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洋稱雄 第三章 皖系當國

北洋稱雄

第三章 皖系當國

俗話說得好,皇帝不急太監急。所以,太監往往要比皇帝更著急。畢竟為領導出頭,既盡本分又獻忠心,實在是為自己的工作表現加分的不二法門。
尷尬時刻,和事佬徐世昌、王士珍出現了。在此二人的建議下,雙方各打五十大板,同時免去丁世嶧、孫洪伊和徐樹錚的職務。
在康有為跟學生互噴口水的同時,張勳也忙碌非凡。他解散國會、遣散議員,忙得不亦樂乎。當然,總統也是不能要的,於是張勳對黎元洪說:「你自己主動辭職吧!我讓皇上給你封一個一等公,你就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這裏沒你的事。」
於是,段總理權衡利弊以後,毅然決定讓馮國璋出任大總統,自己繼續當國務總理。
貸款自然不是白來的。作為交換,段總理在日本人的暗示下,指示上述三位先生:虱子多了不怕癢,日本早晚都會得到德國人在山東的權益,我們不妨答應日本人的要求,再給他們一些好處,多弄些貸款來花,記得多砍價!
既能讓南北停戰一統,又能得到實惠,還有什麼理由不改?
大家不要以為督軍團是段祺瑞先生的創造性發明,其實專利權屬於張勳先生。話說在北洋系老大哥袁世凱掛了之後,張勳站出來搞了好幾次拉幫結派的「徐州會議」,參會人士都是手握槍杆子的實力派,幾乎都是各省督軍,這就是「督軍團」的由來。
要論實力,北洋二號人物皖系掌門段祺瑞當仁不讓。

皇帝又詐屍了

這之後,事情才告一段落,其實還是黎總統吃虧。
若按照約法——副總統接任大總統,或按照名分——袁世凱遺囑令黎元洪接任,由黎元洪接任總統,遠比段祺瑞名正言順。
因此,剛開始二人之間還是很甜蜜的。兩人更是合力幹了一件大事。準確地說,應該是沒幹事。不過到了他們這種境界,沒幹就是干。
第二,否認輿論所說的他與日本之間存在秘密外交。
進京之後,康有為與張勳便開始幸福地忙碌各自的事業。
像天津南開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那天,贊助人黎元洪親臨學校祝賀,並與學子們合影留念,他的大女兒也在那群學子中間。與大女兒同班的一位叫周恩來的少年雖然長相英氣,卻並沒有引起他的注意。不過後來周恩來回憶南開第一批男女同班同學的往事時,清楚地記得黎元洪當年說過「有飯大家吃」的話。
另一方面,內閣責任制對段祺瑞很有利。內閣制下,內閣總理說了算,只有少數事情需要總統簽章。
現在,段總理正用一種勝利者的姿態,耐心地向國會解釋對德宣戰一事:
黎元洪仍然以總統身份致電段祺瑞,恢復其總理職務,請他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躲在一邊看夠了好戲的段祺瑞,也不再砸黎元洪的場子,欣然領命。
……
章宗祥先生覺得自己幹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於是十分愉快地在換文上寫下一行漂亮的大字:中國政府對於日本上列之建議,欣然同意。但他不會想到,在馬上就要到來的「五四運動」中,這一行字差點要了他的小命。
1916年6月7日,被袁世凱軟禁了近三年的黎元洪終於逃出囹圄,正式出任中華民國第二任大總統。隨後,黎大總統投桃報李,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國務總理相當於內閣總理,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
一直被段總理和徐樹錚隨意捏來捏去的軟柿子黎總統,這次為何有了豹子膽,居然敢免去段祺瑞的職務?
原來,黎元洪意外地得到了一位實力派人物的支持。這位實力派就是「督軍團」的名譽團長——大名鼎鼎的「辮帥」張勳。
然而事業順風順水的段總理有些得意忘形,他老覺得自己有槍杆子撐腰,完全不把黎總統放眼裡。尤其是在國家大事上,段總理既不在事前向黎總統請示,也很少在事後跟黎總統彙報,視對方如擺設。
段總理和馮國璋是多年的老哥們兒,關係自然比黎元洪親近。而且段總理也不敢以對待黎元洪的驕橫態度對待馮國璋,畢竟黎元洪被他九_九_藏_書們的老大袁大頭整成了光桿司令,而馮國璋的直系可是有兵有地盤,實力強勁。
在他的指示下,由徐樹錚同志出面策劃,皖系門下以及不敢不賣段祺瑞面子的十幾位督軍(如閻錫山先生)迅速趕赴北京,組成「督軍團」,公開威脅國會:如若反對宣戰,後果自負。
這場戰爭規模小,時間短,參与人數少,實在沒什麼可說。但有一件事必須要提,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校長秦國鏞主動向段祺瑞請戰,獨自駕駛飛機向紫禁城投了三顆小炸彈,這算是中國空軍的首演。
新一屆政府成立后,本著無為而治的精神,段總理和馮國璋在關鍵的幾個地方依然保持了張勳大破壞之後的狀態,如解散的國會、廢棄的《臨時約法》,這二位根本就沒打算恢復它們。
搞出復辟鬧劇的張康二人,見識著實有些短,因為他們看不見「勢」——只有站在大勢一邊,順勢而為的人才能成功。而現在,民主共和乃人心所向,時代潮流所趨,逆歷史潮流搞專制主義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遠比他們強大的北洋大哥大袁世凱便是反面典型。

