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蔣記王朝 第三章 大勢

蔣記王朝

第三章 大勢

德國自然也需要通過向外擴張取得原料供應地和市場以滿足其工業發展的需要,可問題是,當時全球能瓜分的地盤幾乎都被英、法兩國拿下了,所以得另想辦法。德國人冥思苦想出來的解決辦法就是搶,從法國和英國手中搶。
儘管歐洲人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有的文化都根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也有相近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但是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戰爭就是歐洲永不褪色的主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像歐洲那樣戰亂迭起。
細細一想,倒也能想通。這些少壯派軍官有能力有實力,裕仁要通過他們來幹活,難免對他們放縱一些。再者,這些軍官資歷不夠,地位不高,也需要借裕仁的領導名義實現自身的利益。在這種裕仁默許的情形下,這些東瀛島國的「桑」為了方便幹活,給自己打上了神聖的標籤——為天皇服務,為「愛國主義」奮鬥。所以一旦惹毛了他們,輕者把對方歸為「非國民」(相當於中國的漢奸),重者就要讓對方「死啦死啦地」,即便是他們的頭頭也惹不起他們。
以日本人一貫的好戰心理和暴發戶心態,唯一的辦法就是脫了褲子玩軍國主義,拚命發展軍工業(如日本於1922年研製成功了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艦),實行對外擴張,從鄰居朝鮮和中國手中打劫。
德國強勢復起,英法兩國實力退步,而英、法、美為了不讓希特勒徹底賴掉那筆欠款,也不敢對德國過分逼迫,所以這才有了史上有名的「綏靖政策」——對德國處處讓步。
蘇聯的事暫時說到這裏,接著來關注日本。
緩過氣來的張作霖稍做休整之後,就立即出兵華北。
雪上加霜的是,在其經濟實力還未恢復之際,即1929年至1933年,世界又一次爆發了經濟危機,導致這對難兄難弟的經濟滑入了深淵。
但是在冰冷的利益關係面前,往往親戚比陌生人表現得更加現實。甚至因為相對了解的緣故,動起手來也格外的精準狠。
其實,能力差些也不打緊,畢竟權力、地位擺在那,想來話語權應該把持得住。但奇怪的是,軍部的這些高級軍官說起話來竟然遠不如那些少壯派軍官管用。
馮玉祥做西北邊防督辦,張作霖干東北邊防督辦,繼馮玉祥開往西北之後,張作霖也離開了北京。張作霖乖乖地離開北京,自然也是有理由的。
為什麼這位仁兄屁股都沒坐熱就離開了中國的政治中心?
郭松齡造反的決心十分堅定。張學良本想親自出馬勸說曾經的好兄弟放下屠刀,可郭松齡拒絕見面,只是通過報紙告訴張學良:你對我的好我都記著,但這個反我造定了,誰勸都沒用!話音剛落就把因為出差路過他地盤的姜登選給殺了。
這一次,輪到直系面對生存危機。危急關頭,孫傳芳和吳佩孚站了出來,擔負起了保全自己、挽救直系的重任。
季山嘉給出的反對理由是:廣東國民政府的實力不行,再度北伐的時機不成熟,你們應該海運軍隊北上,與馮玉祥會合后從北邊進攻北京政府。
直系不僅佔據本土作戰的優勢,而且戰鬥力也比奉軍強。孫傳芳手下的頭號大將——其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盧香亭,帶著孫傳芳的起家本錢——北洋第二師,秒殺了奉系所謂的精銳:姜登選、張宗昌和楊雨霆,特別是張宗昌的王牌部隊——兇殘的白俄士兵雇傭軍,也在盧香亭手中覆滅。奉軍的境況怎一個慘字形容!
話說中國北方局勢的發展讓蘇聯和共產國際大受鼓舞,於是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設計了一個投入不大但可能回報驚人的革命計劃——「首都革命」:收買馮玉祥,讓其率軍進攻北京政府,同時由國共兩黨發動北京的工人群眾予以配合,三家聯手推翻段祺瑞、張作霖二人把持的北京政權,給日本帝國主義下些絆子。
睦仁的能力是很強的,軍權在手,說話算數。但他兒子嘉仁就不行了,因為腦袋有毛病,沒人把他這個天皇當棵蔥,權力逐漸旁落到明治維新元老、獨攬軍部大權的權臣山縣有朋手中。
德國對美國拉偏架的行為自是十分不滿,所以一拍腦袋想出來一個昏招:誘使美國人的宿敵墨西哥人進攻軍火販子美國。於是,德國人自掘墳墓,使得美國在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加入戰爭,成為壓垮德國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張學良一看就明白了:郭松齡已經不想回頭,也回不了頭。算了,放棄吧,就讓曾經的一切在這場戰爭中隨風逝去!
在段祺瑞和馮玉祥的默許下,張作霖的手下李景林、張宗昌、楊宇霆、姜登選先後出任直隸、山東、江蘇、安徽督辦,也就是說他拿到了四塊地盤,只不過江蘇和安徽還得從直系手中搶才行。
比同期的德國更厲害的是,美國不僅在科技創新方面屬於世界頂級強國——美國和德國並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頭羊,且在20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一枝獨秀,而且美國人的管理創新能力也同樣屬於世界頂級水準——比如起源於福特公司的流水線作業技術,還比如起源於美國企業的現代經濟管理理念——偉大的企業管理學家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在其傳世系列作品「錢氏三部曲」中對此有詳細論述,這裏就不班門弄斧了。
