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蔣記王朝 第七章 決裂

蔣記王朝

第七章 決裂

證據相當明顯,兵變當日,許克祥宣布擁護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隨後在原大老闆唐生智的攻擊到來之前,率兵投奔南京。至於何鍵,此後一直頗受蔣介石的重用,是其麾下「反共」的急先鋒。
「七·一五事變」后,與國民黨徹底決裂的共產黨人決定採取武裝暴動。這個任務交由黨內的少壯派領袖、與軍界相熟的周恩來全權負責,而周恩來首先想到的就是策動駐軍南昌的張發奎率部南下,回到廣州建立政權,與南京、武漢分立。
不只鮑羅廷一個人這麼想,陳獨秀也認為共產國際的指示十分不靠譜。
第四路,馮玉祥,主力為其麾下的西北軍(國民軍)。
由此,共產黨人在長沙的活動變得尤為艱難。毛澤東的第二任妻子楊開慧也在1930年被何鍵所殺。
二來蔣介石在一旁燒火搗亂。此事一會再說。
這就是著名的「五月指示」的重要內容。
唐總指揮和張大先鋒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順江而下,迅速抵達江西九江前線。
8月1日凌晨兩點,由名氣最大、軍銜最高的周恩來、賀龍、葉挺領導的武裝起義爆發,兩萬余起義士兵歷經四小時激戰,順利拿下南昌城。
可是,打死蔣介石和汪精衛都想不到,他們的內訌居然會引發兩起超級大事件。對這兩位仁兄來說,1927年8月,實可謂「黑色八月」。
何軍長的老爸也是屬於被打倒的「土豪劣紳」一族。何軍長的父親先被抄家,后又被綁遊街。
公正地講,何鍵和許克祥的智商並不低,算是正常人。但以何鍵老爹受欺負的程度,似乎不足以讓一個正常人做出讓全家人掉腦袋的事情吧?答案很簡單,有人在背後推動。站在背後支持他們的人,是他們的新老闆蔣介石。
所以此二人一致認為應該取得武漢國民政府的諒解,暫不實行「五月指示」,扶汪精衛一把,別把他逼成另一個蔣介石。
於是,張作霖決定霸王硬上弓,強制「扶貧」。
見此良機,張作霖果斷地決定先發制人。
再看武漢方面的北伐。武漢方面的陣容很強大,一共四路大軍。
總之,汪精衛此時正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因此,他一見共產國際的「五月指示」便氣炸了,他立刻找到蘇聯顧問鮑羅廷,將滿腔的怨憤宣洩向對方:當年《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的第一條就說了,共產組織和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適用於中國。現在你們共產黨不僅要建立自己的軍隊和政權,還想從內部瓦解我們國民黨!鮑羅廷,你們背信棄義!國民政府不需要你了,你可以回國了!
第二路,張發奎,主力為「鐵四軍」擴編而來的第四、十一軍,以及一支在北伐中表現還不錯的湘軍部隊——獨立十五師,師長是一名叫做賀龍的中華革命黨黨員。

「馬日事變」

第一,後來共和國軍銜最高的十大元帥中的八人和十員大將中的七人(含未參加南昌起義的排長徐海東)都在他帳下。
首先,給因為流失大量英才而心情鬱悶的張發奎頒發一個「終身成就獎」,原因有二。
實際上,這條鐵路長春以南的路段,由在日俄戰爭中獲勝的日本控制,一般稱為南滿鐵路;長春以北的路段則由蘇聯工人和蘇聯鐵路駐軍組成的「哈爾濱工兵代表蘇維埃」控制著——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寧命令「哈爾濱工兵代表蘇維埃」在中東鐵路徵用地帶建立蘇維埃政權(李嘉穀《十月革命后中蘇關於中東鐵路問題的交涉》)。

