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喪家狗 里仁第四

喪家狗 里仁第四

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幾」,包咸訓微,是委婉之義。簡本作「儆」,乃形近而誤。「不違」,是絕對服從。現代社會,只有軍隊,對首長的命令,才絕對服從,但孔子不一樣,他講「不違」,一是對父母,二是對老師,國君都未必有這種資格。郭店楚簡《語叢三》告訴我們,人對父母和君主都要服從,就像軍人要服從三軍之旗和三軍之帥,但君不如親,君可去,親不可去,君臣關係不好,可以不以君臣相待;臣不悅君,可離而去之;君以不義加諸臣,臣可拒而不受。當時是孝大於忠,不像宋以來,可以舍孝取忠。
人和人的關係不能太密切,來往不能太頻繁。這條我喜歡。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義之與比」,是說一切要看是不是合乎義。「比」,是親近之義。(以義為準)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門當中,有資格入德行門,受老師誇獎的道德先生,儘是不愛說話的人,如閔損、冉雍。(說話要遲鈍,行動要敏捷)
「參」,音shēn,是曾子之名,他的字是子輿,古人以尊臨卑,一般稱名。
《賣油郎獨佔花魁》,賣油郎說,若得這等美人摟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1980年代以來,很多出國迷也是這樣。他們說,到美國轉一圈,嘎巴兒死了也值了。
《廣雅?釋詁四》:「恕,仁也。」古人說,恕和仁,意思差不多。但嚴格講,兩者還不完全一樣。仁是人其人,拿人當人;恕是如其心,將心比心。恕字從心如聲,古人常說「如心為恕」(如《左傳》昭公六年孔疏),這是拆字為解。準確地說,就是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以心揆心為恕」(《楚辭?離騷》王逸注),「以己心為人心曰恕」(《中說?王道》阮逸注)。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注意,恕不等於寬恕。今語所謂寬恕,強調的是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如何勸父母
「位」和「立」是同源字,位是所立之處。孔子相信,自求多福,凡事不求人,一切反求諸己。所以他說,先求自己有道德、有本事,再去干求祿位;先求自己有值得別人賞識的地方,再求別人賞識。孔子多次講這類道理。(不怕沒人知,就怕沒本事)
「里仁」,就是「處仁」。里,本來是古代的面積單位,即長寬各300步。古代計里畫方,安置居民,很有傳統,里是居九_九_藏_書民組織的基本單位。里的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少沒有一定,但一般比較小。現在有些小地名,仍以里為名。「擇」,古書引用或作「宅」,作「宅」更好。前人註釋此章,一般都是照字面理解,認為孔子強調的是,跟什麼人做鄰居,一定要慎重,不選仁人,不行。我們現在買房子,要看地點、交通、景色,周圍的環境怎麼樣,學校、商店、飯館、醫院怎麼分佈。如果在美國,還有一條最重要,就是鄰居,富人和窮人,什麼人和什麼人住一塊兒,絕對不能忽略。孔子卜宅,也很看重鄰居。如果舊注不誤,他是想跟仁人住一塊兒。這種想法很有意思。我也想過,如果能跟自己要好的朋友住一塊兒,多好。孔子的理想社區,全是仁人,還是有一兩個就夠了,不知道,反正為富不仁的人,絕對不接納。有錢可以,必須捐出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他當校長兼教授,周圍是莘莘學子,慕名者自遠方來,他們買房賃屋,越聚越多,好像大學城,把曲阜闕里搞得和個君子國似的,多好。孔子說,不跟仁人住一塊兒,太傻。(與仁為鄰)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此章也是講處仁,但不是擇鄰,而是自處。前兩句,是講不仁者。「約」,孔注訓「困」。孔子認為,仁者都很安分,窮也好,富也好,都安之若素。不仁者是窮了不行,富了也不行。后兩句,是講仁者和智者。我們要注意,這裏的仁者,特點在一個「安」字。安仁是安於仁,強調其靜。孔子常以仁、智並舉,兩者有什麼不同?仁是體,智是用;仁主靜,智主動。前者像山,後者像水。這是兩者的不同。參看《雍也》6.23的「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者安仁」,對比上文可知,其實就是安貧,不但要做好精神準備,長期餓肚子,還要快快樂樂餓肚子。「智者利仁」,什麼意思?不太清楚,大概是越來越聰明,把仁的偉大意義都發揮出來了。總之,仁者不動如山,安於仁;智者長流似水,利於仁。孔子說的境界,沒準是餓著肚子而文思泉湧吧。(仁者安仁,智者利仁)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仁為鄰,誰是仁者?仁者以仁為標準,好惡以此定。其所好之人是仁人(或近仁之人),所惡之人是不仁之人。(不是仁人,不知好賴人)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志於仁」是有心求仁,「無惡」是沒有惡可被人惡。(有心求仁,不招人恨)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https://read•99csw•com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富人常以他們的富裕、文明和秩序給窮人做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他們卻一直不明白,窮人愛錢,愛他們擁有的一切,為什麼卻不愛有錢人。因為除了榜樣,他們什麼也不給,就連「以其道得之」的「道」,也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論語》常以君子、小人作對比。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智)?」本篇皆短章,全是道德格言。它們幾乎全是孔子的語錄,只有4.15是講給曾子聽,4.26是子游的話。這些短章,按主題不同,可以分為若干小組,如4.1—7講仁,4.8、4.9、4.15講道,4.10—12、4.16講君子、小人之分和義、利之辨,4.18—21講孝道,4.22—24講言、行。但其他,4.13講禮讓,4.14、4.25講聞達,4.17講見賢思齊,4.26講君、友之道,則相對分散。
孔子認為,如果能以禮讓治國,有什麼難?如果不能以禮讓治國,還要禮幹什麼?
