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8篇 千古之水倒流記——星雲湖和撫仙湖出流改道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8篇 千古之水倒流記——星雲湖和撫仙湖出流改道

為爭取國家對該項目的立項,工程建設指揮部、工程建設管理局協助市委、政府領導十多次上北京協調關係。

奇思妙想:讓湖水倒流

當年【2006年】71歲的楊世寬就有過這念頭,但只是一句玩笑話。他1984年當了玉溪地區城鄉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的站長,20世紀80年代末,他到杭州參加了國際湖泊研討會,那一次雲南去了三個人。會上研討了新安江和杭州西湖的湖水置換問題,他大受啟發。他想起了1984年的一次特大幹旱,與兩湖近鄰的杞麓湖幾乎乾涸見底,他穿著雨鞋竟走到了湖的中心,湖邊長滿了草,當地人在湖中放牛牧馬,湖的中心還咕咕嘟嘟地冒著沼氣……那情景令人心痛。難道星雲湖和撫仙湖將來也會出現這個場景嗎?他不敢想下去了。他的想法雖然多次說過,可是直到他1995年退休,也沒付諸過實踐。時間過得真快,直到他的後任的後任,楊會明當了站長時,這些想法才第一次固定在文字上。
2003年12月15日至19日,受水利部委託,水利部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在江川縣召開了《玉溪市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代項目建議書】》審查會。
2001年2月至4月,《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在全國範圍內公開招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廣東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組成的投標聯合體中標。
此外,設計人員還要計算:氣象、水文、徑流、地質、選址,還要進行各種分析:陸地生態、水環境、水生生態、水質預測、污染源預測、水土保持、兩湖調節調度以及投資、補償【比如抽水站和海口電站】和風險的估算。還有防洪和地震的考慮和計算。這些枯燥的數字我不懂。但我知道這是必需的。2002年,有關方面還進行過一次公眾意願調查,這一次,對這個工程了解的人佔70.5%;覺得此工程有利的佔80.9%到84.4%;認為對防洪不利和中立的佔65.9%到72.8%;總取向支持佔63%,中立佔29.6%,反對的佔7.4%。那時還有許多未知數連設計人員也說不清,比如水溫,如果每天引入20萬立方的底層水,水溫到底能降多少?降溫對抑制藍藻能起多大作用?引水后撫仙湖的湖水會不會造成垂直對流,它的影響會如何?我由此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兩湖之魚是不是從此可以過界而自由往來了呢?那界魚石上的碑刻是不是要改改了呢……湖水倒流給人以時光流轉的奇妙感受:回到從前,回到童年,回到青春。
翻開的資料這樣記錄:星雲湖控制運行水位:最高1722.5米,最低1721.5米;撫仙湖,最高1722米,最低1720.5米。東風水庫九溪河,海拔1660米。市區海拔還低於東風水庫。——這裡有近六七十米的落差。這個天賜的條件使倒流的湖水有了倒流、自流的可能。
2006年4月6日,九溪濕地開工建設。
撫仙湖的特產是鱇浪魚和金線魚,【浪字應寫做魚字旁加一個良字。】鱇浪魚對水質要求極高,不願游向上游的星雲湖;而星雲湖中的大頭魚和小白魚,喜食富營養的食物,不願到下游的撫仙湖。
星雲湖,南北長10.5公里,東西寬平均3.2公里,湖岸線長36.3公里,水面面積32平方公里,湖容量2億立方米。
有一組關於撫仙湖的資料:撫仙湖的湖岸陡峭,岸灘不發達,底質多為岩石、礫石或粗砂,這樣,沿岸帶以大型的水生植物為主的水生生物很少,僅占湖面的不足0.1%。這些植物本是藻類最強勁的競爭對手,由於缺乏它們,湖中的富營養化極易形成,藍藻的暴發可能性很大。有一年人們開始在星雲湖裡放養太湖來的銀魚,不料不懂規矩的銀魚卻過了「界」,通過界魚石跑到撫仙湖去,並大量地捕食浮游生物,而浮游生物本是藻類的天敵,這就使藻類的發展失去了控制,撫仙湖發生藍藻水華的危險性更大了。這銀魚繁殖快,生長期短,每年在湖中捕撈不幹凈的銀魚死後屍體也會污染撫仙湖。可見人類向自然的索取常常得不償失。關於藍藻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年外省培殖了一種蟲,叫食藻蟲,廣告詞是:「用蟲吃藍藻,有多少吃多少」。據說滇池試驗了一次,這蟲只有跳蚤大小,它吃藻,可是連魚蝦也一起吃掉。撫仙湖有那麼多魚蝦,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消滅藍藻讓人煞費苦心卻沒找到良策。生物鏈有時非常脆弱。2002年6月,撫仙湖首次藍藻大暴發!
楊崇勇書記很欣賞這個奇妙的方案。他說:這是大胆的設想,是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班子里的人多數同意,可是也有人擔憂。這些擔憂是:這麼大的工程能否實現?水能不能調過來?倒流對生態、水系的變化有什麼問題沒有?把水調走了,海口河電站和下游農田怎麼辦?
