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9篇 雪域腹地的「藍色哈達」——拉薩河的古與今

第六卷 西部卷

第59篇 雪域腹地的「藍色哈達」——拉薩河的古與今

傳說這草壩中布有10萬個怪異的磐石,信徒們把這裏看做是密教的「勝樂金剛」和「十萬空行母」
從源頭到入江口,拉薩河僅幹流全長就達551公里,堪稱「千里長河」。——這還不算沿途匯入的多條支流的長度,如麥曲、桑曲、拉曲、血弄藏布、墨竹曲、玉年曲和堆龍曲等。其中最大的支流「堆龍曲」,河長達137公里,流域面積達4988平方公里。拉薩河的流域面積為32471平方公里,約佔雅魯藏布江流域面積的13.5%,是雅魯藏布江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五大支流中最大的支流。拉薩河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0億立方米,約為中國第二大河黃河的八分之一吳滔等:《西藏拉薩河徑流預測方法研究》,載於《水利科技與經濟》2005年第2期……因此拉薩河是水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據估算,人均佔有水量達31988立方米,每公頃佔有水量29.92立方米,大大高於我國的均值。
直貢寺最出名的是它的「拙火定」、「拋哇功」和「天葬台」。所謂「拙火定」,是一種修丹田生熱的臍輪火法,本是噶舉法的一種密法,而以直貢噶舉派的修法最有特色。據說修成拙火定的人,能在冬天將剛從水裡撈出來的袈裟披在身上烤乾。如果是下雪天,他在屋內發功,屋頂的雪可以即刻融化。「拋哇功」是直貢寺獨有的一種靈魂超度方法,這種灌頂方法,只有直貢寺的活佛才能進行。佛教認為人死後進入「六道輪迴」,靈魂有可能進入「三善趣」【天、人、阿修羅】,也可能進入「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直貢寺的活佛在灌頂時,可以在死者頭上打一個洞,靈魂就會從頭上出來,進入「三善趣」。直貢寺的天葬台,據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天葬台之一,另外兩座是印度的「斯白天葬台」和西藏山南地區的「青朴天葬台」,但以直貢天葬台的規模最大。從寺前的一條小路轉向寺後山頂上的天葬台,一路可以看到漫天飛舞的天葬大雕和紅嘴鴉,可以聽到身後的振翅聲「嚓嚓」作響,起初感到一陣恐怖,但仰望純凈天空之上的「神鳥」,或許對藏人天葬后,靈魂隨鳥進入天堂,生髮幾分感悟。
宣稱自己是得到了噶當派祖師阿底峽的真傳,使當時組織渙散的噶當派屬下各寺,先後改宗黃教。熱振寺也在這一時期,改宗格魯派。
四季如畫的拉薩河。拉薩河從藏北雪山奔騰而來,但到了拉薩卻放慢腳步,自東向西和緩地流過。它不僅給拉薩人帶來了生存與發展的條件——如今的拉薩河沿岸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人口,也給拉薩帶來了如畫的美景。
下游才稱為「拉薩河」。從墨竹工卡的尼瑪江熱鄉開始,拉薩河進入下游,這時它才是真正名實相符的「拉薩河」了。拉薩河在下游,河流流向又由東南改向西南,直到在曲水縣的曲水鎮附近
空行母:藏語名為「康卓瑪」,是密宗中代表著智慧和力量、能夠自由在空中飛翔的女性神靈。
【崔士鑫:《西藏日報》副總編輯】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所以在人類早期,無論是遊牧還是農耕,「逐水而居」是古老的部落、王國生存和發展的常態。今日拉薩城所在的拉薩河谷地,地勢平坦,水流和緩,河流呈辮狀水系,易於灌溉。最重要的是,古代西藏人掌握了「高地畜水為池、低地引水入河」的治水技術以後,拉薩河谷逐漸變成了發達的農業區,奠定了拉薩這樣一個中心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這條亘古長流的拉薩河,深切入高原所形成的河谷獨特的「小氣候」,也使聖城拉薩獲得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美譽。
使湖水逐漸乾涸。然後用白山羊馱土,將這一處於拉薩市中心部位的大湖完全填平,拓展了拉薩的城區空間。由於最初是用山羊馱土填平了卧塘湖,所以大昭寺就名為「邏娑祖拉康」。
郭孜:藏語「郭」即指牛皮船,「孜」即「舞蹈」的意思。
一般西藏地區,多數地勢高峻,海拔大多在4000米左右。由於海拔奇高,雖然處於中緯度地區——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南京以南,拉薩的緯度比杭州還略靠南一些,但氣候卻極為寒冷。嚴酷的自然條件,一直是制約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但位於拉薩河谷地的拉薩,北部有連綿高聳的念青唐古拉山對寒冷北風的阻擋,拉薩河又深切入高原,形成了一個四周高、中部低的「簸箕形」的地形。一方面阻擋了北方冷空氣的南侵,同時也減少了西藏高原上常見的大風的襲擾。拉薩河谷足夠開闊,可以盡享高原冬季依然灼|熱的陽光,不像藏東昌都那樣夾在狹窄的山谷里,太陽晚升早落,異常寒冷。此外,位於拉薩南部、拉薩河最終注入的雅魯藏布江,切穿了橫亘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使印度洋季風暖流得以經過這一通道,溯江而上,給拉薩河谷帶來較多的降水。
並兩次出任「攝政」——即在達賴未成年時,與駐藏大臣一起,管理藏地事務;四世熱振曾任過第九世班禪的經師;五世熱振在1934年到1941年出任西藏噶廈政府攝政王;六世熱振擔任過西藏自治區佛教協會理事;七世熱振現年12歲。

五、結語:「高原上留下美好的嚮往」

瓊波南交創立的「香巴噶舉派」【1121年】,等等。
他是藏傳佛教后弘期的一位經歷極為傳奇的人物。他本是印度的一位「班智達」,公元11世紀時,古格國王益西沃派當時駐藏的一位尼泊爾譯師瑪如則,到印度迎請「班智達」【學者】彌底與另一位大師查拉仁。但在歸途中,瑪如則在尼泊爾境內因食物中毒去世。雖然失去了翻譯,兩位大師還是堅持赴藏區弘法。但他們來到藏區后,因言語不通,無法弘法,更不幸的是兩人居然在途中失散。

三、西藏文明的「搖籃」

蘇毗部落【或可稱為「蘇毗國」】曾十分強大。據歷史學家研究,在吐蕃最終統一西藏以前,在不斷兼并弱小部落【或稱「小邦」】的過程中,西藏高原出現了3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即雅魯藏布江以南、今西藏山南地區的吐蕃;雅魯藏布江以北、以拉薩為中心的蘇毗;還有西部以今天的阿里地區為中心的象雄。其中蘇毗的疆土,北至今天的於田【今新疆南部一帶】,西與象雄相鄰,直達神湖瑪旁雍錯,東到今天的青海玉樹一帶,南隔雅魯藏布江與吐蕃相鄰。強大的吐蕃,也不得不把贊普的妹妹嫁到蘇毗王室。
坐床:藏傳佛教中,活佛的轉世靈童被認定后,依照宗教儀軌,升登前世法座,繼承前世法統的位置,即繼位大典。
但念青唐古拉不僅是北方山神,他更是藏北草原乃至整個雪域藏土上最古老最強有力的神靈。他是山神之父「沃德功傑」的大兒子,是苯教傳說中開天闢地的十九位神靈之一,還是十八位冰雹神之一,是360位山神【念青唐古拉山脈據說有360個山峰】的總頭領。
阿底峽出生於今天孟加拉國的達卡,出家前是一位王子。1978年,應孟加拉國的請求,我國政府將存放在聶塘寺的阿底峽的骨灰和他的全套著作,送回孟加拉國,在其家鄉達卡舉行了隆重的安放儀式。
朵康:西藏地方對甘青藏區和康區的總稱。瑪隆,意為「黃河地區」,指黃河上游地區,在青海境內。
在高原艷陽似火的季節,上游雪山消融,沿河雨水普降。那融化的雪水,伴隨著總是夜降晝止的「拉薩夜雨」,使拉薩河水猛漲。冰涼湍急的河水流過太陽島、仙足島畔太陽島、仙足島:拉薩城南靠近拉薩河北岸的兩大島嶼,有橋樑與拉薩城區相連,是拉薩有名的休閑娛樂區和生態小區。給拉薩人帶來了暑日的清涼。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成群結隊的拉薩人來到拉薩河的沿岸、河谷平地,搭上帳篷,倒上青稞酒、酥油茶,擺上糌粑和小吃,或釣魚、或打牌、或聊天、或戲水,或者什麼也不做,躺在河岸的青草地上,透過夏日慵懶的陽光,看拉薩河水泛著波光,感受時光與高空中飄動的白雲一起流走。在拉薩的「雪頓節」
卓瑪拉康與阿底峽。沿拉薩河北行,快接近聶塘鄉的時候,能看到路左有一處名為「卓瑪拉康」的寺廟。這裏曾安放過一位孟加拉國王子的骨殖——藏傳佛教「后弘期」最著名的古印度佛學家「阿底峽」,就圓寂于這座拉薩河畔的寺廟中。
該派因此而得名。這個教派後來與帕竹地方勢力朗氏家族結合,由朗氏家族成員相繼擔任寺主。14世紀中期,朗氏家族的帕竹萬戶長絳曲堅贊取代薩迦政權,統治了西藏大部分地區。帕竹政權在1481年被其屬下后藏的仁蚌巴所敗,但余焰尚存,直到明末的1618年,才完全喪失權勢。
曲水:藏語的意思是「流水溝」。,注入雅魯藏布江。
奪底電廠的主機是19世紀產品,經過長期運轉,磨損嚴重,終於在1946年報廢停用。拉薩又回復到油燈、蠟燭和汽燈照明的時代。西藏和平解放后,1952年,西藏軍區派出幾名解放軍檢修員,檢修了奪底電廠的那台舊電機。1955年,中央政府在奪底聯合修建新電站。漢族技術工人、藏族土木石工積极參加了這項建設。新電站的電機和一應設備,都是在上海製造的,共有3台發電量為220千瓦的電機和電錶、變壓器、高壓線、水管等。1956年奪底電站建成,解決了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及拉薩各機關和居民群眾的照明問題。
古代拉薩平原中央一湖泊,即今大昭寺廟址,據傳說在修建大昭寺時,用白山羊馱土填平了卧塘湖。
這肯定是佛教徒後來添加的傳奇。因為真正的松贊干布出生時,與佛教還沒有什麼關係,他要對付的不是魔鬼,而是活生生的人。松贊干布降生在一個吐蕃事業初創、內亂未息的時代。13歲時,他的父王就因將政治中心從雅魯藏布江以南轉移到江北的拉薩河流域,而被進毒暗害。而且,新近擴大了地盤與臣民的吐蕃,內部矛盾重重如火山即將噴發,「父系庶民心懷怨恨,母系庶民公開叛變,外戚象雄、氂牛蘇毗、聶尼達波、工布、娘布等均公開反叛」。
拉薩河不愧為西藏腹心之地最耀眼的一條「藍色哈達」。它自古流到今,縱橫上千里,穿起了青藏高原所獨有的各色自然風光和奇異的歷史傳奇,詮釋了人類與河流鬥爭、共存、互利的曲折故事和精彩華章。
五世達賴喇嘛:《西藏王臣記》,民族出版社,2000年。
出拉薩城向南,過了拉薩河大橋,再一路向東往上遊行進,首先看到的是位於曲水鐵索橋東邊不遠的兩座小寺——蔡巴寺與公堂寺。它們都是當年「蔡巴噶舉派」的主寺。別看這小寺看上去不起眼,在薩迦派統治藏地時期,蔡巴噶舉是統治拉薩周邊、拉薩河流域的一個重要的地方勢力。蔡巴噶舉的創始人為向蔡巴,他曾向達波拉傑的侄子學法,後來得到拉薩蔡公堂地方的大封建主的支持,1175年在拉薩河南岸建立蔡巴寺,1187年又在附近建立公堂寺——目前這裏的地名,是拉薩市城關區的「蔡公堂鄉」。向蔡巴雖是僧人,卻以愛械鬥、善搶劫而聞名。只要他認為自己是「一心向佛」,就可以隨便搶來東西,為他蓋寺廟之用。奇特的是,他的這一「惡行」沒有引起藏地人對他的反感,反而把他讚頌為藏地「三寶」之一。另外「兩寶」分別是帕竹噶舉派創始人多吉傑布和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
蘇毗是女王治理,而且是「雙女王制」。在王國晚期,女王達甲吾駐在舊堡「年卡寧波」,即蘇毗故地,在今天的日喀則一帶;小女王赤邦松駐在拉薩河流域的宇那堡寨。達甲吾殘忍無道,其大臣憤而弒之,達甲吾的屬地盡歸赤邦松。但此後赤邦松重用反臣,達甲吾的舊臣不服,於是密謀,先後與雅魯藏布江以南的吐蕃悉補野部贊普、松贊干布的祖父和父親結盟,最終,由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松贊,率一萬精兵,裡應外合,攻破宇那堡寨,佔據了拉薩河流域。

二、一河碧水向西流

拉薩河也是西藏文明的「搖籃」。一提起拉薩河,人們就會想到拉薩;一想到拉薩的歷史,人們就會想到松贊干布。在許多人印象中,從松贊干布時代,拉薩才成為人類的活動之地,才有了立宮建城的歷史。此前,拉薩河谷的這片土地,好像只是一片不毛之地。
念青唐古拉山腳下的源頭。作為藏地極為有名的神山,念青唐古拉山在西藏地理方面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念青唐古拉」按藏文的嚴格讀音,應是「念青唐拉」;而位於它的北面、與它名字相近的「唐古拉」山,實際上也應讀作「唐拉」山,它曾被漢譯為「當拉嶺」,可為佐證。不知道這二者名字中的「古」,是從何而來。比較可能的原因是,藏文「唐」【拉丁轉寫為念青唐古拉的「thang」或是唐古拉的「gdang」】的后鼻音比較重,
血弄藏布:亦譯為「雪絨藏布」、「學絨藏布」。藏文「雪」的意思是「下部」,「絨」的意思是「峽谷」,所以這條河流的漢語意思是「峽谷下的江」。,