子游講的道理很對,跟領導套近乎,走動太多,領導煩,自討沒趣;就是朋友,天天往一塊兒湊,也招人討厭,日久天長,反而疏遠。我們中國,人口密度大,法律約束、道德約束少,小人堆,是非窩,湊一塊兒就掐,何苦!大家還是保持距離,少接觸好。
4.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王朝聞的名字就是據此而起。(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對自由的理解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特點是不管別人的存在,別人的感受怎麼樣。西方對自由的理解是「一人一個籠子」,自由就是給人和人的關係劃定界限,劃定範圍,彼此要有距離感。他們的道德,未必都好,但對我們,正好是解毒劑。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人是最兇猛的動物。老鄉說,馬見馬親,人見人咬。我的看法是,可來往來往,不可來往就躲著點,抬頭不見,低頭也不見,世界就安生了。(別有事沒事往一塊兒湊)
「見賢思齊」,現在是成語。(見賢思齊)
「無適也,無莫也」,「適」、「莫」二字,舊注多歧,大體有四種讀法:一種是把適讀為敵,理解為抵觸,莫讀為慕,理解為嚮往(《鄭注》);一種是以適、莫為厚薄(《邢疏》),似乎是把適讀為嫡,而以莫為相反的意思;一種是以適為可,以莫為不可(唐韓愈、李翱《韓李筆解》);一種是以適為專主之義,而以莫為相反的意思(朱注)。我看,「適」是可以,「莫read.99csw.com」是不可以,這話也就是「無可無不可」(《微子》18.8)的意思。
「勞」是操心。古人說,「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禮記?檀弓》)。國君,可以毫無保留,犯顏直諫;三諫不從,就哭;哭也不行,就溜。父母,不一樣,只能曲里拐彎,委婉勸說。這裏講孝子勸父母,真是難拿。不但言辭要懇切而委婉,絕對不能直戳戳,不留情面,說父母哪兒對哪兒錯,還要看他們的臉色,只要父母不接受,就要恭敬如初,絕對服從,事事為父母操心,絲毫沒有怨言。(如何勸父母)4.19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在,不能出遠門,即使是近處,也要告父母,自己上哪兒去。(父母在,不遠遊)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與《學而》1.11重。(三年無改於父之道)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高壽,是可喜之事,也是可懼之事。父母老了,要為他們養老送終,準備墓地和棺材。(父母的年齡)以上四章,是講孝。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這是講信。說話算話就是信。「躬」,是身,代表自己。孔子慎言,他相信,古人比今人講信用,唯恐自己說了,最後做不到。(唯恐說了做不到)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約」,舊注都以為是約束之義,認為這話是說,自己約束自己,慎言慎行,就很少會犯錯誤。但古書中的約字還有口頭約定的意思。這話也許是承接上文,謂古君子慎言,決不輕易講話,唯恐自己做不到,可是一旦承諾,就要做到,失約的事絕少。(說了一定要做到)
君子方可曉之以義,小人只能曉之以利。小人說,拿錢來,甭廢話,跟他講義沒用。此章也是講「義」、「利」之辨。(君子與小人二)
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以上三章,是講「言」、「行」的關係。
參下4.16,這裏,君子、小人之分,也是義、利之分。
「士」,即君子,也叫「士君子」,是貴族下層的一般稱呼。《論語》常見。
4.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的意思是,不管怎麼忙忙叨叨,怎麼焦頭爛額,都不可離開仁,哪怕一時一刻。離開仁,君子就沒法出名了。(君子棄仁,不能成名)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read.99csw•com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前兩句,「好仁者」和「惡不仁者」是名詞性的並列關係,一般都以逗號為隔,我點頓號。孔子說,這種好惡分明的人,他沒見過,很悲觀,真是「洪洞縣裡無好人」。中間一段,「好仁者」,「好」是正面表達,「仁」最好,無以復加,一定要玩命追求;「惡不仁」,「惡」是負面表達,「不仁」最壞,一定要深惡痛絕,不讓它加於己。這是講心。下面講力。他說,有人會說,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孔子說,他沒見過,有誰心中追求仁,只因力不足而做不到,哪怕只花一天的力氣;也許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人吧?