滇」,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使將軍庄GFBC5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GFBC5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晉人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此後范曄的《後漢》、酈道元的《水經注》重引述了司馬遷的記載。
有資料表明:今滇池水面只是古滇池的24.7%,蓄水量只是古滇池的1.9%,滇池已處於老年期。
於是,在滇池東岸的晉寧有了古滇國。
段長:楊皕【區委書記】
省滇池水污染防治專家督導組16位成員擔任昆明市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整治工作的治污督導長,監督、檢查、指導河道綜合整治工作。
全市的「圍海造田」選定在滇池草海東南部。從1970年元旦開工,經過築堤、排水、填土造田三大「戰役」。從開工到總結大會,歷時8個月,投工2400多萬個,耗用原糧1680萬公斤,國家投資3550945元【據水利局材料】。單位攤銷、社隊負擔、個人自理等開支及由此造成的工廠停產損失,難以計算。其結果,圍湖造田面積3萬畝,其中2萬畝划給官渡區的福海、前衛、六甲3個公社。1萬畝由「五七」農場經營,實際成田6300畝,當年種稻5000多畝,單產394市斤,總產約200萬市斤,只夠農場4000多人1年的口糧。算是實現了「當年圍海,當年造田,當年受益」的目標。但和市裡原先預期要達到的「大小春畝產雙千斤,雞鴨成群魚滿塘,牛羊遍地豬滿廄」的目標,相差甚遠。在6300畝水田中,草煤地佔80%、死沙地佔13%、膠泥地佔7%。農場職工說:「這裏多數田塊,下雨一包糟,干天火可燒」,大多不宜農耕。以後多年,包括複種在內,土地利用率僅為40%。從1971年至1982年的12年間,累計產糧407萬公斤,不及當年圍墾大軍用糧的1/4,等於農場職工12年間口糧的43.3%。圍堤不斷滲漏,12年抽水電費100萬元。農場年年虧損,不得不另找門路,水稻改為旱作,再搞栽桑、養魚、養鴨,以後又辦磷肥廠,仍甩不掉虧損帽子。12年間,市財政彌補農場虧損1075萬元。扭虧無望,只好幾次裁員,最後留下二三百人勉強支撐。成立海埂公園,進行園林建設。
內陸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國113個環境重點保護城市中,僅次於海口,排名第二!
此外,擔當跣足下田與農家栽秧聽鄉親唱調,構思出最早的畫作;蘭茂攜《滇南本草》攀上金馬碧雞尋找標本,驗證著自己的判斷;趙藩在大觀樓上憑風望遠,陶醉在自己書寫的大觀樓長聯的風韻中;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向浩瀚滇池投去驚訝眼光,筆底湧出的是一串串羡嘆,他在《遊記》中寫道:這裡有豐富米、麥、魚、鹽、酒等物產,水陸交通便利,「城大而名貴,商工甚眾」,「系一壯麗大城」。

