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喪家狗 衛靈公第十五

喪家狗 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認為,只有「無欲」,才配稱為「剛」(參看《公冶長》5.11)。「無欲」的意思不是清心寡欲,而是無求於人。朱注引楊氏說,把上面三章解釋為意義關聯的一組,如果是這樣,這三章的意思就是:「不怕人不知」(15.19)、「就怕死無聞」(15.20)、「還得靠自己」(15.21)。(君子求己,小人求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陳」,同陣。陳是古體,陣是後起的俗體。隋唐時期,行陳之陳多作陣,但先秦兩漢皆作陳。東漢許慎以陳為陳國之陳,加攴旁之陳為陳列之陳,想區別這兩個字。當時,仍無陣字(《說文》的《攴部》和《部》)。〔1〕
15.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古代僧侶,很多都是苦行僧,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到處流浪,靠乞討為生。聖人也是如此。他們和叫花子有不解之緣。知識分子,原來是自由職業者。自由職業的特點就是靠人施捨,有人養他。聖人故事,少不了蒙難,唐僧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餓肚子是家常便飯。
「軍旅」,古代軍隊編製有很多級,古人是以「卒伍」代指低層的編製,「軍旅」代指高層
「群而不黨」是合群,拿自己當普通人,甘當群眾一分子,並不拉幫結派,搞小集團。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參看《述而》7.31的「君子不黨」。
15.41子曰:「辭達而已矣。」
「辭」,可以是言辭,也可以是文辭。
「不以言廢人」和「不以言舉人」還不太一樣。「不以言舉人」,是不憑你講了幾句正確的話,就全面肯定你,極力推舉你;「不以言廢人」,是不憑你說了幾句錯誤的話,就全盤否定你,從此不用你。(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用一句話贈送子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屬於恕道,也見於《顏淵》12.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北齊顏之推說,行陳之陳,《六韜》、《論語》、《左傳》皆作陳,「俗本多作阜傍車乘之車」,「《蒼》、《雅》及近世字書皆無別字,唯王羲之《小學章》,獨阜傍作車」(《顏氏家訓?書證》)。《小學章》即《隋書?經籍志》著錄的王羲之《小學篇》。據顏氏考證,後世流行以陣為陳,可以追溯到晉。
「紳」是腰間大帶下垂的部分。當官的人和儒者,要把笏掖在腰帶上。這種打扮的人,叫搢紳之士,現在簡稱為紳士。紳士的紳,前面有一截,垂在下面,好像西服的領帶。領帶,據說起源於軍隊,羅馬時代就有,但現在的西服是19世紀的東西。他們的gentlemen是脖子上掛這麼一根,我們是腰上掛這麼一根。我們可以想象,子張是用左手把領帶式的這一截撩起來,捧在手裡,好像版牘,然後用右手在上面寫字。這是急中生智。換了現在,如果沒帶筆記本,可以寫在領帶上。
這是孔子的教學原則,眾所周知。它的另一面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論語》中語,「因材施教」不是。後者是程頤、張栻的話(見《為政》2.7—8和《雍也》6.21兩章朱熹注引)。(有教無類)
這是孔子反覆強調的思想,即不怕人不知,就怕己無能。參看《憲問》14.30。(不怕人不知,就怕己無能)
「道不同」,是根本原則不同,如政治立場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學術見解不同。這裏面,宗教禁忌最多,排他性最強。宗教信徒,信仰不同,根本說不到一塊兒去,只好「不相為謀」。但我們不要忘記,雖然信教的是一類,不信教的是一類,信教的卻最容不得其他信仰,不信教的反而是他們爭取的對象。
的編製(參看《孫子?謀攻》),這裏指軍隊。
子張問出行,孔子的回答是兩條,「言忠信,行篤敬」。他要子張記住這兩條,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步行時,眼前有這六個字;坐車時,眼前也有這六個字。憑這六個字,走遍天下。子張沒帶簡冊,趕緊把這六個字記在紳上。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15.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反對「佞」,也反對「小不忍」,認為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一點小委屈都受不了,會擾亂大的部署,壞大事。(小不忍則亂大謀)