1246年,薩班到達涼州,與蒙古王子闊端商定了西藏歸順元朝中央的條件,從此奠定了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基礎。1251年,薩班在涼州去世,享年72歲。八思巴在涼州接任了薩迦派教主之位。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之位,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此後元朝中央政府成立「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八思巴又以國師身份兼管總制院事,並奉忽必烈之命,創製了「蒙古新字」,後世稱之為「八思巴蒙文」。
,並新建東西乾渠、南北乾渠7公里多,消除了流沙河的危害,使這一帶農業旱澇保收,同時還為城市提供了建設用地和建設用沙。到上世紀80年代末,流沙河故道上出現了許多新的工廠企業和住宅區。
四山環拱,一水中流,藏風聚氣。拉薩河所造就的這種特殊的地形,給拉薩帶來了溫和濕潤的氣候條件,使之成為普遍高寒少雨的西藏高原上的寶地,成為溫暖宜人的「西方極樂世界」。
普央崗欽:藏語意思是「敢於鬥爭的石板大雪山區域的人們」,據說意指熱振寺的僧侶民眾曾打敗過藏政府官兵。藏語「普」,意為「敢於」;「央」意為「石板、石片」;「崗欽」,意指「大雪山」。
在不懂藏文的漢族人聽起來,「唐拉」的發音,更接近於「唐古拉」。
西藏從元代以來,雖然各教派鬥爭激烈,相互奪權,但嚴格說來,都不屬於「宗教衝突」,更不存在「宗教戰爭」。教派更替本質上是世俗地方政府勢力的爭鬥,是政治經濟利益的博弈。所以,帕竹政權雖然本身也屬於西藏佛教的一個派系,但對其他派系並不加以排斥,容許和支持西藏佛教各派勢力的存在和發展。
雪頓節: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公曆8月】的一個節日。「雪頓」的藏語含義是「吃酸奶」,原是宗教節日,指信教群眾用酸奶慰勞那些夏天為了避免殺生而在寺中閉關的喇嘛,后演化為宗教活動與群眾文娛活動相結合的一個節日。雪頓節期間的主要活動,是在拉薩哲蚌寺展佛,在羅布林卡看藏戲等。目前拉薩每年雪頓節放假七天。
縱深約20公里的甲瑪溝是一片開闊的山間谷地,谷底是成片的青稞田和散落的歷史遺迹。當地人喜歡說,「先有甲瑪溝,後有拉薩城」。的確,近1400年前,吐蕃的一代雄主松贊干布,就出生在這裏的「強巴敏久林宮」,成年以後,他順著溝口外的拉薩河,一路前行,在那個叫做「吉雪卧塘」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後來聞名世界的聖城「拉薩」。
他的骨灰也埋葬在這裏。第二年,仲敦巴率眾師弟在聶塘舉行了阿底峽圓寂一周年紀念活動,並在拉薩河邊修建了一座佛殿。因殿中主供的據說是阿底峽生前從印度帶到西藏的一尊度母像,這也是他的護法神像,所以當地人稱此寺為「卓瑪拉康」,意思是「度母殿」。再後來,仲敦巴應拉薩河中游當雄地方頭人的邀請,在熱振藏布邊上,修建了熱振寺,創立了藏傳佛教赫赫有名的「噶當派」。阿底峽被奉為噶當派的始祖。
薩迦派統治藏地以後,勢力強大的直貢派常與薩迦派發生糾紛。1290年,薩迦派請來由忽必烈的孫子「帖木兒不花」率領的蒙古軍隊,與后藏軍隊一起,攻入直貢峽谷,放火燒毀直貢梯寺大殿,摧毀18尊巨佛和7座多門塔,後世記載直貢寺「傳有僧眾萬余,從天窗出,騰空而逝」。
儘管如此,聶塘大佛與薩迦派肯定有著較深的淵源。薩迦派是西藏從分裂重新走向形式上統一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元朝時期,曾輝煌一時。
從三河匯合處向下,就是「直貢藏布」了。如上所述,它走的實際上是一條「沿山尋路之旅」,就是沿著恰拉山尋找通往拉薩的路。所以直貢藏布是一條近乎由西向東流的河流,沿途有一些小的支流進入。直到河流賓士到尼瑪江熱鄉【宗雪】附近,才遇到了從東面同樣疾馳而至的強大的「同盟軍」——血弄藏布。血弄藏布發源於墨竹工卡東部的群山之中,水勢浩大。彷彿是集兩者之力,將恰拉山在其匯合處沖開了一個缺口,直奔拉薩。從這一匯合點開始,拉薩河才正式被稱為「拉薩河」,由此也進入了下遊河段。就在中下游的交界處,號稱「西藏三峽」、西藏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直貢水電站」,於2007年9月正式投產發電。
自然風光秀美,歷史人文深邃。醉人的風景、奇特的民俗、神秘的文化、滄桑的歷史、迷離的傳說,肯定會令那些想實地感受拉薩河魅力的人們,流連忘返,從此有了割不斷的「拉薩河情絲」。
拉薩河中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在「S」形的兩大拐彎處,都有水勢較大的支流相向而來,使水系形狀猶如網格一般,這也相應加大了中游的水勢。熱振藏布之所以在旁多鄉附近轉了一個大彎,是因為面前橫亘著一條屬於念青唐古拉山支脈的「恰拉山」。https://read.99csw.com近乎東西向的恰拉山,從西邊的當雄縣,一直延伸到東邊的墨竹工卡縣。受阻的拉薩河【直貢藏布】只好折向東流,沿著恰拉山北麓向東尋找通道,終於在墨竹工卡的尼瑪加熱鄉附近,穿過恰拉山缺口,掉頭向西,直奔拉薩而去。恰拉山也迫使熱振藏布的最大支流「烏魯龍曲」只能由西向東流,在旁多鄉與熱振藏布「會師」后共同尋找「穿山之路」。烏魯龍曲同樣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它的上游叫「拉曲」,意為「聖河」,源頭靠近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當你從拉薩沿青藏公路北上納木錯,過了羊八井之後,會一路沿著一條近乎沼澤的長河行駛,這條河,就是烏魯龍曲的上游「拉曲」。在旁多與熱振藏布匯合的另一條較小的支流帕曲,就來源於恰拉山中。由於恰拉山也是念青唐古拉的支脈,所以帕曲也算是一條發源於神山的河流。就在這三條河流匯合處,目前正在興建一個西藏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旁多水利樞紐工程。它也是拉薩河流域的骨幹性控制工程,是拉薩河幹流水電梯級開發的龍頭水庫。
拉薩河流域的人們,對唐拉雅秀山神也最為敬畏。風調雨順、水草豐茂,都被看做是唐拉雅秀山神保佑的結果;雪災風災、雹災瘟疫,都被認為是唐拉雅秀山神對人們的懲罰和報復。所以拉薩河沿岸的許多地方,有不少巫師和神漢,常常自稱是唐拉雅秀山神附體,宣示他的預言和旨意。而冰雹咒師們,在夏末秋初、莊稼黃熟的季節,都要登上山頭屋頂,不停地頂禮唐拉雅秀山神,懇求他不要降下可怕的冰雹。當雄草原的人們,每年秋季都要聚集在念青唐古拉雪山腳下,煨桑、誦經、歌舞、賽馬等,愉悅唐拉雅秀山神和他的伴侶納木錯,形成一年一度的隆重的草原賽馬會。
讓「母親河」造福西藏百姓。拉薩河幹流流程長、源頭與下游落差大,是雅魯藏布江中游左岸的最大支流,幹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72萬千瓦,是藏中地區除雅魯藏布江之外,水能資源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然而在人類進入電力時代以前,誰也不知道這高原聖河中,還蘊藏著無限光明。在電燈沒有發明以前,西藏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相似,晚間照明主要是油燈,住在林區的人們用油松照明。20世紀初,藏地引進了蠟燭,有財力的人家則用汽燈,貴族人家一般不再用油燈。
然而,直貢寺在蒙古人到來之初,喪失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機遇。1239年,蒙古人本來是要迎請在拉薩河流域影響最大的直貢派教主、直貢寺「京俄」
邏娑祖拉康:藏語的「山羊」叫「邏」;土地叫「娑」。「祖拉」的本義是「經典」、「經書」或一般的「著作物」,「康」的本義是「房子」。「祖拉康」,最初就是指供奉佛教經典的場所,是吐蕃早期宗教建築的通稱,意為「寺廟」與「經堂」,後來也用以特指大昭寺。如果有人說「拉薩祖拉康」,那肯定是指大昭寺。
然而,從佛教傳入西藏之初,就面臨著與原先的本地宗教「苯教」的衝突。吐蕃從赤松德贊開始的歷代贊普,以巨資用作興佛費用,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不勞而食的僧人,加重了勞動群眾的負擔,社會矛盾日益增多。一部分世俗貴族趁機以興苯滅佛為號召,來達到篡奪最高統治權的目的。他們經過密謀策劃,在公元836年謀殺了熱巴巾,擁立熱巴巾之弟朗達瑪即位,並大肆滅法毀佛,拆毀寺廟,焚燒佛經,殺害上層僧人,將中層僧人流放到邊遠地區,勒令下層僧人還俗負擔差稅,吐蕃社會矛盾更趨激烈,並導致朗達瑪在公元842年被刺殺。隨後王室分裂、平民起義,終於使吐蕃王朝土崩瓦解,一直到元朝統一西藏的400多年中,西藏地區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的地區建立了「宇那堡寨」【其地有人認為在今墨竹工卡縣西北部,即今拉薩河中上游交匯處的直貢地區】。
從去年6月開始,投資3500多萬元,包括松贊干布出生地紀念館、古城牆以及松贊聖泉改擴建和松贊拉康等6個維修項目在內的「甲瑪景區」工程,已經開工建設。未來在沿拉薩河前往林芝的路上,可以順路到甲瑪溝內遊覽,佇立強巴敏久林宮遺址,眼望巍巍群山,耳聽潺潺流水,越過歷史的塵埃,去感受吐蕃一代雄主的人生際遇與時代風雲。
拉薩河在下遊河段,納入了幾條大的支流。首先是在墨竹工卡縣所在地工卡鎮附近,匯入了由東而來的「墨竹曲」。然後前行到達孜縣與林周縣交界處的章多鄉附近,又納入了支系遍布林周縣南部地區的澎波河——兩河匯合處對面的山上,就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祖寺「甘丹寺」。再向前,在拉薩市區西面的堆龍德慶縣,又接納了整個拉薩河最大的支流「堆龍曲」。堆龍曲同樣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其源頭在羊八井附近,所以堆龍曲又稱為「羊八井河」。
因此,貢卻傑布的昆氏家族與薩迦派的結合,形成了后藏地方一股很大的勢力。
拉薩河「出生地」的迷人神話。一路追溯拉薩河到達念青唐古拉山腳下,就來到了拉薩河的「故鄉」。這在藏北高原上連綿起伏的皚皚雪山,雖然冰雪覆蓋之下沒有太多的生命跡象,但卻是孕育了拉薩河的「生命之源」。那些出於藏族先民的豐富想象、流傳在藏地的古老神話,更賦予了這終年冰鋪雪蓋、雲霧繚繞的茫茫群山以奇異的靈氣與形象,演繹出更勝過人間萬象的離奇故事。
西藏與內地的治亂周期相同:由於地理上與政治上的密切聯繫,藏地從吐蕃時期開始,就與內地的治亂息息相關。唐王朝與吐蕃幾乎同一時間興與亡;唐之後內地是北宋、南宋與其他割據勢力並峙,藏地也是400年混亂割據時期;元代內地大一統,藏地為元朝所支持的薩迦派統治;明代藏地為明朝所支持的帕竹派所統治;清代為清政府所支持的格魯派所統治。
但真正大規模全線整治,始於新世紀之初。「十五」期間,拉薩市城區段防洪堤全面開工建設,工程設計標準由原來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一期工程總投資1.8億元,修建高標準防洪堤26公里,拉薩市54萬人從此解除洪水威脅,3萬畝土地得到保護。拉薩河沿岸的曲水縣、堆龍德慶縣、林周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等,都修建了防洪護城堤壩。與拉薩毗鄰的堆龍德慶縣城防洪堤於2003年開工建設,完成投資3100萬元,完成50年一遇防洪堤17公里,15平方公里的縣城得到保護。墨竹工卡縣城長5公里的防洪堤也在「十五」期間全面竣工。過去一到主汛期,水利部門就提心弔膽,洪水一來,黨政軍警民全體動員上堤搶險。現在堤防鞏固,一般洪水年份根本不需操心,堤防建設為社會穩定和諧作出了貢獻。
1933年10月13日,十三世達賴圓寂于羅布林卡。1934年,經國民黨中央政府批准,西藏地方僧俗上層,共推五世熱振活佛擔任攝政。1940年,由於拉薩有政敵貼出紙條,聲稱五世熱振活佛沒有受過戒,無權給達賴喇嘛的靈童授沙彌戒【五世熱振是達賴靈童即十四世達賴的經師】,有些迷信的熱振聽信了占卜師的預言,提出辭職「避災」3年,並推薦曾擔任過自己經師的達札繼任攝政。熱振原以為「避災」3年後,自己的老師會還政於己,但沒有想到,達札心機極深,上任不久,就倒入了熱振政敵的懷抱。3年後熱振從熱振寺回拉薩后,達札閉口不談還權之事。他還指使下屬,製造了熱振要送炸彈暗殺自己的輿論,並派人到熱振寺將熱振活佛挾持到拉薩,關進布達拉宮的牢房。1947年5月7日,熱振活佛暴死獄中。
這尊佛像修成於何年、何人所造,沒有確切的史料可考。但當地人傳說,被元朝皇帝拜為國師的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八思巴,當年從北京返回薩迦寺,途經此地時,隨身攜帶的一尊佛像忽然開口說話,說要留在此地不走了。於是八思巴即令在此修廟立像,這才有了這尊「臨河巨佛」。據文物專家考證,這尊佛像的風格,確實與元代造像比較相近。但也有史料記載,1244年,薩迦派領袖「薩班·貢嘎堅贊」應蒙古皇室人員之請,北上涼州與蒙古王子闊端見面時,路經聶塘,當時發現崖壁下有巨型佛像,他還做了頂禮祈禱。薩班·貢嘎堅贊是八思巴的伯父,當年薩班北上時,年僅10歲左右的八思巴一路隨行。這說明,聶塘大佛不大可能是八思巴所造。
