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殺出個黎明 第二章 「張無忌」與「楊不悔」

殺出個黎明

第二章 「張無忌」與「楊不悔」

對於張學良被禁一事,東北軍的基本態度是以孫銘九為首的少壯派要打——武力營救張學良,以王以哲為首的元老派不打——談判營救張學良,楊虎城則傾向於打。
專機緩緩地著陸了,走下舷梯的宋美齡看見了專程迎接的張學良。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人挺身而出,站在了宋美齡身邊,他就是戴笠。沒辦法不站出來,一來保衛領袖本就是軍統的天職,二來此次領袖「失陷」西安,跟軍統在西北的糟糕情報工作很有關係,戴笠難辭其咎。所以若不想下崗失業甚至被砍頭的話,就必須站出來亡羊補牢,將功補過。
至於西安這邊,出於蔣介石有可能被西北軍「撕票」的擔憂,張學良把蔣介石接到了自己的控制範圍,每天好茶好飯好招待,一有空就向他訴說自己發起事變的初衷,說得眼淚都掉下來了,但老蔣的態度就如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即使身為階下囚也完全不搭理張學良「停止剿共」的要求。
在此基礎上,蔣介石與周恩來會面。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只帶少量隨員再度來到西安,親自督戰。「行營」設於西安以東三十公里的臨潼華清池。
要知道,蔣鼎文的職務以前可是屬於張學良的。蔣介石的意思已經很明白:我不信任你張學良,我要剝奪你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剿共」兵權!
兩個方案,張學良、楊虎城都不能接受。尤其是第二個方案,東北軍想要的是打回老家東北,而不是去南方,楊虎城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根基所在。
蔣介石得以安全返回南京,中共及紅軍的艱難處境得以改善,國家終於可以停止內戰,特別是抗日戰爭即將全面爆發,更凸顯出此次停戰的特殊意義。
時間來到了11日晚,蔣介石單方面宣布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體,雖說「西安事變」爆發的直接條件在當時的聚合是偶然的,但中日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團結抗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西安事變」是這種必然性的偶然表現。
地方軍閥沒人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支持張、楊二人。
蔣介石倒也不是忽悠對方,他的確有所動作——不僅確定了西南地區作為抗日大後方的地位,還同希特勒展開了合作,向對方借款採購裝備,引進德國顧問,整訓軍隊,以之作為抗日的基本力量。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當前完成整訓的軍隊只有四個師左右。
端納牽線搭橋后,宋美齡終於確切地知道了丈夫還活著,也意識到了和平解決事件的可能性。這之後,宋美齡、宋子文和孔祥熙動用了全部能動用的關係和人脈,終於讓國民黨中央通過了「宋子文代表國民政府和平談判」的提案。
他們是藍衣社的中堅骨幹賀衷寒、鄧文儀,算是青年一代的政治領袖。這兩位老兄的想法是這樣的:蔣校長萬一被釋放,自己可得「勤王」之功;若蔣校長「駕崩」,自己也可成為擁立何應欽繼位的元勛,反正黃埔系的老大哥何應欽也是自己人。
不單何應欽主張武力解決「西安事變」,在他背後還有兩個厲害角色推波助瀾。
事變發生后,張、楊二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公開通電,說自己把領袖給抓了,還提出了「救國」的八項政治主張。
一句話,「華北自治」因此協定成為事實。在背後策劃此事的又是土肥原賢二那個該死的倭寇。
張學良重獲自由后,對記者說話百無禁忌,可唯獨對「西安事變」談得少之又少,關於蔣介石當年是否對他有所承諾,更是閉口不談。
張學良挾持老蔣時,以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就會從者雲集。他認為自己迫蔣抗日應該是很得人心的一件事,那些學生娃娃不是天天遊行要求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嗎?
