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洋稱雄 第四章 大家一起來護法

北洋稱雄

第四章 大家一起來護法

這支武裝就是陳炯明整編完畢的警衛軍,一般稱為粵軍,因為陳炯明、孫中山以及這支軍隊的主要軍官都是廣東人。
還有一點,蔣介石希望能在穩定兩廣之後北伐,可是孫中山因為某些原因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接下來,敗軍之將張懷芝於6月初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老巢濟南。他這次出差非但沒撈到好處,還損兵折將,實力大損。為了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收兵休養生息。
一路行來,大旗招展,山河如畫。
美中不足的是,三個元帥只有孫中山一個就任,兩個真正手握兵權的元帥都沒來。
段總理剛轉身,馮總統就請到了老兄弟王士珍繼任總理兼陸軍總長,然後高舉「南北和談」的大旗,下令南北停戰議和。
第二路,唐繼堯自任總司令,率靖國聯軍,出雲南,攻四川。
段總理想搞「武力統一」,結果搞成這個樣子,打仗成了打臉。
其二,硬實力方面,北洋軍的優勢在於武器裝備,而我軍的優勢在於北洋軍對南方的地理和氣候不太習慣。所以我們只要堅持以長江沿岸為主作戰地,打勝仗的希望是很大的。
8月,吳佩孚通電主和,公開攻擊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實亡國之政策」,直系將領紛紛響應。
這邊直系和皖系鉤心鬥角,那邊滇系、桂系也沒消停。
他叫吳佩孚,字子玉,中過秀才,時任北洋第三師師長,乃北洋軍中的後起之秀,是個用兵天才。
張懷芝看見曹錕、吳佩孚立下如此大功,十分不服氣,於是帶著手下的嘍啰們跟著湘軍劉建藩的屁股一路狂追,他要搶些功勞回來。
至於最壞的消息,要數段總理的老部下弄出的亂子。囂張慣了的徐樹錚幹了一件缺德事,小徐為了幫助老首長段總理立威,殺掉了反對段總理「武力統一中國」的陸建章。
貪功冒進的張懷芝,想都沒想就鑽進了劉建藩專門為他布置的戰場——一個多是小山小丘、溝渠水塘,道路泥濘不堪的地方。張懷芝沒有地利,士氣也不如對手,被劉建藩的伏擊戰揍趴下了。張懷芝大敗,從湖南一路逃到湖北。
孫中山此時才真正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手中沒槍,革命能成嗎?槍杆子里出政權,誠哉斯言!
老譚極會享受,尤其以好吃聞名,號稱「民國第一吃貨」。他投資開了一家「曲園」湘菜館,專賣以自己的字祖庵命名的「祖庵菜」。他不僅廣邀名流給自己的菜打廣告,還親自下廚對廚師進行理論指導。在譚延闓之前,湘菜壓根上不了檯面,正是老譚的好吃和創新,才使得湘菜聲名大振,這是湘菜日後成為八大菜系之一的關鍵。老譚也因此成了公認的「湘菜鼻祖」。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他曾兩任湖南省省長兼軍區司令,有聽命于自己的部隊,兵力主要由不大老實的小弟趙恆惕掌握。
然而,蔣介石也因此有時間走出年輕時的放蕩與懵懂,認真思考自己的過去與未來,並做出修正。
粵軍的主要對手是皖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
未來的名人楊虎城也在陝西打起了「護法」的旗幟,趁機招兵買馬,為將來稱雄一方的大事業趕緊添磚加瓦。
西南部接壤貴州、廣西,東南部接壤廣東,這是陸榮廷、唐繼堯的地盤。

段祺瑞PK馮國璋

孫中山8月在廣州號召護法的時候,程潛就已起身偷偷回到湖南,發動湖南駐軍起義。作為在湖南革命多年的老同志,程潛在部隊中很有些人脈,將領大都跟他很熟。像手頭有些兵力的劉建藩和林修梅就是他的老戰友。
段祺瑞在王士珍離職后毫不客氣地接過了總理的寶座,這算是第三次上台。然而,段總理一上台就犯了一個錯誤,因為他出了一個無數亡國昏君都使用過的絕招:任人唯親。
別看孫中山這邊幹得熱火朝天,實際上先動手的是段祺瑞。他在趕跑張勳之後,就已經未雨綢繆,開始布局他的「武力統一中國」計劃,只不過孫中山的北伐給了他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而已。
由於感到此計劃有所不足,蔣介石後來特地補了一份《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大意是說雖然我們的口號是北伐,但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真的出兵北上中原,我們也可以伺機分兵奪取福建一帶,擴大大本營的地盤,招兵買馬。做好這一切之後,再根據情況伺機北伐。總之,我們應該先練好內功再走下一步。
從很大程度上講,執行的效果取決於正在湖南搞破壞的段祺瑞先生的表現。
曹錕的這個心腹愛將之前已經數次出場,只是沒來得及好好介紹。

粵軍

歷時半年,粵軍成功佔領福建南部,孫中山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塊根據地——閩南護法區。

