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馬爾他——地中海怦怦跳動的「心臟」

第十四章 馬爾他——地中海怦怦跳動的「心臟」

做不出來也要做,這是愛國飯!使館的人走了后,中餐館的幾個中國夥計一商量,說什麼也要把這事完成好。「算是我們一次愛國行動吧!」小老闆讓夥計們說服了,那就干吧!好傢夥,從這會兒開始,五六個中國夥計便投入了長達一百多小時的「廚房大戰」……當張大使等將一盒盒香噴噴的中餐送到船上時,同胞們甭提有多高興了。
東方航空公司主要負責將中轉站馬爾他的同胞運送回家。許多中國同胞並不知道,我國民航與馬爾他機場之間沒有通航,所以東航投入撤僑任務的每一個機組都是經過特別挑選的,力求在萬米高空提供最安全、最優質的服務,他們甚至把公司總飛行師和飛行部書記全都調去執行此番任務。
「作為總理,我唯一不能做主的就是天氣,其餘的我們將全力以赴。」當中國政府有求于這個國家時,他們的總理如此真誠和傾情地說了這樣的話。這是真正的朋友的話,體現了一顆對中國人民充滿感情的心,也是中馬友誼的見證……
一位美國NBC的記者Martin Fletcher那幾天也在馬爾他機場,他後來寫了一篇《中國撤僑現場觀后感》,當日網上點擊率達十多萬次。他這樣寫道:
馬爾他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它在強大的歐洲與廣袤的非洲之間能夠存在的事實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更何況它還有一個「地中海心臟」的別名。這顆「心臟」在此次中國利比亞大撤離中,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其非凡的魅力,它的每一次激|情跳動都令13億中國人感動。
及時、有序地讓同胞們登上回家的飛機,仍然是撤僑任務的根本和關鍵。這裡有一個細節須交代:撤至馬爾他的五六千同胞都來自班加西和米蘇拉塔地區,那裡是當時利比亞最亂的兩個地方。登船時,同胞們幾乎沒有經過任何安檢手續,僅憑一張臨時證件甚至僅憑單位集體的一個名單就上了船。他們多數是普通工人,勤勞而又會過日子的工人們,在逃命的那一刻,他們中有許多人依然沒有忘記順手帶上自己吃飯幹活的傢伙。現在他們要上飛機了,https://read•99csw.com要回家見親人了,他們依然不願放棄與他們生死同在的木刷、鉗子和手電筒等等隨身物品……
「折騰兩個多小時,你不知道我們後來多麼感激李昊和劉參贊他們!沒有他們,我們或許就死在班加西了。」袁琢成說到此處已經有些哽咽,「那兩個多小時里,我們一次次聽著劉美和李昊站在雨中,用沙啞的嗓子,聲嘶力竭地一遍遍對我們說:『同胞們你們放心,要相信政府,相信我們不會留下任何一個人的!絕對不會!』聽了他們的話,雖然我們還沒有上船,但心裏確實踏實了。後來一夜,海路上也是十分顛簸,可劉參贊和李昊同志對我們關心備至,我們一點也沒有吃苦,美美地睡了一覺。這不,現在到了碼頭,使館沒有人手,我報名當臨時志願者,想盡一份力量為大家服務,以報答中國外交官的救命之恩。」
「24日我接到部里命令,26日抵達馬爾他,之後是八天八夜的高強度工作……每天先到當地機場去聯絡和落實從國內來的航班起降時間,然後馬上回到港口或酒店組織安排撤離人員赴機場登機。馬爾他國家小,機場也小,當我們的飛機出現在機場時,當地人和遊客都會驚嘆一聲:『哇,大飛機來啦!』大飛機雖然給馬爾他人一種驚喜,但也給機場添了不少麻煩。每次我們的飛機需要加油時都得用兩輛加油車,這不僅是時間問題,還有機場地勤工作的協調問題,而且我們每天有八至九趟大飛機起降,試想有多少事要跟機場協調!好在馬爾他有關部門好客熱情,給我們提供儘可能的方便。但最難的還是我們自己如何組織好隊伍上機場,登飛機,還得讓同胞們絲毫不感覺委屈,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回家。