分道北伐

誰也想不到,一個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就在這條小船上誕生了。
令陳獨秀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意見遭到了以張國燾為首的大多數黨員的反對,認為他這是「右傾機會主義」,是妥協投降路線,並中止了他在黨內的職權。以至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舉行的緊急會議——「八七會議」上,中共中央乾脆撤銷了陳獨秀連任五屆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陳獨秀從此淡出中國政壇。會議上,毛澤東說了一句很有見地的話: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九-九-藏-書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
準備工作很快就緒,開始動手。
一直以來,蘇聯和日本沒少圍繞著這條鐵路給張作霖父子下絆子,如拒絕張作霖使用中東鐵路運兵攻打馮玉祥等,讓老張和小張十分鬱悶。
可老實人也有脾氣,一旦爆發你還不一定能招架得住!喘過氣來的汪精衛決心吸取上次的經驗教訓,把蔣介石和共產黨一併解決了。
前面講過,農會運動比較過激,打倒「土豪劣紳」是主要的活動。而此時的國民革命軍中的軍官,包括來自黃埔軍校的軍官,大都是學歷不錯的知識分子,因為他們來自「土豪劣紳」家庭——畢竟一般工農家庭很難有支撐孩子讀書求學的經濟實力,更別提貧農家庭。也就是說,來自農村的國民革命軍軍官多出身於富農和地主。當這些軍人得知父母親戚在家鄉被揪斗乃至於處決時,自然義憤填膺:我捨生忘死為革命,你們卻在背後革我的命,這算什麼事?!
生死成敗就在此一戰!
分支之二:蔡廷鍇、蔣光鼐的十九路軍。
他就是時任第十一軍七十七團團長兼黨代表的「黃埔三傑」之首蔣先雲。當時他身先士卒,策馬衝鋒,連續三次身受重創仍不下戰場,三仆三起,堅持指揮攻城,不幸被敵人的流彈擊中,壯志未酬!
葉挺和賀龍一看局勢如此緊迫,當即決定去南昌與周恩來匯合,率部起義,南下廣州,開闢一片新天地。
千古悲風臨潁路,中原忍見將星殘。
可問題是,對於剛剛經歷過「四·一二」屠殺的共產黨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誇張的是,蘇聯一方竟然將「五月指示」通報給了汪精衛,希望汪精衛能夠協助共產黨人完成這個任務。
鮑羅廷自然知道這個指示,身在中國的他遠比總部那幫官老爺更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因此他是堅決反對這個極左做法的。
還有一個是張發奎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團長盧德銘,他率軍從武昌南下南昌,但沒能趕上南昌起義,後來隨毛澤東在湖南發動「秋收起義」。
一來武漢政府所控制的兩湖地區因為激進的工農運動導致經濟衰退,武漢國民政府的經濟狀況已是岌岌可危。
他這麼做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向蔣介石釋放一種「善意」的信號:咱們有共同的敵人蘇聯,不必互相為敵,從而緩解一下北伐軍帶給他的壓力。至於蔣介石會不會領他這個情,後面再說。
泄露此消息的人,是當時在廬山與會的葉劍英。「四·一二」后,本是蔣介石嫡系的葉劍英在江西通電反蔣,隨即投奔武漢汪精衛,時任第四軍參謀長。看上去葉劍英是堅定的國民黨左派,然而這隻是表面現象,實際上,葉劍英在幾天之前已經秘密加入了共產黨。

