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洋稱雄 第十一章 創紀錄的慘烈——直奉大決戰

北洋稱雄

第十一章 創紀錄的慘烈——直奉大決戰

高,實在是高!極品馬屁!拍得有氣勢、有文采、有歷史感!
有史料記載,輪到馮玉祥同志對著吳佩孚表決心的時候,突然停電了。雖然老吳同志心裏直嘀咕:媽的!這小子會不會成二五仔?但他不是普通人,心裏雖有想法,卻絕對不會表現出來,他反而好言好語地讓馮玉祥回到座位。
這兩個要求對張作霖、馮玉祥沒有什麼實質的傷害,於是二人也就答應了他。
黃郛的身份比較複雜,他既是同盟會會員,也是蔣介石的把兄弟,又是現任的教育總長,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跟馮玉祥關係比較熟。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23日,北京政變發生。
潰敗的皖系勢力只好投奔浙江省軍區司令盧永祥,畢竟大家都是皖系門下。
馮玉祥是解氣了,可他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卻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沒有辦法,迎戰吧!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打響。
第一個找上門來的是一個叫黃郛的人。
孫傳芳當然也是直系門下,目前的職位是長江上游總司令。

釜底抽薪

吳佩孚的歌詞表面上罵的是倭寇,實際上罵的是與日本相勾結的張作霖先生。通過這首作品,他要讓士兵們時刻牢記「一戰恢復舊山河」的神聖歷史使命,打得張作霖連東北風都喝不上!
第一個人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楊宇霆。
第二個人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畢業的張學良。
吳佩孚在洛陽屯兵數十萬,日日操練,雄心勃勃。都50歲的人了,仍每天六點前起床,八點到操場閱操,風雨無阻。
至此,第二次直奉大戰已經打了一個多月,雙方在山海關主戰場拼盡全力,死傷慘重,但仍舊是勢均力敵,形成對峙局面。
一個省養六萬人的軍隊,實在是有點過於膨脹。在沒有實力當紅花的時候,最好還是當綠葉,否則招人嫉妒。
等馮玉祥忙完這些事的時候,完成戰場清掃工作的張作霖先生也來到了北京。
孫中山從廣東出發,發兵直系的另一塊根據地江西,拿下江西之後從安徽借道進入江蘇,直逼南京,包抄齊燮元的後路。
相比之下,那些軍校畢業的中青年將領表現突出,雖敗猶榮。像救了自己性命的兒子張學良和郭松齡,要不是這些人力挽頹勢,自己這次肯定要吃更大的虧。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不服老不行!
胡景翼、孫岳二人在得知馮玉祥的具體想法后,沒有踟躕猶豫,很是豪爽地拍板決定:好哥們兒必須講義氣,堅決力挺!
「精蟲總統」曹三爺和吳佩孚大驚,雖說他們料到遲早要和張作霖再打一仗,但沒有想到這關外的「老鬍子」來得如此之快。
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出古北口。
江蘇、福建一南一北剛好夾擊浙江,天作之合,浙江顧頭便不能顧尾,腹背受敵!
馮玉祥臨陣倒戈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經此大敗,吳佩孚倒也沒有驚慌失措,他不慌不忙地率領殘部邊戰邊退,逃跑的效率很不錯。只可惜馮玉祥緊追不捨,一直跟在他屁股後面追殺,甚至連一向膽小怕事的閻錫山都開始落井下石,派兵阻擊吳佩孚的援軍。
溥儀先生果然被嚇得魂不附體,慌忙從紫禁城中搬出,在鹿鍾麟的「熱情幫助」下,很快就遷入了生父載灃居住的醇王府,過起了「平民」生活。
吳佩孚雖然覺得張方嚴的情商很有問題,但還是拿出了領導幹部的擔當把責任扛在了自己肩上,擺擺手說道:這也不能怪他,全怪我運氣不好,還是算了吧!