英法混成這般模樣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一戰」的主戰場在英、法兩國本土。在自己家裡和別人打架,怎麼著都討不了好。畢竟破壞的都是自己家的東西,死傷的也大都是自己的家人。
日本此時的領導人是昭和天皇裕仁,這是一個野心極大也極度陰險的危險分子。
除了搞經濟是一把好手,羅斯福還將在「二戰」中有傑出的表現,不過這是將來的事情,話題先回到美國的對華政策上。
話說日本通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后,根本不顧自己當時還是債務國的窮人現實,屢屢追加在中國尤其是東北的投資和借款,近乎傾家蕩產。
當然了,馮玉祥願意離開北京,也是因為撈到了足夠多的好處。西北邊防督辦可不是白當的,察哈爾、綏遠、西北一帶都成了他的新地盤。
繼任的總統胡佛沒什麼本事,除了和英國人一起扶持德國、武力鎮壓失業工人,也沒啥拿得出手的成績,幹了一任就灰溜溜地下台了。
鑒於廣東國民政府即將走出廣東爭雄天下的大勢,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列強的近況,因為它們有實力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中國的局勢。
「一戰」時,英法向美國申請了近百億美元的貸款以向其購買軍火和食物,而戰後兩國經濟不景氣,所以還得靠德國的賠款來償還美國人的貸款。讓發動戰爭的德國人為戰爭埋單,這倒也應該。
之前說過張作霖對東北軍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的事(整軍經武),這裏不再重複。當時眾人都只看到了人事變動帶來的好處:在畢業於正規軍校的軍事幹部的帶領下,東北軍戰鬥力大幅提升。沒有人意識到,這次人事變動居然會引發新的問題。
當時,日本陸、海兩軍的中高級軍官幾乎全部都是老家在長州的陸軍大佬山縣有朋的關係戶(長州派)以及老家在薩摩的海軍大佬山本權兵衛的關係戶(薩摩派),也就是說,軍官的升遷幾乎都靠拼爹、拼關係,十分不利於他們這些背景不足的草根。
要說羅斯福,就不得不提美國此時的總統柯立芝。此人搞市場經濟有一套九九藏書,在英、法、德三國還在因為「一戰」喘氣的時候,他卻帶領美國人在20世紀20年代取得了輝煌的經濟成就,史稱「柯立芝繁榮」。只可惜柯立芝太過於相信市場的作用,最終導致了那場始於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大蕭條,晚節不保。
而且,由於英國擔心巨額賠款會把德國壓垮,導致對方沒法還債,所以沒好好學過「農夫與蛇」的英國人,決定把好人做到底。
馮玉祥很高興地答應了。他沒有理由不答應,這可是壯大實力的難得機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歐洲局勢,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歐洲的政治地理概況。
於是郭松齡決定造反。
稍提一句,美國如今爭當世界第一債務國,就是想重走這條德國走過的「成功之路」。
裕仁的爺爺明治天皇睦仁身體條件一般,只活了60歲就死於尿毒症,他爸爸大正天皇嘉仁,身體條件更加糟糕,小時候患腦膜炎,中年患腦血栓,40歲成功升級為精神病,47歲就掛了。但奇怪的是,裕仁居然活到了88歲,在位時間近七十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思來想去,想必這是沾了他爺爺和爸爸短壽的光。
馮玉祥一反,李景林便根據當前局勢和自己多年的江湖經驗,做出一個合理的判斷:好兄弟郭松齡完蛋的概率遠比老闆張作霖高。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自己活命,李景林遂舉兵反抗馮玉祥,順便支持張作霖,跟兄弟郭松齡揮手說再見。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趕走直系,才有之後的孫中山北上,可在孫中山到達北京前,馮玉祥已經離開了北京。
1925年6月中旬的一個晚上,在美國駐上海領事館舉行的Party上,張學良和宋美齡相識了。
講到這裏,必須得強調一項美國的國策:引進外來人才,因為外來人才的流入大大增強了美國的創新能力,譬如從德國引進的絕世天才愛因斯坦先生。
就在此時,張作霖的第二個救星到了。張作霖的老關係戶——日本人出兵瀋陽。日本人救張作霖可不是為了發揚國際主義精神,而是因為拿到了張作霖給出的好處——《日奉密約》,以及對郭松齡的三民主義背景和馮玉祥背後的蘇聯人不放心。
因此,在中國問題上,日本和蘇聯、美國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日本目前沒有和對方撕破臉,是因為還沒到最後攤牌的時候。
日本人欺負朝鮮的事就不說了。
將這一思路轉變為現實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在這兩個國家的支持下,以迪亞士、哥倫布、麥哲倫為代表的冒險人士,靠著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逐步發現了通往非、亞、美三大洲的航路,即所謂「新航路」運動。
對美國來說,好處就更大了。美國向德國提供貸款,德國拿著這筆貸款向英、法賠款,而英、法又拿這筆錢償還美國的貸款。也就是說,錢轉了一圈之後又回到了美國人的腰包。美國人沒有損失不說,還能收德國人一筆利息。更重要的是,這一圈轉下來,由於全部使用美元發行和結算,美元就此奠定了世界貨幣的地位,美國因此成了大贏家。