序:遠古的背影

至上世紀90年代初,雲南昆明之「景」又添了6個,共16個:「高原明珠」、「石林奇觀」、「睡美人山」、「金殿鐘鳴」、「龍門飛峙」、「長聯映月」、「九鄉洞天」、「圓通花潮」、「雙塔煙雨」、「筇竹羅漢」、「曹溪印月」、「龍泉探梅」、「鳳鳴山茶」、「翠湖戲鷗」、「月山帆影」、「海埂風情」。石林、九鄉的入選正印證城區的再次擴大,而海鷗的出現則將時序推到當下。時空在這些景中透露出人間信息。
在龐大的治水工程中,賽典赤「額立三百六十匹報馬,三百六十名看水員」,「倘遇崩倒水浸,即時飛報上司,挑補修浚,不容怠緩」,對工程進行了嚴格有序的管理。整個工程歷時3年,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完工。自此,盤龍江水患基本得到遏制,盤龍江兩岸的廣大地區開始出現繁榮昌盛的景象。到清代,「千艘蟻聚于雲津,百船蜂屯于城根;致川陸之萬物,富昆明之眾民」,盤龍江兩岸已成為昆明最興旺熱鬧的地方。可是,賽典赤卻因積勞成疾,在工程完工後的第二年便病逝了,享年68歲。
是的,這些晶亮單純的泉眼對這個世界,對人類知道多少呢。還包括在這裏翻飛的鳥,在這裏爭奇鬥豔的花。就在它們的身旁就有一塊塊古舊的石碑和牌匾,那是過去的人們對滇池,對江源的讚美之詞。是一段保護江源的歷史,是一道永不消逝的人文風景。
但是走近了,走近的西山腳下沒有樹,甚至連草也沒有。大片大片的山崖裸|露著它那千瘡百孔的肌體。這是過去人們採石挖沙的結果。來到金沙灣,這裏的一座山被挖去了一半,而就在這座山下立著一塊「國家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區」的石碑。這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西山如此,離滇池更遠的如神駿奔騰的東面大山,如長蛇蜿蜒的北面大山,如白鶴翱翔的南面大山,這些大山早就沒有多少綠意,只見疏鬆的幾棵樹像哨兵一樣站在山上。山荒嶺禿,水土盡情流失,這就是昔日與滇池做伴的青山啊!
就這樣,在兩年之中,滇池被圍去了3.8萬畝水面。然而,滇池被圍去的,正是魚類繁殖和索餌的好場所,過去的滇池每年向昆明市提供至少幾百噸的淡水魚類、蝦類和螺螄,而今,人們很難從市面上買到產於滇池的魚蝦。圍湖造田的結果,縮小了滇池的水面,直接減弱了滇池的蓄水能力,使魚類失去了大片優良的生存空間。四季如春的昆明城,也出現了乾燥、酷熱的城市「沙漠化效應」。我們在上世紀70年代初,幾乎沒有機會穿短袖,因為即使是夏天,昆明的氣溫也在25℃左右。
堵口查污、截污導流;兩岸拆遷、開闢空間;
地處歐洲北部的波羅的海,這個只有萬歲的年輕的海,與外界的通道是一條窄淺的厄勒海峽,現已成為沿邊國家城市的巨大的納污場所,每年排入海中的污染物達千萬噸,被公認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海區之一。
水華有一個很雅緻的學名叫水華絲束藻,也叫藍藻。這種在水中陰綠的像綠色油漆漂浮的小生物,曾經是這個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東西。它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據說已存在了34億年。這樣說,它算得上是這個地球上各類植物的老祖宗了。這種結構原始的生物含葉綠素,能夠製造養分獨立進行繁殖。它生活得很廣泛,海里、陸地之上,八十幾攝氏度的高溫和零下五十幾度的低溫,乾旱的高山,濃鹽分的海水,它一樣能夠生存,一樣能夠繁殖。特別是它的孢子,貯存上70年,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它甚至能夠把空氣中的遊離氮合成氮素化合物,不斷釋放出來,並在死亡分解后,還可以釋放大量氮素化合物,作為其他植物的氮肥。這樣當水質潔凈之時,它活得若有若無,而一旦水質惡化,富營養化程度增高,它立時就活躍起來,以近乎瘋狂的速度繁殖分裂,制氮耗氧。而在滇池,它所製造的氮肥在一定程度上只養活了一種生物,那就是與它相依為命的水葫蘆。這又導致了一個惡性循環,水華越繁殖,它製造的氮越多,水就越肥。水越肥,水葫蘆越旺盛。水葫蘆越旺盛,耗氧更多,水質更加惡化。周而復始。於是,清理藍藻和打撈水葫蘆的工作成了昆明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遠也做不完的工作。為了清除藍藻和水葫蘆,不知傷透了多少人的腦筋,人工打撈不行用機械除藻。一段時間,我們動用了部隊來對付這小小的生物,這些戰士們頂著烈日狂風,開動機器,戰鬥在海上。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但還是沒能最終將這些小東西完全打敗。藍藻已經成了置滇池于死地的癌細胞。
公元1381年8月,朱元璋調集30萬軍隊,以傅友德為統帥,藍玉、沐英為副將,向雲南出兵征討。12月,明軍于白石江敗元軍,藍玉、沐英攻進昆明。梁王逃到晉寧跳滇池自殺,明軍進駐昆明。1389年,沐英入京拜見朱元璋,回滇時帶江南軍民百萬到雲南屯田。1392年至1398年,沐春又移南京人口30餘萬入雲南。
……
滇池地處長江、珠江、紅河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匯水區域是全省居民最密集、人為活動最頻繁、經濟最發達的地帶,經濟總量占昆明市的80%。它曾經身兼工農業生產用水、調蓄、防洪、旅遊、航運、水產養殖、調節氣候等多種功能。擇水而居是人類的習慣,沒有滇池就沒有春城,昆明人都對這個中國第六大淡水湖心存感激,將它稱為「母親湖」。
再乘船游滇池。記憶之中我們已經好多年沒游滇池了,這不是我們不愛滇池,作為雲南人我們真的愛它。我們曾是那麼的因為擁有滇池而自豪著,而驕傲著。逢到外地外省的朋友來昆明,我們想到的第一個去處總是西山總是滇池。遊玩到高興時候,我們還會情不自禁為朋友們唱起那首20世紀50年代的《滇池圓舞曲》。
幅幅山水畫,多半是與滇池有關。可以說,沒有滇池就不會有這些美景畫圖。
1979年美國權威的《科學》雜誌記載了一個學者的重大發現,同希臘文明一樣古老的瑪雅文明為何走向毀滅。照這位學者的發現,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連續17個世紀人口劇增,位於瓜地馬拉低地的瑪雅人最高峰時達到500萬人口。然而,在其後的不到一個世紀的數十年間,又驟然下降到不足原有人口的1/10,它直接的原因就是土壤受侵蝕、表土被沖走,耕地生產能力徹底被破壞所致。瑪雅人最終以自己太多的人口破壞了自己的生存環境,從而毀滅了自己的文明。
其實,在滇池治理的同時,昆明感到一種無望,為了解決昆明缺水的迫切問題,只好將目光投向了外流域找水——這其間,昆明進行了了兩大水利工程。這就是從祿勸向昆明引水的掌鳩河工程和清水海供水工程。習慣說法是「滇中調水」。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臨風嘆滾滾英雄何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
滇池周圍有大小數十個山峰,山環水抱,天光雲影,青山綠水交相輝映,滇池煙波浩渺,一碧萬頃,構成一幅美麗的天然畫卷。遠古的足音從歷史深處紛至沓來,從青藏高原遷徙而來的氐羌氏的燧人女媧伏羲的某一部分【即滇僰和邛僰】南下,進入了西南。南下四川的蜀、羌、徒、邛、越部成了羌族的祖先;進入雲南的西蕃、吐蕃、西爨和僰人,分別成了普米、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的一支同昆明族、叟族融合,統稱為烏蠻。約在公元7世紀,分為烏蠻和白蠻兩部,其西支形成了「六詔」,而另外的路蠻成了怒族和獨龍族的祖先;尋傳、俄昌成了景頗和阿昌族的祖先;栗粟成了傈僳族的祖先,和尼等成了哈尼族的祖先,么西成了納西的祖先;攸樂、倮黑等成了基諾、拉祜的祖先……而東爨、黑爨就成了彝族的祖先。
睡美人兒睡在滇池旁
與此同時,藍藻、水葫蘆,這兩種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生物站出來說話了,它開始在眾目睽睽之下顯示它不可戰勝的威力,幾乎是一夜之間它開始了第一次大面積的暴發。
新的「河長」履新了:盤龍江「河長」仇和,新寶象河「河長」張祖林,大觀河「河長」楊遠翔,金汁河「河長」李培山,新運糧河「河長」田雲翔……
河長:仇和【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
外海水質類別為劣五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66.41,屬中度富營養狀態。與上年相比水質類別沒有變化,主要超標指標為化學需氧量和總氮。與上年相比,外海營養狀態均為中度富營養,主要污染物氨氮和葉綠素α有所上升,總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有所下降,綜合營養狀態指數較上年下降了1.7%,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有所減輕。這樣的結果也許不是太讓人滿意,但是至少滇池水質有了初步改善,入湖河道開始變清,這已經夠讓人欣慰了。
「滇池裡還有魚蝦嗎?水產品還能吃嗎?漁民生活怎麼辦?滇池污染對周邊群眾生活造成多大影響?……」總書記的問題一個接一個。
就在上世紀末,當年打響圍海造田戰鬥第一槍的地方——滇池腳下的龍門村,還發生了這樣的事:我們雲南電視台的記者聽說這個地方興師動眾,填海造地40畝,便匆匆趕往出事地點,準備作一次實地採訪。來到龍門村實地一看,果然不假,記者們出於職業的良知,對這件事進行了錄像。結果呢,不用說,突然來了幾位鄉村「公僕」向這兩位記者發動了攻擊。機器被砸記者受傷。砸機器的人大聲告訴記者,他們填海造地是經過批准的。
歷史打馬而過,匆匆就是千年。回望這段史實,讓人感慨萬千——
其後,是清代的鄂爾泰雲南治水。鄂爾泰是清代雍正年間有重要影響的官員,其以「改土歸流」與治理苗疆之功位極人臣。他在西南地區,尤其是雲南的治水活動,也是其督滇時期與改土歸流等量齊觀的大事業。鄂爾泰自雍正四年初至九年末【1726至1731年】,任雲貴總督近六年,雍正九年十二月離任到京,至此,結束了其雲南治水的宏大事業。鄂爾泰初到雲南時,「雲南跬步皆山,田少地多,憂旱喜潦,且並無積蓄,不通舟車,因此,一遇干愆陽,即頓成荒歲。不少少數民族聚居的州縣旱潦相仍,大潦尤可望半收,小旱則難籌一策,於是米價騰貴,竟有每石貴至十兩、十五兩者」。后經過鄂爾泰的不懈努力,雍正年間,「雲南一省九府二十多個州、縣,擴建、改建、重建和新建的灌溉、防洪除澇、湖泊治理、河道航運等各類水利工程共計82項,佔有清一代雲南水利工程總數276項的30%。這其中大部分效益顯著的工程,多得力于鄂爾泰」。滇省水利,以雲南府為最重,雲南府水利,以昆明六河為最重。六河乃昆明及其周邊地區的六條河流【古河道,分別為盤龍江、金汁河、銀汁河、寶象河、馬料河和海源河】,皆匯入滇池。昆明六河所灌溉之地昆明壩子【西南人呼山間平原為壩子】,「二里一村,三里一場,水田彌望,大似江南」,鄂爾泰對該地區進行了長期的水利建設,並向朝廷上《修浚海口六河疏》,介紹其成果和經驗。與昆明六河同屬於滇池水系的海口大河,也是滇省水利的一個重項。海口大河彙集多條支流而成,在海口融入滇池,「河低田高,本無灌溉之利,但沿海各縣田畝每患海水漫溢,全賴此河泄瀉」。如此眾多的水利工程無疑極大地促進了雲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同時,河道航運的開發亦使雲南及其周邊省份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全面一體的發展。他科學治水,不迷信,堅決排除地方阻撓治水的勢力;他對水利種地與非水利種地並舉及治水制度化建設,對今天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仇和書記的認識到位了嗎?
老昆明人和我們,都還牢記著那首著名的《滇池圓舞曲》熟稔、優美的旋律,至今能吟唱,現在的昆明人還記得嗎?
這標示牌所包含的含義不用多說了。寫得如此明白。將自己置身於風口浪尖並公開透明地要求監督,這裡是勇氣,信心,也是智慧。
我們有西山,我們有滇池,我們常常這樣說著。然而,現在我們怎麼說呢,我們說不出口啊!就在20年前的夏日,我們還會在海埂邊游泳。那時每逢星期天,海埂游泳場人山人海,歡歌笑語滿滇池飄揚。但是後來人們不再游滇池了,見了滇池不是雙手習慣地做擁抱狀,而是用手掩著鼻孔。
按照工業發達國家要求,當年的總用水量不能超過總徑流量的15%,否則將出現水荒和農業乾旱。
李霽宇/楊紅昆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笑傲江湖。我們怎樣面對祖先,面對子孫。
真正的企圖治理滇池的「滇中調水工程」,是從麗江的龍盤水電站引金沙江水方案。該工程總投資預計超490億元,提出從數百公裡外引金沙江水沖刷滇池。但這一方案受到質疑:一、成本太高,昆明的水費會再提高;二、主要是單純靠調水沖洗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而且洗完滇池的水還將流回金沙江,對其下游用水造成不利影響。……
保護滇池理所當然地被擺在最最重要的位置。滇池,作為雲南、昆明的形象、名片,以及關乎昆明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這年初,昆明全力實施了滇池「一湖三環」兩年閉合工程、主城區和環湖及29條入湖河道截污收集處理3年達標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水質監測系統、污染源監控系統,做到全面覆蓋無盲區,連續監控不間斷;實行入湖河道「河長負責制」,確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這可能是昆明治滇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大事。
曾有一種叫水葫蘆的水生植物,藍色的花朵,像美人的丹鳳眼,綠色的葉子漂浮在水面。過去昆明人常把它作為觀賞植物加以讚美,從未想過它有什麼危害。然而,由於近10年的嚴重污染,導致水質富營養化,藻類繁生,水葫蘆瘋長,造成河道被堵塞,船舶無法航行。它驚人的繁殖能力,如果不加以及時治理,將成為難以制服的「水上惡鬼」。
2008年,有一位官員來到昆明。他就是新任的雲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仇和。
2009年7月25日,周末,這是個平平常常的日子,更多的人一周以來緊張的工作過後,會選擇這一天靜靜地休息,或是到戶外散散心,放鬆放鬆心情。但對於滇池,對於雲南,這又是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從早晨開始,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整個昆明地區都在下雨,雨夾著風,風帶著雨,時大時小不停地飄落。風雨中的滇池捲起浪花,不斷地擊打著堤岸。多災多難的滇池沒有料到,它的環境狀況竟然牽動了總書記的心,就在這天下午,來雲南考察的胡錦濤總書記頂風冒雨專程來到滇池草海大壩和西華濕地,查看滇池水質和環湖生態帶建設情況。
另一個構想更美好,那就是昆明21世紀城市建設構想,那就是山水之城,園林之城,山水、綠化和園林相得益彰,形成城市在湖泊中,湖泊在城市中,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這一切美好構想,關鍵還是一個牽動著千千萬萬人的「滇池」。