熱振之死,引起了西藏民眾尤其是他學經出身的色拉寺與熱振寺僧俗的極大悲憤。熱振寺的僧侶把留守在這裏的16名狂妄的藏軍逮起來以後,全部劈成兩半。噶廈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后,派出1000多名藏軍,一路沿直貢寺向北,準備包抄寺僧們的退路;一路沿熱振藏布前往熱振寺,正面進攻。最終,沿直貢寺一線的藏兵,乘牛皮船渡過熱振藏布,與熱振寺的僧兵激戰數晝夜,僧兵大敗,寺內的珍貴佛像、唐卡、鍍金敬佛燈盞、銀制供水杯等被洗劫一空,熱振寺成了一片凄涼之地。但謀害熱振的達札最後下場也不佳。熱振事件,使達札成了西藏僧俗兩界許多人鄙視的對象。3年後,當人民解放軍發動昌都戰役后不久,西藏僧俗官員便借「神諭」將達札趕下了台。
王堯、陳踐譯註:《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
雪域風情不僅在拉薩一地能夠感受。從目前已聞名世界的念青唐古拉山腳下的麥地卡濕地,到白藍相間、江河相融的雅魯藏布江與拉薩河匯合口,從「神山」嘉黎,到「挑選的草場」當雄;從「天然形成的地方」林周,到「墨竹色青龍王居住的中間白地」墨竹工卡;從「虎峰」達孜,到「聖地」拉薩;從「極樂上谷」堆龍德慶,到「流水溝」曲水,
一帶景緻優雅,地勢寬坦,中間有左右分離的小山【今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與藥王山】。站在山頂,周圍景色盡收眼底,附近地帶平如掌心,而且顯現出制服外敵的吉相。於是,決定在紅山之上,修建宮殿,君臣將士遷居到這裏,建立了統治全藏的政權中心。松贊干布在這裏建立吐蕃政制,征服象雄王朝。但最重要的,是他對拉薩城的修建,這對確立和鞏固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影響極為深遠。吐蕃歷史文獻都特彆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意義,甚至不惜添加許多神話色彩。經過長期發展的歷史證明,以拉薩為首府,確實是一個最佳選擇,歷史意義重大。
呼圖克圖:清朝授予蒙、藏地區喇嘛教上層大活佛的封號。「呼圖克圖」為蒙語音譯,原意是「長壽之人」或「長生不老之人」,藏文稱為「朱古」,意為「化身」,俗稱為「活佛」。凡冊封「呼圖克圖」者,其名冊皆載於清朝中央政府的理藩院檔案中,下一輩轉世,須經清廷代表主持金瓶掣籤儀式並加以承認。西藏地區這類活佛地位低於達賴和班禪,但可出任攝政。,
當然,這也與明朝中央政府對藏地各教派實行「多封眾建」政策有關。明朝對藏地各派宗教領袖賜予了許多不同的封號,最高的封號「法王」就有3位,分別為「大寶法王」【噶瑪噶舉派】、「大乘法王」【薩迦派】和「大慈法王」【格魯派】。其次為「王」,共有5個,分別為贊善王、護教王、闡化王、闡教王和輔政王等,以下還有「大國師」、「國師」、「禪師」等名號。這也勢必促進了西藏各派宗教勢力的並存與發展。
拉薩河的美是「全天候」的。一年四季生活在拉薩河邊的每個人,都不能不對它產生一種深深的眷戀。離開拉薩河的人,永遠也割不斷對拉薩河的那份情思。
在填平卧塘湖建大昭寺時,首先「改吉曲河,流向卜瓦洞」,索南堅贊:《西藏王統記》,民族出版社,2000年。「卜瓦洞」又名「噶穹卜瓦洞」,湖水由此流入拉薩河。
麥地藏布由發源地流向西南,之後幾乎向正西方向流去。但在靠近那曲縣的地方,突然轉了一個大彎,復向東南奔流,在措多鄉附近與東來的麥曲匯合。有一種劃分方法,是把嘉黎境內的拉薩河上遊河段,全部稱為「麥多藏布」。但當地人多數是把與麥曲匯合后、到嘉黎和林周交界處的這一段,稱為「色榮藏布」。建在色榮藏布中段、絨多鄉附近的水電站,就被稱為「色榮水電站」。色榮藏布這一段,不像麥地藏布的流向那麼蜿蜒曲折,而是接近於由東向西的一條直線。
唐東傑布【1385年—1464年】:明代西藏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原名尊珠桑布,出生於今西藏日喀則地區昂仁縣,家境貧寒,幼年放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出家為僧后,因勤奮有造詣被譽為「唐東傑布」,意思是「千里草原之王」。西藏人把他看做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樑的鐵木工的祖師。
不過,把墨竹曲當成了拉薩河幹流,也不很奇怪。因為拉薩河從墨竹工卡以下,河道迂迴曲折,多汊流、沙灘,河谷一般寬達3至5公里,拉薩附近更寬達7至8公里,為最典型的寬谷河段。在這彷彿是四處漫流的眾多河汊中,要辨認出哪是主流,哪是支流,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河道大大增寬,所以拉薩河下游的流水比較平緩。儘管如此,拉薩河的水質依然很純凈、清澈。這一方面是因為下游沿岸工業不多,污染少,另一方面,河道寬闊、水流緩慢,也有利於泥沙等沉積物的沉澱。拉薩河是我國水質最好的兩條河流之一【另一條是灕江】。
牛皮船的妙處在於它極強的柔韌性,不怕拉薩河隨處可見的礁石和險灘。然而牛皮船沒有動力,只靠兩支木槳,很難逆水行舟,往往只能順水而行。好在它的分量很輕,一個牛皮船晾乾后只有幾十斤重,一個人扛著可以走很遠的路。所以拉薩河上的船夫們,往往從較上游的墨竹工卡起行,經過達孜縣、拉薩城、曲水縣,大約3天時間,到達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的匯合口。在這裏還可以沿雅魯藏布江向東,去往山南的貢嘎、桑耶、澤當等地。返程時船夫們把船支在地上晾乾,背著它翻山越嶺再回到上游。幾十斤的牛皮船由船夫背著,船夫的被子和食物由一隻隨船的老綿羊馱著,一路羊鈴叮噹回到上游。
命運多舛的熱振寺。從直貢電站出發有兩條路。向東北,是去往直貢寺所在的血弄藏布;向西北,是去往中游的直貢藏布。沿直貢藏布溯流而上,在林周縣的旁多鄉,直貢藏布與東北方向流來的中游另一條著名的河流熱振藏布相匯合。這裡有西藏在建的最大水利樞紐工程——旁多水利樞紐工程。
至今在偏遠的鄉村,只要有河,牛皮船仍是人們渡河的工具。但在拉薩河注入雅魯雅布江一帶,建起的座座大橋,早已讓牛皮船沒有了用武之地。只在匯入口附近的一個半島上,有一個奇特的以打魚為生的「俊巴漁村」,至今村中漁民的打魚工具,仍是牛皮船。藏地受宗教影響,許多人視魚為「龍神」的一種,所以極少打魚和吃魚。但處於拉薩河入江口的俊巴村,因為村中耕地時常被河水或江水淹沒,雖然打魚會被人視為下賤,村中人為生計不得不以打魚為生,過去西藏地方政府也給俊巴人規定了打魚支差的勞役。西藏漁村不止一處,但拉薩河上卻僅有俊巴村一家。由於長期與牛皮船打交道,這裏還產生了一種名為「郭孜」
措拉鄉東部,有一片稱為「麥地卡」的濕地,是一片廣闊平緩的沼澤,屬於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場。通常,這裏就被看做是拉薩河的發源地。但準確的源頭,是在濕地東部一個叫做「澎錯孔瑪朵」的山峰下,那裡有一條源出念青唐古拉雪山的小山溝,溝中之水出山後流向西北,先後流經兩個分別稱為「澎錯帕爾瑪」和「澎錯卧瑪」的小湖,最終流入距山口約15公里處的「澎錯」。「澎錯」的意思是「溝腦湖」。雖然湖周圍是天然牧場,但這裏的海拔高達5000多米,六月飛雪都不稀奇。澎錯所在的麥地卡有一首蒼涼的民歌,間接地反映出這裏的高寒環境和生存的艱難:「沒有好馬是不能到達的/沒有好獵槍是不能到達的/沒有好皮襖是不能到達的/沒有好腦袋是不能到達的。」
上文說過,1055年,阿底峽的大弟子仲敦巴在拉薩河邊的聶塘,主持了悼念阿底峽的儀式,並修建了聶塘寺。第二年,拉薩河上游「達木」【今拉薩當雄一帶】的一些部落頭人,慕名迎請仲敦巴到靠近拉薩河上游的牧區傳教。仲敦巴帶領著阿底峽的其他弟子,一起來到了今天熱振這個地方,修建了熱振寺,這是噶當派創立的標誌。不過,噶當派的創始人仲敦巴【1005年—1064年】一生沒有當過僧人,只能稱為「居士」。在寺廟中的仲敦巴塑像,往往是長發披肩,與一般的高僧形象有很大不同。在仲敦巴時期,常住熱振寺的僧徒不過五六十人,他傳授教法的門徒總共也不過六七十人。噶當派是在仲敦巴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手中,才真正發展壯大起來的,噶丹派的僧眾和寺廟遍布西藏各地。後來宗喀巴正是在噶丹派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因此格魯派也被稱為「新噶丹派」。宗喀巴又故意作隱語詩。
聖城拉薩附近河段的規劃更為具體。根據2008年11月28日通過的《拉薩河城市設計》,未來12年中,西起乃瓊大橋、東到納金大橋,拉薩河南北兩側沿岸及河谷部分總長度20公里的範圍,將被打造成一個節慶活動和市民休閑旅遊、富有特色的濱水公共空間,拉薩河將成為展示雪域高原自然山水生態風貌的「畫廊」。這裏將營造出12個主題景區,打造出一條「濱河遊憩走廊」。具體規劃是,北岸西段拉貢公路【去往機場的公路】與柳梧大橋【去往拉薩火車站的橫跨拉薩河大橋】之間,以辦公、旅遊服務功能為主;北岸中段柳梧大橋與藏熱大橋之間,以旅遊服務、民族風情體驗功能為主;北岸東段藏熱大橋與納金大橋之間,以文化休閑read.99csw.com、教育功能為主;南岸西段拉貢公路與柳梧大橋之間,以商貿、旅遊服務功能為主;南岸中段柳梧大橋至香嘎村【原拉薩河渡口所在地】,以旅遊度假、民族風情體驗功能為主;南岸東段香嘎村至納金大橋,以鄉村、田園風情體驗功能為主;拉薩河北岸堆龍河口、流沙河口,為濕地公園;乃瓊大橋至納金大橋,兩岸防洪堤之間的河谷地帶,為河谷生態功能區,主導功能為生態修復和保障,適當增加親水體驗活動,讓遊客在特有的「高原河谷景觀」中,體驗聖城拉薩「母親河」的魅力。而在民族風情體驗中,將融入郭孜【牛皮船舞】、朗瑪【一種藏族歌舞】、林卡【藏族遊園活動】、藏葯園等地方文化元素,令來到聖城拉薩的人,在拉薩河邊就能充分感受到濃濃的雪域風情。
松贊干布在拉薩修建宮殿、寺廟、民房、道路等,這一切許多都是在改造拉薩河的基礎上完成的。拉薩城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興水利、除水害,讓拉薩更安全、更宜居的歷史。在松贊干布時期,尤其如此。那個時候,拉薩河水自東向西自由亂流,北岸接近卧塘湖,南岸相連南山。紅山腳下所謂「平如掌心」的地方,只不過是一片水陸相間的沼澤。好在到松贊干布時期,藏族先輩對水害的治理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掌握了「高地蓄水為池,低地引水入河,旱灌澇排」的技術。用這種排澇措施,使低平的拉薩下遊河谷平原,由於辮狀水系所造成的湖沼遍地的局面得到了改善。
至於為什麼要使用白山羊馱土呢?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當初建大昭寺引入佛教時,遭到了本土宗教苯教徒的抵制,暗中破壞,所以才會出現殿堂建到半截,夜晚卻被「天鬼摧毀」的怪事。據傳說松贊干布派人在修建中的大昭寺門上、牆上,遍畫苯教徒視為神聖的雍仲符號【「卍」】,才避免晝建夜毀的局面。據確切的有關碑文記載,大昭寺在建造時,確實充分考慮到了苯教師、密咒師的要求,專門建有苯教徒的四角雍仲殿【即「卍」字形宮殿】,還有密咒師的忿怒語自在壇城殿,防止他們搞破壞。白山羊被苯教徒視為靈物,以白山羊馱土填湖,則填湖之土也會變得神聖,苯教徒在企圖破壞時會心有忌憚。但也有認為這隻是一種工程需要。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山羊數量要多於氂牛,甚至有人設想,填湖之時,必以木板為「橋」,身形小巧的山羊,自然比笨重的氂牛要靈便得多。
強巴敏久林所在的甲瑪溝,只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條小支流,其河谷腹地甚至不及雅隆河谷。雄才遠略的松贊干布既不想回到吐蕃舊貴族盤踞的雅隆舊都,也不可能長久據守在甲瑪河谷。他派人對西藏中部地區的地形地貌進行考察,發現今拉薩河下游谷地的「卧塘」
191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在各地逃亡期間,目睹了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回到西藏后,他派出了由四品官龍夏率領的「強俄巴·仁增多吉」等4位貴族子弟,前往英國倫敦的諾裴里大學,分別學習電業、地礦、郵電和軍事。1921年,他們結業返回西藏。在此之前,西藏噶廈政府
在那裡,他很快學會了藏文,除了將不少梵文經典譯成藏文以外,他還用藏文撰寫了著名的藏文文法著作《語言門論》。他在青海玉樹所建的「藏娘佛塔」,是世界聞名的藏傳佛教三大佛塔之一,現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然後才被迎請到哲蚌寺。起初熱振寺的住持都是師徒相承,1751年,七世達賴將熱振寺封給了他的經師「阿旺曲丹」,阿旺曲丹同年圓寂于熱振寺,是為第一世熱振活佛。二世熱振活佛是在西藏宗教界極有名望的「甘丹赤巴」
那不是天邊飛來的孔雀,那是美麗的拉薩河。
期間,拉薩河畔與羅布林卡一樣熱鬧。當那些天色還沒亮就趕到哲蚌寺看展佛的人們,耐心等待著陽光出現就開始展佛的時候,他們會驚奇地發現,照耀拉薩的第一縷陽光,是透過河面上的晨霧,從東方的群山間,照射到夏日的拉薩河上。那一刻,你或許會感悟到什麼是「佛光普照」!