混戰

得益於經濟大蕭條,讓意識形態退居二線,蘇聯這才有機會抄底歐美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生產過剩,賣不出去),引進技術人才(大量工人失業),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工業水平。換句話說,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幾乎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如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都是靠美、德兩國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建設完成的。
當然,希特勒搞納粹主義還是很有一套的,他極其擅長搞極端愛國主義和專制獨裁統治,他就是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完美代言人,在他帶領德國擺脫始於1929年的那場經濟危機的過程中,這一點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其次,這幾個日本鬼子還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蘇聯

世上果真是唯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敵人。
嚴格意義上講,蘇聯的主體——俄國的作戰能力其實一般,像1812年面對拿破崙、1904年面對日本、「一戰」面對德國,俄國全部落敗。但為何面對法、日、德這種侵略性極強的對手,俄國並沒有亡國滅種呢?
在孫傳芳和吳佩孚的串聯下,直系成立了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結成了強大的反奉聯盟。1925年10月,反奉聯盟組成「討賊聯軍」起兵反擊。
面對張作霖與吳佩孚的南北夾擊,馮玉祥頓感信心不足,他決定暫時從名義上屈服,緩解一下惡劣的形勢。於是,馮玉祥在1926年元旦當天宣布下野,命手下張之江代理總司令。
宋美齡從小在美國接受現代教育,知書達理。不過在她溫柔嫻靜的外表下,卻有一顆剛毅的心。大姐二姐都嫁了當世豪傑,她這個小妹也不甘落於姐后,可當世能媲美大姐夫二姐夫的金龜婿實在太難釣了,連二姐夫孫中山引薦的優質「高富帥」譚延闓都不合心意,最終以結拜兄妹的方式降溫處理,那些尋常男子又豈能入宋小姐法眼。
想成為大爺,先得學會裝孫子。當前實力不夠強大的蘇聯自然不能例外,它也只能實行「喘氣政策」,韜光養晦。但作為一個極具野心的國家,它自是不可能學清朝搞閉關鎖國,因此它將擺脫外交孤立的希望放在了中國身上。
當然有好處,只是這涉及一些經濟學原理,不太好理解而已。簡單來說,德國人並非直接拿這筆錢去還賬,而是拿這筆錢養活企業,生產東西,在盤活了本國經濟之後,再用這筆錢產生的經濟效益如稅收去還債。
歐洲雖有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減去橫跨歐亞兩洲的「怪胎」俄羅斯所佔的四百萬平方公里之後,也就剩下了六百萬平方公里。

歐洲巨變

英國聯合想往歐洲伸手的美國,向德國提供巨額貸款。英國人泥菩薩過江,自然掏不出幾個錢來,貸款的主力只能是有錢的美國人。
拿下上海后,張學良的老子張作霖仍不滿足,一來直奉大戰的獎品——江蘇和安徽還未拿到手,二來張作霖也有武力統一全中國的野心,所以他是一門心思地積極策劃擺平直系勢力盤踞的長江流域。
花費如此多的筆墨講歐洲,一是為之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做一些鋪墊,二是為了說明一件事:英、法忙於休養生息,德國忙於東山再起複仇,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精力像美、蘇、日三國一樣在中國大搞破壞。
是不是很奇怪,之前輸得精光的吳佩孚居然敢站出來與張作霖唱反調?不用奇怪,因為吳佩孚已恢復元氣。別看其麾下第一悍將彭壽莘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厭倦紅塵隱居了,跟隨他來到武漢的都是殘兵敗將,其實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吳佩孚就以這些人為班底,又打造出了一支精銳之師。
三、大興工程拉動內需,解決底層百姓的就業問題;通過海量軍事訂單扶持容克(貴族)主宰的軍工企業,跟資產階級搞好關係。
戰爭的主力俄、德、英、法四國基本都沒有落著好。
但後來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此人就是普魯士王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於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一舉擊敗法國,統一德意志民族,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喜歡搞極端民族主義的國家——德國。
自信的男人總是分外膽大,於是張read.99csw.com學良開始約會宋美齡。張學良晚年回憶說,他們私下約會過好幾次。至於他們的約會內容是去看電影,還是喝咖啡,又或是更旖旎的活動……張學良就不說了。
張學良是典型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有權、有錢、有自信,何況還有一個「民國美男」的名號。
僅用了六天,聯軍便擊退奉軍,佔領上海。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中,討賊聯軍節節勝利,奉軍被逐出長江流域。
第一個給張作霖遞救生圈的人居然是馮玉祥!
因此,「一戰」結束后,在中國這片神奇而遼闊的土地上,主要是美、蘇、日三國在博弈。滾刀肉、無賴、強盜互毆,過程無疑充滿了極大的變數。
同日,馮玉祥部進逼李景林的地盤——天津。
當然了,美國能埋頭搞建設也是有原因的。美國身處遙遠的北美大陸,周圍沒有強大而危險的鄰國,不像他的對手德、蘇、日甚至中國那樣四面皆敵,受益於這種相對簡單而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美國得以通過玩中立贏得了和平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至於戰敗國德國,則身背兩百六十億美元左右的戰爭賠款,「一夜回到解放前」。要知道,那時的美元是很值錢的,中國近代史上所有的賠款加一塊也就相當於德國賠款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見德國面臨的壓力之大。
也就是說,德國讓錢在市場上流動了一圈之後才還債。大家可能對資金的流動周轉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沒啥概念,舉個例子給大家加深一下印象。蘋果公司表現生猛的時候,可以用六億的流動資金在一年內掙得一百三十億的利潤。二十多倍的盈利,著實恐怖!
美國和吳佩孚之間的故事已經講過了,美國與蔣介石的故事將在下文展開。
有樣學樣,那些非軍部的中下級軍官敢造上級軍官的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早年通過打墨西哥人,殺印第安人,向西部擴張,搶佔了廣闊的土地,積累了足夠的資本。而且,美國不僅懂得以殘暴兇狠的方式擴張,也懂得建設,實在不是日、俄這種「搞破壞拿手,搞建設外行」的國家能比得了的。
由此,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得以走出歐洲,並通過「海盜、殖民、掠奪、貿易、販毒、販奴」的超級流氓行徑,積累了足夠的物資原料和原始資本,掀開了以蒸汽為動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
雖說美國建國很晚,但其發展速度遠比英、法快。領先於世界的創新能力是美國做到這一點的根本原因。
但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什麼時候都有不按規矩出牌的人。這裏要說的那個不按規矩來的傢伙就是明治天皇。他在《大日本帝國憲法》中給自己開了一個後門——海陸軍統帥權及軍隊的編製、兵力的決定權屬於天皇。也就是說,從明治天皇開始到「二戰」結束之前的三任日本天皇,都可以插手軍務,都擁有軍隊人事權。
但是當郭松齡和張作霖打起來之後,三個盟友之中紙面實力看起來最為強大的馮玉祥便決定違約了。因為局勢的發展完全出乎馮玉祥的意料,張作霖太弱了,敗得太乾脆了,完全沒有三家合夥的必要,單幹就行,我馮玉祥一人把你們全滅掉,地盤都是我的。