因此,張作霖還要研發陸軍王牌部隊。王牌部隊的領導人選他早就想好了:寶貝兒子張學良和畢業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的郭松齡。
不知道風頭正勁的吳大帥跟卧薪嘗膽的張作霖幹上一仗,誰會贏?
馮玉祥本就一直關注著山海關大戰的局勢發展,正當他舉棋不定之九_九_藏_書際,張方嚴的電報來了,馮玉祥根據電報里的語氣,判定吳佩孚一定不行了。於是,馮玉祥班師回京發動政變,囚禁大總統曹錕,給吳佩孚來了個釜底抽薪。
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兩人決定請一個人出來穩定局勢。
最後,吳佩孚宣布了軍事安排。
第一把火,廢督裁兵。
北京政變的消息傳到山海關后,吳佩孚的部隊軍心動搖,張作霖趁機指揮奉軍精銳突破直軍防線,一舉擊潰吳佩孚的主力,光投降的士兵就超過了三萬人。
下聯「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既肯定了吳將軍英雄風頭正勁的客觀形勢,也表達了康有為對吳將軍吞併八方的美好祝願。
想干就干,待北京局勢漸穩,馮玉祥便指示手下鹿鍾麟帶著全副武裝的衛隊殺氣騰騰地來到紫禁城,要求溥儀必須在兩小時內從紫禁城消失!
因此等到直奉之戰打響后,馮玉祥身為第三軍總司令,工作態度卻十分消極,完全沒有跟張作霖交火的意思。他在一旁靜觀直奉大戰,看誰能取得決定性優勢,然後他再趕上去踩一腳。
張學良、郭松齡、姜登選等奉軍主將先後帶著精銳部隊輪番沖陣,不計成本地投入敢死隊、騎兵隊、重炮團和空軍,交叉使用人肉沙包、輕武器、重炮和飛機轟炸……總之,奉軍豁出去了,不拿下山海關就不罷休。
臨時執政就是「重新建設共和國」方案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算是總統和總理合二為一,這個名詞是張作霖、馮玉祥、段祺瑞三方討論出來的結果,也算是對過去十三年的總統制與內閣制的一個終結。
第二把火,「善後會議」。
至於挑起戰事的齊燮元先生,卻只撈到了淞滬護軍使(大概可以理解為上海市城防司令)的職位。雖然沒能同時拿下浙江和上海實現雙豐收,但也還算過得去。
孫中山正在狠抓槍杆子的時候,北方的張作霖也在磨刀霍霍。
這一次,執行此戰術的關鍵人物毫無疑問是馮玉祥同志。作為直系後備軍的馮玉祥為什麼會臨陣倒戈?史料提供了如下四種主流說法。
黃郛開門見山地說:我是段祺瑞派來的,代表他邀請你反直,你也不必有後顧之憂,擔心閻錫山、張作霖等人抄你後路什麼的。段祺瑞已經做通了他們的思想工作,大家一致同意反直。
第一次直奉大戰慘敗后,張作霖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和自我反省,折騰了許久,他才終於整明白:問題主要出在義氣上。
1924年11月,已經兩鬢斑白的段祺瑞正式就任「臨時執政」。
奉軍作為進攻的一方,部隊傷亡肯定大於防守的直軍,張作霖焉能不急?當他發現馮玉祥的部隊遲遲不動后,就知道這是個機會,於是派出代表過來講和,同時帶來的還有一百萬銀元(張學良回憶說是五十萬)的好處費。
說起孫傳芳,還得多交代一下這塊蔣介石日後上位的墊腳石。
當然,馮玉祥此人確實跟一般的軍閥大老粗不太一樣,他生活作風正派、簡樸,思想相對進步,有著稍顯粗糙的革命理想——他不僅是「灤州兵諫」的積極分子,還欣賞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主張,從他在「北京政變」之後給自己的部隊取的新名字「中華民國國民軍」就可見一斑。
盧永祥一看勢頭不對,趕緊找幫手。於是便有了著名的「三公子會議」,盧永祥之子盧小嘉牽頭,孫中山之子孫科、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配合,三個人代表三方勢力,就反對直系的問題達成了共識,定下孫、張、盧三家一起反直的「三角協議」。
值得稱道的是,吳佩孚兩手都過硬,在抓「軍事文明」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抓「精神文明」。擁有秀才學歷的他,酷愛吟詩作詞,吟到動情處還會落淚,是一名功力深厚的軍旅藝術家。