望著那一大片濕地,幻想它的明天,一定非常壯觀。它會不會又是玉溪的一大景點呢?建設管理局的小李和小鄧說,他們目前考慮的還只是它實用的功能,至於它的景觀和旅遊功能下一步肯定會考慮的。我想,能不能在水生植物中點綴一些鮮艷奪目的花兒呢?能不能在幾百畝綠海上架上人行的觀賞走廊呢?我夢想這一切會實現的。
撫仙湖南北狹長,入湖的星雲湖水從南進,而撫仙湖的出流口海口河位於東岸中部,遠離兩端。所以撫仙湖有「納污吐清」的特性。
2007年12月26日,隨著總指揮的一聲令下,雲南星雲湖、撫仙湖出流改道入水口閘門打開,星雲湖內滾滾水流從閘門湧出,出流改道工程試通水成功。
2003年3月26日雲南省計委確定了這個項目從環保項目轉為水利基本建設項目。
撫仙湖一旦污染,將是不可逆轉的。
我們的星球缺水嗎?
星雲湖水流經50畝挺水植物帶進入導流口,通過引水渠流到江川縣九溪鎮;在這裏經過除藻和人工濕地凈化,如果達到Ⅲ類水質,就通過九溪河注入玉溪的城市水源地東風水庫;達不到Ⅲ類水質和未經處理的水,則通過旁通泄水工程流入城區,供城市景觀和工業用水。
這個特殊的水位差可能決定了千古湖水倒流的成敗。而更有利的是兩湖的海拔高度遠遠高於東風水庫和玉溪市區的海拔。
那萬頃碧波曾經孕育著古滇國的文明。那是產生《詩經》的年代,在氣候溫和、水美草豐的兩湖流域,是古滇國九*九*藏*書稻作文明和青銅文明的發祥地,光彩奪目的光輝領先中原輝煌了幾百年。秦滅諸侯,古滇卻立國,漢誅西南夷,卻賜了滇王金印,古滇國煌煌的光芒至今還閃灼在那些青銅器上。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古滇國的身影消失了,也許那古滇的城垣真的沉入湖中深深的夢鄉?這是一個神秘的夢,誘人的夢。撫仙湖還沉睡在深深的夢境之中。

頂管和濕地:腎和血管

之後是孔祥庚任玉溪市委書記了。
當時任玉溪市人大主任的普朝和也許是自始至終參加策劃和決策的領導之一。他在江川縣當書記時就同撫仙湖、星雲湖打了多年交道。後來他調到玉溪任副書記,1998年建市時,他改任人大主任。這一當就是兩屆。他也許最理解玉溪兩個字是什麼含義,他說玉溪玉溪,就是因水而得名,沒有水何來玉溪呢!他當時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堵住星雲湖的水?截住了又往哪裡走?用明渠引水從西岸走?選泵站提水往外甩水行不行?或者,將隔河的水過濾了再放入撫仙湖?在撫仙湖上用浮管將星雲湖的水接走……這些都想過,又一一否定了。這些方案與環保部門的方案大同小異,人們都想到一塊兒去了。最後,人們的目光集中到打隧洞引水的方案。他同水利局、環保局的同志多次到湖邊、到現場去選點。
山河畫出古今圖。千古流水的改道倒流一定會載入史冊。因為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它將改寫兩湖流域5個縣區24個鎮的幾百平方公里的水系和生態版圖。它給予的教益也肯定是空前的不可估量的——這是人與自然的一次有益的對話。人類就是在這樣的對話中變得聰慧和美麗起來。
2003年3月26日,出流改道工程從環保項目轉為水利基本建設項目。
近10多年來,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絕大部分生活用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星雲湖,再加上農業化肥的流失入湖,星雲湖的嚴重污染日甚一日,且越來越厲害。當人們在上個世紀中期漠然視之到上個世紀末開始醒悟時,已為時過晚。它的命運跟滇池一樣——到這個世紀初,星雲湖的水質已下降為Ⅴ類水,星雲湖每年進入撫仙湖的水是4000萬立方米。它成了撫仙湖最大的污染源。撫仙湖的水質迅速下降,人們記得原先透明度10米深的湖水,到90年代只有六七米深了,南部的進水口處形成幾公里的污染帶,撫仙湖部分湖面的水質已降至Ⅱ級。湛藍的湖水已開始黯然失色。
出流改道工程的實施,從長遠來看,除卻搶救性保護撫仙湖、建設生態城市等顯性作用,更是玉溪生態城市群構建「圈域」經濟的紐帶。水是圈域經濟不可缺失的資源,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出流改道的這一千古一變,使玉溪「三湖」生態城市群之間的水資源重新得到整合和利用,「三湖四片區」區域經濟的聯繫更加緊密,客觀上加快了「三湖」生態城市群建設的步伐,改變了玉溪的經濟地理版圖,提升了玉溪在未來區域經濟競爭與合作中的地位。
周局長說:這是集思廣益的結果,是集體的成果,是集體的智慧。周局長的定位是準確的。也許很多人都想過這些問題,說過這些問題,提過這些問題,甚至在茶餘飯後的笑談中。但是人的心智要發出閃光,要等待冥冥中的那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
2003年7月22日,雲南省國土局下發工程用地的預審意見。
2003年4月2日,省水利廳召開了諮詢審查意見統一會,確定了工程名稱,確定了工程目標,確定了增大工程規模。