《尚書》有《堯典》、《舜典》,也講群臣分工,各司其職,是儒家所本,司馬遷講舜臣二十二人(《史記?五帝本紀》),也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
《里仁》4.15,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說,孔子的「道」是「忠恕」。
信仰是最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也是最不能討論的問題。
「諒」,見《憲問》14.17。「貞」和「諒」都是信,但信和信不一樣。「貞」是遵守原則的信,只要不違反原則,可以有所變通。「諒」不同,它是拘泥小信,死守諾言。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是「硜硜然小人哉」(《子路》13.20),孟子也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孟子?離婁下》)。死守「言必信,行必果」,流於偏執,不知變通,就是這裏的「諒https://read.99csw.com」。(君子貞而不諒)
二是「遠佞人」。「遠」是躲避,「佞人」是能說會道、花言巧語的人,孔子也討厭,他的評價是「殆」。「殆」是危險。
孔子是復古主義者,他認為上古三代就是靠這種人推行直道。(直道)
15.42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歟)?」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史魚」,即史鰌,字子魚,《論語》僅見於此。
道是人追求的目標,不是幫助人出名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但有人告我說,你別臭美了,「無黨派人士」,就像「愛國人士」或「民主人士」,只是年紀一大把,享有某種特殊身份的人才可以叫,你也配?你只是群眾。
人的記憶分兩種:一種是死記硬背,機械記憶;一種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靠聯想來記憶。孔子跟子貢講的話,意思是說,你以為我是博聞強記啥都記得住嗎?不是。其實,我是靠「一以貫之」。這種「一以貫之」的「一」,不是提示性的線索,如關鍵詞或關鍵的例子,而是貫穿性的線索,如原理、原則。清李中孚說,「劉文靖謂丘文庄博而寡要,嘗言丘仲深雖有散錢,惜無錢繩貫錢。文庄聞而笑曰:『劉子貴雖有錢繩,卻無散錢可貫。』」(《四書反身錄》)。散錢和錢繩,比喻很形象。「一以貫之」的東西,就是像錢串子那樣可以把零散記憶串連起來的東西。中國學術,研究自己,人很多,文章和書也很多,毛病是雞零狗碎,缺乏理論穿透力和內容的整體把握,只有散錢,沒有錢繩,讓歐美學者和日本學者看不起,碰到別人批評,還反唇相譏,說我有的是錢,比你闊多了。
15.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張書諸紳」這句話,有人說,和帛書的發明有關。中國的帛書是什麼時候發明?做紡織史的和書籍史的都很關心。錢存訓先生說,帛書的發明不晚于公元前6、7世紀,主要就是根據這段話。〔1〕
「蘧伯玉」,已見《憲問》14.25。
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錯不改是最大的錯,但天下的錯誤很多,自己的錯誤很多,改起來很累。光自己的錯誤就改不過來。比如寫文章,就是校過多少遍,也還出錯。(有錯不改是最大的錯)15.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大戴禮?勸學》:「孔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而學也。』」《荀子?勸學》也有同樣的話,但沒有「孔子曰」。《為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裏講的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終日思,不如須臾學)15.3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人類社會,自有貧富分化,就有勞心勞力、治人治於人的矛盾,孔子看得很清楚。