孫中山再立門戶

南北停戰

於是,面子掛不住的段總理怒不可遏地找到馮總統:「我是責任內閣總理,卻不能行使權力,作為陸軍總長卻不能指揮軍隊,我不當了,你另請高明!」
在馮總統下不來台的關鍵時刻,北洋老大哥徐世昌出馬,給小兄弟送下台的台階來也。
在費了一番口舌之後,孫中山總算是把這支警衛軍給拉了過來,他麾下終於有了一些力量。
唐繼堯還低聲下氣地跟馮總統商量:「以後我不打湖北,北洋軍也不打湖南,咱們永遠不動刀兵,好不好?」唐繼堯想割據一方自立為王,路人皆知,但他實在是太不要臉了,他打得到湖北去嗎?
什麼時候冒出了一個海軍第一艦隊?

湖南之戰

所謂「窮寇莫追」,張懷芝的飢不擇食反而激發了湘軍拚死一戰的鬥志。
1917年9月9日,就在廣州政府成立的前一天,傅良佐帶著北洋軍王汝賢第八師(進入民國后,北洋軍擴軍並改鎮為師)和范國璋二十師近三萬人的精銳部隊來到了湖南。
想來想去,孫中山發現還有一支力量可以拉過來。那就是廣東省省長朱慶瀾手下的警衛軍,而且警衛軍的司令還是熟人「殘仔明」。
雖然蔣介石同志曾在永泰之戰里中了李厚基的壞招,因非戰之罪打過一場敗仗,但是蔣介石在此役中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和總體表現實屬上九_九_藏_書佳,連「殘仔明」都猛誇: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之一人。
其實也不奇怪,武人好戰是天性,不戰哪有機會建功立業?你跟他們談什麼和平統一?再者,段祺瑞有日本人出錢出槍,可以給這些武夫以實惠,而你馮國璋能給這些武夫什麼好處?
因此湖南是北洋政府與西南勢力的戰略緩衝地帶,無論誰衝過這片土地,便可攻入對方的腹心地帶。
日俄戰爭爆發時,袁世凱先生從軍校挑出一幫學生精英前往戰場觀摩取經,順便搞些情報,而吳佩孚正是其中一員。從實際表現來看,吳佩孚搞軍事情報很有一手,並因此得到了曹錕的賞識。從此便跟著曹錕南征北戰,在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中成長為一員幹將。
然後是此人頗有才藝,不僅一手毛筆字寫得相當漂亮,與資深革命人士于右任並列「天下雙絕」,還是一名卓越的美食家。
這不,孫中山剛告訴陸榮廷、唐繼堯,這二位就迅速拍板同意。
人雖然不夠,但會開得挺成功,憲法製作得挺正式,比北京政府的那一套專業得多。
二來中央有人讓他們故意這麼做。此人自然就是馮總統,王汝賢和范國璋是馮掌門的直系弟子。

孫元帥被驅逐

總之,這時候孫中山手頭有些錢,有錢總是件好事。
直系的不合作令段總理十分不爽,可讓他更不爽的還在後頭。
至少孫中山就立馬錶示了不同看法,還有雲南滇系掌門唐繼堯、廣西桂系首領陸榮廷也是持趁火打劫的態度。
蔣介石也在這支充滿希望的隊伍中,他的身份是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
北邊和解了,南邊的內鬥卻沒有結束。因此南方聯軍的布陣比較奇葩:譚延闓的手下趙恆惕駐岳州,劉建藩駐平江……陸榮廷則在後方充當預備隊。
粵軍出發了。
首先是身份比較特別,他既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老爸譚鍾麟曾任兩廣總督,又是湖南立憲派的領袖。
1918年2月6日,曹錕率軍到達湖南前線。
三、戰略目標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全國各地有樣學樣。雖說都是真心搶地盤,而不是「護法」,但大家斗得不亦樂乎,你來我往,實在是熱鬧非凡。
這是因為早在反袁護國時,孫中山就與南邊的那些軍閥勢力取得了聯繫。張勳復辟時,孫中山依然希望藉助南方軍閥的勢力打倒張勳。可孫中山還沒到廣州,張勳就完蛋了。
有了軍隊,說話底氣足,你們幾個臭軍閥不是在廣州搞政府嗎?我孫文不陪你們玩了,我去福建另闢一個天地。
雖說段總理在湖南布置了近三萬精兵,卻不意味著他能在湖南呼風喚雨,因為還有兩個湖南人不答應。
約法和國會與這幫軍人實在是沒有太直接的利益關係,而且此次南軍的勝利跟北洋軍的內耗脫不了干係,並非是用絕對的實力打敗北洋軍。如果日後北洋軍團結起來,南軍的這點家底都有可能賠進去,所以見好就收才是王道。
而發給那些督軍的命令雖然輾轉各個渠道,卻殊途同歸,都進了廢紙簍。
就在孫先生為這種局面頭疼的時候,陸榮廷和唐繼堯這兩個臭軍閥居然有了動作。陸榮廷成立了「護國聯軍」,唐繼堯組織了「靖國聯軍」。不管這兩人為何突然同意出兵,此時的孫中山是幸福的,他終於從眾軍閥的冷落中走了出來,得到了實現夢想的機會。

