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風雲時代 一九、陳永貴的大寨:標本農村

第一部 風雲時代

一九、陳永貴的大寨:標本農村

這一年的11月23日,中共中央轉發山西省委的《關於全省農業學大寨經驗教訓的初步總結》,為陳永貴和大寨經驗蓋棺定論:「文化大革命」以來,在大寨和昔陽推行極「左」路線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後果主要應由陳永貴同志負責……
1952年,37歲的陳永貴到山西太原去參加全省農業豐產老農模範代表會。這位後來聞名全國、官至國務院副總理的勞動模範當時尚且名不見經傳。
回到大寨之後,陳永貴就開始了自己「鬧一番事業」的旅程。針對自然環境惡劣,「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大寨,陳永貴制定了一個治山治水的十年計劃。他信奉毛澤東人定勝天的理念,而且在他的帶領下,大寨確實也在對自然的博弈中大有斬獲。
和他同行的有昔陽縣刀把口參加過開國大典的勞動英雄張老太。勞模會開幕前,一輛小轎車停在了勞動模範們住的賓館,張老太彎腰鑽進車廂,轎車揚塵而去。站在大門口的陳永貴看著這一幕,沉默許久,轉過身對他的同伴說:「哎,你看這。一個農民干點事,上面的領導咋重視呀。我回去也要鬧一番事業哩!」
後來吳思在他的書中總結陳永貴和大寨人的造地經歷:「1953年至1962年,大寨造地十年,改溝七條,勝利完成了第一個十年造地規劃。結果也正如周恩來總理1964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的:他們把過去的四千七百塊土地弄成了二千九百塊,並且都建成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他們的糧食產量,1952年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十年中,大寨人在農田基建方面共九*九*藏*書投工21萬個,佔總投工量的40%以上,平均每人每年干120天。就是說,陳永貴這位當家人每年都要以全家人辛辛苦苦一年的勞動成果的十分之四用於『置地產』,以解決人口與耕地資源的緊張關係。如此十年不改,二十年不改,以至終生無悔。無論從志氣還是從組織工作和艱苦勞動所必須付出的巨大努力來說,真是難為陳永貴,難為大寨人了。」
1980年8月30日,人大會議接受了陳永貴辭去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與此同時,華國鋒也辭去了國務院總理。
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毛澤東還邀請了陳永貴參加自己的生日宴會,並且開始號召全中國農業學大寨。一個新中國農民所能獲得的榮耀,在這一刻達到頂峰。但是陳永貴不能預料到的是,這才僅僅他和大寨所獲得的殊榮的開始。
但是那些對陳永貴和大寨提倡的農業經濟模式存有疑慮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陳永貴個人在道德上仍然幾乎無懈可擊。他要求縣級幹部每年參加勞動一百天,新華社當時駐大寨的記者馮東書曾經悄悄盯了陳永貴一年,他發現在1971年,已經貴為中共中央委員的陳永貴參加勞動不少於150天。
吳思提到的周恩來所作的政府報告發生在1964年12月21日的第三屆人大一次回憶,周恩來作為政府總理向全體人大代表做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周恩來提到大寨,並且根據之前到大寨考察的農業部部長廖魯言提供的材料,歸納出了大寨精神,大寨精神的三點分別是:第一,政治挂帥,思想領先的原則;第二,自力更九九藏書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第三,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
他在6歲的時候跟隨父親陳志如搬遷到大寨——後來這個地方被陳永貴締造為一個農村的範本,此前一年,他的父親賣掉了自己的妻子、女兒和幼子。作為一個大寨的外來者,陳永貴以自己的果敢、富有魄力、敢於承擔責任立足腳跟,並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領導自己滿是老人和少年的農業互助組,創造出15個畝產500斤以上高額豐產戶的成績,入了黨,評了模範,儼然成為一個小小的農民領袖。
這位總是以包著白頭巾、臉上皺紋縱橫的形象出現的憨厚老農,終其一生都在為共產黨加給他的一個理想而奮鬥,但是他從未想到,他和大寨的做法,以及這種做法的圖形,可能正遠離那個理想目標的實現。
陳永貴在政治也益發激進,或許他是真心相信自己所提倡的一切,那種徹底的集體制經濟。但是為了維護陳永貴和大寨的顏面,大寨卻不得不在1973年謊報了收成數目。
但是此時陳永貴的一些言行已經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滿。《農民日報》總編輯張廣友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一件事情:
狼窩掌溝後來被大水沖毀了兩次,直到第三次,陳永貴和大寨人才最終征服了它。
接下來,安徽鳳縣小港村開始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風靡全國。即使政治力量曾經全力推行的大寨模式,也沒有承包責任制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推廣開來。