危險的東瀛人

依靠這種全方位的進步,「一戰」前後,美國悄然在經濟總量、經濟結構以及生產力的先進程度上全面超越英國,成為排名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和工業強國。
應該說裕仁的運氣不錯,此時有一批後來被稱作「統治派」的少壯派陸軍軍官正在有預謀、有目的地造山縣有朋的反。他們幾乎都是畢業於日本最優秀的軍校——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的佼佼者,像在影視作品中出鏡率很高的日本法西斯骨幹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小畑敏四郎、東條英機、河本大作、石原莞爾、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磯谷廉介、梅津美治郎、松井石根等人都在其中。
跟季山嘉撕破了臉,跟蘇聯顧問關係的不和諧,令蔣介石神經緊繃,寢食難安,坐卧不寧。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些事情,令蔣介石窺見了一個解脫困境的機會,並鋌而走險,發動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此事便是「中山艦事件」,又稱「三·二○」事件。
後院起火!就在奉軍節節敗退的時候,張作霖迎來了有生以來最嚴峻的一次考驗。張作霖麾下的悍將、張學良的結拜兄弟、奉軍第三軍團副軍團長郭松齡在灤州造反!
北洋幾大軍閥之間的倒數第二場大戰——「浙奉戰爭」(「反奉戰爭」)拉開了序幕。
但德國人並沒有因此感謝英國和美國,尤其是1933年上台的希特勒,他反而本著「欠錢的就是大爺」的無賴精神,拒絕繼續還款,表現得很沒人品。要知道此時德國才還了二十多億美元,卻借了五十多億美元的貸款,而英國此時一年的GDP也不過是一百億美元左右。
像外甥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為了和舅舅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爭奪地盤和霸權,就掀起了一場為時116年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這種時間跨度,這等鬥志和決心,著實令其他鍾愛戰爭的專業人士汗顏。
除去外交方面的考慮,蘇聯還有不得不關注中國的理由——地緣政治。接壤的、正在復興的中國,隔海相望的、危險而強大的日本,整體局勢錯綜複雜的大後院——遠東,迫使蘇聯為了自身的利益,將相當一部分注意力投放至遠東,並通過諸如在中國扶持勢力、鼓勵中日兩國互相牽制甚至爆發戰爭為代表的「加楔子」、「使絆子」等暗黑手段,來延緩中、日這兩個遠東最大的潛在對手發展的步伐。
最關鍵的是,就戰爭潛力而言,蘇聯居然能和美國、德國一道,躋身超一流集團,這是因為它有三個難得的優勢。
充裕的現金流,再加上由於「一戰」沒有發生在德國本土而得以完整保留的工業設施,德國想不發展起來都不行。若是沒有這種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的支撐,即便希特勒再能折騰也玩不出後來的花樣。
接下來,郭松齡、馮玉祥、李景林三人將合作意向以條約的形式——《郭馮密約》固定下來。該條約的核心內容是打敗張作霖之後地盤如何分配,當然也順便提了提造反的目的:革命,消滅軍閥。
不過,這樣一個操東北腔的高富帥與一個說吳儂軟語的白富美之間的一段曖昧,倒是給大家留足了想象的空間。
在日本人和張作霖的兩面夾擊下,本就進退維谷的郭松齡在起兵一個月之後被俘,旋即被張作霖處決。如果人可以死而復生,想必郭松齡很難放過馮玉祥。
要說美、蘇、日三國之中誰最重視中國,那肯定非日本莫屬。沒辦法,就日本的國土地理條件最差,差到可以稱之為雞肋。具體差成什麼樣子,下面詳細分析。
日本不僅國小資源少,還多災多難,火山、地震、颱風和海嘯頻發,地震尤為嚴重。
但因為美國進入中國較晚,面對地盤和利益所剩不多的現實,要想在中國站穩腳跟,就得不斷地調整政策,尋找最佳代理人。經過深度了解和多方考察,通過引誘、軟化和適當的武力威懾等技術手段,美國人找到了相應階段的最優人選——吳佩孚、蔣介石。
在經歷了直系、郭松齡的連環打擊之後,張作霖再也沒有武力一統中國的雄心和實力。更重要的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日本人此次出兵隱藏著更陰暗的目read•99csw•com的:趁機入駐瀋陽。兩年後,張作霖就將為自己的引狼入室付出慘痛的代價。
除了上述政治體制的原因,歐洲的地緣環境也是導致其戰亂頻發的關鍵原因。
所以28歲的宋三小姐仍然雲英未嫁,待價而沽。
好了,對歐、美、蘇、日的介紹到此為止,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國內。
北方一片亂戰。
可加拉罕為什麼會選中馮玉祥當這個計劃的主角?這是因為在蘇聯人的眼中,馮玉祥是一個有利用價值的進步軍閥。其實力看起來很強大不說,他還發動過「北京政變」,而且從1925年開始學習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讓蘇聯覺得他思想進步,與其他軍閥相比,更容易被招為己用。
即便拿破崙當年攻破了俄國都城莫斯科,但也拿逃跑的沙皇沒辦法,因為俄國的國土面積實在是過於遼闊了。作為進攻的一方,拿破崙的軍隊的補給線長達兩千五百公里,後勤補給根本跟不上,而俄國人無須跟拿破崙正面決戰,只需通過堅壁清野和打游擊,耗到對方衣、食、彈藥等物資用盡,被迫退兵的那一刻。果然,拿破崙被拖到饑寒交迫,只得主動撤軍。
同日,李大釗在北京發動數萬民眾示威遊行,包圍北京政府,嘗試運動奪權,失敗。史稱「首都革命」。
美國在科學方面和經濟學方面的創新能力,完全可以通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分佈反映出來。從1901年設置諾貝爾獎起至今,科學獎項得主美國獨佔近五成,經濟學獎項得主美國獨佔六成,實在厲害!
但是,這個念頭偶爾想想還可以,真干就不行了,因為他手頭實力不夠,很容易趕對方不成反被趕。因此裕仁非常需要盟友,非常需要有人站出來支持他。
優勢一,雖然其經濟結構極不合理——重重工業而輕輕工業,但偏重重工業也有好處——國防工業發達。

