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 第四章

第一部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

第四章

程先敏打開麻袋一看,驚得嘴巴半天沒合攏:媽呀,麻袋裡裝滿一捆捆嶄新的十元鈔票!不多不少,50000元整!八十年代的50000元,對多數中國人來說,絕對是個天文數字。程先敏面對老書記吳仁寶和華西人的一片灼|熱心意,他哭了……從老家再回華西村時,程先敏把放在自己口袋裡五年的全家戶口簿,交給了吳仁寶:「老書記,如果你同意收留我們,從今起我們就是華西村的村民了……」
「億元村」的目標實現,華西再度成為全國農業戰線最光彩奪目的旗幟!
「規劃和質量上的一百年不落後,實際上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過去農民日子一好過,就是翻蓋房屋,再多的財富積累也因一次次的建房而所剩無幾。華西村在發展初期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現在我們改變了思路,在再規劃和蓋房時,儘可能地超前,這樣做從長遠看,既達到了一百年『不土』的目的,又因優美的硬體建設,為吸引投資和聚集人才起了很好作用。」吳仁寶指著那些讓美國、歐洲人都羡慕的造價在幾百萬元的農民別墅,如此為我解讀其中的奧秘。
「是。我家在陝西商洛地區,農民出身。因為家裡窮,所以上學后特別用功,從小學到大學讀書一直是跳級的。十幾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可真當了大學教授后又發現自己還是沒有能力改變家族的窮困,所以隻身來到蘇南想尋求生路……」
走出「農民公園」,我被一座綿延起伏的山巒所吸引。此山雖說不上高,但它因矗立於一片平坦的田野上,故而顯出特殊的氣勢,形狀極如一條活脫的巨龍,這使我心頭頓生一縷聯想:華西村好風水,原來此處真有「龍」也!
這,再次讓我驚嘆吳仁寶為什麼不能是個我們可以稱道的帶著濃重泥土味的偉人呢?
「如果我來了,你們能發揮我的專業特長並按照我的建議辦企業,並且不把我當成外人嗎?」
「那——你願意上我們華西村嗎?」
面對我內心的這種發問,吳仁寶謙和地說,我只是一個農民,一個講求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如果問華西這面旗幟為什麼幾十年不倒的話,我的體會是:因為我們始終做到了『三不倒』,即『難不倒』、『嚇不倒』和『誇不倒』。」老書記這樣解釋:「難不倒」,通常是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決心和辦法;「嚇不倒」,通常是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形勢下,我們在基層干實際工作的同志有沒有較強的政治識別力和政治謀略能力。吳仁寶進而舉例說,華西村和他本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風風雨雨中曾經遇到一次又一次的「黑典型」和「紅典型」之爭。比如在「文革」中,林彪江青一夥為了抬read.99csw.com高他們樹起的那些極左假典型,曾多次對華西村打壓、污衊,甚至採取極端的手段,企圖毀掉華西村這面堅持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旗幟。在那些歲月里,華西人民始終不移地堅定搞社會主義必鬚髮展生產力的信仰,他們以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和為國家多做貢獻為兩大己任而使華西村的旗幟永遠迎風飄揚。
三年,一千多天,轉眼間的事,吳仁寶卻像變戲法似的讓華西村的田野里矗立起一座座既綠化、又環保的大型工廠,並且成為氣勢雄偉的蘇南農村土地上的第一個工業園區。時至1988年,華西村的經濟呈現出以第二產業為主體、一、三產業為兩翼的多元化格局,年產值超過預期,達10106萬元。
「你學的什麼專業?」