我們是這樣做的:在前方的機場,我們先把每一次準備上飛機的人的名單、證件都辦好,再通知住在酒店或船上的同胞做好準備,希望他們自覺地配合機場安檢相關事項,儘可能地放棄那些不宜上機的隨身物品;登上巴士之前,每人發一面小國旗,以便行動時不失九-九-藏-書散;出發時,每輛車上都有使館派遣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為大家引路,每個車隊則由當地的警車開道;到機場后,由我們舉著國旗在前面引路,後面皆是舉著小旗的同胞,整整齊齊地排隊進機場,過安檢。有個外國人奇怪地問我:『你為什麼總舉著國旗?國旗代表一個國家政府形象,你的人看上去都不像是總統和政府的高級官員。』我回答他說:『是的,我舉我們的國旗,就是代表中國政府。是我們中國政府在這裏接送從利比亞撤離的同胞,他們雖然不是總統或政府高官,但他們是我們國家的人,所以他們享受著國賓的待遇。』外國朋友聽到這兒,敬佩地伸出拇指,說:『你們中國了不起!』」孫應來說。
「有一批同胞是住在當地酒店的,如何讓他們在等待上飛機的幾天里既能休息好,又能自由活動,也是一件比較複雜麻煩的事。比如,他們要出去散散心,玩一玩,這也是無可非議的,但馬爾他屬於歐盟國家,非法移民是他們很忌諱的事,我們的幾千人一下來到一個小國,身上又沒有啥證件,萬一有人跑了咋辦?每天看著他們是不可能的事,幾千人住得又分散。於是使館只好天天派人去各個酒店值班,所謂值班就是上午去一趟把人清點一下,給大夥介紹哪些地方好玩,哪些地方可去,然後到晚上再去一一查看人是否回了酒店。別看這事不大,但可把金松寶他們累慘了!責任大呀,跑一個、丟一個都是大事,這裏面有我們中國政府跟馬爾他政府之間的莊嚴承諾。我們在請求馬爾他政府時,就曾向他們承諾,保證不出現一件非法移民事件。」張克遠大使對他屬下的工作深為滿意,「後來我們沒出現一個問題。這也得感謝同胞們,他們都非常自覺。」
據說Martin Fletcher先生以前在NBC的工作中沒少給中國形象抹黑,但這回在馬爾他時他正眼看待了中國。
這樣的事在撤離現場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都能見到和聽到。用張克遠大使的話說:「使館為同胞做事全是應該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讓自己的同九九藏書胞在海外能夠感受到國家的一份溫暖和有國家保護的一份安全感。」
「萬里回家路,安寧又舒適。全家平安歸,感謝我祖國。」當時出生僅21天,由我駐馬爾他大使張克遠夫婦親自為其辦理出生證的周懿軒,如今已能牙牙學語,蹣跚而行,小傢伙的嘴裏經常清晰地說著父母教的這幾句話。每逢此時,全家總有說不完的溫馨故事……
其實它僅僅是一個島嶼,但它又是一個國家。如果在世界地圖上找,你找不到它;如果在歐洲地圖上找,你也僅僅能找到它特意標出的國名而依然找不見它國土的模樣。316平方公里,42萬人口……即使只看地中海,它也屬於很小的一塊地方,頂在它上面的義大利西西里島顯然比它大出上百倍,就連左下方的突尼西亞傑爾巴島也可以跟它比胳膊。
他們身材都很瘦削,沒有一個肥頭大耳的。他們的包包都用玻璃紙捆起來,有些人還穿著橘黃色的工作服,戴著橘黃色的建築帽。他們都是工作在利比亞油田、鐵路、建築、通信行業的工人,中國政府包了一隊飛機把他們悄悄地、高效地帶回北京、上海。隊伍沒有一絲的凌亂。似乎在政府和工人之間有一個不成文的協議:你在外面工作,我在後面罩著你。數以千計的工人星羅棋布在整個非洲大陸,他們是中國工業、投資業,甚至是外交的代表。最重要的是,他們代表著中國的國家力量。
孫應來是外交部機關黨委幹部,撤離行動中被派往前線,成為14位臨時補充隊員之一。小孫的工作崗位在馬爾他,協助使館負責同胞登機等事宜。
「我想說的是,此次撤僑中,我駐馬爾他使館可以說是做了一件『小牛拉大犁』的偉業。如果說,馬爾他是個微型小國,我們駐馬爾他使館則是微型使館。在我們最忙、最緊張的時候想找人幫忙很困難,找不到合適的人,因為在馬爾他的華人少,中資公司僅有一家,也就一二十人。我們共接待了三艘郵輪上的五六千同胞。當時碰到兩大困難:一是馬爾他是旅遊勝地,常年都有遊客,我們找不到一整家酒店安排我們的同胞read.99csw.com住宿,都是零散安排在各個酒店,這樣工作量就增加了數倍;二是有兩艘船上的人不能上岸,他們只能留在船上等待直接上飛機。」張克遠大使介紹說。
