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一、歐戰結束,南北議和正當時

四一、歐戰結束,南北議和正當時

在各方壓力下,陝西方面於4月1日再次停戰。一周后,南北和談的代表也就再次坐到了一起,大家繼續談判。這一次,南方代表仍舊提出之前的幾個問題,而北方代表則避其鋒芒,提出裁減軍隊、軍民分治、地方自治、發展經濟等相對高尚的問題,雙方貌似沒有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在陝西暫時停戰後,南北和談步入正題,北方代表提出西南各省撤銷軍政府,全國歸於一統;而南方代表則提出停止參戰借款、取消參戰軍和公布中日密約等問題。從法統上來講,北方代表的提議名正言順,畢竟他們人多省眾,又佔住北京,還有一個像模像樣的國會,由它一統也說得過去。但從道義上來說,南方打出「護法」的旗號,我們又理應支持革命、支持「護法」,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還真是左右為難呢。
由於這次遊街游得特別的好,北大校長蔡元培在興奮之餘,又向教育部提出申請,請求延課兩天,並希望在這兩天借用天安門的那個臨時高台,以供北大教授們公開演講。在這兩天里,蔡先生每天都去演講一次,其他文理科學長教授也都陸續登台,在劇烈的冷風中向大眾講演,幾至喉嚨嘶啞為止。
在5月13日的會談破裂后,雙方的信心都失去了很多,而公眾的注意力大都被學生們掀起的「五四運動」所吸引,南北和談已成雞肋,沒幾個人把它當回事了。在上海無所事事了幾個月的王揖唐為了給自己找台階下,據說在10月中旬派人在自己住的哈同花園安置炸彈,然後賊喊捉賊,大呼有人要對其行刺云云,然後趁機灰溜溜的返回了北京。
1918年11月11日,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一列火車上,德國代表與法國代表簽署了停戰協定,一戰結束了。在這短短的四年中,歐洲的政局因為這場慘烈的戰爭而發生劇變:俄國爆發革命,沙皇被推翻;德國投降,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奧匈帝國瓦解;英法雖然慘勝,卻元氣大傷……
雙方的談判隊伍固然強大,但並不團結,也不統一,當時人稱之為「南與南不和,北與北不合,南北復不合」,此話倒是一語中的。
在經過一番的爭執和妥協后,1919年2月20日,南北雙方終於在上海正式召開南北議和會議,這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二次南北和談(前一次發生在辛亥革https://read•99csw.com命時期)。由於參加這次和會的南北代表人數眾多,關係複雜,其背後的利益代表更是錯綜糾葛,是否能談出點實質成果來,還真不好說。
陳樹藩是皖系幹將,段祺瑞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因而後來便有其他友軍開進陝西幫助「剿匪」,但此時正好南北開談,南方自然是站在陝西靖國軍的一邊,他們將這個問題首先提了出來……既然是和談,怎麼能讓那邊還打著呢?這氣氛太不和諧了嘛!
先來看下雙方代表名單:北方總代表朱啟鈐(代表徐世昌),其他代表方樞(安福系)、吳鼎昌(安福系)、江紹傑(安福系)、施愚(直系)、王克敏(直系)、汪有齡(交通系)、劉恩格(奉系)、李國珍(研究系)、徐佛蘇(研究系)共10人;
原來,南方樹起「護法」大旗后,前清舉人、老同盟會員、大鬍子大書法家于右任便響應號召,潛回老家陝西三原與同志井勿幕、胡景翼、張鈁等人策劃起兵,拉起陝西靖國軍的大旗。陝西督軍陳樹藩豈容革命黨在自己的地盤上撒野,隨即便以「剿匪」的名義前來進攻,雙方好一陣廝殺,不料靖國軍的楊虎城部卻十分神勇,硬是將陳督軍的威風給打了回去……這位在後來的「西安事變」中名揚天下的楊虎城將軍,當時才二十五歲呢。
11月28日,總統府決定在天安門舉行閱兵式,以慶祝歐戰勝利;閱兵式后,又在中央公園開演講大會,大會有眾議院議長王揖唐主持,總統府秘書長吳笈孫代表總統徐世昌演說,總理錢能訓、參戰督辦段祺瑞等人也都到場發表演講。此次大會,人數上萬,每至演講高潮,聽講者歡呼連連,氣氛之熱烈,前無所有。
南方總代表唐紹儀(廣州軍政府)、章士釗(岑春煊之政學會)、胡漢民(國民黨)、繆嘉壽(雲南)、曾彥(廣西)、郭椿森(政學會)、劉光烈(四川)、王伯群(貴州)、彭允彝(湖南)、饒鳴鑾(福建及海軍)、李述膺(陝西)共11人。
這幕喜劇演完后,南北會談也就正式收場了。
軍閥啊,沒有槍杆子,叫什麼軍閥!
唐總代表的這八項條件猶如最後通牒,件件都是重磅炸彈,朱總代表聽后也忿然而起,兩人先是就第五條即恢復舊國會的問題展開了爭辯,但這條卻是涉及法統的最核心一條……誰能讓步?誰九_九_藏_書會讓步?