新領導班子的蜜月期

此二人首先就「向德國宣戰」一事達成了共識。
1917年8月1日,馮國璋正式就任代總統。這二位北洋袍澤就此搭起了新一屆政府的領導班子。

府院之爭

在這皆大歡喜的時刻,兩位偉大的鬥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們二位是湖南人黃興和蔡鍔。42歲的黃興於10月31日、34歲的蔡鍔於11月8日離民國而去,兩位均國葬于湖南長沙嶽麓山。
既然老段想通了,事情就好辦多了。
話題回到主線上。話說馮國璋收到黎元洪的電報后,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興奮:自己熬到59歲,終於從地方諸侯一躍成為執掌中樞的總統,此生無憾矣!

「軟蛋」黎元洪

段祺瑞離開北京后,北京局勢似乎更加動蕩不安。各國使節紛紛表示憂慮,黎總統如坐針氈,無奈之下,急調張勳入京。
這麼輕飄飄的一句話,完全說明不了「好消息」的珍貴程度,還是用數據來說話吧。
蒼松翠柏伴青史,蒼天含淚悼英魂。
而黎總統自從上次略輸一籌之後,也打定主意給自己找一個強援。
這個借款就是著名的「西原借款」,以日方經手人的名字西原龜三命名,中方這邊的經手人是從外交次長升任交通總長的曹汝霖、剛卸任駐日大使的陸宗輿以及新任駐日大使章宗祥。
或許是被欺負了太久,黎總統終於失去了一名成熟政客的穩重,衝動地向張勳求救,拿對方當救命的稻草,以至於沒有好好思考清楚:人家張勳為什麼要支持你?
同是保皇黨的張勳與康有為接上頭了,能有什麼好事?
干這種缺德事的人,就是他的剋星——段祺瑞和徐樹錚。
一向爭強好勝的段總理居然被人狠狠地魚肉了一番,他是絕不會心服的,當即放下狠話:黎元洪這麼干是違法的,我不承認這個免職令!隨後,他怒氣沖沖地離開了北京,說是去天津度假,其實是找一個舒服的地方看黎元洪的好戲。
當時還是11歲孩子的溥儀成為共和之後皇帝第二次詐屍案的主角,不過一個玩得稀里糊塗的孩子懂什麼?所有的事情還得靠他最大的兩座靠山——康有為與張勳來解決。
不用奇怪。因為馮國璋入京對段祺瑞來說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馮國璋擁兵自重,獨霸長江流域,如此一直在外,段祺瑞根本拿他沒辦法,可馮國璋一旦入京,那就容易對付了。
人心向背,千古功罪!
雖然黎總統在北京孤家寡人,無兵無將,權力也沒有段總理大,看起來似乎只能裝孫子了。但凡事都有個度,不能太過囂張,兔子惹急了都咬人。再好的脾氣也不能忍受此種屈辱。
張勳此番可真沒有安什麼好心。
段總理為了讓提案順利通過,又打起了軍人干政的主意。
但人生何必如此悲哀,大不了一切從https://read.99csw.com頭再來!
既然如此,黎總統也只能反對宣戰。
來完硬的,段總理決定親自出馬,來些軟的。
段總理對德宣戰後不久,就收到了一個令他心情暢快異常的好消息:日本內閣決定今後以段祺瑞為唯一援助對象,供給借款及兵器,拒絕支援孫中山代表的南方。