我在馬爾他的一個撤僑集散中心一邊等我的飛機,一邊在思考對比著。幾百名中國工人戴著紅帽子排成長隊,安靜而有序;領隊舉著紅黃色中國國旗,看上去就像是假期中的旅行團。他們都非常聽從指揮,排成長長的隊,當被叫到的時候就慢慢往前挪動;命令一下,就像一列不可阻攔的螞蟻大軍大步穿過集散中心。真是跟美國人不一樣呀,沒有人戴著耳機聽筒或者在玩手機等數碼設備。
一隊隊中國同胞就是在五星紅旗引導下,登上自己祖國的大飛機的。他們不時揮動著手中的五星紅旗,這種情緒強烈地感染著馬爾他機場內外,無數外國公民和記者在一旁紛紛向中國人投來敬佩的目光和讚譽:「China is really powerful!」
「但是我們一點沒有感覺在馬爾他的日子枯燥乏味,相反我們天天享受著海上豪華旅店的待遇,有熱水澡洗,有可口的中式飯菜吃,還能打麻將撲克……」中建公司的一位工人至今仍保留著使館給他們的一副麻將牌。
真正讓我震撼的是撤僑的效率、秩序以及安靜。沒有人在討論航班,反對順序,把很多包和大袋子折騰得砰砰哐哐響。他們就是一條沉默的人流,耐心地等待被告知要做什麼,要去哪裡。看到這樣我不禁想,這是否就是未來?工人沖在最前面,他們的政府張開翅膀保護著他們,無論到哪裡……這支由兩百多人排成的單列隊伍繞著圈排到了機場免稅店裡面,沒有人瞧一眼陳列的奢侈品,他們只是在等待舉中國國旗的人舉起手臂告訴他們該往前挪挪。我不知道我內心充滿的是敬佩還是顫抖。我覺得,我們最好把他們拉到我們這邊。
袁琢成向記者說起他「這輩子無法忘記」的一天。2月24日,當天也是這艘郵輪參与撤僑,在利比亞班加西港撤僑時,郵輪已經滿載,船下還有一百多名中國人沒登船。由於船上缺乏足夠的救生設施,根據https://read•99csw•com海事法規定,船長不同意繼續上人,而袁琢成就是這一百多人中的一員。「當時我已經踏上弔橋的台階,準備上船了。外籍海員突然對我們喊道:『Stop!Stop!』當時我傻了,徹底傻了!」袁琢成回憶道。
寫到此處,我正好上網想查個數據,卻無意間看到新華社記者2011年2月28日寫的一篇題為《大恩不言謝,轉身做貢獻》的短文。文章說:
過了一會兒,他才繼續說起當天的登船經歷:「當日早上9點鐘我們趕到中建八局的集合點,然後撤到海灘,走到船位,開始排隊……到登船時已經是晚上6點半了,沒想到遇到一個『Stop』!當時心情已經不能用『涼了』或者『崩潰』來形容,我至今找不出合適的詞語來描述當時的心情。那時一會兒下雨,一會兒颳風,一會兒太陽出來,衣服乾乾濕濕不知多少回,但這都無所謂,腳站得發疼發麻也無所謂,我們只想登船回家,就這個心愿!後來我們見年輕的李昊外交官擋住艙門,死死不讓外籍海員關門,另一邊一位老外交官劉美參贊在拚命打電話協調,最後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們總算得以上船。」
話雖這麼說,但撤離下來的同胞們其實並不知道張克遠大使他們為了做到這些,費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心血,有時一些看起來很普通、很尋常的事,在異國他鄉做起來卻困難重重。就說中餐吧。張大使是個有心人,他想同胞們在利比亞和船上已經飽受流離顛簸之苦,到了他的地盤,該有頓可口飯菜吃吧?於是他對使館的同志們說:「無論如何我們得讓大夥吃上中餐。」這一點要求看似不高,哪知道擱在馬爾他就是件大事了!上面已說過,整個馬爾他沒有幾個華人,中餐館只有一家,很小。當張大使把做中餐的事交給開飯店的中國小老闆時,竟然把他嚇壞了:「每頓都要1000份套餐啊?我哪做得出來呀!」
記者27日在馬爾他碼頭上採訪,見到撤僑船上一位待命志願者——中建八局第七項目部員工袁琢成。問他為什麼當志願者時,小夥子說:「使館同志是我的救命恩人,所以願意幫他們做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