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1949—1954:最精彩的一段時光 7、《在嚴寒的日子里》

第一章 1949—1954:最精彩的一段時光

7、《在嚴寒的日子里》

她收到一本1953年10月號《人民畫報》,上面刊登了記者宋學廣拍攝的反映溫泉屯變化的一組照片,那些照片一下子就激發起她對當年土改工作的回憶,對一些鄉親和戰友的回憶,溫泉屯的變化使她異常興奮、驚喜!她立刻和宋學廣聯繫,約他到家裡來吃晚飯,並拿起筆,給溫泉屯的屯主任、當年土改時的積極分子曹裕明寫了一封信。她在信里說:「我把許多照片看了又看,那不是七年前我走過的一些地方——桑乾河邊溫泉屯一帶的風景、生活、人物嗎?這些照片引起我許多說也說不清的感情。……多麼依舊的景九-九-藏-書物呵!那河流急湍地流著,那膠皮轂轆車,那河灘地,那高粱地,那羊群,那果樹園,那豐收的葫蘆冰和葡萄呵……而且,還有了熟人哪!我一看照片,我就笑了起來。那不就是曹裕明?他還沒有變樣子,還是那個樣,更使人快樂的是,他竟有了那麼大的孩子了!你記得么,我們曾經向你說著玩,希望你請我們吃了結婚酒才走。後來到底也沒有吃上。」
是周揚把丁玲留在北京的,她卻不想照周揚的路子走;周揚一再把她往前推,她卻拚命往後退,她與周揚的想法不同,選擇的道九_九_藏_書路不同。她要寫出一本好書來,這本書的分量應該超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因為她已經站在了很高的台階之上。題材對於一本書的成功至關重要,寫什麼呢?丁玲在考慮。來北京之前,她曾經打算深入工廠,去寫工業,但工業對於她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而且包含著較多的科學技術因素,要真正深入進去是很困難的。恰在此時,一團火花一閃,就像冥冥之中靈光一現,讓丁玲一下子就捕捉到了靈感。
1953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的第三版上,登載了丁玲的新作《糧秣主任九_九_藏_書——官廳水庫散記之一》,作品後來又發表於12月7日出版的《人民文學》12月號上。這篇不到九千字的小文,對於丁玲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是解放以後丁玲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在此之前,丁玲雖然也不斷有新作面世,但那些文章要麼是序跋,要麼是報告或講話,要麼是應景之作,也有一些訪蘇散文,但那只是公務活動的副產品,而非深入生活的結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作」。因此可以說,《糧秣主任》是官員丁玲回歸到作家丁玲的第一個標誌。
從宋學廣拍攝的一組照片,從寫給曹裕明的一封九*九*藏*書信,丁玲回憶起溫泉屯那一段難忘的生活,回憶起當年讓她牽腸掛肚的護地隊,她決定了:就寫一部反映護地隊鬥爭的小說,小說的名字叫做《在嚴寒的日子里》。她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生活,尋訪更多的素材,於是,她重回溫泉屯,重訪桑乾河,看望當年結下深厚情誼的鄉親們。此外,她還到熱火朝天的京郊官廳水庫工地上去體驗生活,那裡正是去涿鹿縣的必經之地,而且水庫的重要水源之一便是桑乾河。
丁玲心中怦然一動:何不就續寫《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寫寫護地隊的故事!這也是她心中的一個夙願,一筆舊賬,是一本早就列https://read.99csw.com在計劃之中的小說。
丁玲手頭積累了許多護地隊鬥爭的生動材料,一直覺得如果棄置不用實在可惜,所以一直想為《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寫續篇。
1946年底她開始寫《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的時候,最初的計劃是分三個階段寫,第一段是鬥爭,第二段是分土地,第三段是參軍。但最後的成書,她只寫了第一階段,即鬧鬥爭這一部分。她在1948年6月為此書寫的前言中說:「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淪陷后桑乾河一帶護地隊鬥爭的材料,是很生動的材料。……我幻想再回到那裡去,接著寫小說的第二部,因此在寫的當中,常常便想留些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