西原借款

儘管黎大總統為偉大的新文化運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他的心情依然快樂不起來,因為有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
沒有。非但沒有,段總理還對馮總統的到來舉雙手雙腳贊成。
段祺瑞這些人想不到,日本人之所以提供這些看似優惠的條件,是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以退為進的陰謀。
此人就是康有為。在日本流浪了近十五年的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之後一直打著支援文化建設的幌子,暗地裡圖謀擁護溥儀復辟。十多年過去后,康有為的思想硬是一點都沒有得到解放,連徒弟梁啟超都思想轉彎支持共和了,他還是那麼保守,誓將保皇事業進行到底。
可段祺瑞先生壓根沒空關心這個,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武力統一中國」的偉大理想上。
至於皇帝溥儀,自然是又退位了,重新回到了紫禁城這個大籠子里。
內閣制恢復以後,各省取消了獨立,護國戰爭到此結束,老百姓盼望的和平日子又到來了。
黎總統當即氣得臉色發白,血氣上涌。不知道事後有沒有吐血。
7月3日,孫中山便在上海聯繫好了軍隊,甚至把在法國浪漫的汪精衛都叫了回來,打算組成討逆軍,收拾張勳去。
二是可以藉此討好日本,借些錢花花。於國,應付政府財政危機;於己,搞軍備競賽提升武力值以統一中國。
隨著戰局的發展,英、法兩國迫切地希望中國參戰,因為中國可以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去解放他們的勞動力,以此解決兩國兵源不足的問題。英、法的面子,當時的日本還是要賣的。
這主要因為張勳太不爭氣,太不禁打,倒台的速度比袁世凱快了七倍,根本沒給孫先生機會。
戰鬥過程不值一提。張勳十個營,還沒打就被策反了六個,剩下的四個營在討逆軍吳佩孚部、馮玉祥部的攻擊之下迅速崩潰。戰鬥還未結束,張勳、康有為就已經逃得沒影兒了。
張大帥明確向黎總統表示:段祺瑞膽敢賣國,我頭一個不答應!黎總統放心,我時刻準備著奉命率兵入京,維護首都治安。
中國要砍價,日本就得還價,雙方討價還價(談判)的結果就是:
在一個人57年的人生中,83天不過是轉瞬而已,可誰能想到這短短的83天竟然定格為永遠。袁世凱的死,不僅再無機會洗清自己「竊國大盜」的惡名,也引發了一個最迫切的問題:由誰來繼任袁大總統空出的職位?
話說袁大頭死後,日本人就搭上了貌似最強大的段祺瑞,他們想把段祺瑞扶植成自己在中國的代言人,而段祺瑞也急於尋找一個強援,於是乾柴烈火,你情我願,雙方立即結合了。
黎元洪已然知道被張勳給耍了,既然已經鑄下大錯,當亡羊補牢,又怎麼可能答應張勳主動辭職?他知道此時抱怨無益,跑路為上,遂抱著總統印信跑去日本使館避難。
然而,更精彩的還在後頭。張勳在給黎大總統灌迷魂湯的同時,也在對段祺瑞表忠心:「老段啊,黎元洪太不上道,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兄弟我來幫你收拾他,我不怕背這個惡名!」
張勳的復辟大計只堅持了十二天,就徹底失敗。
於是段總理一上台,在高呼同意內閣制、恢復內閣制的同時,又順道霸佔了一個職位——內閣中的陸軍總長。段祺瑞對於掌握軍權的陸軍總長一職向來是當仁不讓。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一、原本駐軍膠濟鐵路沿線的日軍,除一小部分留在濟南,其他全部調集到青島。
雖說這一新聞於己不利,但段祺瑞也沒有專業的宣傳部門對媒體進行新聞封鎖、輿論導向,甚至加以封殺,所以一時間輿論嘩然。
九_九_藏_書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軟弱可欺的黎總統突然挺直了腰桿,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
「打倒張勳」讓段祺瑞一手搞定,他十分得意,在功勞簿上又給自己寫下了重重的一筆——「三造共和」,「二造」是逼袁世凱退位,「一造」是逼清帝退位。
馮國璋的後台老板之一是美國。在中國對德宣戰的問題上,美國態度曖昧,時而支持,時而反對。這倒不是美國人腦子有問題,而是因為決定政治動向的最終標準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而獲取利益的條件是隨時機變化的。不過此時正逢美日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若由日本領導段祺瑞政府參戰,不利於美國爭奪山東半島尤其是青島的主導權,因此美國此時反對中國對德宣戰。
一是可以減少一部分《辛丑條約》賠款,因為德國和奧匈帝國打了敗仗,中國作為戰勝國,自然可以藉機終止賠款。