什麼是「河長制」呢?「河長制」,將滇池治理的重擔切切實實地落在了「官」的肩上。除29條主要入滇河道外還囊括了6條小、短河道,擴至35條河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各擔任一條河道的「河長」,河道流經區域的黨政主要領導擔任河「段長」具體組織實施,對轄區水質目標和截污目標負總責,實行分段監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問責。嚴格按照以目標倒逼進度、以時間倒逼程序、以下級倒逼上級、以督察倒逼落實的工作方式抓好河道綜合整治。入湖河道流經區域的黨政一把手要對轄區水質和截污目標負總責,各鎮【街道辦事處】為入湖河道管理的主要責任單位,根據河道管理工作目標,逐級簽訂責任書,實行分段管理。責任層層落實,成果倒逼,失職問責。——這是昆明幾十年來一個斬釘截鐵、毫不含糊的決定!
國家環保局局長在一次視察滇池時,盯著湖上陰綠的藍藻,想起國外的一種藥物除藻的辦法。這種辦法在以往的環護治理上有過成功的嘗試。然而,面對滇池,他實在下不了這個決心,這涉及到滇池水資源的安全問題。滇池是昆明人的活命之水。事關重大,他不能冒這個險。也許藥物一施,滅掉的就不僅僅是藍藻了。最終,這位環保局長只是從滇池取了一瓶混濁發綠的水,心事重重地飛回了北京。
正當我們在圍墾滇池時,1970年4月22日,丹尼斯·海斯在美國發起了第一個地球日活動,當天美國各地約2000萬人參加了遊行,人類已意識到對地球資源的不科學濫用,已危及人類的生存,地球日益在提醒人們在開發地球的同時要保護地球。而中國那時正沉醉在政治運動的狂熱中,並不理會大洋彼岸傳來的信息。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抽水灌溉,70年代水還可愛,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昆明人從流傳於民間的順口溜說起,向我們講述了一年多來通過河長們的治理,他親眼目睹的變化。
是啊,這條治理滇池之路,我們走得實在太沉痛太艱辛。
誰之過?
其實類似這位先生的感受到處都是。在上壩村,我們看到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祥和畫面:幾位村民頭戴草帽,坐在河邊垂釣;不遠處,白色、黑色的鳥兒時飛時停,偶爾發出一兩聲鳴叫。河道里的水淺淺的,水流緩慢,水清可見底,水裡的馬尾草隨著水的流動而左右搖擺,就像美麗少女飄逸的長發。如果不是偶爾駛過的汽車,還讓人以為是到了山中的溪流邊,一切都那麼寧靜而幽遠。在中段大花橋,站在橋頭看橋下的排污口已經看不到污水了,再看看河水已經清清地流淌著,沒有被「染」色的現象了。在南壩村附近,我們見到沿河的臨時房屋被拆除了,昔日堆積在河邊的垃圾清理了,破敗的河堤被重新修繕並拓寬,昔日擁擠、雜亂不堪的沿河兩岸變得寬敞、疏朗,取而代之的是親水景堤、縱向貫穿全市區的景觀道。再來到入湖口的洪家小村,泥濘的土路邊成了水泥路面。村民們隨意堆放在河堤上的柴火、竹竿、磚頭、垃圾等已經不見了,只有幾棵桑子樹和無花果樹還屹立在河邊。河水也沒有以前渾濁了,盤龍江就從這裏匯入滇池。村頭,雜亂的臨時建築早已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濕地小公園,裏面種植著中山杉、滇朴、滇鼠刺、蟻塔、旱傘草等喬木、灌木及水生植物114read.99csw.com10株,「蘆葦飄蕩、水鳥翻飛」的滇池湖濱濕地風貌使這個小漁村更顯自然、淳樸。觀景長廊上,一對新人正在拍婚紗照,沒有多餘的建築物,只有波光粼粼的滇池和西山睡美人,新娘依偎著新郎綻開了幸福的笑臉。
2008年1月3日,到昆明履新僅6天的仇和書記在深入環保局調研時就提出一個新思路,這是一個經典論斷:「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多方關注,特別是一句「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最耐人尋味。抓住要害,抓住突破點,標志著以仇和為代表的昆明市委、市政府將以更加果敢的勇氣、更加宏大的氣魄、更加超凡的膽略,全面提速滇池治理。
……
舉報監督電話:0971-3622555
綠化美化、恢復濕地;兩岸禁養、凈化環境;
胡總書記要求有關方面加大滇池污染治理力度,堅持綜合治理,務必持之以恆,使滇池這顆高原明珠早日重現光彩。他說:「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要下決心把滇池污染治理搞得更好些更快些。」
16世紀時,雲南總人口不過150萬。但處於古「絲綢之路」的滇池流域的人口還是相當密集的。人口的增多導致耕地和糧食的減少,因而產生了圍湖造田的原始思想。據史料考證,自1509年,在湖的東部開始了圍湖造田的記載。
河【段】長標示牌
說到做到,身先士卒,仇和極有創意地提出了「河長制」。
很難說千百年前它們是否來過?也許是來了,又走了,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猜想它們早年一定來過,那時的滇池遼闊無邊無際,魚肥草豐,人煙稀少,只是那時的城市還小,人們還沒發現它們的光臨。那時的古人已悉數遠去,昆明的老居民,比如鳳伽異、兀良、賽典赤、沐英、鄭和、楊狀元、蘭茂,過路的馬可波羅、徐霞客,建文帝、永曆帝、吳三桂,以及後來的錢南園、孫髯翁、袁嘉穀、蔡鍔……他們都沒有留意這些小生靈的來去。他們在政治和社會的風浪中起伏,可能就無暇關注這些自然的生靈們。而小生靈們,它們對自然無疑比人敏感。人在變化中有時會麻木,人還有世俗的功利觀念,紅嘴鷗沒有。它們是從空中俯瞰昆明的,那些地表的建築不會引起它們太多的關注。但它們肯定會感受到這裏的空氣、氣流、氣場的些微變化。第一批到昆明的小生靈可能已經去世,這是它們的下一二代了。說不定它們注意到了又有幾座高樓拔地而起,所以小生靈總愛繞著高樓盤旋,然後才飛到盤龍江和翠湖上。——這情景就像人,「老昆明」是以20世紀70年代作為坐標的,而以古時昆明為坐標的古人已作了古。在今天這個一天等於二十年的變革時代,適應今天的變化也許無可厚非,可是人的記憶比海鷗長多了,人的記憶會傳承,那就是文化。文化像盤龍江,不會斷流,今天的流水不再是昨日之水,可是作為水,它的無形、它的滋潤是永遠一樣的。它升騰為汽,為雲,為雨,再重回到當初,我們就不能分辨今日之水與昨日之水的區別,它們融為一體。所以文化不能以今天昨天來區分,也不能以好壞高低來劃分,它總是一脈相承、融會貫通的。
在萬山重疊的高原之上,湖泊都稱之為池。如新疆天山天池、吉林長白山天池、青海孟達天池和浙江天目山天池。我國湖泊眾多,分佈廣泛,而且分佈地區民族各異,故對湖泊的稱呼就有湖、泊、池、盪、淀、漾、泡、海、錯、氿、淖、窪、潭、海子、庫勒、浣等30多種。而滇池又名昆明湖,古名滇南澤,別稱昆池、滇海、昆陽海,俗稱昆明海子。在雲南高原上,還星羅棋布一些高原湖泊,如洱海、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陽宗海、瀘沽湖、程海、異龍湖等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九大高原湖泊,是鑲嵌在彩雲之南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九顆明珠。而滇池是最大最美的一顆明珠。
滇池臭了,西山怎樣呢?沿著湖岸走去,從遠處看到的西山依然很美。看林蒼翠,看天碧藍,看水浩瀚。只是不要走近,這一切似乎都沒有什麼改變。跟10年前,跟20年前一樣山清水秀雲白。如果就是這樣該多好,我們的生活真的充滿陽光。
「元旦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把雲南大地照得通紅。滇池之濱,紅旗漫卷,戰歌震天,他們揮動銀鋤,開始了一場改天換地,向自然開戰的硬仗……」
在不能兩全的世界難題中,可能只有一個選擇,這就是適度開發並取得和諧共處的發展。古人並非有很高的前瞻意識和完備的科學知識,但萬幸的是過去的發展相對緩慢,歷史的腳步遲緩而徘徊,幾十年、幾百年為一個時段,這樣,人類對自然的人為干預和破壞的矛盾還不十分尖銳和突出。因此,年光往事如流水,又是幾百年過去,滇池在雲南大地上的格局,或者說城市與滇池、人與自然的相處,基本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態勢。這種平衡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
除了環湖截污和環湖公路建設、生態修復與建設工程、外流域調水補水工程外,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工程最小化、生態最大化、人工干預最小化展開,完成烏龍河、船房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盤龍江、新運糧河、海河、西壩河、老運糧河、金汁河、玉帶河——篆塘河、洛龍河8條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已先後開工,完成馬料河、撈魚河、護城河3條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前期工作。根據河道綜合整治的「158」原則,在河道兩岸共種植各類苗木及攀援植物240餘萬株;通過實施片區截污、河道截污、道路改擴建等共鋪設管網307公里;建成垃圾收集間892間、垃圾池166個、垃圾中轉站9座,打撈河道內水面漂浮物4.6萬噸;拆臨拆違拆遷97.5萬平方米;流域內已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中水站】162座,在建110座,關閉和搬遷散養及規模總戶數10761戶、禁養畜禽總計243.9萬頭【只】……?
而當時的相關官員卻認為,治理污染已獲得初步成效——在流域經濟增長、人口增長和污染負荷加重的情況下初步遏制住了滇池水質迅速惡化的勢頭。
當時鎮守雲南的沐英聘請著名堪輿家汪湛海設計、建造昆明城。汪湛海精心考察了昆明的地形、地貌、山川、湖泊,認為若在長蟲山以南建造一座背靠長蟲山面對滇池、形狀似龜的龜城,必將造福百姓。為什麼昆明城一定要建造成外形似龜的龜城呢?汪湛海的堪輿理論是:昆明北面的長蟲山是昆明的主山,長蟲即蛇,而此蛇為雄性,有雄就必須有雌與之相配,故昆明城必須建造成一座龜城,龜蛇相交,百姓才能生生不息、吉祥平安。於是,在汪湛海的精心設計下,新建的昆明磚城就成為了一座外形極像一隻神龜的龜城了。它有六座城門,南門是龜|頭,北門是龜尾,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是龜的四腳。這龜還不是一隻普通的烏龜,它是一隻靈龜和神龜,它尾掉而足動,是靈龜掉尾之意。汪湛海建昆明城時,還叫工匠用石頭雕鑿一隻形端體正、惟妙惟肖的神龜,並在其龜背上雕刻有一句讖語:「五百年前後,雲南勝江南。」埋藏在南城門下。
滇池的治理被人稱為「一龍治水」或「多龍治水」。治理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治理的重點是什麼?輕重緩急如何定奪?全面鋪開還是重點突破?
解放以來,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我們向滇池要了兩萬畝。1978年又是別的原因圍去海面23.3平方公里。事實上,這場向滇池要地的戰鬥直到今天仍然在悄悄進行著。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處置二期工程是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確定的項目,結轉到「十一五」期間實施。該項目對清除草海內源污染及外海北部主要內源污染,改善草海及外海北部水域水質,恢復草海及外海水生態環境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滇池污染綜合治理必要的工程措施之一。底泥疏浚工程量343萬m3,其中草海南部150萬m3,盤龍江河口120萬m3,大清河河口73萬m3。採用環保型、高精度絞吸式挖泥船進行施工,底泥通過排泥管輸送至金家河堆場。對底泥經脫水後進行了綜合利用進行了多方諮詢和研究。考慮利用底泥配合環湖綠化生態林和環湖生態濕地建設。為確保項目實施的科學合理,對滇池底泥二期工程實施方案進行了調整,市滇管局就草海綜合整治、底泥輸送、處置方式和處置地點等問題,分別組織省、內外有關專家召開了多次諮詢論證會,最終確定利用底泥進行生態濕地基底修復及綠化生態林建設的工程實施方案。
中國西部有一顆高原明珠——這就是滇池。
山上的龍門映在水中央
2009年一季度,除滇池外海清淤項目外,已經完成治理規劃所有未開工項目的前期工作,並達到可研深度,年內可望全部項目開工建設。新建第七污水處理廠有望在今年底提前竣工試運行;第一至第六共六個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這些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后,昆明城區將新增污水處理能力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一倍,污水處理率可達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同時,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設工程已於今年2月開工建設,計劃3年內全面完成。
滇池涅槃:還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滇池美景?
三是控源難度大。雖然城區進行了點源治理,推廣雨污分流,但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現在所進行的工程無法從根本上控制。此外,面對2600平方公里的面源,污染嚴重,來源不清,技術手段缺乏。而內源污染物堆積,污染嚴重。
當然,治理滇池的路還很艱難很漫長。
2009年8月,仇和一行先後實地查看了篆塘河、西壩河、蘭花溝、玉帶河、明通河、金汁河、梘槽河等河道的覆蓋現狀,他問:「被覆蓋的河道總長多少?哪些河道能夠打開?」
畫里青山,夢中碧水。滇池之美,可從昆明歷代的景觀讀出和體會——
仇和來到昆明,面對的就是這個新昆明的宏偉藍圖。這時,建設已全面鋪開,呈貢新區已粗具基礎規模。雄圖既溢,江山入畫,該如何描繪呢?
其後昆明正式明確,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確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昆明確定了要全力實施滇池「一湖三環」兩年閉合工程、主城區和環湖及29條入湖河道截污收集處理3年達標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水質監測系統、污染源監控系統,做到全面覆蓋無盲區,連續監控不間斷。同時,正式提出了實行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實行綜合環境控制目標「河【段】長負責制」,以確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請注意裡邊的空間和時間限定詞:兩年,29條;3年,無盲區,全覆蓋。這都是硬指標啊!