徐世昌也著實趕上了好運氣,上任剛剛一個月,就遇上了這麼個特大利好消息,可謂是不戰而勝,喜從天降。雖然中國只派出了一些勞工赴歐洲幫忙,勝利來得有點廉價,但終究擠入了戰勝國的隊列,可以隨班逐隊,山呼萬歲,值得好好的慶賀一番,並藉以鼓舞鼓舞民族的志氣。
但不管怎麼說,殘酷的戰爭終究是結束了,全世界的人們都沉浸在和平和歡樂中……中國人民也不例外,因為咱也是「戰勝國」!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1.對於歐洲和會所擬山東問題條件,概不承認;2.中日一切密約宣布無效,並嚴懲訂立密約之人,以謝國人;3.立即裁廢參戰軍、國防軍、邊防軍;4.惡跡昭著、不洽民情的督軍省長,即予撤換;5.由和會宣布前總統黎元洪於民國六年6月30日解散國會的命令無效;6.設政務會議,由和平會議推出全國負重望者組織之,監督議和條件的履行並統一內閣之組織;7.其他已經議定及付審或另行提議各案,分別整理決定;8.由和會承認徐世昌為臨時大總統,執行職權,至國會選舉正式總統之日為止。
南北和談不算分贓會議,但與之幾乎同時進行的那個著名的國際會議,那才是真正的分贓會議呢。各位,去見識一下吧!
據稱,唐紹儀提出的這八條要求,南方的一些代表在事先是不知道的;而唐紹儀的意思,貌似是認為和會已無希望再繼續下去,倒不如提出個最後通牒,以探明底線。就此,北京政府十分不滿,他們除了認為第一條尚且有討論的餘地外,其餘七條均不必開談。為此,總統徐世昌電准了北方代表的辭職,並令他們離開上海,返回北京,以示決裂。
稍微公道一點的說,《每周評論》的抨擊還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南北和談其實主要是法統之爭,尚且夠不上分贓會議的級別……因為本就無贓可分嘛!
其實說白了,南方代表的要求確實有點過分……直擊老段的要害嘛!所謂「不妥協便是專制,不寬容也是暴力」,談判本是有風度的對抗,你不給人家留餘地,人家如何給你讓步呢?如果是全盤通吃,那還叫什麼談判!
這戰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東單北大街上那座規模宏大的克林德碑給掀了。克林德是庚子年混亂中不幸被殺的德國公使,在八國聯軍侵華后,清廷被迫派醇親王read.99csw.com載灃親自到德國致歉併為之修建了這種牌坊。在德國宣布投降后的第三天,這座牌坊被興奮的中國民眾推翻在地,碑上用德文、拉丁文、中文書寫的三種銘文被抹去,後來被運到中央公園(原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重新搭建,並刻上了「公理戰勝」四個大字,以示我國人揚眉吐氣(1952年又改成了「保衛和平」四字)。
據當時人的記載,北京的街道上插滿旌旗,人滿為患,各方面歡呼慶祝,一片歌舞承平之聲浪,可謂是普天同慶、萬民歡愉。從11月14日起,教育部特令北京的各學校放假慶祝,並由半天延長至數天。當天下午,北京學界舉行遊街大會,教育總長還特意安排在天安門附近搭建一座高台,以供檢閱與演講之用。
北方總代表朱啟鈐開始的態度還算和氣,他答應接收這些要求並轉而請示北京政府。安福系的代表們聽到朱啟鈐的表態后立即跳了起來,他們指責朱啟鈐過於軟弱並威脅說,如果總代表再這麼遷就下去,恐怕就不能繼續代表北方。
陝西重燃戰火后,南方代表憤而指責北方毫無談判誠意,於是在3月2日通電停止會談,南北和議也就陷入了僵局。這時,外國公使們看了也很著急,他們再次聯合向北京政府提出勸告,而一直關注和談的社會各界也紛紛呼籲搶救和會,並敦促雙方各退一步,以求南北和議能夠繼續進行。
既然話不投機,那就換個話題,談談國會的問題。正如前文所說,南北雙方各有一個國會,南方的「非常國會」原本是第一屆國會的一些議員組成,但人數大大低於應到人數,所以南方提出要恢復舊國會;而北方的安福國會雖然號稱是第二屆國會,但沒有西南各省的議員代表,當然不被南方所承認。但是,要不承認安福國會,召集南北和談的大總統徐世昌尚無存身之地呢!