南軍大敗

簡單來說,張作霖的妙計就是出兵虛張聲勢一番。這樣既滿足了皖系的要求,自己又拿到了好處,也不會真正得罪直系,皆大歡喜。
勢不如人的馮國璋覺得這席話十分有道理。南方和北洋屬於敵我矛盾,而自己和段祺瑞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沒有理由不幫自己人。
一來聯軍勢頭很猛,一旦交戰,必然要拼個你死我活,王汝賢他們擔心就此敗光了自己好不容易攢下來的家底。在那個年代,這些兵頭子都認為軍隊是自己的私產,跟國家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支隊伍對外號稱有兩個軍的編製,其實水分很大,一共才五千人,兩個團而已。雖然編製的水分很大,但這五千人並不水,其中有不少人才後來成為在中國軍政兩界叱吒風雲的人物。譬如,李濟深、鄧演達、葉挺、陳銘樞、陳濟棠、蔣光鼐、蔡廷鍇、張發奎、薛岳、余漢謀、陳可鈺。
士可殺不可辱,孫中山立即向「非常國會」提出辭呈,並發表大元帥辭職通電。
因此,儘管孫大元帥的工作表現堪稱勞動模範,但效果很不理想,沒人拿他當回事。
護法運動是失敗了,成了「過家家」,但孫中山並沒有完全失敗。
蔣介石內心世界激昂澎湃,他堅信自己揚威天下的夢想和抱負即將照進現實。
爭論了幾天之後,段總理的武力統一佔了上風。
隨後又進行了選舉,「海陸軍非常大元帥」的位置自然非孫中山莫屬,而孫中山也沒忘記給追隨自己多年的汪精衛留一個位置——大元帥府秘書長。
然而張作霖另有想法,讓我拿好處可以,賣命不幹。既要拿到好處,但也不能真的出兵攻打南方,進而得罪直系。所以張作霖點派了幾支部隊,讓他們出關折騰折騰做做樣子,但不要動真格地替皖繫上戰場送死。
8月下旬,既是迫於形勢,也是為了保住小徐同志,段祺瑞被迫命令前線各軍暫取守勢。
比起陸榮廷,唐繼堯表現得更加囂張,他直接跳出來說:「我們應該擁戴黎元洪或者馮國璋為大總統,推岑春煊為國務總理,至於孫中山,還是比較適合遊歷各國、辦理外交。」意思是孫中山你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吧。
一個是譚延闓,一個是程潛。
段總理自信地大臂一揮:打過湖南去,解放大西南!
辛亥革命以後,湖南的局勢極其不穩定,城頭變幻大王旗,最高領導(都督或督軍)都換了四次,從焦達峰、譚延闓、湯薌銘又到譚延闓。不過譚延闓馬上就得下崗失業,因為段祺瑞決定拿下湖南用作他踏平西南的跳板。他派來接任譚延闓的人是他的親信傅良佐。
看來人家借你的名義行事可以,受你管轄不幹。
乖乖,他這是怎麼了?是淡泊九*九*藏*書名利了嗎?
馮總統本就是在段總理的高壓之下才勉強同意「武力統一」計劃,而段總理消除異己又不稍加掩蓋,直接指揮直系部隊打頭陣。於是,先後兩次被欺負的馮總統爆發了,暗地裡通知手下先意思意思打幾仗,賣段總理一個面子,然後找機會宣布議和。
消息傳到南北雙方大本營后,雙方的反應自然有所不同。
譚浩明並沒有耽誤太久,四天後,護國聯軍先鋒抵達湖南,局勢頓時扭轉過來。一來雙方兵力差距太大,差不多四個聯軍士兵揍一個北洋軍士兵;二來確實沒有北洋士兵願意為段祺瑞冒死南犯,尤其是他們的領導王汝賢、范國璋,根本就是毫無戰意,原因下面解釋。
段總理眼巴巴地盼著北洋軍繼續南下,卻連續收到壞消息。
他率兵直進,在兩個月內連克岳陽、長沙、衡陽諸城,以一個師的兵力擊敗數倍於己的聯軍,打得聯軍只能從哪裡來還得回哪裡去。吳佩孚憑藉此戰奠定名將之名!
在戰爭的初期,雙方互有勝負。但在關鍵的大埔和漳州之戰中,蔣介石初露鋒芒,力挽狂瀾,親上前線率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二、出擊路線
出於這種考慮,馮國璋主動向段祺瑞示好,不僅授予段祺瑞「對德參戰督辦(總指揮)」的職務,還讓王士珍把關鍵的陸軍總長一職讓給了段祺瑞的手下段芝貴。
雖說馮總統致富有門,可他並不慷慨,反而十分摳門,是一隻鐵公雞。因此,這些武夫從馮總統這裏拿不走一分錢的好處,不給他面子也實屬正常。
首先,朱慶瀾希望借孫中山之手對抗陸榮廷,老陸這個人經常欺負他。
正好這時候孫先生來了,他的號召力巨大,他是民主革命領袖,還是前任大總統,現在他不是號召護法嗎?好啊,咱們也擁護護法,名正言順地繼續獨立。
總理王士珍也是這麼認為的:是時候退位讓賢了,本來出山也只是救救火而已,自己跟馮國璋、段祺瑞關係都不錯,幫誰都不太好,現在兩個人一團和氣,自己的使命應該就此結束。更何況要是自己賴著不走,也許會被段祺瑞的手下給弄下去,與其難堪地離開,還不如大度地讓賢。
第三路司令是皖系的張敬堯,以北洋第七師為主力,配合前兩路作戰,是預備部隊,屬於跟在前兩路屁股後面撿漏的。
這個職位雖然不高,但對年僅30歲的蔣介石來說,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誰拿下湖南,誰就能搶得先機!
軍政府一成立,孫元帥就電告天下,否認馮國璋為總統,宣布段祺瑞為叛逆。
奮鬥了這麼多年,他總算有了一支比較正規的武裝力量可以借用。
辭職的王士珍終於回到了河北正定的老家,沒了軍政紛擾,從此含飴弄孫,頤養天年。
前面說過載灃將南、北洋水師改造成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的事情,不再贅述。袁世凱上台後,又把這兩支海軍合併,分成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和練習艦隊。主要力量都在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僅僅是一些巡防長江的小型炮艦,練習艦隊就不用說了。也就是說,只要搞定了第一艦隊,就相當於搞定了整支海軍。