「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在白駝溝和大自然搏鬥的大寨人,卻人人渾身淌汗。每天天剛亮,他們就出了村,星星眨眼read.99csw.com才收工。他們吃在地里,憩在地里。陳永貴領著四個貧農壘壩打先鋒,二三百斤的石頭,兩人一努勁,壘上去了。石頭把他們兩隻凍得麻木的手碰破了,血一點一點滴在石塊上,陳永貴卻像沒有那麼回事,連火都不烤一烤大寨人就這樣幹了一個月,把白駝溝變成了一塊一塊的耕地。」
後來成為國務院副總理后,他的太太和孩子仍然是農村戶口,靠工分吃飯,陳永正本人也沒有城市戶口,也要在大寨掙工分。每年秋後大寨分糧食,大寨的幹部都要要專門拿出陳永貴的那份口糧,送到公社糧店,換成全國糧票,然後給陳永貴捎去。
不可避免的,大寨和陳永貴,置身於那個年代的特殊語境之下,被附加了眾多的精神和意義,而這些精神和意義,又都被放到一種激烈的意識形態背景下。
他安然度過了文化大革命,儘管他曾經和張春橋反目相向,但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寵愛讓他安然無恙。他和毛澤東的繼承者華國鋒的關係也親密無間。華國鋒去職,鄧小平還曾經為陳永貴表態說,陳永貴不是四人幫的人。
八年之後,陳永貴病逝。在他逝世前三天,這位全中國最著名的農民拒絕醫生給自己用藥:「我明白,你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派了最好的醫生,用了最好的葯。我的病是治不好了,不要為我再浪費藥品了。」
作家吳思後來寫了一本陳永貴的傳記《陳永貴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國的試驗》。他回憶說,自己當年第一次到大寨時,感覺相當震撼。因為那時北京的樓房最高也都是六七層,大寨人修建的順著山勢由低而高的梯田,顯九_九_藏_書得異常雄偉。
「1968年冬天,陳永貴認為新華社報道大寨不夠有力,有意見。當時新華社軍管小組領導一聽慌了神,趕緊把他請到新華社徵求意見,並請他給總社全體人員作報告。陳永貴也毫不客氣,在全社大會上趾高氣揚,大吹一氣;同時,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地把記者大罵一通:說某某攝影記者拿『鐵姑娘』隊長的照片找對象;某某記者嫌大寨招待所的飯不好吃,出去下飯館;某某記者整大寨的『黑材料』等等,批、罵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宣布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為不受歡迎的人,把山西分社派駐大寨的記者趕出去;同時,要求總社直接組織強有力的記者去大寨。」
1973年,58歲的陳永貴在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繼而,當選為政治局委員。1975年,陳永貴在政治上的地位達到了頂峰,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儼然成為整個中國的農民領袖和農民的代言人。
白駝溝僅僅是陳永貴們治理的第一條溝,隨後,他們在1954年治后底溝,1955年冬治理狼窩掌溝。陳永貴率領著大寨的幹部和村裡的50多個勞力,在寒冬中苦幹三個月,壘起石壩38條,造地20多畝。
但是屬於他和大寨的時代畢竟已經過去。據說胡耀邦對陳永貴推行的大寨一套深惡痛絕,他認為很多形式化的仿照大寨的造田和水利工程僅僅是勞民傷財。而陳永貴為之大怒:「什麼胡耀邦,我看是胡亂邦。」
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精明的農民領袖陳永貴的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在度過了文化大革命早期短暫的迷惘之後,陳永貴迅速https://read•99csw•com掌握了主動權。1967年元月中旬,陳永貴和另一位山西省勞動模範李順達抵達山西,同另外一些勞動模範在《山西日報》上發表聯合聲明,開始捲入文化大革命的浪潮。陳永貴佩帶著周恩來贈送給他的紅衛兵袖章,開始出現在各個造反派雲集的場合。這一年2月6日,《山西日報》的頭版顯目的大字標題報道說:陳永貴同志「殺」出來了。
接下來,陳永貴的身份迅速變化,他從一個毛澤東接見過的農民代表,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成為大寨所在的昔陽縣的頭面人物和整個山西省的第三號權威人物,山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大寨是一個毛澤東時代農村的標本。大寨位於太行山麓松溪河畔,平均海拔1000米,這個海拔對於平原地區已經算高。地處多山地段也決定了大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貧窮。大寨距離它所屬的昔陽縣城5公里,距離太原168公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寨的名聲要遠遠高於昔陽和太原,其原因要歸結為吳思所稱的「毛澤東的農民」陳永貴。他讓大寨成為中國六、七十年代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后,吸引了1000餘萬人次來大寨參觀、學習、旅遊,其中還包括不少國家的元首和中國的政治領導人。陳永貴自身也曾經官至副總理。到今天為止,大寨仍然是一個著名的紅色旅遊地,很多人為大寨所提倡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和它包含的革命浪漫主義所吸引,前來旅遊。
在那篇曾經轟動全國,並且給毛澤東留下了印象的通訊《大寨之路》中,兩位記者這樣描述陳永貴和他的夥伴們是如何建設大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