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序 十年磨一劍

序 十年磨一劍

整編后的第二野戰軍,兵力共28萬餘人,裝備大大加強,擁有各種火炮1500門,開始由單一步兵向合成軍隊和現代化的建設方面邁進了一大步,為勝利執行渡江作戰任務和解放南中國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時,為了最後消滅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並制止內戰危機,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各戰略區編組「超地方性的正規兵團」。8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各戰略區就現有兵力的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編為野戰兵團,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實現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
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一二九師從原來的萬餘人發展到30多萬人,建立了廣大的晉冀魯豫根據地,使地方的武裝力量也得到很大發展。又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的戰火鍛煉,這支部隊更是被鑄造得能征善戰,成為一支無敵雄師。
不論是中國的軍事吏學者或是西方的軍事史學者,在研究中國共產黨內的軍事人物時,最喜歡把劉伯承、林彪這兩個人放在一塊兒進行比較。
第二野戰軍,是在抗戰初期八路軍一二九師部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46年5月15日,國民黨第三十八軍副軍長孔從洲率第五十五師于河南鞏縣起義,后與第十七師匯合,被命名為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孔從洲為軍長、汪峰為政治委員。
1949年1月底,人民解放軍取得了舉世著名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隊損失殆盡,偉大的北中國成為共產黨的天下,蔣介石的100多萬殘存部隊退守長江以南。掃平南中國,徹底打倒蔣家王朝已指日可待。這樣,以地名命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軍番號已不合時宜。因此,中央軍委遂又明令全軍,取消野戰軍用地區化分的辦法,把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張德生,下轄第一、第二兵團共6個軍。把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後勤部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三、第四、第五兵團共9個軍。把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力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力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為參謀長,唐亮為政治部主任,鍾期光為政治部副主任,下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團共15個軍。把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為司令員,羅榮桓為政治委員,副政治委員為鄧子恢,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為政治部副主任,蕭克為第一參謀長,趙爾陸為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為副參謀長。
1947年7月2 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決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主力與原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原第五師),依次組成第八縱隊(轄新組成的第二十二、第二十三旅和第二十四旅),由王新亭任司令員;第九縱隊(轄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由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十縱隊(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旅),由王宏坤兼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第十一縱隊(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由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第十二縱隊(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旅),由趙基梅任司令員、文建武任政治委員。
