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蔣記王朝 第二章 刺殺廖仲愷

蔣記王朝

第二章 刺殺廖仲愷

換句話說,除去指揮官的謀略天賦、練兵水準、領導藝術等因素,第四、七兩軍的戰鬥力主要是靠同學和鄉土關係聚合出來的。
當然了,在歷史的詞典中,假如、如果這些詞彙是沒有市場的。

蔣介石上位

這絕對是一起嚴重的暗殺暴行。
所謂「四校」,其實就是在袁世凱的建議下,慈禧模仿日本軍事教育體系,弄出來的一個培養高級軍官的固定套路:先上軍事小學,再進軍事中學,然後考入保定軍官軍校(相當於大學),最後去北京的陸軍大學深造(相當於研究生)。能從四校畢業的學生不算多,所以這幫畢業生幾乎不用為就業問題發愁。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大難不死的蔣介石,還真有後福——劉峙出奇制勝,率軍攻克華陽,扭轉了戰局。這次立功,為劉峙後來競爭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加上了一枚重重的砝碼。
這是一起仇殺案,種種證據都指向了兩個國民黨元老。
表面上看起來,胡漢民、廖仲愷等人緊密團結在以汪精衛主席為核心的國民黨中央周圍,高舉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旗幟繼續走革命統一之路。其實,這隻是一種假象。國民黨內部遠非鐵板一塊。
汪精衛上台後,沒有弄什麼新思想、新主義,還是高舉孫中山的偉大旗幟,不走樣地「按既定方針辦」,堅持三大政策,堅持「揮師北伐、統一中國」。
拿下惠州打開了勝利的通途,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就是蕩平盤踞東江上游的陳炯明殘部。此次行動中,蔣介石遭逢一生中最危險的局面:在向東江上的重鎮——華陽進軍途中,他率領的部隊遇到優勢敵軍的猛烈抵抗,久戰不克,反被敵人的鉗形攻勢所困。
但蔣介石督戰的這支部隊,是最近由軍閥部隊改編而來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夠,戰鬥力不強。雖奮力苦戰,仍毫無建樹。部隊在敵軍衝擊下全線崩潰。打到最後,總指揮蔣介石也受了傷。傷不致命,致命的是,總指揮部的其他成員已各自逃命去也,此時蔣介石的身邊只有侍衛長陳賡寸步不離。一個光桿司令,一個光桿侍衛長,這仗還怎麼打?
「西山會議」一事是國民黨的第一次嚴重分裂,其影響極為惡劣,導致國民黨內部矛盾公開化,並且愈演愈烈。就憑這些人的分裂行為——用郭德綱的話說——被拉出去槍斃半小時也不算過分。
廖仲愷是廣州政局中的關鍵人物,他在政治上保護了蔣介石也壓制了蔣介石,如果廖仲愷還活著,蔣介石就不可能超越廖仲愷,擔任政治軍事的一把手。如此一來,蔣介石將來與汪精衛、與蘇聯顧問的衝突就不會那麼激烈。廖仲愷是潤滑劑,也是緩衝區,有他在的話,後來的中山艦、「整理黨務案」等事件就很可能不會發生。
應該說汪主席的用人水平不錯,因為他選中的破案負責人蔣介石的工作效率很高,真相很快浮出了水面。
第二軍:由譚延闓麾下的湘軍改編而成。軍長譚延闓,黨代表汪精衛。
國民黨的另外兩名元老也是重任在肩。
英國巡捕槍殺、逮捕遊行示威的普通民眾,致死致傷數十人,這就是「五卅慘案」。慘案引發了為期十六個月的「省港大罷工」。
第四軍:由原粵軍第一師改編而成。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第十師師長陳銘樞,第十一師師長陳濟棠,第十二師師長張發奎。
此外,蔣介石與廖仲愷的關係非同一般,這能保證他以頑強的鬥志與飽滿的熱情投身偵破工作。
第四軍和第七軍的情況也差不多,他們的軍官差不多都是按照「四校」模式培養出來的。
陳侍衛長背起蔣介石就跑。蔣介石比陳賡高且重,背起來相當吃力,可陳賡始終不肯放下蔣介石自己逃命。就這麼跑了幾里地,才逃出了包圍圈。之後,陳賡不眠不休,跋山涉水,疾行百里,找到何應欽和周恩來,搬來援兵,蔣介石才得以脫險。
國民黨改組之後,朱卓文九*九*藏*書混得一天不如一天。孫中山在世時還念著他往日的功勞,給他安排了一個縣長做做。當孫中山去世后,廖仲愷發現這小子基本不做好事只幹壞事——利用職務之便破壞經濟秩序(販賣煙土、逃稅漏稅),亂搞男女關係,窩藏不法分子保護黑惡勢力,於是頂住朱卓文的老大許崇智的壓力,硬是把朱卓文的縣長職務給撤了,家產也給充了公。