鐵腕治滇:河長制的創意

2009年5月,在晉寧東大河入滇河口,一片綿延的濕地水清草茂,菖蒲叢中不時傳出各種婉轉的鳥鳴。據了解,1700餘畝的東大河濕地目前是35條入滇河道中最大的入湖河口濕地。據昆明鳥類專家觀測,滇池邊絕跡20多年的黑翅鳶、黑翅長腳鷸等土著鳥類也重現東大河河口濕地。在全市35條入滇河道整治中,晉寧有8條河,全長17公里多的東大河就是其中一條。據晉寧縣滇管局介紹,東大河河口濕地有兩個特點:佔地1700餘畝的人工濕地是目前35條入滇河道中最大的河口濕地;濕地里運用了雲南唯一的「河口前置庫」技術,除去河流的污染物,沉澱泥沙,不讓泥沙衝進滇池。當時恢復河口濕地154.45畝。去年,昆明市整治入滇河道及實施「四退三還」后,東大河一帶退出了1470畝田、塘建濕地,加上原有的示範濕地等,這裏建設的濕地已有1700多畝。在河口的滇池水面上,一排半圓形的木樁圍出了一片64380平方米的水域,形成一個湖中湖。晉寧滇管局工作人員介紹,這就是雲南唯一的一個「河口前置庫」,此項目於2008年竣工,水面上80個浮島種著水金鳳、水芹菜,是用植物凈化水體。但浮島還開發出一個意外的功能,成了小鳥們的家。工作人員介紹,到了秋天,在浮島築巢的鳥很多,其中很多都叫不出名。去年10月,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監測的數據表明:前置庫對污染物的除去率為17.3%;對透明度的改善最大可提高77.4%;庫里泥沙堆積了0.33米,沉沙效果明顯。水生植物群里增加了狐尾藻、金魚藻。晉寧滇管局長呂豐說,這兩種水草要在水質較好的水中才能生長,從中可以說明污染物降低,水質有好轉。在東大河濕地里,水中長著菖蒲、馬蹄蓮等,岸邊的柳樹、青香木等也長勢茂盛。植物的多樣化引來了生物物種的回歸。4月初,市鳥協的專家們在東大河濕地里,僅2小時就發現了19種鳥,其中有在滇池地區已絕跡了20多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翅鳶,還有在滇池地區絕跡多年的黑尾蠟嘴、黑翅長腳鷸,此外,黑水雞、綠鷺、白鷺、棕背伯勞等鳥類也在此棲息。對此,市鳥協會長王紫江說:「這裡有濕地,有水生植物,有淺水區域,比較適合各種鳥類、游禽棲息。在這裏發現滇池地區絕跡多年的鳥類及多種珍貴鳥類,表明滇池治理取得了成效。」
河道名稱:盤龍江
漁船兒輕輕地隨風飄蕩
這個「宏偉」的城市規劃,將以滇池為中心,這樣,滇池就更成為重中之重了!
再接下來就是「十一五」規劃項目的重點實施了。在滇池「十一五」規劃的65個項目中,現已完成滇池西岸生態恢復與建設工程等8個項目,在建45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12個,完成投資29.7億元。除滇池外海清淤項目外,已經完成「十一五」規劃所有未開工項目的前期工作……
我們為此常常觀察我們的綠地和花園,路邊的綠化帶,我們發覺凡是成片的露土的地上,植被或草地、樹林都長得很好;凡是處於一小塊局促逼仄的地方,那些草和樹都萎靡不振。地下有微循環的水系,土地也是要呼吸的。
滇池位於雲南昆明的西南側,是全國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雲南省水面最大的高原斷層陷落湖泊,曾被周恩來總理稱之為「掌上明珠」。
盤龍江對於滇池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河。它清清亮亮從白邑走來,90公里,對一條河來說,那是一段相當短暫的旅程,在沒有叫做城市這種東西之前,它總是笑著鬧著一路歡歌走進滇池。而即使是現在,從白邑的大小龍潭出來之初,它一樣清亮一樣凈潔。那裡的水源保護區依然滿目青山滿眼滴翠,青山綠水之間便是遍布的泉眼,它們像一隻只晶亮的眼眸,望著藍色的天空,望著油綠的大地,流淌著歡喜的眼淚。它們不承想有一天它們清純的眼淚將變黑髮臭。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現在668座城市,其中400多座面臨不同類型的缺水,100多座嚴重缺水,年缺水量60多億m3,在眾多的缺水城市中,昆明城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222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低於國內嚴重缺水的京、津、唐,與以色列相差無幾。這是一個很讓人揪心的現實。與此同時由於水質遭受嚴重污染,曾經作為昆明市第五自來水廠水源的滇池在1998年6月「2258」工程陸續完工後,於1999年7月1日,正式停止滇池作為城市供水水源。昆明面臨著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的雙重威脅。而昆明城市用水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以每年大於6%的速度遞增,等於每年增加2000萬m3的用水量,相當於每年新建2~3個中型自來水廠的供水量。為此雲南省政府不得不投入巨額資金開展引水濟昆工程。來緩解昆明城區供水。
市環保局在10條入滇河道建立了12個水質檢測點,據悉,年底會增加到23個。這意味著今後每條河道都將通過科學的數據來監測,並通過每一條河道的水質變化來考核每一個河段長的治水責任落實情況和工作成效。
其實,我們也不是沒有人發現滇池的污染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有一位從事生物研究的科學家在雲南最高學府演講時就曾振振有詞說,滇池的存在,就是昆明的存在,雲南的存在,中國的存在。對滇池從現在起就要注意保護,否則……

景觀與人文:美麗的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

此外,民間相傳的昆明景點有「五華鷹繞」、「金碧交輝」、「雲津競渡」、「魚吞蜃樓」、「雙塔倒影」、「翠堤春曉」,等等。
2009年7月,一項再造「滇池之腎」的生態工程正在昆明實施。去年以來昆明加快推進滇池環湖生態建設工程,計劃在滇池周圍恢復和新建5萬畝濕地及生態林,目前已經完成2.8萬畝建設任務。滇池環湖生態工程的建設範圍為湖岸后延200米以內的區域,總面積約33.3平方公里合計5萬畝,昆明市在這個區域實施「四退三還」,即通過實施退塘、退田、退人和退房,實現還湖、還濕地和還林。截至目前滇池周圍已經完成退田和退塘3.1萬畝,恢復和新建湖濱生態工程2.8萬畝,其中包括濕地1.7萬畝和生態林1.1萬畝。
徐霞客邁著旅行家的步履,在滇池的水光山色間流連忘返。自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入滇,崇禎十三年【1640年】正月東歸,他在雲南遊歷考察達一年零9個月,行程3000餘公里,創下了他在一個省徒步旅行最長的記錄。雲南為《徐霞客遊記》記載分量最重的省,全書現存62.8萬字,《滇游日記》達25萬字,佔總數的40%。多年以來,徐霞客在雲南期間完成的詩作超過了西遊途中諸省之和。徐霞客於1638年夏、冬先後兩次在昆明及滇池地區停留達40餘天。他于崇禎十一年【1638年】夏遊太華山。《游太華山記》作為古代記西山【太華山】風物最全的遊記名篇,留下了霞客於一天之內登危崖、歷絕壁、探深穴、行密林、上下穿梭、盡情暢遊的感人情景。徐霞客乘船至高蟯,拜謁楊太史祠后,遊覽華亭寺、太華寺、羅漢寺【今三清閣】,讚譽太華寺的山茶,羅漢寺「梵宇仙宮,次第連綴」,「如蜂房燕窩」,壯觀至極。徐霞客后沿千步崖下至山麓滇池畔,觀金線泉,探大石洞,折返攀絕頂,游黑龍池,登美女峰。當年十月初,他結束滇東、滇南之行返昆后,旋即進行了一次滇池夜航並環滇池周遊。由南壩起航,途經觀音山、白魚口,至滇池東南的安江登岸,南行達晉寧州【今晉城鎮】,徐霞客在此停留19天,得友人殷勤款待,盡興遊覽了附近的風景名勝古土城、天女城、金沙寺等。之後徐霞客沿滇池湖岸暢遊石將軍、牛戀石至海口。明代滇池出水口的海口風光絕倫,螳螂川中「鳧舫賈帆,魚罾渡艇,出沒波紋間,棹影躍浮嵐,櫓聲搖半壁」,充滿詩情畫意。彝族村寨「桃樹萬株,被隴連壑」,石城「層沓玲瓏,幻化莫測,鍾秀獨異」。他順螳螂川經石龍壩至安寧溫泉,稱讚道:「余所見溫泉,滇南最多,此水實為第一。」后徐霞客返經安寧城,翻越碧雞關,過車家壁,登棋盤山,提及地形【海拔】與植物分佈的關係:「頂間無高松巨木,即叢草亦不甚深茂,蓋高寒之故也。」后沿當時的滇池湖堤經夏窯、土堆至潘家灣入昆明城。以後徐霞客經小西門、大西門離昆,過黃土坡、黑林鋪,游筇竹寺。昆明友人在此為他餞行。徐霞客順道遊覽了昆明西郊的海源寺、妙高寺和沙朗天生橋。於十一月初九進入富民,由十月初一徐霞客第二次入昆算起,至此,他在滇池地區探幽尋勝近40天,實現了他「完省西南隅諸勝」的夙願。

