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風雲時代 〇九、大慶:能源之渴

第一部 風雲時代

〇九、大慶:能源之渴

在理論上支撐著所有人信心的是李四光和黃汲清。李四光是新政權的首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總喜歡稱自己「對大地構造有些特殊看法」,他根據大地構造條件和沉積條件——也是石油生成的兩個要素,為中國的石油勘探劃定了一個大的區域。當1953年底毛澤東邀請李四光就中國石油資源前景發表自己的看法時,李四光對在座的毛澤東、劉少奇和朱德等說,中國油氣資源蘊藏量豐富。總理周恩來後來談到石油問題時總說,「地質部長很樂觀,對我們說,石油地下蘊藏量很大,很有希望。」黃汲清則是著名的「陸相生油」理論的提出者。
他付出的代價是腿被砸、嚴重的關節炎和胃癌,而且,真的如他在那首詩中所言,他的壽命真的因為工作而縮短了二十年,當他1970年因病逝世時,鐵人只有47歲。但是這個樸實的工人卻直到今天仍然在享受著大慶的尊敬。大慶為他建立起一座漂亮的紀念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對大慶的勞動模範最崇高的稱呼是「新鐵人」。
等到1959年的3月22號時,人們已經確定之前圈定的松基1井沒有石油流出。但是接下來的松基3井帶來了好運,「7月初-20日,松基三井取芯,見到含砂油層,含油飽滿,氣味濃烈」……「9月26日,松基3井噴出工業油流,發現大慶油田」。
這個工人的關於詩歌的情感是豪放和實用(誇張的實用)的,「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麵,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干!干!干!」;「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鐵人王進喜》的通訊中寫道:「王進喜哪裡是在打井?他簡直是在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取石油!在那戰鬥最緊張的日子里,他成日成夜地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啃幾口凍窩窩頭,困了,倒在排好的鑽桿上,蓋件老羊皮襖,頭枕鑽頭休息一會兒;天下雨九-九-藏-書了,頭頂雨衣不離開井場。為著一個宏偉的目標,他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一條鐵路,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大慶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範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連續5000萬噸以上25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迹。油田勘探開發成果與「兩彈一星」等重大項目共同載入了中國科技發展史冊。一個截止2000年底的統計數字表明,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6.24億噸,佔全國同期總產量的40%以上;出口原油3.55億噸,創匯494.8億美元,上繳各種資金3242.08億元,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大慶油田對當時剛剛建國十周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意義重大,因為它將會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支持,同時也是中國人鼓舞自我信心的強心針。
大慶油田在1959年的發現結束了中國的油荒歷史,也讓大慶成為中國工業史上最知名的地點之一。
在王進喜的三張著名的照片中,其中一張照片上,這位中年男人滿臉憂慮的注視著鏡頭,臉上是時間雕塑師用刀仔細雕琢過的皺紋;另一張則是王進喜跳在水泥中,用身體攪拌水泥,制服井噴的鏡頭——這張照片也必然面臨著最簡單不過的質疑:為什麼在王進喜跳進去攪拌的時候,會有攝影師在旁邊拍照;就好像一個國外記者詢問他的中國朋友:我能夠理解雷鋒的這種崇高精神,但是我不能理解的只是,為什麼雷鋒在做好事的時候,總是有人在旁邊拍照?另一張照片上,這位鐵人一手扶著話筒,一手握拳,眉頭緊皺,表情激昂,身體九_九_藏_書也是傾斜的,彷彿隨時要衝出去。這些照片和那些通訊報道一樣,展現出的是一個誇張的人,擁有過剩的精力、激動的神經和不太真實的情感。
在去大慶之前,王進喜已經是一名受到尊敬的勞動模範。後來,在描述這位鐵人備受尊敬的經歷時,大多數作者都會寫道,當王進喜在北京參加全國群英會(一個勞動模範參加的會議)時,他在大街上看到公共汽車車頂上有一個大氣包,他很好奇——這也是工人王進喜第一次來到北京。於是,王進喜問人,公共汽車上為什麼會有一個大氣包,他得到的回答是:「因為沒有汽油,車燒的是煤氣」。
1959年正值新政權建立十周年,而發現油田的日期也臨近國慶,於是,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提議,將油田所在地大同鎮改名為大慶鎮,以出油慶祝中國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接下來,石油工業部將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
這一天同他們一生中度過的其它日子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是模糊的,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一定已經在松嫩平原上奔波了許久。在後來大慶油田編撰的《大慶油田大事記》中,他們被記錄為「32118」鑽井隊。他們從5個月前就已經來到這個名叫大同的小鎮,開始鑽井,尋找石油。
這並不是中國新政權尋找石油的第一次嘗試。《大慶油田大事記》是從1958年開始記錄的,它以鄧小平的一個批示作為開端。1958年的2月28日,鄧小平聽取了石油工業部的彙報之後,說:「對松遼、華北、華東、四川、鄂爾多斯五個地區,要好好花一番精力,研究考慮……真正有希望的,如東北、蘇北和四川這三塊搞出來,就很好」。
發現帶來的是整個國家的巨大的喜悅。在一張據稱拍攝於1959年9月26日發現油田現場的照片中,大概20個人站在平原的黑土地上合影。他們可能正是那支編號為「32118」的鑽井隊的人九-九-藏-書員和家屬。每個人臉上都綻放出毫無偽裝的笑容。男人們頭上戴著厚厚的「火車頭」帽,帽沿放下來可以長及脖頸,外面是軍綠色布料,裏面是絨毛,可以保護他們的頭、耳朵和脖子免於中國東北的嚴寒。所有人身上都是厚重的冬裝。他們中還有老人和小孩,最小的孩子是一個被抱在母親懷裡的小女孩。有人把戴著手套的手舉過頭頂鼓掌,腳下的黑土地上還有叢生的尚未被完全踩踏殆盡的草。