再一方面,蔣介石對把弟張學良有信心,他認為對方性格雖衝動但也直爽,講義氣,容易把握。至於楊虎城忠不忠於他,蔣介石並不看重。不僅因為楊虎城沒有張學良的地位、實力和影響力,也因為他從來就沒有信任過楊虎城,像他選擇入駐西安城外的華清池而不是西安城內,就有不相信楊虎城的因素在內。
12日凌晨,陝西省西安城內、華清池附近和鄰省甘肅蘭州城中槍聲四起。
蘭州的中央系武裝力量遭到東北軍于學忠部的進攻,死傷近百,被俘虜一千二百余。
他朝蔣介石進諫,後者對他發了脾氣,然後他就把蔣介石給抓了起來(你這個老頭子,脾氣這麼大,又不給我面子,我要教訓教訓你),這就是張學良晚年在口述歷史中對他發動「西安事變」的原因的解釋,儘管深層次的原因遠非如此簡單。

三個「反骨仔」

鄧文儀也活得挺滋潤,同樣一直在他擅長的政治領域發光發熱。而且這位兄台比賀衷寒長壽,居然能在20世紀90年代回到大陸看看,跟當年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鄧小平、黃埔同學徐向前追九*九*藏*書憶往昔,笑看風雲,真乃人生莫大的樂趣!
12月9日,是「一二·九」學生運動一周年,學生們又上街遊行了。
接下來,蔣介石向周恩來當面重申了己方的許諾,在確認蔣介石的保證后,周恩來告辭。
蔣介石不知道,張學良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張大少可不是一個可以隨便罵的人,其性格極易衝動,面對蔣介石,他已經拿出了百倍的耐心,之所以隱忍至今,不過因為對方是蔣介石而已,並非因為他沒有脾氣。
國民黨元老邵元沖、蔣介石的族侄孫副侍衛長蔣孝先及近七十名警衛被殺。
簡單分析一下「二·二事變」背後的博弈。
長城抗戰之後,當時主政華北的張學良被迫下野。這之後,中日雙方在華北地區屢次發生小型衝突。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分析,兩人的談話無外乎如下幾點:
張學良的電報,讓宋美齡一方覺得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於是「和平解決」派做了一個穩妥的決策:先派一個可信賴的人到西安了解情況,然後再設法把蔣介石營救出來。

「西安事變」

南京方面迅速做出反應。
這就是「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一件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
賀衷寒、鄧文儀以黃埔同學會、藍衣社的名義,擁護何應欽暫代陸海空軍總司令職務。這還不算,兩人還收編了幾百名中央各軍校的畢業生,組織了一個「討逆赴難團」,準備開赴潼關,武力救出校長。
第二個方案,如不願「剿共」,那對不起,請讓開道,東北軍到福建,第十七路軍至安徽,讓出陝甘,由中央軍來「剿」。
事變和平解決,何應欽、賀衷寒、鄧文儀三個內賊倒了大霉。
二、如果蔣介石不幸殞命,那麼中國可能陷入因權力重新分配而導致的內亂,容易為日本所趁。
賀衷寒、鄧文儀此次造反的工具和心血之作——藍衣社的命運,則走到了盡頭。
但張學良承認自己被軟禁的時候,宋美齡一直對他照顧有加。因此有聰敏的記者試探著問他:是不是因為蔣夫人還在,你不願意提到一些敏感問題惹她不快?張學良沒有說話,只是笑著拍了拍記者的大腿。
忽略掉由於1935年年底遭遇刺殺而在歐洲將養身體的汪精衛,南京方面主要分為兩派——蔣夫人宋美齡要「和平解決,帶回委員長」,何應欽力主「武力討伐,救回委員長」。
這裏說明一下,在當年,由於通訊事業極度落後,要想控制消息,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再來說說勢力強大的「武力討伐」派。
很顯然,在當時曾經主政過民國政府的人之中,似乎沒有比蔣介石更加全面發展的強力人選。因此,斯大林便立即採取了堅決反對「西安事變」的態度,他要保住蔣介石。
西安城內以楊虎城的駐軍為主,西安附近地帶主要是東北軍在負責,都不在蔣介石的控制範圍之內,而且楊虎城和張學良還有嚴重的「通共」嫌疑,但他為何還是敢來呢?