老騙子張勳

害怕給人生留下遺憾的馮國璋迅速安排好了後院,之後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以前捨不得離開的地盤,火速趕往北京就任大總統。
對於第一條,日本人擔心中方不肯同意,遂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我們只是暫時駐軍青島,只要「一戰」一結束,就會撤軍。
現任皖系掌門段祺瑞先生髮飆之後,皖系門下的各省督軍紛紛公開響應老大,指責黎總統是個「奸人」,要誓師北伐。
口說無憑,這些內容全部都以白紙黑字的「換文」(合同)明確規定了下來,就跟現在買房抵押借貸時跟銀行簽的那些合同差不多,明確告訴你別想不認賬,否則有的是辦法收拾你。
段祺瑞心裏清楚:論實力,自己完全可以強登總統之位;但是,若強行上位,非但護國軍不答應(此時護國軍一方還沒有同意談和),馮國璋也未必會讓自己如願。既然如此,倒不如順水推舟,讓沒有實力的黎元洪做個名義上的大總統,實權則由自己掌握,還可以落個顧全大局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這一提議踩痛了段總理的尾巴。反了你們,居然想削弱我的權力,敢給我段祺瑞下絆子,我先把你們給免了!
逐漸地,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暗鬥變成了明爭。一場著名的權力鬥爭——「府院之爭」就此揭開序幕。
好在張作霖替兒女親家張勳說情,眾人也就給了他一個面子,饒張勳不死,令其在天津度過殘生。
因此,段總理決定按照日本人的意思,向德國宣戰。
好在張勳吃苦耐勞有韌勁,懂得「上帝不相信眼淚,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不服輸精神,他決定為成功冒一次險。
這個老小子是堅定的保皇派,對共和是一百個看不上,覺得只要有皇帝就是好的,所以他連辮子都沒剪,不光他沒剪,他還不許手下剪,於是在民國初年就有了這麼一支特殊的辮子軍。
黎元洪在躲到日本使館的那些天里,徹底想明白了:一個沒兵沒地盤的總統,幹事業是沒指望的,受欺負卻是一定的。
段祺瑞、章宗祥、曹汝霖和陸宗輿一看,日本人提供的借款條件挺優惠,這可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這樣的條件,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同意?
1917年7月1日,張勳率五千辮子軍(有說六千也有說三千的)穿過皖系的地盤,長驅直入北京,復辟鬧劇正式上演。
中國要參戰,要加入協約國,總得有些表示。於是段總理說:「我們前期以工代兵,提供勞動力給友軍保障軍需後勤當炮灰。至於後期軍隊參戰的事,走一步看一步吧。」
好啊,你段祺瑞嘴裏冠冕堂皇地說打德國是為了爭回本屬於我們的利益,原來是受日本人指使!
張勳的政治立場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可他為什麼要摻和這次政治鬥爭?這一切都要從1916年9月27日講起,在那一天,張勳會見了一個特殊的人。
儘管段祺瑞和黎元洪如此積極,可第一個義不容辭地舉起反覆辟義旗的人,卻是孫中山先生。
於是段總理把丁世嶧、孫洪伊的罷免令送到了黎元洪面前,意思是讓他簽字。黎總read.99csw.com統好歹是一名軍人,保護自己的人自是義不容辭,於是強硬回復段總理:「這麼做不好吧!這個字我不能簽。」
因此別看黎元洪、段祺瑞之前鬧得水火不容,但張勳一復辟,兩人馬上結成統一戰線。
第一,德國現已轉攻為守,沒有取得最後勝利的可能,又不用咱們出兵去真打,比畫比畫做做樣子,就有可能拿到那麼多好處,不做就是傻子。
由此,中國前後輸送約二十余萬勞工赴歐助戰,這些廉價的勞動力終以數萬條生命為代價,為祖國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