1933年9月22日,57歲的陳炯明在香港病故,臨終前連呼:「共和!共和!」
所以東征軍的第一個目標是惠州,因為惠州是陳炯明的老家,也是他最重要的據點。
二次東征是蔣介石第一次獨立指揮戰役規模的軍事行動,事關個人威信和革命前途,不容有失,因此他親臨前線指揮。
蔣介石雖然在「炮轟總統府」那會兒就已經深得孫中山信任,當前是軍隊的最高領導班子——軍事委員會的委員,但自從陳炯明叛變后,孫中山對軍人掌權非常警惕,所以一直不讓蔣介石插手黨務和政務。除了黃埔軍校黨部外,蔣介石基本不能干預校外黨務,其黨內地位至多相當於一個候補委員,黨內職務甚至低於同期的毛澤東,根本不能與上述黨政要員相提並論。
1925年10月,蔣介石自廣州出發,再度東征。
第一軍的中基層骨幹大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他們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青年,他們接受的是來自蘇聯的先進軍事教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叫「黃埔系」。第一軍的高層軍官,則大都是保定軍校畢業生。簡單來說,第一軍幾乎所有的軍官都來自兩所中國當時最優秀的軍校,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第一軍的戰鬥力。
這個劉峙平時一副「大智若愚」的老實人模樣,待人接物幾乎都是打哈哈,不過大家千萬不要被他人畜無害的外表欺騙了,這位兄台打仗有兩把刷子,尤其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他少有敗績,屢創新功,是當時軍中炙手可熱的實權人物。
暗殺是陰謀者罪惡的嗜血,暗殺也是熱血者狂熱的獻身。可無論是陰謀者還是熱血者,最終都沒有從暗殺中得到好處,這無疑是歷史的諷刺。
蔣介石親臨前線督戰,希圖激勵士氣,扭轉戰局。
蔣介石被迫調整策略,不再平均用力,而是集中所有的重武器以優勢火力猛烈轟擊楊坤如重點防守的北門,實施重點突破。
1925年8月19日上午九點,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前,子彈的火花迸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黨軍黨代表、農民部部長、工人部部長廖仲愷遇刺,身中四彈,在送往醫院的途中身亡。
兇手——粵軍許崇智手下的旅長朱卓文等人收買的歹徒。
這是因為,廖仲愷、胡漢民、許崇智相繼離去,產生的權力空白必須由這兩個人來填補。
按照正常情況,蔣介石應該給這些軍閥部隊開展為革命建功立業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忠於黨忠於民族的忠誠教育,想辦法清除他們腦袋中的封建糟粕。但問題是,蔣介石當前的實力不夠,對第一軍之外的部隊缺乏掌控力,沒幾個人聽他的,像革命資歷比他老的程潛就不怎麼給他面子。無奈之下,蔣介石只能把最重要的道德操守和思想政治問題留到以後再頭痛。但他絕對料不到,日後他會為此吃盡苦頭。
輸得精光的陳炯明逃到了香港。在軍閥的舞台上出局的陳炯明並沒有從此一蹶不振,因為他手中還有一張牌,可以讓他光明正大地改走社會名流路線,繼續參政議政,在政治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刺廖案」所產生的後果,在當時看來是沒法估量的,但通過之後的歷史進程來看,我們勉強可以這樣認為:這場陰謀至少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軌跡。
第二次東征與第一次東征有些不同,裏面多了一支特殊的隊伍——二百三十七人的政治宣傳九*九*藏*書隊。這是周恩來的創造性發明。
所以朱卓文是官也沒了,錢也沒了,女人也沒了,生活檔次大大降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朱卓文決定報復斷他財路的廖仲愷。這就是他被胡毅生選為合作夥伴的真正原因。