斯大林的反應遠遠超出了張學良的意料。這對張學良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有些惶恐的張學良只剩下紅軍這一根救命的稻草。
三、實難割捨夫妻情分。
張學良此時才看透了這些地方軍閥的心思,加起來就是兩個詞:虛偽和自私。
宋美齡的專機於22日抵達西安,陪同在她身邊的有專程從西安趕回南京,又從南京陪宋美齡到西安的端納,還有戴笠。
第一個方案,兩軍服從「剿共」命令,重新開到陝甘前線去,對紅軍發動真槍實彈的全面進攻。
可是,抓蔣介石這麼大的事,張、楊二人根本就沒有事先和共產黨通氣,以至於共產黨剛得到這個消息時都難以置信。但這個消息還是把大家高興壞了,包括一向老成持重的朱老總在內的多數人,都主張先公審這老獨裁然後殺之而後快。但張聞天和周恩來二人並沒有因為興奮而失去冷靜,他們認為此時局勢錯綜複雜,不要著急表態,先靜觀其變(劉東社編《西安事變資料叢編》第1輯)。
當晚,張、楊二人回去就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兵諫蔣介石」。
一、外有張、揚二人逼宮,內有何應欽作亂,如果不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性命堪憂。這一點可通過蔣介石日記中宋美齡當時說過的一句話「寧抗日,勿死敵手」印證。
你何應欽不拿槍打日本人,卻在這裏打學生!這應該就是何應欽親日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張學良到南京后不久就被蔣介石長期軟禁,直到當事人蔣介石及其兒子蔣經國辭世,九十歲高齡的張學良方才重獲自由。在張學良長達半個世紀的幽禁生涯中,一直陪伴著他的就是那位風華絕代、溫婉可人的趙四小姐。
就在周恩來到達西安之前,在「和平解決」派的努力下,宋美齡衝破何應欽的阻撓,派出的使者來到了西安,此人就是先後擔任過孫中山、張學良和蔣介石私人顧問的英籍澳大利亞人端納。
蔣介石對待黃埔軍校學生的態度,可以說是史上難見的大度——即便犯了read.99csw.com包括造反在內的嚴重錯誤,只要肯認錯,都會獲得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以賀衷寒和鄧文儀的機靈勁,認錯態度自然是很好很誠懇,很深刻很沉痛。
不料現在輿論一邊倒,除紅軍控制區外,各方基本都在指責張、楊與「西安事變」,同情擁戴蔣介石,抨擊張、楊的文章和電報如雪片般飛來。
就在蔣介石生死未卜,宋美齡心急如焚的時刻,張學良專門發給孔祥熙和宋美齡的解釋電報到了,保證「決不妄加危害」蔣介石,這才讓宋美齡把心放下了幾分。
蔣介石聽了暴怒不已,頓時把大哥的架子端足了,痛斥張學良年幼無知,「上了共產黨的當」,劈頭蓋臉地罵了張學良一通。張學良此時不到36歲,整天被人罵成「不抵抗將軍」,本就憋著一肚子火,所以這次張學良和蔣介石吵開了。最後蔣介石爆發了:張學良你不要再說了,你就是把我斃了,我的「剿共計劃」也不會改變!