不過通過此事,我們看到了制度的好處。段祺瑞是兵強馬壯,但只要他不明著推翻共和政體,那就得按照程序走。
張勳這麼做自然是為了抱團,更準確地說,是為他策劃的一項「偉大」事業尋找合作夥伴。可是效果令他很失望,不但沒人看好他的這份事業,反倒為別人做了嫁衣裳——「督軍團」被段祺瑞先生拿著當槍使了。
康有為加班加點,忙著擺平社會輿論——主要是跟學生打嘴仗。當年的保皇派梁啟超再次堅定地站在了共和的立場上,站在了老師的對立面,他起草了一篇檄文,和康有為展開了精彩的罵戰。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聰明如黎元洪大總統也不能免俗。
黎總統身邊也有這樣的人物——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丁佛言)。丁秘書雖然不是太監,卻比太監更著急。見總統如此受辱,丁秘書便聯合敵人的敵人——跟徐樹錚不對付的內務總長孫洪伊,正式向國會提出劃分總統府與國務院許可權。
而段總理也曾以秘書給領導代筆寫報告時的嚴謹態度細心琢磨過參戰對己對國有啥好處,經過反覆思考,他認為協約國一方獲勝已成定局,此時中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德宣戰會有兩個好處。
7月14日,段祺瑞風光回京,重掌大權,對德宣戰。
他們的英靈、他們的奮鬥精神絕不會隨歲月遠去!
此刻的段祺瑞同志,思想鬥爭也很激烈。面對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十分躊躇:到底是不講道理——乘勢拿下,還是講道理——拱手讓人?
而康有為先生,既沒有張勳的人脈,又沒有溥儀的血統,只好自稱「縱情山水、不問時事」,開始了新一輪的逃亡生涯。
段祺瑞和日本人湊在一起后要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對德宣戰。
段祺瑞回來了,有一個人卻要離開了,他就是黎元洪。
放眼天下,能跟段祺瑞唱對台戲的唯有一人,此人就是現在北洋系統的二號人物、副總統(國會不久前補選的)、江蘇督軍兼直系掌門——馮國璋。黎總統聯繫上了馮國璋,開門見山地表示了他對馮掌門的仰慕之情和對段總理的不滿。
也許是段祺瑞相信了張勳這個「督軍團」名譽團長的鬼話,也許是段祺瑞想看看張勳這個老騙子想玩什麼把戲。總之,他決定放任辮子軍入京。
這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實際上不是,比如這件事。
馮國璋接任中華民國總統,段總理心裏就沒有什麼疙瘩嗎?
儘管之前日本擊敗德國后在事實上控制了青島和膠濟鐵路,但畢竟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正式承認。而你現在「欣然同意」日軍從膠濟鐵路撤回濟南和青島,豈不就是說,日本佔領青島和駐軍濟南得到了中國的正式認可嗎?
段總理可不是善茬,見黎元洪不上道,便公然撕破了臉:「要不罷免那兩個人,要不我辭職!」
但更重要的是,日本通過利益交換,已經在背地裡與四大協約國(英、俄、法、意)達成了共識:一戰結束后,一旦廢除中德之間關於山東問題的條約,就由日本來繼承這個條約里的內容。再加上袁世凱在《民四條約》中也同意了這一點,因此中國參戰與否不會影響日本把好處吃到嘴裏。
於是他給盟友馮國璋發了一封電報,請他出山代行總統職權,隨後直奔天津開啟新人生,在那裡投資房地產和金融,有空時也常常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活得比做總統開心得多。
可沒有國會和憲法的共和國九_九_藏_書,共的是啥?和的是啥?軍人出身的段祺瑞,雖然號稱「三造共和」,但他更喜歡用拳頭說話。
7月4日,也就是溥儀重新登基的第三天,段祺瑞就在天津組成了討逆軍。討逆軍不到一天就開到了北京。