不同於在大同鎮鑽探出石油的默默無聞的32118鑽井隊成員,王進喜鼎鼎大名。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中國,人們可能不知道提出「陸相生油」理論,因而在理論上支撐了大慶油田的發現的地質學家黃汲清,甚至石油工業部的部長余秋里,但是一定會知道王進喜。
正是因為大慶等特大油田的發現,才能讓新華社在1963年12月4日播發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中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1953年開始建設的第一汽車製造廠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工業長子。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也就是原來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位於中國東北部吉林省長春市西南。選址在中國東北的長春,一方面是因為這裡有一定的重工業基礎,另一個原因是靠近「老大哥」蘇聯,方便接受技術和人員援助;而另一座汽車城湖北十堰的選址則處在交通不便的深山中。這種選址也是國際關係的一個溫度衡量標準,一汽是「交好」,十堰則是心生戒心。一汽工業園作為60年的一個地標出現,是因為它反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在工業上的巨大渴求。這座1953年動工興建的工廠,三年之後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輛國產解放牌卡車,1958年又試製出我國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和「紅旗」牌高級轎車。
一步一步地接近石油讓人激動。在1959年2月11日(農曆新年正月初四)read.99csw.com在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家的一次會議中,地質部和石油部討論在松遼平原上石油的勘探與開採。會議由何長工年僅10歲的女兒談鋼琴唱歌表示歡迎開始,然後何夫人送來電信,石油部部長余秋里跪在地上攤開的地圖上,用他完好的右臂指著地圖講解,左臂空檔的袖管垂下一邊(余秋里左臂切除)。
這不是19世紀的美國,人們在財富的驅使下,前往廣闊的腹地,去探尋涌動在地下的黑金。這是1959年的中國,一個同樣與眾不同的國度,所有人的辛勞都是在一種意識形態的狂熱和對一個暫新國家未來的嚮往驅使下做出。離鄉背井和日夜勞作並不能帶給他們財富,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機構一層一層賦予他們的榮譽。只是在40年後已經沒有人能夠記得清楚他們的面龐、他們曾經的榮耀與辛勞。但是,油出來了,而且,它隨後牽動著更大的發現,這塊平原上的小鎮下是一個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之前中國一直處在對石油的渴望和自我懷疑中。這個大國已經開始了它自己的工業建設,而且這種仿照蘇聯方式開始的工業建設對能源的需求也是毋庸置疑地大。而這個國家儘管具備豐厚的煤炭資源,但卻被認為在石油方面相當貧瘠。在1950年代之前流行的地質理論認為,「由於油、氣是遠古時代海洋生物的屍體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化學變化而生成的,所以大型油氣田只能在遠古時代曾是海洋的海相地層中找到,陸相地層則無油或貧油。」而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恰恰屬於陸相地層,所以絕大多數學者對中國的油氣儲量抱悲觀看法。1949年之前,中國的每年石油產量也僅有14萬噸。新政權的領袖不止一次表達了對石油的憂慮,毛澤東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啊!」朱德則直白的說,沒有石油,坦克、大炮還不如打狗棍。
「聽了這話,他沒有再問下去。心想:『我們這麼大的國家沒有汽油怎麼行九-九-藏-書呢?我是一個石油工人,眼看讓國家作這麼大的難,還有臉問?』他越想心裏越沉重,到人民大會堂開會,心情也一直不平靜。休息時間,他一個人悄悄地躲在一邊,悶著頭抽煙」,一篇名叫《鐵人王進喜》的人物通訊寫道——和那個年代的大部分新聞作品一樣,這篇通訊也充斥著誇張和臆測,為的是塑造出一個真正的英雄人物,而不是一個可以被人質疑的「人」。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傳達石油工業部關於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的通知》讓大慶和王進喜名聞全中國,「大慶油田的經驗不僅在工業部門適用,而且在其他部門也適用,或可做參考」,王進喜則是大慶油田的傑出代表。5天之後,《人民日報》刊登了關於山西大寨和陳永貴的長篇報道《大寨之路》,介紹大寨和陳永貴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不屈服地發展農業,並且同時發表了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大慶和大寨開始並列成為社會主義中工業和農業的樣本。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而王進喜和陳永貴成為舉國聞名的勞動模範和人民明星。
但是,從1993年起,中國重新成為原油進口過,當年進口量930萬噸,佔總需求量的6%;到了2004年,進口原油佔總需求量的比重增長到45.7%,而且,這一比重還在不斷加大。一組數字表明:到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億噸。正是對石油的饑渴驅使中國開始和伊朗等國家交好,並且在非洲大陸表現出更多的進取心。而這也造成了新的國際關係的微妙棋局。世界它國發現,他們正面臨著一個飢餓的大國。大慶油田發現將近50年之後,我們突然發現我們仍然處在一個對能源的巨大的饑渴狀態。
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2000年,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並且,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被列入上市公司中石油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