「這正是我們老書記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一向堅持倡導的一種管用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村「精神文明辦」的小趙介紹說:老書記認為,教育富裕了的農民,既要向他們不斷灌輸現代文明思想,同時也不能放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教育。老書記常說,我們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但也得講求「仁義忠孝」,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農民要教育他們對老人和父母必須忠孝。為此,老書記還在村裡倡導設立了一項特別獎:凡哪家有90歲高壽的老人,直系親屬每人每年可獲得「忠孝獎」1000元。凡哪家有老人活到100歲高齡的,直系親屬每人每年可獲10000元「忠孝獎」。陳珍妹老人百歲時,她全家五代同堂37人就每人獲得10000元大獎,共計37萬元!有人問老書記,是不是獎金太多了?老書記說:「一點不多。華西村的老人假如都能活到百歲,那就證明我們華西人民不僅生活富足、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而且後代孝敬老人做得出色,這樣的獎勵物有所值。」吳仁寶就是比人高一籌!這樣的「不洋」里包含著深刻的中國特色和農民特色。
……又到第二年回家探親時,程先敏正在收拾行李時,村上的會計扛著一隻鼓鼓囊囊的麻袋進門對他說:「老書記讓我把這些給你。」
「真沒。」程先敏肯定地搖搖頭。見老書記的眼睛盯住自己不放,於是只好說:「工資可以低一點,三百來塊就行……」
程先敏就這樣成了第一個到華西村工作的教授。他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令人敬佩的工作幹勁,在華西村「造廠」創業中貢獻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本領。年末,程先敏要回陝西探親,吳仁寶給他3000元錢,並說:「你一個月拿300塊工資是虧的。」老書記的一句話,讓年輕教授十分感動,程先敏其實知道,那時華西九九藏書村一般的幹部和企業管理者也就一個月拿100多元工資。
「真沒?」
吳仁寶有句口頭禪:「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代表著黨的形象。一個黨員幹了好事,老百姓就會念共產黨好。」而且他這樣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員的職責。要為人民服務好,最根本的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就得發展經濟。」
談起華西村和本人曾經親歷的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往事,吳仁寶坦言:共產黨人的一大本事,就是在各種考驗面前不被人嚇倒。而要做到不被人嚇倒,你心裏就得有本執政為民、造福為民的賬。有了這本賬,你做事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被任何力量所動搖,更不用說被什麼政治形勢嚇倒了。
這期間,在吳仁寶「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指導思想中,又加進了「科學發展、超前規劃」的內容。
是的,所有這些,都滲透了吳仁寶這位農民思想家的精心創意和獨特理念。
黨的「十五」大后,中央根據當時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情況,作出了「抓大放小」的戰略調整。一時間,上上下下、各條戰線立馬「呼悠」起一陣對那些喪失活力、效益乏力的小單位、小企業進行「轉制風」,在蘇南地區更是颳起了一陣欲將「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全盤轉制」的狂瀾。當時華西也有一些效益並不太好的企業,有人便進言吳仁寶:乾脆藉機把這些企業「放」了算啦!吳仁寶搖頭,說:華西村的每一個企業、每一塊磚瓦,都是全村村民的,我們沒有這種權利「放」。我們能有的只是責任,是把這些效益差的企業扶植好的責任。在吳仁寶的這一思想指導下,華西村借「十五大」東風,在村企業集團範圍內開展了一次旨在調整產業結構、狠抓企業效益為目標的「抓大扶小」舉措,很快使得全村工業效益呈現「大向強走、小向優走」的全面健康發展態勢。至2000年,華西人在吳仁寶的領導下,在僅有0.96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創造了50億的工業銷售額和5億元的利稅效益。黨的「十六」大后,吳仁寶又對華西提出「科學發展、有效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的新目標。具體落實在全村工業生產指標上,他和幹部們制定的目標是:2002年完成60億,2003年完成80億,2004年完成100億。結果由於大抓了「科學、有效、創新和統籌」發展的四大措施,生產效益不僅全面完成,而且出現了連續兩年100億元的年遞增速度!
