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十、「府院之爭」:一場新的鬥法開始了

三十、「府院之爭」:一場新的鬥法開始了

由此,老段提出一個自己的解決方案,那就是仿照民初臨時參議院的召集辦法,由各省各派三名代表赴京組成「修正約法委員會」,以制定一個新的約法發布執行。對此,無論是南方護國軍方面還是上海的議員們,都紛紛表示反對。要知道,南方護國軍爭的正統地位,而議員們要的是恢復國會,老段拋出的這個什麼「修正約法委員會」,不痛不癢,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人的用意和利益,他們如何肯輕易答應。
在一團和氣的後面,南北分歧依然存在。在新班子成立不久,南方便提出要懲辦帝制禍首,並提交了一份十三人的大名單。看到這裏,讀者也許會覺得奇怪,要說起推動袁世凱稱帝的禍首,林林總總應不下幾十人,其中還不乏目前盤踞各省的督軍們,但為何只有十三人呢?
由此,袁世凱鬧了半天帝制,死後非但沒有被追究責任,反而被待以「國葬」的大禮,這不能不說是段祺瑞的功勞。就算是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這位在鬧帝制時與老段形同水火的「太子爺」,也多次向老段致謝並誠心誠意的說:「這事多虧了總理!」
畢業后的段祺瑞並沒有直接下連隊帶兵,而是先派到旅順監修炮台。1888年冬,李鴻章請求朝廷選派軍事學員前往德國留學,段祺瑞再次被選中。1889年春,在督學蔭昌的帶領下(蔭昌是滿人,之前曾在德國學習軍事),段祺瑞隨同商德全等五個校友遠赴德國深造。
黎元洪接任總統后遇到了第一個麻煩,那就是接任的法律依據是1912年制定的《臨時約法》呢,還是1914年袁世凱時期的約法?
可惜的是,當時的清軍對這些軍校畢業生不甚重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被委以教習之類的閑職,而沒能進入軍營中做帶兵官。當時的軍界風氣,那些行伍出身的舊派軍官大都看不起軍校畢業生,他們認為這些娃娃兵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不能委以重任,即便段祺瑞這樣留洋回來的優秀軍官,也屢屢遭到這些舊軍官的排擠。
袁世凱的時代結束了,出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也就此登上了權力的頂峰,接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軍政大權。不過有一點,老段是不甚情願的,那就是非北洋系的黎元洪還是依法接任了大總統。好在這位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手中並無一兵一卒,他要想和老段及其盤根錯節的北洋系相爭,恐怕難度大了點。
在各方的壓力下,段祺瑞卻並不想把這個問題搞得太清楚,他一會說黎元洪接任總統是「代行」,一會又說是「繼任」,再不然就用一個中性的詞,「接任」,以圖矇混過關。但老段越是心虛,南方就越是揪住不放,各種質疑、質問乃至抗議的通電如同雪花般的飄到了國務院,非要把兩個約法的事情問個明白不可。
段祺瑞的新班子搭配了南北雙方的人馬,頗九九藏書有團結統一的意味,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黎、段體制的一大特點是「黎虛段實」,雖然南方這套班子里佔有幾個名額,但實權仍舊掌握在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系手中。至於總統黎元洪,他也極力在南北間斡旋,調和彼此間的矛盾,力圖新一屆政府能夠正常運作。在各方努力下,新班子雖然談不上萬象更新,倒也心領神會,各盡其責。
你想啊,如果是共和體制,等袁世凱死了,段祺瑞也是有機會做總統的,但要是袁世凱搞「家天下」,那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再說了,段祺瑞之前反對帝制,如今又擁護袁世凱稱帝,自己算個什麼東西?在多次苦諫議之後,段祺瑞見袁世凱已經無法回心轉意,只好稱病不出,兩人關係就此鬧僵。