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此二人的主張立馬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老百姓管你什麼「護法」還是「統一」,誰主和、誰不打仗、誰不擾民老百姓就擁護誰。畢竟在普通人的心裏,自在地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活動經費的具體數目,有說兩百萬馬克的,也有說一百五十萬馬克的,但不管怎樣,按照當時的匯率和購買力(馬克大概稍低於美元)來看,這都是很大一筆錢。
其一,雖然北方政府的軍隊數量在三十萬以上,但是大部分人馬都要駐防各地,實際能夠參戰的最多不過六萬,因此雙方差距不大,甚至我方兵力還佔優,因為北洋內部利益糾結不斷,在這六萬人之中,願意為段祺瑞冒死南犯的人又有多少?
到8月時,來到廣州的國會議員已經有一百五十多人,其中還有些老熟人,比如伍廷芳、唐紹儀等。雖然還不夠法定人數,但非常歲月行非常之事,一切從簡。孫中山決定先把會開了,咱這個國會就叫「非常國會」,咱這個政府就叫「非常政府」。
會師武漢,進軍北京。
這兩份計劃,覆蓋面廣,考慮詳備,環環相扣,正是蔣介石數年之後北伐作戰計劃的翻版。作為一個並未接受過系統性軍事戰略教育的人,居然擁有如此高明的眼光,足以證明蔣介石不凡的軍事天分。
此後,粵軍一路攻破嵩口、丘濱、永泰,直逼福州。
馮總統是一個很有特點的人,尤其是他的賺錢模式很有特色。馮總統為了給自己創富,連中南海的金魚都給撈起來賣了,一時間北京各飯館都以「總統金魚」作為壓軸菜,而且他還把中南海當作魚塘給出租了,佩服吧?想想看,在中南海釣魚,多拉風的待遇!
非主流說法是孫中山的親信朱執信乾的,殺人動機是——程璧光與孫中山的關係出現了裂痕,原因不詳。
這個想法很簡約,卻也很有吸引力。
9月26日,程潛在衡州宣布獨立,成立「湘南護法軍」,自任總司令。軍力除了劉建藩、林修梅兩人率部響應外,還有幾支慕名而來的小股隊伍。
傅良佐一來,湖南的鄰居們都十分驚慌。
段總理執意「武力統一」,就你們南方那點兵那點將,竟然膽敢藐視中央政府,向我強大的北洋軍叫板,我直接平了你!段總理潛藏在內心的真正想法是:孫中山,謝謝啊,謝謝你在我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之後,給我武力統一中國的機會。
孫中山身著大元帥的戎裝發表就職宣言,就任軍政府大元帥,正式跟段祺瑞的北京國民政府遙相對峙,分庭抗禮。
就在這各打算盤、相互算計,卻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戰爭打響了。
這之後,陸榮廷拿錢收買了「非常國會」里的議員們,並讓他們提議:目前這個軍政府的組織結構不太合理,過於專制和獨裁,咱們應該放棄大元帥單獨首領制,多選幾個總裁來搞民主集中制,這比較公平,對吧?
1918年1月底,程璧光被刺殺。這起暗殺事件的背後主使一直九_九_藏_書是個謎,史料提供了兩種說法。
還有一支偏師,由馮玉祥指揮,角色定位是「我是革命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
當然,這支警衛軍的戰鬥力比較差,畢竟他們只是警衛隊,工作業務以執法為主,至多算是正規軍的後備役,要上戰場的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實踐,這也就意味著孫中山短期之內只有程璧光的海軍可以用,憑這種實力恐怕對付不了北京政府吧?
滇系、桂系的老闆唐繼堯、陸榮廷心裏十分不爽。在他們看來,孫中山無兵無餉,老老實實在總統府喝茶看報不就完了?可孫中山老想著指揮滇系、桂系幹活卻不給好處。於是這兩人決定不跟著孫中山混了。
其實,這個「殘仔明」既不體殘更不腦殘,而且他的身體健康程度和智力發育水平遠超普通人,只是他的廣東老鄉都這麼叫他。怪哉,真是怪哉!
一、軍力
對於馮國璋的任命,段祺瑞大度接受。
1918年6月中旬,直系與桂系代表單方面簽訂停戰協定,息戰言和。
他在電文中回顧了護法以來的艱難歷程,憤然指出:我現在算是看出來了,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軍人干政,武夫當國,南北各省如同一丘之貉,沒有人願意遵守法律,顧及民意!
兔死狐悲。陸建章在北洋系統中的好友豈肯吃虧,自發自覺地站出來一擁而上,不僅要求停戰,還要求嚴懲徐樹錚。
在北京政府統一意見的過程中,孫大元帥也在辛勤工作,努力說服各地出兵北伐。雖說根本沒人聽他的,但孫大元帥還是認真地起草著命令,發向四方。
徐樹錚的這一次瘋狂算是捅了馬蜂窩,惹下大禍。就連段祺瑞得知消息后,都驚得半天沒說話。
無論如何,程璧光的死對陸榮廷和唐繼堯來說總是件好事。
其次,孫中山和陳炯明私下長談過一番,「殘仔明」沒有忘記自己同盟會會員的身份和肩負的革命使命,願意跟隨孫中山東山再起。
然而,處於事業上升期的蔣介石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驚訝的選擇:辭職。