出流改道工程進口閘底板高程為1720.00米,出水口底板高程為1675.86米,水位差為44.14米,如何讓星雲湖水順著隧道左右不偏、高低無阻地自流25.8公里到紅塔區,高水平的設計和高精準度的施工尤為關鍵。據出流改道工程建設管理局技術科科長王志榮介紹,每一個工程建設的成功有兩個必要因素,首先是有一個優秀的、符合實際的、耐得住考驗的設計方案,其次是精準的施工技術和嚴格的質量把關,出流改道工程建設成功正是基於這兩點,通水檢驗成功充分說明了施工與設計吻合,誤差很小,質量過硬。
接下來的兩年多,曾來調研的中央和省里的領導還有:羅干、黃菊、王兆國、建設部部長汪光濤、水利部副部長陳雷、雲南省領導白恩培、徐榮凱、秦光榮、丹增、楊崇勇……
公元2006年,玉溪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他們要將玉溪建成水城。玉溪正在做好這個水的大文章。生態立市——這是全國的首創呀!玉溪有撫仙湖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現在加上這個出流改道工程,有了多餘的能利用的水源。
星雲湖的水就通過這些頂管和隧道、明渠、暗渠到了九溪。這時它的水還沒得到凈化,不能直接到東風水庫。為了使這水質達到Ⅲ類以上,必須先進行處理。為此,在星雲湖水的出口處設計了一塊63畝的濕地,同時,在九溪又設計了一塊更大的濕地。世界上公認濕地是地球之「腎」,可是多少年來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相反,濕地都被人破壞,填了土,種了莊稼。沒有了腎,就沒有排毒的功能。濕地是多種功能的生態系統,可以沉澱、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質。其一,有物理作用,過濾、沉澱、吸附有害物質;其二,它有化學作用,因為有機微生物提供的酸性環境,轉化和降解水中的重金屬;其三,它還有生物作用,一方面是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同時大型的水生植物能從污水中汲取營養物質。此外,它還有助於減緩水的流速,有利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
方案四是:用正虹吸管將星雲湖的水送入東風水庫;
2005年8月21日,旁通泄水道工程一標段貫通。
刻不容緩的嚴峻課題擺在雲南玉溪人的面前。
2006年6月4日,出流改道隧洞工程實現了全線貫通。
2006年4月15日,旁通泄水道工程全線貫通。
形如葫蘆狀的撫仙湖和狀如月牙兒的星雲湖就是被這條玉帶穿起來的。這情景很有詩意並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因此,在隔河中部沿山勢建有小巧的亭台屋宇和迴廊,那裡的岸邊是一片嶙峋的山石,石上有石刻的碑名「界魚石」。這名字是什麼意思呢?民間相傳,兩湖之魚,從不過界,故名。這又是為什麼呢?說法很多,有說是山石的奇形怪狀投影到水中,魚兒害怕,不敢過界。石上還https://read.99csw.com有些碑刻記其趣:「星雲日向撫仙流,獨禁魚蝦不共游。豈是長江限天塹,居然咫尺隔鴻溝。」另有碑刻,其一為「石怪鱗驚」,是過去一位縣太爺題的;另一題刻為「魚各有性」,是又一位縣太爺題的。時間過了上百年,20世紀80年代任江川「縣太爺」的普朝和說:前一位題的沒科學性,后一位題的才有科學性。這位雲南大學畢業的「縣太爺」認為是水質和水溫的差異造成的。他說的有道理。
玉溪市委書記孔祥庚高挑的個子,膚色黧黑,戴一副眼鏡,這位學者型的官員聽說還喜歡寫詩呢。他用詩一樣的語言解說這個工程:玉溪市的資源與全省相比是豐富的,與全國相比是貧乏的,與世界相比是渺小的,真正有實力的優勢是撫仙湖的水質,真正的潛在優勢是「三湖一海」及其河流、水庫的治理和開發。當今世界,誰擁有水資源,誰就擁有競爭實力,誰就擁有美好的明天,有專家預言,上個世紀人類為石油而戰,本世紀將為水而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撫仙湖巨大的水體是「三湖」生態城市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難得他有一顆詩人浪漫的心、學者清醒的頭腦和務實的精神。
我還想起小時候在滇池邊玩水的情景。如果用木盆玩水。當一盆髒水倒進一盆清水中時,清水就被弄髒;如果將清水盆中的水倒入髒水盆中,髒水就被一次次地置換了,變清了,到了一定時候,它也就成了清水。一次倒進的水分多次倒進,效果是不一樣的,分多次倒進會省水得多——這也是一個極簡單又有趣的道理,小學生都可以算出來的代數題,可是誰能想到將兩個湖的水這樣倒過來置換一下呢?這太大胆了,也太奇妙了。
……