處於風口浪尖上的黎元洪,此刻卻支吾其詞,兩邊都不敢得罪,也不敢輕易表態。從感情上來說,黎元洪願意接受南方的說法,因為按《臨時約法》的規定,他可以名正言順的繼任總統,而且任期有兩年有餘;如果要按袁氏約法的話,他只有三天的代行期,雖然他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大總統,但難保實權在握的段祺瑞中途會不會變卦。在北洋系的包圍下,黎元洪也不好公開響應南方的意見,只能裝聾作啞,靜觀其變,以換取段祺瑞的支持。
但是,段祺瑞的好日子在14歲的時候嘎然而止,因為他的祖父段佩在宿遷駐地突然亡故。失去了庇護的小段在軍營中無以託身,只得將祖父的靈柩扶送回合肥老家安葬。不久,小段又隻身一人步行兩千多里,在風塵僕僕數十天後,終於趕到山東威海投奔了堂叔段從德,並在他的手下做了一名小兵。這一年,段祺瑞才16歲。
家庭的變故和養家糊口的重擔,使得段祺瑞心事重重,愁眉不展。作為普通一兵,段祺瑞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不過,時來運轉的是,李鴻章在1885年創立了天津武備學堂並擬從淮軍中招收學員。段祺瑞聽說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他決心要抓住這改變命運的絕好機會,於是立刻報名應徵並考試中名列前茅,最終被選入炮兵科學習。
對於老段的說法,南方護國軍方面當然不能接受。他們認為,袁世凱帝制自為,早已喪失了合法性,袁世凱制定的約法,也是其稱帝的一個工具,斷斷不能成為黎元洪接任總統的依據。因此,黎元洪繼任總統應該是按照民初的《臨時約法》繼任,而不是什麼「代行」。
據稱,袁世凱對直接掌握兵權的段祺瑞也不甚放心。最開始的時候,段祺瑞是北洋第三鎮的統制,等到他把第三鎮弄得像模像樣的時候,袁世凱便將他改調第四鎮擔任統制,緊接著又調往第六鎮。袁世凱最初的目的,是防止段祺瑞在某個部隊中呆的時間過長,以至於培養自己的親信,但將段祺https://read.99csw.com瑞調來調去的結果卻是讓北洋六鎮中的半數人馬成了老段的部下。由此,段祺瑞成為在北洋軍中僅次於袁世凱的第一人,也可以稱得上是北洋軍的副統帥了。
直到後來,袁世凱突然萌生稱帝野心,兩人關係隨之急轉直下。段祺瑞因為領銜發出逼宮通電,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再出一個皇帝……哪怕是袁世凱也不行。
段祺瑞小時候主要受到祖父的影響,他在7歲的時候便被祖父段佩接到自己在宿遷的兵營,由此耳濡目染了軍旅生活。儘管祖父給段祺瑞找了私塾讓他念書,但小時候的段祺瑞卻最喜歡舞刀弄棍,看書也只愛看排兵布陣、奇門遁甲之類的兵書(難怪袁世凱賞識他)。在那段日子里,作為小少爺的段祺瑞過得還是很愜意的。
在6月6日的國務院通電中,段祺瑞稱「副總統黎元洪代行中華民國大總統之職務」,所謂「代行」,依據便是袁氏約法,其中規定「大總統因故去職或者不能視事時,副總統代行大總統職權」,但期限只有三天,不能繼任。
對於懲辦帝制禍首,老段開始並不同意,畢竟「十三太保」中的一些人都是老朋友,自己剛一上台就拿老朋友開刀,未免不太厚道,於是他主張將帝制派和原先在二次革命時緝拿的革命黨人一併特赦,大家就算玩笑一場,豈不皆大歡喜?
在跟隨袁世凱編練新軍的過程中,段祺瑞不但親自帶兵,而且還陸續擔任隨營學堂的教習或總辦,由此形成的師生關係又派生出自己的勢力,這對後來的軍閥割據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是后話(馮國璋也是如此)。
直到甲午戰爭,段祺瑞等人的機會才最終到來。由於湘淮舊軍在戰爭中的拙劣表現,清廷決定按西式兵法編練一支新軍,這就是後來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由於軍事人才極度匱乏,袁世凱隨後請當時任天津武備學堂總辦的蔭昌推薦人才,而段祺瑞便成為其中的幸運兒。
懲辦帝制禍首是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第一次分歧,也是兩人鬥法的開始。說句實話,老段是不太看得起黎元洪的。在他的眼裡,黎元洪算什麼呢?一個棄海上岸的敗軍之將?一個半路出家的新軍將領?要知道,老段乃是陸軍科班出身,又曾到德國留學,而黎元洪原本是學習海軍的,即便他到日本訪學過三次,但日本又怎能和當時世界第一的德國陸軍比呢?這日本原本就是從德國那裡學來的嘛。
老段出身於一個軍人家庭,其祖父段佩早年因鎮壓捻軍有功而官居淮軍統領,他與劉銘傳、張樹聲、周盛波、周盛傳等人既是同鄉,又同隸屬於李鴻章的淮軍體系之下。段祺瑞於1865年出生於安徽六安縣太平集北的段家老宅,其父親段從文倒是人如其名(興許是段佩的安排),他未曾征戰沙場而是一直耕讀在家。段祺瑞5歲的九九藏書時候,父親段從文在合肥買下百畝良田,隨後舉家搬遷,因此段祺瑞又被人稱為「段合肥」。