中東鐵路

但是,「利益才是硬道理」。工農運動的過激行為已經損害到了多數國民黨人士的利益,導致武漢政府的國民黨官員對聯共政策產生了懷疑和抵觸之心,導致國民黨內「反共」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共產黨的要求哪裡能被批准。
鑒於自己和蘇聯的實力差距太大,只要蘇聯不觸碰他的底線——推翻老張家在東北的家天下,張作霖對待蘇聯的態度一向是能忍則忍。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以往。因為蘇聯近期的動作越來越大,首都革命、反奉戰爭、北伐戰爭的背後都有蘇聯人的身影,簡直就是不推翻他誓不罷休,所以張作霖決定揮手告別當「孫子」的生涯,給蘇聯人一些「顏色」看看。
汪精衛擺出如此大的陣仗,局勢如此嚴峻,蔣介石必須撤回精銳主力,以防禦武漢之東征軍。這就是之前蔣介石不得不暫停北伐的原因。
它一方面提出「必須同過火行為做鬥爭」、「不要觸及軍官和士兵的土地」等糾偏的主張,另一方面卻要求:「動員兩萬共產黨員和兩湖地區五萬革命工農,組建自己的軍隊」,「成立以著名國民黨人和非共產黨人為首的革命軍事法庭,懲辦反動軍官」,「從下層吸收新的工農領導人加入國民黨中央,改變國民黨目前的構成」。
最後,大概交代一下九*九*藏*書那支在北伐中所向無敵的粵軍——「鐵四軍」的現狀。
但誰也不會料到,開戰的第二天,在攻打臨潁城的戰鬥中,一顆冉冉升起的巨星隕落了。
蔣介石清黨后不久,原本在上海、南京等地工作的一些共產黨人轉而聚集在武漢國民政府周圍,大力聲討蔣介石的罪惡行徑,同時繼續開展工農運動。汪精衛本人是堅定的三大政策的擁護者,自然也是贊成工農運動的,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情況發生了。
第一件大事跟共產黨有關。
汪精衛在會上發出重要指示——我們不搞蔣介石那樣的「武力清黨」,我們保護共產黨人的人身自由,我們搞「和平分共」。會上還通過了「統一本黨政策案」,要求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內任職的共產黨員必須在即日內脫黨,否則一律停止職務。
隨後,汪精衛帶著他的工作團隊抵達旅遊勝地——江西廬山。汪精衛來廬山出差可不是為了搞「差旅歪風」和「培訓腐敗」,他真是來干工作的。有兩件要事需要他迅速做出決定,一是擬定具體作戰計劃,二是商討如何在張發奎的部隊里分共。
但隨後發生了一件事情,迫使蔣介石暫停北伐,撤回主力以保衛南京。至於具體是什麼事,一會再說。
如果此事讓汪精衛辦成的話,恐怕中國近代史就必須改寫了。但是,這個極為重要的秘密消息泄露了。
吳佩孚成了潛逃的光桿司令,從此開始打醬油。張學良率殘部逃向黃河以北。
起義過程雖然波瀾不驚,起義參与者們的光芒卻足夠璀璨這個歷史之夜。
但現在不分不行了,汪精衛來廬山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他「分共」,不願分也得分。在廬山舉行的軍事會議上,張發奎遭遇一通圍攻后,被迫同意了「分共」方案:把葉挺和賀龍騙來廬山扣押,然後以優勢兵力將兩人的部隊包圍繳械。
第一路,唐生智,主力為其嫡系部隊。
周恩來、賀龍、葉挺、葉劍英、劉伯承、聶榮臻、朱德、林彪,這都是後來獲封元帥或夠資格封帥的超級大牛人。
中國局勢的急劇變化在共產國際、在莫斯科也引起了一場政治鬥爭。
此刻,武漢國民政府的處境十分不妙。
可吳佩孚也不是傻子,他堅定地拒絕了張作霖的「好意」,但同時也表示,若張作霖願意為他提供充足的武器彈藥和資金,他是很看好雙方的友誼源遠流長和穩固發展的。這下輪到張作霖不幹了,因為吳佩孚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一旦有足夠的武器彈藥和資金,就有可能東山再起,這是張作霖所不願看到的。
話題回到「五月指示」上。
這些人九死一生,歷經風雨,終於熬到了1955年授銜。
由此,張學良率十萬奉軍進入河南,佔領許昌、鄭州,吳佩孚退往南陽。
隨後,集勢利眼與牆頭草的精華於一身的閻老西兒,眼見吳佩孚和張作霖相繼完蛋,也就掛上了青天白日旗,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並開始落井下石,痛揍落水狗張作霖。
張學良和韓麟春率奉軍主力南下河南,配合吳佩孚反攻武漢。其實張作霖的如意算盤是趁機進入河南,把吳佩孚的地盤給「和諧」了。
共產國際全然沒有考慮到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的處境。
但奇怪的是,長沙屬於武漢國民政府治下,受汪精衛管轄,而汪精衛當前並未和共產黨反目,何鍵和許克祥的大老闆唐生智的立場也十分明顯:擁汪反蔣,那麼何鍵和許克祥為何要擅自行動?難道他們不明白自己的行為屬於造反嗎?
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兵搜查蘇聯駐華大使館,將躲在裏面的李大釗等人逮捕,旋即將李大釗處死,先於蔣介石跟蘇聯撕破了臉。
一個是張發奎手下的教導團特務連文書陳毅,陳毅運氣不錯,中途追上了隊伍。
被授大將銜的牛人之中,張雲逸當時的職位是師參謀長,陳賡是營長,許光達是實習排長,粟裕是班長,羅瑞卿是副班長,譚政是特務營文書。
李大釗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北方負責人,而且還是蘇聯、共產國際與馮玉祥、國民黨的中間代理人。對張作霖來說,李大https://read•99csw.com釗就是反奉的樞紐,殺他完全可以達到警告蘇聯的目的。這就是張作霖派兵搜查蘇聯駐華大使館,以「參与蘇聯的諜報工作,和蘇聯勾結出賣中國」的理由處死李大釗的根本原因。