吳佩孚點兵

果然,隔壁鄰居——江蘇省軍區司令齊燮元不爽地跳了出來:兄弟,你搞軍備競賽,對我省的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和平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我https://read.99csw.com堅決抗議!如果你不放棄擴軍,不從思想上深刻檢討自己這種背歷史潮流而行的行為,我決不會放棄訴諸武力解決問題的權利!
一是停戰。
看來,老吳果然不大放心馮玉祥,別看馮玉祥的第三軍也是三路主力之一,實際上在老吳的計劃里馮玉祥只是後備軍而已。
但老段在出山前,還是提了兩個要求。

導火索

「九·一八事變」后,高度「同情」和異常關注溥儀的日本軍部把溥儀請到了東北,讓他做了偽滿洲國的執政,成為日本人分裂中國的工具,當然這是后話。
牧野鷹揚,百歲功名才半紀;
因此,分別拿財富和權力當快樂源泉的曹錕和吳佩孚迅速拍板決定:打吧!還給你安排一個好幫手——孫傳芳。
就在直奉兩家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封電報要了吳佩孚的命。
那會兒不像現在,異地開會大都變成了旅遊購物。當時與會的很多人還是誠心為解決問題而來的,就像孫中山先生。
就此,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張作霖成功復讎告終。
奉軍主攻,直軍主防。
孫岳也是同盟會會員,同樣是馮玉祥的老戰友。遙想當年「灤州兵諫」時,兩個人還是下級軍官。歲月如歌,時光似箭,馮玉祥發了不說,孫岳也坐上了北京警備副司令的位置,負責北京的城防,是馮玉祥能否順利攻破北京的關鍵人物。
除了這三個人,張作霖的老部下姜登選、韓麟春的表現也不錯,堪稱大將之選。
就在他觀望之際,一些有想法的勢力紛紛打起了他的主意。
與奉系的此番接觸更是堅定了馮玉祥「倒直」的決心,既能賺取人情,也有錢拿,還可以報直系欺負自己的仇,那就干吧。
前面說過,1922年下半年孫中山跟陳炯明打了一仗。當時孫中山的部隊借道福建打回廣東,這讓直系對福建的狀態極其不滿意。
張作霖在東北秣馬厲兵的時候,中原的吳大帥也在大搞軍隊建設。
9月15日,張作霖只留下少量部隊看守老巢,帶著參謀長楊宇霆、兒子張學良以及「五虎將」——郭松齡、姜登選、韓麟春、李景林、張宗昌,率近二十萬人馬向關內進發,幾乎傾巢而出!
這一次,紙面上實力最強大的張作霖首先站出來表示支持,他自請撤銷「鎮威將軍」的名號並解除「東北巡閱使」的名義,算是給了段祺瑞一個好大的面子。
吳佩孚自任討逆軍總司令,以近二十萬大軍分三路北上阻擊張作霖。
「三角協議」的效果貌似不大好,看來誠信問題一直是個大問題。其實孫中山也不是故意失信,當時廣東局勢非常微妙,所以他不能按約出兵相助,下文會具體解釋。
盧永祥以浙江一省對抗直系門下江蘇、福建兩省之兵。
在天津老家吃齋念佛的段祺瑞,收到請他出山的消息后,一貫冷若冰霜的臉上居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來老段同志的心境並沒有修鍊到位,遠沒有看破紅塵,四大皆空。
無論是馮玉祥還是張作霖,論資望都不夠格做國家元首。好在這兩人都是明白人,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也就沒好意思毛遂自薦。
沒有前奏,也沒有試探,戰鬥從開始的第一分鐘便激烈異常。
段祺瑞、張作霖在此事中都有所參与,至於孫中山是否參与實在難說。雖然黃郛、胡景翼、孫岳都是曾經的同盟會會員,但當時都不是國民黨員,很難說孫中山能號令他們,然而也不能完全否認這種可能性。
但這個督辦和督軍到底有何區別?其實也沒什麼區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一個門面功夫。
這樣一來,張作霖就更加放心地將兵權交給郭松齡。
這一天是10月23日,此事件史稱「北京政變」。
接下來,三個人確定了如何拿下北京的計劃和關鍵細節。
