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四、中國江河將會永遠銘記

一四、中國江河將會永遠銘記

這部作品的問世,是2010年中國出版界的重大事件。從文化積累的角度看,有填補文學史和治水史空白的意義:只要我們系統地讀內中的文章,就會覺得,我們從前讀過的有關水的歷史大都零碎,而《中國治水史詩》在囊括地域的廣度和幾千年時間的縱深度方面,也都填補了此前的空白。
《中國治水史詩》是由眾多作家集體完成的一部史詩式作品。出版一年來,評論界多隻注意到她的文學價值,而忽略了她「史」的價值。筆者認為,這是萬萬不能忽略的。這也正是筆者在文章的開頭,說她填補了兩個領域的空白的意思:文學上的空白和治水史料上的空白。只要我們認真讀過全書,讀過每一卷每一篇章,每條江河的來歷、起源;歷史上的記載,民間的傳說;水文記錄,流量,山洪暴發,枯水期;洪旱災害,歷朝歷代的建設修浚資料,重大事件,等等。一個個數據點綴其間,翔實而又豐|滿。其中不乏史料價值和歷史價值。這是作家們注重追尋歷史從故紙堆中梳理在民間尋找挖掘的收穫,表現出作家嚴謹治史的態度,灌注著作家的大量心血。

關於文學家修史的問題,歷史上有過先例,也有過爭論。著名的司馬遷的《史記》,是文學作品還是記史呢?是審美價值文學價值重要,還是歷史價值重要呢?我們認為,凡是歷史上留得下來的經典,都應該是二者的統一,歷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反覆引用她。也許,文學家太看重作品的生動性而忽略了歷史的嚴謹,而史學家因強調嚴謹的紀實而無法解決生動問題。我覺得,《中國治水史詩》中最優秀的篇章(這在每一卷里都有),已經在這方面作了很有益的嘗試,解決了這一問題。對於他們,無疑都具有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是兩者高度的融合和統一。

在這一高屋建瓴的立意指揮下,才有布局如此開闊視野如此寬廣的構思和選題:從中原的「黃淮卷」、「長江卷」,到北方的「松遼卷」、「海河卷」;從南方形勝的「珠江卷」、「東南卷」,到三江之源的「西部卷」。目光所及,幾乎涵蓋了華夏的所有江河。新疆沙漠變綠洲、西藏的拉薩河、中俄邊境的黑龍江,五指山腹地的萬泉河,就連港澳台灣,都在入編之列。時間跨度上下幾千年: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到都江堰的不朽工程;從隋煬帝的大運河到充滿中華兒女智慧的吐魯番坎兒井;從深烙「文革」印記的韶山灌渠到最新的汶川堰塞湖,都有豐|滿動人的描繪。這內中處處洋溢著策劃者和主編的深邃眼光、寬廣的視野和為中國江河立傳寫史的精神。
《中國治水史詩》,在「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治水史」的觀點統率下,時間跨度極長,題材和選題都開挖得很深,全書每一卷都洋溢著濃郁的「治水文化」的氣息。內中有一篇寫靈渠的作品《北有長城南有靈渠》,主編的選題、組稿獨具匠心,寫得有深度。靈渠,這是2000多年前秦皇朝貫通南北水道的力作,為當年秦兵進軍嶺南、統一嶺南作出過貢獻。今日編者不因其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遺忘它,也不因為被現代南北鐵路開通取代失去經濟作用而冷落它,相反,作者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向我們詳細報告了當年為什麼要開鑿靈渠;開鑿靈渠在當年的艱巨地理條件和技術條件;介紹靈渠的重點工程鏵嘴和大小天平;詳述了引水工程南渠和秦堤;開鑿靈渠的人物;靈渠在今日的價值,等等。為我們勾畫出「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閘、最古老的運河、運行時間最久仍完好無損的大壩」。「是世界https://read.99csw.com水利史上獨一無二的。」這被郭沫若稱之為可以同長城比肩的工程,《治水史詩》又怎麼能忽略它呢?像這一類文章,體現出編者和作者慧眼,大大豐富了中華治水文化的內涵和分量,也豐富了《中國治水史詩》的內涵和分量。
從史詩運作的具體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家經營文化的過程。楊總是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企業家,這麼浩繁地策劃這麼大的選題,他卻舉重若輕,交由程賢章和他的助手勇芳、小羅去完成。他投入巨資不求短期的回報。他明白,能夠在水利史和文學史上填補兩個空白,這種投入很值得。他說,我們今天做的事,要由後人去評說。他了解文化人,了解作家採訪的艱辛和寫作的甘苦。成書過程中,主編程賢章告訴筆者:對重點稿件,楊總總是親自審閱,送一篇,看一篇,並要求編輯部對來稿三天內必回復,決定採用即付稿費。對於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採用的個別約稿,還一再交代要向作者講明原因,照發稿費。他這種尊重作家勞動,辦事利落的風格,給人印象極深。難怪乎有許多作家很忙,也樂意為治水史詩出力,為其寫稿。