國民革命軍

就其個人素質和能力而言,他肯定是那個年代最為出色的金融人才之一,但他有一些致命的臭毛病:傲慢,剛愎自用,沒有耐心,在官場上人際關係惡劣,這些毛病令他在未來的國共內戰中吃飽了虧。
胡漢民是國民黨內唯一和汪精衛資歷相當的人物,而許崇智雖說資歷不及胡漢民,但也是地位顯赫——同樣是中央常委、軍事委員會委員,還是廣東省政府主席。
1925年5月30日,上海。

廖仲愷被刺

宋子文不僅不受蔣介石待見,還常常因為太有主見、敢於反抗而挨對方的揍,主要表現為被打耳光,很是凄慘。當然了,這是未來的事,雙方暫時還是可以合作的。
以廖仲愷為首的國民黨左派和以胡漢民為首的右派就是否堅持三大政策的爭鬥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廖仲愷在汪精衛和共產黨的支持下,處處都佔了上風。
胡漢民兼中央執行委員會五名常委之一、中央軍事委員會八名委員之一、外交部部長三職於一身。
蔣介石的策略是「中央突破」,即先突破陳炯明最堅固的堡壘,然後再向兩翼進攻,把陳炯明的地盤分割成一塊一塊,各個擊破。
雖然證明這二人直接與案的證據不足,但他們也難逃嫌疑。
背後主謀——以胡漢民弟弟胡毅生、鄒魯為首的國民黨右派。
然而這一次,蔣介石水漲船高,先是成為廣州衛戍司令,全盤接收與自己因為地盤和「錢途」而嫌隙漸生的大哥許崇智的軍權,后又在國民黨「二大」上被選為國民黨權力中樞——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革命軍總監,躋身國民黨權力中心,成為國民黨中僅次於汪精衛的二號人物。
至此,廣東一統!
第五軍:由「福軍」改編而來。軍長李福林,本為悍匪,是澳門香港地區黑社會的元老級人物。此人文化水準很低,大家可以通過歇後語「李福林看報紙——倒轉來」感受一下此人的人文風貌。他在逃亡南洋的過程中結識了孫中山,搖身一變成為孫中山早期的革命軍事幹部,此後他拉起了一支以江湖悍匪為核心的隊伍——「福軍」。
就在反帝愛國的工人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上次沒被打死的陳炯明又回來了,蠢蠢欲動,計劃東山再起。
他是前清秀才、廣東諮議局議員,也是帝制的掘墳者。
陳賡的腿功和體力真是了得!「黃埔三傑」的綜合素質果然不是蓋的。
第三軍:由朱培德麾下的滇軍改編而成。軍長朱培德,他在雲南講武堂讀書時,與朱德並稱「兩朱」,其政治素養和軍事能力都過得去。
但廣東國民政府現在兵強馬壯,豈容陳炯明再次生亂。汪精衛主席隨即任命國民政府的二號人物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主動出擊,與陳炯明決戰。
初期的國軍依照蘇聯體制,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過去一年多來,蔣介石與廖仲愷在黃埔合作建校建軍,其中的艱難蔣介石心中非常清楚。當初建校之時,廖仲愷數次忍辱負重,從楊希閔、劉震寰手中討得些許款項,甚至變賣家中財物,將一筆筆經費交到蔣介石手中。平定商團、建立校軍、建立黨軍,表面上看是他蔣介石在領導,可廖仲愷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在背後為他擋了多少明槍暗箭,又有誰能數得清。蔣介石能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是廖仲愷用肩膀扛起來的……
就在廖仲愷被刺殺的前一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幹了一件大事,將之前的「討賊軍」、「建國軍」和「黨軍」名目取消,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
此臨終遺言,成為陳炯明至死仍堅持民主聯邦九*九*藏*書制的最後表示。
打不了,只能逃跑。
兩位後起之秀瞬間上位。只能令人感嘆人生際遇變幻無常。處於政治旋渦之中的人,身份轉換之迅速,往往令人難以置信。
就這一點而言,宋子文不如他一直看不上眼的同行——山西佬姐夫孔祥熙。儘管孔祥熙喜歡搞貪污,官品遠低於宋子文,但他有一個宋子文沒有的優點:聽話。所以後來取得獨裁地位的蔣介石欣賞孔祥熙的程度遠勝於宋子文。
「國民革命軍」的名字是蔣介石抓掉不少頭髮才想出來的。電視劇裏面的「國軍」就是這麼來的,國軍這個稱呼也一直持續到國民黨退出大陸。
思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境界。兩派人,兩條路。路線衝突決定了左派和右派註定有一派要退出中國的歷史舞台。
最為關鍵的是,他還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參照西方的經濟理念,為中國打造一套統一的現代經濟制度。但他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些來自西方先進國家的想法有些水土不服。因為當時的中國執政者們大都急功近利,他們需要的是那種有求必應而且不問用處的自動取款機式的理財好手,而不是宋子文這種或許眼光更遠也更有能力但不聽話的財政專家。
第七軍:主力就是新桂系的全部家底,此軍從1925年10月開始分批入粵助戰,次年3月正式被改編。軍長李宗仁,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黃紹竑,參謀長白崇禧。

