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茫茫煙蔓尋何處 第三節

第四章 茫茫煙蔓尋何處

第三節

從秀才到大帥,吳佩孚靠的是少時清貧的砥礪與傳統文化的鋪墊——只不過,後者把他夯得太實了。
人民安樂。
這闋詞的韻節與行間透出的那股子正氣,顯然來自岳飛那兒。傲骨岸然的吳佩孚一生只佩服兩個人,一個當然是他的明代鄉賢戚繼光,爹娘已經將戚大將軍的英名嵌在了他身上,他又把自己的閱兵台命名為了「繼光台」,而另一個,就是南宋的岳武穆。
讓吳氏在老段耳中乃至全國軍界聲譽鵲起的,是他在討伐張勳復辟的戰爭中的銳不可當。民國六年(1917年)7月,「辮帥」張勳在京擁兵復辟,段祺瑞在天津奮起組織「討逆軍」並自任總司令,駐軍保定的曹錕通電響應,被段總司令委為西路討逆軍司令。曹師長命新晉旅長吳佩孚擔當西路先鋒。吳氏遂精心謀划,大胆部署,一馬當先,從丰台一氣殺進天壇,痛痛快快擊潰了「辮子軍」三千餘人,而張勳帶到北京來的「辮子軍」總共才五千來人。此役,吳佩孚為曹師長、段總理乃至中華民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就在捷報頻傳之際,吳佩孚卻突然按兵不動了,他開始匪夷所思地與佔領區的軍政首領和士紳終日飲酒賦詩,不再言戰!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老段能奈何?吳的那首不同凡響的《滿江紅》就是在那段日子里寫的:
長白山前設藩籬,
在唐山外的小鎮開平,他意外得知此地有個武read.99csw.com備學堂,亦乃李鴻章大人所創辦,正在招第二期學生。這個秀才出身的散兵遂駐足開平,複習后考取了這所由清國與德國軍官共任教習的軍校。一年後,袁世凱自山東巡撫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將開平武備學堂遷往直隸省會保定,擴辦為北洋武備學堂。吳佩孚不願重新就讀一年級,遂被派為天津陸軍警察隊任正目,即中國第一代警長——因「庚子之亂」后洋鬼子不許清國軍人進入天津地區,故老袁給中國設計出了這麼一個新的行業。兩年後,袁宮保又創辦了陸軍速成學堂,學期僅一年。吳警長為獲得文憑求得日後發展,便前往保定報考並一舉考中。由於此時段祺瑞正任學堂督辦(校長),所以,被分到測繪科的吳佩孚就成了老段的學生——吳氏年已二十八歲,屬沒有出息的大齡學生;段氏時年三十七歲,屬年富力強的軍界中堅。兩個影響未來中國政局走向的軍人自茲結緣。
當年,吳佩孚離開北京趕赴天津從軍時,段祺瑞已經是三品銜的武衛右軍炮兵統領兼各學堂總辦,即北洋軍炮兵司令兼所有軍校的大校長;馮國璋在清廷新設立的軍政司當上了教練處總辦,負責創辦各軍事學堂;曹錕也已經從李鴻章的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當上了袁氏的武衛右軍右翼幫帶(副營長)。是年,吳佩孚二十四歲,這麼個老大不小的年齡給管帶(營長)當「戈什哈」(實則勤務兵),顯然委屈他了。所幸山九_九_藏_書東膠州籍的文案郭緒棟是大同鄉兼軍營知音,他才不感寂寞。那位郭師爺到處講吳子玉乃落難的秀才,四十歲后必成大器,云云。
在北洋巨頭中,吳的起步太晚,故輩分不高。
想當年,
夷族錯落。
駕長車踏破扶桑魔窟。
數年後,兩位強人再度見面,段已經貴為「袁宮保」嫡系部隊——陸軍第三鎮的統制官(師長),而吳只是一個從山東芝罘島的日本軍事情報小組回歸原單位——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的尉官而已。一年後,老段簽署命令提拔了一批中級軍官,吳氏也晉陞為直接帶兵的管帶(營長),但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堆協統(旅長)和標統(團長),吳營長夠不上段師長。
土地削;
一戰恢復舊山河,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東三省淪陷后,「怒髮衝冠」的吳佩孚忍不住「篡改」了岳飛的《滿江紅》。上闕照錄,下闕易為:
朝天闕。
