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 第五章

第一部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

第五章

聽其一言,我的腦海里突然跳出吳仁寶的一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難官當。
可以這樣認為:而今的華西村已經基本全面「中康」。但明天的華西村的「大康」究竟是個什麼樣呢?或者說五十年後、一百年後的中國是個什麼樣,我希望能在已經走在別人前面幾十年的華西村得到某種感受和體驗,並期望從吳仁寶的嘴裏得到答案。可是這位充滿睿智的老人沒有直面回答,卻把我帶到一排在綠蔭花叢和小橋流水間巍然矗立的新建築面前,興緻勃勃地介紹說:這18棟年底前竣工的「總統別墅」是以後讓村裡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輪流享用的。讓村民享用「總統別墅」?我有些不解。
至此,我相信讀者和我一樣終於明白了吳仁寶為什麼在全村人都早已住上第四、第五代別墅后,他仍然不肯搬出上世紀七十年代蓋建的舊房子,也明白了他為什麼明明白白可以放進自己口袋裡的5000多萬獎金卻一分不剩地全部留給了集體。
2004年,我國政府曾經宣布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了1000美元,這一數據的誕生將昭示著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貧困國家,全面進入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當我來到華西村,才知道今天的華西村農民的人均收入其實已經過了8000美元,如果再算上村裡的各種福利補貼,他們的人均收入實際已超過10000美元。我們因此毫不見怪地在華西村隨時可以聽到建設「中康」奔「大康」的話語。
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下,吳仁寶卻出人意料地提前兩年將華西村的領航大權交給了年輕一代——過去他多次表示要干到80歲。交權的那天,他深情地對村民們說:「沒有吳仁寶,華西的明天定會更美好。」事實也是如此,新華西村黨委班子以老書記為榜樣,緊緊抓住執政為民和科學發展兩大主題,他們提出了從今年起,要「努力一千天,創造一千億」的新目標,即在今後三年內,每天全村要創造一個億的產值,三年一千個億!
這是因為,他內心認為:百姓們的幸福生活還要繼續提高,即便是「中康」、「大康」后,我們還有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需要我們去建設創造;
我仍不死心,希望找到些「真實」的吳仁寶。機會有了,主人邀請我和幾位陪同的當地領導同志吃飯,老書記說好是要來的。宴席比較豐富,老書記吳仁寶真的到場了,可他笑眯眯地拿著裝白水的杯子過來跟我們一個個碰杯,然後抱歉地說:我不能破規矩,你們自己豐衣足食吧!見老人淡出宴席,感動之餘我仍悄聲問一旁的服務小姐:老書記在隔壁吃什麼?
像毛澤東當年在西柏坡時就告誡中國共產黨人進城后不要忘了艱苦奮鬥、聯繫群眾的教導一樣,吳仁寶在華西村剛剛成為全國農村「首富」時就以自己的行動,為全村黨員、幹部立下一條又一條「規矩」,這些「規矩」其實是把共產黨人的先進性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理解得了的通俗話語,在村民和世人面前作出的莊嚴承諾——
吳仁寶的話並不深奧,但卻折射了深刻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核心和最本質的內容,即:共產黨人的全部責任,就是為了人民謀幸九*九*藏*書福。
那是30年前的事。村民孫良慶一家遇上了天災,12歲的兒子不幸溺水而亡。孫良慶夫婦哭得死去活來,怎麼勸也不行。眼看著好端端的孫家要垮下了,村上人著急,吳仁寶更是苦思冥想。俗話說:堆山的黃金換不了一個兒子。孫家的事怎麼處理,也讓吳仁寶一時感到為難。怎麼辦?那些天,吳仁寶輾轉難眠了好幾夜……有一天早晨,他將準備上學的自家兒子送出家門后突然喊了一聲:「有了!」這天,吳仁寶來到孫良慶家,對孫家夫婦說:「水流走了不能收回,人死了不能復生。你們別再難過了,你們不是缺兒子嘛!我把我的兒子給你們。你們看哪個合適就挑哪個!」孫良慶夫婦一聽驚異萬分,說這哪成!吳仁寶拉住孫家夫婦的手深情地說:「不要客氣了。我家阿四跟你們的兒子年歲差不多,你們看成不成?」「你要把阿四給我們呀?」這是孫家夫婦更沒有想到的事,華西村的人都知道,吳仁寶最疼愛的就是小兒子阿四。「就這麼定了!從今天起,阿四就是你們孫家的兒子。我吳仁寶是誠心誠意的,阿四也會跟親兒子一樣地待你們,直到為你們養老送終……」
這是因為,他內心認為:共產黨人和當幹部的這份為人民謀幸福的責任永無止境,即使是自己的生命結束之後還有一個留給後代什麼樣的精神遺產的問題;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數據。而他們僅是一群中國農民!一群有老共產黨人吳仁寶一手培育起來的中國農民!