人,越是土裡刨食,越是餓肚子,不如讀書有前途。孔子知道,即使餓著肚子讀書,也沒關係,只要把書讀好,將來有官做,就有祿米,以前的虧空,也可以補回來。所以,他才說「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後世《勸學文》,「書中自有黃金在,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濫觴於此。孔子反對躬耕,討厭種菜種莊稼,道理就在這裏(他才不講「耕讀傳家」)。他老人家覺得,種菜種莊稼,一是丟份兒,二是不划算。(君子憂道不憂貧)15.33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參看《為政》2.20「臨之以庄則敬」,「蒞」就是「臨」。這裡是說,不擺出一副莊重的樣子給下面的老百姓看,老百姓就不敬。孔子講了四條,「知(智)」、「仁」、「庄」、「禮」,最後落實在禮。(動之以禮)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這段話是說,君子不可用小事考驗,但可委以重任;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很容易了解。(君子和小人)15.35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填表,「政治面目」欄,我填「群眾」、「無黨派」。我一直說,我就是「群而不黨」。
子張年齡小,孔子自衛返魯,子張才20歲,這段話應是孔子晚年講的。(子張書紳)
孔子對輿論抱懷疑態度,認為輿論全都說好,或全都說壞,反而可疑。我非常欣賞這種態度,參看《子路》13.24。(群眾的評價,未必可靠)
有錯不改是最大的錯
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主要是專家治國,所謂「七輔」、「六相」、「四史」,就是講九_九_藏_書專家治國。戰國秦漢流行的黃帝書就是依託這類故事。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群眾當然是糊塗的。(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4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左傳》哀公十一年,孔文子將攻大叔疾,向孔子請教,孔子說,「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胡」即瑚,瑚、簋都是盛穀類食物的祭器,兩段話如出一轍。孔子以知禮著稱。蘇轍說,夾谷之會,齊臣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左傳》定公十年),衛靈公對孔子也有這種印象,他認為孔子擅長的是禮,不是軍事,問陳是故意刁難孔子,孔子明白他的用意,所以第二天離開了衛國(《古史》)。
孔子認為,對君子來說,整天扎堆聊天,飛短流長,言不及義,對他來說,簡直不可想象。現在,我們稱為「單位」的地方,經常是這種氣氛,唧唧喳喳,拉拉扯扯。我叫「小人國里盡朝暉」。(小人堆)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義為質」,義是藏在心裏的東西,屬於質。質是內在的東西,他要把這樣的東西展示給別人,不能張牙舞爪,一定要謙遜,叫「孫(遜)以出之」。而「禮以行之」,是把禮當做執行義和維護義的標準,怎麼執行,怎麼維護?靠的是信,說到做到。孔子認為,能做到這四點,才算君子。(君子)
15.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翻譯講究信、達、雅。寫文章,也講究信、達、雅。信是準確,達是通暢,雅是漂亮。
「參於前」,「參」應讀為參照之參,王引之說是「相直於前」的意思(《經義述聞?通說上》「參」),即好像有字書在前,正對著自己的臉。
15.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950年代,中國取締和鎮壓各種「反動道會門」,其中一種,叫「一貫道」。「一貫道」在台灣有不少信徒。(一以貫之)
「舉」和「廢」相反,舉是不廢,廢是不舉。