汪精衛主席

第一次東征時,因守將楊坤如投降,東征軍才輕易拿下惠州,可惜許崇智為了顯示政府對失足軍閥的寬大為懷,在得到楊坤如不再與革命為敵、願意接受改編的保證后,又將惠州交與對方防守。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守承諾的頑固分子,因為楊坤如在陳炯明打回來后,果斷地投向了老領導的懷抱,惠州被陳炯明重新佔領。看來對待頑固分子,還是採取強制措施為好。
由此可見,在咱們中國,跟同學和老鄉把關係搞和諧是很重要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對方就能拉你一把。
七個軍,共八萬人左右。各軍的軍事素質相差很大,戰鬥力也參差不齊。雖然說不好哪個軍戰鬥力最差,但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第一、四、七軍戰鬥力最強。
這樣的機會,陳炯明自然不會放過。於是,陳炯明跑去香港爭取到了英國人的「贊助」。
在蘇聯顧問的支持下,共產黨在幫助國民黨改進組織、宣傳等黨務工作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與國民黨之間的根本分歧,從而堅定了爭取無產階級在國民革命中的領導地位的決心。長而久之,圍繞著蘇聯顧問、共產黨對國民黨的影響力以及對革命的領導權,國民黨內形成了以廖仲愷、鄧演達為代表的贊成和積極推進「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左派,與以胡漢民、孫科為首的「不能容忍國民黨內共產黨力量的發展和蘇聯顧問影響的增強」的右派,兩派鬥爭十分激烈。
但蔣介石的上位也引發了新的問題。
第一軍:主力仍然是黃埔軍校師生。軍長蔣介石(後為何應欽接替),黨代表原是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一期生「黃埔三傑」中的賀衷寒、蔣先雲已做到了團級幹部。
關鍵時刻,重武器部隊——炮兵營的一把手、技術標兵——「炮神」陳誠再立新功,他一炮將敵人的機槍打啞,敢死隊趁勢登城。登城十分不易,蔣先雲中彈,陳賡傷了左腿,好在黃埔同學中有名的「拚命三郎」陳明仁表現得夠生猛,舉著校旗第一個登上惠州城頭,並把守住了國軍佔領惠州的勝利之門。
汪精衛上台後堅決執行孫中山的既定路線,儼然代替廖仲愷成為了左派領袖。蔣介石則成了新的中間勢力。
他的工作經歷也很出彩:由於從本科開始就接受全英文教學,他的英語水平遠超今天那些操著半吊子英語在外企職場磕巴的人,非常厲害,因此他從事的工作大都跟英語和大學專業有關。他在紐約花旗銀行九*九*藏*書實習過,也在當時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重工業公司——漢冶萍公司駐上海總辦事處當過秘書,還當過姐夫孫中山的英文秘書,他當前的職務是廣州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董事兼行長。
惠州之戰打響之初,面對攻城的主力——戰鬥力極為強勁的國軍第一軍,擁有地利和兵力優勢的守軍並沒有敗象。戰況十分激烈,在第一次東征中表現得十分驍勇的教官劉堯宸英勇陣亡,國軍傷亡很重。
值得一提的是,廖仲愷遇刺這一血的教訓,也從反面教育了當時年輕的共產黨——凡事做好預防和提前得知重要情報是非常重要的。自此,共產黨廣東區委在黨內開展了最早的情報保衛工作,為建立傳奇的「中央特科」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在黨內級別不夠、政治地位不高的蔣介石為何能加入特別委員會?答案很簡單,因為蔣介石是當時最適合的偵破工作負責人人選。