為了適應革命戰爭形勢迅猛發展的需要,更有力地推動全國解放的儘早到來,中央軍委在我軍的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整編全國軍隊,統一全國解放軍組織和番號的要求。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頒布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出:「根據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關於戰略任務更進一步地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的要求,中央軍委關於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特作統一規定,通令全軍一體遵行。」
https://read•99csw.com還在遼瀋戰役剛剛開始、中央九月政治局會議剛剛結束之時,毛澤東就預測:根據過去兩年作戰的成績和整個敵我形勢,認為建設五百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 月算起)殲敵正規軍共五百個旅(師)左右(平均每年一百個旅左右),殲敵正規軍、非正規軍和特種部隊共七百五十萬人左右(平均每年一百五十萬人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是有充分可能性的。
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第四縱隊在晉綏部隊的協同下,取得呂梁、汾(陽)孝(義)戰役的勝利;野戰軍主力取得了巨(野)金(鄉)魚(台)等戰役的勝利。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劉伯承主持召開了前委會議,接著又主持召開了軍以上領導幹部會議,任命了軍以上領導班子的成員。
林彪與劉伯承一樣,歷經百戰,戰績不菲,曾獲有「常勝將軍」之稱。在紅軍時期,24歲成為紅軍的軍團長。抗日戰爭中,劉伯承率一二九師,他則率一一五師。平型關一戰,使林彪聲名傳揚中外。解放戰爭中,他主掌東北野戰軍帥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他指揮打了一個半多。血戰四千街,舉世矚目,全殲廖耀湘,戰史稱絕。杜聿明、陳誠、衛立煌等,這些當年他在黃埔的學兄,國民黨內有名的戰將,被他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成為他的手下敗將。林彪打仗,大處如掌風雲,起伏跌宕,氣勢磅礴;小處如刺錦繡,穿針引線,絲絲人扣。林彪指揮的許多戰鬥,成為了我軍軍史上的作戰範例。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林彪都是一個罕見的奇才。
1946年7月至10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連續取得東隴海、定陶、巨野和鄄城等戰役的勝利,予敵以沉重打擊。與此同時,陳賡率領的第四縱隊在晉南輾轉機動作戰,接連取得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等戰役的勝利。軍區各地方武裝,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野戰軍作戰。
第三兵團,以陳錫聯為司令員,謝富治為政治委員,王近山、杜義德為副司令員,閻紅彥為政治部主任,王蘊瑞為參謀長。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軍。第十軍軍長由兵團副司令員杜義德兼,王維綱任政治委員,范朝利任副軍長,高厚良任參謀長,許夢俠任政治部主任。第十一軍軍長由曾紹山擔任,鮑先志任政治委員,鄭國仲任副軍長,鍾漢華任副政治委員,楊國宇任參謀長,劉華清任政治部主任。第十二軍軍長和政治委員由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兼任,蕭永銀任副軍長兼參謀長,李震任副政委,李開湘任政治部主任。
第二野戰軍還成立了直屬特種兵縱隊,下轄一個榴彈炮團,一個戰車隊,一個工兵團,由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孔從洲任副司令員,徐立行任參謀長。
第四兵團,陳賡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郭天民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劉志堅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胡榮貴為政治部副主任,趙炳潤為後勤部部長,楊世榮為後勤部政委。下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軍。第十三軍軍長由周希漢擔任,劉有光任政治委員,陳唐任副軍長,廖冠賢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十四軍軍長由李成芳擔任,政治委員雷榮天,王啟明任副軍長兼參謀長,朱佩暄任政治部副主任。第十五軍軍長由秦基偉擔任,谷景生任政治委員,余洪遠任政治部主任。
縱觀中國近現代戰爭史的全過程來看,劉伯承更有自己的許多不同之處。
劉伯承、鄧小平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令所屬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魯豫的八路軍部隊,分別編組成一至三萬人的野戰兵團。
車中坐的,是剛被中央軍委任命的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他正銜中央軍委之命,火速從石家莊趕回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組織部隊準備渡江作戰,解放南方諸省。
在此期間,為建立戰略機動的樞紐,1946年1https://read.99csw.com2月12日,以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與華中軍區第八軍分區擴建為豫皖蘇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同年12月20日,第一縱隊由晉察冀軍區歸建。1947年3月16日,第一縱隊與第七縱隊合併為第一縱隊,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