拉薩河的源頭,就在念青唐古拉山脈向北部凸出部分的頂端地帶。在那曲地區嘉黎縣
當春日的萬道霞光,飛射過拉薩東部的納金山口納金山:拉薩城區東部的一座陡峭的高山,最高處海拔4200米。拉薩河從納金山南邊的山腳下流入拉薩城。「納金」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大鼻子」。灑在拉薩河上,河面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春天的拉薩河雖然顯得有些荒涼,河道中水已不多,高處的河灘裸|露成一叢叢的沙丘,但河灘之間夾雜著的一團團清冽的河水,卻愈發碧藍如玉,像滴落山間的藍天。間或有一兩隻越冬的黃鴨,掠過平靜的水面,激起了一列細小的波浪,水面頓時閃動著粼粼波光,很快又回復了平靜。面對這種空曠原始的景象,很容易讓人靜下心來,滌心凈慮,或自由地遐想。在拉薩的春日暖陽中,看著河水從遠處的群山中流過來,又默默地繞過拉薩城,向遠方流去,思緒會隨著高原藍天上的白雲,飄向不知何處的遠方。
「唐拉」山的「唐」,雖然與「念青唐拉」的「唐」在漢語中譯成了一個字,但在藏語中卻是不同的兩個字,只是讀音相近。「唐拉」之「唐」本義為「牛腳索」,就是拴住牛馬不讓它跑開的那個繩子,也指「衣架」;而「唐拉」的「拉」,與「念青唐拉」的「拉」,在藏文中也是讀音相同的兩個字。「唐拉」的「拉」意思是「上坡路」,也指「山口」,所以西藏許多有上坡路通往山口的地方,多數叫「某某拉」,如拉薩通往林芝的「米拉」山口,通過納木錯的「那根拉」山口等;而「念青唐拉」的「拉」,是指「帝王、天人、佛」等。
這座電站名為「直貢」,得名于拉薩河幹流「直貢藏布」。但在整個直貢藏布流域,包括在直貢水電站附近,你卻找不到一個具體的叫做「直貢」的地方。如果你執意要找,那就得循血弄藏布而上。血弄藏布在一條峽谷之中,夏季兩邊的山峰綠意蔥蔥,冬季峽谷內白雪皚皚,所以也有人將這條河譯為「雪絨藏布」
面對湯湯河水,你首先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河上無橋,古代的西藏人想渡河有什麼辦法?這對拉薩河沿岸的人們來說,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難題。拉薩河和許多江南可以泛舟遠行的河流不同,它是一條季節性河流,在枯水季節,許多河灘都會裸|露出來,容不下大的舟楫。但是拉薩河兩岸的人們自有高招,他們就地取材,利用氂牛皮做成「牛皮船」。
不過,或許由於念青唐古拉山是拉薩河的源頭,他與拉薩河流域最有淵源。儘管源頭與拉薩遠隔千里,但是唐拉雅秀卻是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瑪布日】的保護神。傳說12世紀時,位於拉薩河支流直貢藏布上的直貢寺的創派始祖仁欽貝來到當雄草原,山神唐拉雅秀親自迎接,並主動要求做直貢寺和直貢派的保護神,由此直貢寺專門為他設了寶座,每年寺內跳神舞時,都有僧人扮演這位神靈,表演豪邁的舞蹈。另外傳說唐拉雅秀還專程去拜訪過位於拉薩河支流「帕曲」附近的達隆寺,獻給達隆噶舉派創始人水晶塔、黃金塔和雪獅奶,許下世世代代保護達隆寺的承諾。但位於山南、遠離拉薩河的桑耶寺準備請他前去做保護神時,他卻謝絕了,推薦了另一位保護神白哈爾。
的密宗經典,從而形成了另一個宗教系統,後世稱為「上部律傳」。
俯瞰拉薩河的「黃教第一寺」甘丹寺。迎著拉薩河的流水進入拉薩,感受了聖城太多耳熟能詳的歷史與傳說,我們還是溯流而上,了解一些以前比較陌生的拉薩河畔的「歷史與文化」。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宗喀巴【1357年—1419年】進行了一場「宗教改革」。出生於青海湟中地方【今塔爾寺附近】的宗喀巴,自幼受戒學經,17歲以後赴藏深造,一生再也沒有回到故鄉。他對各大教派的思想兼收並蓄,集其大成,在噶當派講究修持次第【順序】的教義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極其龐大、次第井然的教義教法系統。尤其是他針對當時的戒律鬆弛、教風敗壞的現象,提出了一整套的清規戒律,如嚴禁僧侶娶妻生子和參加生產勞動,僧侶必須常住寺院,專心於宗教活動等,從而劃分了僧俗兩界的界限。由於宗喀巴十分強調戒律,所以人們稱其建立的教派為「格魯派」,意思是「善規派」。1388年,他在一次法事活動中,改戴象徵嚴守戒律的黃帽,因此人們也稱格魯派為「黃帽派」,或簡稱「黃教」。
這顯然與歷史事實與歷史規律不符。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在拉薩北郊娘熱溝的曲貢村,發現了一處距今約4000年以前的拉薩先民村居遺址。這處遺址分佈在曲貢村北面和今西藏軍區總醫院後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就是拉薩河谷地。遺址所在地的海拔為3690米,比拉薩城區平均海拔高出20多米,比此前在昌都發現的「卡若遺址」,海拔高出500多米。
現在從墨竹工卡以上,還有唐家鐵索橋、宗雪鐵索橋、旁多鐵索橋等,每座橋都有它的故事。鐵索橋一般用6到8根鐵索連接兩岸、橫架河面。鐵索上縛以獸皮或牛皮,再鋪上木板,走起來搖搖晃晃,橋下河水奔騰、水勢湍急、響聲如雷,令人頭暈目眩,心驚膽戰。既讓人體會到古人建橋的艱辛,也實地體會到舊時交通的艱難與驚險。
拉薩河的幹流實際上是向東北方向,到了墨竹工卡縣的尼瑪江熱鄉附近,你才會發現,它的幹流是從西北而來。這裡是拉薩河大「S」形的下半部分的拐點。就在這一拐點附近,觸目可見有「西藏三峽」之稱的雄偉的直貢水電站的大壩。它攔截了兩條大河的河水,一條是西北方向的拉薩河幹流直貢藏布的河水,一條就是從東北方向流出峽谷的血弄藏布的河水,形成了庫容達2.24億立方米的浩渺水庫。
后弘期的佛教派系,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各教派與各地的封建領主結合緊密。不同的宗教派別後面,都有一個個封建領主在支持,進而是一些封建領主直接披上袈裟,搖身一變成了宗教領袖。最後發展成為,在一定時期內,由某一宗教派別掌握西藏地方政權。這一特點在薩迦派表現最突出,它也是第一個以教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權的教派。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由於僧侶不能成家、常住寺廟,所以格魯派寺廟多數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出現了一批寺廟建築群。而這其中的第一座寺廟,就是在帕竹政權支持下,於1409年,在澎波曲注入拉薩河的對岸山頂修建的黃教第一寺「甘丹寺」。這是黃教創立的標誌,同時因為甘丹寺是黃教首寺,所以格魯派也稱「甘丹派」。此後,宗喀巴又讓他的弟子分別在拉薩城西、面向拉薩河的根培烏孜山上,建立了黃教最大寺廟哲蚌寺【1416年】;在拉薩北面、臨近拉薩河支流流沙河的色拉烏孜山上,建立色拉寺【1419年】。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三大寺從東、北、西三面,隱隱地將拉薩城包圍在中央。由於三大寺規模宏大、儼如城堡,僧侶眾多而集中,因此格魯派雖然一度受到噶瑪噶舉派所支持的藏巴汗的迫害,但最後仍能在蒙古軍隊支持下,一舉成為藏地的統治者。在清王朝時期,格魯派在西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
給水面印上了繽紛的花朵。
跟從朗達瑪滅佛時逃往那裡的僧人的門徒「貢巴繞色」受戒學法。後來這10人返回西藏,恢復了拉薩等地的舊有寺廟,並建立了一些小寺,招收門徒,形成了被稱為「四部」的4個派別。這四部主要在拉薩地區發展,互相爭奪寺廟、信徒和經濟收入,從11世紀到12世紀,曾多次發生械鬥,但它們在教義上都沒有形成自己的特點。
在這種情況下,松贊干布幼年親政,他聯合支持王室的吐蕃新貴,運用各種計謀,準確、兇狠地剷除政敵和叛逆,終於坐穩了贊普寶座,並能騰出手來,向拉薩河下游谷地發展,興建拉薩城。他鞏固贊普地位的艱辛或許從他的名字中可略見一二。藏語「松」是「正直、端正」的意思;「贊」是天神,但也可以指妖厲;「干布」則是指「深沉」、「心思深遠不輕於外露」。總結起來可以譯為「正直嚴明心思深遠之天神【君王】」,很準確地揭示了他的性格,也折射出他當時所處環境的兇險。
新密咒:西藏佛教后弘期的「下路弘傳」與「上部律傳」,在佛教基本教義上沒有很大不同,但在密宗修持上則有很大區別。下路弘傳沿襲吐蕃時代舊的密法,所用的秘籍稱為「舊密咒」;上部律傳所依據的則是在佛教發源地印度又經發展的秘籍,被稱為「新密咒」。新密咒的主要來源是阿里大譯師仁欽桑布所譯經典。由於仁欽桑布本人在印度學過經,嫻熟密咒,所以在譯作中他把密教提高到和顯教相併重的高度,所以史稱的西藏新密咒就開始於他這一時期。
嘉黎:藏語的意思是「神山」;「當雄」意為「挑選的草場」;「林周」意為「天然形成的地方」;「墨竹工卡」意為「墨竹色青龍王居住的中間白地」;「達孜」意為「虎峰」;「堆龍」意為「上谷」,「德慶」意為「極樂」。
「念青唐拉」的名字對譯為漢語,應是「大神草原之王」。其中的「念」,本意是指「盤羊」,這種動物被藏人看做有一定魔力,至今人們仍喜歡把它的角掛起來,作為辟邪之物。所以從「盤羊」很自然地引申為一種「妖厲」或是「土地神」。「青」意思是「大的、多的」。「唐」指「平壩、廣場、草原」。「拉」本意是「帝王、佛、天人」,引申為「神聖的」,拉薩的「拉」與此是同一個字。所以合譯起來,可以稱之為「神聖草原之大神」。它是西藏中部地區的四大山神之一,而且是拉薩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的保護神。
曲貢遺址所處位置和出土的物品,說明了許多問題。人類最初生活的主要地點是山地,因為山地可以提供自然的草木果實和禽獸之肉。但隨著狩獵工具和技術的提高,獵獲的野獸雖然增多了,但人口也大量繁殖,終於導致了「人民少而禽獸眾」局面的結束。最終,根據人們在適應自然和與自然界鬥爭中取得的經驗,種植業開始成為解救人類困境的良藥。種植業的發展需要平坦的土地和水利灌溉,人們很自然地會尋找最能滿足這兩種基本條件的地方,那就是河谷地帶,依水而居。藏地史書《賢者喜宴》記載吐蕃早期,曾「將山上居民遷往河谷……而往昔之吐蕃家舍均在山上」,就說明了這一變化。
薩迦派的創始人是昆·貢卻傑布【1034年—1102年】。他的父親和兄長,都是寧瑪派信徒,他從小向他們學習寧瑪派教法,也就是所謂的「舊密咒」。但後來他對更加流行的「新密咒」產生了興趣。他廣拜名師,尤其是從卓彌譯師那裡學習了後來對薩迦派最重要的教法「道果法」。1073年,他在當地封建領主支持下,在今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一個山間有著一塊灰白土圖案的地方,興建了薩迦寺——薩迦縣得名于薩迦寺,「薩迦」的意思是「灰白土」。以後,薩迦派的教主均以家族方式傳承。通常,幾兄弟中有一個在家娶妻生子,其他人全部出家。教主之位為師侄傳承。貢卻傑布之後,幾任薩迦派教主將本教派發揚光大,所以被尊稱為「薩迦五祖」
唐拉雅秀山神的形象,一般是一位一襲白衣的英俊男子:頭上梳著戴有5個綠松石的髮髻;身穿白絲衣,白衣散發著光明;右手持有一根藤杖,左手數著水晶念珠;騎著一匹四蹄踏雪的神馬,或騎一匹能飛翔的白馬,馳騁於三界。有時唐拉雅秀也會變身「怒相神」,頭戴精玉做成的頭盔,身穿精玉做成的鎧甲,外纏黑熊皮,佩帶寒光閃閃的鐵劍和弓箭。在民間傳說中,唐拉雅秀具有極強的變幻能力,能變成幾萬丈長的巨蟒,頭枕青藏高原,尾巴搭到怒江河谷;還能變成可怕的巨魔,腳伸到了康區,手伸到了阿里——這與念青唐古拉山橫亘綿長的特點,倒是頗為相符。
後來,彌底大師流落到后藏「達那」地區【位於今日喀則地區謝通門縣】,為當地人牧羊,成為「啞巴」奴僕【言語不通】。無奈之下,他在僱主家的門框上,用梵文寫了一首述說自己不幸遭遇的詩。很巧的是,有一位留學過印度、曾在大師門下學過佛教經典的譯師「索南堅贊」發現了這首梵文詩。他用黃金將大師贖回,並迎請他到西藏東北部史稱朵康地區的「瑪隆」地方說法。
牛皮船,顧名思義,是用牛皮做成的。當地人把用水泡軟、牛毛基本煺凈的4張氂牛皮縫起來,再將濕牛皮包在木骨架上綳好——木骨架一般選用韌性好的柳木製成,然後用牛皮繩子捆緊,晒乾以後,牛皮就緊緊地綳在木頭骨架上了。之後還要擦油定形,在牛皮縫口接頭處擦抹大量的牛羊油,將接縫密封,避免進水,再配上一對划槳,就可以下水使用了。
麥地卡濕地面積達43496公頃,平均海拔4900米,屬於高原湖泊沼澤草甸濕地,是西藏高原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湖泊濕地。濕地內冰磧丘陵起伏,鼓丘群和羊背石廣布,小型湖泊星羅棋布,是黑頸鶴、赤麻鴨【黃鴨】等多種珍稀鳥類的遷徙走廊和繁殖地——每年3月,是黑頸鶴來到這片高原濕地繁殖的「黃金季節」。這裏還有豐富的高原魚類,是高原魚類洄遊、產卵育幼的「家園」。這片廣袤的濕地,對當地水土保持、防止季節泛濫的洪水、阻截上游沉積物,並形成生產力很高的草甸,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麥地卡濕地雖然處於高寒區,風雪災害多,嚴格說來,其海拔之高已不適合於人居。但是由於有大片的高原牧場,千百年來這裏仍然存在著比較發達的牧業。2https://read.99csw.com009的2月2日,在第九個「世界濕地日」的時候,麥地卡濕地與西藏「第一神湖」瑪旁雍錯附近的濕地,一同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單」,從此名聲大噪。2008年麥地卡濕地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嘉黎縣第一大河麥地藏布,就在這濕地中緩緩流過。由於麥地藏布的主要水源來自於高山融雪和降雪的融化,所以水質清澈,含沙量少。麥地藏布水體的主要功能是牧業用水。