宋子文也算是個重要人物,這裏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他。
拿下華陽之後,東征軍長驅直入,徹底擊潰陳炯明,於1925年11月底取得二次東征的徹底勝利。隨後,廣東國民政府又發起南征戰役,在李宗仁哥仨的協助下,徹底消滅了廣東南部甚至包括海南等地的小軍閥。
7月初,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以壓倒優勢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成為孫中山以後第一位國民黨領導人。
宋子文,19世紀的90后,時年29歲。
蔣介石對陳賡的「護駕」深為感激,遂將其留在身邊做侍從參謀。因為這次救命之恩,國共分家后的陳賡在上海被捕后,蔣介石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任憑共產黨將陳賡營救了去,表現得很是仗義。
他是辛亥元勛,也是革命的叛徒。
惠州,「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地勢極其險要,歷來被視為金城湯池。
他的教育背景非常出彩:他既是史稱「東方哈佛」的美國教會學校——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學士,又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的碩士,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
有兩個原因。一來直系軍閥扶持和控制的福建、江西與廣東國民政府控制的兩廣相距太近,他們必須扶持一個人來給國民政府找些麻煩,讓國民政府忙於處理內亂而無暇進攻他們,而「殘仔明」無疑是一個很完美的人選。
這一查,居然跟胡漢民、許崇智脫不了干係!
不過第四軍和第七軍的情況也稍有區別,首先是第四軍軍官中的保定軍校優秀畢業生數量遠超諸友軍,睥睨全中國,然後是第四軍軍官的籍貫幾乎都是廣東,而第七軍的軍官大都是廣西人。
他改變了歷史,最後也被歷史埋葬。
當然,這也是一個眾望所歸的結果。論資歷,國民黨內已無出其右者;論忠貞,幾十年來孫中山身邊的朋友戰友走了一撥又一撥,又有幾人能如汪精衛這樣始終不離不棄;論獻身精神,曾「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汪精衛也不缺乏。
由此,胡毅生因為覺得哥哥讓人騎在頭上欺負心生不爽而萌生了殺掉廖仲愷的念頭,當然也可能是受到了胡漢民的暗示甚至是指示,總之,胡毅生找到了鄒魯等右派骨幹,合夥密謀殺掉廖仲愷。
汪精衛大怒,遂與許崇智、蔣介石組成特別委員會,統歸管理軍政事務及警權,戒嚴廣州,徹查此案。
他是粵軍的奠基者,成於粵軍,卻也被粵軍所敗。
6月底,由汪精衛主持召開了國民政治會議。會上確定了將「國民黨總理」的稱呼永遠留給孫中山,國民黨採用集體領導的委員會制,會議還決定原來的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設國民政府主席為最高領導人。
他是孫中山的戰友與追隨者,最後又跟孫中山兵戎相見。
第一個人,自然就是大家熟悉的蔣介石。
「刺廖案」發生之後,手握兵權的蔣介石堅定地站在了汪主席一邊,汪蔣之間也因這次合作而進入了蜜月期。
而以汪精衛為代表的中立派又read•99csw•com沒有孫中山的威望,表現得過於優柔寡斷,無法制衡兩派趨於白熱化的鬥爭。無法制衡的權力鬥爭演變到後來,必然會異常殘酷,也許唯有鮮血才能解脫這些沉溺於權力鬥爭中的人。