這就是這本書產生的整個背景和立意,是楊欽歡老總的策劃思想。
這是中國作家的一次前沿的集體大寫作。他們圍繞著一個很有價值的主題:表現中華民族不同地域幾千年的治水。可以想象,在其中可以表現的空間是多麼大。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家的最大特點是作品以情動人。如果是自然科學家來寫這部治水史,也許會把過程平鋪直敘一點不漏地寫下來。也許會變成枯燥的流水賬,內中沒有動人的故事,缺乏現場的描寫,當然,那也會成為有價值的重要的記事,但肯定不動人。這次程賢章組織的是作家寫作,選題氣勢磅礴,作品富有感情,有故事,有文采。以「長江卷」中的主要篇章《百年夢想——中國幾代偉人與長江三峽》為例,可看出這部史詩的特點和分量:這篇作品,時間跨度極長,從公元前五、六億年造山運動生成長江,到一個世紀前孫中山把目光定格三峽,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王震、江澤民、李鵬如何關注長江、關注三峽;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眾多:從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到薩凡奇的《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到1958年的南寧會議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建設三峽工程問題,再到1979年文革后第一次三峽選壩址工作會議在河北廊坊召開……內中的決策,多麼漫長,多麼繁複。這些歷史,每一段都是一個嚴肅的課題,需要何建明付出多少精力去調研、權衡、比對,才能拂去歷史的風塵,還其本來面目。何建明不愧為駕馭大題材的高手。他用翔實的史料,豐|滿的事實,形象生動的描寫,寫出了百年三峽的發展歷程,寫出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領袖人物,在三峽籌劃建設過程中的謀略,可以從中看到決策者的音容笑貌,看到重大建設項目的發展英姿。像這樣的有分量寫作難度高的好文章,在其他如「黃淮卷」、「珠江卷」、「海河卷」、「松遼卷」、「西部卷」和「東南卷」中,都能看到。
我們以寫都江堰的《天下奇功都江堰》、寫北京的《北京的水》為例,看看作家們給我們提供了多少歷史材料,解說世界聞名的工程多麼細緻多麼通俗易懂和深入淺出:描述都江堰,涉及了岷江和成都城的生成來歷;成都平原的來歷;都江堰的巨大作用,灌溉的州縣面積;圍繞著這一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光引述的論著和資料就包括《史記》、《尚書》、《漢書》、《唐書》、《華陽國read.99csw.com志·蜀志》、《蜀王本紀》、《水經》、《山海經》等經典,查證和引用的地方志包括了《四川通志》、《蜀中名勝志》、《金堂縣誌》、《輿地紀勝》等不下數十部。有的是一本經典反覆引用多次,不同材枓,信手拈來,作者似有熟讀翻爛的感覺。讓我們從中看到都江堰深厚的人文積淀和豐富的史料價值。《北京的水》也一樣,作家徐坤從歷史縱深開掘,寫出了作為皇城的北京五大水系的來源,歷史上特別是作為帝都后的水利狀況,以及解放后水利事業的發展。庫容、蓄水量、用水量、缺水差距以及南水北調工程進度等,娓娓道來,數據確鑿,十分難得。
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這本書創造的一個經驗:編輯部從一開初就定下一個原則,就近組織最著名的作家寫身邊的江河,是熟悉的母親河。作家布點的合理,不但大大縮短了寫作時間,減少了採訪費用,使原定三年完成的書最後一年完成,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寫作質量。
(李鐘聲,資深報人,高級編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南方日報》副總編輯兼南方日報出版社總編輯,現任《報告文學》顧問,廣東文化學會副會長。)
作品出版了,孩子出生了。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首髮式。