其實,賀龍此時的上級領導張發奎也勉強算得上夠意思,「四·一二」后,他沒有「清共」,「七·一五」后,他也沒有「分共」。他這麼做一是因為比較同情共產黨,二是因為不願自廢武功,畢竟共產黨最優秀的人才挺起了第二方面軍的脊樑。
葉挺之前介紹過,他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創建了共產黨掌握的第一支正規軍隊——葉挺獨立團。
就在國民黨內部一團糟的時候,遠在北京的張大帥也幹了一件「大事」。
江西九江,廬山附近的甘棠湖——三國周郎演練水師之處、白居易《琵琶行》之「浸月亭」所在,碧波蕩漾,匡廬倒影。一條小木船隨波逐流,悠閑愜意,可船上的葉劍英、葉挺和賀龍三人卻輕鬆不起來。
當然了,張作霖之所以決定跟蘇聯翻臉,主要是因為他本就討厭俄國及其後來者蘇聯。
葉劍英帶來了確切消息,汪精衛即將動手,張發奎也靠不住了。
為什麼首先想到的是聯合張發奎?
蔣介石四處點火,汪精衛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才在「七·一五事變」前後把所有的火給撲滅了。
由於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權力鬥爭已經進入了最後時刻,所以兩人在中國問題上互不相讓。斯大林是現實派,要求共產黨在國民黨統一中國以前,保持與國民黨的合作。托洛茨基是激進派,要求共產黨拋開國民黨,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真正的蘇維埃政權。
韓麟春有了戰死的思想準備,但北伐軍的指揮官唐生智卻不想死,面對兵力強大、裝備佔優的強敵,他唯恐自己的身家遭受損失,於是改令張發奎率軍頂上,把自己的部隊撤了下來。
東南百戰鬥猶艱,劍氣升騰武勝關。
這裏已經建好了強大的防禦工事。
這裡有強大的兵力,奉軍七萬主力全部在這裏。
前期戰事波瀾不驚,北伐軍勢如破竹,齊齊奔向奉軍的前敵總指揮韓麟春早就預訂好的決戰地點:臨潁一帶(今河南漯河附近區域),他已經在這裏做好了萬全準備。
起義軍在持續減員的時候,卻有三個人反其道而行之,打算加入這支沒有人看好的革命隊伍。
在結束本節之前,我們要做兩件事情。
先說南京方面的北伐。
憑藉在北伐中的出色表現,以及在「寧漢分裂」事件中擁護汪精衛的堅定立場,張發奎很快就被汪精衛升了官——第二方面軍司令,轄「鐵四軍」擴編而來的第四軍、十一軍和賀龍獨立十五師擴編而來的第二十軍。就軍事實力而言,張發奎絕對算是國民革命軍中的超級巨頭,官位比他還高的唐生智也就能給他提提鞋。
蔣介石本想搬起石頭砸汪精衛,卻砸到了自己的腳,看來做人一定要厚道!
之前提過,汪精衛本打算出兵收拾蔣介石,卻被張作霖的大舉南下攪黃了。汪精衛當時的想法是先解決和張作霖的外部矛盾,再解決和蔣介石的內部矛盾。如此看來,汪精衛是個「厚道」人,畢竟給了蔣介石足夠的喘息時間。
此事俗稱「七·一五事變」。
在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下,起義軍最終被打垮打散了。關鍵時刻,朱德和陳毅二人挺身而出,率領著一支八百來人的部隊連戰連捷,一路轉戰到湘南,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
一個是張發奎的司令部上尉參謀徐向前,可徐向前追丟了隊伍,但他因此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傳奇之旅。
這裏重點交代一下賀龍。他是湖南人,貧苦出身,屬於很純粹的無產階級,沒有受過軍校教育,18歲時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戰爭」中揭竿而起,曾參与軍閥混戰,並見機行事,壯大自己,后率軍在中途加入北伐,靠著出生入死拼到了現在的軍長職位。雖然他對共產主義相當認可,但此時還不是共產黨員。尤其是在剛剛發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之後,賀龍竟然還九*九*藏*書敢站在共產黨一邊,實在是忠肝義膽,很夠意思。
蔣介石並沒有理會張作霖之前的示好,畢竟大家都是玩政治的,這幾招誰不會。他命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以第一、第七軍為主力,分三路討伐孫傳芳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三人幹得漂亮,一路北上,在徐州擊敗孫傳芳和張宗昌,取得「徐州大捷」,之後進軍山東。
孫傳芳和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進軍安徽、江蘇一帶,對付南京方向的北伐軍。
有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唐生智這麼干是為了讓「鐵四軍」里的共產黨人去送死,是反共的表現。但實際上,這很可能只是他的習慣而已——便宜由他占,送死別人去。
很明顯,汪精衛的做法要比蔣介石溫和得多。可緊接著發生了一件大事,竟然使向來溫和的汪精衛放出了他的經典名言——「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步蔣介石後塵走上了血腥的武力清黨之路。
不過要想說清楚此事,還得從蔣介石給武漢政府燒的那把火講起。