滇池困局:艱巨而漫長的治理之路

而這一年【2008】,昆明增綠的實際情況如何呢?數據顯示:昆明新增綠地1717公頃。種植喬木171萬株、攀援植物190萬余株。主城區拆除臨時和違章建筑後建成綠地62.54萬平方米,綠地率35.69%,人均公共綠地10.16平方米;在城鄉綠化方面,完成面上造林7.123萬畝,其中滇池流域面山綠化完成3.5萬畝,苗木基地建設3.0697萬畝。天保工程建設公益林地7.7萬畝,退耕還林工程完成荒山造林1.5萬畝,義務植樹1423.7萬株,完成農田林網283.82公里機耕路綠化,植樹68萬多株;在交通沿線綠化方面,主城15條出入道路種植喬木3.9萬株、灌木6.1萬叢,地被植物8.4萬平方米,19條交界道路綠化種植喬木2.1萬株,灌木2.2萬叢,竹子5.3萬叢,攀援植物13萬株、地被植物101.5萬株,縣鄉道路綠化830公里;在城鄉河道溝渠綠化方面,實施20條段城鄉河道溝渠綠化,綠化272.1公里,植樹61萬株,12條主要入滇河道完成綠化河道192.54公里,綠化379.65萬平方米,沿湖五縣區完成環湖濕地綠化2.5萬畝。
截至2009年4月,來自環保部門的權威監測結果顯示,洛龍河、勝利河、大河、柴河、東大河、南沖河和淤泥河7條河流的水質類別達到其水功能階段目標要求;與去年同期相比,盤龍江、新寶象河、大觀河等26條河流的入湖斷面綜合污染指數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佔35條入湖河道的74.3%。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治理上突破性的進展了。
滇池從1996年以來已累計投資超過40億元治理污染,先後建設了6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55萬噸,並實施了多條河流的截污工程,但至今收效甚微,水質仍為劣5類,依然是基本喪失了水體利用功能的最嚴重污染水。
原本就污染的滇池,能承載和描繪這宏偉的藍圖嗎?
到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在昆明西部的潘家灣路口還見有一牌子,說以前的滇池水到這裏呢!就是說,幾百年前的滇池水面淹沒了今天昆明的一半——整個昆明今天的西山區和官渡區兩個區!怪不得昆明從東到西一線的地名是:董家灣、塘子巷、雲津街、潘家灣、梁家河、近華浦、沙尾溝……這都與水有關,並因水得名呢!從老地名的什麼山、城、河、湖、濱、灣、堆、橋等名稱可以判斷當初的水位。大約在元代,那時的水位高出今天的10米!當時的潘家灣,董家灣、螺絲灣、佴家灣、菱角塘。這些都是些湖泊港汊之地啊,至於官渡、海口、昆陽城、石寨山一帶,過去全是一片水鄉澤國。我們想起這樣地名,眼前就彷彿出現當年舟船相競,帆影點點,官渡的漁燈的璀璨,雲津【今得勝橋】碼頭的喧鬧。這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
賽典赤治理盤龍江水患的關鍵之舉,是在盤龍江進入昆明壩子的松華谷口修築水壩,設立「以時啟閉」的閘門,建成松華水庫。這樣,既可抬高水位,分水金汁河,又可在汛期攔蓄洪水,減少下泄,所蓄之水還可確保旱季江水不枯。
昆明市政協委員給的建議都極有建設性,充滿了睿智:
2004年,滇池西畔修建高海公路,高海公路是雲南省近年的宏偉藍圖——「現代新昆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盤踞風景名勝區西山腳下,沿線是滇池湖濱生態帶,全長31.35公里,投資26.77億元。然而據披露:有人「假冒修建公路之名,在滇池面山毀林取土」,為的是「乘修建高海一級公路的車,大搞土地違法交易和房地產開發」。這當然涉及到人的社會。很不幸的是,昆明三任規劃局長都因貪污腐化而相繼倒台。很難確定這些人在滇池的治理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九九藏書,對滇池的損害有多大?
然而,這位生物學家的逆耳忠言,誰會放在心上呢?保護滇池那不是痴人狂語?
與蒼煙落照只剩下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也許這些數字式的轉述讀起來有些枯燥。但可以從中了解一些關於治理方面的實實在在的信息。
綠色是水的顏色,水的象徵。沒有綠色的植被,水就會幹涸,成了無源之水。
從污染的角度講,它帶來的直接原因是自凈能力的減弱。特別是內湖草海。
還有來自板壁山的寶象河,那是一條多麼美麗的河流,它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滇池,默默地作著奉獻。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現在卻成了傾倒糞水的排水溝,成了洗車場。
盤龍江能見到「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的景緻嗎?能見到畫舫遊船,笙歌舞韻的情景嗎?山川入畫圖,人在畫中行。我們在今天秦淮見到了,昆明能再創如此美景嗎?它是一個夢嗎?
彷彿是一個歷史性的玩笑。從我們的祖先在這片熱土上站立起來的那一刻起,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跟自然博弈並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但是沒有哪一次會比1970年那場對著滇池戰天鬥地更野蠻更荒唐的行動——
3.有了以上1和2,才能對症下藥,擬訂生態整治方案。應該制訂近期、中期和遠期整治方案,並作出相應的預算。再擬定實施細則,一個釘子一個眼,責任落實到人頭,踏踏實實地,這才是科學治河。
在同一年代,昆明市從太湖引進銀魚放養,一時間這種美味可口的魚種博得了市民的交口稱讚,但好景不長,由於湖水的嚴重惡化,沒幾年,這種魚在滇池中全部死亡。從此,銀魚從昆明市場上消失了。
歷史上的「治水」主要是針對大江大河的河道,從神話傳說的鯀禹治水、李冰治水到後世的治水,都是防洪水泛濫或蓄水,築堤,疏導,分流……而湖泊治水有所不同。
草海倏忽間春播冬藏更鴨戲羊鳴方現出氣象萬千集成了十
河道清,則滇池清。其實是一個很淺顯的常識。
2008年,據監測,1—10月,盤龍江水質與2007年同期比較,各斷面的水質類別無變化,但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降幅達35%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滇池草海、外海水質富營養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草海富營養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3%,外海下降了3.3%。
這是清代著名寒士孫髯所看到的滇池。他生活在康熙至乾隆盛世年間,但是盛世卻沒有改變他一生寒士的身份。然而,這位布衣詩人卻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關於滇池的千古絕唱。1962年,當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長從緬甸為劃分中緬邊界路經昆明回北京時,毛澤東主席問陳毅外長是否知道昆明的大觀樓長聯,繼而順口背誦起描繪滇池風光和雲南歷史的大觀樓長聯。
這樣,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自然的歷史演變,更由於城市工農業生產和生活污水向滇池排放量的增加與滇池自凈能力減弱的矛盾十分突出,致使滇池水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損害。正常湖容為12.9億立方米的滇池,每年要接納1.5億立方米污水,遠遠超出湖水自身的凈化能力。入湖的污水84%以上是人為因素產生的,除工業污水實行處理後排放外,大量生活污水則直接排入湖中,致使滇池水質富營養化速度加快,湖水富含氮、磷及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偏高,滇池外海水質已超過GB3838三類標準,滇池水體遭受污染日趨嚴重,「為了母親湖」、「救救滇池」的呼聲非常強烈。
大堤南邊是隨波滋生蔓延的藍藻,而大堤北面,通過有效治理,過去重度污染的草海已經看得見清水碧波,有翠綠的荷葉點綴其間,正是荷花開放時節,嬌艷的荷花爭相開放,十幾隻鷺鷥安詳地游在湖面上,儼然一幅「水墨丹青畫卷」。總書記用堅毅的目光在南北兩岸之間審視,不斷詢問滇池污染的情況和治理滇池的思路和措施。
這項重大工程的決策,事先沒有經過科學論證,開工以後,幾位科技人員曾經提出:「要尊重科學,做可行性分析;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果。」他們的意見未被採納,反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秋後算賬派」的政治帽子,押送「五七」幹校批鬥、審查。
從1985年第一小批海鷗到達昆明,到現在已20多年了,它們一年一度如約來到昆明,來到滇池,盤旋在盤龍江上空。這是昆明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只有好的水質,海鷗才會如約而至,給昆明亮起了潔白的希望。
胡總書記的話,表明了黨和政府對治理滇池的重視和決心。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和關心滇池治理工作,曾連續三個五年規劃將滇池治理納入了國家「三河三湖」治理規劃和重點,而雲南省委、省政府也一直把滇池列為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之首。有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重視關心和支持,再加上上下齊心協力的真抓實幹,我們想,再大的困難也終將被克服被戰勝。今日滇池總有一天會重現往日風采,清水藍天的滇池不再是夢。
水體的富營養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沒有一項技術能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直接可觀的效果。特別是滇池已經進入老齡化,先天性地向富營養化發展,以及人類不恰當的干預,使得治理工作難度加大。
功夫下了不少,卻並不理想。這裏值得深思的地方太多。看看下邊的例子——
2008年7月28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召開「一湖兩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四全」工作動員會,動員全社會、全民行動,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多的力氣,以更高的標準,用更嚴的措施,對「一湖兩江」,即滇池、長江、珠江流域昆明境內水環境進行治理,全面截污、全面禁養、全面綠化、全面整治。
美國的科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說:「每一條河流的生命都在唱著它自己的歌,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由於加進了濫用的不和諧的音調而變得很長。過度的放牧先損壞了植物,然後又破壞了土壤,來複槍、捕獸器和毒藥接著又消滅了較大的鳥和哺乳動物,隨後則是擁有道路和旅遊者的一個公園和森林。公園的建立給很多人帶來了音樂,然而到了很多人把它調到可以聽得見的時候,那裡除了噪音,就幾乎沒有什麼音樂了。」滇池也一樣,它有自己的音樂,純自然的音樂,它是那麼動聽。那麼讓人愉快。還有著名音樂家劉熾先生專門為它所創作的音樂《滇池圓舞曲》,這音樂也一樣美妙,一樣怡人,一樣令人陶醉。只是後來,由於不和諧音符的加進,才讓我們今天除了噪音,就沒有什麼音樂可言。
雲南遠離大海。
滇池風光秀麗,碧波萬頃,風帆點點,湖光山色,向以景色佳麗、四時如春著稱於世,引歷代遊人不斷,留下了無數讚美的詩詞。朝霞夕暉,朗月疏星,薄霧輕靄,細雨晴光,滇池無時不變幻著多姿的瑰麗景象,給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滇池周邊名山勝景主要有大觀樓、西山、海埂、白魚口、鄭和公園、石寨山古墓群遺址等。
一是水資源嚴重短缺。按照聯合國規定的標準,人均1000立方米為缺水城市,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城市,昆明當時人均水資源200多立方米,已經是超極度缺水。滇池屬於半封閉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潔凈水對湖泊水體進行置換。
1965年昆明市制定的「三五」計劃【1966~1970年】關於水利建設部分,計劃「使水田達到85萬畝,擴大耕地面積15000畝」。這一計劃由於「文革」開始,未付諸實施。昆明市革委會成立后,檢查「三五計劃」執行情況,舊事重提。1969年5至12月,經省、市革委會領導多次醞釀、討論,決定在滇池進行大規模的圍海造田,大搞人造小平原,向湖泊要糧,打算以滇池「圍墾」為突破口,實現農業大躍進,使糧食產量5年翻1番。
沿著滇池的湖岸,漫步走在冰冷的湖堤上,這長長的湖堤像一條醜陋的麻蛇僵硬地盤在湖岸邊。混濁的海浪總是不斷憤怒地撲向它,歷史已經證明了我們圍海造田是一次對滇池的野蠻和愚蠢行動。然而,人類自以為聰明地修築這條湖堤則更是錯上加錯,我們不知道,大自然是一個將各種生命有機聯繫起來的複雜、精密、高度統一的系統。是一個一環緊扣一環的生物鏈。自然平衡不是一個靜止固定的狀態,它是一種活動的不斷變化的、不斷調整的狀態。湖濱濕地是陸地與水域的過渡地帶,是物種資源的寶庫,濕地不在,寶庫何存。我們卻用這僵硬的水泥湖堤強行地將這條生物鏈隔斷,就像我們總喜歡編織一個金絲籠將天空的鳥關在裏面一樣,金絲籠再好,再高貴,那還是鳥兒生活的天空嗎?水與岸也有這種關係,它能通過湖岸的緩衝區域獲得自身生命存在與凈化所需要的很多東西。我們就這樣用一條水泥湖堤斬斷了它生命的呼吸氣管。
但願不久的將來滇池重新唱起它自己的歡歌。
看看滿湖暴發的水華,讓人心驚。太湖的人說,他們那兒的水華太瘋狂,每隔兩三年就要暴發一次,殊不知滇池的水華一年之中就要暴發兩三次!
上蒼對雲南這片高原其實恩重有加,在這片山地王國中,給了我們六大水系180多條重要的江河,給了我們眾多的高原淡水湖泊,使雲南成了多山多水的美麗神奇的地方。但是我們的六大水系如何呢?早在1998年,省環保部門就對雲南省的六大水系中的52條重點河流設立了114個監測斷面進行監測。監測結果是:符合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Ⅰ-Ⅲ類標準的只佔28.9%,1/3還不到,符合Ⅳ-Ⅴ類標準的39.5%;污染嚴重達不到Ⅴ類標準的佔去了31.6%。對16個主要湖泊監測結果也差不多,水質符合Ⅰ-Ⅲ類標準的佔35.3%;符合Ⅳ-Ⅴ標準的佔29.4%;水質劣於Ⅴ類標準的佔35.3%,而更主要的是雲南省的九大湖泊到目前為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滇池、陽宗海、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水質只能達到Ⅳ類或劣於Ⅴ類。按國家有關部門對水質功能的劃分,高於Ⅴ類的水即失去水的所有使用功能。滇池20世紀50年代,滇池水清澈見底,水生植物豐富,60年代水質為Ⅱ類,70年代水質為Ⅲ類,80年代以來,隨著流域內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急劇增加,加之滇池地處城市下游,大量的污染物源源不斷進入滇池,沿湖土地又過度開發,湖濱生態帶基本消失,導致滇池嚴重富營養化,全湖水質劣Ⅴ類。
事實上,這種藥物除藻的辦法最後還是在草海的小範圍內作了試驗。結果也並不是十分理想。就是現在,坐在船上,一路走來,目光所及,還是整個湖面一片混濁,一片陰綠。那懸浮的藍藻望得見的深度一般在幾十厘米。這種大面積的水華暴發現象,每年都會發生。滇池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履職內容:
像一位散發的姑娘在夢中
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傾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上世紀70年代初期,周恩來總理就對滇池污染問題敲過警鐘。那是1972年7月6日,總理從上海飛抵昆明,工作之餘在溫泉與部隊醫院的同志談起滇池,總理語重心長地說,昆明海拔這麼高,滇池是掌上明珠。你們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工業一定要保護環境,不然污染了滇池,就會影響昆明市的建設。
2.深入調查了解,掌握河段內,甚至整條河及沿岸的現狀。
還有馬溺河、羊清河、玉帶河、永昌河,西壩河、南壩河、明通河……
賽典赤首先疏浚海口河道,建石龍壩,增大滇池出水量,使滇池水位下降,不但解除了滇池水對盤龍江水的頂托作用,還使高山堯、馬街、黃土坡、大觀樓、海埂、官渡一帶大片土地涸出水面,得良田萬頃。從此,這些地方開始有了村莊。接著,賽典赤又大規模疏浚盤龍江、金汁河河床,加固堤岸,開挖水渠,將昆明東北部自由漫溢的「邵甸九十九泉」水引入盤龍江。同時,在金汁河上建小閘10座、涵洞360個;在寶象河等「六河」間開挖12條分水河、72條暗溝,以形成水網,「輪序放水,自上潤下」,既可分流洪水,又可灌溉農田。
這種民間說法和認識並不准確。因為這兩個浩大的工程並不是治滇池的,而是解決昆明的用水問題。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近年來,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進入快車道。目前,滇池治理規劃的65個項目,已完成8項、在建45項、正在開展前期工作12項,完成投資29.7億元人民幣。
上海網友老雄在新浪博客與我們交流,他是專業人士,他提出的意見是:1.多數人認為水體發臭的原因是污染引起的,清淤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忽視了水體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2.「流水不腐」,這句話「害」人不淺。河道換水成為當時主要的治水技術,而只有蘇州河唯一的成功例子。要把氨氮降到2以下只能用生態的方式來解決。3.濕地的觀點,在今天還有很多業內人員認為濕地就是水草。我認為濕地是由多個生態鏈組成複雜的生態系統。城市的景觀湖、護城河,可直接在水體中建立濕地,較長的河道,可引用支流建立濕地或與公園的湖泊連接。4.維護比治理更重要。5.在被稱為「濕地」的湖泊藍藻問題沒有解決,河道的生態修復都是「無用功」。他的見解對不對呢?有沒有啟發呢?
可是這麼多年過去,為什麼收效甚微?口號是好的,文件是好的,但沒有切實的真抓實幹的精神,它還是會落空。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1993年3月12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昆明市第九屆人大三次會議召開。由廖舉雲等168名代表聯合提交的一份關於滇池治理的質詢案引起大會的強烈反響。與會代表紛紛評說著這一議案。一個質詢案由168名代表聯合提出,這是過去人大會議上從來沒有過的。尤其是直接針對滇池的議案更不多見。質詢那天,會場上幾乎是座無虛席,氣氛之熱烈,新聞記者之多,也是以往會議少見的。在質詢會上,代表們侃侃發問,言辭非常激烈,問題也很尖銳,人民代表終於站出來為滇池的存亡而行使自己神聖的職責,這次質詢會一時成了昆明大街小巷人們最熱門的話題。
我們的滇池曾經是富饒美麗的滇池。它燦爛的古文明古文化曾使得這片水域,使我們的民族充滿了古樸和神秘,洋溢著高原特具的神韻與魅力。
這裏補敘另一件值得讚賞的事情。從2008年起,昆明在城建、修路、治滇的同時,將目光投向一個無疑是百年大計的事業:種樹,建綠。