2011年4月至5月10日于廣州,病後。
筆者要強調的是,楊總這一觀點的提出,並不是偶然的,而是他長期實踐中得出的深刻感受。改革開放30多年來,作為從葉帥故鄉雁洋湧現的民營企業家,從梅江河畔出發,他創建出梅州地區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他奮鬥了幾十年,打拚了幾十年,一直都離不開梅江離不開水:他的公司命名為「梅雁水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業是做水電業務,從梅江和它的支流石窟河一直做到廣西;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採訪他的時候,他正在為故鄉修築江堤,而且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以梅縣城為中心,上至水車鎮、梅南一線,下達西洋、丙村,百公里江堤固若金湯,加上歷年整治許多山塘水庫,為此,治水總投資達20多億元!為寫作治水史詩中梅江的篇章,筆者在相隔10多年後的去年採訪他時,見他仍然是話很少,煙卻一根接一根。他頭髮花白了,目光卻更加深沉,思考也更加成熟。他提出了治水應包含水利和植被、治害和導引等等一系列新理念,治水的目的在於與水和諧相處、科學保護環境,使人民從中受益。20年前,他賺了錢第一個是想到家鄉,建水廠花巨資引雁洋水庫的水,使家鄉村鎮農民喝上了自來水。在當地傳為佳話。為了封山育林涵養水源,他拿出一筆錢,作為當地山民放棄上山砍柴的補貼,以求育林封山創造一片綠色。總之,看見梅州的山就會想起楊總的身影,看見梅州的水就會想起楊總的性格。水的性格實在是融進了楊總的性格里。他像水一樣平和淡泊,潤物無聲,為家鄉默默地付出,作著貢獻而悄無聲息。這一切,當他在與作家程賢章一次無意聊天時,長期實踐的體會睿智的總結與作家靈感的碰撞,終於迸發出智慧之光理論的火花,得出那有力度的深刻的高度概括。
當然,我們今日回顧這些,不僅僅是讚美,更多的是總結,是反思,希望留下關於寫作這本書的背景資料,供後人思考。
為了《中國治水史詩》的寫作,筆者曾四赴故鄉梅州採訪,完成了《梅江在我心上流》和《綠水為弦譜新曲》等篇章。程賢章親自陪同筆者採訪。我們沿著百里梅江,看了許多江堤和水利設施,訪問過周章新等縣委書記、市、縣水利局長和許多普通勞動者,深刻地體會到「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是一條簡明扼要的真理。感謝治九-九-藏-書水史編輯部、感謝楊總、程賢章給了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使我得以在40年後用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故鄉:帶著遊子深情的愛,帶著17歲前一個學童的記憶,圍繞著治水的主題。感謝故鄉的父母官和日夜奮戰在風雨第一線的水利工作者們。是他們揮彩筆寫出了故鄉山水的變化和自然界文明的進步,使一個窮鄉僻壤的粵東山區縣變成林業部的綠化造林模範縣,水利部的全國農村改水現場會在這裏召開。我在文章里說了,梅江,只是中國江河中的小弟妹。但她確實是中國江河變化的縮影,治水的縮影。我前半生寫過不少的報告文學,但是,梅江治水和梅縣保水、涵養水源這兩篇,是懷著一種特殊的真摯的虔誠的感情來完成的。就如同一位人物畫家,曾為世人畫過千百幅畫,而今卻要為母親畫一幅肖像一樣,當然是全情投入非比尋常的。所以,我在文末情不自禁地寫道:「是的。梅州和梅州山水,是聯結海內外遊子和客家母親的臍帶。遊子不論走到哪裡,都會記掛母親,關注梅州山水。故鄉送我的《梅州水利志》放在枕邊,將夜夜伴我入眠。」情不自禁地呼喚:「梅江在我心上流!」
想想吧,程賢章和他的兩個助手勇芳、小羅,這一路做了多少工作啊!流了多少汗水啊!一個79歲老人,帶著兩個徒弟和對山水大地的拳拳之心,冒著酷暑和嚴寒,踏訪全國各地的江河。有人說,整個行程的艱辛、考察的嚴謹可以媲美當年寫《水經注》的酈道元。程賢章不愧為一個作家外交家。考察一路組稿一路勢如破竹。創造了圍繞一個大主題選編一本書的「程賢章模式」。這種模式,程賢章所以能夠實施得遊刃有餘,得益於他年輕時辦過報紙副刊做過長期的記者而後又長期做專業作家。即是他有時是「記者型的作家」、有時又是「作家型的記者」,在這中間能夠適時的靈巧地轉換。作為記者,他熟悉採訪熟悉紀實的運作還熟悉公關;作為作家,他會要求組織的文章更有深度更注重細節更有文采更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而所有這一切,都來源於他的深情投入,來源於他是用心在寫作。近80歲的程賢章不會用電腦寫作,一輩子習慣用筆桿寫作。可以說,筆桿下流淌的是他的心血啊!