黃永高說的是實話。就在幾小時之前,我進過吳仁寶的家,在那棟二層舊樓里,我印象中最深的有三樣東西:一是滿屋子的照片,那是主人在各個時期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人及外國朋友在一起的合影;二是四周破落的牆皮;三是那張如今很少有人家再睡的南方舊式木床。不用刻意描述,就這三件東西,便概括了主人吳仁寶的基本生活狀態:樸實無華,落後舊式,普普通通,與華西村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差三個時代。
「仁寶仁寶,國之瑰寶。風風雨雨,紅旗不倒。」「年近八十,日夜操勞。健康長壽,人民需要。」一位領導在參觀華西村、聽到村民們講述「老書記」吳仁寶幾十年來一心愛民為民的故事後,感慨萬分地欣然揮毫寫下這樣的話。
這是因為,他這樣做可以為下一代全面富裕后的華西村的黨員、幹部們樹立榜樣,讓他們明白嚴於律己、克己奉公、艱苦奮鬥,是共產黨人永遠不能丟失的本色。
在華西村採訪時,有一位地方領導曾經對我說了這樣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吳仁寶能把華西帶成今天這個樣,有其兩大原因,一是他從未離開過華西村,二是他的心全部留給了這裏的百姓。
「給你講件事吧。」一向笑眯眯的吳仁寶在我提問后,神情一下變得凝重起來:那年組織上讓我當江陰縣委書記,我思想上沒準備,感情上也不願離開華西村。可這是組織決定,我得上任去。那幾天村上的人都想我這一走可能就永遠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天天跟大伙兒在一起了,他們以各種方式來向我道別,其中一個叫吳荷英的姑娘給我送來一雙她親手納的布鞋時說了一句話特別讓我感動,這https://read.99csw.com孩子說:吳書記,是你的恩情給了我工作、給了我家,我們當百姓的什麼都不盼,就盼你這樣的幹部不要離開我們,要不我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當時我接過她送的鞋,又品著她的話,眼淚一下掉了出來。這孩子的情況我一清二楚,她小時候得了小兒麻痹症,走路只能靠拐杖,15歲了還只能在家吃閑飯。在農村,這麼大的姑娘攤上個殘疾身子,如果不能自立就一輩子只能過苦日子了。孩子的父母著急,我看了也難過,心想一定得讓孩子有份事做做。後來我到鎮上的一家皮帶廠,請廠里的領導幫吳荷英找個皮匠師傅。人家答應了,我就搖船把小荷英送去了。一年後,我又把小荷英接回華西,讓她進了村上的服務組,專為村民做鞋、修鞋、釘掌和補補縫縫。這孩子心靈手巧,不僅村上的人喜歡她,連鄰村的一個小夥子也看中了她,後來倆人產生了愛情。小荷英結婚時,村上分了她一套新房,我還特意批准她的新郎貢祥興到我們華西落戶。現在吳荷英一家過著幸福生活,一兒一女都非常健康,上完中專、大學后又在華西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一家美美滿滿。小荷英的變化,和她送我一雙鞋時說的話,對我觸動很深,所以有時我常常在想,老百姓生活在最底層,他們的冷暖苦福,如果我們這些在基層工作的黨員、幹部再不去過問、再不去幫他們一把,那他們還會有啥好日子過嘛!老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又要我們這些黨員、幹部啥用?所以說,是黨員的、是幹部的,你的全部責任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就是怎麼讓自己的人民和百姓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小夥子,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啦?」黃永高一看是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趕忙如實回話。
如果遇事開會回家就更晚。老伴怕他年歲大了,起早摸黑會出意外,所以總想跟在他後面「盯」住他,可最後準是連個人影都找不見。村裡後來派一位年輕人「盯」他,結果被甩掉的還是那位年輕人。
「阿四」名叫吳協恩,後來真做了孫家的兒子,並且十多年後又跟孫家的小女兒結成夫妻,成了孫家親上加親的兒婿。吳協恩現在是華西村的「一把手」,吳仁寶在兩年前把華西村的黨政大印全部交給了這位「倒插門」的孫家兒婿。華西村「新掌門人」對當年的事記憶猶新:「從我記事起,父親總是出力流汗在一線。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做官就應該想著百姓』。幾十年來,我真正在他身邊只有十個年頭,那年他把我送給孫家當兒子時,也是父親一生中陪我時間最長的一天。至今我仍記得當時他再三叮囑我,說你從現在起,就有兩個阿爹姆媽,你首先要孝敬和照顧好的是孫家的阿爹姆媽……」「阿四」吳協恩後來做得非常好,所以當他被推薦接替吳仁寶出任華西村「新掌門人」時,得到的是村民的全票贊成。
「老書記對村民太好了!去年我退休時,他考慮到我兒子也上中學了,又給我調了這套450多平米的別墅……」黃永高為了讓我感受一下老書記給予他的關懷,樓上樓下地帶我好好參觀了一番:好氣派!地面是鋥亮的大理石和進口木地板,鋁合金鋼窗閃閃發亮,全套紅木傢read.99csw.com具和應有盡有的電器家什……你怎麼也想像不出這是華西村一戶收入相對屬於中低水平的殘疾農民的家庭。
在這句樸實的話背後有著豐富的內容: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村支部書記,用吳仁寶自己的話說,他是「大代表、中代表、小代表」都當過,「小勞模、中勞模、全國大勞模」也都當過,可就是一樣他始終如一,那便是無論在怎樣的情境下他都沒有離開過華西村。即便是在當縣委書記的五年裡,除了繼續兼任村支部書記外,每年他給自己規定的不少於100天的勞動時間里,多半是在華西村。至於村裡有事,起早摸黑趕回華西處理更是「家常飯」。這也正是那年他意外落選黨代表、從縣委書記的職務上能夠很自然地重新回到華西村、心甘情願做一個農民的原因。