張發奎的「終身成就獎」

這是幹掉國民黨的最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先來看第一把大火。
其實,當時起義軍中軍階比上述牛人高的還有很多,只可惜大多數人都在後來的革命中犧牲了,沒能熬到1955年授銜。比如,周逸群、王爾琢、李碩勛(李碩勛的兒子李鵬後來成為了共和國總理)等。如果這些人不死,以他們的資歷,不是元帥也是大將。
7月15日,汪精衛召開緊急會議。
第二,他這支「鐵軍」的分支個個都非常強悍。
張發奎不但手握精銳之師,更重要的是,張發奎手下的共產黨員最多,同情共產黨的國民黨左派和無黨派人士也最多,而且他們大都身居高位,其中軍銜最高的要數第十一軍副軍長葉挺以及第二十軍軍長賀龍。
「黃埔第一人」居然以如此倉促的方式悲壯地離去,以他的大才,本來應該有更寬闊的舞台等他去潑墨揮灑!
革命的對象張作霖都動手了,國民革命軍豈能示弱。可問題是「寧漢分裂」后,武漢、南京都自稱正統,互不相讓。尤其是汪精衛,素來以正統自居,很是看不上蔣介石這個喪心病狂的反革命分子。他此時正打算出兵討伐蔣介石呢,沒想到被張作霖橫插一杠,只好暫時放過對方。寧漢雙方架是打不成了,但合作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兩邊都選擇了單幹——單獨北伐。
「馬日事變」發生后,共產黨向武漢國民政府申訴,要求懲辦「不法軍官」。
歷經三天血戰,第四軍和第十一軍付出了高達數千人的傷亡,攻克臨潁,擊斃奉軍萬余,奉軍主力被擊潰。
張作霖年輕的時候,俄國人在東北殺了很多人,佔了很多地,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他對俄國的態度不問可知。除開個人感情,他的事業發展也受到了來自蘇聯的嚴重威脅。
可當張大帥環顧左右時,驚奇地發現,可用的大將實在是捉襟見肘。郭松齡被自己殺了,姜登選被郭松齡殺了,牆頭草李景林被自己解聘了,「五虎將」如今只剩下張宗昌和韓麟春。雖然缺將,好在士兵很富餘。一番調配之後,1927年5月,他兵分兩路,全力南下消滅鬧內訌的國民政府。
這些從南昌起義出發,即將走向廣闊戰場的將帥多出自黃埔軍校。由此可見,黃埔不光是「國軍」的搖籃,也是「共軍」的搖籃。
分支之三:葉挺、項英、陳毅、粟裕、張雲逸率領的新四軍,「鐵軍」獨立團團長葉挺專門要了新四軍番號,意在恢復當年「鐵軍」之勇。
張作霖跟蘇聯翻臉之際,南方國民政府的內訌也到達了頂峰。
這把火是在湖南長沙燒起來的,點火的人是唐生智的手下何鍵。何鍵本是唐生智第八軍里的師長,後來成為擴編三十五軍軍長,屬於武漢方面北伐軍的高級軍官。
蔣介石就要陰險一些,雖然他忙於北伐工作,幾乎沒有閑暇,但他還是撥冗思考了一個社交問題:如何給汪精衛增加一些工作量,讓對方手忙腳亂,沒空找自己的麻煩。仔細思考過後,這位仁兄在私底下搞了不少小動作。如利九-九-藏-書用在「護國戰爭」等事件中廝混出來的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楊森等人的反共心理,讓他們率兵出川進攻汪精衛,以及策反唐生智的部下夏斗寅反攻武漢等。
起義軍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剛出南昌,第十師師長蔡廷鍇便驅逐了在該師工作的共產黨員,率部脫離起義軍。你可能據此認為這個蔡廷鍇是一個十足的小人,其實,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結論便不同。後來日軍侵華,發動「一·二八事變」,蔡廷鍇率部血戰上海灘,譜下了人生最為光輝的一頁。
7月13日,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共產黨臨時中央發表《對時局的宣言》,公開揭露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意欲叛變革命的種種反動罪行,同時宣布中共退出國民政府。
副軍長陳可鈺退隱,幾個名氣很大的高層領導則因為理想和利益分作了幾個集團——張發奎和黃琪翔是一個集團,大部分時間都跟著汪精衛混;李濟深自己是一個集團,往往和新桂系穿一條褲子;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算是一個集團,主要依附於蔣介石;因留守廣東而未參加北伐的陳濟棠是一個集團,由於沒有出省作戰,其部戰鬥力較弱。
這裏地勢平坦,特別適合奉軍的王牌——坦克部隊(擁有近二十輛從法國進口的雷諾FT-17坦克)和炮兵部隊作戰。
這事還得從一條鐵路講起。以前講李鴻章的時候提過,沙俄為控制東北,修築了一條幾乎貫通東北的鐵路,即中國東清鐵路,簡稱中東鐵路。從此,俄國人藉由這條鐵路對東北進行經濟和軍事擴張。後來,眾多愛國人士強烈要求北洋政府收回中東鐵路。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傾聽群眾的心聲意願是必須的。在群眾輿論的推動下,當時的北洋政府利用蘇聯政府急於解決外交困境的心理,成功與對方達成協議:中國收回鐵路的主權,鐵路經營權則由中蘇共管。應該說北洋政府表現得還不錯。可問題是,以俄國、蘇俄、蘇聯一脈相承下來的霸道,蘇聯人豈會真心交出這條鐵路?
前三路歸唐生智統一指揮,他和馮玉祥剛好一南一北,南北夾擊河南的吳佩孚和張學良的奉軍。
於是,共產國際在這兩位大佬的壓力下,一點都不考慮中共的地位與處境,也不考慮汪精衛的處境,更不考慮中國的實際國情,在1927年5月31日簽發了這樣一道自相矛盾的神奇命令給共產黨。