12757米的改道工程是這個項目的主體工程。它主要保證星雲湖的水引流。這工程由明渠、隧道和頂管相間組成。工程的困難一言難盡,工程建設指揮部李洪雲副市長、工程建設管理局楊明局長先後十多次聘請省內外知名專家來現場會診,及時解決施工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並聽取專家的意見,對地質條件不好,涌砂、涌水嚴重的九溪出口地段,通過多個方案的比較,市委、市政府決定採用了工藝最先進的頂管法施工。它是用油壓機將管子從地下一截一截地頂進去,這種管子內徑2.5米,外徑3米,長3米,重18噸。管子在地下十幾米或幾十米處推進,每天能進幾米到10多米。因為推進的阻力大,它一次只能推進在一千米以內,超過的地段就得重新打沉井分段推進。我是第一次見這種作業,大開眼界——我爬下十幾米深的沉井,只見打好的一邊頂管管道直直地伸向遠方,盡頭處可見出口成了一個小小的光點。工人們說這是用紅外線定位。果然我在油壓機的前面看見一個小紅燈,眼睛一樣地盯著正前方。正在推進的這一段,水桶粗的4根油壓機臂將粗大的頂管向前方頂進,幾乎看不出前進的速度。頂管內乾淨清爽的,只有送水和出泥水的兩根碗口粗的管子從頂管里鋪出。工人說,前面有個機頭,將前方的泥土打碎攪拌成泥漿抽出來。但是如果前面是整塊岩石,機頭會損壞,因此頂管施工法要先行在頂管線路上打超前鑽孔,探明地層情況,選好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隧道的開挖也遇到過重重的困難,塌方和涌水涌砂讓隧道無法通過,他們想了各種辦法,有一種辦法是冷凍法,可是成本太高,每天只能冷凍兩厘米,時間上也耗不起,最後又只能改道……工程的進行一言難盡。在工程建設管理局有一個工程進度倒計時的大牌子,它不斷地提醒人們工期。工作在這裏的人每天小心認真地記上那些進度的數字。
2003年11月12日,引水工程1#斜井開工,標志著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我們今人怎能讓母親湖做一個噩夢呢!
2003年8月2日,召開工程建設協調會。
這麼一聽,領導們不得不猶豫。他們畢竟是專家行家呀!
所有的人,特別是玉溪幾任市委、市政府領導一把手和相關的科技人員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各種報告、設計、方案就這樣反覆地修改、完善、補充。據說,光這些材料足足有2噸之多!
當然各種諮詢會、論證會、專家會開了說不清多少次。
2003年4月4日,工程領導小組和指揮部成立。
我當時擔憂的是:濕地的功能最終能發揮得如何?它能把星雲湖的Ⅳ、Ⅴ類水變為Ⅱ類水嗎?我們有理由樂觀嗎?可是回答我的人都很謹慎。因為同自然的交道,還有許多的未知數和變數。
在江川縣九溪鎮人工濕地,雖然植物還沒有完全長好,但經過凈化和未經凈化的水質已能看出差別。水利部門介紹,這片濕地凈水能力達每天10萬立方米,目前經凈化的水為Ⅳ類水,今後將逐漸達到Ⅲ類水標準。
我看過船過船閘的情景,很有趣。那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原理,但第一個想出這個辦法並實施的人真是天才。
方案二、三是:在隔河閘旁建大型抽水泵站,將水用管道或明渠從岸上排到海口河入南盤江;
專家的論證更加尖銳。當時任省水利廳廳長的張淼說:你們膽子真大,水系做這麼大的動作!他們的意見歸納起來還是:自然生態、地質生態、水系平衡,以及防洪等不可預料的後果,等等。
我至今還記得,在1958年流行過一首民謠: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大躍進狂熱中的中國人豪情滿懷,戰天鬥地,要征服自然,戰勝自然,改造自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定勝天」仍是響亮的口號和信念。古有愚公移山,有大運河,現代有紅旗渠,有大寨田,近有圍海造田,移山填海。人們發生了錯覺,以為可以戰勝自然。幾十年過去,人們發覺大自然並沒有被征服,人類反而遭到無情的報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人們終於明白,大自然是不能被征服的,人類只能同大自然和諧相處。但人類並不是就此束手無策,在相互的尊重中,人類可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同自然對話,並取得一種協調,在這片山川上和諧共處。
2003年7月24日,召開專家諮詢論證會。

撫仙湖的夢

2008年5月20日上午,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開閘儀式在雲南第一閘—江川隔河船閘舉行,閘門按鈕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徐榮凱啟動。閘門提起后,撫仙湖水緩緩流向read.99csw.com星雲湖,標志著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以及掃尾工作全面完成,歷史見證了這一時刻。