牛皮船和鐵索橋。在嘎拉山隧道沒有開通以前,如果你是乘飛機到拉薩,經曲水大橋跨過雅魯藏布江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拉薩河在曲水鎮附近注入雅魯藏布江的匯入口,那是拉薩河的「終點」。你將從這裏,一路沿拉薩河前行,去往拉薩。在無意之中,你就開始了一個溯拉薩河而上的「探源之旅」,同時也是感受藏地歷史文化和奇異民俗的「拉薩河風情之旅」。
噶廈:原西藏地方政府。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珠爾墨特之亂,清廷廢除原先由郡王、貝子辦理藏事制度,改由噶倫四人【三俗一僧】、噶廈仲益二人、噶廈傳達官四人、侍衛四人、埃仲二人組成噶廈,秉承駐藏大臣和達賴意旨,共同處理西藏地方事務。1959年3月,國務院明令解散。「噶」意思是「命令、指令」,「廈」是指「府邸、住宅」。噶倫是噶廈政府最高級官員,藏語「倫」意思是「大臣、宰相」之義。
頗為形象。行進到墨竹工卡縣的門巴鄉附近時,山谷豁然開朗,在路左白雪映襯的山崖之上,壁立著一大片紅頂、白牆的建築,在這荒涼的山谷之中,令人疑心是天上的幻影,是海市蜃樓。那就是在藏地大名鼎鼎的直貢寺。

四、穿起歷史與文化的「玉帶」

桑耶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備的寺廟。位於今山南地區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扎瑪山麓。該寺是在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的支持下,由被請入藏的蓮花生住持修建的。762年開工,779年建成。寺廟落成后,赤松德贊請來印度、漢地和於田的許多僧人住寺弘法,並剃度7名西藏貴族子弟出家為僧,這7人成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此前建立的大小昭寺,嚴格說只是佛堂,沒有西藏本地的人在那裡出家為僧。
三世熱振在第二次出任攝政期間,因與首席噶倫夏扎不睦,後者利用部分僧人因故沒有領到布施的事件,鼓動甘丹寺、哲蚌寺僧人鬧事。清廷駐藏大臣等人偏袒夏扎一夥,致使三世熱振攜帶印信出逃,準備到北京「告御狀」。當三世熱振在赴京路上時,駐藏大臣等上奏朝廷,以其潛逃為名,革除了熱振名號,並停止其轉世。熱振到京后,清廷對此案高度重視,令軍機大臣會同都察院審理此案。但不幸的是,案件審理期間,三世熱振病逝于北京【1863年】,終年46歲。此案不了了之。直到14年後【1877年】,清廷才為熱振平反昭雪,准其尋訪轉世靈童,並將名號賞還。
從源頭一直到位於嘉黎縣、林周縣和當雄縣的三縣交界處附近的桑曲匯入口,是拉薩河的上游。實際上,拉薩河上游基本上是在嘉黎縣境內。上遊河段,以麥曲在措多鄉附近匯入幹流的匯入口為分界點,又分為兩部分。上端靠近源頭的部分,稱為「麥地藏布」;下端靠近中游的部分,稱為「色榮藏布」。
更是藏地眾多山神中的佼佼者,聞名遐邇。西藏中部地區有最著名的四大山神:東方有雅拉香波山神;南方有庫拉崗日山神;西方有諾金康桑山神;念青唐古拉居於北方。
念青唐古拉山脈在西藏地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樣舉足輕重。它橫亘于西藏東部的腹心地帶,西面與岡底斯山相連接——兩者通常被看做是同一山系,即「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兩者合成的山系東西長約1500公里——中段略向北凸出,東南面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由此,它與岡底斯山脈一起,將西藏劃分成了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區域。它也是雅魯藏布江水系與藏東的怒江水系的分水嶺,在拉薩河的源頭,就是把拉薩河與怒江隔開。念青唐古拉山脈的主峰在拉薩市所屬的當雄縣境內,海拔7111米。在從拉薩去往聖湖納木錯途中,可以看到這一主峰,附近還有3座海拔均在7000米以上的山峰,並肩而立,巍峨聳峙,是一處有名的景點。
三世熱振在清咸豐年間【1853年】被封為「呼圖克圖」
看到不用油脂就能使一個圓東西【燈泡】發出極其明亮的光,許多人帶著幾分惶恐驚呼:「呼嘯不停的雪域神龍發光了!」按初步設想,電廠建成后,先給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員府邸安裝電燈。但出於對這種神奇光亮的恐懼,就連身為噶倫的赤門都連聲乞求:「感謝了!感謝了!千萬不要給我家安電燈!」幸虧十三世達賴相對見多識廣,下令讓強俄巴在羅布林卡的「金色頗章」中安裝電燈——因為當時除了金色頗章外,羅布林卡中別的宮殿都是十三世達賴以前修建的,他不便在人們的反對聲中,給其他宮殿安裝電燈。強俄巴便根據達賴之命,在羅布林卡東面,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力發電站,供十三世達賴在金色頗章內辦公時照明用。以後電力照明才慢慢普及。1935年,強俄巴將奪底電廠的電,輸送到拉薩新建的吉布崗電站,住在當時拉薩中心區八廓街的貴族、商人等,家裡都安裝上了電燈。
在那些虔誠的藏族民眾眼中,面前矗立高原、傲視塵世的莽莽雪山,都不是靜止不動的。任何一座山峰都被認為有神靈居於其上,他們天上人間來往穿梭,幾乎是無所不在地經管著人世間的一切。其中念青唐古拉山神「唐拉雅秀」
「甘丹」的意思是「兜率天宮」。每年的藏曆十月二十五日,為了紀念1419年這一天,宗喀巴圓寂于甘丹寺,藏地的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屋頂、窗檯等處,都會點燃酥油燈,徹夜不滅。這個節日俗稱「燃燈節」,確切名稱應是「甘丹阿曲」,意思是「甘丹五供節」。雖然拉薩大昭寺這一晚上燈火輝煌、遊人如織,節日氣氛甚濃,但真正的風景是在甘丹寺。立足拉薩河畔,看依山而建的甘丹寺上上下下,通明一片,燈火映照著拉薩河水,真如人間天堂。
但是這種「密法」能安慰人一時,卻保護不了長久,拉薩河仍時常泛濫。由於長時間泥沙淤積,河床慢慢抬高,到和平解放前,有的地段河床竟高出城區地面1米多,對拉薩城構成了嚴重威脅。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拉薩河堤進行整治,一方面加固,另一方面新建、重建河堤。經過多次綜合治理,除加固、加高了舊河堤外,還新建河堤20.5公里,基本上解除了拉薩河水對城區的威脅。1959年民主改革后,1961年開始整修和新建拉薩河堤,進一步解除洪水對城市的危害。1964年第一次對拉薩河全流域進行全面整治。在沒有足夠投資做保障的情況下,搬石運土全靠人背馬馱,憑著一種精神一種鬥志,在沿岸重要城鎮兩岸豎起了第一道防線。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據說宗喀巴在熱振寺附近的「桑丹林寺」【現在是一座尼姑寺】寫作《五次第明燈論》時,做了一個夢,醒來后他用隱語詩的形式,把這個夢記錄下來了。詩中講道,他夢見文殊菩薩手持凈瓶,要把瓶中之水送給他。文殊告訴宗喀巴,這瓶子里的水,是過去阿底峽住在聶塘拉薩河邊時,與文殊、彌勒兩大菩薩談論教法時形成的和合之水。從阿底峽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一直無法找到託付的人,如今你是最好的人選,我把它交給你。這隱語詩實際上意指,宗喀巴是阿底峽教法的正宗傳人。
在西藏近代史上,只有五位「呼圖克圖」擔任過西藏地方政府的「攝政」。而在熱振活佛一系中,就有三世和五世兩位出任過這一顯赫的職位。然而,這兩位「攝政」的下場都很悲慘,並連累到熱振寺遭遇了滅寺之災。
這種就地取材的牛皮船,歷史極為悠久。在布達拉宮和桑耶寺
熱振寺周圍遍布普央崗欽
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帕竹政權對新興的格魯派的大力扶持。
直貢寺最早是由帕竹噶舉派弟子「木雅貢仁」所建的一座小寺廟。後來由帕竹噶舉派另一位著名弟子「仁欽貝」擴建成為大寺,名為「直貢梯寺」
高聳連綿的恰拉山——最高峰海拔5200米、由拉薩向北的必經之路恰拉山口海拔4800米,像矗立在林周縣中部的一堵高牆,不但迫使直貢藏布沿山尋路,它也將林周南北分為兩個不同的世界。恰拉山南,靠近拉薩河下游一帶,是一馬平川的澎波河谷地——澎波河是拉薩河下游的一條支流。那裡大部分是農區,約有1000多平方公里,平疇沃野,阡陌縱橫。而恰拉山以北,也就是熱振藏布與直貢藏布所在的拉薩河中游地區,卻是林周的牧區,約有3000多平方公里。這裏既不像下游的河流平緩、一馬平川,也不像上游地區沼澤處處、時見丘陵,觸目多是連綿起伏的山川和山間谷地交錯,河流多在峽谷間流動。與上游的小山多數是「童山濯濯」不同,這裏的高山多有植被,盛產紅景天、冬蟲夏草等名貴藏藥材。
達波噶舉派四大支與八小支:四大支是指達波噶舉派創始人達波拉傑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後來在前後藏建寺收徒所形成的四個支派,包括都松欽巴創立的噶瑪噶舉派、向蔡巴創立的蔡巴噶舉派、達瑪旺秋創立的拔戎噶舉派、多吉傑布創立的帕竹噶舉派。這些派別中,影響較大、至今猶存的是噶瑪噶舉派。八小支是指帕竹噶舉派弟子們在各地建寺收徒,所形成的八個支派,至今猶存的主要是直貢噶舉派、達隆噶舉派和主巴噶舉派。不丹的藏傳佛教,主要是主巴噶舉派。
囊日松贊在今墨竹工卡的甲瑪鄉修建了「強巴敏久林」城堡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這裏距蘇毗王宮的舊址比較接近,便於控制蘇毗王國的子民。松贊干布約在公元617年就出生在強巴敏久林宮殿。但囊日松贊的統治並不穩固,被征服的部落伺機反叛,吐蕃舊臣對囊日松贊冷落舊都、重建新宮也心懷不滿,他終於被「進毒遇弒而薨逝」。13歲的松贊干布繼位后,在忠於贊普的蘇毗舊臣娘氏、韋氏等支持下,懲罰政變叛亂之徒,整飭法律,把父王時的叛變庶民全部納入了自己的轄治之下。
康區:藏文古籍習慣上把藏地分為三大部分,「上部阿里三圍【今阿里一帶】、中間衛藏四茹【今拉薩、山南、日喀則一帶】、下部多康六崗」。其中的「康」即指康區,主要範圍包括今天西藏的昌都大部、那曲東部,四川的甘孜、阿壩,青海的玉樹、果洛,雲南迪慶。它們大多處於西藏高原東部的橫斷山脈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所組成的三江併流地區。

一、聖地拉薩的「母親河」

由於直貢地方處於農牧兩區的交界地帶,是一個農牧產品進行相互交換的交易場所,來往群眾很多,所以很容易擴大這一教派的影響。據說直貢梯寺有一次舉辦法會,各地來參加的人數多達55525人!仁欽貝和他的繼承人利用宗教,在這一地區形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封建主家族,名為「居熱家族」。到了元初,居熱家族成員被封為直貢萬戶長,在藏地十三個萬戶長中,直貢萬戶長位列前藏各萬戶長之首。
實際上是直貢派僧侶和屬民一萬多人被殺害,彼時「血弄藏布」一定是一片血流成河的悲慘景象。這場大戰史稱「直貢林洛」【直貢寺院之變】,直貢派許多屬地被奪走,直貢派的實力大為削弱。但到了14世紀中葉,直貢派的實力逐漸恢復,它又與當時統治藏地的帕竹派作對,被帕竹噶舉派所擊敗,實力再次衰落。到15世紀格魯派興起時,直貢派又抵制格魯派,最終被格魯派所降服,但其宗教影響至今仍存。
佛教從松贊干布時期,由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引入藏地,時在公元641年左右。經過贊普赤松德贊【755年—797年在位】請來古印度密宗大師靜命和蓮花生,興建藏地第一座佛法僧齊備的寺廟「桑耶寺」,讓西藏本地人出家為僧等,佛教在藏地有了較大影響。從赤松德贊在位到贊普熱巴巾【815年—836年在位】,佛教在西藏社會,特別是在上層圈子內,曾經興盛一時,這段時間,被後來的佛教徒譽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
直貢寺還有一個獨具特色的活動:金剛神舞。但需要每年藏曆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去那裡時,才能看到。不過從每年藏曆二月開始,直貢寺全寺僧人就要集中誦經,持續長達一個月。念經期間,他們要用彩粉繪製「壇城」,用糌粑做出一個人形怪物「棱嘎」,被當做教敵或邪惡的化身。在藏曆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跳神舞期間,「眾神」要把「棱嘎」砍成碎塊並用火燒掉。一般認為這象徵教敵與邪魔已被斬盡。但也有人認為,這實際上是針對當年「仇敵」薩迦派的一種宗教報復方式。據說燒一次「棱嘎」,就可以使薩迦派一名主管受害,以報復當年薩迦派血洗直貢寺的血海深仇。