張學良和宋美齡的曖昧往事

1925年1月底,也就是廣東大本營籌劃第一次東征的時候,奉軍先鋒張宗昌進入上海,至盛夏的6月,奉軍已大舉南下,直逼長江流域,奉軍勢力達到頂峰,奉系和直系的又一場戰爭一觸即發!
先天條件奇差無比,後天努力的成效也不算太好,再加上日本還有當亞洲老大的想法,日本人的壓力確實不小,但這種壓力可不是靠下海捕魚就能緩解的。

新霸主

1918年11月,這場費時近5年的大戰終於結束了。
馮玉祥又食言了,其實也不算什麼,這是他人生的常態。不過要說清楚馮玉祥食言這事,還得從他先前答應郭松齡反奉的內幕講起。這事跟蘇聯有很大的關係。
日本是一個領土狹窄,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礦產資源缺乏也就罷了,可日本人連主食大米都不夠吃。甚至因為大米供應緊張的問題,日本還爆發過兩百萬人參與的暴亂——「1918搶米暴動」。
一、強制執行回歸原始社會的金融政策——以物易物,以貨易貨,股票、貨幣統統不許用。手段雖然無恥,但的確能夠有效抵擋金融危機的衝擊。
當初商議德國賠款金額的時候,英、法各有打算。法國抱著利用賠款把德國整垮了報仇的心態,一個勁地提高賠款金額。而英國卻擔心一直與其不和的法國趁機利用賠款坐大,以後不好收拾,所以一門心思地玩平衡、造均勢——扶持德國,抑製法國,順便利用德國距離蘇聯很近的優勢,遏制蘇聯這個搞共產主義的「異類」。可英、法兩國費盡心機,也沒分出個高下。
此外,他還有一個以退為進的想法。他不想花太多的心思在北京跟段祺瑞鉤心鬥角搞政治鬥爭,他要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資源統一全中國。一旦中國在手,到時候北京還不是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得益於歐美對蘇聯的孤立封鎖政策,使得蘇聯避過了經濟大蕭條。
但看起來這筆借款對德國人似乎沒有任何好處啊?
李景林是武當派的傳人,真正的武林高手,江湖外號「武當劍仙」。但此人的人品遠遜武功,是棵標準的牆頭草。
蘇聯雖然是一個擁有「力量與利益的絕對崇拜者」基因的龐然大物,但它在立國之初的那十多年中,日子還是很難過的。一來因為戰亂的破壞和變革的動蕩,導致其經濟大幅衰退,二來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它被歐美(除了東歐)實行經濟封鎖和外交孤立。
此時,羅斯福登場了。此人很是聰明,他發現了經濟危機的根源所在,並對症下藥,加強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干預作用,健全了經濟體制,挽救了美國經濟,此所謂「羅斯福新政」。
此事讓老馮有些鬱悶,他鬱悶的時候就愛植樹。後來老馮在西北植了很多樹,成了保護環境的先進工作者。
但這絕不是真正的理由,因為真正的理由隱藏在解密的歷史資料和有效證據中。
為首的反對者叫季山嘉。加倫因為有更重要的任務被調回國之後,斯大林派來接替他的欽差大臣季山嘉同志就來到了廣州。
這些人選擇造反的理由很充分。
難得的是,張作霖、吳佩孚這二位仇家居然選擇聯手,宣布彼此停戰,共同對付目前看起來最為強大的馮玉祥。
按照君主立憲政體的權力結構,理論上天皇沒啥實權,內閣才是實實在在的大權掌予者。
嚴格來說,法國要比英國慘得多。因為法國不僅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不給力,導致其經濟衰退程度遠比英國嚴重,而且它還面臨嚴重的內鬥,從「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的短短20年間,法國更換了近四十屆政府,平均下來一年換兩屆,實在是奇葩。
郭松齡反戈一擊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受了欺負豈能不反抗?!
就在張作霖打算棄城而逃的關鍵時刻,有人出手救他!
11月23日,郭松齡率麾下七萬精銳在灤州舉旗造反,起兵口號極有煽動性:反對內戰!懲辦罪魁楊宇霆!張作霖下野!張學良上台!
蘇聯此時的領導人是斯大林。列寧於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憑藉著出眾的政治手腕,先後擊敗自己的政治對手托洛茨基和數位政治盟友,並由此坐穩了蘇聯一把手的椅子,取得了約二十五年(1927年至1952年)的獨裁地位。
之所以選擇在1925年發動,一是因為最大的阻力——山縣有朋被病魔戰勝了,已經掛了;二是因為日本此時不景氣的經濟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動手借口——裁軍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三是因為裕仁的老師、「統治派」的學長宇垣一成終於熬成了陸軍大臣。
這時的中國,南方的國民政府厲兵秣馬,大革命如火如荼,而北方卻在上演「城頭變幻大王旗」。
在這個亂世里,實力決定一切。而經濟和工業實力都不錯的蘇聯,自是有實力參与爭霸全球的遊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世界形勢的走向。
而且,在段祺瑞的平衡手段運作之下,他在「直奉戰爭」中的搭檔張作霖撈到的好處並不比他多,這讓他心態比較平衡。
無論如何,裕仁和「統治派」成功把持日本的軍事決策權,對於希望和平的亞洲人民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
綜合實力超越英國的美國,自然也想嘗嘗當老大的滋味,在列強對華關係中取得領導地位,開闢遠東霸業,而「門戶開放」正是他的敲門磚。