面對湖區承載能力脆弱,在高強度發展城市化的同時,今後必須注重同步發展治理工作。因而,昆明在治理滇池污染的同時,必須科學合理規劃城市布局,從源頭上加強治理。一些項目可以借鑒珠三角的經驗,通過高速公路將各地區連接成為經濟圈、帶,進行周邊布局,減少集中向滇池排放。而這些設想在當時無法一一實現。
100多年後,漢武帝從張騫出使西域的信息中知道了滇池和強盛的「西南夷」,決心征伐,但知「西南夷」熟知水性,而中原士兵不識水戰,於是在長安仿滇池開鑿人工湖,曰「昆明湖」,練習水戰。公元前109年,大軍臨滇,滇人臣服。漢武帝於是在滇池中心區域設益州郡,封其統治者為滇王,並賜滇王金印一枚。後來到了清朝,乾隆皇帝非常景仰漢武帝開疆拓土的氣魄和功績,把北京的西湖更名為「昆明湖」以表紀念。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
2004年,這邊退出耕地讓科研院所種上昂貴的植物,建設據說能凈化入湖污水的生態濕地,而那邊卻緊緊臨湖大搞房地產開發。「治滇池不治水,挖田搞濕地,這有什麼科學性?」一位老農如是說。
1996年國家環保總局將滇池列入「三河三湖」重點治理,先後有130多家企業和科研機構進入滇池治污。
原因是當初的滇池很寬闊,水勢豐沛。
然而,守著偌大一個滇池,我們就有水吃嗎?
2004年,昆明企圖用濕地「清洗」湖水。因為控制住河道污染的難度很大,污水的處理技術上存在費用高,除磷、除氮效果差等問題,昆明沒有一條主要河流能夠達標排入滇池。因此相比較而言,人工濕地、土地處理法和氧化塘法以其低投資、低能耗、運行管理費用低等特點而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人工濕地與生態環境相結合,不僅具有深度處理的功能,而且對生態環境具有改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及運用。一個典型的成功範例是「澄江強化人工濕地工程」。該工程投資160萬元,佔地25.5畝,建成投入使用后,澄江縣城每天的生活污水約有2000立方米流入該濕地,經處理后可降低總氮40%~80%,可降低總磷50%~90%,而管理人員只有兩人且無大型用電設備,相對於其上游的污水處理廠而言,運行費用要低很多。濕地建成對撫仙湖水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顯而易見的示範作用。
中外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滇池的污染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末期,雲南省政府和世界銀行已共同投資30多億元,用以治理滇池的污染問題,現已打通了排污的西苑隧道,建立了一批污水處理廠,1995年,滇池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湖泊治理項目。
對滇池大規模的治理,首推元朝時的賽典赤,他主政雲南,精心治水。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是滇池的主要補給水源,也是污染物進入滇池的主要通道。為有效控制和減少入湖河道對滇池的污染,對入湖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是滇池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
那麼,經過一年多來認真切實的治理,入滇河道的水質的變化情況如何呢?——
緊接著胡錦濤又來到西華濕地公園,深入了解了生態功能區建設情況。從去年開始,滇池湖濱「四退三還」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進,如今被稱為「地球之腎」的片片濕地重新出現在滇池邊,很多20世紀80年代滇池常見的水生生物也在濕地中重新「安家落戶」。滇池湖濱生態狀況有了逐步好轉的跡象,濕地正悄悄地發揮著其特有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景觀效益。當了解到西華濕地公園已建設濕地281畝,種植喬木1200多株,種植水生植物25萬叢,有效提高了滇池生態自然凈化能力時,總書記十分欣慰。加快經濟發展是政績,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更大的政績。總書記叮囑隨行的各級幹部:「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下大氣力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雲南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和財富。」
而這個時候,更多的人已經發現,滇池水質開始混濁變味。尤其是草海,水葫蘆正悄悄蔓延開來。很多關心滇池的仁人志士紛紛著文呼籲保護滇池,關注滇池污染問題。但是,人們只見城市的高樓一幢幢拔地而起,一個個住宅小區竣工落成,大街小巷走著的人越來越多,同時城市的污水管道越來越大,滇池水越來越濃,色澤越來越深。終於有一個夏日,海埂游泳場掛出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此水不宜游泳。
從1993年至2000年,滇池治理以工業污染及城市污水治理為主。
我們對著地圖一一地尋找,一一地失落。很多河流要不是杳無蹤跡,就是滴水全無,或者就是如前面提到的河流一樣,值得欣慰的,在仇河長的帶領下,目前進入滇池的29條河流全部納入了整治重點,分別都有河長在監管負責。按照仇和書記的要求,29條河道治污要齊頭並進,盤龍江要成為第一條水質完全變清的河道,盤龍江流域特別是沿江兩岸的中央、省、市級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及村莊、居民小區要強制性配套建設水回用設施,杜絕所有生活建築垃圾、污水、農作物秸稈向盤龍江傾倒,下決心做到截污全覆蓋。沿河兩岸四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要屬地管理,從入湖口到松華壩全面整治清理,依法、遵規、履程拆臨、拆違、拆遷,整治環境、綠化河岸,不管遇到多大阻力,都要確保水質徹底變清,我們期待並相信這樣的結果能最終實現。
昆明是以滇池為依託而繁榮發展起來的城市,昆明也是一座以滇池為依託而四季如春、景色秀麗、古迹眾多、聞名中外的旅遊城市。滇池不僅是工農業、城市飲用水源地,而且還具有調蓄、防洪、旅遊、航運、水產養殖、調節氣候和水力發電等多種功能,是維護昆明區域生態平衡的基本條件。沒有滇池就沒有昆明並非言過其實。
碧波的水面白鴿飛翔
滇池草海的水質類別為劣五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77.92,屬重度富營養狀態。與上年相比水質類別沒有變化,主要超標指標為氨氮、總氮、總磷、五日生活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與上年相比,草海營養狀態均為重度富營養,主要污染物氨氮、總磷、葉綠素α和高錳酸鹽指數有所下降,綜合營養狀態指數較上年下降了2.6%,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有所減輕。
金翻稻浪綠浸堤樹紅透思想激浪狂濤退出千年舊地盡龍宮
三萬畝良田奔來眼底舉手揮汗驚浩浩功業空前看前揚赤幟
后響歡歌左落銀鋤右搖鐵臂勞動工農氣壓昔日愚公教滇池
滇池水質呢?
《漢書·地理志》上有益州郡治滇池縣的記載,滇池縣【今晉寧縣晉城鎮】是古滇國的都城所在地,晉寧靠近滇池,因此而得名是順理成章的事。那時候的滇池分大澤和滇池澤兩個湖泊,「大澤在西,滇池澤在西北」,滄海桑田,這兩澤之水約在魏晉時期才漸漸合為一水,並保留了滇池之名。
綠蔭夾岸、鳥語花香的美夢會成真嗎?美景已描,山川入畫,昆明期待著。
是的,滇池歷史欠債多,「九五」以前的治理主要集中在草海,如新建了兩個污水處理廠,建西園隧道進行水體置換等。然而由於城市的迅猛擴張,過去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根本無法接納大量新增的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遠遠不足。此外,源頭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入湖的20餘條河道,僅有大觀河、運糧河、船房河等幾條河道得到初步控制,沒法解決河道污染。
歷史上的滇池流域是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區。當初的昆明城是臨水而建的,所以過去的昆明城三面背水,明朝建雲南府時,為避水患,曾將城郭北移,築磚牆,設七門。昆明城中心有一處小湖叫翠湖,是昆明城中最佳的風景。翠湖原來不叫翠湖,叫一個大得多的名字:「菜海子」。在800至1000年前,南詔、大理國時期,昆明眼下的中心地區還是一片沼澤。翠湖在哪裡呢?那時它還淹沒或融合在滇池的水波中。後來水位下降,「菜海子」才得以同滇池分手,孤處一隅,不再是海,而是湖了。那時的蓮花山【即後來的五華山】還像一朵蓮花浮在萬頃碧波之上,而螺峰山,亦是一座被海瀾搖動的螺洲。在山下有個「咒峻台」,「咒」什麼呢?洪水!
「河長制」的推出,為滇池治理奠定了一塊里程碑。
……
輪紅日四卷雄文九大光輝七億英雄
20年,200個億。這是昆明目前的治理計劃。到那時候,滇池的外海水質將達到三類標準,草海達到四類標準。再進一步讓滇池還原碧水。同時恢復滇池良好的生態環境,入湖的污染物以2010年排放量為基數削減65%以上,城市的污水處理率85%以上,滇池面山森林覆蓋率達40%,松華壩水源區覆蓋率達60%。這種構想無疑是十分美好的。
盤龍江沿著它千百年來一直走的路在出松華壩之後,九-九-藏-書經上壩、中壩、雨樹村、落索坡、北倉,穿雨霖橋,過金刀營、張官營進城,在這段艱難的行程中,它需要走過通濟、敷潤、南太、寶尚、得勝、雙龍,從螺絲灣出鬧市區。城市的地名都是那麼高貴儒雅,人們總希望生活在一個文明的環境里。但是,只有盤龍江知道,一口清痰就可以將高貴儒雅的名字打敗。在這裏,沿江的人們肆無忌憚地蹂躪著它,將糞便污水盡情地傾在它姣美的臉上。他們可以不看河上的風景,這河上可是曾有過輕舟蕩漾,有過歡歌笑語,有過白鵝戲水,有過紅蓮生香。這些人們都忘了,他們能想起來的就是因為河水發臭長年累月緊閉著自己的窗戶。沒忘的只有一位畫家,他叫唐家正。這位客居雲南的畫家,天生的職業就是用畫筆來抒寫人生,來彩繪山川湖海,以自己獨特的審美方式與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進行心靈對話的形象記錄。然而,上世紀末的一個星期天,他卻放下手中的畫筆,獨自撐起一葉扁舟,孤獨的身影盪在這條骯髒的河流上,一點一點細心地打撈著江面上的垃圾……還有一位執著得近乎讓人難以理解的曾在2005年當選全國民間十大環保衛士的張正祥。年屆花甲的張正祥是個小學都沒上過的富善村村民,多少年來,他每天的必修課就是繞湖巡查。沒人派他做這樣的工作,他做這份工作也掙不到半分錢報酬,這在這個以經濟為中心的當代社會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為了滇池的水,他卻樂此不疲,默默地獨自堅持著……
2009年9月,昆明鄭重宣布:2010年7月2日起,不允許一滴污水進滇池!滇池治理最後要看兩個生物指標:滇池土著魚能否洄遊;「河長」能不能帶領市民在滇池游泳。昆明人不能不為這種決心和氣魄、為這個硬指標鼓掌叫好!
相鄰的四川省成都市,有一條府南河,兩岸全是景觀花園,這是成都人曾經引以為豪的河流。昆明也曾經去取過經。然而,近一兩年,成都人發覺他們喜歡的誇耀的府南河出了點問題:河水不再清冽,變得渾濁起來。成都犯了一個大錯——為了整治府南河,河道進行了徹底的清理,將河道河底和邊坡全部硬面化,表面上它更整潔了,但是水系、特別是微細管般的水系卻被阻隔阻斷了,水,也是要呼吸的啊!人們的好心忽略了這個幾乎應是常識的問題。
如今一提到「圍海造田」,昆明人記憶猶新,同時膽戰心驚,恨得咬牙切齒。圍海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澤化的進程,使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地表徑流調蓄出現困難,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
第一種是根據地理形勢。《華陽國志》說,「有澤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因上源深廣,下流淺狹,好像一條江河倒流,所以叫做「滇【顛倒】池」。
於是,滇池治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抓起,投入了30億元。市民們認為已經投入這麼多資金,但水體仍未得到根本改善,是政府治理不力。有人則認為,這筆錢實際不是多了,而是實在太少,投入不足。有人舉例說,一個最明白的事實是,一棵樹可以在幾分鐘里被放倒,而重新栽種培植一棵樹,卻至少要10年以上。更何況被污染了的水要治理、被開膛破肚的山要治理、垃圾要治理、植被要恢復、生態要重建。
仇和書記認為:滇池流域是全省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是昆明未來最大的發展性資源,是現代新昆明建設最大的載體平台,是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滇池治理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全市上下要深化對滇池污染治理的認識,把滇池治理作為統籌生態建設的頭等大事,鐵腕治污,科學治水,綜合治理,確保35條入湖河道、環湖公路全程沒有生活污水、工業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水進入滇池。他說:「生活在滇池流域的每一個人,既是滇池的污染者,又是滇池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滇池治理的責任者和受益者。」仇和強調,我們一定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省委、省政府和黨中央、國務院負責的態度,下更大的決心、以更高的標準,用更嚴的措施,在滇池污染治理工作中下決心做到「四個堅定不移」。要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強勢發動、持續推進,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大幹2008、拼搏2009、攻堅2010,通過不懈努力,早日恢復滇池「高原明珠」的迷人風采,早日恢復滇池流域湖清、水秀、山美、地綠的自然風光。他還說:「生態環境建設是最重要的建設,生態基礎設施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綠化是生態建設最基礎的工作。」仇和在調研中強調:湖濱生態濕地建設一定要機制到位,提倡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對握的模式,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選擇永久性苗木種植區域,儘可能使濕地面積喬木最大化、草本植物最小化,通過企業化管理,既培育苗木產業,又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態景觀,同時也為農民就地轉化提供就業崗位。……要通過工程措施與兩側河道橫向溝通、分流,使主城儘可能多的入湖河道擁有活水;在保留現有歷史護坡前提下,35條入湖河道進行河床清污形成緩坡,利用河中淤泥種植濕地生態植被,條條河道全程濕地化,提高河床整體凈化能力和生態功能,通過河道來彌補滇池濕地的不足。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逐步使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農業二三產業化。
這一年的時間表如下:
事過30年,翻著這一張張早已發黃的報紙,讀著這一篇篇向滇池開炮的檄文,我們的心仍在一陣陣顫抖。當年的發起者一定以為這就是創造人間奇迹。他哪知道,世間會有「愚蠢」,會有「野蠻」這樣的字。在那樣一個荒唐年月,這樣的荒唐事舉不勝舉。即便我們都是屈老夫子,我們也只能望著滇池,對著天問而徒嘆奈何!
環境危機告訴我們,這世界上凡是發生了環境紊亂,都必然地與人類在地球上活動的某些錯誤有關。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出來說,最近發生在地球上的污染事件是由於與人沒有關係的自然變化的結果。
人類的發展,最開始是防洪,抵禦洪水之害,其後開始利用水源,進而進逼水域,以換取人類生存的空間。在古時,地廣人稀,山河廣袤,這種向自然的索取似乎無可非議,而且是一種進步,是一種文明開化。到上世紀中期,古人共圍湖84.4平方公里。可是進入近代,這種文明卻以相反的方向走向了反面——
這時又一個警鐘敲響了:上世紀90年代初,昆明市第三自來水廠終於因為滇池污染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關了大門。這個水廠曾為昆明的市民作出過多少貢獻,它日夜不停地將滇池水抽上來,經過一定處理,然後送到千千萬萬市民的家裡。它本來可以一直這樣服務下去的,它很樂意這樣做。然而,它成了最早下崗的水廠,成了污染的犧牲品。
20世紀80年代初期,昆明人常把滇池作為避暑消夏的理想場所,美麗的湖濱浴場讓人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幸福。可今天,誰也不會到滇池游泳,人們只能看著平靜如鏡的湖面,發出哀嘆……
據推測,19世紀初期滇池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現在,有數據表明的是306平方公里。根據1982年航片資料和專家分析,1938年縮小到338平方公里,1983年縮小到290平方公里。1938年至1978年40年間,滇池湖水面積實際減少38.8平方公里。又過了5年,45年中,湖面縮小了近50平方公里,這樣算來,滇池每年平均減少湖水面積近1平方公里。照這樣的速度正常地減下去,滇池,也就有306年的壽命。
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楚將庄GFBC5率領一支隊伍到達滇池地區,其目的是征服當地人歸附楚國。公元前286年左右,他奉命率領楚國大軍溯沅江而上,由湘西進入貴州的且蘭,在那一帶先滅了夜郎,然後沿著滇黔路進入雲南,又一次征服了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以「滇」為首的「靡莫之屬」各部族,統一了滇池地區。然而,讓這位春風得意的將軍沒有想到的是,正當他準備回國報功的時候,秦國又攻佔了楚國的巴、黔等地,回去的道路已被阻斷,庄GFBC5便率部在滇池地區「變服從其俗」住了下來,守著這塊「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的好山好水之地做了滇王。「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這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一代滇王。古滇王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制帝國。它勃興于滇池之濱,鼎盛于戰國至西漢時代。由於偏居西南一隅,遠離中原文化視野,古滇國曾長期湮滅于歷史塵埃之中,顯得神秘而離奇。
然而,那時候,「文化大革命」正風起雲湧。誰來管滇池呢?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盤龍江經過多年的治理,尤其是近兩年來,在仇「河長」的親自關懷督辦下,加強了沿河、沿路、沿村環境整治,堵口查漏、嚴查重罰嚴格落實了問責制,水質有了初步改觀,但從市環境監測中心每月一次對盤龍江水質的例行監測上看。盤龍江水質從上游到下游仍然呈現下降趨勢,水質類別由二類最終變為劣五類進入滇池。