反正我沒看見。參看《雍也》6.12:「冉求曰:『非不說(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汝)畫。』」這話也許就是批評冉求。「文革」時期,是非顛倒,積重難返,大家總是說,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我知道,但好事絕對不能幹。我和孔子有相同的感受。(有心求仁,別說力不足)4.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錯誤因人而異,有不同類型。孔子說,你要想知道什麼是「仁」,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犯的錯誤是哪一類,只有知道什麼是「不仁」,才能知道什麼是「仁」。這也就是說,錯誤與真理是如影隨形。我們常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其實,錯誤面前也是人人平等。錯誤有高級、低級之分嗎?是不是大人物犯的都是高級錯誤,小人物犯的都是低級錯誤?我說不是。(觀過知仁)
吃苦,很多人能做到,特別是待在窮鄉僻壤,從沒見過錢的人。人最怕的,其實還不是窮,而是人比人。人比人,氣死人。誰能經受這種考驗,才是真君子。
禮有禮讓一義。禮讓不僅是道德,也是規則,比如馬路上的讓車就是規則。(禮讓為國)
朝聞道,夕死可矣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何有」,集解釋為「不難」,相當今語「這算得了什麼」。這種用法在《論語》中很多,往往加「于」,表示對誰或對什麼來說不難。《擊壤歌》「帝力於我何有哉」(《帝王世紀》引)是類似用法,就是說對我來說不難。
孔子說的君子,和小人不一樣,小人恨貧賤,不安於貧賤,除了「彼可取而代之」,不知還有什麼「道」。孔子說,道就是仁。君子所安,只是仁,要安仁守素。不合於仁,雖富貴不處;合於仁,雖貧賤不去。這個立場叫仁。沒有仁,君子就無法成名read.99csw.com;有了仁,才有名。孫欽善認為,第二次出現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字是衍文。
4.24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
《子罕》9.27:「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這才是考驗。(有志於道不怕窮)
「德」指仁恩,「刑」指威罰。《韓非子?二柄》把這兩條叫「二柄」。「二柄」是人主御下的基本手段,就像馴象人手裡的香蕉和刺象棍。它是義的體現。君子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都是看這兩條。德,可以告他該幹什麼;刑,可以告他不該幹什麼。小人不一樣,他們關注的,主要是他們居住的那片土地,還有各種實惠,故土和實惠都是眼前的利益。
4.16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忠恕」,「忠」,是盡心誠意,為自守之德;「恕」是尊敬對方,為待人之德。這是「仁」的兩個不同側面。
「終食」,是一頓飯的工夫,形容時間很短。「造次」,是急急忙忙。「顛沛」,是困頓挫折。
這兩章是講,人不要怕孤立,怕寂寞。
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和柏拉圖一樣,他也離不開政刑。(君子與小人一)
此章是說,有德者並不孤立,總有想法一樣的人,站在你一邊。不一定吧?(好人不怕孤立)
君和友,是社會關係,社會就是社會,不能當自己家。如果用對家裡人的態度處理,非把這些關係搞壞。現代社會,尤其不能如此。
「訥于言」,「訥」音nè,是言語遲鈍,結結巴巴,不善表達。「敏於行」,正好相反,敏是敏捷,手腳勤快,反應迅速。孔子慎言,唯恐說了做不到,所以這樣強調。他討厭巧言令色的人,說,「剛、毅、木、訥,近仁」(《子路》13.27)。
唯利是圖招人恨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
以上三章是講「義」、「利」之辨。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放于利而行」,「放」是依照,小人唯利是從,一切都看有沒有利,難免招人恨。對比上4.4:「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唯利是圖招人恨)
孔子不一樣,他說,早上聽說真理,晚上死了也值了。
孔子提倡安貧樂道,和很多古代宗教一樣,他也強調苦修苦行。孔門之中,誰最安貧樂道?顏回。孔子在陳絕糧,仲由見老師和同學挨餓,看不下去,發脾氣,被孔子批評(《衛靈公》15.2),其實仲由才了不起。
以上兩章是講君子對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