難產的北伐

以經濟為基石,科技與管理並進,使得美國人的生產力水平獨霸全球,其他幾個強國如德、https://read.99csw.com英、蘇、日,跟美國比起來完全不夠看。
像發生在1923年9月的「日本關東大地震」,不僅震死了十幾萬人,還震壞了無數工業設施,重創了日本的經濟。
李大釗沒給馮玉祥開空頭支票,蘇聯人拿出了近千萬盧布的好處:步槍,機槍,大炮,防毒面具,飛機,電話……應有盡有。
馮玉祥成為蘇聯人的「香餑餑」之際,蔣介石卻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而與其說是德國人厲害,還不如說是愚蠢的政治家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具體說來就是,日本軍部——日本陸、海軍的最高直接指揮機關(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和軍事決策機關(陸軍省、海軍省)獨立於內閣和議會之外,直接對天皇負責。

「大恩人」馮玉祥

優勢三,氣候寒冷,國土遼闊,東西跨度長達九千公里,南北跨度長達四千公里,戰略縱深全球第一,打不贏還有的是地方可以逃跑。
在這六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這片遠稱不上廣闊的土地上,卻聚集了約五十個國家,一百多個民族。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的面積和人口還沒有中國一個省的面積和人口多。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佔據歐洲絕大多數的面積和人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這塊土地上擁有絕對的統治力。這種複雜的力量格局所造成的後果就是誰也不服誰,戰爭不斷,群雄並起。
裕仁終於踏出了掌握軍權的重要一步。
歐洲與中國不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自秦朝一統天下后,就一直採用君主制,搞中央集權,皇帝自從爬上寶座之日起,就喊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口號,採用以武力為核心的各種手段,全力以赴地消滅對自己存在威脅甚至只是潛在威脅的勢力,大大降低了造反事件出現的概率,從而保證了中國的和平時期遠長於戰亂時期。而歐洲走的路子卻有所不同,他們一直是分封領主制,大大小小的領主(貴族)割據一方,各自為政,只有個人主義,沒有集體主義,亂打一氣實屬必然。
說完了經濟和科技,在這裏給大家引薦一位政治名人——美國歷史上唯一蟬聯三屆總統的羅斯福,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中,他的作用不可或缺。
至於馮玉祥,雖說為人有點反覆無常,但這一次撈取的好處非常大。他不僅趁機擴編隊伍,還佔據了直隸、天津、河南、察哈爾、甘肅、綏遠等地,超越「東北王」張作霖,成為佔地最廣的軍閥。
有意思的是,歐洲的這些國家不僅喜歡打架,還喜歡通過聯姻拉幫結派。他們的這種搞法造就了一種獨特的現象:歐洲各國的皇(王)室基本上都是親戚。
因此,在「二戰」結束前的日本,決策往往出於軍部的中級軍官,其上層領導反倒被架空,形成了「下克上」的奇特權力結構。
所以,馮玉祥被迫去了張家口,黯然出任西北邊防督辦,其軍隊也由此被稱作西北軍。
既為了實現孫中山的主張和遺願,更為了實現個人抱負,蔣介石從1926年1月開始,便全力推動各方支持他率軍北伐。但他沒想到,自己竟然遭到了蘇聯顧問團的集體反對。
英法這兩個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失去了曾經領先於世界的優勢,所以也算輸家。
蘇聯與馮玉祥的聯絡人是咱們熟悉的李大釗。李大釗找到馮玉祥:如果你同意進行首都革命,蘇聯會在軍事和經濟上援助你。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科技變成了第一生產力。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源頭的英國,其實力自然是一騎絕塵。至於法國,雖然其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仗著底子厚,還是勉強維持住了和英國一起制霸歐洲的局面。
雖然李景林在二十天後輸掉了與馮玉祥的戰爭,但他破滅了馮玉祥想把大家一窩端的計劃,為張作霖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正所謂雪中送炭。
天時、人和俱在,有什麼理由不動手?於是,日本近代史上極其重要的「宇垣裁軍」開始了。近兩千名來自長州的軍官被清洗出日本陸軍,「統治派」的那些軍官則被裕仁安排進了軍部,擔任課長一級(屬於中級職位)的職務。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誠和信義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問題出在被張作霖提拔起來的兩大核心將領楊宇霆和郭松齡身上。這兩人權欲都極強,在軍中拉幫結派,以各自學校為名組成士官派(楊宇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大派(郭松齡在北京陸軍大學進修過)爭權奪利。雖然郭松齡和張學良的關係很鐵,但也架不住楊宇霆的靠山是張作霖。因此,楊宇霆逐漸在與郭松齡的鬥爭中佔據了上風。尤其是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后劃分好處時,楊宇霆和其盟友姜登選拿到了江蘇、安徽督辦,而郭松齡什麼都沒撈到。
