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篇 京唐港:渤海灣上的中國北方大港 第一章 見了《建國方略》里的北方大港

第六篇 京唐港:渤海灣上的中國北方大港

第一章 見了《建國方略》里的北方大港

眼前的那片港灣很美、很壯觀……旭日升起時,高高的吊車伸展著雄健的臂膀,總在多情地擁抱每一輪新的希望和新的沸騰;晚霞落海時,這裏又是一個機歡船歌的不夜城,叫你熱血沸騰,流連忘返。
京唐港從在渤海灣打下的第一根樁柱那一刻開始,就與眾不同。這裏的建港不是靠國家和政府的資金投入,市場經濟的運作,是港口生命的全部血脈。與首都北京聯手投資的股份制建港形式,譜寫了我國第一個跨省市建港的精彩篇章;企業獨資、合資建設業主碼頭則是京唐港在發展藍圖中出彩的又一創舉。當你邁步在日夜沸騰的大港碼頭時,你會發現這裡有開灤礦務局的煤炭專用泊位,有冀東水泥集團與新加坡外商聯合投資的散裝水泥筒倉設施;有中晨能源倉儲公司的進口液化石油氣泊位,還有山西晉煤等琳琅滿目的國內外著名企業的專用碼頭……它們如一顆顆璀璨的繁星,烘托著京唐港這輪光照四方的明月。
我如此相信:京唐港,這個位於渤海灣上的港口很快會被所有的世人銘記,因為它必將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令人矚目的大港。
「波高浪涌濤聲緊,建港大軍枕海岸。烈日當空酷暑炎,灑下汗珠融鹼地……」唐山港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接受了艱苦創業和工程技術及市場經濟的三重歷練。
有一幅意外獲得的中國舊地圖,讓劉衛民格外珍藏著。那幅中國地圖上,「北方大港」,「使與紐約等大」!孫中山用其指點江山的手杖,在上面清晰地畫了「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北方大港」三個振興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海港。其後的崢嶸歲月里,「南方大港」和「東方大港」早在廣州和寧波建起,並稱雄世界港業界。唯地處「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之中途,清河、灤河兩口之間」的「北方大港」,始終在濤聲不絕的渤海灣內哼吟著企盼的催生曲……
「啊,我的港灣/你是水手溫柔的搖籃/你是遊子夢中的唐山……」也許唐山人太渴望早日「張開熱情的雙臂去擁抱遠方駛來的風帆」,當第一艘巨輪來到自己跟前時,他們甚至還沒有準備好與之相配套的吊車和自動輸運帶,其實我知道是他們「囊中羞澀」。於是,第一船的幾千噸貨物,有近一半以上是靠人拉肩扛的原始裝運從碼頭搬到巨輪上的。干這一活的領頭人就是今天京唐港的掌舵人劉衛民。「那時我們就是憑著一股要在家鄉的海岸線上建設一座北方大港的信念,靠肩膀和汗水托著萬噸大港的碼頭……」當了十幾年軍校教官的劉衛民在學習一年多的專業知識后,回到自己的港口時被安排到生產一線的裝運隊當隊長。誰都不會相信,這位文氣十足、為人坦誠的軍校教員出身的轉業軍人,竟然是鐵骨錚錚的一條硬漢,200多斤重一袋的原鹽和糧食,「吭喲——」一聲落上肩膀后健步如飛,那些腰胖體壯的裝運隊員探探舌頭,搬起麻袋,隨之跟上……
謀划建港的初始,當時的市長陳立友作出唐山港「要建就建萬https://read•99csw.com噸級泊位」的決策,使日後的王灘海濱向真正的「北方大港」邁進,留下了精彩的伏筆。
北京和唐山的合作,使孫中山先生近百年前夢想建成的「北方大港」真正插上了翅膀……京唐港人因此不會忘記為這一成功合作做出特殊貢獻的北京市老市長焦若愚,英年早逝的北京市副市長、「好人」李潤五,唐山市梁志忠、張士儒、張和及京唐港早期建設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們的功績。
劉衛民十分自豪的告訴我:京唐港用10多年的時間,跨入了別的港口需要用幾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千萬噸國際貿易大港的行列,靠的是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靠的是運營機制的活力。如今,該港口包括碼頭建設、港口鐵路等輔助設施在內的50多億基礎建設投資,幾乎完全依靠的是社會資源和企業自身能力。難怪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聽取京唐港建設的彙報后,動情地說:只要中國人民發揚勇於開拓,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任何願望和理想都是可以成為美好的現實。