何應欽作為黃埔系的元老,在國軍嫡系部隊中擁有較高的人望。因此,蔣介石只能架空他,不能像對付楊虎城那樣簡單地解決他,要不然會引起嫡系軍隊分裂。所以之後何應欽當了十五年的軍政部部長,間或還能撈個司令或者參謀長之類的職務,但再也沒有機會帶兵殺伐,就此成為幸福的、啥事都不用自己操心的光桿司令。
於是,大家只能耐心等待,等待張學良有機會親口說出「西安事變」中大家渴望知道卻又無法知道的若干重要細節。張學良非常長壽,2001年,已屆百歲高齡的他方才撒手西去。蔣夫人則更能活,在2003年的一個秋夜,106歲的宋美齡隨著曼哈頓大道上的淡黃色落葉一起溘然遠去。當年的謎團就此無解。
但問題是,此時除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出的那份通電外,西安與外部的所有聯繫都已斷絕,無法得到關於蔣介石存活與否的任何確切消息。
放縱「二·二事變」發生的西北軍頭頭楊虎城,回國后即被軟禁。國民黨即將敗走台灣之際,楊虎城及其夫人謝葆真還有一對兒女被殺,同時遇害的還有宋綺雲夫婦及其兒子宋振中,即小蘿蔔頭。
好在宋美齡此時的要求很簡單:作為妻子,她希望那個一生相伴的人能夠平安歸來。
每一派的主張背後,都隱藏著各自的利益。
當然了,何應欽也不傻,你宋子文可以去談判,但我有條件:只給你四天的時間,四天之內,飛機不會轟炸,陸軍不會進攻。但若是四天期限已過還沒有找到解決方案的話,那進攻繼續。
中共中央在得到周恩來急報后,馬上開會研究對策,他們不清楚也管不了蘇聯為什麼是那種態度,但有一點大家都很清楚:斯大林的意見需要尊重,因為革命現階段離不開蘇聯的援助。會上最終決定,蔣介石現在殺不得,應該和平談判解決「西安事變」。
17日,周恩來輾轉到達西安,接洽周恩來一行人的是張學良的副官,叫呂正操。也許呂正操的聲名不顯,但他的英雄事迹你一定耳熟能詳,因為紅色經典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中提到的抗日事迹「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等,皆出自此人之手。
周恩來的回復有理有節:只要蔣先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指揮。
「西安事變」的發起者張學良和楊虎城呢?他們二人又被如何處置?
沒有任何一個獨裁團體能長久地廉潔、激|情,這是由權力的本質決定的。一個黨派、一個團體壟斷了權力,那麼它的內部也必然會出現個人壟斷權力的衝動,這就必然會引發權力鬥爭和權力腐敗,所以藍衣社的墮落實屬正常。
張學良被軟禁后,東北軍內部就爆發了一場內訌,自相殘殺,四分五裂,東北軍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存在的歷史就此終結,史稱「二·二事變」。
所以,武力與和平的觀點鬥爭未必是真的,救張學良未必是真的,甚至連嘴上喊的抗日也未必是真的。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不聽眾人勸阻,甘願隻身護送蔣介石回南京,以示勇於承擔責任。
另一方面,在當時,出於「合縱」制衡蔣介石的目的,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甚至包括二十九軍的宋哲元在內的地方軍閥,都曾搶著派代表到陝甘寧蘇區,要與紅軍訂立「不打內戰,一致對外」的協定。所以地方軍閥想與紅軍合作差不多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蔣介石也見怪不怪了。
到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總之,蔣介石認為只要張學良不出問題,自己的安全就不會出問題。然而,恰恰是張學良出了問題。
三是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平日信誓旦旦反蔣到底、頻頻指責蔣介石不抗日的地方軍閥,竟然全啞巴了,甚至閻錫山還喝起了張學良的倒彩!