這部作品除了抓住諸如長江三峽、黃河變清、治淮工程、珠江北江治理、松遼嫩江的變遷、三江五湖、韶山灌區紅旗渠、千島湖填池等著名的大工程骨幹工程外,還注意抓了從化的廣蓄髮電、梅縣的植被保護、北疆荒原找水、新豐江萬綠湖的保護供水等一系列新領域新課題,宣傳了治水的新理念。內中有一篇《堰塞湖泄洪紀實》,是在汶川大地震發生一周年後,組織作家趕寫的。這篇紀實,詳盡地記錄了災區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決戰唐家山,排險泄洪的艱苦卓絕的30個日夜。從胡錦濤、溫家寶到省長總指揮,從水電部隊、成都空軍官兵到現場民工,各種排險方案,各種險情,水在上漲,壩體又管涌,挖土機、推土機爭分奪秒,奮戰了一個月,終於泄洪成功。這是「中國式的勝利!」這篇紀實的意義在於,它不光以難得的最快的時間最快的速度,真切詳盡地記錄了汶川抗震救災堰塞湖排險泄洪這一大事件,再現了處理堰塞湖的千辛萬險。同時還有力地說明,中華民族是優秀的在困難面前富有智慧能找到解決辦法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她能在經歷無數次的歷史災難中鍛煉成長。
「從某種意義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從三皇五帝到現在,哪個明君不以治水而獲萬民擁戴?」「我們今天講發展,我們在用水、治水的同時,還要給子孫後代留下綠水。然而,我們呼喚的聲音還不九*九*藏*書夠強大,常常被市場的討價還價聲給淹沒了。我想求助於我們的歷史,弘揚華夏千百年來的治水文化,會不會喚起某些人對歷史與未來的良知呢?這就是我要策劃此書的初衷。」本書總策劃楊欽歡老總的這番話,說得多麼到位和深刻。它概括了幾千年中國文明發展史。更一針見血地申明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和動機。

為此,程賢章作了一回「巡迴大使」。2009年「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他踏著災痕考察映秀和都江堰。面對屹立在滔滔江水中的「魚嘴」發問:2000多年前建堰何以不倒?李冰父子有何絕招?他在疆獨分子烏魯木齊製造騷亂的大暑天,飛行了4000公里,闖新疆火焰山去考察坎兒井,沉思「在浩渺無邊的大沙漠前,高聳入雲的雪山下」,「令我嚮往令我震撼的葡萄園」;他還馬不停蹄地走訪齊魯大地,看古運河,看落日中的黃河出海口濕地;他北上長春,足跡遍及哈爾濱、瀋陽、大連,踏訪黑龍江鴨綠江。他每到一地,用記者的眼和作家的心去觀察、體驗、感受當地的水土風情,感受生活。他每到一地,還忙著同當地的作家交流、聯誼,宣傳編「治水史」的目的和設想。力圖讓楊總的意圖為作家們所領會所理解。人行一路,友誼一路,收穫一路。新疆的劉亮程,山東的張煒,長春的張笑天,哈爾濱的阿成,瀋陽的劉兆林,等等,他們組成強大的寫作方陣,給《治水史詩》出了許多主意。在首都北京,他們找到了靠山取得更大的收穫:中國作協黨組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答應和程賢章一起,出任《中國治水史詩》主編,並商定該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談這本書,首先要談的是策劃。因為策劃是靈魂,是決定作品形態的主導思想。
由最熟悉的作家去寫他身邊最熟悉的江河,正如江西省作協主席陳世旭說的:「我寫的是江西的治水。自己當年插隊時就在長江中下游,連年抗洪。九八抗洪時,我親身去過第一錢。今日寫江西治水,感受是很深刻也很真切的。」因而,他的《天地英雄氣贛鄱雲水間——江西治水三章》就寫得視野開闊氣勢恢宏史料翔實真切動人,筆墨點染于數千年時空和一江(長江)五河(贛江、撫河、信河、饒河、修水)注入湖(鄱陽湖)的壯觀水系,使作品更真實更立體更親切更感人。
這部史詩誕生於梅州,並不是偶然的。梅州是文化之鄉,崇文重教,人傑地靈。居住在粵東山區的客家人,世代與山水打交道中有多少苦樂鬱積胸中,總要噴發!