他甚至請人譜上了曲,成為本軍的軍歌,每逢出征或年節日或自己的生日,便讓部將們唱上一遍,好不悠哉!
甲辰役,
甲午役,
吉江遼瀋,九_九_藏_書
近百年前,「蓬萊吳子玉」是很令國人乃至世界尊重的,國內各派系均仰其鼻息自不待言,美國人的《時代》周刊,第一次在封面登中國人的頭像,就把殊榮給了這個並非國家領導人的山東籍職業軍人。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評論報》(Millard's Review,后改名The China Weekly Review)的主編鮑威爾(John Benjamin Powell)說,吳氏「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他確曾給家鄉帶來過莫大的榮譽。
壯志飢餐島夷肉,笑談渴飲倭奴血。
後世的美國史學家費正清顯然也看重這個北洋軍人的文化背景,在他編的《劍橋中華民國史》中,乾脆稱吳為「學者軍閥」。
未成器的時候,他就倉促參加了第一場戰鬥,乃是本軍對遍地拳匪(義和團)的回擊,成片地喧囂著死於陣前的拳民讓他痛切感受到國人愚昧盲從的可怕復可悲;他經歷的第一場失敗,乃是本軍在八國聯軍的洋炮轟擊聲中的大潰敗,直隸提督聶士成大人在陣前被洋炮炸傷又在陣后被拳匪殘忍殺死的血腥過程他看得很真切。身為大清國常備軍的一名護兵,從江山到統帥,啥也護不住,他只有沿著鐵路線向東北方向流落的份兒了。
主權弱。
黑龍江畔列城郭,
念彌陀。九-九-藏-書
風浪大作。
到而今倭寇任縱橫,
風雲惡!
北洋軍人多不讀書,所以,吳佩孚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讓哥們兒羡慕的光輝履歷。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裡,秀才只不過是頭一磴台階,實在沒什麼可吹的。可在一群半文盲里,秀才成了金光閃閃的最高學歷,所以,即使吳佩孚當了威風八面的「孚威上將軍」后,軍政界當面以「玉帥」、「吳二哥」恭維之,背後卻全起鬨叫他「吳秀才」;而他也欣然默認了。
一戰成名的吳佩孚繼續為老段建功立業。段總理迭令:袁氏已死,以反對帝製為名義的西南各省獨立務須取消。但中央政府的號召卻遭到西南割據政權的反對。為政令統一,曹錕奉命揮師南下,其急前鋒,又是吳佩孚!那會兒的吳氏是何等的威風!其部出直隸而河南而湖北而湖南,勢如破竹,一氣逼近廣東。誰都明白,只要這位常勝將軍一聲令下,他的軍紀嚴明、軍威凜然的大軍即可底定三湘並進而蕩平粵、桂兩省,而北京政府「武力統一」的夢想則指日可待!
渤海中,
卻歸來永作蓬山游,
在北洋系軍人中,他先是以文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進而又以文化贏得了袍澤們的敬重。
國民恨,何時滅?九*九*藏*書
有意思的是,岳飛是因堅持抗擊外族入侵而被昏庸的朝廷殺害的,那首「怒髮衝冠」的《滿江紅》也因其忠烈而傳誦千秋;同為國之大將軍的吳子玉也被懷疑是異族入侵者殺害的,但他的同樣也是「仰天長嘯」的《滿江紅》,卻早被人們遺忘了。其實,在「五四運動」期間,吳將軍的這首《滿江紅》和他的那些反對政府對日本妥協的通電一樣,曾廣受讚譽並被傳誦一時。
嘆江山如故,
至民國元年(1912年),段祺瑞已是全國頭號軍人——排名第一的上將軍、國務院陸軍部總長,而吳佩孚則剛剛被陸軍第三師師長曹錕提拔為炮兵團團長,仍距老段很遠。
北望滿洲,
如果——我常愛替古人作這類無謂的假設——吳佩孚不是窩窩囊囊地死在淪陷區的宅第中,而是陣亡在與倭寇決戰的國土上,那「吳版」的《滿江紅》難保不會像岳飛的那首千古絕唱一樣刊印于中國學生的課本上,讓每個受過起碼教育的人都知道民國時代有個民族英雄叫吳佩孚,且每讀到他的詞后一樣會「壯懷激烈」;而他身後的「什錦花園衚衕」也極可能被改稱「佩孚花園衚衕」或「子玉衚衕」——京城裡的那條現在已經十分寬敞通達的「張自忠路」不就是一例?只是,多情應笑我,歷史從不肯「如果」。
何日奉命提銳旅,
甲午恥,猶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