這可不是毫無根據的推論。「二·二事變」的主角,華清池捉蔣的「英雄」孫銘九,後來就投靠日本人做了大漢奸。
宋美齡的「和平解決」派,主要是宋美齡和蔣介石的親友,譬如九_九_藏_書宋子文、孔祥熙和陳立夫、陳果夫,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蔣介石表示自己不是不抗日,而是要等「剿滅」紅軍后再抗日。
這其中的鬥爭已不可考,但是用腳後跟想想就知道,有想方設法令蔣介石速死的何應欽從中作梗,通過這個提案的難度可想而知。
藍衣社在接下來的兩年內被徹底解散,部分成員加入了一個新的黨團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即「三青團」),領導全國的青年力量,服務抗戰。
很多資料都說何應欽是親日派,是為了投降日本才要武力解決蔣介石,這種說法倒也不算空穴來風。
實際上,蔣介石對張學良的性格還是有所顧忌的,他在日記中告誡自己:對漢卿(張學良字)談話不可太重。但蔣介石就是個暴脾氣,暴烈性格豈是控制得了的?
張學良後來對唐德剛解釋,自己之所以性格上有弱點,主要是因為自己一輩子未嘗有過「上司」。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要知道,張作霖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父親,蔣介石也是他的上司,可那是盟友。所以他可以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有時甚至完全不顧及後果。
宋子文知道只有宋美齡能夠軟化蔣介石的態度,也只有蔣介石立場軟化,方可和平解決西安危機,於是他聯繫上了宋美齡:妹妹,時間所剩無幾,你快來吧!
斯大林擔心「西安事變」會讓中國分裂,從而導致中國被日本人輕鬆搞定。如果這種擔心成真的話,那麼蘇聯就要在亞洲面對宿敵日本,在歐洲面對比日本更加強大也更加危險的宿敵——德國,從而陷入德日兩國東西夾擊的絕境。為此,斯大林想了一個對策:移禍江東。讓日本這股禍水在中國泛濫,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支援中國武器彈藥,使日本陷入對華戰爭的泥潭,無力侵犯蘇聯。簡單說來就是,以犧牲中國為代價,拖住日本,而一個能夠有效抵禦日本侵略的中國政府,正是此計成功與否的關鍵。
張學良敢這麼做,除去本身的膽識之外,應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跟蔣介石就此事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至於這個共識是什麼,當時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很明顯:蔣介石應該是做了某種寬大處理的承諾,這才有了宋美齡晚年多次的自責——我們對不起漢卿。
其實,這兩位老兄的做法並不奇怪,在官場上,本就沒有永恆的聯盟,只看你能不能跟對人。遺憾的是,這次兩人跟錯了。
不會吧?這麼正義的行動居然被輿論如此鄙視?這是由三個原因導致的。

被眾人拋棄的張學良

至於楊虎城,作為抓蔣介石的主角之一,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等待他的命運大概也就是被蔣介石完全架空,失去自己的軍隊,若是打一仗還有可能弄些本錢和蔣介石談判。死馬當活馬醫,有何不可?
先看少壯派。少壯派是張學良有感於東北軍高級軍官(即元老派)的不聽使喚和逐漸腐化而扶持起來的一些中下級軍官所組成的小團體。「西安事變」發生之前,少壯派和元老派為爭奪軍權斗得異常激烈,矛盾很深。當時,元老派有手下的軍隊支持,少壯派雖然軍事實力不強,但有背後的張學良撐腰,雙方也能斗得旗鼓相當。可問題是,現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回不來,少壯派在西安能直接調動的軍隊也就是孫銘九的一個衛隊營,拿什麼跟元老派斗?難不成做砧板上的肉,讓元老派想怎麼剁就怎麼剁嗎?而且,「西安事變」主要是由少壯派發動的,難道就在西安坐等蔣介石秋後算賬嗎?
為此,12月7日晚,張學良趕赴臨潼,再次向蔣介石直言進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蔣介石到達華清池后,隨即向張學良和楊虎城下了「最後通牒」,提出兩個方案讓對方選擇。
看起來很完美的投機方案!