劉伯承回到第二野戰軍司令部之後,立即著手進行部隊的整編工作。
整編后的第二野戰軍下轄三個兵團共九個軍。
林彪晚年有野心,陰謀不成乘機外逃,摔死在異國他鄉,讓世人唾棄,但這並不影響他作為一個軍事家在中國現代戰爭史上所應具有的突出地位。
中原野戰軍組成后,與華東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先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削弱了中原敵人的有生力量,為我軍而後進一步開展中原和華東戰局,求殲敵軍主力于長江以北創造了條件。
古今中外的歷史學者,不論是在研究歷史事件或是研究歷史人物時,為了對某個歷史事件或某個歷史人物作出恰當、具體的評價,往往喜歡採取比較的方法。
統一全軍編製和部隊番號,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關於奪取革命戰爭徹底勝利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也是中國革命戰爭進程出現重大轉折的標誌。
1945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以冀南軍區主力編為冀南縱隊,太行軍區主力編為太行縱隊,太岳軍區主力編為太岳縱隊。10月7日,冀魯豫軍區主力編為第一縱隊(轄第一、第二、第三旅),楊得志為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冀南縱隊改稱第二縱隊(轄第四、第五、第六旅),陳再道任司令員,宋任窮任政治委員;太行縱隊改稱第三縱隊(轄第七、第八、第九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太岳縱隊改稱第四縱隊(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三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同時,晉冀魯豫軍區另組25個團的架子,調往東北。
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擴大作戰規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於1948年5月9日指示重建中原軍區,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李先念任副司令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1945年11月10日,原定以第一縱隊為基礎另組25個團的架子調往東北。但後來因形勢發生變化,第一縱隊在開往東北途中到晉察冀軍區時,即留在該軍區擔負作戰任務。
劉伯承是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參加(列席)完中央政治局會議后,在返回部隊的途中接到中央軍委新的任命的。
一位日本軍事史的研究專家因此寫道:劉伯承、林彪無疑都是戰爭奇才,兩人都有將帥的大氣與雄才,然而,無論是從中國近現代軍事史上的地位看,還是從戰術史上的價值看,劉伯承都勝過林彪。林彪的傑出,主要集中在1946年到1949年短短几年中,而劉伯承卻一直佔據著中國近、現代軍事史上引人注目的位置。研究1946年以前的中國戰爭,除偶爾需涉及林彪外,大多可以不提這位剛剛嶄露頭角的年輕將領,卻不可以忽略劉伯承。更重要的是,林彪的勝利,常常有優厚的外部條件,起碼,他的部隊所擁有的條件比劉伯承部隊的條件好一些。林彪指揮的平型關之戰,也是在國民黨軍隊的配合下取勝的。他在東北一展宏才,也有三個劉伯承孤軍挺進中原時沒有優勢。一是裝備,日本人和蘇聯人都留給他不少先進的現代武器,使他的部隊裝備上明顯優於同時的其他野戰軍。二是地利,他一進東北,便有現成的地盤和久戰于東北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支持,而且始終有北滿作為後方。三是東北偏於邊關,蔣介石軍隊裝備的補充,兵力的支援都比較困難。而劉伯承一生之戰中,一直處於劣勢逆境,打苦戰、打險戰,常靠智謀和細緻才能取勝。他率兵深入中原,外是國民黨重兵重圍,內無糧草彈藥的補https://read•99csw.com給,無後方,無後援、無友軍配合,而且北方士兵不慣於南方山地,軍隊數量裝備明顯劣於敵軍,他卻進退不亂方寸,攻守均有條理,很快打開中原局面,改變了全國戰場的格局。劉伯承指揮的很多戰役,都是戰術史上價值非凡的典範戰例。因此說,作為傑出的軍事家,劉伯承比林彪才能更全面、而且更富於創造性。
到1947年11月底,第十縱隊、第十二縱隊先後進入大別山,與劉鄧主力會合。經過半年作戰,劉鄧、陳謝兩軍殲敵15萬人,創建了鄂豫、皖西、江漢、桐柏和鄂豫陝五個軍區,以及31個軍分區和各級民主政權。這時,第十、第十二縱隊和第五、第十二、第十九、第二十五、第二十八旅以及第三十八軍之第十七、第五十五師等野戰部隊,均分別作為新建軍區和軍分區的基幹部隊。
在此次整編中,中央軍委把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直屬中央軍委指揮,未設野戰軍一級領導班子,下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團共11個軍。 1949年3月17日,中央軍委決定組織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委的太原前線司令部和以徐向前為書記的黨的總前委,統一指揮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團。
1947年3月至5月,為粉碎敵人對山東和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野戰軍又分別在晉南和豫北進行戰略性反攻,殲敵6萬餘人,克城30多座,併為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前後估計上雖然僅差兩個月,但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時間,卻整整提前了兩年的時間。這個兩年,使得當時世界上的許多軍事家都大惑不解,也讓後來眾多的歷史學家難以研究明白。