2000年4月,玉溪市環保局委託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和市環科所編製了《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項目建議書》。
他向當時新任的市委書記楊崇勇彙報了此事,於是出流改道的事提交到市委常委會上。總的設想漸漸明朗:一是截住Ⅴ類水,不進入撫仙湖;二是將撫仙湖的水倒流進星雲湖,置換、稀釋星雲湖的水體,用3年時間將Ⅴ類水變為Ⅲ類水;三是將調到的Ⅲ類水用來改善東風水庫,東風水庫是雲南20世紀50年代建的三大水庫之一【另有昆明的松花壩和保山的水庫】,長期高水位運行,庫底淤泥積聚,成了膠泥狀,水體早無法使用,幾十年沒置換過,如果將水引入,將使水庫達到Ⅱ、Ⅲ類水,時機成熟可徹底治理東風水庫;四是有了好的水體,調入市區,改進城市的用水。理由充分,前景美妙。
項目轉項的好處除了在投資上增加了國家的投入外,就項目本身來說,使它更加豐富、更加擴大、更加完善。
穿插在其中的是各種招投標和各類批複的記載,以及說不清的評審會、複審會、審查會、預審會、評估會、調研會,等等,等等。

決策:漫長的路

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哈薩克也在進行調水工程;澳大利亞也在做同樣的調水工程;美國的大型調水工程也在運行;就連沙漠之國利比亞也開始了從沙漠之下的取水工程……
向上,還涉及到中央的4個部委。多少事兒要報批。
這份設想署名是:執筆人湯承彬、楊會明,時間是:1999年7月。
由於中國現行的項目審批程序的複雜,這個時間又花了幾年。
撫仙湖和星雲湖是兩個姊妹湖。在古代,這兩個湖是相連的,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兩湖分開了。撫仙湖是雲南高原抬升過程中形成的斷陷型深水湖泊,星雲湖在它的東北邊,是陷落性淺水湖泊,是撫仙湖的上游湖泊。它們以南,還有一個杞麓湖。在三湖之西,是玉溪市。千萬年來,水是這樣流的:星雲湖——撫仙湖——海口河——南盤江。
這項工程,通過提升撫仙湖水位,不但截斷了星雲湖排向撫仙湖的劣質水,還每年有2700多萬立方米的撫仙湖優質水倒流進入星雲湖,對星雲湖內的劣質水進行置換。同時,通過出流改道工程,星雲湖每年有6000萬至1億立方米的湖水流入玉溪市紅塔中心城區,有效地補充了工業、農業及城市發展用水。通過這條路徑,將衍生出170多公里的撫仙湖水系生態系統。這既為保護撫仙湖、治理星雲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優化配置玉溪水資源、加快推進生態城市群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撫仙湖的水,相當於12個滇池、8個洱海。湖的總容量,佔全省全部庫水容量的64%!佔全省九大高原湖泊蓄水量的68.9%!!
車行岸邊,齊岸滿蕩蕩的湖水讓人心曠神怡。這麼多這麼好的水,是大自然寶貴的饋贈。保護好這萬頃碧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職責啊!遙望帽天山,那裡有石破天驚的發現:雲南蟲,是5.3億年前人類的始祖。溫家寶一個大國總理三次批示要保護好這裏的古生物群化石。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成了青銅器的代表之作。在撫仙湖水下,也許隱藏了一個古滇國的秘密……時任澄江副書記的姜岩卻認為澄江的澄字應該用原來那個「瀓」字。他對這個瀓字情有獨鍾,並有自己獨特的發現。他說:這瀓字多好啊,你看,它有山,有水,有主人,有文化……這水,就是撫仙湖、星雲湖。其實呢,江川也有說道,江川二字也大有來歷。據說江字的三點代表三座山【磨豆山、谷堆山、祭天山、照壁山……不知是哪三座?】江字的「工」字,則是兩湖加一條隔河。川字則代表江川境內的三條河流。真是形象極了!史載江川縣名始於唐憲宗上元元年,距今1300多年了。唐人很有想象力。
【李霽宇: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在星雲湖和撫仙湖之間,有一條唯一的通道,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隔河,這水就源源不斷地從星雲湖流進撫仙湖。沒有辦法考證隔河的歷史,當初它可能是一條自然河道,大約在清代,它已成了現有的模樣兒,河邊有少量的石砌河岸。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在隔河兩岸全部加襯了石砌堤岸,保留了全部的古樹,至今還能見幾棵老樹從堤岸的石砌中伸出,那一年整治隔河時,還在隔河的中段修了一個船閘。這船閘能控制兩湖的水位,也能通航一些小貨船。通過的方式就像葛洲壩過船那樣,用前後閘提高或降低水位,這樣船就能從下游駛向上游。就是說,可以從撫仙湖駛進星雲湖。它當然還起到泄洪和保水的多種功能。別小看這個船閘,據說它還是珠江第一閘呢!