手下無兵難辦事

鑒於短期目標一致:進攻北洋政府,儘管南邊的眾人各有打算,但還是商量出了一個鬆散的軍事計劃。
馮總統得知張作霖搞小動作的消息后非常不安,頭一次對來北京當大總統有了悔意:若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折騰,不知道有多快活!
段總理仍然主張繼續進攻,但他的意見很快就被淹沒在一片反對聲中。
可這二位不是為了護法,而是他們想鬧分裂搞獨立。畢竟在自己的地盤上作威作福,比聽北京政府的頤指氣使強得多。可讓他們直接對抗北京政府,對抗北洋軍,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如此看來,段祺瑞的胸懷和格局實在不高,帶兵打仗遠比搞政治適合他。
當初「府院之爭」時,孫中山也支持黎元洪,反對對德宣戰。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老首長同意,程潛的面子也要給,就造反意思意思吧,只要成功之後多給些好處就行!
但段祺瑞和徐樹錚就不同了,他們知道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徐樹錚用日本人送的一批軍火收買了關外的張作霖(史稱秦皇島截械事件),請他發兵關內(山海關),支持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這批軍火可不少,足夠裝備約兩萬人的部隊,算是一個超級大禮。
護國聯軍在與湘南護法軍聯絡過後,雙方同時從湖南南部發起反擊。幾天後,聯軍收復所有的失地,北洋軍後撤。聯軍乘勝追擊,佔領長沙后又佔領岳陽,將前線推進了好幾百里。
這個譚延闓比較特別。
孫中山之所以讓戰場經驗並不豐富的蔣介石擔當如此重要的角色,不外乎是因為蔣介石在之前的兩份作戰計劃中表現出來的傑出的戰略構想和敏銳的軍事眼光。
這是有內幕的,此二人之所以停戰通電有兩個原因:
第一路司令是直系的曹錕,以北洋第三師為主力,由湖北進入湖南,目標是迅速攻下湖南,然後挾得勝之威制伏兩廣。