扎巴迥乃【1175年—1255年】,到涼州與蒙古王子闊端會面。實際上是將他作為藏地的代表人物,準備在協商之後,由他統一管理藏地事務,把藏地統治權交給他。但扎巴迥乃可能被先前蒙古軍隊入藏后表現出來的兇殘嚇壞了,便以年老體弱為名,極力推薦后藏的薩迦派領袖薩班前往。比扎巴迥乃僅小5歲的薩班毅然前往涼州,從而使本來地處后藏、無地利之便的薩迦派獲得了全西藏的統治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許多人以訛傳訛,居然認為拉薩河發源於拉薩東部與林芝地區交界處的「米拉山」。確實,自拉薩到林芝,從出拉薩城開始,一路都有拉薩河伴隨。經達孜到墨竹工卡,地勢越來越高,路邊的「拉薩河」也漸行漸細,直到米拉山口附近,大河變成了小溪。這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認為拉薩河就發源於米拉山。翻過米拉山口,另一條雅魯藏布江的著名支流「尼洋曲」,確實發源於米拉山。一路下行,只見碧綠如玉的尼洋曲,由潺潺小溪變成嘩嘩流淌的大河,最後匯入雅魯藏布江。這更增加了人們的錯覺,認為拉薩河與尼洋曲一樣,源頭就在米拉山。然而實際上,那發源於米拉山的只是拉薩河的一條支流「墨竹曲」。拉薩河的幹流,在墨竹工卡縣的工卡鎮早已與墨竹曲「分道揚鑣」。如果你要去血弄藏布所在的直貢寺,就會發現這條路正是溯拉薩河幹流而上。當然,到了尼瑪江熱鄉,你會發現面前又出現了兩條河:一條是向西的幹流,一條是拉薩河的支流血弄藏布。
四大神山與神山之父:雅拉香波山,主峰在山南地區乃東縣與曲松縣交界處,「雅拉香波」,意為「上神香波」,是雅隆河谷的保護神;諾金康桑山,亦譯作寧金崗桑、寧金抗沙,意為「夜叉神住在高貴的雪山上」,位於山南浪卡子縣與日喀則江孜縣交界處,是年楚河谷的保護神;庫拉崗日,意為「神聖雪山」,位於山南地區洛扎縣境內,山下有洛扎雄曲河。神山之父「沃德功傑」,意為「中央國王之光」,位於山南地區桑日縣南部的雅魯藏布江邊,被認為是所有神山之父。
薩迦五祖:包括貢卻傑布的兒子貢嘎寧布【第一祖】、索南孜摩【第二祖】、扎巴堅贊【第三祖】,第四祖貢嘎堅贊【薩迦班智達】是貢嘎寧布的小兒子所生,第五祖八思巴是貢嘎堅贊的弟弟的兒子。「班智達」是一種對有學問者的尊稱,古印度對通曉「大小五明」的學者尊稱為「班智達」。貢嘎堅贊曾去印度留學,造詣很深,他是西藏的第一個「班智達」,所以一般他被稱為「薩迦班智達」,簡稱「薩班」……
馬麗華:《曾經的麥地卡》,轉自http://www.chamagudaochina.cn。
在帕竹政權時期,出現了宗教上的深刻危機。由於各教派與地方政治勢力的結合,世俗社會常見的奢靡腐化、爭權奪利,也滲透到了宗教領域。當時各教派的上層喇嘛並不關心研讀經典和修持密法,而是熱衷於世俗利祿。他們有的利用享有的封建特權,在政治上飛揚跋扈,為所欲為,在經濟上大肆掠奪佔有財富,過著荒淫|糜爛的寄生生活。有的借修密法為名,隨意霸佔他人|妻女,殘害無辜下層民眾。史稱他們「不修經典,亂受灌頂」,「寺廟僧侶,盡同俗裝」,「不知戒律為何事」,使宗教在社會上威信大降。
據說,念青唐古拉山神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主神。吐蕃贊普赤松德贊請來印度的靜命大師入藏弘傳佛教,唐拉雅秀大為震怒,他施放驚人的霹靂閃電,擊毀了拉薩紅山之上的贊普宮殿,並引發了衝天大火。靜命大師只好退回尼泊爾,推薦密宗大師蓮花生進藏。蓮花生入藏過程中,從吉隆【日喀則地區與尼泊爾接壤的縣】開始,一路上受到苯教神靈的阻擊,尤其是與唐拉雅秀經過激烈鬥法,終於使唐拉雅秀立誓做佛教的護法神。在藏傳佛教寧瑪派所承認的世間護法神中,唐拉雅秀是最重要的神靈。
色榮藏布得名于絨多鄉附近的「色榮」村,這附近有一座「色榮水電站」。「色榮」藏語意為「樹叢谷」,所以「色榮藏布」意為「樹叢山谷江」,在布滿樹叢的山谷之間的江河。顧名思義,色榮藏布流域內,除了有大片的天然牧場,兩岸也有大片的森林資源,色榮河水雖然湍急,但清澈無比,濺玉流碧,漢語譯為「色榮」,真是名符其實、生動形象。
因此,拉薩河流域的文明,並非自松贊干布開始。從遠古時期一直到吐蕃征服該地區,都有人類在這裏活動,並發展出了不亞於吐蕃的文明。
轉了一個大彎的中游。發源於那曲縣和當雄縣境內念青唐古拉山「桑丹崗桑峰」【6590米】的桑曲,在林周、嘉黎和當雄九-九-藏-書三縣交界處,匯入色榮藏布。由此往下、進入林周境內,就開始稱為「熱振藏布」。熱振藏布流向西南,在林周縣的旁多鄉附近,與西北方向的「烏魯龍曲」和西南方向來的「帕曲」匯合,而後轉了一個大彎,流向東南。這是「S」形的拉薩河最明顯的「S」的上半部分。從這一匯合點開始,直到在拉薩的墨竹工卡縣尼瑪江熱鄉附近與東來的「血弄藏布」匯合,這一段被稱為「直貢藏布」。熱振藏布與直貢藏布,是拉薩河的中游。
熱振藏布得名于「熱振寺」。「熱振寺」的意思是「翹角寺」,它坐落在林周縣城以北、唐古鄉的普央崗欽山坡上。旁多鄉的北邊,有一條寬谷中的小路,布滿碎石,但還算平坦,路右就是沿山根流淌的熱振藏布。一路上放眼看去,草短無樹,一片牧區風光,與拉薩河下游地帶反差很大。尤其是秋冬季節,風來沙起,頗覺蒼涼。然而到達唐古鄉附近的山谷時,忽然間可以看到前面的山坡上,滿布著鬱鬱蔥蔥的墨綠色柏樹,有的如鐵劍參天,有的似盤虯卧龍,令人驚訝不已。從柏樹林中隱隱露出寺角、塔尖的,就是藏傳佛教噶當派祖寺熱振寺。
這是迄今在西藏發現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最厚、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種文化並存的遺址之一,被譽為拉薩的「半坡遺址」。從發現的窖穴、灰坑和文化層的堆積厚度來看,足以證明這裏曾經是原始人長期生活的定居點。出土的物品如雙肩石鏟、石磨盤等,說明農業經濟已在這裏紮根。
拉薩河因流經古城拉薩而得名。雖然這裏只是這條「藍色哈達」的一部分,但卻是拉薩成為西藏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重心的「生命河」、「母親河」。
的壁畫中,就可以看到牛皮製成的小船。那時這種牛皮船的形狀是圓形圓底的,一般可以容納三四人。近代牛皮船從側面看是梯形的,下大上小,船底面積增大,一次可載七八個人,按重量計,一隻船大約可以運載400公斤左右的人畜和貨物。當然,牛皮船可以靈活組合,如果乘客人數較多、又不願分開過河,可以把幾條牛皮船捆綁在一起,更多的人和東西就可以一次過河。
聶塘:亦譯作「聶當」,意思是「令人喜愛的平壩」。,
胸懷廣闊的薩班沒有退縮。雖然他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但為了藏地眾生,他還是毅然帶著兩位不到10歲的侄兒八思巴和恰那多吉,於1244年起程前往涼州。他把兩位侄兒帶在身邊,就是預測到自己一旦身死異鄉,可以將衣缽就近傳給家族的合法繼承人。在經過拉薩時,薩班讓八思巴在大昭寺的覺卧佛像【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佛像】前受戒出家,併到達位於拉薩河支流血弄藏布旁邊的直貢寺,接受了直貢寺住持扎巴迥乃贈送的禮物。這表明,他是代表包括直貢派在內的西藏地方的主要僧俗首領,前去涼州與蒙古人建立關係的。
岩波:吉曲河流域原名「岩波」,松贊干布之父囊日松贊征服蘇毗、佔領這一地區后,改岩波為澎域。在現代藏語中,「澎域」指澎波曲流域,主要在林周縣境內;而「澎波」既是地名,也有「富裕」之義。
拉薩河海拔落差大。河源地區的海拔為5200米,匯入口的海拔為3580米,總落差達1620米,平均坡降2.9‰。所以拉薩河流域水能資源也極為豐富。全流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256萬千瓦,其中幹流水能蘊藏量即達172萬千瓦,在雅魯藏布江各支流中位居第三位。全流域每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28.84千瓦,人均佔有7.76千瓦。拉薩河不但水能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條件也好,其水能集中於中游的干支流,離用能中心較近,只要合理開發,完全能滿足流域及其毗鄰地區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用能需求。西藏河川徑流多是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三種補給形式組成的。這種特殊的徑流形成條件,使得河流的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年變差係數不大,這也有利於水資源的更好利用。因此,即使從現代開發水資源的角度看,將拉薩河稱為「幸福河」、「快樂河」,也是實至名歸。
1236年,蒙古王子闊端準備從甘肅、青海一帶南下四川,包圍進攻南宋。為了確保蒙古軍隊南下四川時的後方安全,1239年,他派出一支軍隊,從甘、青藏區出發,「試探性」地向拉薩河中游的熱振寺進攻,殺死了守寺的500多名僧人,並向鄰近的其他寺廟進攻,吐蕃全境震驚。當時在直貢一帶很有勢力的直貢寺住持也被嚇得離寺避難。但是蒙古人的真實意圖,一是要顯示一下軍威,削弱藏人的抵抗意志,二是要找到一個可以代表西藏的人物,請他到涼州商討西藏如何歸附蒙古。最初蒙古人選定的是在拉薩河流域極有影響的直貢寺住持扎巴迥乃。但是扎巴迥乃以年老為名,推舉當時的薩迦派領袖薩迦班智達【1180年—1251年】前往。
實際上,嘉黎位於衛藏地區與康區的接界處,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出名的地方。唐蕃古道、茶馬古道,這裏都是其中的重要站點。尤其是明清以來,它是內地通往拉薩的必經之路,官差、商旅往來不斷。在動亂的歷史年代,這裏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拉薩河上游地區,留下了許多令人蕩氣迴腸的歷史故事。清末民初,隨川軍經嘉黎入藏、後來成為「湘西王」的陳渠珍攜帶著他的藏族愛人西原,帶領100多名湘鄉子弟,橫跨麥地藏布,經嘉黎前往那曲,步入茫茫的羌塘草原,最後只有7人生還,也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艽野塵夢》。1951年,十八軍先遣支隊經邊壩進入嘉黎,翻越海拔6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支脈彭達山時,運送物資的騾馬死傷過半,此山後被稱為「死馬山」;在翻越同是6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支脈楚拉山時,長途跋涉的官兵因不適應高海拔,傷亡眾多,此山後被稱為「死人山」。先遣支隊以極大代價,為十八軍主力打通了去往拉薩的道路和運輸線。1959年平叛期間,5000多叛匪盤踞麥地卡,企圖以高海拔來對付解放軍。為確保青藏公路和黑昌公路【從那曲到昌都】的交通安全,解放軍打響了「麥地卡戰役」,戰役中犧牲的解放軍官兵,至今仍靜靜地躺在嘉黎的烈士陵園中。
拉薩發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平日的拉薩河宛如慈母般溫順而祥和,她用自己的乳汁滋潤著拉薩河沿岸的山林和河谷寬廣的田野,孕育出西藏經濟最為發達、人口最為密集的核心地區。然而拉薩河也有粗野暴戾的一面。由於流域內許多地方是高原高寒地區,山體裸|露,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洪水時有發生。歷史上記載,拉薩河流域曾發生過無數次大洪水。只在最近500年中,大水就曾4次淹沒拉薩城區。其中距今500年左右和60年前的兩次大洪水,整個拉薩城區汪洋一片,只有乘牛皮船才能進入大昭寺附近的八廓街。其他地方也得提衣涉水而過。一直到西藏民主改革時期,今天由大昭寺通往布達拉宮的路上,還時常會變成一片沼澤地帶。今日拉薩最繁華的步行街「宇拓路」,原先也是一片小河溝。當時河上的一座「琉璃橋」,就是當時西藏地方政府迎接中央官員的地方,至今舊橋仍存。
沒有史料說明曲貢遺址上的先民後代,最後是被哪一個部族所吸收。根據零碎的史料記載,到公元六世紀末,也就是松贊干布經營拉薩前夕,整個拉薩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是由一個名為「蘇毗」的部落王國統治的。蘇毗早期的發祥地,是拉薩河西部的另一個雅魯藏布江北岸支流香曲河流域。香曲河:在今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境內。但香曲河流域河谷狹窄,一般不超過1至2公里。這種環境在部族發展早期,依山背水,既可漁獵,又能種植,同時小河流的洪水威脅也小,對生存比較有利。但是當蘇毗發展到「39個部族、人口繁盛」楊正剛:《蘇毗初談》,載於《中國藏學》1989年第3期。的時候,狹小的香曲河流域很難保證蘇毗的發展。因此,蘇毗就將部落中心遷移到了河谷更為廣闊的「吉曲」【拉薩河】流域,在名為「岩波」
流沙河是從拉薩城北部注入拉薩河的重要支流。河流古河道穿越拉薩市中心,由於長期泥沙堆積,在市區曾形成一條長6公里、寬50米的大沙龍,堆積的泥沙量達150萬立方米。歷史上,該沙堤曾多次決口,泛濫城區。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雖曾採取過防洪措施,在流沙河南岸築堤,但堤身是用草皮壘砌的,經不起洪水的衝擊。為根治流沙河隱患,1974年9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和拉薩市人民政府發出「一定要把流沙河治好」的號召,組織了4萬人的治河大軍,奮戰一年,於1975年使流沙河改道北郊,將奪底溝、娘熱溝山洪引向沼澤地帶