「北方大港」,不建是一種國威的喪失,民族的遺漏;晚建同樣是一種浪費和遲鈍。唐山無法再等待了,只爭朝夕是好漢。早在共和國成立之後,唐山人的建港之想就無時不在牽動著每一根神經。「以鋼為綱」的歲月里,「北方大港」的建設問題隨著唐山鋼鐵基地的建立而一直在醞釀之中。這一構想即便在1976年幾乎徹底毀滅了這座鋼鐵城市的「唐山大地震」中,它也從來沒有被泯滅過。
唐山人的建港信仰如同珍視生命一樣毫不動搖。
唐山是誰?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
唐山人就是靠著這樣的信念與幹勁,「還中山夙願,繪渤海彩虹。」素有「神京之肘腑」的唐山有了自己的港口,從此使這塊富庶而神聖的熱土與海疆躍上了一個全新的發展平台。簡易港通航不到一年後的唐山港在1992年7月18日,隨著萬噸巨輪「風采號」徐徐駛出港灣的那一刻,向世人宣布正式通航,從此之後的這片渤海灣的金色海面上,白日笛聲習習,暮時高燈送晚。
「京唐港」從此成了「北方大港」的正式名字。
百年前的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在渤海灣,偏偏鍾情于在唐山地域的海疆上建一座定名「北方大港」的港埠,是「此地西南為直隸山西兩省,與夫黃河流域,人口之眾約一萬萬;西北為熱河特別區域及蒙古遊牧之原,土曠人稀,亟待開發。夫以直隸生齒之繁,山西礦源之富,必賴此港為其唯一輸出之途。倘將來多倫多諾爾庫間鐵路完成,以西伯利亞鐵路聯絡,則中央西伯利亞一帶,皆視此為最近之海港……窮其究竟,必成將來歐亞路線之確實終點,而兩大陸于以連成一氣。」中山先生因此認為,「中國該部地方,必需如是海港,自不待論。」
「北方大港」,「使與紐約等大」。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雄偉的藍圖!
1992年,對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是個讓人九*九*藏*書們難以忘卻的年份,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使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渤海灣的唐山港口同樣進入了一個重要發展期。就在這時,一位當年在冀東抗日游擊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北京市老領導來到了唐山,他在烈士陵園為那些死去的老戰友掃墓之後,應唐山市委同志的邀請,參觀了正在不斷建設中的港口時,興緻勃勃道:「北方大港」不只屬於唐山的,北京也應該有份。何況北京現在正愁著找一個理想的出海口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正愁著尋找建港投資合作者的唐山人的心弦被這位北京市老領導重重地撥動了一下,於是試探性地提出:如果北京方面願意與我們合作建港,我們舉雙手贊成。「好事嘛,我給你們撮合撮合!」這位老領導欣然應諾,並在之後的日子里多次穿梭往返在北京和唐山之間,為兩家合作建港立下汗馬功勞。
所有這個港口的建設者們告訴我,在他們心目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那便是要在渤海灣上親眼看著從自己手上建起一座與百年名港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島港一樣的大港,甚至要超過它們。然而,在以劉衛民為董事長的這一班領航人之前,誰也不敢這麼想過。因為在十幾年前,此處還是一片杳無人煙、雜草叢生的鹽鹼地和禿裸的原始海岸線。
渤海灣上的中國北方大港,從無到有,從100萬噸吞吐量,到1000萬噸……1億噸吞吐量,大約只需用20年的時間,這樣奇迹在世界港口史上也是罕見的。而依然在飛速崛起的京唐港的今天與明天,更加令人驚嘆和振奮!