北伐

發給革命黨人的命令還是起了些作用,如在本書中打醬油的藍天蔚同志就在東北籌劃起義,可惜起義很快失敗,自己也被張作霖四處通緝。
第一路,陸榮廷派得力幹將——小舅子譚浩明,率廣東、廣西陸軍組成的護國聯軍,出兩廣,進逼湖南,拿下湖南之後,再奪湖北。這一路兵力相對強悍。
孫中山得到陸榮廷、唐繼堯和海軍司令程璧光的支持后,底氣自然就足了,於是向那些被前任總統袁世凱炒了魷魚而無事可做的國會議員發出邀請:請你們南下護法以振國紀,食住行的費用你們不用擔心,我有錢,只要你們肯來,食宿行我來安排。
孫中山非常生氣,他想打,可人家不理他,他還真沒辦法。可段祺瑞就大為不同:馮國璋敢給我下絆子,以為我段祺瑞不當總理不當總長,就奈何不了你嗎?
表面上看起來,這場大勝應該歸功於曹錕的英明領導和正確指揮。
唐繼堯看見陸榮廷出了風頭,迅速出兵禍害四川去也。而北京政府則任命在護國戰爭中趁勢而起的四川本地軍閥劉存厚為四川督軍對抗唐繼堯。劉存厚麾下的兩個日後橫行四川的軍閥就此粉墨登場,他們是劉湘以及劉湘的叔叔劉文輝。
不是應該北上嗎,怎麼還南下?
馮國璋在得知天津會議的結果后很生氣,但也沒有辦法,他還真沒有想到段祺瑞會有這麼大的能量和這麼高的威望。
真是白折騰!德國人讓做的事還沒做,一切就已結束,那德國人給的活動經費是不是也會要回去?孫中山當時認定這筆錢就此打了水漂。沒想到峰迴路轉,段祺瑞、馮國璋又送上門來,居然廢棄了《臨時約法》和國會,這與張勳何異?孫中山和同志們聽到這個消息后,義憤填膺。
只是孫中山沒有想到,這次站隊居然還有好處費可拿。德國政府在發現他反對對德宣戰後,為了利用他的政治影響力達到破壞中國對德宣戰的目的,密贈其一大筆活動經費,請他出手幫忙。
在段祺瑞的指示下,徐樹錚同志親自出馬策劃,吉、黑、奉、直、魯、晉、陝、豫、甘、新、皖、浙、read.99csw.com閩十三省督軍代表分別於1917年12月2日和1918年1月5日,連續兩次召開「天津會議」,強烈要求馮國璋向南方開戰。
當然,孫中山也得給這次支持自己護法的軍閥們以回報,人家好歹也是為了正義的事業對抗強大的中央政府。不過孫中山回報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想把唐繼堯、陸榮廷的兩支部隊納入「非常政府」的統一指揮之下,所以唐繼堯和陸榮廷也被選為元帥,只是比孫中山少了一個「大」字。
陸榮廷和唐繼堯通過氣之後,就開始想辦法驅逐孫中山。
一是他資歷尚淺,年紀又輕,卻搶著幹了很多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還被委以重任,因此受到粵系將領的忌妒和排擠,提出正確的建議也沒有人聽,才學無法施展。
陸建章咱們之前提過,背景很深,既是天津小站的元老,又是馮玉祥的伯樂兼半個岳父,還是直系將領——此刻是曹錕的高級參謀。
可是,各路軍閥就陳炯明比較聽話,繼續整軍,打算為孫中山開闢一塊根據地。至於其他的人,都無視這個光桿大元帥的意見。唐繼堯他們一開始去打這一仗的真正目的只是為了保存實力、保住地盤,而現在目的已經達到,那還不偃旗息鼓?
1917年9月10日,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
而馮總統主張「和平統一」,咱們安撫一下南方各派,求同存異,不要動不動就拿刀動槍說事。其實馮總統的內心真實寫照是:如果你段祺瑞三下五除二把南方給平了,你的勢力得多大?說不好藉機把我的地盤也搶走,讓我何處容身?
孫中山之所以有信心把朱慶瀾和陳炯明拉到自己這邊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解散國會、廢除約法,馮總統與段總理是滿意了,可他倆忘了這天下還不是他們完全說了算。
尤其是西南的陸榮廷和唐繼堯先生,他們知道湖南一失,西南就失去了屏障,他們的地盤就直接暴露在了北洋軍的強大火力之下。而他們就像脫|光了衣服的少女,段祺瑞想什麼時候下手就什麼時候下手。
第二路司令是皖系的張懷芝,以北洋第五師為主力,由江西進入湖南,協同第一路拿下湖南之後便進入四川,進而制伏貴州、雲南兩省。
雖然意見暫時統一了,但事情並沒有完全解決,因為內部矛盾依然存在,這將是北京政府的一個大問題。
孫中山辭職后,非常國會選舉唐繼堯、陸榮廷、岑春煊等七人為政務總裁,以岑春煊為主席總裁。至此,改組后的軍政府完全由廣西、雲南軍閥所控制。
吳佩孚性情剛直,作戰勇猛,是一名急先鋒。
「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是不是覺得王汝賢和范國璋的表現莫名其妙?
馮總統一聽:「好啊,我接受你的辭呈。」
第三路,陳炯明率領由警衛隊及海軍組成的「海軍陸戰隊」出廣東,進攻福建,攻下福建之後再攻浙江。可是這支海軍陸戰隊尚須整編訓練才有戰鬥力,無法在戰爭初期投入戰鬥。