近代圖景:人與滇池的博弈沒有勝負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昆明人開始有了缺水的感覺。這時候才想起了松華壩水庫。那時滇池水源區松華壩一帶的森林植被只剩下27%了。而整個滇池流域區的森林植被更少,只剩了15.5%。沒有林就意味著沒有水,而一旦松華壩沒水,其實還不用說完全沒水,只要少一半,昆明就沒水了,這一現實讓昆明不得不開始了重點在松華壩水源區的植樹造林,恢復植被的工作。
1986年10月,為使來華訪問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昆明能盡情遊覽滇池,昆明軍民首戰草海水葫蘆,並出動勞力12.3萬個,用了5個月的時間,耗資30多萬元,打撈起水葫蘆7萬多噸。
里長堤萬頃糧倉萬代豐功千秋偉業
圍繞滇池的污染,除了「圍海造田」的惡果外,專家一致認為都不外乎三點:一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形成的點源污染,這一部分大約佔整個污染源的84%還多一點;二是由降雨、湖面降水、降塵及人為活動形成的面源污染;三是由沉積的底泥向湖水釋放污染物形成的湖內污染源。這一點草海尤其如此。
人類生存離不開水,守著偌大一個滇池,過去昆明人從未想過缺水的問題。1960年昆明市第一次遇到了水荒,滇池水位連續5個月在下限水位以下。企業因此停產,農業歉收,1982年由於汛期降水不足,導致水庫供水僅夠昆明市用水20天的緊張局面。
之後,盤龍江、寶象河、大觀河等主要入滇河道30多年來首次實現景觀大貫通,紛紛提前初現景觀長廊雛形,昔日破舊、擁擠的河岸拆建成寬敞的大道,兩岸道路全線貫通,沿岸休閑小景次第出現。昔日不堪入目的河道正在變成家門前的景觀樂園。整治后的河道兩邊開始不斷呈現出越來越多讓人親水、愛水的靚麗環境,越來越多的市民紛紛通過各種途徑流露、熱盼河道整治進展能快些、再快些、更快些,希望能夠很快輪到自己家門前的臭水溝也能早日變樣。
因此美麗的滇池,它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數千年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我們幾乎無法將它們分開。
這一年,是滇池治理歷史上一個標誌性的年份。
對此創舉,有人稱,這是21世紀的「大禹治水」;有人說,這是新時期的「愚公精神」。當然也有人觀望,有人懷疑,而更多的人是要看結果。
這年11月7日,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一行對滇池治理工作進行調研。實地查看了盤龍江等整治后,對滇池治理現有措施和即將採取的措施,周生賢一行高度重視和讚賞。周生賢肯定地說:「只要把現在的措施落到實處,滇池治理這個難題就可以破解。我們將盡最大努力,支持昆明市、雲南省,一起共同攻關,破解滇池治理這個難題。」
在生態修復與建設工程上,建設與恢復湖濱生態濕地8600畝,湖濱林帶7500畝。在主要入湖河道整治上,加強入湖河道治理和監管,盤龍江、新運糧河等8條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相繼開工。
公元763年【唐朝廣德元年】,南詔王閣羅鳳到達昆明地區,認為昆明一帶「山川可以做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於是,在公元765年令其子鳳迦異在昆明建拓東城。拓東城成為南詔用以控制南面的交州和東面的曲靖等地的東都,後來拓東城改稱為東都,後來改為鄯闡城。南詔國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對華夏民族圖騰「龍」極其崇拜。明初,王坤在《滇南鋤哭記》中提道:拓東城築成龍形,以制伏盤龍江的凶龍,同時,江對岸北邊有長蟲山,城市建成龍形,以龍制蛇,日後昆明的城市可以從西北方向擴展。故此,長長的一條拓東路就是龍身,西到盤龍江邊的得勝橋是龍頭,兩個前爪是北邊的尚義街和南邊的塘子巷,兩個后爪是玉川巷和白塔巷;龍尾直到今天的五里多附近。
第二種是循音考義。《滇池及滇縣考》上說,「西漢武帝前滇池縣本作顛縣」,「顛與頂為一聲之轉,顛與頂又是同聲同義,滇池也為顛池,即山顛高頂之地」。認為「滇,顛也【按:顛即巔】,言最高之頂。」滇池地處高原,故名。
六是管理難度大。滇池治理是個系統工程,治理環境,重建生態,還要教育那些破壞環境,破壞生態的人,必須從小抓起。此外,還需要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措施,如廣泛建立中水回用系統,人們樹立節水、環保意識。
曾幾何時,昆明竟成了一個缺水的城市!
昆明人不會忘記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3年乾旱造成的水荒。不會看不到市內大大小小的水井均已告罄的事實。不會想不到東郊金馬寺、白龍寺、曇華寺;西郊黃土坡、羊佩坡、虹山,省政府五華山、和平村按時定量供水的問題。