1988年,唐山市建港指揮部正式成立。「8」字從此與這個港口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之後的港口許多重要日子幾乎都連著吉祥的「8」字。
京唐港人,把昨天偉大革命先驅孫中山的遺願和今天中國人強國富民的理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逝者如碑,今人如旗。
「茲港所在,距深水至近,去大河至遠,而無河流帶淤,填積港口,有如黃河口揚江口時需浚渫之患,自然之障礙,於焉可免。又乾燥平原。居民極鮮,人為障礙,絲毫不存,建築工事,盡堪如我所欲。」這是孫中山先生當年巡視王灘海域后,面對大海,在《建國方略》中對「北方大港」良好海域地理所作的欣然描述。唐山王灘海域水深岸陡,即由海岸線向海洋每推進5公里,自然水深就達負10米,基本上是每500米海域水深1米這樣一個極具建設深水港口的天然良址。技術人員在這一海域建港工程時採取的是「挖入式」造港,即在陸地上人工開挖形成港池,好處在於投資少、見效快,港內泊穩條件好,一次投資、長久受益。渤海灣的王灘海域屬於粉沙質海岸,在這樣的地方要建設停泊萬噸級船隻的「挖入式」港口碼頭,當時在國內是首創。更讓建設者們感到自豪的是,在建設這一「挖入式」萬噸級大港時,他們還有一項「世界首創」技術,即依靠地下連牆作為碼頭主體結構的九-九-藏-書工程技術,在建港中發揮了巨大的效應。由於這兩項技術在港口建設中發揮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使得建設者們實現了兩年完成4個1.5萬噸級碼頭工程建設的世界建港奇迹,而且工程投資節約20%。
然而,先人的遺願,終因風雨的無度變幻,貽誤在無數的躊躇與貧窮之中。倒是近鄰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島兩港迅速崛起並成一代名港而風流至今日,而具「地勢居水陸要衝」,「深水與岸頭相近」,「終年無封凍之虞」,又「港灣能容多數船隻停泊」四大優勢的天然良港的「北方大港」,則在左右雙雄的夾擊下始終沒有出世。中華民族的版圖上也因此少了一個金色的亮點。
1991年8月28日,渤海灣的王灘海岸上出現了一次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數以萬計的人群,如海潮一般從四面八方湧向剛剛建好的簡易港口,翹首仰望從遠海馳來的「海龍」號巨輪。「來啦!大輪船來啦!」那一天,長長的王灘海岸線沉浸在沸騰之中。有趣的是,無論是唐山市委領導,還是祖祖輩輩居住在海邊的漁民百姓,他們都被第一次駐足至眼前的巨輪所驚喜、所震撼、所激動。「別看唐山有幾百里黃金海岸線,別看王灘鹽鹼荒地有600年人跡,但我們都是頭一回見到如此巨輪,那個高興勁甭用說。『海龍號』停泊的那些日子里,天天吸引了幾萬的圍觀群眾,他們有的是祖孫三代、有的是從幾百裡外的唐山市區和北京城裡趕來的,當然最興高采烈的要算我們這些建港人。」現任京唐港公司黨委副書記的李貴琢,是位在建設祖國重點工程戰線上轉戰南北、又見過大世面的老「鐵道兵」,但談起京唐港開埠的那一幕時,同樣顯得很興奮。
「笑拓亘荒成舊事,壯哉重覓新緣中。」建港者的精神,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唐山是座英雄組成的城市。唐山人的不朽,在於他們的熱血里涌動著不甘落後的骨氣。
孫中山的偉大不僅僅是他作為一箇舊中國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者而存在的,他為了拯救苦難的中華民族而曾不辭辛勞,用數年時間考察各地,寫出了那部《建國方略》大著。其中在「北方大港」一節中他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國情角度,以滿腔的愛國赤誠之情,極其詳盡地描述了建設中國北方大港的地理優勢以及遠景規劃。他指出:「茲擬建築不封凍之深水大港于直隸灣中,茲所計劃之港,為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之中途,清河、灤河兩口之間,沿大沽口、秦皇島間海岸岬角上」,並提出「將欲于有限時期中,發達此港,使與紐約等大」,建成「不淤不凍」、「為世界貿易之通路的北方大港」。
「北方大港」迎來又一個7月18日的重要日子。1993年的這一天,由北京市政府和唐山市政府領導共同起草的更名為「京唐港」的文件簽署的那一刻,正值萬噸巨輪「洪茂海號」遠洋貨輪乘風破浪駛離港口,它示意了渤海灣上一個向國際通航的新港口誕生了!
劉衛民說,九*九*藏*書他想過,但這個夢想是在他近幾年的不斷奮鬥和思考中漸漸形成的,並且也是受著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宏願所激勵的——
為這,誰能不激動?如果你也站在那片大海邊上……
在地圖前,與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衛民站在一起回顧昨天、今天和暢想明天的這個港口時,我們都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這種衝動對主人而言,是奮鬥和創業征程上的一種氣勢磅礴的鬥志與胸有成竹的信心;對我這樣的旁觀者而言,那是一種民族的自豪感與光榮感。
唐山人感到一種遺憾,一種無法平靜的遺憾。孫中山劃出的「北方大港」,就在唐山隸屬的樂亭王灘海岸線上。這裡是李大釗的故鄉,忙於播撒推翻「三座大山」革命火種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沒有來得及拾起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細細品味故鄉土地上建起一座通商大港的那種愜意,便熱血灑盡在敵人的刀把下……唐山人失去了一代擁有鄉情的偉人的呵護,也就失去了一段漫長而珍貴的興邦之旅。這期間,渤海灣沒有平靜過,各路港口紛紛崛起,緊隨其後的是大片腹地的鄉村和城市的大發展。唐山人感到了一種失落和緊迫。尤其是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一波高過一波的涌天巨瀾下,深埋在唐山人心目的那個夢想,被一次次的攪動和喚醒。
偉人的目光總是犀利的,並能一針見血,明察秋毫,言及本質。
「砸鍋賣鐵也要把港口建起來!」唐山人的熱血為建港的宏偉藍圖沸騰著,一支支建設大軍開始向那個只有煙波、沒有人影的鹽鹼荒灘進發。劉衛民一邊回憶當時的情景,一邊深情地說:「那時我們聽說要在自己的家鄉建設大港口,簡直不敢相信。這一年我剛好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一聽說這事,連夜跑到縣裡去打聽消息,後來又去找資料。當知道要建的港口就是當年孫中山先生規劃的『北方大港』時,我毫不猶豫地決定去王灘建港!」當年,剛剛脫下軍裝的劉衛民在唐山港打下第一根樁的兩個月後,與一群大學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先後來到了建港工程指揮部報到。
這是唐山人的驕傲。然而,正是這種依靠智慧和獨特的資源優勢鍛鑄出的驕傲,讓唐山人感到了另一種無法忍受的屈恥與不甘,那就是「有海無港之痛」!