張方嚴先生的愚蠢,就像北美洲的那隻蝴蝶,只扇動了一下翅膀,就斷送了吳佩孚的大業。事後,那些殘兵敗將痛恨張方嚴擅發九*九*藏*書電報導致功敗垂成,一個個都要求將張先生扔到海里去喂王八。
馮玉祥動心了。
三路大軍以鉗形包圍之勢夾擊山海關,鉗死張作霖!
段執政廣邀各界名流、軍政要人來北京開會,規劃未來中國的發展藍圖,最好能把憲法搞出來。
不管怎樣,「北京政變」能夠成功,馮玉祥功不可沒。
炮聲,彈雨,爆炸,火光,煙霧,奉軍的屍體不斷增加,但衝擊的浪潮持續不斷,前面的士兵只要沒咽下最後一口氣便繼續射擊,掩護後面的部隊衝鋒。
其實這個傢伙純粹是妒忌,不安好心,他是直系的人馬,而盧永祥是皖系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勢力之一。齊燮元早就想把沒有強大靠山的盧永祥吃掉,以把其治下的浙江、上海兩地的豐厚商業稅收給合法繼承過來。
張作霖從東北發兵,牽制直系吳佩孚主力。
吳佩孚在水上漂了半年多,在他最孤獨、最落魄、最需要得到支持的時候,三個老關係戶——浙江、江蘇、湖南三省督軍孫傳芳、齊燮元、趙恆惕,或許是有感於老上級的人品和過去的恩情,或許是希望吳佩孚這張抵擋奉軍的優良擋箭牌能多撐兩年,於是齊齊變身暖男,聯名發了一封溫情脈脈的電報給吳佩孚:大帥,到我們這裏來吧,我們一如既往地跟隨你身後……
越是強大,越是擁有力量,就越是追求權力和財富,這是一條永遠都沒有盡頭的路。
就在此刻,張作霖的代表也來了。
不出所料,雙方都集中了各自最精銳的部隊在此決戰。
不大吉利的是,孫傳芳剛進杭州,著名景觀雷峰塔就倒了,此事後來成為魯迅筆下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的重要素材。
彭壽莘為第一軍總司令,沿京奉鐵路線出發。
胡景翼是同盟會會員,同時也是馮玉祥的老戰友,兼馮玉祥的副司令,率部駐紮在北京附近。
奉軍的空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好在直軍擁有進口的重型武器——高射炮可以還擊,不至於讓對方太過放肆。
其二,孫中山派遣人士遊說馮玉祥,請他為國為民,顧全大局。於是馮玉祥反戈一擊。
這就是合夥做生意的煩惱,遠沒有單幹來得痛快。
有了空軍,就不用窩在東北了。不過那時的飛機戰鬥力遠不如今天美軍F系列的戰鬥機,既飛不太遠,火力也不夠強悍,只能錦上添花,不能作為決定性的力量,決定性的武力還是陸軍。
山海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山海之間僅寬十五里,既是關東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老段人老心不老,想著要繼續發揮餘熱,也就沒有來虛的,很愉快地接受了邀約。
廣東方面食言,但東北的張作霖還是說話算話的,誰叫他報仇心切?
段祺瑞不能讓奉系消滅掉直系,因為這樣不利於他搞平衡。出現太過強大的勢力對於執政者來說從來都不是一件好事。
在動手之前,他需要想辦法降低進軍北京的風險。
從雙方的出擊路線來看,這一仗的主戰場必定是在山海關。
段祺瑞在上任之後,經過幾個晝夜的艱苦思考,決心燒兩把猛火給眾人瞧瞧,以此證明他段祺瑞是能幹實事的人。
直軍也不好過,子彈嗖嗖地飛過,戰壕里不斷有士兵倒下,身邊的士兵卻根本來不及回頭看一眼。天空中還不時地傳來飛機的轟鳴,然後是成串的炸彈落下和飛機的低飛掃射,直軍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這一次孫傳芳成了大贏家,一下當上了浙江、福建兩省的軍區司令,這為他後來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2年年底,孫傳芳攜同學周蔭人兵發福建。他沒有讓領導失望,很快就打敗了福建的皖系勢力,將福建囊括于直系麾下,孫傳芳憑藉此功成為福建省軍區司令。
因此,直系想把福建從皖系手中奪過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曹錕和吳佩孚商量過後,決定派遣得力手下孫傳芳去奪取福建。