這個名單是有玄機的。在這十三人中,最早鼓吹帝制的籌安會六君子(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這些手無寸鐵的文人們,自然是毫無懸念的上榜。另外,就是在袁世凱復辟中鬧得最厲害的「洪憲七凶」,即梁士詒、朱啟鈐、段芝貴、周自齊、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七人,合起來正好是「十三太保」。至於其他人,要不就是手握實權不好得罪,要不就是小蝦米,姑且放過。
所以,在老段的心目中,全中國就他最懂軍事,他最正宗,其他人根本不在話下(別說黎元洪,就算是王士珍、馮國璋又如何?哼哼)。
在武昌起義后,身在前線督戰的段祺瑞在袁世凱的授意下發出逼宮的通電,最終促成清帝退位。攫取了政權的袁世凱,當然也沒有虧待立下大功的段祺瑞,在內閣成員屢屢更換的情況下,唯獨段祺瑞的陸軍總長職位巍然不動。民國初年的段祺瑞,對袁世凱也確實是忠心耿耿,言聽計從,加上段祺瑞又續娶了袁世凱的義女,兩人的關係可謂是十分融洽。
由此,袁世凱死後的第一場風波終於平息了下來,而唐繼堯也隨後代表南方護國軍通電全國,宣布取消軍務院,南北軍事對立也宣告結束。
不幸接踵而至。就在段祺瑞來到威海的第二年,其父段從文在趕到威海看望兒子后,在回家途中被盜賊所害(離家不過三十里地),盤纏擄掠一空,年僅39歲。噩耗傳到威海后,段祺瑞請假奔喪而未獲得批准。八個月後,段祺瑞的母親因為哀痛過度,也不幸亡故。一年之內,父母雙亡,段祺瑞這次才被批准回家奔喪。
護國軍方面對段祺瑞說法的駁斥,聚集在上海的兩百多原國會議員也紛紛表示贊同,他們發表聯名通電,要求以《臨時約法》和1913年國會制定的《大總統選舉法》繼任前總統袁世凱的任期至民國七年十月止(即1918年10月)。國會議員們之所以堅決要求按《臨時約法》來處理總統繼任問題,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如果按袁氏約法,第一屆國會的恢復將遙遙無期;而要按《臨時約法》,被袁世凱解散的第一屆國會將重新恢復,議員們可以再次行使他們的權力。
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是一支擁有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種的新式部隊,其中炮兵就有近兩千人。段祺瑞加入新建陸軍后被委任為炮隊統帶,並得到袁世凱的極大重視。當時段祺瑞帶的這支炮隊有速射炮、重炮等六十門,戰馬近五百匹,這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支正規化的炮兵部隊,段祺瑞也可以說的中國第一任炮兵司令(火炮是近代戰爭之王!)。
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自命為北洋系的接班人,他當然不希https://read.99csw.com望將袁世凱一踩到底,因為對袁世凱過多的打壓貶斥反會損害自己的合法性,此所謂「投鼠忌器」是也。為了表示自己繼承的是袁世凱北洋系的衣缽,老段在必要的時候還得將袁世凱的牌子扛出來為自己樹威,這也是他堅持袁氏約法的原因所在。
這個八人新名單剔除了北洋系的幾個老朋友,又把幾個搖筆杆子的文人給加入了進去,更是顯得不倫不類。最妙的是,還沒有等懲辦命令下發,這些人早已得知消息並竄出京門,逃之夭夭去也。唯獨前法制局長顧鰲動作慢了一點,結果在乘車出京的時候被抓到,但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老段有這個資本啊!武昌起義的時候,黎元洪不過是個小小的協統(旅長),而段祺瑞早在幾年前就做過北洋六鎮的統制了。當清廷調段祺瑞去鎮壓武昌起義的時候,正擔任江南提督的老段隨即被委為湖廣總督,那級別比黎元洪高了去了。再說了,當時南北兩軍交戰,北洋軍把武昌的革命軍打得那個叫落花流水,你黎元洪本是敗軍之將,雖說時來運轉,僥倖坐上了總統之位,但豈敢在我老段面前抖威風?何況在民國后,當時在武昌做副總統的黎元洪還是被老段半請半逼的弄到北京,這就讓老段更看不起黎元洪了。