這樣的失落讓蔣介石以探望重病的母親為由離開了部隊。
「殘仔明」大名陳炯明,是前清秀才,還是同盟會會員,當年跟著黃興參加過黃花崗起義,也算是孫中山曾經的下屬。
孫中山這邊旗開得敗,自然是一片緊張。最緊張的還要數陸榮廷先生,他怕段祺瑞一鼓作氣打到廣西,於是命令小舅子譚浩明急行軍,務必三日內趕到湖南支援。
個人是渺小的,集體才是偉大的,即使段總理再心不甘情不願,暫時也不得不放棄武力統一中國的夢想。
湖南是個好地方。說的不僅僅是它的風景如畫,更重要的是它的地理位置。
說干就干,馮總統立馬宣布「南巡」,考察民生,還謊稱往返最多不過七天,讓大家就在總統府等他的好消息。沒想到,三天後,大家就在總統府看見了「南巡歸來」的馮總統,他是被段祺瑞的兵馬從半道堵回來的。
北京的那二位收到消息之後,生氣是一樣一樣的,可是對策截然不同。
孫中山看見北邊內訌,甚是高興,命令前線各軍乘勝前進,務求護法之完全勝利,「舍恢復約法及舊國會外,斷無磋商餘地」。
張勳一復辟,孫中山就忙著組織討逆軍,拿出一筆錢給海軍司令(海軍總長)程璧光做軍費,請其率海軍第一艦隊加入反覆辟大軍,相當於請了一支雇傭軍。
孫中山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他支持憲法的權威性。憲法規定總統在對外媾和、宣戰這種事情上擁有決策權。而段總理恨不能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說了算,這讓崇尚法治的孫先生很不滿意,於是他勇敢地站到了黎總統這一邊。
這場連續反擊戰結束后,湖南的形勢算是初步穩定下來。
湖南北部接壤湖北,東部接壤江西,這是北洋勢力範圍。
吳佩孚畢業於保定軍校,當年他在保定軍校學習近現代戰爭知識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專研課外書《三國志》、《列國志》、《說岳》、《水滸》等。普通人讀這些書學到的是故事,但他學到的是各種妙計的變化應用。
北伐軍包括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省陸軍以及海軍第一艦隊,共計十五萬人。實際上也就是陸榮廷、唐繼堯兩人的私家軍再加上孫中山的雇傭軍——海軍。
段祺瑞的第二路大軍就此瓦解。
所謂預備隊,就是見大事不妙則腳底抹油。陸榮廷已經意識到,即將爆發的湖南戰爭就是一場沒有希望的賭博,與其拿自己的部隊去填這個無底洞,倒不如全身而退,保存自己的實力要緊。
孫中山於1918年5月21日離開廣州,回到了上海那溫馨的家中。
14日,近期連續收到壞消息的段總理再度收到壞消息:王汝賢、范國璋先斬後奏,直接通電全國,反對內戰,主張和平。
既然如此,這個名義上的廣州軍政府,幾乎就是無兵可用。也就程璧光的那支海軍雇傭軍還算靠譜,收了錢總不能不辦事。
形勢一片大好,全國人民都以為這一次中國鐵定統一。
1918年5月4日,「非常國會」召開會議,孫中山和中華革命黨議員雖然堅決反對,但仍然無法獲得多數投票,「非常國會」通過了陸榮廷、唐繼堯出品的《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案》。
他勸馮國璋說https://read.99csw.com:「華甫啊,你看你們都做了什麼事,現在北洋都快分家啦!你們分家了誰最高興?看見沒有,現在南方這幫小子都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更何況以後呢?如果他們舉兵反抗政府都得不到嚴懲,那國家還有希望嗎?」
陸榮廷和唐繼堯都失眠了。失眠的結果就是:原本不打算支持孫中山北伐的二人迫於形勢組織軍隊出兵北伐。沒辦法,別人要抽你,你就一定要抽他。
不用驚奇,這是蔣介石人生經歷的常態,每當形勢不如意,他就會選擇辭職或者逃避,這一次僅僅是個開始。此後他辭職的頻繁程度令人咂舌。
計劃看起來如此美好,不知執行起來如何?
而程潛則是老資格的同盟會會員,除了沒有按手印加入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建立的其他組織全都有他。
1918年6月,孫中山在上海發話,讓陳炯明與許崇智各統一軍進攻福建,開闢閩南根據地。
於是,陸榮廷和唐繼堯根本沒把孫中山的命令當回事,馬上附和了馮總統的停戰命令,大家各自停手。
蔣介石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對工作環境不太滿意。
蔣介石的預言得到了印證。
按道理來說,軍人就應該按功論賞。在攻佔湖南的戰鬥中,吳佩孚先生戰功最為卓著,理應得到最高獎賞——湖南督軍的位子,可段總理把這個位子賞給了自己的手下張敬堯。