帕木竹:本義為「母豬之角」,也可譯為「金剛亥母所在的角落」。「帕木」的本義是「母豬」,也指「金剛亥母」。金剛亥母在藏語中也稱「多吉帕姆」,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位女性神祇,在噶舉派中,她是女性本尊神之首,在格魯派中,她又是勝樂金剛的一位明妃。頭側長有一個豬首是她重要的身份標誌。「竹」的本義是「舟」,另外一個含義是指「曲折之處」、「角落」等。,
由於熱振寺是噶當派祖寺,以阿底峽傳人自命的宗喀巴也在熱振寺學法多年,並在這裏寫成了他最著名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熱振寺在格魯派中有很高的地位。五世達賴喇嘛就是在熱振寺坐床
拉薩河的藏文名字叫「吉曲」吉曲:「曲」藏語本義是「水」,也用來指河流,或譯為「河」。「藏布」本義是「清潔者」,一般用來指大河之聖潔者,可譯為「江」。「吉」在藏語中是「快樂、幸福」之義,一說拉薩河附近古代有一個「吉」家族或部落,因而得名「吉曲」。,意思是「幸福河」或「快樂河」。漢地史書也稱其為「邏些川」、「吉楚河」等。它發源於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南麓,先向西南流經那曲地區的嘉黎縣、拉薩市所屬的林周縣,再轉向東南流向拉薩市所屬的墨竹工卡縣,又轉向西南流經同屬拉薩市的達孜縣、拉薩城區、堆龍德慶縣,最後在曲水縣境內,注入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從源頭到入江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S」形。因在拉薩城區附近,河流接近於由東向西流,所以拉薩人驚奇于「拉薩河水向西流」。
甘丹赤巴:格魯派祖寺甘丹寺中宗喀巴法統寶座繼承人。「赤」是「座、榻、床」的意思,「巴」是藏語中表示人的詞尾。宗喀巴是甘丹寺的第一任甘丹赤巴。從理論上講,甘丹赤巴是格魯派的最高領袖,地位在達賴、班禪等活佛之上,但因歷史原因,達賴成為格魯派的領袖人物。;
儘管有神化的意味,但從中我們仍可看到,在修建古都拉薩時,藏族先輩們一直在進行著治水的鬥爭。在利用拉薩河、防止拉薩河為患等方面,松贊干布時代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可以說,松贊干布不但啟動了拉薩城的建設,他也改變了拉薩河的面貌。
自和平解放以來,整個拉薩河流域內相繼建成中小型水電站40餘座,為拉薩市及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電力保證。為開發利用拉薩河水能資源,有關單位相繼對拉薩河水能資源進行了大量普查、勘測、規劃和設計工作,為開發拉薩河水能資源打下了良好基礎。自治區電力部門已對拉薩河幹流進行了水電規劃。梯級電站自上而下依次為旁多、卡多、布嘎、扎雪和直貢,規劃總裝機容量54.2萬千瓦,年發電量21.57億千瓦。如今,位於拉薩河幹流的直貢水電站已全部建成投產,位於林周縣的旁多水利樞紐工程已開工建設。拉薩河開發以發電為主,同時兼顧農田灌溉、防洪、城鎮生產及生活用水要求。水電開發按計劃完成後,可為藏中電網提供可靠電力,緩解電力緊缺矛盾,滿足拉薩河流域綜合開發對電力的需求,為藏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松贊干布改變了拉薩河。從吐蕃第31代贊普囊日松贊時起,吐蕃就致力於經營拉薩河流域。囊日松贊在征服蘇毗、佔據拉薩河流域后,就把活動中心從雅魯藏布江以南遷到了江北。因為吐蕃是依託雅隆河谷地發展起來的,但隨著吐蕃人口增多、生產發展,雅隆河谷已嫌狹小,發展餘地不多。向南、向東都有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地形陡峻而複雜,與西藏高原環境差異較大,且氣候炎熱潮濕,高原人難以忍受。所以,隨著吐蕃的強大,跨江向北發展是必然選擇。
春風常駐的「極樂世界」。凡是到過拉薩的人,都永遠不會忘記拉薩河。它從雪山間逶迤蜿蜒而來,在聖城拉薩腳下緩緩流過,一路鋪陳開碧藍如洗、旖旎柔美的身軀,宛如一條神聖純潔的哈達,環繞著這座藏地名城,滋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給聖城帶來了靈氣與生機。
雅魯藏布江的最大支流。拉薩河是拉薩的母親河。然而,準確地說,古城附近的拉薩河,只是這條穿越高原腹地的長河的一小段。
拉薩四周群山環抱。在拉薩建城之初,史載文成公主對拉薩的地勢,有過一段精彩的描繪:「東方山嶺起伏,狀若猛虎將躍;西方兩山夾谷,恰似雄鷹展翅;南面流水迤邐,形如青龍盤旋;北面嶺疊坡緩,活像靈龜爬行。」【赤烈曲扎《西藏風土誌》】這種特殊的地形,使拉薩成了一個四季如春的「福地」。
從英國基爾斯機器製造廠訂購了一部92.5千瓦的發電機組,於1924年由強俄巴負責運回拉薩。同年十三世達賴批准了強俄巴在奪底溝建電站的呈文,並在當年年底正式動工。在強俄巴的帶領下,抽調了10多個藏族民工和50多個石木泥瓦匠,在奪底修建了一座藏式四柱電機房。1927年開始運轉發電。這是西藏第一座、中國第二座水力發電站——中國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是1912年建成的雲南石龍壩水力發電廠。
藏曆七月,當「棄山星」棄山星:藏語稱「噶瑪日吉」,意思是「離山之星」,即金星。據藏文曆書記載,棄山星半年晝出,半年夜出。在拉薩地區肉眼可以看到時,正是入春或入秋季節。沐浴節是在初秋,即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金星出現周】。藏地天文曆書認為,初秋之水有八大優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喝下不傷腹。實際上,西藏高原冬長夏短,冬春兩季寒冷,夏季大雨滂沱,河水污濁,只有初秋時節,水溫較高,河水清凈,適合於沐浴。傍晚時分升起在拉薩河南岸的「奔巴日」【意為「寶瓶山」】上空時,藏族獨有的「沐浴節」就來到了。這一時節,正值公曆9月,夏末秋初。這時候,高原雨季剛過,風和日麗,河清水暖。拉薩河兩岸的人們,全家出動,扶老攜幼,紛紛來到拉薩河邊,盡情地在水中嬉戲、洗澡、游泳,並清洗從家中帶來的衣服、氆氌、卡墊。許多人傍晚沐浴之後,就在河邊的樹林中點起火堆,燒起酥油茶、倒滿青稞酒,吃著香甜的糌粑,說古論今,彈弦唱歌。一連七天,河邊都是快樂的人群,成了拉薩河一道獨特的風景。此後秋風漸涼,高原的藍天白雲更加飄逸,拉薩河谷一片樹葉金黃,玉帶般的河水倒映著白雲藍天,岸邊一排排金燦燦的樹林,彷彿是要上演一場金秋的盛典。
松贊干布出生地「甲瑪溝」甲瑪:墨竹工卡縣下屬的一個鄉,位於拉薩河南岸的甲瑪溝中。「甲瑪」在藏語中的本義是「秤」,也指「密封的信件或文件」。吐蕃時期稱此地為「雅嫩」。甲瑪鄉的赤康村,曾是薩迦統治時期西藏十三個萬戶長之一的「甲瑪萬戶長」駐地……離開甘丹寺,沿拉薩河邊的318國道繼續前行,在進入墨竹工卡縣城前,路右邊會看到矗立著一座古堡式建築,那就是松贊干布的出生地「甲瑪溝」。
「紅山矗立、碧水中流」【田漢《文成公主》】是對古城拉薩地貌特色最貼切的描繪。許多沒有到過拉薩的人,雖然嚮往拉薩,熟悉紅山之上的布達拉宮,卻未必了解,這座雪域聖城自古至今的發展,都與這條哈達一般環繞著拉薩的河流息息相關。才旦卓瑪一曲深情的《美麗的拉薩河》,唱出了西藏人民對拉薩河的摯愛——
的宮殿。相傳蓮花生與他的助伴「益西措傑」佛母在這裏修過道。藏族民間傳說,每逢羊年的藏曆七月十五日,十萬空行母將在此下凡,設壇集會超度眾生。由此形成了12年一度的「帕邦塘廓節」。那時節,各地的虔誠信徒們千里迢迢,聚集在這片美麗的磐石草場上,敬獻供品,念經誦佛。漫山古柏掩映中的熱振寺下方,千余座五彩藏式帳篷綿延兩三公里,一直扎到熱振藏布河邊。
血弄藏布邊的「天葬聖地」直貢寺。離開松贊干布的出生地,沿河繼續向東北行進,在墨竹工卡縣城東側,告別了向東通往林芝的318國道。在那個方向,318國道繼續有拉薩河的支流墨竹曲一路相伴,直到拉薩與林芝分界處的米拉山。所以很多去林芝的人,會誤以為米拉山就是拉薩河的源頭。
可以說,不了解拉薩河,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拉薩城,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西藏的歷史與文化。這條穿越西藏最中心地帶的「藍色哈達」,記載了高原兒女親水、治水的古今傳奇,孕育了雪域文明的核心與精華。
兩大藏布「盤踞」在上游。「流淌不盡的麥地藏布,它源自上方的湖,拉薩是歸宿」。
藏曆火牛年【公元617年】,松贊干布出生於位於甲瑪溝內的「強巴敏久林宮」。在今日甲瑪鄉赤康村西南的山坡上,還有一座據說是松贊干布出生時的宮舍遺址和一泓名叫「忱果泉」的泉水。山谷東側還有一座名為「傑波古卡」【藏王宮】的古堡。以前,堡中還供有一尊約一層樓高的松贊干布泥塑像,頭上纏著黑色頭巾,上面還有一個頭,所以人稱松贊干布為「雙頭贊普」。這黑頭巾里纏的實際上是彌勒佛,因為傳說松贊干布是彌勒佛化身,所以他的https://read•99csw.com頭上才顯出了彌勒的真身像。另據佛教徒傳說,由於松贊干布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而觀世音菩薩在「西方三聖」中,與大勢至菩薩同為彌勒陪侍,等於是彌勒的學生或徒弟,觀世音化身來到人間,自然要把「老師」帶來,隨時教誨。所以松贊干布剛一出生時,頭上還有一個頭,怕別人害怕,才以布巾纏裹,越裹越高,這就形成了吐蕃獨有的尖頂纏頭帽。目前在布達拉宮中的松贊干布,就是這種形象。
,在拉薩河邊的柳梧宗【藏語「宗」的意思相當於「縣」】城堡的女長官格桑的支持下修成的。當時是轟動整個拉薩和西藏的一件大事。這也是這位被尊為「鐵索橋活佛」的高僧所修建的第一座鐵索橋。至今,該橋的橋墩還殘留在拉薩河南岸的乃東香嘎村下面。在較上游的墨竹工卡,唐東傑布為了在雪鄉加嘎村後面的血弄藏布上修一座鐵索橋,他找到了白絨家的七姐妹,組成了一個戲班子來募集建橋的錢。因此,唐東傑布也被視為「藏戲始祖」。時至今日,在藏戲的演出場地中間,總是要掛著一幅繪有唐東傑布畫像的唐卡,藏戲開場戲中,總是有一場七位拉姆【仙女】的表演,都是為了紀念這位「鐵索橋活佛」。
嘉黎:西藏那曲地區的一個縣,「嘉黎」的意思是「神山」。
,即今嘉黎縣措拉鄉所在地。那裡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是嘉黎縣、甚至也是藏北海拔最高的居民點。1959年,藏北的叛匪5000餘人就聚集在麥地卡一帶,試圖利用這裏的高海拔給進藏部隊造成的高原反應,進行負隅頑抗,最終發生了該年8月的「麥地卡戰役」,是1959年平叛的五大戰役之一。至今麥地卡還有犧牲的戰士墓地。這裏屬於藏北的強降雨中心,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雪的季節。強降雪常常帶來「白色恐怖」和殘酷劫難,造成牲畜凍死,房屋倒塌,素有「十年九災」之說。但雨雪也在這片神山腳下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片廣闊的沼澤。麥地卡就處於這片廣闊的沼澤地的西部,因此這片沼澤被稱為「麥地卡濕地」。
再向北,在嘉黎縣的措多鄉附近,發源於東部山地、河流上建有「措多水電站」的麥曲,把上游的拉薩河一分為二。麥曲匯入點以上為「麥地藏布」。「麥地藏布」一名,來源於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廣袤的「麥地卡濕地」。麥地藏布上游的措拉鄉駐地,當地人習慣上稱為「麥地」。這「麥地」一詞,據說並非藏語。一說是一位神的名字的簡稱,全稱為「麥地覺俄拉嘎」,但其來歷,文獻闕如。但更多人認為它來源於藏傳佛教后弘期時,一位印度入藏傳教大師的名字,也譯為「彌底」。
唐拉雅秀:意為「上部水溝的草原神」,可能是指念青唐古拉山與麥地卡濕地的關係。,
當冬季的第一片雪花降落到色拉烏孜山頂
吐蕃王朝崩潰后,藏地陷入了長達400多年的分裂割據狀態。西藏佛教「后弘期」開始后,各地的封建主紛紛派人外出求佛法。由於佛法的來源不同,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不統一,導致了后弘期出現了教派林立的突出現象。當時大的教派有素爾波且創立的寧瑪派【1050年左右】、仲敦巴創立的噶當派【1056年】、昆·貢卻傑布創立的薩迦派【1073年】、達波拉傑創立的達波噶舉派【1121年】——後來由此派生出了達波噶舉派的「四大支八小支」、