春節剛過,程賢章的助手勇芳發來簡訊,約請我為故鄉再寫一篇文章,那是一年多前完成《中國治水史詩》后的總結,「希望從評論家的角度去審視該書出版的意義、價值」,「你是這本書組織和整個寫作過程的親歷者和參加者,又是評論家,請你來評判總結這本書,老程認為最合適」。本來,《中國治水史詩》自去年夏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髮式,《文藝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發了許多文章,得到了高度的讚揚和良好的評價。為此,我常常為自己能參与這本書的寫作而欣慰。為故鄉寫作,寫故鄉梅江60年治水的壯歌,這是多麼有意義有價值的事。自己前半生寫作過許多報告文學,而2010年的故鄉治水篇章,說實話,是人生寫作生涯中最難忘的兩篇。
其他如天津的蔣子龍寫海河(《海河水系的滄桑》),上海的趙麗宏寫上海(《為了上海母親河的清澈》),山西的作家焦祖堯寫引黃入晉工程(《大河來高原》),西北的作家雪漠寫塞上(《石羊河與大涼州》)read.99csw•com,黑龍江省的阿成寫中俄界河黑龍江(《氣壯山河的黑龍江》),長期生活在雪山高原的部隊作家王宗仁寫長江源(《長江源頭記》),等等。可以說,90%以上的作品,都是貫徹了「組織最著名的作家寫身邊最熟悉的江河」這一原則。
從這點來說,《中國治水史詩》的貢獻在於,內中的許多篇章,作家們不但為我們了解中國江河湖庫,提供了情感上閱讀上的審美愉悅,同時,也給我們認識中國江河湖庫,提供了系統的龐大的歷史數據。每一篇作品,都留下一條江河湖庫的詳盡的系統的檔案資料,留給子孫後代作研究參考。特別高明的是,作家們引用的史料和大量數據,通常都埋藏在他們生動的描寫和巧妙的布局裡,讀來不會覺得枯燥和乏味,而感到有更厚重的史實感。在更加重視環境更加重視水的今天,她不但是我們從事文學的人和宣傳工作者、領導幹部要讀的書,而且有必要號召更多的歷史地理學家和水文歷史工作者,都來研究這本書,也肯定能從中獲益。

楊總的策劃智慧還體現在整個運作成書過程中。他要求寫了一輩子文章的程賢章,不要埋頭自己寫而要組織作家寫,要經營文化,要做組織者運作者策劃者。要舉全國優秀作家之力,做排炮式系列式的大文章。後來的成書也證明,內容如此浩繁巨大包羅960萬平方公里涉獵大小百條江河的七卷之作,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智慧才能完成,單靠作家個體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作為寫了一輩子文章的作家,程賢章沒有親自操刀,去負責哪條江河的寫作,開初他也許認為有點遺憾,有點捨不得。我們也許認為這與他的性格與風格不符。但今日回頭來看,楊總的建議是多麼正確:一下子就將一個作家從具體寫作,轉換成組織、指揮作家群體寫作。即從一個單兵作戰的個體,上升到統領全局、協調全局的位置。

李鐘聲
關於楊欽歡老總的總體策劃,是與文化人、作家程賢章在偶然的一次「閑談」中表述的。這是對華夏數千年文明史的精闢論述,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命脈中與水關係的深刻闡發。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現代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變得更多更貪婪,我們的生存環境以及與水的關係問題變得更突出。楊總以其深邃的眼光看到這一點。
想想吧,自解放60年來,我家鄉有哪本書進人民大會堂首發呢?又有哪本書能觸動全國當代最著名的五六十位作家的神經,為著一個延續了數千年的美好夢想,圍繞華夏江河治水的話題,作著如此真切動人的多角度和全景式的描繪呢,而這行動不亞於一次大戰役。它的計劃、藍圖是由故鄉梅縣的一家民營企業和一位民營企業家最早提出和制訂的,它的指揮中心是在故鄉梅江河畔的客都大酒店由客家文化人實施的。這是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一項大工程。這項工程,在當地政府的關心下,在全國眾多作家的參与努力下,終於在一年內完成。我對這本書的主編程賢章說,這是你人生中一本最有份量最值得紀念的書,也是梅州文化建設中最有價值的書之一。中國的大江大河將會永遠銘記:從2009年至2010年,由楊欽歡總策劃程賢章實施、中國眾多最優秀的作家參与完成的《中國治水史詩》,終於以上下兩卷240多萬字的鴻篇巨著呈現在讀者眼前,顯出沉甸甸的分量!
——寫在《中國治水史詩》出版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