這時,各二級軍區的主要負責人是: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王秉璋,政治委員張璽;冀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政治委員李菁玉;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李尋峰;太岳軍區司令員王新亭,政治委員聶真。
從1945年秋季開始,晉冀魯豫軍區正規兵團和地方部隊對日寇進行大反攻,同時對國民黨軍的進犯給予了堅決的回擊,曾先後在上黨地區殲滅國民黨軍隊十三個師,在邯鄲地區殲滅沿平漢路北犯的國民黨軍兩個軍,並爭取一個軍起義。這兩次作戰,打擊了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囂張氣焰,保衛了抗戰的勝利果實,對爭取和平民主和支援我軍在東北的展開起了重要作用。
11月11日,在邯鄲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新編第八軍改名為民主建國軍,高樹勛為總司令,加入晉冀魯豫軍區序列。
11月中旬,以太行軍區主力組成第六縱隊(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王宏坤兼司令員(後由王近山代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以冀魯豫軍區主力組成第七縱隊(轄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楊勇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同期,因中央軍委擬調第四縱隊(不含第十一旅)去東北,組成第八縱隊(轄由第十一旅改稱的第二十二旅、新組建的第二十三旅、軍區獨立旅改稱的第二十四旅),謝富治任司令員、王鶴峰任政治委員。12月初,中央軍委決定第四縱隊不去東北,仍留大岳軍區。隨後,第四縱隊與第八縱隊(不含第二十四旅)合併,稱為第口縱隊(仍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二十三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二十四旅改為太岳軍區獨立旅。
在1948年底、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潰國民黨軍隊的主力,這與人民解放軍擁有一大批卓越的軍事指揮將才是分不開的。劉伯承就是他們之中最為突出者之一。
中原軍區的鄂豫軍區(有五個軍分區),王樹聲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治委員;皖西軍區(有三個軍分區),曾紹山任司令員,彭濤兼政治委員;豫皖蘇軍區(有八個軍分區、一個獨立旅),張國華任司令員,吳芝圃任政治委員;豫西軍區(由第三十八軍軍直和第四縱隊後方司令部合併組成,有六個軍分區),李成芳代司令員,張璽兼政治委員;桐柏軍區(有三個軍分read•99csw•com區及第二十八旅),王宏坤任司令員,劉志堅任政治委員;江漢軍區(有三個軍分區、一個獨立旅),張才千任司令員,劉建勛任政治委員;陝南軍區(有兩個軍分區及第十二旅、第十七師),劉金軒任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
劉伯承,出身於貧寒之家,崛起於亂世之中。少年時投筆從戎,立志報國。早在討袁戰爭中,就以勇謀雙備、用兵神奇聲名隆于川軍諸將。北伐時,以國民革命軍川軍各路總指揮之重任,雄視一方。南昌起義,他與周恩來、朱德等共謀義舉。紅軍時期,他執掌紅軍軍校校長之職,為共產黨軍隊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將官,並任紅軍總參謀長。長征途中,強渡烏江,智取遵義,飛渡大渡河,為紅軍殺出一條血路。抗戰中,率一二九師,兵新孫武,七亘村重疊設伏,神頭岩殲敵,奇招疊出,屢戰屢勝,聲震敵膽。解放戰爭中,上黨、邯鄲、隴海、定陶之戰,令國民黨軍隊膽寒。率20萬之眾,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以孤軍深入敵人腹地、重圍之中,遊刃有餘,更顯出大將風範。淮海大決戰,千軍萬馬,風雲變幻,劉伯承置全局于掌心,察萍風于獨目,大開大合,陣地戰、伏擊戰、攻堅戰、運動戰,運兵如指,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論戰術之奇,劉伯承數中國軍界一絕。」
人民軍隊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五大野戰軍誕生。劉伯承、鄧小平執掌第二野戰軍帥印。
該規定把野戰軍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團之間矛盾衝突不可調和的結果。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戰爭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物質力量方面的強弱,而且取決於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戰爭雙方指導者的主觀因素。
同時,中央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任命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為副政治委員,張際春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為參謀長,王新亭為政治部副主任。軍區轄冀魯豫、冀南、太行和太岳四個二級軍區,以及剛起義的三十八軍第十七師,共29萬餘人。
劉伯承與林彪,誰更勝一籌呢?