在各方的反對和譴責下,無奈的張、楊二人只有寄希望于紅軍方面,尤其是共產黨曾經在三方建立合作關係時承諾的蘇聯政府支持。可蘇聯政府先是在其新聞媒體工具《真理報》和《消息報》上指責「西安事變」是「漢奸」張學良的罪惡企圖,而後更是派專員向南京政府說明,我們與「西安事變」沒有任何關係,也不能對中國紅軍的行動負任何責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編《西安事變資料》第1輯)。
張學良和楊虎城在事變一開始,就把所有的軍事通訊設施、廣播電台、電報局和報社控制住,基本上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絡渠道。而且,由於此次兵變並未經過長期的醞釀和準備,叛跡不彰,事起突然,以至於南京國民政府在陝西的全部機構,包括軍統,都沒有來得及向外部發出示警信號,便已就範。
其頭面人物是老資格的黃埔系領袖何應欽。十幾年過去了,新人換舊顏,當年的黃埔戰術總教官何應欽已不聲不響地成為了國民政府的二號人物,現在眼見老領導立於危崖,要是再推上一把,自己不就能接班了嗎?

營救蔣介石

「西安事變」看似是蔣介石被綁票,面臨https://read.99csw.com生命危險,是受害者。但到最後,他也成了贏家。
就這樣,一項改變中華民族命運走向的決策,居然在當時實力並不是最強大的中國共產黨手裡誕生了。
當宋美齡走進蔣介石的房間時,蔣介石潸然淚下,責怪嬌妻身犯險地。這之後兩人在一起密談了什麼,外人無從知曉,但蔣介石的態度開始明顯軟化。

張學良無忌,楊虎城不悔

到了這一步,雙方已經徹底決裂。
陳誠、蔣鼎文、衛立煌等要員被生擒活捉。
第一,事變后,雖然說廣西、山西乃至華北依舊處於半獨立狀態,其經濟、人事、軍事蔣介石還是很難插手,但上述各地對全面抗戰和擁蔣卻有了共識,這還是蔣介石第一次獲得各種政治派別的全面擁戴。哪怕這種擁戴可能只是流於表面,但也令蔣介石的聲望不降反升,成為當仁不讓的抗日領袖。
在蘇聯人急於撇清關係的現實態度背後,隱藏的真相是這樣的。
一方面,蔣介石本就是一個敢於冒險的人,一生屢履險地。
蔣介石為何留張學良而殺楊虎城?據學者唐德剛解釋,一來楊虎城與蔣介石的關係遠不如張學良與蔣介石的關係親密。二來楊虎城在事變中本有殺害蔣介石之意,談判中又主張不要輕易放蔣介石回南京,甚至在未被軟禁之前,還謀划從蘇聯取得軍火重拾舊部,故引發蔣介石的殺意。
對於以孫銘九為首的少壯派來說,若想扭轉局面,就不能束手待斃,就不能讓「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擺在他們面前的,貌似就剩下一條路——打仗,即所謂的武力營救張學良。所以少壯派要殺掉主和的元老派,拉上在「西安事變」中一起向中央動過手的十七路軍將領宋文梅、王勁哉等,裹脅整個東北軍、西北軍甚至共產黨和中央軍開戰(高崇民《西安事變雜談》),以此爭奪對東北軍的領導權,拯救自己的命運。
閻老西兒公開發電報給張、楊二人,可電報內容里不但沒有支持,沒有理解,沒有同情,反而提了四個問題,問了五個「乎」,通篇以「以救國之熱心,成危國之行動」一句點睛收筆,完全就是一副幸災樂禍的嘴臉。
蔣介石對待賀衷寒、鄧文儀兩人的辦法,與何應欽有所不同。
新上任的國民政府華北軍政長官何應欽本著「能忍就忍,能拖就拖」的原則與日本華北駐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中央軍撤出華北,日本軍隊(所謂華北駐屯軍)合法地進駐平津。名義上歸屬國民政府,但實際上是個半獨立政權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因此成立,雖然由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任委員長,但在日本的影響下,尤其是在華北駐屯軍的威懾下,他說話的分量能有多重?!