15.1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注:〔1〕如「不尚賢,使民不爭」(第三章),「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貞臣」(第十八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絕學無憂」(第二十章),「故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第三十八章),其中「絕仁棄義」,雖然郭店楚簡作「絕偽棄詐」,卻無法改變我們對全書的基本印象。
過去有四句話,住美國房,開德國車,娶日本老婆,吃中國菜(異說多,不備舉)。孔子說,曆法是夏代的好,車子是商代的好,帽子是周代的好,音樂是古典的好,最好把不同時期的好捏一塊兒。現在,中國的曆法、車子、帽子已經全盤西化,音樂也被打得落花流水,中國自己的寶貝,或曰國粹,只剩中醫、京劇、方術、武術、中國菜等不多幾種了,還有就是中國話、中國字和中國人。但就連這些,也都是變了味的東西。(顏淵問為邦)
人和言不同。好人可能說壞話,壞人可能說好話,同一個人的話也有好有壞,所以不能以言舉人,也不能以人廢言。當年新民學會的成員定期做自我批評,毛澤東說,他自己的毛病就是好以人廢言,以言廢人。
孔子熱愛音樂,和音樂界的人士有來往,他們多半是瞎子。
「達」是表達思想,把想說的意思說清楚,寫明白。
我記得,傑克?倫敦說過,名和利,兩樣挑一樣,他要利,如果有了利,他要名。現在的學術界,名,又臭又濫,所謂「名師」幾乎和罵人差不多。虛名和實利,我寧肯選擇利。(就怕死無聞)
孔子主張多聞闕疑,認為自己不懂的東西,最好留下來。他說,他還見過史官記錄中的「闕文」。這種「闕文」留下來,是讓後來者補正,就像自己有馬,借給別人騎。他說這種精神,現在已經沒有了。(闕疑)
孔子的處世哲學是,什麼時候都應當以直道事人,邦有道,應該出來做官;邦無道,則應退隱。原則要堅持,命也不能丟。這段話可能是孔子仕衛期間所講,即前495—前493年或前488—前485年。(史魚和蘧伯玉)15.8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慎言,對說話很講究。他認為,該跟人交談而不交談,是「失人」;不該跟人交談而交談,是「失言」;真正聰明的人,既不「失人」,也不「失言」。「可與言而不與言」是屬於隱瞞,「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是屬於急躁。(失人和失言)15read.99csw.com.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熱愛生命,決不輕易玩命。但生命誠可貴,仁義價更高。他說,志士仁人,不會為了苟活而損害仁,只會為了仁而毅然獻身,這叫「殺身成仁」。(殺身成仁)15.10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貢問為仁,即如何做符合仁的事。孔子認為,首先是和該國的精英,最優秀的大夫,最講仁的士,和他們搞好關係。這就像工匠要把活做好,先要把工具準備好。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孔子提到「其大夫之賢者」是用「事」字,提到「其士之仁者」是用「友」字。可見,他是把子貢的身份看成「士」。「友」和「侑」有關,基本上是平行關係。西周金文,講冊命儀式,總有「右者」陪受命者出席,這種右者就是「友」。(子貢問仁)15.11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武)》。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答了四條:(1)「行夏之時」,是實行夏代的時令。古有「三正」之說,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春秋之世,晉用夏正,魯用周正。今《大戴禮》有《夏小正》篇,原本別行,傳說是夏代的月令。(2)「乘殷之輅」,「輅」,古書亦作「路」,是一種比較高級的馬車。馴化馬和馬車的發明,中亞和西亞都比中國早。《世本》說「奚仲作車」,似乎夏代已有馬車。但中國最早的馬車,從考古發現看,目前只有商代晚期的例證。(3)「服周之冕」,周人講究穿戴,冠冕堂皇,帽子做得特別好。(4)「樂則《韶》、《舞(武)》」,古人說的「樂」,包括聲樂、器樂、舞蹈,是合三者而言之。俞樾考證,這裏的「舞」當讀為「武」(《群經平議》)。
「師冕」,是一個名叫冕的樂師。古代的師有很多種:一類是樂官之師,即《周禮?春官》的樂師、大師、小師、磬師、鍾師等等,《微子》18.9的「大師」、「少師」,就是這類師;一類是師保之師,即《周禮?地官》的師氏,這種師,從西周銅器的銘文看,其實是一種軍事教官,如西周銅器常見的「師某」,就是這類教官。這裏的「師冕」是樂官,他是盲人。