這裏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礦,第一條工業鐵路,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袋水泥和第一件衛生陶瓷。唐山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近現代工業史的起始點與代名詞。這裏的煤炭、鋼鐵、水泥、純鹼和陶瓷,從始至終稱雄于中國工業界,即便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這種格局仍然沒有多少改變。
「可以說,我們在港口工程建設中運用『挖入式』和『地連牆』技術,成功地實現了在粉沙質海岸線上建設港口的創舉,為日後的京津港能夠向世界級大港口發展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一直參与工程建設的現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董文才,談起這一話題時,神采飛揚,難以抑壓內心https://read.99csw•com的激動。
建港初始,王灘海濱的條件十分艱苦,這裡是真正意義上的「上無一片瓦,下無一棵樹」的不毛之地。按照港口建設慣例,建設一座萬噸港口,一般至少需要5年乃至10年以上。然而唐山人知道:自己的港口建設已經被歷史原因和條件限制耽擱了太久,現在留給他們的唯有隻爭朝夕、迎頭趕上。早日在藍色海岸線上托起自己的理想,是所有參与建設唐山港人的全部追求。他們為此展開了與時間爭速度的卓絕戰鬥——盛夏的海灘上,烈日炎炎,無遮無擋,周圍的水窪里衍生著漫天飛舞的大嘴毒蚊,張著血口,肆虐地向施工人員襲來,即便穿著厚厚的帆布衣也常常被咬得渾身疙瘩;冬日里,刺骨的寒風,漫天的風沙,吹得睜不開眼。但唐山人以當年的「抗震精神」,迎難而上。沒有道路,在荒灘上踩出一條條鹽鹼堤;沒有住處,在雜草叢中豎起一座座簡易帳篷;沒有淡水,便從十幾裡外的地方去拉運。甚至開個黨員大會和業務培訓,竟然也只能在通勤車上。建港者們說:祖國處處都在大發展,我們唐山人沒有理由再言一聲苦和累,唯有迎頭趕上,才能對得起孫中山先生當年建設「北方大港」的遺願。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相信,能熟讀老子這段《道德經》的唐山人不止今日執掌「北方大港」航舵的劉衛民一人。「上善若水,利民者興」,以水利於萬物而不爭的美德,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發展他人,在發展他人同時又促進自己前進的理念,正是劉衛民這樣的唐山人的寬闊胸襟和處世立業的坐標,決定了他們的歷史抉擇。
有一段歷史和有一批人是永遠不能忘卻的: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之後的1979年至1984年間,國家計委提出了京津唐地區國土開發和生產力布局要向濱海地帶推進和重點開發冀東地區的戰略。「北方大港」的所在地王灘海濱一下騷動起來,一項由600名專家組成的調研工作如火如荼的全面鋪開了。「鋼鐵基地和海濱大港」必須同時考慮!專家們的建議讓參与這一偉大戰略構思的副市長王大名和市計委負責人魏振江興奮不已。1984年,一位在「北方大港」建設史上必須提到的重要人物到唐山市任職,他就是新任市委書記岳岐峰同志。這位後來又出任河北省省長的建港熱心人,以非凡的遠見,組織決策了建設唐山港的宏偉規劃,並在籌措資金上不遺餘力。就在他離開唐山到石家莊就任省長時仍不忘用冀東水泥廠所交省政府的能源建設基金里每年留下5000萬元作為唐山建港啟動資金,這筆錢決定了「北方大港」從紙上談兵到具體實施的歷史性轉折。
唐山的發展何止是唐山人自己的事,唐山的崛起波及的是整個渤海灣經濟圈和京津唐乃至中國版圖上的北部和西部的無垠疆域,那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