一是作為水利工程,隧洞的斷面得到加大,由原來的2.3立方米/秒加大為9.2立方米/秒。
2007年12月26日,星雲湖水第一次順著出流改道工程奔流至紅塔區。經過數日檢驗,出流改道工程運行正常,平均水流量為3立方米∕秒左右,高程誤差控制在3厘米內,軸線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隧道變形為0.1至0.2毫米,工程技術質量符合要求,洞內水深、空氣濕度、滲透水壓力等數據正常。
兩個湖,一條連通兩湖的小河,湖水清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緩緩地從星雲湖流入撫仙湖。——這就是兩湖千百年來的水系圖景。
這是一份設想。要付諸實施還要有漫長的路要走。更為重要的是決策層的理解和支持。在現今的體制中,沒有領導的最終決心和決策,設想永遠只是設想,或僅僅是一紙空文。
項目更改:環保?水利?
周繼武局長召集了相關人員研究,同月,以玉溪市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名義,正式形成了《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方案設想》。
2006年1月5日,九溪出口頂管施工進場開工。
方案六是:用隧道輸水到九溪河和東風水庫;
近年的情況是:
2003年7月6日,省委書記白恩培調研,根據白恩培書記指示,省里確定工程概算總投資為3.77億元。
2003年4月19日,再次召開初步設計諮詢意見研討會。
這麼小的變化和影響讓專家們點了頭。
在這個過程中,楊崇勇書記調昆明任市委書記,李江接任玉溪市委書記。李江書記說:老大哥已九九藏書經把工作做到這個地步了,只能好好地做下去。他自告奮勇地當了分管這個項目的組長。
人代天工萬象新。值得一提的是,玉溪還利用出流改道的水位差,在市區建成一個極為壯觀的瀑布公園。寬276米、高13米的人工瀑布大氣磅礴,水流嘩然轟鳴,動人心弦,霧氣里升起一道道彩虹,打扮了美麗的玉溪。周圍是新鋪的綠草皮,一直延伸到遠處的聶耳音樂廣場。瀑布公園被稱為玉溪城市建設的「神來之筆」,獨特而壯觀的水體景觀不僅美化了城市形象,也顯著地改善了人居環境,許多玉溪市民對此倍感自豪。這是玉溪的一大景觀。在2008年中,我幾次到玉溪,都要去觀賞這壯觀的人工大瀑布,同去的人都震驚,驚嘆,擊掌叫好。我特別關注的是水,這水是從原來Ⅴ類水的星雲湖來的,那水質已變得半清澈了。人們說:它一天天地變好,越來越清。兩三年後,它流出的水一定可以達到Ⅱ、Ⅲ類水。當初的夢想已變為了今天的現實。
2005年11月3日,出流改道入水口挺水植物帶工程開工。
這項工程的開工,同中國所有工程一樣,它的進程都極具中國特色。後續的各種手續其實還遠沒有完成。項目管理程序真的太複雜了,技術程序和行政程序太多。出流改道的大事記有如下記載:
2006年,我見到了星雲湖邊漁村大河處已修好的一塊人工濕地。正是中午,那條大河很像隔河,從10多公裡外流來,雨季沒到,水不多,水質很臟,兩旁的房屋都住著村民,看來這條水是不能用了,人們只能懷念幾十年前在河邊洗菜洗衣的美好時光了。這塊濕地就是為了處理這條河的水而建造的,為了不讓污水直接排進星雲湖。這時微風乍起,那濕地上的蘆葦和水竹搖曳著,矮一些的美人蕉也一排排地擠在那裡。人們說,將來九溪的濕地修好了就同這兒一樣——不過那規模卻很大,第一期工程是270多畝!第二期達到400多畝!據說是全國最大的人工濕地。九溪人工濕地設計一期工程處理水量為1.16立方米/秒【10萬立方米/天】,二期擴大到2.32立方米/秒【20萬立方米/天】。
這是兩湖間唯一的通道。一條小河將兩個湖串聯起來,像一條玉帶穿起了兩顆高原明珠。果然,後來人們在湖邊碼頭處就有了玉帶賓館這個美妙的名字【同時也把這條隔河改叫玉帶河】。
記者這樣報道:玉溪治水辟蹊徑,千年湖泊水倒流——雲南玉溪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為治湖提供新思路。
兩湖的數據是這樣的:
這隔河僅長2.2公里、深5米、寬8米。
撫仙湖水位提高后,周圍多是陡峭山岩,淹沒農田和民居很少。星雲湖的水位降低后,按下降1.7米,水面後退50米計算,湖面減少5.8%,湖濱露出面積約為1.85平方公里。
撫仙湖,南北長31.5公里,東西最寬11.5公里,最窄3公里,湖岸線長88.2公里,湖面面積212平方公里,湖容量191億立方米。
方案五是:建大型高壓泵站將流入明渠的星雲湖水送到九溪河和東風水庫;
簡言之,這個改流方案就是將撫仙湖的水位稍稍提高一些,將星雲湖的水位降低一些,水就可倒流了。提高撫仙湖的水位,只需將原出水口的海口河閘門關住。降低星雲湖的水位,則需打隧洞引流向西。
——也許有許多人有過這靈光一閃的念頭,這念頭稍縱即逝,因為這個想法實在太大,並難以實現。
2003年5月19日,玉溪市委書記孔祥庚到江川調研。
他們設想了幾個方案。任務落在楊會明身上,可是楊會明是搞環保的,並不熟悉水利,於是請了昆明的專家、雲南省環境科研所的湯承彬。湯承彬當時已退休了,還是接下了這項工作。周局長咬咬牙,給了5000元的經費。楊會明和湯承彬跑了兩個月,拿出了一份只有幾頁紙的方案設想。方案一共提了8種:
2003年3月31日,出流改道工程開工典禮在江川縣隆重舉行。這一天,出流改道工程正式宣布開工。
