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風雲時代 二二、攀枝花的生長

第一部 風雲時代

二二、攀枝花的生長

這個思路得到了大多數中共高層的認可。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說:「我們必須遵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要地位,按照農業、工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次序來安排經濟計劃」。
對攀枝花更常見的稱呼是「木棉樹」。它隸屬於木棉科落葉大喬木,性喜光,喜暖熱,耐乾旱。攀枝花屬於速生樹種,載下去十年左右就能夠開花結果。它的花顏色鮮艷,每年3月盛開時,在綠葉叢中,就好像燃燒了一樹的紅色火焰,因此,也有人稱攀枝花為紅棉和英雄樹。
1993年6月,攀枝花鋼鐵廠更名為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和這個鋼鐵廠同時生長的是這個也更名為攀枝花的城市。1965年建市時這座城市名為渡口(1987年3月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時),《攀枝花城市建設志》中說,「當時貫徹『先生產後生活』的建設方針,市區實際上為一大工地」。這座城市在1980年前沒有人行道;1973年才開始有路燈,如今已經是一個人口百萬的繁華城市,他們甚至把特色旅遊也列為攀枝花要發展的一項產業。這座迅速生長的城市正像攀枝花一樣,能夠在短時間內即可以開花結果,而且花燦爛奪目。
得到了毛澤東寵愛的攀枝花也成為中共眾多高層的寵兒。鄧小平在視察三線,抵達攀枝花時,對它的評價是:「這裏得天獨厚。」;周恩來協調各省向攀枝花調配物資。
關於三線建設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它是否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浪費。當1965年毛澤東親自做火車南下視察時,他曾經天津詢問天津政府的負責人:「大三線建設、小三線建設,會不會是浪費?會不會化為水。」當時他得到的回答是:「不會的,就是敵人不來,從經濟建設上說,也是有用的」。
大躍進造成的挫折和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沉重打擊,本來已經讓這個新生的政權九-九-藏-書痛定思痛,開始更加註重人民生存之根本的農業和輕工業,而不是仿效蘇聯完全側重重工業的發展。1962年2月,在中南海西門南側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中共高層的經濟專家陳雲發表了題為《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干方法》的講話。陳雲在黨內的經濟專家地位在根據地時期就已經確立,他曾成功的控制了根據地的通貨膨脹,並且讓那個岌岌可危的經濟體一直健康,而且還支撐了共產黨政權的擴張。大躍進受挫后,毛澤東提起陳雲時,曾經說:「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現在搞得一塌糊塗如果是陳雲當家不可能出這些亂子」。陳雲說:「增加農業生產,解決吃、穿問題,保證市場供應,制止通貨膨脹,在目前是第一位的問題」,必須「在國家計劃中把這些事情擺到頭等重要的位置」。
只是強烈的危機意識讓毛澤東仍然對國防工業和三線建設不能忘懷,「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就有戰爭的危險。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麼時候要打仗。要搞三線工業基地的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各省都要有軍事工業,要自己造步槍、衝鋒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子彈、炸藥。有了這些東西,就放心了。」
在從1964年到1978年的三線建設中,攀枝花的開發建設是最成功的項目之一,它也是毛澤東本人最寵愛的工業工程之一。攀枝花在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由於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大規模的鐵礦,攀枝花才有興建的可能。1964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本人親自決定要上馬開發攀枝花的鐵礦。在他的一再催促之下,從1965年3月開始,鐵礦開發和城市建設從1965年開始大規模上馬。這座初名渡口,1987年更名為攀枝花的城市得名於一種名叫「攀枝花」的植https://read.99csw.com物。它最重要的工程——攀枝花鋼鐵廠,因為人們在一個突兀的山坡上建起一個規模龐大的工廠而號稱「象牙微雕鋼鐵城」。這個城市是那個特殊年代工業大轉移的縮影。
毛澤東念念不忘的正包括攀枝花。在1964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說:「三線建設的開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以及相聯繫的交通、煤、電建設起來。建設要快,但不要毛草。攀枝花搞不起來,睡不著覺。你們不搞攀枝花,我就騎著毛驢子去那裡開會;沒有錢,拿我的稿費去搞。」
李富春的最後決定中,包括要成立一個直屬四川省管轄的攀枝花特區;攀枝花建設單列計劃,資金和物資由中央直撥;攀枝花也奉行先生產後生活的原則。於是,攀枝花就在1965年的2月經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准后,成為中國第一個特區。
11月1日,李富春和薄一波帶領著中央各部委以及四川、雲南省委負責人到攀枝花工地察看弄弄坪的地形。李富春開玩笑說:「知道你們剛開始建設,還沒有什麼可看的,但你們這裡是毛主席最關心的地方,我們必須先來看看,否則他老人家要騎著毛驢來。」
據說,鄧小平看了弄弄坪之後,風趣的說:「把這裏弄弄平」。弄弄坪原本只有2.5平方里的平地,而建設150萬噸年產的鋼鐵廠,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平地。於是,中國設計人員在經過試驗后,提出了台階式設計方案,經過大規模爆炸,將「弄弄坪」平整成4個大台階、23個小台階的各級台階平地,將整個鋼鐵廠的布局巧妙安排在這些台階上。這種大型企業的布局被稱為「象牙微雕」,讓人嘆為觀止。
在四川和雲南交界處的一個縣城,處處長滿了這種鮮艷的紅色花樹,金沙江穿過城市和鴉礱江匯合。紅軍長征曾經穿過這片地區,在距離這個小縣城數十九_九_藏_書公里的會理縣城召開了會理會議。當這軍隊最終穿越國境,完成令人匪夷所思的征程,並且隨後迅速恢復,而且最終在北京建立了新的政權之後,共和國的領袖們重新把目光投向他們曾經穿越過的這片土壤。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這片土地下面埋藏著豐富的鐵礦和煤礦。