1918年12月,英、美、法、意、日五國公使向南北雙方提出聯合勸告,敦促中國和平解決南北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段祺瑞所代表的皖系勢力也不好過分的主張武力統一,而西南軍閥也對馮國璋的和平法令表示擁護,南北雙方達成了一定的共識,而這也是當時大部分國民所樂於看見並寄以厚望的明智之舉。所幸的是,當時西南五省在將孫中山排擠走之後,改由前清官僚岑春煊出任軍政府主席,而徐世昌與岑春煊本就有老交情,因此對南九九藏書北和談的組織大有幫助。
南方倒沒有讓代表們辭職,但幾經轉圜后,北方派出了安福國會眾議院議長王揖唐作為總代表前來上海繼續談判,這下惹起了他們的怒火。你想,王揖唐在南方的名聲多壞啊,「帝制先鋒」、「賄選高手」、「賣國代表」,一個個名號都可以套在他的頭上。弄到最後,南方代表乾脆不和他談,而乘興而來的王揖唐原本在上海的哈同花園(今上海展覽中心)租下寓所,準備大幹一番,不料吃了這麼個閉門羹。
在一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歐美列強無暇顧及東亞,等戰爭一結束,他們立刻重返遠東,但當時中國南北分裂的局勢是令他們非常不滿的,因為這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商業利益。在英國公使朱爾典的牽頭下,各國公使都向北京政府委婉的表示了對中國和平穩定的期待,而這時支持段祺瑞「武力統一」政策的日本寺內內閣垮台,新上任的原敬內閣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轉而支持中國南北和談。
說句實話,大總統徐世昌和內閣總理錢能訓倒是希望和談能有成果,但主導和談的都是那些槍把子,他們倆夾在中間,誰也不敢得罪,事情確實不好辦哪。這不,和談一開始,南方總代表便提出一個要求,要將陝西督軍陳樹藩撤去。北方代表聽后,頗感詫異,這唱的又是哪一出呢?
北方代表一聽也覺得在理,總不能一邊戰火四起、硝煙瀰漫,而另一邊紳士們還裝模作樣的故作和談吧?這樣也顯得太沒有誠意了。於是,南北雙方接受了調停人、江蘇督軍李純的意見:陝西境內雙方的軍隊均停止前進,援軍撤回,南北雙方都派員到陝西監督停戰……現在聯合國維和搞的不也是這一套?
至於北方代表提出的那些要求,就像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一樣,說起來固然是悅耳動聽,但說句實話,那都是唱高調,沒法落實到實際的。比如說「裁減軍隊」吧,這事好不好?好得很!但人家一句話就可以把你噎死:「你先來!」
在北方的談判團中,其實主要由安福系政客所控制,他們代表的是段祺瑞和皖系軍閥的利益,真正的後台老板是段祺瑞,大總統徐世昌反而插不上手;而南方的代表團更加分散,他們分別代表了自己省份的地方勢力,往往各打各的小算盤,唯獨在反對段祺瑞的問題上倒是齊心協力,意見一致。
段祺瑞聽到南方代表的「無理」九*九*藏*書要求后,心裏也是十分的激憤。他想,中國能成為戰勝國,自己可謂是第一功臣,可如今在南方的眼裡,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怎麼反成了罪過呢?這是何道理?惱怒之下,老段便暗中鼓唆陳樹藩繼續進攻陝西靖國軍,以示警告。
北方代表的提議相對籠統,但爭的是法統,如孔夫子說的「名正言順」,南方代表自知不能與之相較,於是便把矛頭對準了老段,別的不說,光「停止參戰借款、取消參戰軍和公布中日密約」這三項具體而直接的要求,就夠老段喝一壺了。
在雙方的爭執中,談判毫無進展,時間一晃就到了五月。眾所周知,隨後便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這更是給當時的南北和談增加了不少的變數。在5月13日的第八次正式會議上,南方總代表唐紹儀提出了八項條件:
在國際上,各種利好的消息也是紛至沓來,先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建議,呼籲建立世界和平的綱領;接著又是各國籌備巴黎和會,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努力。在國際和平潮流的影響下,徐世昌也順勢發布和平命令,以求國內南北雙方停戰議和,重歸統一。
遺憾的是,也許是有太多利益糾葛,也許是中國人確實不懂得妥協,或者說根本就是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一次真正成功的和談……一個過分相信槍杆子哲學的民族,有什麼可談的呢?
在這種激動的情緒影響下,徐世昌又決定在30日舉行全城的市民提燈遊行大會。大概是受到上次遊街的鼓舞,教育部這次更是興高采烈,他們特發命令,讓全體學生都來參加30日的這次提燈大會。據稱,當天參加慶典遊行的學校有60多所,光學生就有萬人之眾。當大總統徐世昌的馬車進入天安門時,圍觀的市民和學生更是鼓掌歡呼,盛況空前。
最後,朱啟鈐表示:「貴總代表如絕對主張恢復舊國會,則北方對於時局現狀,實無迴旋之餘地」;而唐紹儀則聲明:「如第五條不能解決,則其他各案,不必討論。」如此談法,毫無妥協、毫無創新、毫無策略,簡直是浪費時間。
在南北和談的進行中,《每周評論》曾發表文章譏諷道:「此次會議,處處標題曰南北,果屬南方之民意與北方之民意締結和好之會議耶?亦不過特殊勢力之少數武人分權力而已。就武人而論,南與北如一丘之貉!……國利民福,豈此分贓會議所能顧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