「那保鏢、秘書呢?」似乎現今的一些「老大」都缺不了這些。於是我悄悄問。
在常人眼裡,吳仁寶是華西這個「天下第一村」的「皇上」,有巨大的權力,有無限的財富,有至高無上的威信,可吳仁寶沒有當「皇上」,他只選擇做一名為民造福的公僕。
吳仁寶如今已是年近80歲的老人了,可華西村許多人跟我說:老書記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幹勁卻始終像小夥子一樣。他每天依舊四、五點鐘起床,然後開始「走村串廠」,一直到傍晚九、十點鐘才回家。
華西村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紀的今天,在長達半個世紀里之所以始終走在中國農村發展的前列,這裏的老百姓能夠過上今天最幸福富裕的生活,歸根到底,就是領頭人吳仁寶始終如一地把共產黨人的這份責任扛在了肩上,並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情感傾注在這份責任之中。
「人活著為了什麼?活著的時候是得有點錢,享點福。可人不能僅僅只為了錢才活著,為了享福才掌權。為國家、為人民多做點貢獻,這才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我的最大幸福和滿足,就是想看到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在華西採訪的一個星期里,吳仁寶與我有過三次直面接觸,而其中有兩次他說過這樣的話,這使我印象特別深。
有福民享,有難官當。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在這一刻得到充分體現和升華。
「老黃,你可比老書記家的房子氣派多了!」我一句隨口而出的話,竟讓黃永高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是啊,老書記家的條件有我這三分之一水平就不錯了,我一想這,就覺得特別過意不去……」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羡慕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大人們告訴我們說: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那就是共產主義;等我們長大后,這些都有了,可是發現共產主義其實離我們還很遠很遠。即便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我們還僅僅剛剛跨入。於是我們有了許多疑惑,但我們仍然那麼渴望共產主義……因為渴望共產主義,所以我們一心想建設好社會主義。這是所有共產黨人共同的理想和事業。
而我在華西村的日子里,從百姓嘴裏聽到的有關「老書記」的一則則「有福民享」的故事,更是催人淚下——
「如果允許,我寧願上這兒當一個村民」——這話,新加坡的客人說過,美國的國會議員說過,德國的政府部長說過。
「一碗清湯麵。他最喜歡吃的九*九*藏*書……」服務小姐脫口而出,然後示意我上那邊的門縫裡往裡瞧一下。我湊過去迅速掃了一眼,可不,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他的「清湯麵」,桌上再沒有其它任何碗盆……
吳仁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解釋:建「總統」別墅,一則是為了迎接更多的外國貴賓,二呢也想讓華西村民們享受享受「我們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質文明」。
「我看行,你能吃苦。」
吳仁寶在「作秀」?一個大大的問號躍入我的腦海,但很快被否定了。
走進華西村,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這裏的農民真的是天下最幸福最富裕的人!他們住最寬敞、豪華的房;家家停放著一至三輛轎車;吃,基本不用花錢;穿「仁寶」、「華西村」等自創的名牌服裝;老人有豐厚的退休養老金;孩子上學全免費;每家每戶少不了百萬、千萬的存款……這日子讓美國、歐洲來的客人都異口同聲:華西村的農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華西398號」是吳仁寶的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絕不會相信在農民們享受天堂般生活的光景中,這位締造中國富甲神話的「村主」竟然自己與老伴倆人依然住在華西村七十年代的舊樓里——聽華西村民說,這樣的樓現今多數租給那些外地來的「打工者」。
「噓!那是更不可能的事。」華西人嘲笑這樣的問話。
「老書記的腳步,誰也趕不上。後來我們只好隨他去……」村辦公室的秘書告訴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吳仁寶管理的華西村如今早已是個龐大的工農文政一體的聯合體,用日理萬機來形容當家人的工作一點不誇張,可這位秘書告訴我,吳仁寶從來沒有過自己的辦公室。「工廠的車間、農村的田埂、託兒所的小板凳和農民的家裡,就是他的辦公室。老書記處理事情都是在現場,幾十年如一日,因此養成了他從不要固定辦公室的習慣。」