15.39子曰:「有教無類。」
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司馬遷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記?孔子世家》),也是《韶》、《武》並言。孔子喜歡古典音樂。西人常以「古典」稱美希臘、羅馬,但他們的古典音樂,其實並不古老,只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音樂。孔子時代,最有名的古典音樂有六種:一曰《雲門》,為黃帝的音樂;二曰《咸池》,為唐堯的音樂;三曰《大韶》,為虞舜的音樂;四曰《大夏》,為夏禹的音樂;五曰《大濩》,為商湯的音樂;六曰《大武》,為周武王的音樂。六種音樂,孔子最喜歡《韶》,其次是《武》(《八佾》3.25)。他在齊國聽《韶》樂,說「三月不知肉味」(《述而》7.14)。這四條,都屬於制禮作樂。另外,孔子還補充說,有些壞東西,必須清除:一是「放鄭聲」。「放」是驅逐,這裏指清除;「鄭聲」是流行音樂,和雅樂相反。當時的流行音樂,主要是鄭、宋、衛、齊等國的通俗音樂,特別是與男歡女愛有關的音樂(《禮記?樂記》),孔子的評價是「淫」。「淫」是淫|盪。古典音樂太高雅,老百姓聽不懂也聽不見,即使男歡女愛,也不是「淫」,君子聽見的都是道德之音。流行音樂不一樣,誰都心領神會,孔子討厭,說這都是「淫」,不滅不行。
我有點糊塗,如果我這樣的人既不屬於「有黨派人士」,也不屬於「無黨派人士」,我算什麼東西?還有「愛國人士」和「民主人士」,我也不明白,難道還有「不愛國人士」或「不民主人士」嗎?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立於地,步行立於地,與「在輿」相反。「在輿」是乘車而行。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蠻貊之邦」,野蠻國家。古代多以「蠻」指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貊」音mò,指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貊」,古書亦作「貉」。這裏泛指古代的野蠻地區。
道不同,不相為謀
無為而治
以前,在美國,有些傳教的,好像上門推銷。碰到這類人,出於客氣,我總是說,對不起,我不信教。美國朋友告訴我,錯,大錯,如果你想徹底擺脫他們的騷擾,最好的答覆是,你已加入另一宗教。(道不同,不相為謀)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5.5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歟)?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行」,指出行,出遠門。古代日書九*九*藏*書,問行是專門一類。
現在,我很贊同孔子,「達」確實很重要。(把話說明白)
不怕人不知,就怕己無能
這兩個人都是衛國的名臣。他們曾歷事衛獻公、殤公、亡而復入的獻公、襄公、靈公。孔子見過衛靈公,他曾跟季康子數落「衛靈公之無道」(《憲問》14.19)。靈公無道,肯定沒跑。但靈公以前呢,什麼時候「邦有道」?不知道。
這段話,現在是成語。
孔子仕衛靈公,是衛靈公在位的最後三年,即前495—前493年。他離開衛國是前493年。這裏所記是孔子離開衛國的前一天,可以精確到天。(孔子不愛談軍事)
「敬其事」,即「敬事」,參看《學而》1.5。「敬事」是古代常用語,是忠於職守、恪盡職守的意思。這裡是說,君子無功不受祿,事君,要先把事情辦好,然後再談俸祿問題。(敬事)
「矜而不爭」,是自愛自尊,不與人爭。
孔子自問自答說:我罵過誰?我誇過誰?罵誰,他沒講,怎麼罵,不知道。誇誰,他說都是「有所試」,即經過親自檢驗,有根有據,並非虛譽。他是誇必有據。
「試」,同《子罕》9.7「吾不試,故藝」的「試」,這裏指考察。
注:〔1〕其實,這個證據並不過硬,因為子張把老師的話記在腰帶上,這隻是偶然的行為,我們不好說,腰帶就是帛書。
15.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我年輕時,特別迷信雅,花團錦簇,為文造情,文學性第一,後來從事學術,又想把文章寫得老氣橫秋,甲乙丙丁,開中藥鋪,好像特有學問。後來,我才知道,寫字應該跟說話一樣,自然、流暢,把話說得簡簡單單、明明白白,讓一看就懂,才最重要,也最不容易。
「俎豆」,俎是切肉的小几,豆是盛羹醬的器物。兩者都有銅製的,也有木製的,這裏代指祭器。
