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草莽元帥林 第五節

第五章 草莽元帥林

第五節

就在這時,可惡的日本人又跳出來了。他們乘機要挾張作霖,讓張在郭松齡倒戈時張作霖與關東軍草簽的一份條約上正式簽字,並要出關的奉軍解除武裝。
張作霖出京,標志著北洋時代已經進入彌留階段。
日本人小看了張作霖。他們本以為這個沒多少文化的土匪出身的軍閥不會有什麼政治智慧,等他們眼見這個難纏的東北統治者越折騰越厲害,直至入主中南海成為大元帥后,方知他們遇到的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太極拳高手,一位不可能向他們低頭的血性男人。
他才恍然大悟地說:「我原來認為讓日本人租房地做點買賣,同意他們在延吉、琿春派駐幾個警察管理朝鮮人維持治安,那有什麼關係呢?不料內容是這樣啊!你們的報告和解說,跟我當時聽到他們念的根本不一樣!」隨即大罵:「日本人沒有好心腸,全是插圈設套轉彎騙人。」
余之起兵,非仇抗任何黨派,而專為消滅過激主義;舍過激主義,皆有商量之餘地。
一個北洋時代的句號。
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同胞廝殺的內戰慘劇,因張作霖的主動退避而猝然停演了。張氏所為,正如同十四年前隆裕皇太后拍板清廷遜位一樣,都是值得後人尊敬的歷史性選擇。因退讓,兄弟不再相戕,人民不再犧牲,社稷得以保全,國脈得以延續。功耶?過耶?
與張家有世交的大元帥府電報處處長周大文回憶:5月17日,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求見張作霖:
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家,某次為中日交涉,曾向張盛氣凌人地說道:「你要真不接受的話,日方當另有辦法。」張乃反唇相譏地答道:「怎麼說?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儘管拿出來,難道又要出兵嗎?我姓張的等著你們好了!」說完話,就起身送客,弄得吉田很難堪,只得辭職離開瀋陽。
一切安排好后,他才登車而去。非「倉皇」也,實「從容」也。
——大元帥張作霖
誰也不曾料想,日本人已經為他挖好了死亡的陷阱……
日本人為什麼要炸死張作霖?他不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嗎?他不是日本軍閥在華的代理人嗎?站在瀋陽大帥府最深處的家廟前,我又想到了這個難圓其說的話題。
決戰之期,最多為一個月,最後勝利自然歸我奉方……統一中國亦易如反掌也。
於是,張作霖權衡再三,選擇了退避——放棄大決戰,把實力依然完整的數十萬奉軍撤回關外,關起門來,既可專心經營富饒而廣袤的大東北,又能有效地遏制日本人在東三省的越來越兇險的胡作九-九-藏-書非為。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保存實力,以待將來。
非俟南軍排除俄國赤黨,決無議和之望!
張作霖署名的最後一份聲明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日發表的《息爭通電》,他宣稱將退出北京,此後國事「悉聽國民裁決」。此前,這位仿照老友孫中山模式擔任了「大元帥」的大軍閥,已經做出比較開明的政治決定:于贊成三民主義之外,加上「民德主義」以尊崇舊道德,改稱「四民主義」;南北雙方停戰;合併南北政府等等。
張作霖入京后,將北洋各部編為七個軍團,擬與得到蘇聯人全力支持的「南赤」(蔣介石之北伐軍)與「北赤」(馮玉祥之國民軍)決一死戰。搜查蘇聯使館,逮捕並處決李大釗等「過激黨首領」,也都發生在這一非常時期。從就任總司令,到登基大元帥,他與他的心腹不斷地陳述著用兵「安國」的理由,從他們的對外談話中,人們很可以知道「奉張」「矢志討赤」的本意:
這是一個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蒼老而又新鮮的聲音,一個大悖于「歷史定論」卻又合乎情理的聲音啊!
儘管我已經養成了從各級政協機關編輯的文史數據里來淘歷史真相的習慣,但還是被這本薄薄的小書的內容震撼住了,那一個個字竟像鋼琴上的琴槌,一下下敲得我心弦大起共鳴!