蔣委員長也未能逃脫,抓他的人是張學良的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被抓時,他躲在驪山一塊大石后,赤腳光頭,僅穿睡衣睡褲,凍得瑟瑟發抖,全然不是平日酷酷的樣子。酷不起來也情有可原,他以50高齡越牆攀岩,倉皇逃難,身體多處受傷,尤以牙齒和腰椎之傷為重,其中,腰椎之傷終身未愈,導致其後半生再也離不開拐杖。
在蔣介石與宋美齡單獨會面后的第二天,宋美齡親自參与了和周恩來的談判,口頭達成了包括「停止剿共」、「準備抗日」在內的多項協議。不光如此,宋美齡一方還允諾為紅軍發放給養,給予紅軍番號並將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讓共產黨重新獲得合法地位。
「武力討伐」派在確定策略之後,于「西安事變」當日就宣布張學良、楊虎城為「叛逆」,原來的中央「剿匪軍」迅速轉換角色變成「討逆軍」,分兩路開向潼關和咸陽,圍攻西安,武力營救領袖蔣介石。
對於如何處理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遊行學生,張學良選擇來軟的——暫時答應對方請求穩住學生再說,蔣介石卻選擇來硬的——命令張學良必要時可以開槍,兩人為此吵了一架,蔣介石又把張學良罵了一通。
久別重逢,兩人腦海里恐怕都會浮現起十二年前上海灘的那次初見。歲月無情,當初的情懷已隨風遠去,現如今羅敷有夫,使君有婦,曾經的相互欣賞只能深藏心底。
張學良被軟禁后,東北軍中主戰的少壯派孫銘九等人,利用楊虎城的主戰傾向,聯合十七路軍的宋文梅、王勁哉等人,下手殺死了東北軍主和的元老派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等人,要求立即和中央軍決戰。此舉導致東北軍的其他幾個軍長義憤填膺,誤認為楊虎城縱容少壯派使用殺人的手段威逼東北軍打仗。由此,東北軍的幾個軍一部分投靠中央軍,一部分率兵向西安進攻,替王以哲等人報仇。因為楊虎城第十七路軍的約莫兩萬人馬已經在「西安事變」中投靠了中央軍,剩下的約四萬人馬,面對東北軍的進攻和中央軍的趁火打劫,獨木難支,只得投降。楊虎城本人被迫出國考察,離開軍隊。由此,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徹底瓦解。
對於元老派來說,如果張學良回來的話,他們早晚都會被張學良清除read•99csw.com掉。而現在因為事變和平解決,只用換一個新老闆(蔣介石)、換一個新地方(離開陝西,離開紅軍,換一個地方駐防)工作,就能依舊統帥自己的部隊,依舊做原來的官,甚至還有中央撥給軍費,總體待遇更佳,為什麼要放棄既得利益去打仗?