讀懂它,既要穿透辯證法的哲學境界,又要領悟實事求是的現實根基。我這樣理解吳仁寶的「不土不洋」——在這裏的「不土」中,「不https://read.99csw.com」,其實是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創新,一種與時俱進;而「土」則正是實事求是、中國特色或者說是具有中國農村與農民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質。「不」與「土」在這裡是一對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的充滿活力的革命的辯證關係。同樣,在這裏的「不洋」中,「不」,其實是一種摒棄早被毛澤東同志批判的那些盲目崇洋思想和教條主義。而這裏所追求的「洋」,卻代表著吳仁寶和華西人善於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樂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先進意識。
「說說,你這位教授留在華西村有什麼條件?」吳仁寶喜歡直截了當。
與那些豪華的歐式別墅相毗鄰,我信步參觀了代表華西村文化概念的「農民公園」,「不洋」在這裏很有代表性。走進公園,綠蔭和花叢間是小橋流水、扁舟穿梭與鳥語啼鳴,一派楊柳吹拂和陣陣歡歌……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人熟識的「桃園結義亭」、「三顧茅廬」和「二十四孝」長亭等等景緻。許多到華西參觀的人,總會在此對吳仁寶這位「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的老書記為什麼要搞這些名堂提出疑問。
吳仁寶正是靠這種理念,並以其不甘平庸、搶立潮頭和求新務實、一心撲在發展經濟上的雄心與幹勁,帶領華西村農民以「十年跨越一個時代」的速度,創造了「天下第一村」的一個又一個神話。
在華西村,無論是當年與吳仁寶一起艱苦創業的老一代,還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或者是今年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兒的年輕一代,他們在談起老書記的政策水平和處變不驚的能力時,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甚至到了某種崇拜的地步:「老書記說對的就肯定沒錯,因為他對政策的理解能力都比我們高,都比我們準確。」這是實話。
「好!」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熱情地伸向年輕的教授。程先敏認出了站在他面前一直笑眯眯的老人就是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
吳仁寶構築的「不土」,並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華西村那一幢幢、一排排在大都市裡才能找到的那些五光十色的中式、歐式農民別墅,或是象徵華西形象的金塔建築那種外觀形態上的淺層感知。他的「不土」,其實是當代中國農民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其勵精圖治的創業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才智,在完成從拿鋤頭,到拿榔頭;從與莊稼土地打交道,到與機器與市場擁抱;從種田漢,到廠長經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自我革命」,開始全面進入脫胎換骨的「基因革命」過程。這既是終結傳統農業文明、揮手告別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辭舊意義,更是開創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農業城市化的新探索。「土九九藏書」是農民的本質,吳仁寶在領導建設富足的華西村時,之所以被世人所稱道和不失為中國農民的榜樣,就是他始終沒有脫離農民「土」的本質。九十年代以後,華西在取得農村工業化巨大物質積累后,開始了驚世駭俗的「造城」——即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在傳統意義上,「造城」總會破壞原有的農村自然格局。可華西村在吳仁寶的精心規劃下,沒有將城市的概念簡單地搬到村子里,他們追求的是那種外建築和內裝置上「一百年不落後」的超前設計與投入。在規劃與選址上則堅持現代化的都市建築與農村古樸的自然風景和諧地融為一體,因而這樣的「華西城」讓人百看不厭,百住不舊,且獨具魅力。
那年程先敏39歲。這位因不甘「囊中窘色」而獨自辭別西安交通大學的年輕教授,有一天懷著好奇心走進華西村……
「完全可以——只要你是對的,只要你真心把自己當作華西村的人,華西村會真心誠意對待你的。」
「不土不洋,亦城亦鄉,把華西建成富足的社會主義農民樂園。」這是吳仁寶在完成對華西村「造田」、「造廠」之後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基礎上,開始引領農民們走向全面小康和向「中康水平」邁進的又一次歷史性登高。
吳仁寶的另一個建設新華西的「亦城亦鄉」理念,則是與「不土不洋」同樣寓意。它讓我們有梳理不完的哲學境界和可借鑒的實質內容。
這年吳仁寶60歲。可他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誰也無法將「老人」的標籤貼在他身上。吳仁寶笑言自己正當年,「因為我的黨齡才34歲。34歲的人幹什麼活?當然是干翻天覆地、驚天動地的事嘛!」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共產黨人的胸襟和情操就是這樣崇高!