月台上,由二十節車廂組成的專列已經在呼哧呼哧地嘆息著了。他強作歡顏地與暫留京城的總參議楊宇霆、軍團長張學良等要員們作別,自茲一去不復回。
這條馬路叫太平橋大街。南北不算長的太平橋大街上,最熱鬧的地方,是北口的那片以涮羊肉而「香譽」食客的幾個「居」,如有北京的朋友請我吃飯,我常脫口而出:去能仁居(或口福居)吧!吃飯重要,但畢竟比不了參政、議政重要,所以說這條馬路最重要的地方,即我對面的這座近年新建的全國政協辦公大樓及會堂。剛才,從它的西側衚衕口的那個小小的政協書店,我買了一大摞文史資料。雖說「精神食糧」已經多得拎不動了,但畢竟不是真的食糧,無以果腹,所以,我就拐進了路邊這家餃子店。趁店家煮餃子的空當,我信手翻開其中一本。
他將其陸海軍大元帥和安國軍政府總理的印信、令旗等,都帶上了車。不知是為了留作紀念,還是為了捲土重來。
2011年6月25日重編
齋藤以郭松齡率軍叛亂,主動向張作霖說:如需關東軍幫忙,請勿客氣,儘管提出,我們可以用不得在南滿鐵路附近作戰為理由,叫他不能前進,必要時還可派關東軍出兵阻擊。read.99csw.com
2002年2月23日完稿
清末民初,但凡有點頭臉兒的軍閥、政客,便在京城有個固定的住處,京官自不待言,各地疆吏也無不在皇城根兒置辦房產。張作霖發跡晚,所以遲至民國九年(1920年)才在京城裡擁有自己的家——和在奉天城裡買下前朝顯宦的家一樣,他在北京城看好的是前清時代的順承郡王府。
正是因見北伐軍繞過濟南繼續北犯,西邊的閻錫山亦加緊向北京壓迫而來,見大勢已去,張作霖不願糜爛京津地方,才決定將安國軍全部撤往東三省。

記住了!日本人乘人之危時念給張作霖聽的,與事後提交的正式外交文件,「根本不一樣」!所以,張大帥囑咐羅等人:
應外交使團和紳商代表之邀,他還安排一旅軍隊留京維持治安以待「黨軍」入城。
張作霖離京前,安國軍並未被打垮,敗退的只是張宗昌和孫傳芳的軍隊。安國軍主力部隊奉軍在直隸、察哈爾、綏遠和豫北地區與各路「黨軍」對決,按奉軍將領于學忠的話說,是「旗鼓相當,時有進退」。戍守京津的奉軍尚未與北伐軍接火,而留守關外的奉軍更是保存完好。也就是說,如果張作霖一意孤行與「黨軍」決一死戰,豁上玉石俱焚也不肯退出最高權位,則其手中掌握的三四十萬大軍與國民黨軍死磕,北洋時代或可延續下去,中國版圖上是否於20世紀前期重現南北朝亦未可知也!
當時聽到張作霖大聲嚷著說:「你們這樣不講交情,來乘機要挾,我豁出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出賣國家的權利,讓人家罵我是賣國賊,叫後輩兒孫都跟著挨罵,那辦不到!……」
咱們絕對不能承認日本在袁世凱時代所提「二十一條」要求以內的事,免得東三省父老兄弟罵我是賣國賊!
不過,此時,「南赤」、「北赤」已經合成一夥兒並不再相信蘇聯人,再加上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和晉軍閻錫山所部,四個方面軍正全力向北京方向推進。會師徐州后,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下達了北伐總進攻令,戰事因之變得空前慘烈——北伐軍推進到山東境內后,遭遇到安國軍兩位副總司令張宗昌與孫傳芳的近三十萬的直魯軍的抵抗。北伐軍步步為營,直魯軍節節敗退,退至濟南時,日本人借口保護在魯日僑安全,竟擅自在青島登陸后徑赴濟南屠殺北伐軍外交官與士兵。南北雙方的戰事,又演化成外寇的尋釁。
2005年7月25日修訂
因大元帥的一聲令下,安國軍——九-九-藏-書最後的北洋軍——全線停止了軍事行動,逐次退往東北方向,不斷有不願出關的將領被蔣介石和馮玉祥以重金收買,率部「反正」,編為國民革命軍,追擊從前的友軍。因而,收尾時的「北伐」戰爭,實際成了「黨軍」各部歡聲笑語的擴軍之旅。
是呀,這麼現成的答案,為什麼總不被權威教科書採納呢?一說到張作霖之死,為什麼總要繞舌說上一通似是而非的原因?