圍海造田:滇池的世紀劫難

賽典赤赴滇任職時已是63歲的老人,但他不顧年老體衰,親自到各地踏察水情,分析水患成因。盤龍江水夾帶大量泥沙從松華谷口流入昆明壩子后,水流漸緩,泥沙沉降,致江道淤積,水流不暢,加之堤防毀壞,江失主槽,故江水四溢。同時,滇池水源廣深,往下逐漸淺狹,惟一的出水口海口又淤積嚴重,以至雨季滇池水漫溢,頂托盤龍江水不能下泄,致使洪水漫溢成災。賽典赤把熟悉治水的大理巡行勸農使【元代官名】張立調來昆明協助治水,並組織了2000多民夫供調遣,下決心根治盤龍江水患。
曙光像輕紗飄浮在滇池上
一年多來,市級四套班子領導每半個月對滇池主要河道整治進展情況巡查成了制度。一條入湖河道進行集體觀摩巡查。直觀、詳細地了解事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新了工作方式,建立相互觀摩、取長補短、爭創特色的競爭機制。以檢查加壓力、以觀摩促反思、以考核促落實,推動流域各縣區滇池綜合治理工作的進程。「河長」們的足跡遍布彎彎曲曲的河流,沿岸違章臨時建築、養殖場被拆除,原本人都難以穿過去的河堤修出了道路,首次實現道路貫通。說起「河長」們巡河的次數,就連常委辦也說不清。「『河長』們不是每次巡河都通知我們,他們有時利用工作間歇直接就去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水葫蘆瘋長成災了,我們就急急忙忙地打撈水葫蘆,藍藻暴發了,我們就投巨資進行科技攻關,治理藍藻,這都是末端治理、單項治理的一些表現。
「整治入湖河道是歷史和現實賦予我們的沉重命題,是推進滇池治理的迫切要求,是體現以人為本的必然選擇。」仇和在調研中語重心長地說。
4月1日,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河道義務清淤保潔活動正式開始。
據2008年全年昆明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盤龍江、寶象河、新老運糧河等15條河道污染程度顯著減輕,大觀河、柴河、白魚河3條河道水質污染程度有所減輕,數條河道初步呈現河清、岸綠的景觀。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昆明市的經濟正是突飛猛進的時期,然而,這一時期也是滇池污染以驚人的速度惡化的時期。這不是龜兔在賽跑,而是兩個巨人在比賽。
構成地球環境有五個子環境,即水環境、大氣環境、生物環境、土壤環境和岩石環境,其中影響五大環境的要素有兩個,一個是綠化,一個是水。水是等量循環,自凈化;綠化是增量循環,他凈化。綠化是可增加、可再造的生態資源,是生態建設的載體,是城鄉第一形象、第一環境、第一景觀要素、第一基礎設施,而且是惟一永增值、不折舊、有生命的基礎設施。
1969年12月28日,省、市革委在昆明東風廣場召開10萬軍民參加的「圍海造田誓師大會」,號召「向滇池進軍,向滇池要糧」,強調這「是改天換地,為民謀利,造福子孫的大事。各部門,各單位及沿湖縣區,都要全力以赴,出人、出錢、出物,在這項工程中為人民再立新功」。要求「當年圍海,當年造田,當年受益」。此後,昆明市和西山區、呈貢縣、晉寧縣先後開始了規模不等的圍海造田。

治滇畫面:滇池的詠嘆調

另有好消息傳來:截至2009年8月21日,本年昆明主城區空氣質量優級天數達到90天,已經超過了2008年全年88天的最高歷史紀錄,創造了昆明主城區環境空氣嚴格自動監測以來的奇迹。數據顯示,2006年,昆明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級天數為18天,2007年為52天,2008年升至88天,今年僅頭8個月就超過了90天,是2006年的5倍,超過2007年38天。昆明市環保局負責人信心十足地說:昆明空氣質量在
滇池究竟能「活」多久?我們能留給子孫一些什麼?也許每一個人都不願滇池消亡,我們不能在一片乾涸的沼澤地上生存。「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絕不能僅僅成為後人考古和憑弔的依據。
而同樣千辛萬苦從海子村的黃龍潭走來的馬料河,命運更為悲慘,那流水千年的黃龍潭已經成了干潭,這潭邊原有的水源林做了人家的燒火柴,黃龍飛了。早先寬闊的河面如今輕輕一步就可以跨過去。
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湖泊在迅速減少。僅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減少了543個。據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湖泊資料的統計,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積達2.9萬平方千米。到了20世紀80年代,保留的面積僅為1.9萬平方千米,消亡了1萬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積。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我國不少地區曾出現大面積圍墾湖泊,與河爭地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被開墾的湖泊至少有100多萬公頃,損失淡水資源調節量350億立方米。近些年來,隨著各地經濟建設的發展,流域用水量劇增,湖泊來水量減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積縮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積也大為縮小。雲南20世紀50年代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達46個,而現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也只僅剩下24個。
據專家對滇池治理難點進行的總結,歸結為六大問題困擾昆明治理滇池。
對於水,人類的所有文明都極盡溢美與阿諛之詞,它孕育了人類的文明,賦予了人類生命。每一滴水,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川誕生的時候,它們都是一樣的:晶瑩、剔透、純潔而冰涼。但當它不再盪起浪花、濁臭如漆時,水何堪以為水,水何堪以為美。
總而言之,新世紀以來,昆明一直在做滇池的各種治理工作。
第三種是根據池周圍居住的、為數眾多的彝族語言來推斷。認為「滇」是彝語的變音,即大壩子,因滇池沿岸土地平曠肥沃,是雲南最大的壩子,故而得名。民間版本中,說是漢使到滇池邊,問詢當地人這是哪裡?因當地人是彝族,回答的是彝語,漢使聽不懂,只能記了個音,這個音就是「滇」的音。
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傷心畫出難。我們不得不記敘上世紀70年代滇池的「圍海造田」。它對滇池的超負荷運行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惡劣作用。原始落後的開發歷史在無休止地延伸,這一次可悲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頂點。
胡錦濤一行先來到滇池海埂大堤。一下車,大堤南北兩岸大相徑庭的「景觀」讓總書記感慨不已。
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開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作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個新里程碑,它拉開了大規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
十幾年過去,大觀河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疏浚治理,包括清除底泥,打澇水葫蘆以及藥物清藻行動。大觀河不能說沒有什麼改變。沿著河岸一路走下去,河面也有一些塑料袋、爛菜葉子以及其他垃圾漂浮,但比過去乾淨多了,水葫蘆堵塞河道的樣子也看不到了。只是,河水顏色還是那樣呈現著黑色。

走近滇池:昆明人心中不能承受之愛

12月31日起全面禁止散養畜禽,2009年12月31日起禁止規模禽畜養殖。這意味著禁養區範圍內1632.27萬頭【只】畜禽將在1—2年內全面「搬家」;凡是在主城、呈貢新區內所有房地產開發項目中,水回用不到位、綠化建設不到位、太陽能設施不到位的,一律不發預售證和房產證。
河道綜合整治已經延伸到「毛細血管」:今年【2009年】4月21日上午,盤龍江「河長」仇和率四城區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實地巡查盤龍江支流、溝渠綜合整治情況。仇和說,無論河道主幹還是支流、溝渠,都要對照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整治到位,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實施河道整治「三包」——包截污、包處理、包零排放。
在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與索取中,作為征服者的人類,還未來得及歡慶自己的勝利,大自然已經作出了無情的報復。
清代昆明八景是:滇池夜月、雲津夜市、螺峰疊翠、商山樵唱、龍泉古梅、官渡漁燈、壩橋煙柳、陋山倒影【清咸同年間張士廉作的昆明「八景」畫及當時文人的配詩】。這八景中昆明山水已擴大到官渡,說明城區已大大拓展。
滇池美景的重現,是我們今天一代人的重責,也是我們今後若干代人的希望。江山本如畫,風雲壯畫圖。
滇池就這樣宣告了它美麗的結束。
滇池治理為何投資巨大而收效甚微?有人舉出日本治理琵琶湖30年無效作為例證,湖泊治污果真是世界難題嗎?中國部分水污染治理專家氣憤地說,有些官員寧肯相信治不好的專家和企業,也不肯相信能治好的專家和企業,這怎麼能治理滇池污染!滇池污染治理應開放,讓有志於此的企業有展示身手的機會。
滇池的治理,可以說是很被動地開始了。
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初,【宋代】大理國前期,大理國在今昆明地區設鄯闡節度,其轄境略與南詔時期的拓東節度統治區域相同,其境界與元代中慶路範圍相同。大理國時期鄯闡府、巨橋【今昆明】屬高氏世守之地。
怎麼治理滇池?治理滇池要從哪兒入手?政府不可謂不重視,人們的關心不可謂不少,可是文件不少,規劃不少,設想不少,辦法也不少,但多少年過去,收效並不顯著。波光扶不定,丹青難畫成啊!
「看一座座山頭崩塌,一隻只帆船滿載石、土乘風破浪,一塊塊巨石投入大海,濺起一柱柱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