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風雲時代 一一、鐵西變遷

第一部 風雲時代

一一、鐵西變遷

等到公眾再次將目光聚集到鐵西身上時。共和國的長子已經是一片凋零景象。
它的變化體現在各個表層:1998年建立的高樓飯店,19層的高度讓它在鐵西無人不知,但是如今超過20層的建築已經比比皆是;一位當地資深媒體人說,在他的印象中,從2006年開始,這條叫興工街的路開始堵車,他講這句話時,我們乘坐的計程車正擁擠在興工北街上,我們的面前,是鐵西地區第一個五星級酒店榮富飯店;在鐵西的各條大道上,本來很少見到的私家車比比皆是——之前甚至連計程車也很少涉足鐵西,倒是從鐵西離開的很多工人加入了計程車司機的行列。
馬車上堆集著他們的全部家產。它們裝在竹框中,或者木製的長方形箱子內,被用繩子捆紮在馬車上。他的妻子穿著綉著大花的紅色棉襖,懷裡抱著一個小木箱,裏面應該裝著這個家庭珍貴的細碎物件,坐在馬車的前端。戴著一頂火車頭帽的蔡清泉則是這架馬車的車夫和這個小家庭的一家之主。
這是1952年12月18日的中國。在中國東北瀋陽的鐵西工業區,共和國長子的榮光吸引著無數青年來到中國的東北角。中國的新政權從1951年就開始謀划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經濟建設的方式則是模仿社會主義陣營中最強大的國家蘇聯,偏重於重工業,以五年為單位,編製經濟發展計劃。
而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則讓東南沿海的城市成為整個國家的經濟寵兒,為了吸引外資,發展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建立的特區城市,成為中國的新熱土。年輕人們九*九*藏*書不再湧向位於寒冷的東北的重工業城市,取而代之,他們湧入潮濕炎熱的東南沿海。個人意識復甦的一代人取代了服從國家安排的長輩們,開始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和生活,而不是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努力。
但是共和國的目光不會長期僅僅專註於它的一片國土之上。「一五」計劃奠定了整個東北和瀋陽的重工業基礎。但是此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這個地區的工業發展也並未能超越50年前的籌劃。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共和國的建設重心轉移到了「三線建設」之上,這使得政府的經濟計劃不僅僅沒有繼續向瀋陽和鐵西增加投資,而且,還將這些重工業基地的一部分力量轉移到山區和內地的三線。
而鐵西區,因為它集中了瀋陽市99家大中型國有企業中的90家,成為不景氣的重災區。曾經製造出眾多全國第一的工廠們(這裏的工廠曾經生產出全國第一台車削普通機床、第一台50萬伏超高壓變壓器和第一台125萬噸擠壓機)如今成為新的負擔。鐵西區北二路上的眾多工廠,因為長期停產,工人放假,被瀋陽市人譏諷為「度假村」。
有「中華商業第一街」之稱的南京西路成為地標,是因為它見證了商業的興衰和大亨的沉浮。1956年包括榮毅仁在內的三位商業大亨在南京西路代表上海工商界宣布自己歡迎「社會主義改造」,可以作為一個分界點,之前在上海這個冒險家樂園誕生了無數商業大亨;之後則是漫長的衰落,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南京西路才重現繁華和大亨身影九*九*藏*書。這條路是上海南京路的西半部,跨越上海黃浦區、靜安區。靜安區路段東起成都北路,西迄延安西路,全長2933米,穿越靜安寺鬧市地區,橫貫全境。從清末開始,南京西路就已經是著名的商業街道;今天它則是中國最昂貴的地段之一。
在這個工業區里,工廠與工廠比鄰而建,錯落縱橫的鐵路可以直通到各個工廠的內部,將生產需要的原料送到車間,也可以將它們的產品送出鐵西,按照整個國家的經濟計劃,將共和國長子的勞動產物送往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
從1986年開始,政府就開始進行對鐵西區進行整體改造的努力。但鐵西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02年6月,瀋陽市政府決定將鐵西區和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將這兩個區組建成一個新的鐵西新區。政府組織結構變革之後,大量的老國有企業開始從原地鐵區遷出,搬遷到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各地的房地產商開始進入。
超過一百家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從之前一片衰敗的地區離開,煙囪和廠房逐漸消失。當這一過程逐漸進行時,首先是汽車分銷商看到了空白,如今在鐵西北二路的兩側,布滿了各個品牌轎車的4S店。然後是各種新興建的樓盤。