當年6月25日,駐滬海軍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發布聯合宣言,宣布獨立,並要求按照民初約法召開國會。由於當時的中國海軍分為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和練習艦隊,而其主要力量又在第一艦隊,第二艦隊僅僅是一些巡防長江的小型炮艦,因此這次事件等於是整個海軍都倒向了南方。
由於多年的恩遇和親眷關係,段祺瑞並沒有公開站出來反對袁世凱稱帝,而只是自己躲起來生悶氣。直到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后,袁世凱陷入到眾叛親離的境地,只好再次把段祺瑞找出來幫忙。可惜的是,此時的老袁已經去日不多,在臨終前,袁世凱將國事託付給段祺瑞,老段也就自命為北洋系的接班人了。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接任總統的法律依據,從小里說,是關係到黎元洪、段祺瑞及議員們切身利益問題;往大里說,這可是關係到民國未來政治走向的大問題。
由於淞滬一帶是馮國璋的地盤,他害怕海軍在他的背後搗亂,於是向段祺瑞施加壓力,要求迅速解決約法問題。在南方步步緊逼而北洋內部又出現裂痕的情況下,老段也只好做出重大退讓,在四天後以總統令的方式宣布遵行《臨時約法》,並續行召集國會。
天津武備學堂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陸軍學堂,當時聘請了一些德國軍事教官,所學習的軍事課程和武器也都是來自德國。在兩年的學習期間,段祺瑞學習了天文地理、格致軍器、測繪演算法、炮台營壘、行軍布陣等新式課程,另外也兼修了經史子集九*九*藏*書等中國傳統學問。1887年,段祺瑞以「最優等」的成績從學堂畢業,成為首批學員中的佼佼者。
在宣布遵行《臨時約法》后,黎元洪再次以總統令的形式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並委託其組閣,由此,繼袁世凱之後的新一屆民國政府也就算是正式運作起來了。6月30日,段祺瑞提交了內閣名單:外交唐紹儀、內務許世英、財政陳錦濤、司法張耀曾、教育孫洪伊、農商張國淦、交通汪大燮、海軍程璧光,至於陸軍總長,還是老段自兼……不論是因為軍事上的自負還是出於控制實權的考慮,老段對於陸軍總長的這個位置,一向就是當仁不讓。
隨著袁世凱勢力的不斷擴大,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等人也是步步升遷,北洋系在清末政局中已經初現端倪。儘管袁世凱在1908年被攝政王載灃趕回老家,但段祺瑞等人仍舊手握重兵,並與袁世凱暗通來往,這也是袁世凱再度出山的最大本錢。
不要說南方護國軍和議員們不答應,就是北洋系內部也不以為然,譬如和老段同樣老資格的馮國璋就不甚贊成,他的代表與南方互通聲氣,明裡暗裡的拆老段的台。正當各方為此事爭執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個意外的事件打破了僵局,這就是海軍的介入。
對於老段的這個組閣安排,黎元洪照單全收,兩人配合默契,相處也還算融洽。即便是黎元洪稍稍提出點自己的意見,老段也能做出調整,以示尊重,譬如後來張國淦、汪大燮請辭不就,內閣成員便改由許世英任交通總長、孫洪伊任內務總長、范源濂任教育總長、谷鍾秀任農商總長,而外長唐紹儀一直未能就任,後由伍廷芳出任。
事實上,不論是民初的《臨時約法》也好,後來的袁氏約法也罷,老段其實都不喜歡。因為按民初的約法,雖然大總統的權力是虛、總理的權力是實,但國會的權力太大了,總統和總理都要受到國會的嚴格監督和極大限制;而按照袁氏約法,總統的權力又太大,總理不過是總統的執行人角色。
到德國后,段祺瑞等人進入柏林軍事學校學習。在其他人已經學成回國后,段祺瑞被指派前往克虜伯兵工廠實習,以熟悉並學習世界最先進火炮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直到1890年底,25歲的段祺瑞才返回國內,在進入北洋軍械局不久,又調入威海隨營學堂充當教習。
對於老段試圖和稀泥的態度,南方極不滿意,而黎元洪此時正被南方遙尊為領袖,自然得站出來堅持一下,以表示對原則的尊重。考慮到黎元洪及其背後的南方勢力,老段也只好稍做讓步,在經過多次的協商和交易之後,最後擬定了八位禍首名單,即:楊度、孫毓筠、梁士詒、朱啟鈐、周自齊、顧鰲(前法制局長)、夏壽田(內史,草擬帝制文電者)、薛大可(《亞西亞報》經理,帝制鼓吹者),人稱「八大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