攀枝花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和最鮮艷也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成就。它也是毛澤東和中共的高層關注最多的一個三線建設項目。1964年8月,毛澤東曾經詢問李富春,三線建設為什麼這麼緩慢。李富春回答說,攀枝花地區地理條件複雜,勘探需要時間,我們缺乏資金,籌措三線建設的投資計劃需要開會研究。顯然,精英計劃官僚提出的所有這些理性的理由都不能為浪漫主義的詩人和革命家理解和接受,毛澤東當即反駁這位中國職務最高的計劃官僚,沒有錢就用我的工資!
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的選址也是毛澤東所定。在早期工業基地的選址上,一定存在分歧。部分人認為攀枝花位於山區、平地少、交通不便,人煙稀少,過於荒涼,因而建議選在交通方便、有大城市可做依託的鐵礦區。「中央工作組經過調查,否決了絕大部分既無鐵又無煤炭資源、或佔用大量耕地的地點,只有樂山的九里、西昌的牛郎壩、攀枝花的弄弄坪可以考慮。程子華和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任及專家,都傾向於選攀枝花的弄弄坪,因為這裡有豐富的鐵礦資源,較多的煤炭資源和金沙江水資源,而且靠近林區,離即將開工建設的成昆鐵路、貴州六盤水煤炭基地比較近,又不佔農田在鋼鐵基地選址問題上發生了兩種意見。西南局和四川省委的同志也有自己的道理,弄弄坪是一個三面臨水的山坡小島,只有2.5平方公里。在這樣狹小不平的地勢上建立龐大的鋼鐵基地,國內甚至世界上都沒有先例。雙方爭執不下,論證工作陷於停滯。」周恩來、李富春、read•99csw•com薄一波最後決定請毛澤東定奪,毛澤東則對這種猶豫不絕大為不滿,他依據最簡單的常識判斷說,攀枝花有鐵有煤,為什麼不在那裡建廠?釘子就釘在攀枝花!
1964年8月發生的越南戰爭讓毛澤東更加不安。美軍艦隊和越南海軍發生了激烈的海戰,隨後美軍第七艦隊開始大規模轟炸約越南北方。8月5日那一天,毛澤東徹夜未眠。第二天凌晨6點,他在中國政府抗議美國侵犯越南的聲明稿上批示說:「要打仗了,我的行動要重新考慮。」在這裏,毛澤東指的是他已經醞釀了多年的計劃和夙願:騎馬沿黃河考察。
必須說明的是,這裏所指的三線地區和今天流行的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分法不同。在《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開發》中,作者陳東林解釋道:「三線地區,是指1964年至1978年那個特殊年代,由中國的國境線依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敵侵襲的可能性)向內地收縮,划三道線形成的地區。一線地區包括位於沿海和邊疆的省區,如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西藏、內蒙古、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三線地區包括基本屬於內地的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西南、西北地區俗稱大三線,各省份自己靠近內地的腹地俗稱小三線。二線地區指介於一、三線地區之間的中間地帶,比如江西、安徽。」
不過,歸根結底,在這片如此偏僻的地方建立一個大型的鋼鐵生產基地,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在1960年代對戰爭的恐懼的產物,而不僅僅是考慮到它長滿紅色攀枝花的土地下深埋著的鐵礦石和煤炭。
但是當國家計委的領導人李富春按照將按照這一思路所做的第三個五年計劃規劃向國家主席毛澤東彙報九九藏書時,毛澤東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毛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國防工業和三線建設上。和陳雲、周恩來、李富春一樣,毛澤東認可了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的重要性,他曾說:「搞工業幹什麼?搞鋼鐵幹什麼?它又不能吃,又不能穿。」
隨之,就開始了叢1964年到1980年的三線建設。「長達16年,橫貫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里,國家在主要是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占同時期全國基建總投資的39.01%,超過1953年至1964年全國全民企業基建投資的總和);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人次民工的建設者,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建起了1100多哥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其中包括後來被稱為西部脊柱的有: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鋼鐵冶金基地,長城、水城等大型鋼廠,成昆、襄渝、川黔、陽安、青藏(西格段)等鐵路幹線,葛洲壩、劉家峽等水電站,酒泉、西昌航天衛星發射中心,六盤水、渭北煤炭基地,貴州、漢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業基地,長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江漢、長慶、中原等油氣田,重慶、豫西、鄂西、湘西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湖北中國第二汽車廠、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製造基地,中國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科研機構。」陳東林在他的著作《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開發》中說。
但是要重新考慮的顯然不僅僅是這樣一個詩人的舉動,而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外交策略。隨後,在8月17日、20日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毛澤東向他的同志們說,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會議決定,「要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要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保證」。「三線」於是成為當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