故事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宋美齡成了第一夫人,張學良成了階下囚。
歐洲人民如此愛好打架,自然是有特殊原因的。
德國雖然起步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處,至少能踩在英、法等國的肩膀上取長補短,少走彎路,再加上德國人創新能力強——德國不僅是「二戰」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也是當時全世界化工產業、電子工業(如西門子)和汽車工業(如賓士)的領頭羊,所以儘管德國是後來者,但是德國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年,就不僅做到了在高端技術領域和美國兩分天下——以電力為動力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兩隻領頭羊之一,還可以在綜合國力上與英、法一爭高低,實在是厲害!
在拼心機不管用的時候,還得靠實力說話。論實力,法國自是不如英國。因此,在英國人的堅持下,德國的賠款金額一降再降,最終降至兩百多億美元。
雖然蘇聯對科學發展的貢獻要比同時期的美、德、英弱上一大截,但在「二戰」開始前,就工業規模和生產能力而言,蘇聯也算是僅次於美、德的工業大國。
也就是在這期間,張作霖的大公子、24歲的英俊少年張學良也來到了上海,他在這裏結識了一個清新脫俗的知性女子,一位20世紀最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她就是宋家三小姐——宋美齡。
近代東北在清朝滅亡后最大的一次戰亂正式爆發!
……
剛開始時,北洋政府因為已經得到歐美支持的原因看不上它,拒不合作。好在經過一番努力,蘇聯在廣東國民政府、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以及馮玉祥身上找到了希望。又經過一番努力,越飛的接替者——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和曹錕時代的外交部長顧維鈞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聲明書》,承諾放棄沙俄在中國的包括領土在內的一切利益,承認外蒙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最終,蘇聯依靠這種不靠譜的忽悠換來了與北洋政府的正式建交。
當然了,這種鍾愛打架且擅長打架的習慣跟歐洲當時太窮的現實也有一定的關係,越窮越折騰。可問題是大家都是窮光蛋,打一架根本就撈不著幾個錢。後來有聰明人想出了解決辦法:走出歐洲,去外面的世界打劫,快速致富,爭當光榮的暴發戶。
但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世人皆知德國只花了短短20年就再次發動了世界大戰,德國人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11月28日,馮玉祥起兵斷了郭松齡的後路,讓沒有退路的郭松齡專心地跟張作霖死磕去吧!
此外,相對熟悉蔣介石性格和中國國情九九藏書的另外一個蘇聯顧問鮑羅廷,因為傾向北伐的態度以及自身的背景不夠硬,被季山嘉在上級面前打了小報告,被迫離開廣州,回國述職去了。
英法兩國不但工業設施被嚴重破壞,人口也大幅減少,兩國經濟因此大幅衰退。元氣大傷的英法兩國,由此變得無力進取,對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對遠東包括中國的影響力也日趨變小。
悲劇的是,日本也趕上了那場經濟大蕭條,偏偏日本人還沒有希特勒、羅斯福和斯大林的那兩把刷子,只能坐看自己本就屬於二流列強水準的工業和經濟雪上加霜。
12月4日,李景林宣布:支持張作霖,討伐馮玉祥。
孫傳芳在擊敗奉軍之後,自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兵力高達二十萬人,成為後直系時代能跟吳佩孚平起平坐的帶頭大哥。孫傳芳還請來自己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師兄岡村寧次做軍事顧問,可這名日後的侵華日軍總司令哪能給他出什麼好主意,小鬼子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五年後開始的戰爭踩點。
馮玉祥剛應付完李大釗和蘇聯人,郭松齡也找上門來了,郭松齡想和他談談反張作霖的生意。
首先,軍隊人事腐敗,他們升職加薪的希望渺茫。
事情的真相是:斯大林認為蔣介石發動一統中國的北伐會強烈刺|激到直系和奉系背後的英、日等國,會給被歐美孤立的蘇聯惹出麻煩,讓蘇聯強敵環飼的外部環境更加糟糕(在中國北方要容忍日本,革命工作不能過左;在南方不能刺|激英國……擬議中的北伐在目前時刻是不容許的——馬連儒《北伐問題爭論的演變與爭奪領導權鬥爭的實質》)。因此,斯大林的妙策是在中國扶持一些力量牽制英、日等國,給對方使些絆子——如掀翻親英、美、日的北洋政府,但不要把對方逼成狗急跳牆。
斯大林搞政治很厲害,搞經濟的本事也不錯。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國外(主要是德國)受過教育或工作過,深知日德、日美之間的差距,所以他們要推翻代表腐舊的山縣有朋,推進軍隊現代化,以實現其強盜邏輯藍圖——在外吞併滿蒙,控制中國,在內建立軍人獨裁統治,遏制國內經濟衰退,迅速強大日本。要命的是,他們的這個理想在日本陸軍的下級軍官中很有市場。