一是相對來講,在當時蔣委員長雖不是理想的領袖人選,卻也少有人比他更好。蔣委員長上台之後(1927年)的十年,雖然戰爭不止,但國民政府在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外交諸方面還是稍有進步,取得了自184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史稱「黃金十年」。因此,多數國人比較認可蔣委員長的執政表現,他在民間有一定的威望。所以當張學良「大逆不道」地綁架領袖時,像胡適、朱自清、聞一多等知名人士紛紛撰文譴責張、楊「名為抗敵,實則自壞長城,系國家民族之罪人」。
可是,此次被手下「綁架」實在是過於丟人,威信大損,況且現在又沒有適合的台階下,因此蔣介石還是不肯屈服。豈止是不屈服,他還強打精神,作英勇無畏狀,寫好遺囑,讓宋子文帶回去轉交宋美齡。
蔣介石成了燙手山芋,殺又不敢殺,放又放不得。張學良、楊虎城也有些蒙了: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因此,何應欽是一心要武力解決「西安事變」。
周恩來此次西安之行的助手是葉劍英,兩人作為蔣介石的老部下與老領導蔣介石殊死鬥爭了近十年時光,此次在西安與蔣介石久別重逢,心中自有一番複雜滋味。
後來,賀衷寒繼續搞政工工作,甚至在退到台灣之後再次顯現出非凡的才幹,作為交通部部長為台灣的經濟騰飛立下了汗馬功勞。
根據曾任張學良秘書、親歷「西安事變」、後任中國民主同盟(民盟)中央副主席的高崇民在其著作《西安事變雜談》中所言,粗略介紹一下「二·二事變」。
二是張學良的老部下黃永安的背叛使得何應欽得以提前應對。這個「反骨仔」在事變當日接到張學良密電后,不僅沒有遵命調動軍隊對付中央軍,反而立即向南京中央方面告密。因此在張、楊二人發給南京中央的解釋電文尚未到達時,何應欽就已知道西安發生的事變。何應欽在事變當日迅速做出反應,在調動軍隊向西安進發的同時,還提前控制了輿論宣傳——重點宣傳張、楊二人兵變抓捕領袖的事實,而忽略他們抗日救國的目的,不讓西安方面的消息和有利於張、楊二人的輿論在媒體上露面。這樣一來,張、楊二人便在輿論上陷入了被動。
就在共產黨人莫衷一是的時候,張學良求救來了。
第二,蘇聯為了團結蔣介石抗日,不僅將王明派回中國制衡毛澤東,也把蔣經國給放了回來。1937年,蔣經國回到辭別十二年之久的中國。蔣介石在見到自己闊別多年的兒子兼事業接班人的同時,也第一次見到了漂亮的白俄羅斯兒媳蔣方良。
中共中央決定答應張學良的要求,派遣周恩來去西安斡旋。
周恩來到達西安后才知道蘇聯的態度。之所以這麼晚才得知,一是因為陝北信息閉塞,二是因為共產國際那邊給中共發來的電報由於密碼錯誤還沒譯出來。周恩來趕緊向毛澤東彙報了蘇聯的態度,並說南京方面何應欽居心不良,宋美齡、宋子文主和。
宋子文被允許探視蔣介石后,遞上了宋美齡的親筆信。上面寫道:如子文三日內不回,則妹必來陝與兄共生死。把蔣介石感動得淚如雨下。
20日,國民政府的代表、蔣介石的大舅子、張學良的好朋友——宋子文來到了西安。
南京那邊何應欽要發兵攻打「叛軍」。
至於整個過程以及方式方法,當事者的回憶以及後人種種靠譜、不靠譜的分析,幾十年來已如汗牛充棟,這裏實無重複的必要。但是,有一點要強調。史料表明,這個事件不是經過縝密計劃的,而是蔣介石和張學良的數次口角衝突以及蔣介石削其兵權的不信任,激發了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的一時衝動,為風起雲湧的近代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周恩來面前,蔣介石作為曾經的領導,架子還是端得很足的,他對周恩來說:恩來,你是我的老部下,你應該聽我的。
但著急的張學良根本接受不了蔣介石緩慢的動作,他強調說,全體東北軍特別是中、下級軍官和士兵的抗日情緒激昂,前線各部隊準備自動組織支援傅作義抗日……說到激動處,張學良聲淚俱下,並說如果怎麼怎麼樣,你蔣介石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罪人」,等等。
「西安事變」的情勢發展超出了張學良的預料。討逆軍來勢兇猛,只兩天時間潼關即告失守,關中已無險可據,中央軍長驅直入,不日即可兵臨西安城下。
14日,張學良一方面請紅軍派兵接管東北軍防務,共同對付中央軍;另一方面請周恩來速到西安。
至此,雙方已走到了決裂的邊緣。
《何梅協定》簽訂之後,就爆發了由共產黨人胡服在北京發起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胡服是化名,他的真名叫劉少奇。結果何應欽動用軍警鎮壓了學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