彌底大師從南邊的日喀則前往青海,途中是否經過嘉黎,不得而知,但他在康區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至今,玉樹和石渠一帶的藏族群眾,還把他們打的一種「擦擦」【用模具壓制而成的小型佛像、佛塔】稱為「彌底擦擦」。因此,「麥地卡」的得名,極可能與彌底有關。何況,嘉黎雖然地處康區邊緣,但是宗教文化底蘊卻異常豐厚。這裏素來以多產「活佛」而出名,被稱為西藏的「活佛縣」。目前,嘉黎縣被認定的大小活佛有100多名,遍布西藏和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地的藏區寺廟。最有名的便是出生於麥地藏布一條支流附近「夏扎鄉」的第十一世班禪【1990年出生】。此外,還有七世熱振活佛【1997年出生】和在藏區很有影響的達隆噶舉派的第二十三世夏仲活佛【1997年出生】。或許是當地宗教氛圍過於濃厚的原因,就連那裡的山水彷彿也沾了靈氣。據說在麥地藏布上部的錯堆溝里,夜間或晴天太陽剛出山時,從谷口往谷頂看,會發現所有的山都在晃動起舞,有的甚至變成人|獸像!這或許是自然界的一種幻景,但是人人都能看見,那裡的牧人習以為常,稱之為「山戲」。
帕竹噶舉派的根據地在今山南地區的澤當鎮,創始人是多吉傑布【1110年—1170年】。他是達波拉傑的弟子,後來在今山南地區的桑日縣創立了著名的丹薩替寺【1158年】。這個地方古稱「帕木竹」
公元1045年,阿底峽準備返回印度。但在行至今阿里地區普蘭縣時,聽說尼泊爾境內發生戰亂,道路不通。適逢出生在拉薩堆龍德慶、正在康區學法的仲敦巴·嘉瓦迥乃,聽說阿底峽在阿里傳教,千里迢迢跑來請他到衛藏地區說法,兩個人正好在普蘭相遇。仲敦巴向阿底峽介紹了衛藏及康區佛教發展的情況。此時,衛藏地區派出來請阿底峽到衛藏說法的人,也到了普蘭。於是,阿底峽起程前往衛藏——今天的拉薩、日喀則一帶。有許多人成為他的弟子,而仲敦巴跟隨時間最長,盡得阿底峽的真傳。1054年,阿底峽在入藏12年後,圓寂于拉薩河邊的聶塘地方
今為拉薩城區北部的拉魯濕地。這裡是國家自然保護區,被稱為「拉薩之肺」。
恰白·次旦平措等著,陳慶英等譯:《西藏通史【松石寶串】》,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
到了公元10世紀後半期,各地的分裂割據勢力,為了統治需要,重新派人四處尋覓佛教,開始了倡佛的活動。從這一時期開始,稱為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后弘期的佛教,主要是通過所謂「下路弘傳」和「上部律傳」兩個渠道傳承下來的。其中「下路弘傳」是指公元978年,割據在今西藏山南地區的吐蕃後裔「意西堅贊」,出錢資送盧梅等10人,到康區
這一故事與華章還將延續。從本世紀初開始,拉薩市就特邀內地專家,對拉薩河流域進行全面考察論證,2000年8月,首次編製完成了《拉薩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提出「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天然林、天然草地及野生動物保護,興修水利,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野生植被、草地的封育,防治沙漠化,建設生態農業,改善生態環境,堅決遏制土地沙化的進一步擴大,加強整治力度,完成一批對流域生態、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基礎設施工程,再造一個山秀水美、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新拉薩河」的指導思想。2002年,拉薩市再次邀請水利部、天津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自治區水利規劃勘測設計院等專業部門與機構,共同編製《拉薩河流域綜合規劃修訂報告》,就防洪規劃、灌溉規劃、水力發電規劃、水質保護規劃等提出具體指標。為加強對拉薩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自治區、拉薩市環境保護部門還專門制定了《拉薩河源頭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規劃【2006—2010】》。
與此同時,在藏人習慣稱之為「上部地區」的阿里,古格王國的國王益西沃也開始了倡佛行動。古格王國是吐蕃王朝崩潰后,其後裔逃到阿里地區所建立的小王國之一。益西沃自己帶頭出家,仿照桑耶寺建立了托林寺,請來印度僧人在阿里傳教,建立了戒律傳承,並派出後來成為大譯師的「仁欽桑布」等人到印度學法,譯出了很多人稱「新密咒」
京俄:帕竹派主寺丹薩梯寺和直貢派主寺直貢梯寺的住持,均稱「京俄」。「京」是「眼」的意思;「俄」是「前邊」的意思。「京俄」意為「眼前人」、「身邊人」,即上層喇嘛的貼身侍從。這一名稱作為帕竹與直貢派教主名稱,可能源於帕竹派創始人帕木竹巴和直貢派創始人仁欽貝,都曾因貼身侍奉上師,從而學到了密法,後來創宗立派,就把人們當初對他們的稱呼,作為本派教主的名稱。
麥地卡:那些人生傳奇。過了熱振藏布與桑曲的匯合處,就從林周縣進入了北邊的嘉黎縣,也從拉薩地區進入了那曲地區,同時也從拉薩河的中游進入了拉薩河的上游——色榮藏布與麥地藏布。沿河農區的影子漸漸減少,牧區景象撲面而來,但與那曲北部平坦無垠的草原不同,南部崇山峻岭之間,時見雪山森林,不愧有「藏北小江南」的美譽;北部有大片起伏的草原,明亮的湖泊點綴其間。
在吐蕃最醉心於佛教的贊普熱巴巾時期,「邏娑」兩字音變為「拉薩」,意義由原來的「羊土」變為「聖地」。因此,「拉薩」的名稱,來自於白羊馱土的典故。
然而河流由於季節變化,常常帶來洪水威脅。所以早期人類多數選擇在河流上游,從事農業生產。而在西藏這樣的高海拔、高寒地帶,河流上游往往使農業生產難以進行。因此,拉薩河谷這樣的「福地」,自然就成了西藏高原先民們的最佳選擇。為了趨利避害,在受當時生產力水平所限、無力築壩建堤、抵擋洪水的情況下,他們把自己的家園建在遠高於今日拉薩城區平均海拔的山上,既避免洪水衝擊,同時又接近河谷邊緣,便於進行農業耕作。他們是開發拉薩河谷的先驅。同時,這裏也是西藏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農業文明,因此說拉薩也是西藏文明的搖籃,實不為過。
到了天氣寒冷的春冬季節,拉薩河上的渡口就改用碼頭木船擺渡過河。同時,拉薩河不少地方還修有鐵索橋。最有名的就是拉薩鐵索橋,這座橋是在公元15世紀,由著名的高僧唐東傑布
啊!我愛你拉薩河,啊!你比那孔雀美得多。
麥地卡:關於「麥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源於梵語,亦譯為「彌底」,譯成漢語的意思是「念智稱」。這是一位藏傳佛教后弘期入藏傳教的印度佛教大師,在康區影響很大。一說是一神名的簡稱,全稱為「麥地覺俄拉嘎」。「卡」的藏文意思是「嘴、口、前面、上面、附近」等義。麥地卡,在此實指「麥地」平壩,或「麥地」附近。
的牛皮船舞。長期背負牛皮船、體魄強健的漁夫們將牛皮船高高舉起,在頭上舞動,以臀部撞擊船骨,盡顯粗獷豪邁之美。近年西藏投巨資打造的藏地綜合節目《幸福在路上》,其中就有一段精彩的牛皮船舞——這是一種發源並只流行於俊巴漁村的舞蹈。
蔡巴噶舉派的教主繼承權,後來轉到了當初作為蔡巴噶舉派施主的噶爾家族手中,由噶爾家族成員繼承。由於與統治藏地的薩迦派關係密切,通過八思巴薦舉,噶爾家族又成為西藏13個「萬戶」【元代的西藏地方機構和官員】之一,即「蔡巴萬戶」。但是後來,朗氏家族的帕竹噶舉派在山南崛起,在元末中央政府無力兼顧西藏地方事務的情況下,擊敗薩迦派,於1354年取得了西藏的地方統治權,並先後得到了元朝和明朝中央政府的承認。親近薩迦派的蔡巴噶舉派也被帕竹噶舉派打敗,封地被奪,公堂寺被焚毀,蔡巴噶舉派從此衰落——目前兩小寺均屬於格魯派。
彌底大師的全稱是「彌底嘉納」彌底嘉納:彌底大師的梵文名,是「記憶驚人、有智慧、有好名聲」的意思。藏地人也稱他為「班欽·彌底嘉納」,是藏梵文的合稱。其中「班欽」也譯為「班禪」,「班」是梵文,指「班智達」,是古印度對精通五種學問【五明】的學者的尊稱,「欽」【禪】是藏語,「大、多」的意思,故「班欽」【班禪】即指「大學者」、「大師」之意。藏語的「詹巴益西扎巴」,「詹巴」意為「憶念」,即「記憶不忘」;「益西」是智慧;「扎巴」是名聲。,藏語意譯為「詹巴益西扎巴」,漢語譯為「念智稱」。
帕邦塘:意為布滿巨石的平壩或草原。「帕邦」意思是「大石頭」;「塘」意為「平壩、草原」……
麥地藏布與色榮藏布大部分蜿蜒于丘陵寬丘和盆地間,山體高大但多不陡峭,偶爾有峽谷地段。麥地藏布得名于「麥地卡」
荒山建高樓,冰川閃耀燈火,
1957年,西藏軍區決定開鑿納金山角,利用拉薩河幹流再建一個大型水電站。人民解放軍技術人員、廣大指戰員和藏族民工一起投入了這場新的建設工程。從祖國內地運來了6台1250千瓦的發電機和各種電器設備。1960年納金電廠正式落成供電,使拉薩全城第一次大放光明。
白雲似的羊群,田野的篝火,
聶塘大佛與八思巴。從聶塘寺沿拉薩河繼續向前不遠處,有一座峭壁兀立在拉薩河邊。峭壁之上,有一尊釋迦牟尼佛的巨型摩崖石刻,巨像通高9.83米,寬7.9米,光是手長就達1.4米,腳長更達1.9米,是西藏境內最大的一尊摩崖造像。佛像左手持缽、右手扶膝,結跏趺坐于蓮台之上,面含永恆笑意,若有所思地注視著面前的拉薩河與河邊路上的過往行人。經過此地去往拉薩的人,無不對這尊佛像留下深刻印象。
山巔金頂古堡,河畔綠色的林卡,
高居雪山之麓的澎錯屬於外泄湖,河水向西流出澎錯后,便稱為「麥地藏布」。
色拉烏孜山:拉薩北郊的一座山,海拔約4000米,「拉薩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坐落於其南麓。「色拉烏孜」意思是「開滿野玫瑰的山坡」。,繼而拉薩城周邊的高山都披上了銀裝,拉薩河水卻愈加碧綠,河上生機盎然。成千上萬隻候鳥翔集拉薩河。美如畫卷的河面上,在冬日里傳來一陣陣悅耳的低鳴。由於日照強、溫度高的緣故,冬天的拉薩河不但沒有結冰,河水反而更顯清澈和寧靜。一群一群的黃鴨、斑頭雁,還有西藏人視為「神鳥」的黑頸鶴,紛紛飛到拉薩河沿岸過冬。在冬日融融、倒映著白雲的水面上,野鴨們有的浮在溫婉如玉的水面上,隨波飄搖;有的在悠閑地游弋,身後劃出一道扇形的漣漪;還有的靜悄悄地一個猛子扎入水中,繼而猛然間撲啦啦地從遠處的水面冒了出來;還有的三三兩兩站立在岸邊潔凈的沙灘上閉目養神。一些調皮的鴨兒們展翅掠過寧靜的水面,兩腳不時地踩踏河面,像是在軟玉上奔跑,激起一群野鴨應聲而起,在空中排起了整齊的隊形,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美麗畫面!
山坡的3萬多株古柏,見證了熱振寺的悲歡滄桑。這些古柏,樹齡都在千年以上,傳說是仲敦巴的「寄魂樹」。亦說是觀音菩薩曾在普央崗欽山修行,功德圓滿后,剃下的頭髮化為柏林,從不枯敗。寺的西面,還有一個優美的布滿奇石的平壩,名為「帕邦塘」
但是后弘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於阿底峽入藏傳教。阿底峽是印度著名佛寺「超岩寺」的首座。應古格王朝的邀請,在1042年到達古格托林寺,在那裡居留三年。當時西藏佛教由於在朗達瑪滅佛期間轉入民間,父子、師徒間秘密相傳,難免走樣。尤其是密法的修持,沒有具體準則,甚至有以訛傳訛、裝神弄鬼者。阿底峽的最大貢獻,是他來到古格后,對西藏佛教進行了「教理系統化」和「修持規範化」。前者是把佛教的戒律和密宗經典加以系統化;後者是針對當時西藏佛教界在修持上的弊端,專門撰寫了《菩提道燈論》,對修持的次第和規範作了全面論述。這部論著不過區區2000字,卻奠定了西藏佛教規範、系統的基礎。
從松贊干布時期初步完成河水改道工程以後,拉薩城一直在進行著興水利、除水害的鬥爭。但是,在當時只有原始工具和人力、畜力的情況下,儘管拉薩河北岸也修有長堤,但卻難擋洶湧的洪水。尤其是在宗教影響下,人們往往更相信憑藉超自然的「法力」來抵擋洪水襲擊。1485年,拉薩河洪水泛濫,當時管理藏地的帕竹政權,請來在拉薩河谷更上游的墨竹工卡山洞中修行、以密法聞名的「傑·貢嘎頓珠」來拉薩河邊進行祈禱活動。據說第二天,洪水果然下降了,帕竹政權的「溫薩·達隆巴」認為他以密法退洪水,厥功至偉,特頒發封文執照,將小昭寺賜給他作為密法經院。由於他當初是在拉薩河谷地更上游的地方進行修行,所以他的密法學院被稱為「上密院」。至今,小昭寺仍是格魯派密宗「上密院」所在地。
啊!我愛你拉薩河,啊!你日夜高唱幸福歌。
崔士鑫
拉薩城也在治水防害中,變得更靚更美。在1961年開始整治河堤的同時,1962年初步制訂了拉薩城市發展方案。1964年,為了迎接西藏自治區成立,進行建設拉薩新城的大會戰,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就新建人民路【現「宇拓路」】、青年路【現「朵森格路」】南段、解放路,修建了西藏革命展覽館和勞動人民文化宮等。位於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之間的人民路,原是一片沼澤、水坑。在工程技術人員、工人、解放軍指戰員的共同奮鬥下,短短7個月就建成了總建築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的商業街,並由此誕生了一曲風靡全國、久唱不衰的名歌《逛新城》。
在水面映出了四化的碩果。
那不是天邊飛來的孔雀,那是美麗的拉薩河。
並以此為根據地,發展成為帕竹噶舉派最著名的「八小支」之一「直貢噶舉派」,直貢梯寺也成為藏地著名大寺。
直貢梯:「直貢」的藏語意思是「母氂牛中心區」,說明這裡是主要的牧區;「梯」的意思是指「中央、主要部分」,意指直貢寺是直貢噶舉派的主寺。帕竹噶舉派的主寺「丹薩梯寺」中的「梯」,也是這一意思。,
比翼的銀燕,長龍的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