「倚于衡」,是說好像有字橫于車軛。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跟子路說,懂得道德的人太少了。他很孤立。(懂道德的很少)
孔子周遊列國,主要有三次大難:一次是過匡被圍(前496年),見《子罕》9.5;一次是宋司馬桓魋要殺他(前492年),見《述而》7.23;一次是在陳斷糧(前489年),即此所述。這是第三次大難。「在陳絕糧」,即在陳斷糧。「糧」,《釋文》引鄭注本作「粻」,字不同,意思一樣。孟子說「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孟子?盡心下》),把斷糧地點說成陳、蔡之間。《荀子?宥坐》也提到此事,說「七日不火食,藜藿不糂,弟子皆有飢色」,即七天沒起火做飯,光吃野菜,粒米未進,餓得夠嗆。當時,子路想不通,孔子給他講了很多大道理,說你怎麼知道,我不會從「桑落之下」發跡呢?楊倞注:「桑落,九月時也,孔子當時蓋暴露,居此樹之下。」情況更具體,他們是在一棵樹葉飄零的桑樹下餓肚子。這次餓肚子,可把大家餓慘了,「從者病,莫能興」,大家都餓得爬不起來了。「固」,舊注都以為是固然之義,包括朱注,但朱注引程子說,卻把「固窮」解釋為「固守其窮」,后說不可取。當時,子路氣得直跳腳,說「君子亦有窮乎」,即君子也該這麼餓肚子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即君子當然會受窮,但不像小人耐不住窮,一窮就歇斯底里。這裏,同是「君子」,理解不一樣。子路認為,君子是體面人,不但一定有飯吃,而且還吃得很好,就像有些懷舊者說,過去當教授的,即使亂離之世,也有四菜一湯。他說的是「身份君子」。「身份君子」是貴族。孔子說的君子不是這種君子。他說的是「道德君子」。「道德君子」,有君子風度,但不一定有錢有勢,弄得不好,難免餓肚子。君子窮,也要窮得有風度。他在上一篇說過,「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14.10),小人的特點就是受不了窮,窮了就會發牢騷,甚至大發脾氣。孔子的意思是,像你這樣,就是屬於「窮斯濫矣」。(君子免不了餓肚子)15.3子曰:「賜也,女(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歟)?」對曰:「然,非與(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強調執簡馭繁。他不但不承認自己特別聰明,連知識多、記性好都不承認。「識」,有兩種讀法:一種是表示記憶,讀zhì;一種是表示認識,讀shí。這裏指前者。
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無為而治」,是道家推崇的治術。道家講無為而治,黃老之術,是以黃帝為榜樣。這種說法,道家講得最多,但別人也不是不講。這種理想,大家都講,儒家也講,他們對早期傳說中的無為而治,也是抱欣賞態度。只不過,孔子強調的是聖王立身端正,先從自己做起,他的榜樣是堯、舜。
君子免不了餓肚子
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和「近」,可以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是空間上的。此話已成成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5.13子曰:「https://read.99csw.com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此與《子罕》9.18重。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見過誰能像好色一樣好德。司馬遷說,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命孔子在後一輛車上跟著,招搖過市,然後孔子講了這段話,因此去衛(《史記?孔子世家》)。但本篇第一章說,孔子去衛是因為靈公問陳。也許兩個原因都有。這裏的「已矣乎」是表示徹底絕望。如果司馬遷的說法可靠,則這段話應在前493年。(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15.14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歟)!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位)也。」「臧文仲」,即臧孫辰,已見《公冶長》5.18。「立」,與「位」同源。「柳下惠」,是魯國的賢人。