憑武力和陰謀統一了中國的中國國民黨人,把亂紛紛的「北洋」的大幕落下了。北京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使命也告終結,人家看好的是孫總理生前定下的南京。「北京」因之改名「北平」。待「黨國」的大幕在南京重新拉開后,民國的主席台上已經換了一班人就座。易幟后張學良被安排在了蔣中正的副座,成為威風赫赫的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回到北平,成為整個北方的第一號軍事領袖。「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他竟然指示所轄的東北軍不準抵抗,致使東北迅速淪喪,因而成為千夫所指的「不抵抗將軍」。從二十九歲那年他率兵入關參加擁蔣戰爭以後,就再也沒回故鄉,當然也一直未讓其父入土為安。
草莽里的元帥林告訴我,注意到這個句號的人,還不是很多。
此前,他甚至當著這位日本使節的面,怒不可遏地摔了自己的旱煙袋,那個名貴的翡翠煙嘴竟被摔成了兩瓣兒!
卑鄙的日本人只能靠謀殺來解脫困境。羅靖寰即分析過,此條約未簽,「無疑是日本害張作霖的原因之一」。
所有共和國的教科書上說到「反動軍閥」張作霖退出北京一節,用的全是貶義詞,不是「倉皇出逃」,便是「被迫撤離」。用梁實秋、魯迅他們打筆仗的話說,這很不「費厄潑賴」(英語fair play音譯,意為公平競爭)。
沒有主人的「元帥林」不是地圖上的圓圈,它小得連黑點都不是。但在中國近代史籍上,它應該是個圓圈,一個雖說並不圓滿但卻決不能忽略的圓圈。
多麼要緊的一段史料線索!可是,竟從來沒有所謂的「正史」提及過!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凌晨一時,張作霖神情黯然地離開了現在全國政協辦公大樓的這個地方,專車碾著太平橋大街上專為他而鋪灑的黃土,穿過一個個奉軍守兵的背影,駛向火車站。
整整一百歲的「少帥」以基督教的儀式下葬于太平洋中的異國小島上,他永遠不會回家鄉為父親遷葬了。現在的大帥府里的照片告訴人們,張作霖在原籍遼寧省凌海市(舊稱錦縣)石山鎮驛馬坊的蘋果林里,與他的結髮妻子趙春桂相會於九泉下了。那裡,還有他患難與共的二哥張作孚。
民國十五年(1926年)11月29日,張作霖在天津被十五省通電推舉為九-九-藏-書安國軍總司令時,曾氣吞山河地宣稱:
時任安國軍第四方面軍參謀長的傅興沛,在共和國初期,當過北京西城區政協委員。《北洋人士話滄桑》的作者王毓超老先生記錄過傅先生的話:
北洋時代,這兒一天到晚也不斷上演這場秀。
那時候,這兒是張作霖在北京的家。
這本小冊子叫《北洋人士話滄桑》。其中一頁,沒看完,我就傻子一樣愣住了——
張以吉、黑兩省部隊雖已出動來援,但有遠水不解近渴之虞,遂說:「如果郭軍逼近省城,我擬赴旅順或大連暫避,屆時當請幫忙。」於是齋藤乘機將事先用打字機打好的五項要求提出,讓翻譯田中念給張聽。張聽完了即不加考慮地完全答應,隨即在上面簽了字。
原東三省交涉總署行政處處長羅靖寰對此有詳細回憶:
在離開人世之前的幾年,老邁的張學良曾顫巍巍地告訴香港鳳凰衛視的節目主持人,父親「有宏才,度量大,但沒有大略」,而蔣介石「有大略,無宏才」,如果他們兩人合作,「不僅可以征服中國,還可以征服世界」。張學良還認為:父親非常愛護老百姓,東北人擁戴張氏父子是因為他們「沒有刮地皮」;實際上父親是愛國的,他只是表面上應付日本人,並不真正答應他們的要求;日本人感覺上了張作霖的當,後來便下手害死了他。