「不土不洋」,又「土」又「洋」,在華西村你無時不在這種傳統與現代、歷史和現實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中感受著、激動著、陶醉著、回味著……
「聽說你在我們華西村附近的另一個地方有過三年的辦廠經歷?現在為什麼又要走了?」
「機械製造專業。」
「你是大學教授?」
說話間,我的雙腳跨進了一座飛檐斗拱、氣勢恢宏的牌坊,上面有四個金燦燦的大字——華西公園。嘿!在這峰迴路轉、依山傍水的公園裡,我終於領略到了華西村的「洋」景:美國的「白宮」、英國的「古城堡」、巴黎的「凱旋門」、德國的「天文台」、捷克的「鄉村別墅」……這裏真的「洋」透了!「農民們出國,過去是做夢也不敢想的事,可在華西,我們的村民可以天天『出國』,而且免去任何手續,早飯可在『印度』吃,晚上住宿在『日本』,一天可以走十幾個『國家』,保證享受的是一流服務……」搞宣傳的小趙繪聲繪九九藏書色地介紹,並不時領我身臨「出國」之境。真的哎,在華西「萬國園」內,可有多種外語服務,可有各種飲食的享用,更有各種文化的觀賞。總之,這裡是十足的「洋」。
「那我願意留在華西。」
吳仁寶再一次伸出雙手,握住年輕教授的手,十分欣慰地笑道:「你是個跟我合得來的人!好好乾吧,華西村有你的用武之地!」
「沒什麼條件。」程先敏回答的也很直截了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包產到戶」已在全國全面鋪開,而且當時只有同一聲調:「包」字萬能、一包就靈。似乎誰不「包」,誰就背離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一時間,這樣的帽子從四面八方打向一直堅持「不分不包」的華西村,當然主要打在了領頭雁吳仁寶的頭上。面對全國風雲變幻的形勢和重重壓力,吳仁寶鎮靜自若,他對村裡的幹部群眾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是我們黨總結了歷史上犯「左」的錯誤教訓后,根據我國農村實際情況所做出的政策調整,它的中心意思是允許一切有利於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做法和責任制都應予以支持,中央並沒有說要搞一刀切、搞一種模式,而搞一刀切、搞單一的模式,正是中央並不提倡的。針對外面有人說「我們那兒分田到戶后農民如久旱逢甘霖,你們華西不分田不怕上壓下反嗎?」吳仁寶坦然處之,說:「三中全會精神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各自的情況不同,你們分,是實事求是,是三中全會精神;我們不分也是實事求是,雖然我們搞的與你們是不同的責任制,可我們奔的都是三中全會指引的富民路。」吳仁寶還將華西村「產業結構有生命力、集體經濟有吸引力」等諸項優勢介紹給那些真心愛護華西的領導和友人。尤其當吳仁寶介紹到華西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把那些便於個人操作的農活包戶、包人,以及企業實行廠長責任制的做法時,那些懷疑華西村、勸說吳仁寶的人都十分驚詫地說:搞了半天,你們華西村在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方面又走在了前頭!
「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這時,環繞全村四周的高音喇叭齊聲響起農民們熟悉而高亢的那首《華西村歌》……
吳仁寶聽完此話,轉身朝正在「造廠」工地上熱火朝天幹活的村民們大聲嚷道:「有教授來華西當村民,相信我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是,那個廠我去後效益翻了好幾倍。但最終因為我是個外地人,他們在許多關鍵決策時不聽我的,眼下工廠每況愈下,我也不得不走了……」
現任華西村黨委副書記、「教授村民」程先敏走過的人生經歷,無疑是這些精彩樂章中那顆閃耀得格外奪目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