一統廣東

接下來,一起關注一下第二個幸運上位的人——宋慶齡的弟弟、孫中山的小舅子宋子文。
二來省港大罷工觸犯了列強尤其是英國人的利益,於是英國人想了一招「以華制華」——收買軍閥去破壞省港大罷工和農會組織。
如果說廖仲愷與胡漢民有思想路線之爭的話,那朱卓文與廖仲愷就有利益之爭。
他畢生追求「聯省自治」,為建設地方自治不遺餘力,締造了閩南、廣東的新政,卻也將戰火燒向了閩粵大地。
此時的蔣介石因為受傷不能走動,面對越來越近的敵軍,蔣介石萬念俱灰,竟欲殺身成仁,但被陳賡勸止。
宋子文出任財政部部長,在國民黨「二大」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廖仲愷的地位。
政治宣傳隊的隊員是從農民運動講習所、政治訓練班、黃埔軍校等處挑選的。他們負責激勵士氣,宣傳政策,發動群眾運動,密切軍民關係,算是共和國現在規模龐大的軍政文工團的前身。
汪精衛和蔣介石自然不會理會「西山會議」的決定,但他們沒有想到,右派並沒有就此罷手,一場爭對他們的陰謀即將展開。
本來應該承擔偵破重任的廣州市市長孫科、公安局局長吳鐵城都是右派,汪精衛和蘇聯顧問團不放心。而蔣介石當時屬於中間偏左派,且手握最忠心於國民政府的黨軍,汪精衛和蘇聯顧問團比較放心。
一代梟雄就此結束了複雜的一生。
在接下來的廣東統一戰爭和北伐中,主要靠最能打的第一、四、七軍作戰,另外四個軍只能錦上添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那四個軍是綜合素質——軍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識、士兵的訓練和裝備都不到位的軍閥部隊。
廖仲愷的重要性則只高不低,同樣是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同時身兼極其重要的財政部部長。
於是,直系門下的福建省軍區司令周蔭人、江西省軍區司令方本仁不斷給予陳炯明特殊關照,出錢出人,甚至還劃了專門的地盤給陳炯明養軍。
這張牌是個政黨組織——在陳炯明的大力協助下,由會黨「洪門」改造而來的致公黨。致公黨的一把手——總理自然是由陳炯明來干,副總理則是咱們的老熟人唐繼堯。致公黨到現在仍然是共和國「參政議政」的八大民主黨派之一,陳炯明也算是因此流芳後世了。
1925年5月中旬,代理大元帥胡漢民見到了從北京善後歸來的汪精衛,宣言誓守孫中山遺囑,與惡勢力鬥爭到底。
而失去胡漢民的右派們看廣州已無法立足,竟然跑到北京西山孫中山靈前,開了個「西山會議」。會議決定:取消共產黨員在國民黨之黨籍;開除汪精衛黨籍半年;停止廣東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職權。在此事中負責挑頭的林森、張繼等人後來就被稱為「西山會議派」。
1925年9月,陳炯明從上海回到廣東,再次反叛。陳炯明上次不是被打殘了嗎,怎麼死灰復燃了?
面對洶湧而來的質疑,胡漢民選擇了深刻的自我批評——卸去職務,去蘇聯考察。而許崇智選擇了膚淺的自我批評——輕飄飄的一句「自己治軍不嚴」,令黨內黨外人士都大為不滿。更大的問題是,許崇智的私生活很是糜爛——吃喝嫖賭毒俱全,根本不配稱為革命軍人和黨員幹部。
汪精衛趁機算總賬,將他免職。許崇智從此離開廣州閑居上海,遠離軍界……
第六軍:由程潛麾下的湘軍改編而成。軍長程潛。
現在,國軍即將接受第二次東征和北伐的考驗,在鐵與血中走出來的它還要在即將爆發的抗戰中用血肉之軀鑄就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萬里長城,因此有必要在這裏描述一下它的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