從5月20日他主持軍政會議定下撤離,到6月3日晚上他登上返奉的專車,十余天的時間里,他拜會並宴請京城紳耆名流,接見並回訪各國公使,甚至籌劃將故宮裡的文物悉數帶回奉天保存,以防蔣介石把這些珍寶賣給俄國人換武器來攻打自己。只不過,在掌管故宮鑰匙的北洋元老王士珍的一番勸說后,他才打消此念。
按張大帥的指示,羅靖寰等人一直以拖延戰術敷衍日本人。此次張作霖要回到奉天了,日本又乘虛而入,逼他在那份既是欺詐又是霸王的條約上正式簽字。
然而,過後,羅靖寰等與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副領事田中喜市進行正式談判時,發現日本人的要求令人無法接受,其主要內容包括:允許日本人在東三省和東蒙地區同中國人完全一樣享有自由居住與經商的權利,將間島地區的行政權移讓日本,將吉林至敦化的鐵路延至圖們江與朝鮮鐵路接軌,洮昌道各縣設日本領事館。羅向張彙報之後——
第一次真切觸到這個問題的核心時,是數年前,我坐在北京城裡的一家很小的飯店裡,瞅著馬路對面的全國政協的宏偉建築,一個人在發愣。
張作霖起家創業于日、俄兩大帝國近鄰的東北,自幼耳濡目染,深知多年來日俄兩國對中國的侵略危害,認為外國人都是狡猾殘暴、欺軟怕硬的歹徒,時具戒心。一九一六年五月他就任奉天督軍后,就不斷親自嘗到帝國主義欺壓的滋味,首先是由日本策動的鄭家屯暴動事件,以及他到南滿車站歡迎日本要人在歸途中遇刺、幸免於難的事,使他大傷腦筋。但國家積弱,中央既無力抗拒,一方將帥又焉能抵擋譎詐百出的強鄰?所以他對外交事務迄無一定方針,也無具體政策,只是以隨機應變的辦法應付。九*九*藏*書
據傅興沛說:正當安國軍與北伐軍在華北平原進行決戰之時,日本以護僑為名派兵開入膠東青島,繼而進佔濟南。張作霖等考慮國家前途,本著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之義,曾召開府院聯席會議,決定由秘書長任毓麟、外交總長羅文干主持,分別向日本政府和駐華使館及其駐屯軍提出抗議。
大清國體土崩瓦解后,京城諸王府迅速凋零,末代順承郡王文葵無以維繫其龐大的家產,只好將王府的房契抵押在東交民巷裡的法商東方匯理銀行,靠貸款過活。民國九年(1920年),張作霖應大總統曹錕之邀來京,住在西單舊刑部街的奉天會館里,聞知順承郡王府的實情,遂斥巨資購之。得此偌大一片家產後,張上將軍大興土木,建成了京城西部這方赫然豪宅。隨著舊王府的新主人在國內的分量,此地也越來越威嚴,延至北洋末期,所有軍政大事均是在此擬定並布告天下的,此地甚是了得!
那一個中午,全國政協辦公大樓門前,武警士兵們正在換崗,一個個動作利落,神情穆然。士兵換崗從來是一道觀賞性很強的風景。
——安國軍總參議楊宇霆
比忌「鬍子」(土匪)更甚的是,張作霖最怕背負「賣國賊」罵名。還在段祺瑞執政時,張作霖就痛罵過前來解釋|欲與日本簽訂黑龍江、吉林省金礦森林借款協定的段的親信:「我姓張的治理東北這些年,沒向外國人讓過一寸土,你們為了借錢養兵,連地下帶地上的和老百姓的祖墳都賣了!」說這話時,張的腰杆子一定是直的,他有資格罵別人啊——「我沒向外國人讓過一寸土」!
撫順城外的「元帥林」永遠不會有主人了。
1925年冬,郭松齡反奉時,……奉天省城留守軍力薄弱,人心惶惶。張除電告吉、黑兩省速派軍隊救援外,並擬在危急之時逃往旅順或大連暫避。一天,日本關東軍參謀長齋藤奉其司令白川義則之命,偕同三浦中佐到達瀋陽(時關東軍司令部在旅順——筆者注),通過張的日籍顧問野町武馬約張作霖會晤于南滿鐵道會社所設的瀋陽旅館內。

只記得我怔怔地看著馬路對面的那座黃色巨廈,直到熱騰騰的大餡兒餃子端到眼前也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