二是增加了一條旁通的隧道。這隧道可直接將星雲湖的水從出水處九溪引走,不再進東風水庫。本來,在星雲湖的出水口九溪設計了一塊濕地以處理星雲湖的水,讓它凈化后流入東風水庫。一開始環保部門不同意加一條旁通隧道,認為這是不相信濕地的環保功能。但是人們還是擔心如果濕地不成功,或處理不了那麼多水,或有洪水時,可以通過旁通引水流走。最終還是決定採納了增修旁通隧洞這條雙保險的萬全之策。
2005年9月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發改農經〔2005〕1721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雲南省玉溪市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複》,原則同意出流改道工程可研報告。
方案七是:撫仙湖倒流,星雲湖出流,用隧洞輸水到九溪河和東風水庫;
2003年8月20日,曾培炎副總理在省領導的陪同下視察工程線路。在工程線路入水口處聽取了省、市領導對工程的基本介紹后,然後來到了撫仙湖。這一幅美麗的景色也許打動了他,這一次他向玉溪提出了「一流的水質,一流的生態,一流的旅遊」的要求。這三句話成了玉溪人的口號和奮鬥目標。
人們只能告訴我,好在還有一條旁通泄水道。如果濕地沒完成凈水的功能,通過旁通泄水道將水排出,不會進入水庫;遇有洪水,這旁通水泄道也能泄洪呢。
2004年6月28日,旁通泄水道工程一標段開工。
每個方案,各有特點和創意。綜合各種條件,分析后提出以第七方案為最佳。
我是一個從小在滇池邊兒玩泥巴長大的孩子。每年夏天我都要在滇池游泳,那時的水很清,小魚兒會癢酥酥地咂著我光滑的腿。以後呢,不知不覺中小魚兒沒有了,那種感覺一去不返,水開始渾濁起來,有幾年水面鋪滿綠綠的藻類,要不就是成片成片壓得水都透不過氣的水葫蘆,在滇池邊游完泳后,全身浮滿一層髒東西,發出一股腥臭味兒。漸漸地,沒人下水游泳了,湖邊的游泳區不再有人光顧了,岸邊冷清、荒涼起來。我後來到撫仙湖去游過,幸好不遠,1個多小時的車路,那裡的水像幾十年前的滇池水,清澈見底,幾米下的湖底閃動著陽光的光斑,那些石子和沙粒都清晰可見。我清楚地記得,滇池水的急劇污染變質,也就是在短短的30年間。而一個湖泊的存在,卻是億萬斯年!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九_九_藏_書時間將一個億萬年的湖泊污染,真讓人驚詫莫名,對天浩嘆啊!!
公元2003年,雲南玉溪有一個大創意的工程開始不聲不響地進行。守在滇池邊的昆明人多數不知道這事兒。昆明人只關心眼前這個老治理不好的滇池,幾十個億丟下去了,還是收效甚微,對近在不足100公裡外的兩個高原湖泊——撫仙湖和星雲湖,無暇顧及。他們隱約知道,星雲湖的水質急劇惡化,它的命運也許會同滇池一樣,他們還隱約知道撫仙湖的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他們所不知道的是,玉溪人正在進行一項偉大的改天換地的創舉——
波光粼粼的湖水在陽光下發出令人暈眩的光斑。
2003年12月3日,出流改道工程九溪出口隧洞開挖。
人工濕地的建造是這樣的:用碎石作人工基質,上面種水生植物,經過實驗模擬,選定的水生植物有:野薑花、風車草、類蘆葦、傘草、美人蕉、香根草等。這些植物分塊分片種植,水流有秩序地迴旋形繞過。
我一直想弄明白是誰最先想出了這個方案。這個方案就是目前玉溪正在進行的方案。這是一個石破天驚、改天換地的方案。玉溪人要讓湖水倒流,不再讓星雲湖的Ⅴ類水流入Ⅰ類水質的撫仙湖,相反,讓撫仙湖的水流進星雲湖。這是個大胆的奇思妙想。
那一年已是1998年了,新任的玉溪市環保局局長周繼武召集江川縣環保局局長劉永義和市環保局的梅正平處長商量對策。目標是治理星雲湖,保護撫仙湖,拯救杞麓湖。
出流改道工程僅全國性專家評審會就召開了十五六次,在這些評審中,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長李洪雲副市長,工程建設管理局楊明局長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市委書記孔祥庚、市長董詩強給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
2005年9月14日,玉溪市委、市政府召開出流改道工程現場辦公會議。會上,孔祥庚說:「出流改道工程是從根本上保護撫仙湖的戰略措施,是玉溪『三湖』生態城市群建設的靈魂性工程,是推進玉溪經濟持續發展的生態動力,是把玉溪中心城區建設成為全省第一個生態城市的靈魂,是玉溪子孫後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幸福源泉。建設好出流改道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僅使玉溪人民受惠,也將在全省生態建設中闖出一條成功之路,這項工作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凡是為工程建設獻計出力的同志功不可沒,後人將永誌不忘。」此次會議上,學者型的孔書記大聲要求:舉全市之力來建設好出流改道工程!