舊注都說,此人即《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和文公二年的展禽。展禽,名獲字禽,排行為季,也叫展季。柳下,是以居於柳樹下為號,古代邑里,往往以樹而名。惠是謚。其官職是士師。士師管貴族獄訟。臧文仲知柳下惠賢,卻放著位子不給柳下惠,孔子罵他是「竊位者」。「竊位」即俗話說「佔著茅坑不拉屎」。我們的很多教授都有退休恐懼症,就像有些當官的,一旦從崗位上退下來,馬上身心崩潰,甚至一命嗚呼。他們常常找各種借口,賴著不走;不但不走,還嫉賢妒能,不是貼心人,絕不讓位。這種人就是屬於「竊位者」。(竊位者)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躬自厚」是「躬自厚責」的省言,和「薄責」相對。(遠怨)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蔑)如之何也已矣!」「末」,讀蔑。一往無前,也一往無後,不計代價,也不問後果,沒頭沒腦,也沒心沒肺,這種人,你該拿他怎麼辦?孔子說,不念叨「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如之何)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這是講小人扎堆的情況。「小慧」,是小聰明。「難矣哉」,是形容自己很難這樣做。類似的感嘆也見於《陽貨》17.22。《陽貨》17.22說,「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認為下棋都比這強。這段話與之非常接近。
衛靈公問陳,是請教軍事,不限陣法。如上博楚簡《曹沫之陳》,就是魯庄公向曹沫問陳的兵書,內容也是泛論軍事。
「某在斯,某在斯」,「某」是代指坐在席上的每個人的名字,尊者稱字,卑者稱名。上博楚簡《容成氏》說,上古盛世,所有殘疾人都會得到合理安排。這當然是理想之辭,但也不完全是虛構。比如古代經常用瞎子當樂師,瘸子看大門,就是傳統。我們山西,瞎子拉胡琴吹嗩吶的樂隊很多,路上,一個牽一個,《老井》裏面演過。阿炳也是瞎子。孔子對師冕照顧很周到,很耐心,凡台階、席位,一一指示,這是對待盲人樂師的禮貌,孔子叫「相師之道」。(相師之道)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道家也好,儒家也好,所謂無為,其實是無不為。當頭的不是專家內行,但他會選會管會用專家內行,「一個大笨蛋管一堆聰明人」,當然省心省力。(無為而治)
「州里」,和前者相反,是指開化地區。古代的國野制度,城郊是編為州里。
孔子不愛談軍事
」馬融和朱熹都說,仁和水火一樣,是人民賴以為生的東西,人跳到水裡會淹死,跳到火里會燒死,但跳到仁里不會死人。但我理解,這並不是表達人民對仁的依賴有甚於水火,而是說人民避仁唯恐不及,有甚於水火。這話表達了孔子的失望。孔子不僅對統治者失望,對老百姓也失望。他的意思是,老百姓對他的「仁」都是躲著走,繞著走,如避水火。人人都說好人好,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誰都不想當好人,這不光是幾千年前的事。(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15.36子曰:「當仁不讓于師。」我喜歡這句話。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也是類似表達。有的學生很油滑,他是「吾愛吾師,吾亦愛真理」,或「吾愛吾師,吾只愛吾師之真理」。現在,更有甚者,老師也是工具,他什麼都不愛。(當仁不讓于師)15.37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貞」,孔注、皇疏訓正。貞可訓正,見《廣雅?釋詁一》。貞字,古文字本來是假鼎字為之,在古書中經常假為定字,後來則加卜于上,則又用作表示卜問之義的貞字。卜辭命辭常用「貞」字引出待定之事,有些是問句,有些不是。西方學者說貞與問無關,統統不是問句,我不同意。古文字的問與聞本來都作聞,只是搞清事實,取得可靠消息,是否為問句並不重要,訓定與訓問毫無矛盾。定字從宀正聲,又與正通。貞、鼎是端母耕部字,定是定母耕部字,正是章母耕部字。它們是古音相近、意義相關的一組同源字。這裏的「貞」是守信的意思,守信的含義是從定引申。
我在前面說過,孔子不是不要名,不是不怕別人不知道。人有生前之名和身後之名,他對名看得很重,特別是身後之名。孔子對利也不是不要,他對祿也看得很重。
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