從此,汪精衛、蔣介石在這個並不穩定的軍政府中開始了他們的共事生涯。
告別權力的巔峰總會有些許的不舍,王士珍告訴自己:「我有過『北洋之龍』的輝煌歷史,燦爛過,也沒留下什麼遺憾,歸去吧。」
二是他看不上陳炯明的軍閥作風,尤其是陳炯明的口號「廣東人的廣東」,令他覺得陳炯明遲早會叛變革命。
該如何是好?孫中山對此有些頭疼。還是武裝擁護約法吧。反正也不是頭一次革命,鬧了這麼多年,同志們也算看清了,北洋政府就沒什麼好指望的,還不如自己單幹,另立政府,來個開天闢地!
曹錕是個好人,從其外號「曹三傻子」便可見一斑。他待人寬厚,老實聽話,粗看上去又憨又傻,甚至有些缺心眼。但就這麼一個「傻子」,手下卻有一個特別能征善戰的心腹愛將,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傻人有傻福」。
從辛亥革命到現在,國內就沒有打過什麼太像樣的仗,往往沒開打一會兒,一堆牆頭草就倒向了更加強大的一方,然後就是口水仗,接下來就是議和,之後戰鬥結束。但願這一次他們能玩出些新花樣。
沒辦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畢竟段祺瑞對北京周邊地區和中央政府的掌控力更強,而馮總統的勢力主要在長江流域。
戰爭迫在眉睫,而真心抗戰的,其實只有林修梅、劉建藩手下的湘軍子弟兵,誰讓湖南是他們的老家呢?
段祺瑞和馮國璋暫時統一了思想認識:武力統一全中國。作戰計劃也很快擬好:調集駐紮各省的皖系、直系兩大系統組成三路大軍。三路大軍齊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徹底消滅南方反對勢力,武力統一全國!
不必太悲觀。當年的護國戰爭,蔡鍔只有幾千兵馬照樣敢反,照樣獲得成功。連蔣介石先生也覺得此事大有可為,於是他開動腦筋,細細推算,連續熬夜,終於完成了成名作——《對北軍作戰計劃》,他在文中告訴孫中山:我方佔據局部人數優勢和地利,北洋軍是紙老虎,不可怕,證據有二。
馮總統當機立斷,跑路,回江蘇!
此話跟美國人幾十年後說五個師的精兵也抵不上一個錢學森頗具異曲同工之妙。雖然聽得人起一身雞皮疙瘩,但還是間接說明了蔣介石的能幹。
1917年7月17日,孫先生帶著從法國趕回來的汪精衛、財政總管廖仲愷等人乘坐雇傭軍的「海琛號」軍艦從上海南下抵達廣州。
然而劉建藩犯了跟張懷芝同樣的錯誤,窮寇莫追,他卻孤軍深入,想趁機跟在張懷芝的屁股後面奪回更多的地盤,取得更大的功勞,結果被新任湖南軍區司令張敬堯的大軍包圍,全軍覆沒,劉建藩戰死。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由此,皖系重掌中央軍事指揮大權。
說曹錕領導有方沒錯,但打仗並不是曹錕的特長,他之所以能打勝仗另有原因。
孫中山看到這兩份十分高明的作戰計劃書以後,大喜過望,深為陳其美有這樣的義弟而高興。他向來不吝惜給有才能的人以表現機會,於是任命蔣介石為大元帥府參軍(作戰處參謀),接受李烈鈞的領導。
屁股都沒有坐熱的湖南一把手傅良佐見勢不妙,迅速抽身逃走。
南軍輸得很乾脆,被北洋軍大敗,丟掉了衡山、邵陽等地。
10月6日,劉建藩、林修梅與北洋軍的王汝賢、范國璋在湖南衡山短兵相接,打響了「護法戰爭」的第一仗。
不只陸榮廷、唐繼堯失眠,馮總統也夜不能寐,因為湖北和江西是馮總統的地盤,馮總統十分擔心他的地盤被段總理藉機吞掉。
在這支隊伍中,除了充滿雄心壯志的蔣介石外,還有兩個人,一個鄧鏗,另一個是朱執信。算上不久之前和蔣介石桃園結義的老牌革命幹部許崇智,他們四人是孫中山核心團隊中為數不多的能夠統兵的軍事人才。
1918年春天開始的這場仗,純屬一邊倒,南軍很快就被曹錕率領的第一路軍打得丟盔棄甲。
段祺瑞此舉讓曹錕和吳佩孚十分不滿。吳佩孚可不是願意悶頭吃虧的軟蛋,他在佔領衡陽后就停步不前,不打了。吳佩孚消極怠工,令段祺瑞的面子十分受傷。就在這個不幸的時刻,第二路軍總司令張懷芝又在段祺瑞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機緣巧合的是,程潛此次回來重點公關的趙恆錫,是譚延闓的人。偏巧譚延闓此時被段祺瑞強行下崗,於是他示意手下可以造反。
先是第一路軍總司令曹錕覺得段總理他老人家處事不公平,偏袒自己的孩子,於是帶著司令部於5月底返回天津,撂挑子不幹了。
至於當事人之一的馮玉祥,除了發誓殺掉徐樹錚為提拔自己于微末的陸建章報仇之外,還當即撤軍罷工,從此對皖系陽奉陰違。
主流說法是桂系老闆陸榮廷派人乾的,他有充分的殺人動機——幹掉孫中山手下為數不多的高級指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