張作霖VS吳佩孚

一場江浙戰爭,原本平淡無奇,可就是因為它,直接引read.99csw•com爆了第二次直奉大戰。
然而齊燮元、孫傳芳並沒有給「三角聯盟」足夠的準備時間。

北京政變

只有義氣而無組織紀律,可以說是黑社會都存在的問題。而奉系軍權的領導班子中也有不少土匪農民一類的人物,這些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憑藉哥們兒義氣打打小規模戰爭還行,但戰爭規模一大,見識和能力就有些跟不上形勢。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游,念彌陀。
出於這種考慮,張作霖決定對將領進行大換血。
馮玉祥當年在直皖之戰後實力突飛猛漲,引起了吳佩孚的警惕,自此,吳佩孚在軍隊編製和軍費諸多方面全力打壓馮玉祥,給馮玉祥穿起了各種款式的小鞋,讓馮玉祥的日子比較難過。
之後,吳佩孚對屬下們的忠心和熱情表示了高度肯定,並總結陳詞,認為此次動員會議是偉大的會議,是勝利的會議!
被他重用的擁有正經軍校學歷的人之中,有三個人值得一說。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說北京政變。
就連自稱「縱情山水、不問時事」的「逃亡帝」康有為,在逃經洛陽時也寫了一副馬屁對聯湊熱鬧,傍一傍這個實力人物,為自己找個護身符,對聯是這樣的:
此人就是北洋大佬段祺瑞。畢竟段祺瑞在打敗吳佩孚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而且全國各省的軍區司令大都屬於北洋系統,選一個北洋的老大哥出來可以服眾。
……
張方嚴想起了駐紮在古北口隔岸觀火、按兵不動的馮玉祥,於是給馮玉祥發去一封電報說:我方形勢不妙,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的話,恐怕就要完蛋(此間形勢危急,不有意外勝利,恐難挽回頹勢),希望你趕緊出兵,力挽狂瀾!
如果這個計劃執行起來不出問題的話,確實很有希望扳倒直系這個強大的敵人。
綿延不絕的群毆,逼得吳佩孚帶著數千殘兵敗將,退往天津,逃到海上,才保住了老命。
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

直奉世紀大決戰

同一天,吳佩孚在中南海四照堂召開第二次直奉大戰動員會議。
二是重新建設共和國。
留在北京總司令部給吳佩孚看守老巢的直軍參謀長張方嚴突然接到前線來電告急,要求速調援軍。
仔細推敲史料后發現,這四種說法都不全對,但若是把它們合起來,那就貼近事情的真相了!
此後,張作霖從人才、武器、軍費三方面重點扶持張學良和郭松齡的部隊。這兩人也不負厚望,他們麾下的部隊完全稱得上是奉軍的王牌。
在他眾多的軍旅詩詞作品之中,最著名的要數下面這首《登蓬萊閣歌》——採用他的偶像岳飛的《滿江紅》曲調,歌詞雄渾有力,情感豐富,吼起來非常悲壯。
先看「牧野鷹揚」,本是周武王的事迹,被他用來稱頌吳佩孚的武功,老吳看了,會不高興?再看「百歲功名才半紀」這一句,老吳剛滿50歲,才半個世紀就搞定了半個中國,難道康有為的潛台詞是吳佩孚若活到100歲就能統一全中國?
齊燮元把自己的想法報告給了領導曹錕和吳佩孚。
18日,曹錕發出討伐令。
王懷慶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喜峰口。
此人不僅搞經濟和軍隊建設有一套,還在軍工技術管理方面有專長。他負責建設瀋陽兵工廠時,重金聘請外國專家,自行生產步槍和輕重機槍,大大提升了奉軍的武器裝備水平。
馮玉祥因此對吳佩孚非常不滿,這是兩個人產生矛盾的根源。
自從上次挨過吳佩孚的飛機轟炸后,記憶猶新的張作霖便放權給兒子張學良,指示對方與時俱進地建立了一支擁有約三百架飛機的空軍,實力遠超直系的空軍。
他是保定軍校畢業生,去過日本留學,鎮壓過辛亥革命,追剿過土匪白狼,參加過直皖大戰,也曾在護法戰爭中擊敗南方聯軍。總之,這名北九-九-藏-書洋派的少壯軍官是一名真刀真槍打出來的悍將。
這一點有些不太好理解,這裏稍作解釋。段祺瑞說這些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說明從西方照搬過來的「總統、內閣、國會」的架構根本就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他覺得應該捨棄內閣和國會。
既然張作霖表了態,其他各省軍區司令也就依葫蘆畫瓢,紛紛將自己的「督軍」名義拿掉,而改稱「軍務善後督辦」。
他也玩起了杯酒釋兵權,給予老兄弟們好吃好喝,就是不給兵權。這之後,張作霖開始重用名牌軍校畢業生、裁軍、整頓紀律,以現代軍事理論為指導對奉軍進行改造,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練成普通意義上的精兵約二十萬。
眼見空中不佔優勢,吳佩孚便在海軍上開動腦筋,打算讓渤海艦隊載陸軍前往奉軍後方,斷掉奉軍後路。想法很不錯,但是實現起來有難度。因為奉軍飛機不斷前來轟炸,使得直軍軍艦無法起錨。