「五月指示」

6月初,武漢北伐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勝利會師。
可以預料,這絕對是一場惡戰。
簡單說明一下,這個時期的共產黨是沒有自主權的,處於對共產國際「盲從」的時期,如加入國民黨、打土豪、分田地都是聽從共產國際指令的結果。這是因為當時的共產黨還不成熟,既沒有根據地,也沒有經濟來源,經費基本靠共產國際提供。也就是說,其經濟命脈被蘇聯緊緊地捏在了手中。
1927年7月中旬,汪精衛命唐生智為總指揮,張發奎為先鋒,率軍東征,「反共倒蔣」,力爭國民政府法統。
就在這時,武漢政府後院起火了,而且還是兩把大火,唐生智被迫收兵回師。
分支之一:林彪的中國工農紅軍之紅一軍團——八路軍一一五師——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
不亦悲乎!同志們,踏著蔣先雲的足跡前進!
張作霖雖然不敢向蘇聯發起戰爭,但殺個把人警告一下對方還是敢的,而他計劃要殺的這個人就是李大釗。
三來據可靠消息,立場一向不大堅定的馮玉祥似乎再度改變了立場。此事比較複雜,之後細說。
北伐毫無疑問是一個光榮的時代,但當那一頁翻過,一切都已改變,廣東軍人似乎集體迷失了方向。
第三路,投降過來的軍閥部隊。
1927年5月21日,何鍵指使手下許克祥于在長沙發動兵變,搗毀湖南總工會、農民協會、農民講習所,解除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隊武裝,釋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紳」,殺死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工農群眾百餘人。此事史稱「馬日事變」。
分支之四: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此番號一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