方案八是:與七方案同,只是水到九溪后不進東風水庫,用浮式玻璃鋼管輸水至玉溪州大河。
本來這個出流改道的工程是從環保的角度立項的,但它涉及到更多的水利方面的東西:水文,水系,水平衡,水資源,水利工程。一般說來,國家儘管對環保重視,但投入還是有限的,而水利工程都是傷筋動骨的大工程,投入也更多些。這個工程轉入水利項目也許是有利的。

前景:水城和生態之城

李霽宇
2000年9月14日,玉溪市計委【現為市發改委】對該項目作出了立項批複。
也許不缺。可是水資源不平衡。
2003年7月12日,分管副市長李洪雲與設計單位商定初步設計的進度問題。7月15日初步設計定稿。7月16日確定出流改道引水工程全長12757米,旁通泄洪道為10783米,工程總長23540米。

兩湖一河的圖景

然而有關專家一再警告說,開源供水的增長,往往抵消不了浪費與破壞。中國必須走節約用水的道路。
這其間,一個重大的改動是項目從環保項目轉為水利項目。
方案一是:在撫仙湖水面安浮式玻璃鋼管,將星雲湖的水直接引過去排入南盤江;
現在,在連通兩湖的隔河可以看到,由於清澈的撫仙湖水倒流進入星雲湖,原來渾黑的星雲湖隔河口已開始變清。據介紹,隔河實現倒流后,撫仙湖每年可向星雲湖注入3000多萬立方米潔凈水,大約6年就可以把星雲湖水置換一次,星雲湖恢復到Ⅲ類水質可謂「指年可待」。
人們說,撫仙湖和星雲湖是兩個會做夢的湖。
普朝和認為,專家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們對兩湖的水系和沿岸的情況並不熟悉。於是除了苦口婆心地解釋,他心生一計,帶他們去實地考察,這可能最有說服力。
兩湖的水位相差,常年保持在1米左右。
我去時,玉【溪】江【川】高速公路旁的濕地工地正在開挖,一堆堆的碎石已堆滿場地,大型挖土機正日夜在開挖取土……人們介紹說,要種上水生植物,全部投入使用,可能得到明年才行。
這是一份見諸文字的第一份設想材料。
整個項目進行到這裏,只能算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這還是紙上談兵的階段。
真是萬幸。萬幸的是班子人員不斷變動,領導人的更換沒有影響這個工程運作。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在中國,慣例是走馬上任的官員總是否定前任的做法,另弄一套。因為官員要政績,政績是不能延續計算的。這是國情所在。可是楊崇勇李江孔祥庚們想到的是玉溪的千秋大業,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能在世上留下的,只有那些實實在在的業績。這項出流改道的大工程,會隨著清流潺潺,唱出不絕如縷的歌來——這歌聲註定是長久、久遠的,遠遠長於仕途,長於一個人個體的生命旅程。
2003年1月20日,雲南省計委【現為省發改委】以雲計投資〔2003〕55號《關於撫仙湖—星雲湖出流改道可行性研究總報告【代項目建議書】的批複》對出流改道工程可研報告作了正式批複。
我國南水北調的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玉溪的出流改道工程,也許正符合這一開源節流的總思路。除了達到保護撫仙湖、凈化星雲湖的目標外,撫仙湖每年的余水2000萬立方米可得到利用,加上星雲湖倒流的水量,每年共6752萬立方米,經過凈化後進入東風水庫,能解決日益發展的玉溪城區用水的需求,這對改善和優化玉溪的水資源配置有重大的意義和潛在的經濟效益,可保證玉溪市的長期發展用水。這些水從北往南再往東,繞玉溪五個縣區一圈再進入南盤江,充分發揮了高水高用的優勢,並惠澤了沿線百萬畝土地和百萬城鄉群眾。
——這可不是童年的遊戲了,誰見過這麼大的水盆,誰能玩這麼兩大盆水呢?誰有這麼大的膽子和氣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