段祺瑞再度出山

這個郭松齡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後人,而且他和張學良的關係非同一般。兩人結識于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郭松齡是戰術教官,張學良是學生。兩人脾氣對路,一見如故,遂結為異姓兄弟。
對於盧永祥來說,孫傳芳、齊燮元實在是過於強大的對手。盧永祥在拚死抵抗了一個月之後,非但自己被揍得滿地找牙,也沒有等來孫中山的援兵。孤立無援的盧永祥只能宣布下野,隨後逃亡日本。
回過頭來看,這次政變有些撲朔迷離。
吳佩孚在洛陽的動靜太大,以至於驚動了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一通採訪之後,吳將軍創了一個歷史紀錄——首位亮相《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
領導吳佩孚首先發言,闡述打倒張作霖的偉大意義,接著一幫手下向吳佩孚表忠心——抒發對張作霖的唾棄之情,發誓堅決地忠實執行領導決定什麼的。
其四,一切都是段祺瑞為報當年直皖之戰的一箭之仇在背後搞鬼。
現在該如何收拾殘局?尤其是對於由誰來執政的問題,張作霖和馮玉祥都很傷腦筋。
直軍士兵久經戰陣,在悍將彭壽莘的指揮下,他們依託有利地形防守,築碉堡,打黑炮,埋地雷,甚至還抓住機會打反擊,忙了個半死。打到後來,直軍實在忙不過來了,吳佩孚只好親臨前線指揮,帶著直軍的王牌第三師,充分發揚搏命精神,哪裡的奉軍最顯眼,最突出,就往哪裡打。
一個人叫胡景翼,另一個人叫孫岳。
盧永祥十分高興地接納了福建的殘兵敗將,當即將自己的部隊擴編至四個師一個混成旅,六萬人左右的兵力。
孫傳芳,字馨遠,1885年出生,山東人。
就歷史經驗來看,武力威逼的效果大都不錯,可以免去很多口舌之爭。
這封暖心的電報讓本就自信的吳佩孚對未來又多出了幾分信心:我雖已不再英姿勃發,但我擁有不曾老去的雄心壯志和天才的軍事才能,一次失利有何足懼,一切就從這裏重新開始吧!
成功把直系推向懸崖的馮玉祥並不滿足,他決定做一件前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做一件從「灤州兵諫」那會兒就想做卻一直到今天還未做的事情,那就是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這場正在進行的山海關大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型的多兵種立體作戰,陸軍、空軍、海軍三軍協同,相互攻伐。算是徹底告別了之前軍閥內戰的「過家家」模式。唯一可惜的是,先進武器都是進口來的,用壞就沒了。
在三個老部下的支持下,劫後餘生的吳佩孚來到湖北武漢,穩住頹勢,開始了東山再起之路。
於是,馮玉祥找來了兩個幫手合夥經營這個「背後捅刀子」項目。
其一,馮玉祥同志愛國之心切切,早就看直系的腐敗統治不順眼,於是出面力挽狂瀾。
其三,馮玉祥被張作霖收買了,為利出賣故主。
正愁沒有好借口的時候,盧永祥自己送上門了。
面對一直在戰場上不倒的吳佩孚,硬碰硬可能很難獲勝,但他的對手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取得勝利,例如迂迴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