中原野戰軍共有七個縱隊:第一縱隊(轄第一、第二、第二十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治委員;第二縱隊(轄第四、第六旅),陳再道任司令員,王維綱任政治委員;第三縱隊(轄第七、第八、第九旅),陳錫聯任司令員,彭濤任政治委員;第四縱隊(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治委員;第六縱隊(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王近山任司令員,杜義德任政治委員;第九縱隊(轄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秦基偉任司令員,黃鎮任政治委員;第十一縱隊(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王秉璋任司令員,張霖芝任政治委員。
1947年7月27日,中央軍委決定:以陳賡、謝富治縱隊與秦基偉、黃鎮縱隊及孔從洲、汪鋒之第三十八軍組成一個集團,統受陳賡、謝富治指揮,挺進豫西創建鄂豫陝根據地,以協助陝甘寧我軍擊破胡宗南的進攻,並配合劉鄧大軍「大舉出擊,經略中原」。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晉冀魯豫軍區處於解放區南線的中央,除要粉碎敵人對本區的進攻外,還擔負著前與中原、左與華東、右與陝甘寧我軍進行戰略配合和策應的重要任務。據此,軍區於6月27日,以第三、第六、第七縱隊(后增加第二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野戰軍,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擔負豫東方向的作戰任務。接著,於7月14日,組成野戰軍指揮部,由邯鄲開赴冀魯豫前線指揮作戰。軍區的工作由膝代遠、薄一波等負責。
此次整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
第五兵團,以楊勇為司令員,蘇振華為政治委員,張霖芝為副政治委員,甘九九藏書渭漢為政治部主任,潘焱為參謀長,石新安為政治部副主任,吳機章為後勤部長。下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軍。第十六軍軍長由尹先炳擔任,王輝球任政治委員,戴潤生任副政治委員,楊俊生任參謀長,吳實任政治部主任。第十七軍軍長由王秉璋擔任,趙健民任政治委員,蕭元禮任副政治委員,劉星任參謀長,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第十八軍軍長由張國華擔任,譚冠三任政治委員,昌炳桂任副軍長,王幼平任副政治委員,陳明義任參謀長,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
僅僅在毛澤東說了上番話的兩個月之後——1948年11月,形勢的發展使他又十分愉快地否定了兩個月前自己對革命勝利時間作出的估計,他說:我全軍9 、10兩月的勝利,特別是東北及濟南的勝利,業已根本上改變了敵我形勢,7月至現在四個多月的作戰,共殲敵軍近百萬人。國民黨全軍(連近月補充者在內)現已不足300萬人,我軍則已增至300餘萬人。9月上旬(濟南戰役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時所作的五年左右建軍500萬,殲敵500個正規師,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估計及任務,因為9 、10兩月的偉大勝利,已經顯得是落後了。這一任務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即可達到了。
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和開封后,於11月至翌年1月,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與華東野戰軍一起進行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隊劉峙集團55.5萬餘人,使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全部獲得解放。
遵照黨中央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戰略方針,1947年6月10日,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縱隊,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亦稱劉鄧大軍),執行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6月23日,野戰軍指揮部率南征大軍由安陽地區向濮陽、壽張地區出動。6月30日晚,劉鄧野戰軍四個縱隊12萬餘人,從臨濮集至張秋鎮300餘里地段上強渡黃河,在冀魯豫軍區的配合下,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四個師部,九個半旅6萬餘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后,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第十一縱隊的掩護下,勝利挺進大別山區,迅速完成戰略展開。同時,陳謝集團(含第八縱隊之第二十二旅)從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隨後,與挺進豫皖蘇的陳毅、粟裕所部協同作戰,創建中原解放區,有力地配合了我軍其他戰場轉入戰略進攻。
在國民黨與我黨簽訂和平停戰協定后,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除堅決執行和維護停戰協定,擊退敵人對我解放軍的蠶食和偷襲外,各部隊展開了大練兵運動,並積极參加地方減租減息和生產運動;為對付國民黨發動全國內戰作了充分的準備。
到1947年6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已發展到42萬人,其中野戰軍為五個縱隊,炮兵和工兵的建設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各二級軍區所轄獨立旅已達10個。
日本人阿布秀山就曾說過:「誰擁有劉伯承……這樣卓越的將帥,誰就必定是戰場上的勝利者。」
1949年2月11日,中原大地,千里冰封,雪花紛飛。此時,一輛美式吉普正穿破晨雪,急馳在通往河南商丘附近的張菜園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的途中。
美國人傑米。卡洛奇認為:「二十世紀全世界出現了六個偉大的軍事家,中國的劉伯承是其中最徐奇的一個。」
人熟一秋,稻熟一晌。革命形勢的發展也是如此。中國現代歷史發展中的兩大政治勢力——國民黨和共產黨,經過近30年的錯綜複雜的激烈鬥爭和變幻莫測的風雲變化,到了1948年底和1949年初,各自的力量及其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都在發生著從未有過的急劇變化,原來的大小強弱迅速交換著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著各自的相反方向急劇轉化。
至1946年6月中旬,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除精簡整編和調往其它地區的以外,尚有野戰軍五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27萬餘人。