一方面,護國軍以及孫中山要求北京政府必須恢復《臨時約法》,恢復國會,組織新內閣,要不然他們就繼續鬧獨立,不歸附中央。一句話,一切都要回到民國初年,即不點名地要求實行內閣責任制。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一條毀滅性的新聞給了段總理致命的打擊。《京報》披露:中日正在秘密議定價值不菲的軍事借款,段祺瑞在國會所做關於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承諾完全是一個謊言!
由此,日本改變了主意,同意中國參戰,順便踩著德國人的腦袋和段祺瑞的肩膀撈些其他的好處。
二、膠濟鐵路沿線的治安交由中國巡警負責,但中國巡警必須聘請日本人做警官。待膠濟鐵路歸屬權確認后,改由中日無限期合辦。
馮國璋對黎元洪的示好非常開心:雖說被國會選作了副總統,但自己不能放棄地盤去北京就職。而段祺瑞又太強勢,自己若想不被段祺瑞欺負,就得中央有人照應自己。現在黎總統送貨上門服務,自己有什麼理由拒絕。
1916年的下半年,是段祺瑞先生的幸福季節。因為從實權上講,他坐實了中華民國武林盟主的寶座,是中華民國第一人。
黎總統得此許諾,頓時信心大增,覺得可以憑此與段總理鬥法,於是便出現了上面的精彩一幕。
三、中方以多處重要礦產的開採權作為向日方借款的抵押。
日本起初是反對中國參戰的,但後來事情出現了變化。
段總理的手下也有樣學樣,尤其是「囂張先生」徐樹錚,完全不正眼瞧黎總統,只拿對方當蓋章機器。
這下矛盾就來了,黎總統反對宣戰,而段總理要宣戰。兩人誰也不願相讓,最後只好將「對德宣戰」案提交國會表決。
應該說段總理的政治眼光不錯,對一個欺負我們多年的流氓落井下石,也算天經地義。可惜他的一番表演全白費了,首先國會議員們對督軍們的囂張霸道很不滿意,再加上黎總統在國會議員當中的影響力,這個提案表決沒過半數。
有一次,徐先生拿著閻錫山先生的一份人事變動文件讓黎總統蓋章。黎總統只不過覺得有幾個人名比較陌生,便隨口問了幾句。這下可惹到了徐先生,在他看來,黎元洪無疑是在質疑段祺瑞和他的決定。徐先生一不高興就愛耍囂張,於是根本不顧組織紀律,訓斥道:「你只用負責蓋章,不必管那麼多!」
黎大總統上台不久,就辦了一件實事:狠抓精英教育。他大胆起用國民黨元老蔡元培出任當時全國最好的大學——北京大學校長。隨即,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梁漱溟等百年難遇的學界大師齊聚北大,一時間群星璀璨,揭開了以「民主」和「科學」為主題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於是,馮副總統迅速回應黎總統——高度讚揚完兩人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就表明了願與對方穿一條褲子的嚴正立場。
新領袖段總理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袁世凱的總統制政體改回到民國初年的內閣制政體。段總理這麼做不是因為他高風亮節,而是因為有兩個理由必須這樣做。
光日本借款的金額,就非常了不得。日本人在大概一年的時間里借給段祺瑞一億四千五百萬日元(含超過四千萬日元的軍事借款)。那時候日元還沒有貶值成今天這樣,按照當時的匯率:1.1日元=1美元來計算,日本人大概借給段祺瑞一點三億美元。大家心裏應該清楚,以當時的購買力,這筆巨款究竟可以做多少事情。
也就是說,他們最早在八個月之前,就已經制訂好了擁護溥儀復辟的計劃,之後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這一計劃。
於是,把戲開始上演。
但是,孫中山的軍隊剛出發,便收到了張勳已被段祺瑞搞定的消息。孫中山很鬱悶:護國戰爭沒趕上,反覆辟又沒自己的戲,世界怎麼變化得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