後來呈現在觀眾面前的記錄片《鐵西區》漫長的令人驚訝,但是它的長度也沒有掩飾住它帶給人的震撼。這部記錄片由三個獨立部分組成:4個小時的《工廠》,3個小時的《顏粉街》和2小時15分鐘的《鐵路》。在王兵拍攝《鐵西區》的1999年到2001年間https://read•99csw.com,鐵西區和整個東北重工業基地的衰敗已經展現無遺。它是因為國有企業不景氣而產生的職工「下崗」的最主要受害者。曾經備受羡慕的工人村的居民們開始感覺到生活的困窘。
如今所有這些場景都已經消失。儘管空氣中仍然漂浮著從尚未搬遷的製藥廠中飄散而出的味道;當車輛掠過鐵西的街道時,路上密布的鐵道線路仍然會造成車的顛簸。
五十六年之後,讓蔡清泉和他的同事們驕傲的鐵西工人村,也已經在逐漸消逝。從空中向下望去,再也看不到工人村三個大字。人們紛紛離去。他們舊有的輝煌必須讓位於毫不溫情默默的時代。
出人意料的是,這種再次聚焦同一位年輕的記錄片導演的努力密不可分。1967年出生在西安的王兵在他24歲的時候來到瀋陽,到瀋陽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讀書。四年之後,1995年,他離開瀋陽,到北京電影學院繼續學習。但在1999年年底,他回到瀋陽,開始用DV拍攝鐵西。
1952年8月,周恩來、李富春和陳雲對蘇聯的訪問可以被視為一項勝利。按照後來的描述,這次訪問最大的成果是,爭取到了蘇聯對中國工業化的援助承諾,一個工業化的大國全力去幫助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去實現工業化。
如今那些想要到鐵西重新目睹《鐵西區》中那一套衰敗景象的人們定然會失望。「在那裡,少年在堆積著臟雪的街頭打鬧、對罵,生鏽的鐵路上火車頭一次次穿過破敗的廠區,煙囪依然佇立著伸向天空,工人在鋼鐵支架縱橫的車間里勞動,在四壁斑駁燈光黯淡的休息室九九藏書吃飯、打牌、下棋、吵架、聊天;班組長動員大家上好最後一班崗,注意安全,說不定以後真有點兒獎金;狼藉的換衣間,壯實的工人翻揀還值得被拿走的小物件;人們在雪中卸下自家的門板,離開已經拆掉的艷粉街;工人療養院里,成群的老爺兒們用塑料袋在河溝里撈蝦米,光著膀子對著電視里的新聞聯播或卡拉OK或毛片發獃」在一篇講述王兵和《鐵西區》的文章寫道。
鄰近蘇聯的中國東北,直接成為在蘇聯幫助下實現中國工業化的經濟建設的受益者,長春和瀋陽後來都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工業區,在這些城市中雲集著這個大國最早的重工業工廠,從軍用到民用,從飛機製造到汽車和機床製造。其中,雲集著眾多重工業工廠的瀋陽市鐵西區,更有東方魯爾的稱號。它和長春的鐵北等工業區一起,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備受關注,吸引著來自全中國的年輕人前往,把青春投入到國家經濟建設這個富有吸引力的玫瑰色前景中。那些有幸能夠進入這些工廠工作的年輕人,也成為他們的同齡人最羡慕的人。
鐵西工人村後來成為全中國面積最大的工人聚居區,蔡清泉和他的妻子是工人村的最早一批入住者。1952年9月,在毛澤東「在提高生產的基礎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下,瀋陽市人民委員會投資1200萬元開始建設工人村。一排排紅磚紅瓦的3層蘇式建築是當時瀋陽甚至中國最讓人羡慕的居所。1957年143棟蘇式住宅建成時,當飛機從空中掠過,如果刻意去觀察,飛機上的乘客可以看到這些紅色建築整齊地排成「工人村」三個九九藏書漢字。這些住戶中後來不乏青雲騰達之人,其中包括當時的瀋陽一機的副廠長,後來成為政協副主席的葉選平。
與此同時,瀋陽和鐵西不僅僅沒有再吸引來規模巨大的投資項目,反而因為自身的體制原因陷入困境。那些龐大的國有企業必然要服從來自中央計劃的調遣,將它們的利潤上繳國家,這造成了企業長期以來留利水平過低,喪失了改造和完善自身設施,為更長遠發展籌劃的能力。
因此,當蔡清泉和他的妻子駕駛著馬車,將自己的家搬遷入剛剛建成的瀋陽鐵西區工人村時,他們的內心必然洋溢著巨大的幸福感。他是瀋陽市機械19廠的員工,這座工廠後來以瀋陽市拖拉機廠的名字聞名全國。
以陳云為首的中央經濟官員在蘇聯的建議下,成立了中財委,三次修改「一五」計劃,其間還曾經專門去蘇聯聽取老大哥的建議,並且爭取來自這個龐大鄰國的幫助。
長時間的戰爭已經讓這個龐大的國家疲憊不堪。「國家的新領導面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社會和政體四分五裂,公共秩序和風氣已經敗壞,被戰爭破壞的經濟遭受嚴重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折磨,中國根本的經濟和軍事落後性給社會精英爭取國家富強的目標造成巨大的障礙」,在麥克法誇爾和費正清編輯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第一章,歷史學家們在事後論述中國的領導者們所要面臨的巨大問題時說。
而與此同時,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取得的高速經濟增長成果甚至挺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它成為了世界上眾多原本停滯的國家的效仿榜樣。其中就包括一直努力從蘇聯贏取支持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