大和民族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明明因為先天不足的原因極度缺乏安全感,極度喜歡對外擴張,卻又極度內斂自律,極度喜歡按部就班,以至於幹什麼都要論資排輩。譬如當時的日本軍部,其高層領導幾乎都是依靠資歷熬上來的平庸之輩。
日本就像一個瘋狂的賭徒,明明沒多少錢,還敢拚命花。日本人如此瘋狂地花錢,當然是有他們的目的。他們的目的很現實也很邪惡——把中國東北建設成自己的新家。
可問題是,日本對華投資額佔據其海外總投資額的近九成,導致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於來自中國的利潤和資源,一旦中國被蘇聯和美國主導,對於日本而言,相當於斷血,非常致命。
原因無他:俄國有遼闊的國土和寒冷的氣候,打不過對方還拖不死對方?
對於服軟的馮玉祥,張作霖和吳佩孚是否會放過他,下文再說。
相信大家也曾在影視劇中見過這樣的鏡頭:下級軍官動輒我行我素,殺氣騰騰,白刃見血,而上級軍官還不敢招惹這幫刺頭,不得不做出讓步……
他在反戈之前,拖了兩個人下水。一個是欠他人情、老受東北籍軍官歧視的河北籍好兄弟李景林——「五虎將」之一的奉軍第一軍團軍團長,另一個是張作霖潛在的強大競爭對手——別有居心的馮玉祥。三人約好了:郭松齡起兵后,李景林和馮玉祥予以配合,共同反奉。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的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裏不再重複。
郭松齡自己是一員猛將,手下又是奉系精銳,再加上事起突然,頓時打了張作霖一個措手不及。起兵五天後,郭松齡拿下山海關,隨後一路高歌猛進,進逼張作霖的大本營——瀋陽城!
理由無他。無論是馮玉祥的資歷與能力,還是他臨陣賣主的倒戈經歷,都讓他難以服眾、難以得到尊重。手握重兵的各地軍閥都不認可他,尤其是直系孫傳芳,還有喘過氣來的吳佩孚,都反對他留在北京。
野心極大的裕仁繼位后,自然不能容忍山縣有朋在權臣的位子上繼續待下去,因為他也喜歡權力,他不能容忍有人坐在那個位子對他指手畫腳,他要趕走對方!
首先來分析美國。
受蘇聯和斯大林的影響,汪精衛的立場也出現了動搖,常常夾在季山嘉和蔣介石中間打醬油。
當然了,英國人和美國人也有各自的小算盤。
得益於蘇聯的中央集權制度和國營體制,斯大林得以充分發揮計劃經濟的威力,蘇聯在他的領導下,通過兩個五年計劃,于「二戰」開始前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經濟總量的六成。
馮玉祥認真思考了做這筆生意的好處:反張作霖也算是滿足與蘇聯的合作條件,拿了蘇聯的好處不能不幹活。再說了,你們窩裡斗正好方便我坐收漁利。一箭雙鵰。因此,馮玉祥也就賣了郭松齡一個順水人情。
於是,德國拉上跟俄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的奧匈帝國,組團打劫英、法,正好法國也想找德國報「普法戰爭」的仇,而英國也需要保證巴爾幹半島附近的幾大貿易航道的順暢。由此,一場超級群架——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有功而不得賞,令郭松齡對從中作梗的楊宇霆極其憤怒,也對楊宇霆的後台張作霖極為失望!更何況郭松齡早年出自同盟會,跟著孫中山戰鬥過,受到了三民主義的洗禮,本就不大看得上跟日本人勾勾搭搭、思想作風過於軍閥的張作霖。
優勢二,所有的公民都需無償為國家服務,國家可以隨意徵收和分配資源,所以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統一調動人力、物力、財力為戰爭服務)很強。
相對了解中國國情的加倫、鮑羅廷先後離開中國,這對廣東國民政府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更致命的是,季山嘉可不是光說不練的假把式,這位仁兄還採取了積極行動:在蔣介石的嫡系第一軍之中挖牆腳,試圖把王懋功第二師拉出去,以削弱蔣介石,但遭到了蔣介石的堅決反抗——扣押王懋功,任命劉峙為第二師師長。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六千余萬士兵參戰,消耗十分巨大,連英、法這種強國都不得不從美國手中購買大量的軍火和食物以維持戰爭。
「一戰」結束后,「二戰」開始前,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一戰」的主戰場歐洲。
二、滅絕富有的猶太民族,沒收其財產補貼德國選民,換取選民的支持。希特勒如此針對猶太民族,跟猶太人的致富方式有關。猶太人依靠一種比較缺德的手段——放高利貸積累了龐大的財富,廣受歐洲人民的鄙視。像莎士比亞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吸血鬼和守財奴代言人夏洛克先生,就是放高利貸的猶太人。
裕仁要趕走山縣有朋,「統治派」也要推翻山縣有朋。裕仁有地位,也有權力,「統制派」有能力,也有實力,彼此有利用價值。雙方一拍即合,於1925年向長州派發動了進攻。
此話並不誇張,在「二戰」結束之前的歐洲大地上,若能出現短短几十年的和平時光,歐洲人民就要歡天喜地地感謝上帝保佑。
打完「反奉戰爭」,獲利最豐的是孫傳芳和馮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