比如他要求黨員得有「黨心」、「公心」和「良心」。這「黨心」就是黨的先進性和原則性,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全心全意。在「為官之道」上,吳仁寶以「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百姓信任」為原則,他給自己的日常生活約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三不上群眾家飯桌。
但社會主義到底是個什麼樣?我們同樣有許多疑惑,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排除許多疑惑之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社會主義必須讓人民富裕起來,富裕了的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人民真正富裕了幸福了,那才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
吳仁寶的心全撲在了村子和村民身上!他風風火火的腳步,是華西村追趕時代的戰鼓;他起伏不息的呼吸,是華西村民晨醒夜眠的樂章;他笑眯眯的神情,是華西村新的一天的幸福前奏……
比如吳仁寶為了告誡黨員幹部們(包括富裕了的村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他把自己一句常說的話,刻在村頭最醒目的地方。這句話如今不僅成為村裡黨員幹部們的座右銘,就連普通村民也能熟記熟背:「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能佔一個床位。」
說這話最多的,還是老書記吳仁寶。
比如他早期所說的「三不」:不拿全村的最高工資、不住全村的最好房九九藏書子、不拿全村的最高獎金。這「三不」是當年吳仁寶給自己立的「規矩」,幾十年來他全做到了。而正是他的這份無形的榜樣力量,如今在村裡擔任重要職務的吳仁寶的幾位子女也都做到了。2004年,他的二兒子按照承包責任書所規定的個人效益獎金達近億元,但吳仁寶的二兒子最後只拿了一個零頭,幾千萬元獎金全部歸到了集體。有人作過不完全的統計,僅吳仁寶一家,在這近五年中,光他們應得的個人效益獎金歸給了集體的數額至少有兩三億元之多!華西村民知道,憑吳仁寶的能力和知名度,他完全可以將自己祖孫三代的整個家族遷移到「深圳上海」,或「漂洋過海」,但吳家26口人至今全部留在村裡,就連吳仁寶的孫女婿也從日本留學回到了華西。
華西村的農民福氣太大,大到他們能享用到連我們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也難有可能享用的居室內有游泳池的「總統」待遇!真正的總統生活其實並非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因為他們沒有自由;而具有總統物質待遇的農民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因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支配自己。吳仁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他要讓自己的農民兄弟成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和最自由的人。為了實現這一境界,他把一個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智慧全部貢獻給了他的百姓……
「我?能行嗎?」
華西村民在自編的一個文藝節目里唱出了他們對共產黨和這位共產黨的老書記的心聲:「老書記,是你讓我們感受到了共產黨的天大恩情,是你讓我們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
黃永高看著吳仁寶慈祥真誠的目光,不禁熱淚滾滾而下……從此黃永高這位殘疾青年落戶華西村。幾年後,黃永高不僅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還在38歲時與一位比自己年齡小一半的一位同在賓館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產生了愛情。要結婚了,黃永高將喜訊告訴吳仁寶時,老書記欣喜若狂,親自為黃永高操辦了五桌酒席。之後,又給黃永高分了一套三層樓房。
在華西人過著天堂般幸福富裕的生活時,我們隨便問一位農民,他們一談起老書記都可以給你講一段關於老書記如何關心他們的感人故事,談到動情處,總會熱淚盈眶。村民們對吳仁寶如此深情,那麼在吳仁寶心目中的老百姓又是怎樣的呢?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事。
「那你願意到華西村來工作嗎?我們正在建設一個賓館……」
「老書記在七十年代華西村成為『中國農村首富』時就給自己立下『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老書記的這『三不』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們現在過的生活越好,就越覺得對老書記過意不去……」村民黃永高——一個殘疾的農民,他拐著雙腿毫無顧忌地領著我來到他正在裝修的新別墅,一邊看一邊跟我說著老書記的事。黃永高說他先前不是華西村的,是相鄰的華明村人。他在兩歲時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了腿,因為家貧沒有錢治,結果落了個終身殘疾。1982年冬日的一天,靠修鞋維繫生活的黃永高蹲在華西村一個廠子的門口給人修鞋,當時天下著雪,黃永高蜷曲著雙腿,蹲在地上幹活,那雙縫鞋的手裂出一道道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